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筆記之知覺

知覺(perception)是一系列組織並解釋外界客體和事件產生的感覺信息的加工過程。

知覺的作用是使得感覺有意義。知覺加工從連續變化、並且經常是沒有秩序的感覺輸入中,提取信息並把它們組織成穩定且有序的知覺。

知覺對象是指被知覺到的東西——知覺加工的現象的或經驗的結果。它不是物理的客體或它在感受器的圖像,而是知覺活動的心理產物。

一、感覺、組織、辨認與識別

知覺是指理解環境中客體和事件的總的過程——感覺它們,理解它們,識別和標記它們,以及準備對它們做出反應。最好的理解知覺的辦法是把它分成三個階段:感覺、知覺組織,以及辨認與識別客體。

感覺把物理能量轉換成大腦能夠識別的神經編碼的過程。感覺加工階段,物理信號被接受並被轉化為神經信號和感覺經驗。

知覺組織(perceptual organization)在這個階段形成了對一個客體的內部表徵和對外部刺激的知覺。這種表徵為觀察者外部環境提供了有用的描述。知覺加工提供了對客體可能的大小、形狀、運動、距離和朝向的估計。在知覺組織階段,知覺加工把感覺信息組織為一致的圖形併產生客體和模式的知覺。

辨認與識別(identification and recognition):辨認與識別一個物體是什麼,叫什麼以及如何對它做出最佳反應,要涉及更高水平的認知加工過程,包括你的理論、記憶、價值觀、信仰以及對客體的態度。在辨認與識別階段,把對客體的知覺與記憶中的表徵比較,然後識別客體並賦予意義。

1、近距和遠距刺激

視知覺的主要任務是利用來自近距刺激的信息(客體在視網膜上的像)來解釋或辨認遠距刺激(環境中的客體)。

環境中的物理客體被稱為遠距刺激(distal stimulus ),而它們在視網膜上的光學成像稱為近距刺激(proximal stimulus),靠近觀察者。

遠距刺激即環境中的物理客體。遠距刺激在視網膜上的光學成像稱為近距刺激,近距刺激是由遠距刺激決定的感覺活動的模式。知覺的任務是從包含近距(感覺)刺激的信息中確定遠距(外界)刺激是什麼。

2、真實、模糊和錯覺

(1)模糊性

模糊性(ambiguity)是理解知覺的一個重要概念,因為它表明在感覺水平上單一的圖像在知覺和辨認水平上可能有多種解釋。

不穩定性是兩可圖形最重要的特點。

正常人類知覺最基本的性質之一是傾向於把環境中的模糊和不確定性轉換成一個清晰的解釋,使得你能夠自信地採取行動。

(2)錯覺

當你的知覺系統欺騙你用被證明是錯誤的方式體驗一個刺激圖形時,你就在感受錯覺(illusion)。

具有相同的感覺系統生理基礎和對環境的類似經驗,許多人在相同知覺情形下會有類似的錯覺,這不同於幻覺。幻覺是由於異常生理或精神狀態而使個體體驗到的不能共享的知覺扭曲。

奧佩爾幾何光學錯覺。

錯覺證明感覺、知覺組織和辨認在抽象概念上的差別。

錯覺本身表明你的知覺系統並不能完美地完成從近距刺激復原遠距刺激的任務。

3、知覺研究的方法

(1)赫爾曼·馮·赫爾姆霍茲贊成經驗——或者說後天——在知覺中的重要性。通過運用對環境的先驗知識,觀察者提出關於事物存在方式的假設或推論。知覺是一個歸納的過程,是從特殊的影像推斷其所表達的一般客體和事件類別。由於這種過程處於你的意識覺知以外,故赫爾姆霍茲把它稱為無意識推理(unconscious inference)。當特殊境況允許對同一種刺激有多重解釋,或者當要求做出新的解釋而觀察者卻仍喜好舊的、熟悉的解釋時,錯覺就會產生。

赫爾姆霍茲把知覺分解成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分析階段——感覺器官把物理世界分析成基本的感覺。在第二階段——整合階段——你把這些感覺單元整合成對客體和其屬性的知覺。對世界的經驗的基礎上學習如何去解釋感覺。你的解釋事實上是對知覺有根據的猜測。

(2)格式塔心理學:心理現象只有被看成是有組織和結構的整體而不是分解成原始的知覺單元時才可以理解。

(3)吉布森生態光學認為可以通過對現時周圍環境的分析更好地理解知覺,而不用把知覺理解為有機體的結構。生態光學理論(theory of ecological optics)把注意集中在外界刺激的屬性而不是你知覺刺激的機制。感知是對環境的一種積極的探索。知覺系統是在複雜和變化的環境中積極的活動的,是生物體內進化而來的。

沒有很必要去假設更高水平的知覺推論系統——知覺是直接的。儘管環境中每個客體視網膜像的大小會隨著客體的距離和視角而改變,但這些變化不是隨機的,而是系統的,物體反射光的某些屬性在各種視角和視距條件下是保持不變的。由於人類在一個穩定性知覺對生存很重要的環境中進化,因而你的視覺系統的作用就是覺察這種穩定性。

二、注意過程

注意(attention):注意是指你能夠選擇部分感覺輸入而忽略其他的感覺輸入。注意的焦點決定了最能為知覺過程利用的信息的種類。

1、 選擇性注意

(1)確定注意的焦點

目的指向選擇(goal directed selection),反映的是你對將要注意的物體做出的選擇,是你自己的目標的功能。

刺激驅動捕獲(stimulus-driven capture)發生在刺激的特徵——環境中的物體——自動抓住你的注意時,它不依賴於知覺者當時的目的。

(2)不被注意的信息的命運

布羅本特:心理只有有限的資源去執行全部的加工。這個限制要求注意嚴格調整從感覺到意識的信息流。注意形成了一個通過認知系統的信息流的瓶頸,把一些信息過濾掉,讓另一些信息繼續進入。注意的過濾器理論表明選擇發生在加工的早期,在獲得輸入的意義之前。

雙耳分聽(dichotic listening)技術:被試戴著耳機聽同時呈現的兩種錄音信息——不同的信息呈現給不同的耳朵。被試被要求僅僅把兩種信息中的一種重複給實驗者,而把另一耳中的信息都忽略掉,這種程序稱為掩蔽注意信息。

人們總是報告說在一個喧鬧的房間里,即使在聊天的時候也能聽到有人喊他們的名字。這經常被稱為雞尾酒會現象。

研究者們相信非注意通道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加工——但沒有足夠到達意識覺知。

2、注意和環境中的客體

注意的一個主要功能是幫助你在雜亂的視覺環境中找到特殊的物體。

尋找由一個特徵決定的物體比由兩個特徵決定的物體更容易。

很多複雜的信息加工是在沒有注意和覺知參與的情況下進行的。這個早期的加工階段稱為前注意加工(preattentive processing),因為在感覺輸入首次由感受器進入大腦的時候,它們在你去注意之前就已經被加工了。前注意加工使你能夠在視覺環境中有效地搜索。

前注意加工能熟練地在環境中找到由單一特徵定義的客體,這意味著你可以在同一時間內搜索環境中的任何一個地方,即平行搜索。

而檢測特徵的組合必須一個接一個,或者序列地,稱為序列搜索或指向性搜索(guided search)。 這時你必須單獨注意每個客體,確定它是否與兩種特徵——圓形和紅色——的結合相匹配。

注意和視覺搜索:找到一個有一顯著不同特徵的客體,你可以用平行搜索。找到一個基於特徵組合的客體,你必須使用序列搜索。平行搜索,對於只有少量干擾項和更多干擾項的刺激而言,搜索時間是沒有差異的。用序列搜索,干擾項數目的多少會產生差異。

當兩種顏色被組織成部分和整體時,成績受額外干擾項的影響就會小得多。

三、知覺中的組織過程

感覺信息組織到一起使你有連續的知覺的過程總稱為知覺組織過程。個體由於這種知覺組織的結果而經驗到的東西被稱為知覺的對象。

1、圖形、背景和封閉性

圖形(figure)是位於最前部的類似客體的區域,背景(ground)被看成是用來突出圖形的幕布。

知覺組織過程專門用於區分出圖形和背景,產生主觀輪廓或錯覺輪廓。
錯覺輪廓(illusory contours)在1990年首次被提出。

封閉性(closure)使你把不完整的圖形看成完整的。具有把刺激知覺成完整的、平衡的和對稱的傾向,即使存在空隙、不平衡和不對稱時也一樣。

2、知覺組織原則

組織的難題最早是由格式塔心理學家馬克斯·威特海默(1923)研究的。

接近律(law of proximity):在其他條件相同時,最近(最接近的)元素會被組織到一起。

相似律(law of similarity):在其他條件相同時,最相似的元素組織到一起。

共同命運原則(law of commom fate)指出,在其他條件相同時,朝同一方向運動和具有相同速度的元素會被組織在一起。

3、空間上和時間上的整合

世界本身是一種普遍穩定的信息資源。對於外部環境中那些保持穩定的信息沒有必要好人記憶,這樣你就不必加工那些習以為常的東西了。

「不可能」圖形引發的錯覺,當試圖把它們整合成為一個連續的整體的時候,這些細節並不能夠正確地結合在一起。

人們對部分的組織和解釋與特定的時空情景相關。為了獲得關於周圍環境完整的信息,你必須整合從不同空間位置(即空間上的整合)以及在不同時刻(即時間上的整合)所獲得的信息。

研究表明,對於環境的每一次注視的視覺記憶並沒有保留精細的細節。事實上,當整個客體從一個位置變到另一個位置時,觀察者有時是不能夠覺察到的。

4、運動知覺

誘導運動(induced motion):看起來視覺系統有一種強烈的趨勢把一個較大的、包圍的圖形作為一個較小的、被包圍的圖形的參照框架。

似動(apparent motion)的最簡單的形式稱為Φ現象:當視野不同位置的兩個光點以大約每秒4到5次的頻率交替出現就會發生這種現象。

無論實際的感覺刺激如何,人們都傾向於將參照系知覺為靜止的,而其中的刺激視為運動的。

5、深度知覺

對深度的解釋依很多賴於很多關於距離的不同信息來源(通常稱作深度線索)——包括雙眼線索、運動線索和圖形線索。

(1)雙眼線索和運動線索

一個物體在兩眼中對應的圖像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稱為視差(retinal disparity)。

視覺系統能夠有效地把兩個或兩個成像之間水平方向上的位移解釋為三維世界的深度。

視軸輻合(convergence):當兩隻眼睛注視一個物體時,它們就會在某種程度上向內側轉動,當物體非常近時,眼睛必須相向轉動很多以保證同樣的像落在兩個中央凹上。

大腦利用你眼部肌肉的信息來判斷深度。然而,眼部肌肉的視軸輻合信息對於深度知覺最多只在10英尺內有效。

相對運動視差(relative motion parallax),環境中物體的相對距離決定了它們在視網膜成像場景中相對運動的大小和方向。相對運動視差提供了物體間的相對距離。閉上一隻眼睛並且使你的丙根手指與稍遠的某個物體成一條直線。然後把頭向一側移動,同時注視那個遠端的物體並保持你的手指不動。當移動頭部時,你會看到兩根手指都在運動,但是較近的手指看起來相對較遠的手指運動得越來越快,注視的物體根本沒有運動,這種關於深度的信息來源稱為相對運動視差。例如窗外運動視差的原理,當遠處行駛的汽車看起來比近距離的物體更像是靜止的。

