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筆記之學習與行為分析

條件作用(conditioning):事件與行為相互聯繫起來的方式。每一種條件作用都代表著有機體獲得和使用其環境結構信息的一種不同方式。

一、 學習研究

1、什麼是學習

學習(learning)是基於經驗而導致行為或行為潛能發生相對一致的變化的過程。

(1)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

學習從你操作的進步中顯而易見。

學習—表現差異(learning-performance distinction)——你學到的和你在外顯行為中表達出來或做出來之間的差異。

(2)相對一致的變化

一旦學會了某種行為,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就必須在不同場合表現出相對一致性。

(3)基於經驗的過程

學習只有通過體驗才能發生。體驗包括吸收信息和做出反應來影響環境。學習包含記憶影響的反應。學習獲得的行為既不包括因有機體年齡增長而出現的自然成熟及大腦發育所帶來的變化,也不包括因疾病和腦損傷而引起的變化。

2、行為主義與行為分析

華生(John Watson,1878-1958)還將心理學的首要目標定義為「預測和控制行為」。

斯金納(Skinner,1904-1990):激進行為主義的立場,進化為每一物種都提供了一個行為庫。《超越自由和尊嚴》:所有超出行為庫的行為都可以被理解為簡單的。

斯金納:心理活動並不能產生行為。相反,它們都是環境刺激引起的行為樣本。動物的行為可以完全通過環境事件得到解釋——食物剝奪和運用食物進行強化。你不必理解任何有關其內部的心理狀態——你只需要能讓鳥兒在行為與獎賞之間形成聯結的簡單學習原則就可以了。

行為分析(behavior analysis):強調尋找學習和行為的環境決定因子的心理學領域。

行為分析家認為,人的本性可以通過將自然科學的方法和原則加以擴展而得到理解。其任務是去發現在具有可比性的情景下,所有動物物種包括人類,共同出現的學習的普遍規則。

通常假定,學習的基本過程在物種演化中被保留下來——在所有動物物種中,這些過程就其基本特性來說是具有可比性的。

行為分析尋求的是確定一些順序性原則,它們是人們對其經驗所做出的行為改變之基礎。關心的焦點,仍然是行為與環境事件的關係,而不是行為與心理事件的關係。

行為分析尋求的是確定一些順序性原則,它們是人們對其經驗所做出的行為改變之基礎。關心的焦點,仍然是行為與環境事件的關係,而不是行為與心理事件的關係。

二、經典條件作用:學習可預期的信號

經典條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一種由一個刺激或事件預示另一個刺激或事件之到來的基本學習方式。

1、巴甫洛夫的意外觀察

經典條件作用的核心是反射性反應。反射(reflex)是一種無須學習的反應,它是由有機體生物學相關的特定刺激自然誘發地。任何能夠自然誘發反射性行為的刺激,都叫無條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 , UCS),由無條件刺激誘發的行為,叫無條件反應(unconditioned response , UCR)。

與無條件刺激相匹配的中性刺激,稱為條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 , CS),因為它誘發UCR行為的力量是以它與UCS的聯繫為條件的。經過幾次匹配之後,CS所引發出的反應,稱為條件反應(conditioned response , CR)。

2、條件作用的過程

習得(acquisition),即CR首次被誘發出來並隨著試驗的重複而不斷增強其頻率的過程。

延遲條件作用,CS先出現並至少要持續到UCS的呈現。

在痕迹條件作用中,CS在UCS呈現之前即結束或被取消了。痕迹指的是有機體對UCS出現時已經不再呈現的CS的記憶。

在同時性條件作用中,CS和UCS是同時呈現的。

在倒攝條件作用情形下,CS出現在UCS之後。

通常,條件作用在CS和UCS之間間隔很短的延遲條件作用模式下最有效。不過,產生最佳條件作用的CS和UCS之間準確的時間間隔依賴於幾個因素,包括CS的強度和被條件化的反應。

同時性條件作用的效果通常都很差,而倒攝條件作用則更差。

當CS(例如,聲音)不再預示CS(食物)時,CR(唾液分泌)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弱,最終不再出現,消退過程(extinction)就發生了。經過一段休息或暫停後,無須再與UCS匹配,CR即可突然重現的現象,巴甫洛夫稱之為自發恢復(spontaneous recovery)。

節省(savings)學習的一個例子:再次習得某一反應比初次習得該反應時所需的時間要少。

(1)刺激泛化

通常,一旦CR被一個特定的CS條件化了,與CS類似的刺激也能誘發CR。這種反應自動擴展到從未與最初的UCS匹配過的刺激上的現象,叫刺激泛化(stimulus generalization)。當對一系列在某一維度上差異逐漸增加的刺激所誘發的反應強度進行測量時,我們發現了泛化梯度。

泛化梯度的存在表明了經典條件作用在日常經驗中的作用方式。刺激泛化通過最初特定經驗拓展學習範圍,從而建立相似的安全因素。藉助這一特性,新的可比事件可以被認為具有同樣的意義或行為價值。

(2)刺激辨別

刺激辨別(stimulus discrimination)就是生物體學會在某些維度上(例如,色調與音高)對與CS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反應的過程。

有機體欲在環境中表現出最佳行為,就必須平衡泛化和辨別過程。經典條件作用提供了一種允許生物體對其環境結構做出有效反應的機制。

3、聚焦習得

(1)相倚:羅伯特·雷斯科拉,為使經典條件作用能夠發生,除了CS與UCS相接近——出現的時間靠近以外,CS還必須可靠地預期UCS的出現。

(2)信息性

里昂·卡明,CS還必須具有信息性。

UCS的先前經驗而使被試用第一個CS來降低第二個CS的信息性的能力,稱做阻斷(blocking)。實驗組的老鼠對燈光不反應,這是因為燈光沒有包含預言UOS出現的新信息;聲音的效應阻斷了燈光的效應。對於控制組的老鼠,燈光和聲音二者同樣具有信息性——老鼠對兩個CS中無論哪一個都沒有先前經驗,因此每一個都不會降低另一個的信息性。

