偏執型人格障礙的成因及治療

偏執型人格障礙的成因

偏執型人格障礙的成因是多因素的,包括遺傳因素、生物學因素和環境因素。以下是可能導致偏執型人格障礙的一些因素:

一、遺傳因素:研究表明,遺傳因素在偏執型人格障礙的發展中起著一定作用。如果一個人的家族中有人患有偏執型人格障礙,那麼他患病的風險可能會增加。

二、生物學因素:神經生物學的研究發現,腦部結構和功能異常可能與偏執型人格障礙有關。例如,與偏執型人格障礙相關的大腦區域可能存在功能異常或結構異常。

三、環境因素:早年的生活經歷、家庭環境、社會壓力等環境因素也可能對偏執型人格障礙的發展起到影響作用。例如以下幾點:

1、早期失愛。幼年生活在不被信任、常被拒絕的家庭環境之中。缺乏母愛,經常被指責和否定。單親家庭更易出現有偏執型人格的兒童。

2、後天受挫。成長中連續地遭受生活打擊,經常遇到挫折和失敗。如經常受侮辱或冤屈。

3、自我苛求。自我要求標準極高,並與自身存在某些缺陷之間構成尖銳的矛盾。但是從不公開承認自身的某些缺陷。如個子不高、長相不出眾、才能不突出等,其實,意識深層正為此自卑。

4、處境異常。某些異常的處境也使人偏執。如沒有學歷的人,厭惡別人談論學歷,經濟狀況不好的人,迴避談論經濟收入問題,單親家庭的孩子,怕別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況。

綜合來看,偏執型人格障礙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通常是遺傳因素、生物學因素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治療偏執型人格障礙時,綜合考慮這些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偏執型人格障礙的心理治療

偏執型人格治療心理治療的基本原理在於由心理諮詢師針對來訪者的癥狀用心理學的原理進行解釋,來協助患者能對自己的心理動態與病情,特別是壓抑的慾望,隱蔽的動機,或不能解除的情結有所領悟與了解。治療的範圍要包括內在的精神,人際關係,現實的適應。其最終目標乃在促進自我性格的成熟。

一、認知提高法。由於患者對別人不信任、敏感多疑,不會接受任何善意忠告,所以首先要與他們建立信任關係,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交流情感,向他們全面介紹其自身人格障礙的性質、特點、危害性及糾正方法,使其對自己有一正確、客觀的認識,並自覺自愿產生要求改變自身人格缺陷的願望。這是進一步進行心理治療的先決條件。家庭作業是認知治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最後的諮詢階段,家庭作業應服務於預後和複發預防。

二、交友訓練法。鼓勵他們積極主動地進行交友活動,在交友中學會信任別人,消除不安感。交友訓練的原則和要領是:

1、真誠相見,以誠交心。本人必須採取誠心誠意、肝膽相照的態度積極地交友。要相信大多數人是友好的和比較好的,可以信賴的,不應該對朋友,尤其是知心朋友存在偏見和不信任態度。必須明確,交友的目的在於克服偏執心理,尋求友誼和幫助,交流思想感情,消除心理障礙;

2、交往中盡量主動給予知心朋友各種幫助。這有助於以心換心,取得對方的信任和鞏固友誼。尤其當別人有困難時,更應鼎力相助,患難中知真情,這樣才能取得朋友的信賴和增強友誼

3、注意交友的「心理相客原則」。性格、脾氣的相似和一致,有助於心理相容,搞好朋友關係。另外,性別、年齡、職業、文化修養、經濟水平、社會地位和興趣愛好等亦存在「心理相容」的問題。最基本的心理相容的條件是思想意識和人生觀價值觀的相似和一致,所謂「志同道合」。這是發展合作、鞏固友誼的心理基礎;

三、自我療法。具有偏執型人格的人喜歡走極端,這與其頭腦里的非理性觀念相關聯。因此,要改變偏執行為,偏執型人格患者首先必須分析自己的非理性觀念。

四、敵意糾正訓練法。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易對他人和周圍環境充滿敵意和不信任感,採取以下訓練方法,有助於克服敵意對抗心理:

1、經常提醒自己不要陷於「敵對心理」的旋渦中。事先自我提醒和警告,處世待人時注意糾正,這樣會明顯減輕敵意心理和強烈的情緒反應;

2、要懂得只有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尊重的基本道理。要學會對那些幫助過你的人說感謝的話,而不要不疼不癢地說一聲「謝謝」,更不能不理不睬;

3、要學會向你認識的所有人微笑。可能開始時你很不習慣,做得不自然,但必須這樣做,而且努力去做好;

4、要在生活中學會忍讓和有耐心。生活在複雜的大千世界中,衝突糾紛和摩擦是難免的,這時必須忍讓和剋制,不能讓敵對的怒火燒得自己暈頭轉向,肝火旺旺。

轉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偏執型人格障礙/10090064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子·牧民》。

2013年12月26日,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引用了該典故。

典故解析

原文: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

釋義:政權之所以能興盛在於順應民心,政權之所以廢弛則因為違逆民心。

在中國古代的政統里,天下從來不是一家一姓永久擁有的,而是「有德者居之」。判斷政權是否「有德」的標準,即在於人民是否安居樂業。先秦時代,管仲已經意識到,政權要穩定長久,就必須推行順乎民心的政策。在今天,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做的,是了解「民心」在想什麼。老百姓有什麼困難、什麼需求,這是要深入基層調研、走訪才能知道的,而不是坐在辦公室里拍腦袋想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