(2)圖形線索

包括在圖片中發現的各種深度信息,稱為圖形線索。

插入或者遮擋、陰影、相對大小、線條透視和質地遞變

最近的物體投射的像最大,而最遠的物體投射的像最小。這個原則被稱為大小/距離關係原則。

線條透視是一種同樣依靠大小/距離關係的深度線索。當平行線向遠處延伸時,它們在視網膜上的像會聚為一個點。

質地梯度能提供深度線索是因為隨著表面深度增加,質地的密度會變大。Gibson質地和深度的關係是所知覺的環境中一個恆定的變數。

畫家創作出看似三維的圖像,是利用插入、線性透視、質地梯度等來使二維畫面上產生三維的效果。當一個不透明的物體阻擋了第二個物體的一部分時,就出現了插入或者遮擋,插入給你關於被遮擋的物體要比遮擋物更遠的深度信息。線條透視是一種同樣依靠大小/距離關係的深度線索,當平行線向遠處延伸時,它們在視網膜上的像會聚為一個點。質地梯度能提供深度線索是因為隨著表面深度增加,質地的密度會變大。

6、知覺恆常性

儘管你的感覺器接受的刺激在改變,但你所看到的世界是不變的、恆定的、穩定的,叫做知覺恆常性(perceptual constancy),意味著雖然近距刺激的性質會隨你每次眼睛和頭部的運動而改變,但你感知的遠距刺激的性質通常是恆定的。

(1)大小和形狀恆常性

視覺系統把距離的信息與視網膜關於成像大小的信息相結合,產生通常與遠距刺激實際大小相對應的客體大小的知覺。大小恆常性(size constancy)是指在視網成像大小變化的情況下感知物體真實大小的能力。

推斷物體大小的另一種方式是利用具有相似形狀物體性質的先驗知識。

形狀恆常性(shape constancy)正確地感知物體的形狀,即便當物體處於傾斜的位置,使得視網膜成像的形狀與物體本身的形狀存在實質的不同時。

存在有效的深度信息的時候,你的視覺系統能夠簡單地通過考慮你與它不同部分的距離來確定一個物體的實際形狀。

(2)方向恆常性

方向恆常性(orientation constancy)是指在視網膜上的成像發生改變的條件下,你識別環境中真實圖形方向的能力。

方向恆常性依賴於你內耳中的前庭系統。通過結合前庭系統的輸出和視網膜上的朝向,你將能夠準確地知覺出物體在環境中的朝向。

先驗的知識會提供一些關於物體朝向的附加信息。然而,當一些複雜的、不熟悉的圖形以異常的朝向出現時,你可能就不容易識別它們。

(3)亮度恆常性

亮度恆常性(lightness constancy),即人們在不同照明條件下,將物體的白度、灰度和黑度等知覺為恆定的傾向。

實際上,之所以存在亮度恆常性,是因為即使物體反射光線的絕對量發生了改變,反射光線的百分比卻是基本上恆定的。

四、辨認與識別過程

1、自下而上的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從周圍的環境獲取感覺信息,然後將這些信息發送給大腦以抽取並加工相關的信息,這就是自下而上的加工過程(bottom-up processing)。自下而上的加工與經驗事實密切相關,它處理一定量的信息,並將外界刺激的具體物理特徵轉化為抽象表徵。也被稱為數據驅動的加工。

利用已經掌握的環境信息來幫助知覺識別,並且期望影響了知覺,這種現象就是自上而下的加工(top-down processing)。包括過去知覺環境的經驗、知識、動機和文化背景、記憶中存儲的概念影響對輸入信息的解釋,也稱為概念驅動(或者是假設驅動)的加工。

吵鬧環境下,人們卻很少覺察到聲音信號的中斷,這種現象叫做音素重建。

2、物體識別

用於研究自下而上再認加工的一般方法:確定知覺系統用以識別知覺整體的各個組成部分。

比德爾曼:所有的物體都是由一系列的幾何離子或幾何子組成,根據「每個三維的幾何 都在一維的視網膜上產生獨特的刺激模式」這個原則可以確定36個幾何子。這種獨特的規律使得可以從視網膜上的感覺刺激逆向推出外界的客體是什麼。

研究證明可以根據不完整的識別物體,然而一旦某些關鍵成分被破壞,那麼就很難識別出整個物體。

3、情境和期望的影響

知覺識別取決於期望和物體的物理特性。物體識別是一個構造和解釋的過程。根據已有的知識、所在的場所周圍的環境等因素的不同,識別出的物體也會有所不同。

定勢(set)是指準備好以某種特定的方式對某刺激進行知覺或反應。

運動定勢是指準備好做一個事先設定好的快速反應。

心理定勢是指準備好根據規則、說明、期望或者是習慣傾向等來處理某些問題。

知覺定勢是指準備好在特定的情境中知覺到特定的刺激。例如,一個新媽媽常常會有一種知覺定勢,就是總覺得聽到她孩子的哭聲。

心理學筆記之感覺

感覺(sensation)是感受器——眼、耳等器官中的結構——所產生的表示身體內外經驗的神經衝動的過程。感覺的雙重功能:生存和耽於聲色。

一、 關於世界的感覺知識

1、心理物理學

心理物理學(psychophysics)研究物理刺激和刺激所產生的心理行為和體驗的關係。

(1)絕對閾限和感覺適應

絕對閾限(absolute threshould)——產生感覺體驗需要的最小的物理刺激量。

心理測量函數(psychometric function)表示每一種刺激強度下刺激被覺察到的百分數。

絕對閾限的操作定義是:有一半次數能夠覺察到感覺信號的刺激水平。

感覺適應(sensory adaptation)指感覺系統對持續作用的刺激輸入的反應逐漸減小的現象。適應機制使你更加快速地對新信息源挑戰產生注意和做出反應。

(2)反應偏差和信號檢測論

反應偏差(response bias)即由一些與刺激的感覺特性無關的因素所引起的觀察者以特定方式進行反應而產生的系統趨勢。

信號檢測論(signal detection theory , SDT)是針對反應偏差問題的一種系統研究方法,信號檢測論並不嚴格地關注感覺過程,而是強調刺激事件出現與否的決策判斷過程。SDT則區分出感覺覺察的兩個獨立的過程:最初的感覺過程,反映觀察者對刺激強度的感受性;隨後獨立的決策過程,反映觀察者的反應偏差。

根據是否有信號出現和觀察者的反應是否正確,可以區分四種反應:擊中、漏報、虛報、正確否定。

檢測矩陣稱為權衡矩陣。

代價高於刺激沒有出現時你說是(虛報)的代價,你將更多地採用是策略。

差別閾限(difference threshold),能識別出的兩個刺激之間的最小物理差異。

差別閾限操作定義是:有一半次數覺察出差異的刺激值。差別閾限值也被稱為最小可覺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 , JND),指有一半次數覺察出差異的刺激值。JND是測量兩種感覺心理差別程度的數量單位。。

JND隨標準刺激小棒長度的增加而增加。把這種關係稱為韋伯定律:刺激之間的JND與標準刺激強度比值是恆定的。因此,標準刺激越大或越強,達到最小可覺差需要的刺激增量越大。這是所有感覺系統的普遍規律。

△I/I=k,I表示標準刺激強度;△I表示產生JND的增量。K是某種刺激的比值,稱為韋伯常數。

2、從物理事件到心理事件

感覺生理學(sensory physiology):研究物理事件到中樞事件的轉換機制。這個研究領域的目的是為了揭示從物理能量到感覺體驗之間一系列事件鏈條中樞水平的變化。我們把從一種物理能量形式(如光)到另一種形式(如神經衝動)的轉化稱為換能(transduction)。

信息傳遞過程:

特異性的感覺器覺察環境刺激——感受器把感覺信號的物理形式轉換為能夠被神經系統加工的細胞信號——細胞信號向更高水平的神經細胞提供信息——神經細胞通過不同的覺察器整合信息。

信號傳入感覺系統的程度越深,信息就被整合為更加複雜的編碼冰上傳到特定的感覺區和聯合皮質。

二、視覺系統

1、人眼

角膜(眼前前面透明的凸起)——眼前房——瞳孔(不透明虹膜上的開口)——晶體狀(通過改變形狀聚焦物體,變薄聚焦遠處物體和變厚聚焦近處物體)——玻璃體液——視網膜。

2、瞳孔和晶狀體

虹膜使得瞳孔舒張和收縮以控制進入眼球的光線量。

晶狀體倒置客體,在視網膜上形成倒置的圖像。

睫狀肌可以改變晶體狀的厚度,光學特性稱為調節(accommodation)。

近點——能夠清晰聚焦的最近點

3、視網膜

把光波轉換為神經信號是在視網膜完成的。

具體由錐體和桿體細胞完成的。這些光感受器(photoreceptors)在連接外部世界和神經過程的內部世界之間的神經系統中的位置是特異性的。

黑暗中時,有1.2億個桿體細胞(rods)在活動。

桿體細胞有700萬個錐體細胞(cones)對白天的顏色和光線起作用。

暗適應(dark adaptation)過程——從光亮處到光暗處眼睛感受性逐漸提高的過程。

中央凹(fovea),只有錐體細胞,沒有桿體細胞。中央凹是視覺最敏銳的區域——對顏色和空間細節的檢測部都十分準確。

雙極細胞(bipolar cells)是一種神經細胞,它整合感受器的神經衝動,並傳遞到神經節細胞。

每一個神經節細胞(ganglion cell)都將整合一個或多個雙極細胞的衝動,雙極細胞的軸突形成視神經。

水平細胞(horizontal cells)和無軸突細胞(amacrine cells)整合視網膜上的信息,水平細胞把感受器連接起來,無軸突細胞則負責雙極細胞之間和神經節細胞之間的連接。

存在視神經離開視網膜的區域,這個區域稱為視盤或盲點(blind point),只有在非常特殊的條件下才能感覺到看不見東西,原因:一隻眼睛的感受器可以加工另一隻眼睛沒有看到的信息;其次,大腦可以從盲點的周圍區域獲得相應的感覺信息。

4、傳向大腦的神經通路

大多數視覺信息的最後目的地是大腦枕葉稱為初級視皮質(visual cortex)的區域。

大量神經節細胞的軸突形成每條視神經(optic nerve)在視交叉處匯合,每一條視神經的軸突在視交叉處又分為兩束。

這兩束神經纖維,每一束都包括來自兩隻眼睛的軸突,重新命名為視束。視覺分析可以分為兩個通路,客體識別——客體看起來像什麼——和位置識別——客體的位置。

盲視:在不能對客體進行有意識視覺覺察時,他的行為也是由視覺指導的。

當皮層損傷時,仍然完好的皮層下結構可以對這些任務進行一定水平的視覺分析,但這是在無意識狀態下進行的。表明準確的視覺行為是可以獨立於意識而存在。

5、顏色視覺

(1)波長和色調

用於辨別電磁能量的種類(包括光)的物理特性就是波長。

可見光的波長為400納米到700納米。特定物理波長的光線產生特定的顏色感覺。

用一個和視網膜直接相連的微型晶元來代替因疾病而失效的桿體細胞和錐體細胞的功能,提供一種電刺激模式,代替來自於失效的桿體細胞和錐體細胞的輸入。這個系統稱多單元人造視網膜晶元集(multiple-unit artificial retina chipset , MARC)。

所有的顏色體驗都可以從三個維度來描述:色調、飽和度和明度。

色調(hue)對光線顏色的不同性質的體驗。

飽和度(saturation)是顏色感覺的純度和亮度。純色有最大的飽和度;柔和的、渾濁的和淺淡的顏色的飽和度居中,灰色的飽和度為0。

明度(brightness)是對光的強度的描述。

不同波長的光通過相加或相減的顏色混合產生不同的顏色。

各種波長的適當混合交產生白光,稱為加法顏色混合(additive color micture)。

色環上經過中心相互對應的兩種波長,稱為互補色(complementary color),混合後產生白光的感覺。

負後像,後像之所以稱為負性的,是因為這種視覺後效的顏色是和原來的顏色相反的。長時間地注視任何一種顏色後,會使光感受器產生疲勞,這時再看一個白色表面,就會看到原來顏色的互補色。

減法顏色混合:沒有被吸收的波長,也就是被反射的波長,就是所知覺到的蠟筆混合物的顏色。

色盲就是部分或完全不能分辨顏色。在觀察綠、黃、黑三色旗時不能產生負後像。

(2)顏色視覺的理論

揚爵士(sir Thomas Young):正常人的眼睛具有三種類型的顏色感受器,產生心理上的基本感覺:紅、綠和藍。其他的顏色都是由這三種顏色相加或者相減混合得到的。

赫爾姆霍茨(Hermann Von Helmholtz)修正和擴展,形成楊—赫爾姆霍茲三原色理論(trichromatic theory),這一理論可以解釋顏色感覺和色盲,但無法解釋視覺後效以及為什麼色盲者不能區分成對的顏色。

海林(Ewald Hering)拮抗加工理論(opponent-process theory),所有的視覺體驗產生於三個基本系統,每個系統包含兩種拮抗的成分.產生互補色的視覺後效是因為系統中的一個成分疲勞了,因此增加了它的拮抗成分的相對作用。色盲的類型成對地出現,是因為顏色系統實際上是由相對立的成對顏色構成的,而不是由單一的基本顏色構成的。

這些理論描繪了兩個不同的加工階段,這些階段與視覺系統中連續的生理結構相對應。我們了解到確實存在著兩三種錐體細胞,每一種錐體細胞對特定範圍的波長起反應,它們對特定波長範圍的光線最敏感。(藍細胞)對波長為435納米;(綠細胞)對535納米;(紅細胞)對570納米,證實了赫爾姆霍茲的預測:顏色視覺依賴於三種顏色感受器,色盲者缺少一種或者多種錐體感受器。

拮抗加工理論以及赫爾維奇和詹姆士認為每個顏色對的兩個成分是通過神經抑制而實現其對立作用(拮抗)的。一些神經節細胞接受來自紅光的興奮性輸入和來自綠光的抑制性輸入。系統內的其他細胞的興奮和抑制是相對立的過程。而視網膜的神經節細胞綜合三種錐體細胞的輸出結果,這兩種神經節細胞聯繫起來形成了紅/綠的拮抗加工系統的生理基礎。神經節細胞組成了藍/黃拮抗系統。黑/白拮抗系統影響我們知覺顏色的飽和度和明度。

6、複雜的視覺分析

感受野(receptive field)是指接受刺激的視覺區域。視覺通路上細胞的感受野就是接受刺激的視野區域。視網膜上神經節細胞的感受野是同心圓。

視網膜神經細胞的感受野有兩種:一種是,在中央區的刺激可以引起細胞的興奮,而在周圍區域的刺激能抑制該細胞。另一種是,和前一種細胞有相反的興奮——抑制模式,抑制的中央區和興奮的周圍區域。

刺激對比可以引起神經節細胞的最大興奮。

休貝爾(David Hubel)和威塞爾(Torsten Wiesel)對視皮層細胞感受野研究,發現細胞的組織方式,即對最可能引起他們放電的視覺細胞是有比較嚴格的限制的,如一種皮層細胞稱簡單細胞,對它們「偏好」朝向的小棒有最強的反應;複雜細胞也有偏好,但小棒必須運動。超複雜細胞要求運動的小棒有特定的長度或者特定的運動角度。

人們對世界的知覺經常是外部信息(進入眼睛中的光波)和競爭信息的內部資源,兩者的聯合表徵。

三、 聽覺

1、物理聲音

頻率是指在給定時間內波的周期循環次數。振幅是指專用波強度的物理特性。

2、聲音的心理維度

(1)音高

音高(pitch)是指聲音的高低,是由聲音的頻率決定的;敏感的純音範圍是從20赫茲的低頻到2000赫茲的高頻。

在頻率很低的時候,頻率只要增加一點點,就能引起音高的顯著增高。在頻率較高時,你需要將頻率提高很多才能夠感覺到音高的差異。

(2)響度

響度(loudness)或者物理強度是由振幅決定的;振幅大的聲波會給人大聲的感覺。

(3)音色

聲音的音色(timbre)反映了複雜聲波的成分,純音只有一個頻率和振幅,複雜聲波包含一個由多種頻率和振幅組成的混合波。

純音只有一個頻率和振幅。

在複雜音調中,聽到的聲音的最低頻率被稱為基音,較高的頻率被稱為泛音或者和弦,它們是基音的簡單倍數。

噪音是沒有清晰的和基因頻率與泛音的簡單結構,噪音包含互相之間沒有系統關係的多種頻率,因為沒有基音所以感覺不到音調。

3、聽覺的生理基礎

(1) 聽覺系統

聲音的四個基本能量的轉換:空氣中的聲波必須在耳蝸中的轉換為流動波;然後流動波導致基底膜的機械振動;這些振動必須轉換成電脈衝;電脈衝必須傳入聽皮層。

耳蝸(cochlea)是充滿液體的螺旋管,基底膜(basilar membrane)位於中央並貫穿始終。當鐙骨振動位於耳蝸底部的卵圓窗時,耳蝸中的液體使得基膜以波浪的方式運動。(稱海浪波)

基底膜的波浪形運動使得與基底膜相連的毛細胞彎曲。當毛細胞彎曲時,它們刺激神經末梢,將基底膜的物理振動轉換為神經活動。

神經衝動通過聽神經(auditory nerve)的纖維束離開耳蝸。這些神經纖維與腦幹的耳蝸核相遇。

從一隻耳朵來的刺激傳遞到兩側的大腦。

傳導性耳聾,是由於空氣振動傳導到耳蝸時出現問題而引起的。

神經性耳聾,是耳中產生神經衝動或傳導到聽皮層的一種神經機制的損傷。

(2)音調知覺理論

地點說(place theory)赫爾姆霍茲於1800年提出。貝克西修正。

不同的頻率在基底膜的不同位置上產生它們最大的運動。對高頻率的音調來說,聲波產生的最大運動區域位於耳蝸底部,也就是卵圓窗和正圓窗所在的位置。低頻率的音調來說,最大運動區域在相反的一端。音調的知覺取決於基底膜上發生最大刺激的具體位置。

頻率說(frequency theory),通過基底膜振動的頻率來解釋音調。基底膜的震動將引起同樣頻率的神經放電,神經放電的頻率就是音調的神經編碼。無法解釋高頻音的產生。

齊射原理(volley principle),齊射原理可以解釋高頻音的產生。一些神經元通過聯合的活動形式,或者稱為齊射,在刺激音調為乃至更高頻率的時候放電。

頻率可以說更好地解釋低於5000Hz的頻率的聲音編碼。地點說可以很好地解釋1000Hz以上的音調知覺。在1000Hz和5000Hz之間,兩種理論都可以應用。

(3)聲音定位

迴音定位法——發出的高音調聲波試探物體,並獲得關於物體的距離、位置、大小、結構和運動的反饋。運用聲音來判定物體的空間位置是基於兩種機制來實現的:對到達每隻耳朵的聲音相對時間和相對強度的測量。聽覺系統的神經元會在兩耳之間產生特定時間延遲的時候特異性地放電。大腦運用這種到達時間的不對稱性信息來對空間中的聲音源做出精確的估計。強度差取決於相對頭而言的音調波長的相對大小。波長大、頻率低的聲音事實上沒有表現出強度差異,而波長小、高頻率的聲音則表現出可測量的強度差異。當聲音到達兩隻耳朵時,大腦再次利用特異性細胞來探測細胞差異。

四、其他感覺

1、嗅覺

有8個物質分子就可以發起一個神經衝動,不過至少要刺激40個神經末梢才能聞到那個物質的氣味。

神經衝動將嗅覺信息傳遞到大腦中前額葉下部的嗅球(olfactory bulb)。

氣味刺激產生嗅覺的過程開始於化學物質流入嗅神經元的離子通道。

信息素(pheromones)是特定物種內一種用來傳遞性感受性、危險、領地分界和食物源等信息的化學物質。

人類也能夠分泌和感受信息素類物質的能力。

2、味覺

吃飯的時候,味覺和嗅覺常常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而共同起作用。

單個感受細胞對於四種基本味覺:甜、酸、苦和咸中的某一個反應強烈。Umami是對於味精的味道感覺。

特定的味蕾產生反應,形成混合的甜、酸、苦、咸等滋味。

3、觸覺和膚覺

皮膚包含產生壓力、溫暖和寒冷感覺的神經末梢。這些感覺被稱為膚覺(cutaneous senses)。

在身體的表層分布著眾多類型的感受器細胞。每一種感受器對與皮膚接觸的不同類型的刺激產生反應。當摩擦皮膚時,邁斯納小體對此最為敏感;當一個小物體持續按壓皮膚時,梅克爾觸盤的反應最劇烈。我們具有獨立的感受溫和冷的感受器。

身體不同部分的皮膚對壓力敏感性的變化非常大。身體不同部分皮膚感受性的差異,不僅與這些部位皮膚中神經末梢分布的密度有關,而且與負責這些部位的感覺皮層區域的大小有關。

那些引起性衝動感覺的皮膚區域被稱作性感區(erogenous zones)。對於喚醒潛能不同的個體而言,對觸覺敏感的性感區域是不同的,這依賴於對這個區域感受器的聯想和集中注意的了解。

4、前庭覺和動覺

前庭覺(vestibular sense)告訴頭部——是如何根據重力作用確定方向的。這些信息的感受器是位於內耳中充滿液體的導管和囊中的小纖毛。球囊和小囊負責直線上的加速和減速運動。三個導管被稱作半規管,它們是相互垂直的,因此能夠告訴你在任何方向上的運動。

來自視覺系統和前庭系統的信息相互衝突時,就會發生運動性疾病。

動覺(kinesthetic sense)為我們提供運動過程中身體狀態的反饋信息。

運動信息的來源:位於關節中的感受器和位於肌肉和腱中的感受器。關節中的感受器對伴隨不同肢體位置和關節運動的壓力變化起反應。肌肉和腱中的感受器對伴隨肌肉收縮和舒張時的張力變化起反應。

5、痛覺

痛覺(pain)是身體對有害刺激的反應。

(1)痛覺的機制

傷害性疼痛(nociceptive pain)是由外部有害刺激引起的負性感覺。

神經痛(neuropathic pain)是由神經的不正常功能或過度激活造成的。

疼痛刺激反應有特定感受器。

外周神經纖維通過兩條路將痛覺信號傳遞到中樞神經系統:神經纖維外部包裹髓磷脂的快速傳導路徑。神經纖維外部沒有包裹髓磷脂的慢速的、小的傳導路徑。

(2)痛覺心理學

經受疼痛程度的判斷過程中,你的情緒反應、背景因素和你對情景的解釋與實際的物理刺激一樣重要。

約有10%的截肢者報告,他們感到斷肢處嚴重的和慢性的疼痛,但這些肢體已經不存在了,這就是幻肢現象(phantom limb phenomenon)。

對疼痛的感受會受到疼痛所發生情景和習得的反應習慣的影響。

味蕾與傷害性疼痛纖維是相連的,因此能夠刺激味蕾感受器的相同的化學物質也會刺激相連的痛覺纖維。

調節疼痛的門控理論(gate-control theory),由梅爾扎克提出:脊髓中的細胞像門一樣切斷和阻止一些痛覺信號進入大腦,而允許其他信號進入。大腦和皮膚中的感受器向脊髓發送開還是閉門的信息。改進後成為痛覺神經矩陣理論,認為人們經常會在沒有物理刺激的情況下感到疼痛,此時經歷的疼痛全部來自於大腦。

心理學筆記之行為的生物學基礎

一、遺傳和行為

1、進化與自然選擇

動物種屬的變化是自然過程作用的結果,表現為動物對自然的適應和自然對不適應動物的淘汰的過程,這個過程稱為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

特殊環境不變,基因型(genotype)就決定了動物的生理髮育和行為發展。

動物的外錶行為表現和具有的行為模式被稱之為它的表型(phenotype)。其表型可能已經與環境發生了作用。

基因決定了環境因素影響遺傳表型效應的範圍。

自然選擇的效應,甚至在短期內也十分顯著。在不同的物種中,都存在著環境對其自然選擇的影響。只有生存下來的鳥才能繁殖,只有能繁殖的動物,其基因才能傳遞下去。

2、人類基因型的變異

父母給了你一部分天賦中包含你父母、祖父母以及你家族中幾代先輩的特性,結果對你的個體發育和發展打下了特殊的生物學烙印並確定了發育時程表。研究遺傳(heredity)機制的學科,即個體從其祖輩繼承體質和心理特質的研究,被稱為遺傳學(genetics)。

在你的每個細胞核內都存在著稱之為DNA的遺傳物質。DNA組成很小的單元,稱之為基因(genes)。基因負載著蛋白質合成的密碼。這些蛋白質調節著身體的生理過程並表達表徵特徵:身體解剖特點、體力、智力和一些行為模式。

性染色體(sex chromosomes):是含有決定男性或女性體質特徵的基因密碼的染色體。

人類行為遺傳學(human behavior genetics):研究把心理學和遺傳學統一起來,探索遺傳和行為之間的因果關係。

社會生物學(sociobiology):試圖回答關於多種行為模式的問題,這一領域主要用進化論觀點,解釋人類和其他動物物種的社會行為或社會體系。

社會生物學關注特殊環境內的人種變異,行為遺傳學強調人類行為類型的變異。

基因的差異正是你在體質和行為上不同於自己兄弟姐妹的原因。當然,你的生活環境與他們的環境不完全相同,這也是造成你們之間身體體質與行為差異的原因之一

二、生物學和行為

腦研究的歷史上一個最重要的設想由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提出。

1906年,謝林頓(Charles Sherrington)爵士在脊髓水平上實現的感覺神經與運動神經之間的直接聯繫形成了反射活動,也提出了神經系統存在興奮和抑制(excitatory and inhibitory processes)的過程的概念。

卡扎爾(Cajal)發現相鄰神經元之間存在物理間隙,赫布(Donald Hebb)設想人腦不是一塊組織,而是一個高度整合的結構系列。

神經科學(neuroscience)

神經科學家們利用幾種方法研究腦與行為間的關係:對腦損傷病人的研究,損毀特殊腦區,電刺激腦,記錄腦活動,利用計算機控制的設備進行腦成像。

1、對腦的竊聽

(1)對腦的干預

布洛卡區(Broca』s area):表達中樞。

一些技術用於損傷腦局部區的組織,如手術切除、切斷這些區的神經聯繫、或者通過應用短暫高熱或冷以及電等手段損毀這些腦區。

黑斯(Walter Hess)首先使用電刺激探查腦的深部結構。

(2)記錄和反映腦活動

電極記錄腦的電活動對環境刺激的反應來描繪腦功能。

記錄單個細胞的電活動能說明對環境刺激個別腦細胞的活動變化。

頭皮上放一些電極,記錄大範圍整合性電活動模式,可以提供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m ,EEG)或者是放大了的腦活動記錄。

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技術(PET scans)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2、神經系統
由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和外周神經系統組成(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 PNS)。

CNS由腦和脊髓內的全部神經元組成;PNS由聯繫CNS和身體的全部神經元及其神經纖維組成。

CNS的工作在於整合和調諧全身的功能。加工全部傳入的神經信息,向身體不同部分發出命令。脊髓是將腦與PNS聯繫起來的神經元幹線。脊髓協調身體左、右側活動並負責不需腦參與的快速簡單動作反射。

軀體神經系統(somatic nervous system,SNS),外周神經系統的一部分,調節身體骨骼肌的動作。

自主神經系統(automatic nervous system,ANS),外周神經系統的一部分,它維持機體的基本生命過程。進一步分成交感(sympathetic)和副交感(parasympathetic)神經系統,交感神經支配應付緊急情況的反應;副交感神經監測身體內部功能常規活動。

3、腦結構和它的功能

人腦結構最深層稱腦幹的結構主要與自主過程,如心率、呼吸、吞咽和消化等功能有關。邊緣系統,它與動機、情感和記憶過程有關。大腦及其表層即大腦皮層整合感覺信息,協調你的運動,促成抽象思維和推理。

(1)腦幹、丘腦和小腦

腦幹(brain stem),綜合調節機體內部狀態的腦結構。延髓(medulla)位於脊髓的最上端,是呼吸、血壓和心搏調節中樞。

橋腦(pons)提供傳入纖維到其他腦幹結構和小腦之中。網狀結構(reticular formation)它喚醒大腦皮層去注意新刺激,甚至在睡眠中也保持警覺。

丘腦(thalamus)的長纖維束、傳往的感覺信息可通過丘腦到達大腦皮層適當區,並在那裡進一步加工。

小腦(cerebellum)調協著身體的運動,控制姿勢並維持平衡。

腦幹、丘腦和小腦:主要與其他基本生命過程有關,包括呼吸、脈博、喚醒、運動、平衡和感覺信息的簡單加工。

(2)邊緣系統

與動機、情緒狀態和記憶過程相關。它也參與體溫、血壓和血糖水平的調節並執行其他體內環境的調節活動。由海馬、杏仁核和下丘腦組成。

海馬(hippocampus)在外顯記憶獲得中具有重要作用。外顯記憶是一類對提取自己覺知的過程。

海馬的損傷並不妨礙獲得意識覺知之外的內隱記憶。

杏仁核(amygdala)在情緒控制和情緒記憶形成中具有一定作用。

下丘腦(hypothalamus)調節動機行為,包括攝食、飲水、體溫調節和性喚醒。下丘腦維持著身體內部平衡或內穩態。

(3)大腦

大腦(cerebrum)的作用是調節腦的高級認知功能和情緒功能。大腦的外表面由數十億細胞組成,形成1/10英寸厚度的薄層組織,稱為大腦皮層(cerebral cortex)。大腦分成左右對稱的兩半,稱為大腦兩半球(cerebral hemispheres)。

胼胝體(corpus callosum),它在兩半球之間發送和傳遞信息。

額葉(frontal lobe)具有運動控制和進行認知活動的功能。

頂葉(parieta lobe)負責觸覺、痛覺和溫度覺,位於中央溝之後。

枕葉(occipital lobe)是視覺信息到達的部位,位於後頭部。

顳葉(temporal lobe)負責聽覺過程,位於外側裂下部,即每個大腦半球的側面。

身體隨意肌首位與中央購置前的額葉運動區皮層(motor cortex)的控制,產生隨意動作。腦一側發出的命令傳向身體對側的肌肉。身體下部如腳趾的肌肉受運動區皮層頂部神經元的控制。身體上部比下部從皮層得到更精細的運動指令。

兩半球的大腦皮層均含四葉。

軀體感覺皮層(somatosensory cortex):位於中央溝之後,這一皮層區處理溫度、觸覺、軀體、位置和疼痛的信息。感覺皮層的上部與身體下部相關,下部皮層與身體上部相關。最大的感覺皮層區與唇、舌、大拇指和食指的感覺相關。右半球感覺皮層接受身體左側的感覺信息,左半球感覺皮層接受身體右側的感覺信息。

聽皮層(auditory cortex)位於兩側顳葉,每側半球的聽皮層都從兩隻耳朵接受聽覺信息。

視皮層(visual coertex)中最大區接受眼後部視網膜中心區的傳入信息,這裡傳遞的視覺細節信息量較大。

大部分皮層的功能與解釋和整合信息有關。

聯絡區皮層(associate cortex)使你將不同感覺模式的信息結合起來,用於籌劃對外界刺激做出適當反應。

角回,在那裡對詞的視覺編碼與聽覺編碼加以比較。

4、半球功能一側化

當一側腦半球完成這些功能時具有主要作用,則認為這就是功能一側化。

對於多數人,言語是左半球的功能。所以作半球可以把看到的信息表達出來,有半球則不能。(割裂腦實驗研究)

加工同樣信息時,左半球傾向於分析式風格,一點一點地處理。右半球傾向於全息式風格,從整體模式上處理信息。

左利手者語言優勢半球為右側或者均衡地存在於兩半球。

男性大腦最大的激活區位於左半球,而女性大腦激活區大都位於左、右兩半球。

5、內分泌系統

內分泌系統(endocrine system),輔助神經系統的工作。

激素(hormones)影響身體的生長。它們啟動、維持和終止性特徵和副性徵;影響喚醒和覺知的水平;作為情緒變化的基礎,調節代謝以及身體利用其能量儲存的速率;內分泌系統幫助機體戰勝感染和疾病,促進要體的生存。促進物種生存和延續發展。

激素對身體化學調節程序的作用,只能在遺傳上早已確定的反應部位上發生。

下丘腦是內分泌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間的中轉站。

腦垂體(pituitary)它產生約10種不同的激素,進一步影響其它內分泌腺以及影響生長的激素。沒有這種生長激素會導致侏儒症,它的過量造成巨人症。

男性腦垂體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刺激睾丸分泌睾丸酮(testosterone),由睾丸酮刺激精子的產生。腦垂體也促進雄性副性徵的發育,增加雄性個體的攻擊性和性慾望。雌性的腦垂體激素刺激雌性激素(estrogen)的產生,雌激素是雌性激素鏈反應的基礎,它促使女人的卵巢釋放孕激素使雌性個體懷孕。

腦垂由下丘腦控制。

三、神經系統的活動

1、神經元

神經元(neuron)是這樣一種細胞,它能接收、加工或傳遞信息到體內其他細胞。神經元一般只沿一個方向傳遞信息:從樹突通過胞體沿軸突傳到終扣。

初級視皮層主動地參與了視覺表象的形成。

接收傳入信號的部分是一些樹突(dentrites),是接受從感受器或其他神經元發出的刺激。胞體(soma),以維持細胞的生命。從樹突接受的刺激被稱為軸突(axon)的纖維將所接受的刺激傳遞出去。

終扣(terminal buttons),神經元能刺激附近的腺體、肌肉或其他神經元。神經元一般只沿一個方向傳遞信息:從樹突通過胞體沿軸突傳到終扣。

感覺神經元(sensory neurons)從感受器細胞,將信息傳向中樞神經系統。運動神經元(motor neurons)從中樞神經系統將信息攜帶到肌肉和腺體。腦內的大部分神經元是中間神經元(interneurons),它們從感覺神經元將信息傳遞到其他中間神經元或運動神經元。

膠質細胞(glial cells):它們是支持神經元分布的網架。幫助新生的神經元找到自己在腦內的適當位置。是腦內環境清理作用。絕緣作用,膠質細胞形成一層絕緣外套稱之為髓鞘(myelin sheath),增加了神經信號傳導速度。是保護腦使血液內的有害物質無法到達腦細胞的精細結構,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s),構成了血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通過其影響神經衝動傳遞所必需的離子濃度,而對神經信息交流產生更重要的作用。

2、動作電位

神經元內液對於外液而言,具有相對的負電壓70毫伏,這一輕微的極化電位稱之為靜息電位(resting potential),它提供了神經細胞產生動作電位的背景。

離子通道(ion channels):離子通道是細胞膜上可興奮的部分,它能選擇性地允許一定離子流入和流出。抑制性傳入引起離子通道努力工作,以維持細胞內的負電荷,因此使細胞難於發放。興奮性傳入引起離子通道的變化,允許鈉離子流入細胞內,導致細胞發放。

動作電位(action potential):當興奮性傳入對於抑制性傳入足夠強而達到去極化,當細胞內從-70毫伏變到-55毫伏時,動作電位就開始了。神經元內部對外部變為相對正電位,說明神經元完全去極化了。

動作電位遵從全或無規律(all-or-none law):動作電位的大小不受閾上刺激強度變化的影響,一旦興奮性傳入總和達到閾值,動作電位就會產生,如果未達到閾值水平,就沒有動作電位出現。動作電位大小沿軸突全長傳播時並不減弱。

朗飛氏節(Nodes of Ranvier):由髓鞘軸突的神經元內,動作電位從一個節向下一個節跳躍式傳遞,這樣既節省時間,又節省在軸突上個電離子通道開、閉所需的能量。

多結節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 MS)是一種由於髓鞘退化而引起的嚴重障礙,復視、顫抖,甚至麻痹。

電位傳過一個軸突節段後,神經元的這部分就進入不應期(refractory period),絕對不應期時,下一個刺激無論多麼強,都不能引起另一個動作電位的產生;相對不應期使神經元只對強的刺激發放衝動。

不應期的部分作用在於保證動作電位只沿軸突向下傳播,它不能反向傳播。

3、突觸傳遞

突觸是全部心理活動能夠發生的媒介。突觸(synapse)包括:突觸前膜:發送信息的神經元的終扣;突觸後膜:接受信息神經元的數突或胞體的表面;和兩者之間的間隙。

突觸傳遞(synaptic transmission)始於動作電位到達終扣引發出一個小泡,稱之為突觸囊泡,它逐漸前移並把自己固定在終扣的膜下,囊泡內是神經遞質(neurotrans-mitters)——能引起其他神經元興奮的化學物質。

神經遞質與鑲嵌在突觸後膜內的受體分子的結合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不能有其他遞質或化學分子附著到受體分子上;第二,神經遞質的形狀必須與受體分子形狀匹配。

同樣一種遞質在一種突觸中可以產生興奮作用,而在另一種突觸中卻產生抑制作用。

4、神經遞質及其功能

(1)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osease):記憶喪失是由於分泌乙醯膽鹼的神經元退行性變化所造成。在神經和肌肉結點上,乙醯膽鹼也是一種興奮性遞質,它引起肌肉收縮。

(2)GABA

GABA(gamma-aminobutyric acid)是γ—氨基丁酸的縮寫,是最普通的腦內抑制性遞質。全腦1/3的突觸以其作為遞質。對GABA敏感的神經元特別集中於丘腦、下丘腦和枕葉皮層等腦結構中。

焦慮症通常用苯二氮雜卓類,如安定或Xanax可以提高GABA的活性。

(3)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和5-羥色安

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s)包括兩類重要的神經遞質:多巴胺(dopamine)和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

去甲腎上腺素顯然與抑鬱症有關,增加腦內這種遞質含量的藥物,可以提高情感狀態,減輕抑鬱。相反,精神分裂症病人腦內多巴胺高於正常水平。

帕金森氏症,這是一種運動功能的進行性重大疾病,由腦內製造多巴胺的神經元退行病變引起。

5-羥色胺(serotonin)的神經元都位於腦幹,這一結構與喚醒水平和很多自主神經過程有關。致幻葯LSD,即麥角酸二乙胺(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抑制5-羥色胺神經元而產生幻覺效應。

許多抗抑鬱藥物如Prozac由於妨礙5-羥色胺從突觸間隙移出,而增強其作用。

(4)內啡呔

內啡肽(endophins)是一組神經調質類的化學物質。神經調質(nenromodulator)是能夠改變或調節突觸後神經元功能的物質。在情緒性行為和疼痛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納洛酮(naloxone)的作用是阻斷嗎啡和內啡肽與受體的結合。

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和一氧化氮可以發揮神經遞質作用。

心理學筆記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一、 發現的背景

發現的背景(context of discovery):是研究的開始階段,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觀察、信念、信息和一般的知識,人們形成一個新的觀點或者對於某種現象形成一種不同於以往的思考方法。

理論(theory):是一個組織起來的概念集合,可以用來解釋一種現象或一系列現象。決定論的假設,一切事件,包括物理的、心理的或者是行為的都是特定原因因素的結果,或者說是由其所決定的。

大多數心理學理論有一個一般的核心,即決定論(determinism)假設,認為,一切事件,包括物理的、心理的或者是行為的都是特定原因因素的結果,或者說是有其所決定的。

假設(hypothesis)是對原因和結果關係的試探性的、可以檢驗的闡述。

二、驗證的背景:客觀性的保障

驗證的背景(context of justification)是把證據拿來驗證假設的研究階段。

科學的方法(scientific method):是通過將錯誤降低到最小,提出可靠的歸納等方法來收集和解釋證據的一般的程序集合。

1、觀察者偏見和操作定義

觀察者偏見(observer bias)是由於觀察者個人的動機和預期導致的錯誤。

標準化(standardization)意味著在數據的收集階段使用統一的、一致的程序。

對概念含義進行標準化的策略我們稱為操作化。

操作性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是以測量它或決定它存在的特定的操作或程序來界定一個概念,在一個實驗內使含義標準化。

變數(variable)是一些在量和質上變化的因素。

在實驗中,其值相對於情境中其他變數而言獨立自由變化的刺激條件叫自變數(independent variable)。

其值是一個或更多自變數變動的結果的變數被稱為因變數(dependent variable),他們依賴於刺激條件的變化。

2、實驗法:另一個可選擇的解釋和控制的必要

實驗法(experimental methods):操作一個自變數來觀察其在因變數上產生的效果。這種方法的目的在於明確一種強烈的因果關係。

(1)客觀性的挑戰

當一些不是實驗者有意引入到實驗情境中的因素確實影響了被試的行為,並對數據的解釋增加混亂的時候,我們稱這些因素為混淆變數(confounding variable)。

當研究者或觀察者向被試暗示他所預期發現的行為,並因此引導出期望的反應時,非有意的期望效應(expectancy effects)就發生了。羅伯特·羅森塔爾(Robert Rosentha)效應。

當沒有任何一種實驗操作時,參加實驗的被試也改變了他們的行為,這時,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就產生了。當行為反應受到個人對做什麼和如何感受的預期的影響,而不受特定的介入或產生某種反應程序的影響時,安慰劑效應就發生了。安慰劑效應指的是由於個體對於治療會產生良好效果的信念所導致的健康的增強。

(2)補救措施

控制程序(control procedures)——它是一些力圖使所有變數和條件保持恆定的方法。在一個實驗中,指導語、室內溫度、任務、研究者行動的方式、時間的安排、記錄反應的方式,以及其他一些情境中的細節必須對所有被試都一致,以確保他們的實驗是相同的。

雙盲控制(double-blind control):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保證實驗助手和被試都不知道(雙盲)哪一名被試進行了哪項處理來消除偏見。

安慰劑控制:不進行任何處理的實驗條件, 屬於控制的一般範疇,以使實驗者確保他們自己正在進行恰當的比較。

被試間設計(between-subjects designs):被試被隨機地分配到實驗條件和控制條件,來接受不同的程序。

樣本(sample)總體(population)

如果一個樣本在諸如男女性別、種族等方面的分布都與總體的特徵非常匹配,這個樣本就是總體的一個代表性樣本(representative sample)。

被試內設計(within-subjects design):用每一個被試作為他自己的參照。例如,開始進行實驗處理前被試的行為可以與處理後的行為作比較。

A-B-A設計,被試首先經歷基線情境(A),然後進行實驗處理(B),最後再回到基線(A)。

3、相關法

相關法(correlational methods):當力圖決定兩個變數、特質或者屬性關聯到什麼程度時使用的方法。

兩個變數之間相關的精確程度,稱為相關係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

相關可能反映一部分因果關係,或者根本就不反映因果關係。

三、 心理測量

1、獲得信度和效度

信度(reliability):指心理測驗或實驗研究得到的行為數據具有一致性或可靠性。結果具有可信性指在相似的測驗條件下該結果具有可重複性。

效度(validity):指研究或測驗得到的信息精確地測量了研究者想要測量的心理變數或品質。一個有效的實驗意味著研究者能把研究結果概括到更大的範圍。

自我報告法(self-report measures)是口頭報告(寫或說)研究者提出的問題。包括問卷法和訪談法。

開放式問題指能自由組織言語回答問題。

2、行為測量和觀察

行為測量(behavioral measures):是研究外顯行為和可觀察、可記錄的反應的方法。

觀察是一種研究人們做什麼的主要方法。研究者可有計劃、準確和系統地進行觀察。

對於直接的觀察,研究的行為是清晰可見的、外顯的、可記錄的。直接觀察經常存在技術上的爭議。在自然觀察中,不改變或干擾自然環境,研究者能觀察到一些自然情況下發生的行為。

個案研究(case study):對特殊個體進行透徹分析有助於理解人類經驗的普遍特性。

四、人類和動物研究中的道德問題

事後解說(debriefing):給被試一份詳細的事後解說,在這份報告中研究者提供儘可能多的有關這個研究的信息,並且確保被試沒有疑惑、沒有心煩、沒有尷尬。

五、分析數據

描述統計(descriptive statistics):在客觀的、同一的方法基礎上使用數學程序描述數字數據的不同方面。

推論統計(inferential statistics):利用概率論做出可靠的推論:什麼樣的結果可能僅僅是由於隨機變異而產生的。

1、描述統計

頻次分布(frequency distribution)狀態——總結每類分數出現的頻次。

只用一個有代表性的分數來作為通過對組被試的測量所獲得的多數典型分數的指標被稱為集中趨勢的度量(measure of central tendency)。

眾數(mode)是一個比其他數出現次數都要多的數值。

中數(mediam):它將一組數據中高分的一半與低分的另一半區分開來。高出中數分數的數量與低於它分數的數量相等。當分數的個數為奇數時,中數是位於數據分布中間的那個分數;當分數的個數為偶數時,研究者常常以最中間的兩個分數的平均值作為中數。

平均數(mean)M=(Σx)/N

離散性的度量(measures of variability):是描述圍繞在某些集中趨勢度量周圍的分數分布情況的統計量。

全距(range),即頻率分布中最高值與最低值之間的差值。

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代表著所有分數與其平均數之間的平均差值。

相關係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這個值在+1.0到-1.0之間變化,其中+1.0表示完全的正相關,-1.0表示完全的負相關,而0.0表示根本沒有相關。一個正的相關係數意味著當一列分數增加時,第二列分數也增加。而負相關正好相反,第二列分數與第一列分數朝相反的方向變化。一個非常接近於零的相關意味著兩個測量分數之間存在很弱的聯繫,或是根本不存在聯繫;當相關係數越來越大,直至接近於最大值+1.0的時候,根據一個變數的信息來預測另一個變數將變得越來越精確。

2、推論統計

正態曲線(normal carve):曲線是左右對稱的,呈鍾型單峰, 平均數等於中數也等於眾數,特定的分數在曲線下的面積成一定的比例。

當由隨機因素導致的概率不足5%,顯著差異(significant difference)是指符合這一標準的差異。

孫子兵法與競爭原理

一、全勝(競爭樣式的選擇)

(一)競爭的最高境界是超越競爭

1.如果取勝的代價過於慘重,如果勝利者的力量遭到削弱乃至於力量衰竭,如果勝利的背後孕育著新的戰爭的胚胎,如果勝利者得到的是一個滿目瘡痍的天下,對於勝利者來說,這樣的勝利只能意味著新的災難的開始,用孫子的話說:「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

2.強調不惜代價打擊競爭對手,反而是許多公司業績不佳的原因。

3.只有跳出直接對抗的思維,著眼於降低敵對的意志,降低衝突的烈度,從而降低取勝的成本,才能跳出惡性衝突的循環,保全整個行業的價值,從而形成一種「全贏」的格局。

(二)我們如何超越競爭:伐謀

1.伐謀,就是通過深謀遠慮的戰略意識,在戰略的層面,從一開始就通過深謀遠慮的運作,參與戰略格局的塑造,引導競爭格局的走向,從而限制對手對抗的能力與意願。

2.戰略從本質上來說就是當下所做出的關於未來的決策。

3.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高明的決策者總是把取勝的重心放在戰略布局之上,著眼於布長遠之局,布未來之局,通過高明的布局取勝,而不是一時一地、一招一式的得失。

(三)我們如何超越競爭:伐交

1.明智的競爭對手們進行的是友好的競爭,它們知道在競爭中追求自己的利益的同時,該如何尊重對手的利益,尋求共同的利益,而這就需要微妙的伐交策略。

2.伐謀、伐交的重心,並不在於直接戰勝對手,而在於讓對手不再成為對手,讓對抗變得不再需要;是通過戰略的運籌制勝,而不僅僅是通過作戰行動取勝;是通過智慧的較量來取勝,而不單純是通過力量的對抗來取勝。這也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本義。

(四)我們如何超越競爭:伐兵

1.在企業競爭中,「伐兵」的基本思路則是在競爭不可避免的情況下,通過戰略技巧的運用、戰略市場的選擇、戰略時機的把握等,尋求在自己最有利的競爭態勢下戰勝競爭對手。

2.高明的用兵者,總是根據戰場上的具體情況,採取隨機應變的手段,把戰爭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靈活通過攻與防、分與合、虛與實、迂與直、進與退、走與打的轉換,調動對手,塑造對手,戰勝對手。

3.孫子說:「敵雖眾,可使無斗。「高明的伐兵藝術,可以使對手的作戰優勢完全沒有辦法發揮出來。對於戰爭中的將軍來說,最大的錯誤莫過於選擇了不利於發揮自己優勢、而有利於對手發揮優勢的戰場或打法進行作戰。對於競爭中的企業家來說,最大的錯誤莫過於選擇了對手具有競爭優勢的領域進行競爭。

4.如果說在戰爭領域,將軍們必須選取能夠充分發揮自己優勢而對手的優勢發揮不出來的戰場和打法來與對手較量,那麼在企業競爭領域,企業家也必須選取能夠充分發揮自己優勢而對手的優勢發揮不出來的細分市場與商業模式來與對手競爭。

5.戰爭的藝術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根據自己的優勢與劣勢,巧妙選擇戰場與打法的藝術。

6.明智的企業總是做它們最擅長的事情,去進行那些他們有最強競爭優勢的業務,去參與它們最在可能取勝的遊戲,拒絕參與那些沒有必勝的把握的遊戲。

7.在競爭中,對於決策者來說,知道該打什麼樣的仗,不該打什麼樣的仗,該在什麼地方打仗,不該在什麼地方打仗,與知道如何把一場仗打贏,至少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

8.伐兵的核心在於」勝於易勝「、」勝已敗者「,其基本思路就是在對抗不可避免的情況下,通過謀略的運用、戰場的選擇、時機的把握等,尋找對自己最有利的態勢,使對手沒有能力組織起有效的反應,規避硬碰硬的直接衝突,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從而把雙方之間血淋淋的力量對抗,轉化為決策者之間智慧層面的較量,並通過智慧的運用而取勝。

(五)我們如何超越競爭:攻城

1.立足於通過消耗資源來壓倒對手的競爭樣式,本質上是沒有戰略可言的競爭,是一種破壞性而不是創造性的打法,只能是商戰的最低形態。

2.優秀的企業既要有深計遠慮的運籌能力,也要有在關鍵時刻的攻堅能力。一味寄希望於」不戰而屈人之兵「,最終只能腐蝕自己團隊的戰鬥意志與戰鬥力,在需要奮起而戰的時候沒有了攻城掠地的力量。

3.如果一個企業持續地陷入被迫攻城的困境,企業家就必須認真地反思,是否自己企業的戰略定位本身出了問題。

二、詭道(競爭策略的運用)

(一)詭道的核心是什麼

1.不可勝在已,可勝在敵。因此,有效的行動,必須以考慮現有的和潛在的對手的可能反應,並引導和利用這種可能的反應為前提。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行動的成功。

2.詭道的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為了引導對手的行動,抑制和剝奪對手的主動和優勢,造成一種「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態勢,達成行動的突然性,從而在對手最沒有能力做出反應的時間和地點,以對手最沒有能力做出反應的方式和力度發起攻擊。

3.行動之前像柔弱的女子一樣安靜,誘使敵人不加防備;發起攻動像脫逃的野兔一樣突然,使敵人根本就措手不及。在戰爭中,這樣的攻擊才最有效、最致命的。

4.突然發力,其實就是「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在對手最沒有反抗能力的時候出手。這是攻擊效果最好的時機。而這個最佳的時機,就是通過前面的「詭道」來造成的。在這個時機沒有形成之前,真正的高手是絕對不會出手的。

5.對於弱者來說,策略可以為其打開通往勝利的大門;對於強者來說,策略可以使其取勝的成本更低。通過策略的運用來引導對手、操縱對手、調動對手、抑制和剝奪對手優勢,從而為我戰勝對手創造條件的過程,孫子稱之為「示形」、「動敵」。

(二)競爭中策略為什麼重要

1.高明的競爭者在採取市場行動時,就不僅僅從自己的角度,而且還從對手的角度來考慮行動的方案,以引導對手的行動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轉化,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證自己行動的成功。

2.戰爭和競爭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要保證自己行動的成功,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和利用自己的優勢,保證自己的行動是有效的,另一方面還要抑制和剝奪對手的優勢和反應的能力,從而讓對手不做出反應,或者無法做出有效的反應。這是保證市場行動成功的一個關鍵性的前提。

3.無論在競爭中還是在戰爭中,行動者要想最大限度地保證自己行動的成功,都需要運用「隱真」、「示假」的策略手段,來隱藏自己的意圖和行動,誤導對手的判決,從而破壞對手做出反應的能力。

4.戰爭中詭道的根本目的,就是通過「示形」來「動敵」,達到調動對手、影響對手,造成對手的錯誤判斷,改變對手的行動,剝奪對手的優勢,使對手沒有辦法對我的行動做出有效的反應,從而掩護我的真實企圖,達成我的行動的突然性。

(三)現實競爭中的操縱策略

1.在孫子看來,取勝之道的重心並不在於力量的直接對抗,而在於策略的巧妙運用;不是簡單的力勝,而是巧勝,是智勝,用孫子的話說,是「勝於易勝」,也就是以最小的代價來取得勝利。可以說,通過巧妙的策略運用來調動對手、塑造對手,使對手的戰鬥力發揮不出來,使我的戰鬥力得到充分的發揮,是孫子的取勝之道的關鍵。

三、出奇(競爭思維的創新)

(一)最致命的一擊往往並不來自正面

1.在孫子看來,作戰的一條基本原則是:以一部兵力攻擊、牽制住正面之敵,以主力在對手設防薄弱的側翼或後方發起攻擊,往往可以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2.商戰中,訴求上的側翼進攻能否成功,取決於企業是否具有敏銳地把握客戶的需求轉變或創造新的需求的能力。

(二)出奇是一種顛覆性的策略

1.戰爭中唯一不變的規則就是沒有固定不變的規則;打破舊的規則,創立新的規則的人總是可以獲得巨大的相對優勢。

2.從孫子的角度來說,「出奇」的價值,就在於使現有的競爭規則變得無關緊要,從而使對手的強大優勢不再成為優勢。而對手越依賴於既有的規則,挑戰者顛覆規則則給對手所造成的破壞就越大。

(三)出奇反映了戰略的獨特性

1.在戰爭不可避免的情況下,指揮員總是避免與對手的正面優勢相衝突,而是利用靈活機動的打法,繞開對手的優勢領域,求取顛覆性的取勝之道,從而置對手的優勢於無用武之地,使我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勝利。

2.企業戰略的核心在於,「企業應該盡量避免硬碰硬的惡戰,而是應該創造性地開發新的資源、能力、產品或市場,從而使企業從根本上與對手不同並優於對手。」可以說,開發異於對手的獨特資源,尋求異於對手的獨特路線,制定異於對手的獨特戰略,是競爭者在競爭中取勝的關鍵。

3.在競爭中,「以正合,以奇勝」的一個重要含義是:成功的戰略背後,一定有與對手不同的東西。靜下心來思考如何使自己與眾不同,對於想在競爭中取勝的競爭者來說,比什麼都重要。

(四)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1.奇正的變化就是要讓對手永遠也無法猜出我下一拳的進攻路線。奇正的變化目的就是給對手製造混亂,使對手陷入到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的被動之中,用孫子的話來說,就是「所謂古之善戰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使其戰鬥力根本就沒有辦法發揮出來,而我卻可以乘機「亂而取之」,發起最致命的一擊。這就是孫子所強調的「運兵計謀,為不可測」。

2.只要競爭對手成功複製某項優勢,這項優勢就不再是優勢,而是做生意的必備條件。

3.每個招數一經使用就會喪失功效,因為競爭對手已經摸清了這個招數的底細,所以勝利還要靠許多的替代方案、發明新招數的想像力,然後再加上要以別人料想不到的彈性方法,施展這些招數。

4.動態競爭的研究者們警告企業的管理者,要想持續地成功,就必須克服行為的慣性,不斷創新,不斷破壞現有的優勢,推出新的行動,創造新的優勢。

(五)出奇與平庸無緣

1.戰爭中的一個取勝法則就是:可能取得較大戰果的方案,往往具有較大的實施風險;比較穩妥、實施風險較小的方案,則往往不太可能取得較大的戰果。

2.孫子說:」聚三軍之眾,投之於險,此謂將軍之事也。「敢於並善於冒險,從風險中發現把握住勝敵的機會,是優秀將軍的重要品質。

3.戰爭取勝的一條原則是,從對手意想不到的地方實施強大的突擊。一方面,在選擇進攻的時間和地點方面出乎對手的預料,造成突然性;另一方面,一旦決定發起進攻,就一定要集中、快速、大膽和猛烈,不給對手以從震憾中恢復過來的機會,這樣才能保證突擊行動的效果達到最大化。

4.優秀的企業家和優秀的將軍一樣,他們所從事的冒險,往往都是經過了精心計算和計劃的。把敢於冒險與魯莽行事區別開來的,是對風險與收益深思熟慮的權衡,是對決定成敗的關鍵細節的控制與把握。

四、擊虛(攻擊方向的確定)

(一)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1.」虛「並不一定是」弱「,」虛「還有關鍵、要害的意思。

2.斯大林曾說,戰略的主要問題就是確定主攻方向,而在孫子看來,確定主攻方向的基本原則就是」避實而擊虛「。」進而不可御者,沖其虛也「。這樣的進攻,是最有效的。

3.在競爭中,避免從正面進攻對手的優勢,也是一條重要的取勝原則。

4.避實擊虛的奧妙,在於從戰爭全局出發,正確地選擇關聯敵人要害的薄弱環節作為打擊目標,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

(二)從對手力量薄弱的地方入手

1.孫了說:行千里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2.孫子說: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3.當敵方立足未穩之時,當敵方兵力分散之時,當敵方尚未完成作戰準備之時,當敵方指揮失誤之時,當敵方一時情況不明之時,都是好打之敵。其中倉促防禦、立足未穩的敵人往往是最好打的。

(三)充分利用對手的失誤

1.孫子說:不可勝在已,可勝在敵。

2.商業世界中,大的公司只要不犯戰略性的錯誤,就不會輕易失去市場的主導地位。對於挑戰者來說,在對手無懈可擊的情況下盲目進攻,往往只能是以卵擊石,最後以失敗告終。從這個意義上說,戰爭與競爭中避實擊虛的一個含義是:首先自己不要犯重大的戰略性錯誤,同時要耐心等待對手犯錯誤的機會,和巧妙地製造對手犯錯誤的機會。一旦這樣的機會出現,即迅速抓住機會發動凌厲的攻勢,去取得勝利。

(四)打對手強點中的弱點

1.在競爭中就如同在戰爭中一樣,打對手強點中的弱點,往往也是最有效的擊虛手段。

2.毛澤東說過:集中力量打破一路,則全局好轉。

(五)利用對手節奏的空檔

1.孫子說:「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善用兵的人,總是避開對手初來時的銳氣,等到對手士氣懈怠衰竭的時候再去打擊它。

2.作戰頂點就是作戰的力量達到極限的那個點。進攻的藝術的關鍵在於能否在到達作戰頂點之前攻佔決定性目標,而防禦的藝術的關鍵則是一方面採取一切可能手段來分散、消耗和牽制敵方兵力,促使進攻之敵的作戰頂點及早出現,另一方面則在一旦對方出現作戰頂點時,立即轉入進攻,從而以決定性的反擊行動挫敗對手。

(六)突破後保持持續的投入

1.克勞塞維茨說:勝利的大小取決於追擊時的猛烈程度;追擊是取得勝利的第二個步驟,在許多情況下甚至比第一個步驟更為重要。

2.美軍《作戰綱要》中指出:「攻方不能允許敵人從首次突擊造成的震撼中恢復過來,絕不能使敵人有時間查明主攻方向,而最重要的是絕不能給敵人提供集中其兵力或威力對付主攻部隊的機會。」

3.克勞塞維茨警告將軍們:「只有對被擊敗的敵人進行追擊才能獲得勝利的果實。」「不進行追擊,任何勝利都不能取得巨大的效果。」美軍《作戰綱要》也強調,要「毫不留情地擴張戰果。」

(七)進攻對方的心理弱點

1.孫子說:「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攻心的核心就是,將對方統帥在心理素質上的弱點和心理定勢作為制定戰略決策的依據之一。

2.孫子說:「將在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五、任勢(資源效能的放大)

(一)取勝的重點在於任勢

1.敵勢,就是藉助對手的力量。孫子強調要「順詳敵之意」,要「因敵而制勝」,也就是要藉助對手的意圖,藉助對手的反應,藉助對手的弱點,順勢而為,引導對手,調動對手,借對手的行動與力量來打敗對手。

2.地勢,指的是藉助地形的力量。孫子說:地者,兵之助也。

3.氣勢,指的是藉助士氣的力量。孫子說: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將領一點也不畏懼對手,士兵一聽要作戰就非常興奮,三軍之眾,百萬之師,鬥志高過青雲,氣概猶如飄風,這種精神的優勢形成強大的威力加於對手身,這就是氣勢。

4.勢就是一種有利的條件所構成的強大趨勢,高明的用兵者,可以藉助各方面的有利條件,包括民心的向背,盟友的力量、天時的變化、政策的變動,等等,來為自己形成最有利的態勢。

5.高明戰略家一定是審時度勢,時至而動,將取勝的重心放在對大勢的把握與利用上,而不是不切實際地強求與妄為上。

(二)時來天地皆同力,遠去英雄不自由

1.在競爭中,最佳的取勝之道同樣是因勢利導,從而找到超常規發展的動力來源。高明的競爭者對於勢的利用,可以達到同神入化的地步,可以用社會潮流之勢,用重大事件之勢,用產業變動之勢,也可以用對手之勢。

2.在競爭中,因勢而為的另一層含義是,當企業再努力也沒有取勝希望的時候,不要去逆勢而為,最明智的方法就是順勢而為,退出市場。

(三)創造出一種有利有態勢

1.勢利,勢利,利與勢是分不開的,有勢就有利。所以現在先不要求利,要取勢。

2.善弈者,謀勢不謀子。在競爭中同樣是如此,如果企業對大勢的判斷出現了失誤,往往就會陷入到戰略困境之中,即使在局部的仗打得再漂亮,也難以挽回被 動的局面。

3.造勢的第一條原則是」勢險「。勢險,就是在作戰中要麼不打,要打就要在關鍵的地點,集中起幾倍乃至十幾倍於對手的力量,造成一種險峻的、以至強擊至弱的壓倒性優勢,從而蓄積起最大的攻擊能量。

4.競爭中的勢險,就是要造強勢,造高勢,造壓倒性的優勢。因此企業要想造勢,就要集中幾倍乃至十幾倍於對手的資源,在最關鍵市場上造成絕對的優勢。

5.造勢的第二條原則是」節短「。所謂的節短,指的是攻擊行動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要以突然的動作、短促的節奏、迅疾的速度,通過瞬間的能量爆發,形成突然、乾脆、摧毀性的攻擊力量,使對手根本沒有時間組織反抗即已經被擊敗。換言之,節短強調的是在發起攻擊時必須通過時機的精確性、行動的突然性、力量的暴烈性,來達到攻擊效果上的震憾性與穿透性。

6.競爭中所謂節短,就是市場行動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要乾淨利落,以對手難以承受的速度和節奏,以爆發性的力量長驅直入,打開市場,而決不拖泥帶水,決不給對手以任何還手的機會。

7.勢險與節短二者,一個是能量的蓄積,一個是能量的釋放。能量的蓄積越多,攻擊效果就越好,也就越容易乾淨利落地解決問題,所以在作戰中」勢險「是」節短「的前提。

(四)審時度勢與警惕」勢「背後的陷阱

1.孫子說: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

2.明智的戰略家之所以明智,就在於他們既敬畏勢的力量,又對勢的背後所隱藏的陷阱有充分的清醒。他們善於藉助勢的力量,但從不為勢的力量所左右。他們總是第一時間知道什麼時間應隨」勢「而舞,什麼時間必須按自己的節奏行事。只有這樣,他們才能避免大起大落,從而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

六、主動(競爭規則的掌控)

(一)競爭的本質是主動權的爭奪

1.最好的防禦戰,是在對手的進攻行動尚沒有展開的時候,就採取主動的攻勢,以破壞對手發起攻擊的能力。

2.孫子說: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在對抗的過程中要想取勝,就必須將行動的主動權控制在自己手中。

3.戰爭中,自己如果沒有戰略,就只能成為對手戰略的一部分。在競爭中,企業如果不是主動行動,只是被動回應競爭對手的行動,就只能受制於人,從而將自己的命運交給對手來擺布。

(二)採取積極的攻勢行動

1.孫子說: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 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已者也。

2.要想掌握主動權,軍隊就必須在一切可能的情況下儘力保持積極的進攻態勢。即使是在力量弱於對手、因而被迫處於防禦的狀態下,軍事家也強調必須採取積極防禦,也就是攻勢防禦。

3.競爭領域的實證研究表明,在許多場合下,企業行動的進攻性與企業的業績之間存在著積極的關係,進攻性強、進攻行動數量較多的企業往往能比進攻性弱的企業取得較好的績效。

(三)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1.在戰爭中,不能被動按照對手制定的規則來打,相反,要堅持自己具有優勢的打法,在自己最有優勢的領域來打,要逼對手按照自己制定的規則來打。

2.戰爭中的一條原則是不要做對手希望你去做的事情;要逼對手去做他不願做的事情。競爭中的一條原則也是逼對手按照你的規則來打。

3.在競爭中,剝奪對手對規則的控制權,將規則的控制權掌握在你的手中,從而限制對手的選擇餘地,這比什麼都重要。

4.有著最低成本生產能力的企業應該採取低成本戰略,而在產品質量、服務和創新等方面有差異化優勢的企業,應該通過強調質量、服務或創新等差異化戰略來尋求使他們與眾不同。

5.競爭的一條原則是,選擇一個最能發揮你的優勢的戰場和打法,並由你來制定出這個戰場的遊戲規則。具體地說,在什麼地方打,在什麼樣的時間打,用什麼樣的方式打,跟什麼樣的對手打,打對手的哪個環節……都應該是你說了算。

(四)利與害:調動對手的主要手段

1.孫子說: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2.在決策中,利、害是一體的,理性的決策者的行動,一方面是趨利的,另一方面也是避害的。因此,如果你的行動能夠威脅到對手的要害之處,再強大的對手,也就不得不聽從你的擺布。

3.尋找某些行動使競爭對手的報復即使有效,也會使其利益受到更大的損害,是在競爭中掌握主動的重要手段。

七、集中(競爭優勢的集聚)

(一)並敵一向,千里殺將

1.戰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簡單的準則是集中兵力。

2.先以自己局部的優勢和主動,向著敵人局部的劣勢和被動,一戰而勝,再及其餘,各個擊破,全局因而轉成了優勢,轉成了主動。

3.在企業間的某個交鋒點上,集中自己的資源與實力製造在該點上的優勢,包括在某個局部市場上建立相對於自己強大許多的對手的優勢,從而取勝。這是企業競爭取勝的一條基本的法則。

4.與兵力分散相反的是,競爭者要想取勝,就必須把資源集中於特定的市場上,在這個特定的市場上做精、做透,從而建立起相對於對手的強大競爭優勢。

5.從商業史上來看,最成功的企業,往往是那些善於把最關鍵資源集中在最關鍵地方,去解決最關鍵的問題,從而促成產生決定性結果的企業。

6.在關鍵的局部形成相對的優勢並取得突破,幾乎是弱者戰勝強者的不二法門。

(二)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

1.集中兵力的前提,是必須有非常清晰的戰略重點和方向。

2.毛澤東也強調,在分析問題、分析形勢時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一切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具體到作戰過程中,就必須抓住戰略樞紐去部署戰役,抓住戰役樞紐去部署戰鬥。

3.孫子說:「出其所不趨」,「奪其所愛,則聽矣」,「並敵一向,千里殺將」,這些強調的都是在作戰中要果斷地抓住重點,抓住關鍵的局部,規定自己的主要方向,並按照事物的輕重緩急,在主要方向上集中起優勢的兵力,形成強大的作戰力量,從而取得突破。

4.集中永遠和放棄一體兩面的。如果沒有取捨效應,根本就不需要戰略,戰略就是放棄的藝術。

5.在將要進行主要進攻的地點上儘可能多地集中兵力,為了在這個主要地點上更有把握地取得勝利,寧可在其它地點忍受不利。主要地點的勝利將消除其他的一切不利。

6.次要方向的損失,往往會給決策者帶來巨大的壓力,尤其是這種損失達到一定地步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決策者尤其需要戰略上的定力和意志。

7.在軍事上,最忌諱的是決策者因為擔心次要方向的損失,而導致主要進攻方向的力量不足。

8.無論在戰爭中還是在競爭中,瞻前顧後、患得患失是不可能打勝仗的。想讓每一個地方都安全,就意味著沒有一個地方將是安全的。同樣,也不要企圖抓住所有的機會,因為在一個機會集中資源,就必然意味著你不得不放棄別的機會上集中資源,乃至在別的方面遭受損失的可能,而這必然需要清醒的頭腦、堅強的意志和敢於承擔責任的勇氣。這也是為什麼平庸之輩總是在關鍵時刻無法做到真正的集中兵力的關鍵原因。

9.競爭戰略的基本原則是將資源集中到企業有著強大優勢或可以穩步發展的領域。因此,集中兵力的含義就是,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優勢戰場在什麼地方,並加強在這一戰場的優勢。要明確並加強你的優勢,而不是一味試圖彌補你的劣勢。充分加強你的優勢,放大的將是你的優勢的作用;一味彌補你的劣勢,放大的將是你的劣勢的影響。

(三)讓敵人分散:敵則能分之

1.拿破崙集中兵力的秘訣:總是首先在更強大的敵人面前分散自己的兵力,誘使對手做出錯誤的判斷從而分散兵力,然後再抓住最合適的時機,出人意料地集中起壓倒性的力量來攻擊對手最薄弱的環節。

2.在市場競爭中,高明的競爭 者同樣可以運用巧妙的策略性分散,吸引對手力量也分散自己的資源,爾後突然在關鍵的市場上集中起壓倒性的優勢,從而戰勝對手。

3.戰爭中,防守的一方可以運用誘敵深入等分散手段,拉長對手的戰線,吸引對手的力量,分散對手的資源,同時保持自己力量的機動與集中,從而造成在關鍵局部集中優勢兵力的結果。

4.在競爭中,競爭者同樣可以通過誘敵深入的手段,故意減少乃至放棄自己在一個市場的資源投入,從而吸引對手填補這個市場,以分散對手的兵力,弱化對手在自己真正準備發起行動的目標市場的資源。一旦對手的資源在目標市場上不再佔據優勢,即集中自己的資源,迅速發起行動,搶佔自己想要的市場。

5.在競爭中,當對手發起市場進攻行動時,順勢把一部分不良客戶放棄給對手,有時候同樣可以起到讓對手背上包袱、從而改變競爭態勢的效果。

(四)有效的集中需要出乎對手意料

1.對於成功地集中兵力來說,速度、保密和欺騙必不可少。速度,是保證我方在最短時間內在關鍵的時間與地點完成集中,使對手不得在尚處於分散或集結尚末完成的狀態下與我交戰;保密,是保證我方在對方不知情的情況下完成集中,等到對手發現了我的作戰行動已經為時太晚;欺騙,是保證對手對我集中的時間與地點產生錯誤的判斷,從而無法有效應對我的集中。這三者,都在於達成我方集中行動的突然性,從而保證達成「我專而敵分」的結局,形成對敵作戰的優勢。

2.戰術就是在決定點上使用兵力的藝術,其目的就是要使他們在決定的時機、決定的地點上,發生決定性的作用。

八、先知(競爭環境的分析)

(一)先知是取勝的前提

1.最大限度地了解對手的情況,最大限度地讓對手不了解自己的情況,充分利用信息的不對稱性,是取勝的一條重要原則。

2.孫子說: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取勝其實非常簡單,就是要提前獲取對手的信息。能做到這一條,就能打勝仗;不能做到這一條,就會打敗仗。

3.制定戰略的一項中心任務就是了解分析競爭對手。分析競爭對手的目的,是了解每個競爭對手所可能採取戰略行動的實質和成功的希望;各競爭對手對其他公司在一定範圍內的戰略行動傾向可能做出的反應;以及各競爭對手對可能發生的產業變遷和更廣泛的環境變化可能做出的反應等。

(二)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1.如果說現行戰略和能力反映的是競爭對手正在做什麼和能夠做什麼,那麼未來目標和假設反映的則是對手想要做什麼、為什麼想這樣做,是駕馭競爭對手的行為的基本動因,經常是由它們來確定競爭對手將來如何行動,因而是更為重要的因素。

2.對於管理者來說,競爭對手的目標分析非常關鍵,因為這能幫助公司避免那些可能會威脅到競爭對手達到其主要目標從而引發激烈戰爭的戰略行動。

3.競爭分析要想表現出過人的洞察力,真正達到「索其情」的境地,就必須深入到對手的思想、思維、心理和價值觀的層次,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握住競爭對手的行動模式,才能抓住對手的下一步反應,從而使自己在競爭中把握「勝負之情」,取得主動的地位。僅僅滿足於簡單的分析,並在此基礎上制定自己的戰略,只能是最好的取敗之道。

(三)無所不用其間

1.孫子說: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2.故唯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3.孫子認為,「反間」是「五間俱起」的關鍵:五間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於反間,故反間不可不厚也。

(四)非聖智不能用間

1.僅僅掌握比對手更多的情報並不等於就擁有了情報優勢,只有通過正確的情報決策,才能達到對情報信息的正確認識,並充分發揮出所擁有的情報信息的潛在價值。換句話說,只有將充分的情報信息與正確的情報決策結合在一起,才能真正達成相對於對手的情報優勢。

2.充分利用情報必須有一個毛澤東所說的「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透過現象看本質」的過程,而這就需要決策者必須有相當的判斷能力。

3.導致情報失效的另一個常見因素是人的認知局限的影響。人的認知是有局限性的,人所看到的往往是那些自己確信的或者想看到的東西,尤其是當這種認知其實是一種偏見的時候,就會蒙蔽決策者的眼睛。

4.管理者必須像優秀的將軍一樣,直接深入到一線之中,當管理者來到一線的時候,就可以與市場一起共同呼吸,把握住市場的脈搏與起伏。

(五)信息本身就是充滿對抗的領域

1.在戰爭中,取勝的一條原則是: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了解對手的情況,另一方面則是最大限度讓對手不了解自己的情況,也就是也重心放在增加對手的不確定性上。

2.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

3.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

4.因此,成功的奧妙其實非常簡單:對競爭對手和競爭環境有深刻的了解。精確地分析對手,精確地分析你的競爭環境,把你對競爭對手和競爭環境的把握與分析做到極致,使你對對手的了解遠超出對手對你的了解,你就奠定了在競爭中取勝的前提。

九、五事(競爭取勝的基礎)

(一)「道」:願景為什麼重要

1.在戰爭史上,尤其在中國歷史上,真正能夠得天下的一方,一定是提出了一個吸引民心的願景,一個政治追求,從而佔領了道義上的制高點。

2.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的走向既可以改變戰爭的性質,也可以改變戰爭的力量對比,這是一種無形的,但是無窮的力量,是一種塑造性的力量,戰爭的最終格局,往往是由它決定的。

3.對於弱小的組織來說,「道」或許暫時還不是一種現實的力量,但它絕對是一種塑造未來的力量。

4.企業的價值追求構成了企業凝聚人心的力量,這種共享的追求感染著整個組織,形成明確的方向、求勝的意志和必勝的信念,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組織的內耗,調動組織成員的積極性,使企業上下形成強烈的歸屬感、認同感和使命感,同舟共濟,生死與共,從而為了組織的大目標而忘我犧牲,無私奉獻,不管面對什麼樣的困難與誘惑,都會不離不棄,與企業堅守在一起。

(二)「天」、「地」:戰略環境

1.天,就是天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戰略形勢,以及大的戰略形勢所釋放出來的大的戰略機會。對於企業來說,指的是大的經濟形勢和國家政策等因素。

2.自主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天下事當於大處著眼,具有戰略眼光,所謂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只盯著一隅之利,是永遠也成不了大事的。

3.孫子強調要「知天」,「天」的變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關鍵是把握住其變化的規律,順應時勢的變化。尤其是在大勢上升的時候,一定要清醒地把握住自己,不能把成功的希望僅僅寄希望於樂觀的環境。對外在形勢與機會的依賴性越大,企業的成功也就越脆弱。

4.地,就是地利,在軍事上就是戰場,在企業競爭領域裡,則是市場。

5.戰爭中取勝的一條原則是,只在能夠充分發揮自己優勢的戰場作戰,逼對手在其優勢無法發揮出來的戰場作戰。

6.如果說在戰爭中錯誤地判斷了地形往往會導致全軍覆沒,那麼在商場上,錯誤地理解了市場,將產品投放錯了市場,也同樣將是產品的滅頂之災。

7.要想獲得成功,管理者就必須充分了解並適應自己將要作戰的戰場地形,摸清微妙而複雜多樣的細分市場。與此同時,就像在戰爭中高明的指揮員可以將對手引入對其不利的地形一樣,在市場中,高明的管理者同樣可以利用對市場的深刻理解,將對手引進實際對其不利的市場之中。

8.決策者只有對戰略環境、戰略全局有著清晰的把握,達到知「天」知「地」的境地,才能從容不迫地展開布局,做到攻守有度,進退自如;才能搶先控制那些關鍵的資源,通過格局的塑造來戰勝對手;才能清晰識別並利用環境中各種有利因素所提供的機會,從而放大自己的優勢;才能提高識別並避免環境中各種不利因素所構成的威脅,進而充分利用這種不利的因素使對手陷入被動的局面中,讓對手的優勢無法得到發揮。因此,環境是戰略的最大變數之一。

(三)將:戰爭中的領導力

1.智,就是智慧。

2.信,就是信任。信任是領導的基礎,信任危機是最大的領導危機,沒有信任,所謂的領導與控制就毫無價值。領導者言行一致,言出必行,公正不阿,是可以依賴、可以信任的,從而給下屬一種充分的安全感。

3.仁,就是仁愛。仁者愛人,「仁」說白了就是以心換心,將心比心。從領導力的角度來說,「仁」是一種包容,一種同理心,一種寬廣的胸懷,一種強大的親和力。

4.勇,就是魄力。勇首先要勇於負責,表現出來的果斷的素質,堅定的意志,進取的魄力,敢於負責的品質。

5.嚴,就是嚴格。將軍要令出必行,賞罰必信,像天地運行那樣準確無誤,才能統御眾人。對於企業來說同樣也是如此,企業的管理同樣必須做到令行禁止,管理者同樣必須嚴格捍衛企業的制度與規則。

6.優秀的將軍與優秀的企業家,往往具備許多相同的品質:第一是有敏銳的眼光,這樣才能發現別人不容易發現的機會;第二是有果斷的魄力,這樣才能敢於做出別人不敢做出的決定,從而把握住機會;第三是有傑出的組織能力,這樣才能把各種力量高效率地組合在一起,從而形成整體的戰鬥力;第四還要有強烈的道德感與責任感,這樣才能形成激烈人心的力量。可以說,領導是組織的核心,卓越的領導力,本身就是保證組織取勝的重要優勢來源。

(四)法:組織與管理的力量

1.孫子說: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法,就是軍隊的編製、將領的管理、軍需的供給等內容。簡單地說,法就是我們所說的組織、制度、法規、流程等管理內容,就是系統的管理能力。

2.法所強調的,是在戰爭中要想取勝,就必須通過有效的組合方式、管理方式與保障方式,使組織的資源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換言之,真正的決勝往往是在組織的層面來實現的,是通過系統的管理能力來實現的。

3.孫子說: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道」就是最基本的取勝規律,「法」就是最基本的管理基礎。戰爭的勝負恰恰是由這些最基本的東西來決定的。孫子說:不可勝,在已。在競爭中企業的基本面才是真正的不可戰勝的力量。

(五)經之以五事:第一個戰略管理的模型

1.孫子所說的五事,對於企業來說,戰略管理的要素無非就是這些:「道」是企業的願景,是企業的靈魂,反映了企業的文化價值追求;「天」是企業所處的大勢;「地」是企業所處的市場;「將」是企業的核心團隊,核心管理者;「法」是企業的系統管理能力。孫子認為這五項缺一不可,而戰略管理的主要內容基本都已經涵蓋在其中了。

2.今天企業必須從一個機會主義的時代進入一個戰略管理的時代,要建立自己的系統管理能力,要建立一個踏踏實實的管理基礎,這是企業下一步持續發展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