用信息性可以解釋為什麼當CS從許多呈現在環境中的其他刺激中突出出來時,條件作用形成得最快。刺激越強,與其他刺激對比越鮮明,越容易被注意到。如果你想要創造良好的條件作用,你應該或者是在不熟悉的情境中呈現一個強烈的新異刺激,或者是在一個新異的背景中呈現一個強烈的熟悉刺激。
從刺激信息的特性來看,外界輸入的信息越強,越不確定,越難控制則越容易吸引人的注意。

中性刺激僅僅當它既有相倚性,又有信息性時,才能成為有效的CS。

4、經典條件作用的應用

(1) 情緒和偏好

恐懼條件作用。

(2)了解藥物成癮者的成因

巴甫洛夫(1927)和貝可夫指出,當個體預期到鴉片的藥理學作用時,他對鴉片的耐藥性就會提高。

西格爾:毒品的使用情境作為條件刺激物存在,個體通過阻止藥物的常規效應而學會了保護自己。

機體對藥物的對抗反應是無條件反應(UCR)。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補償反應就變成了條件反應。換言之,在與使用藥物通常相聯繫的情境(CS)中,機體會對藥物的預期效應做出生理準備(CR)。由於在那種情境下,有機體必須消耗一定量的藥物克服補償反應,才會開始出現「正」效應,因而抗藥力便提高了。

(3)利用經典條件作用

學習過程能夠影響機體的免疫能力。

羅伯特·阿德:習得聯結本身就足以導致免疫系統的抑制,使實驗組老鼠更易受到多種疾病的攻擊。學習效應是如此強烈以至於在後來的研究中,一些老鼠僅僅是喝了糖精溶液便死掉了。

心理神經免疫學(psychoneuroimmunology):經典條件作用可以用來調節免疫系統的功能。

研究領域的目標之一就是發現一些技術,利用條件反射來替代大劑量的藥物治療。

服藥真實的常現儀式可以作為CS,所以當它開始預言UCS——藥物時——其行動本身即可誘發降低血壓的反應。這樣,安慰劑——無須給予有效物質便能再現服藥儀式化情形——即能誘發有益的機體反應。

三、 作性條件作用:對行為結果的學習

1、效果律

學習是情境中的刺激和動物學會做出的反應之間建立的一種聯想:刺激—反應聯結。

S—R,聯結學習是隨著動物通過盲目的嘗試錯誤體驗到動作的結果之後,以一種機械的方式逐漸自動產生的。導致滿意結果的行為出現的頻率逐漸增加。桑代克將這種行為與結果之間的關係稱為效果律(law of effect):跟隨著滿意結果的反應,以後出現的概率會越來越大,而跟隨著不滿意結果的反應,以後出現的概率會越來越小。

2、行為的實驗分析

斯金納:操作性條件作用(operant conditioning)

操作性行為(operant)指的是任何有機體自發的,而不是由特定刺激誘發的,能夠按照它作用於環境可觀察的結果來描述它的特點的行為。

行為將來出現的可能性可以通過操縱它們對環境作用的結果來增加或減少。操作性條件作用,作為行為產生的環境結果的函數,就可以矯正不同類型的操作性行為概率。在許多操作性行為實驗中,測量的興趣是動物在一段時間裡能表現出多少次特定的行為。

3、強化相依

強化相倚(reinforcement contingency)是指某一反應和它產生的環境變化之間的一致性關係。

(1)陽性和陰性強化物

強化物(reinforcer)即與行為相倚的——隨時間的推移能增加行為出現可能性的任何刺激。強化即在反應之後呈現強化物。

當某一行為之後伴隨著喜愛刺激出現時,我們稱這一事件為陽性強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當某一行為之後伴隨著討厭刺激的解除時,我們稱這一事件為陰性強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

陽性強化和陰性強化都能增強在它們之前出現的行為反應的可能性。陽性強化通過繼反應之後呈現令人喜愛的刺激而增強行為反應的頻率。陰性強化則相反,它通過解除、減少或阻止反應之後出現討厭刺激來增強行為反應的可能性。

若將強化消除,操作性消退(operant extinction)就會出現。因而,如果某一行為不再產生可預期的結果,那麼它就會退回到操作性條件作用之前的水平——它就消失了。

(2)陽性和陰性懲罰

懲罰物(punisher)是在反應之後施加懲罰物,任何一種刺激——當它伴隨在某一反應之後出現時——能降低該反應以後發生的概率。某一行為之後伴隨著討厭刺激物時,我們稱這一事件為陽性懲罰(positive punishment)。

當某一行為之後伴隨著喜愛刺激的去除時,我們稱這一事件為陰性懲罰(negative punishment)。

陽性和陰性強化增加行為的概率;陽性和陰性懲罰降低行為的概率。

(3)辨別刺激與泛化

某些先於特定反應的刺激——辨別性刺激(discriminative stimuli)——通過強化或懲罰相結合便可以設定行為發生的背景。

斯金納將辨別性刺激—行為—結果這一序列稱為三項相倚(three-term contingency)。

辨別性刺激出現時操縱行為的結果,可以對行為進行強有力的控制。

有機體也會將反應泛化到類似於辨別性刺激的其他刺激中去。

4、強化物的特性

(1)條件性強化物

初級強化物(primary reinforcers)比如食物和水,其強化特性是由於生物學因素所決定的。其他的中性刺激漸漸與初級強化物聯合在一起,作為條件性強化物(conditioned reinforcers)而對操作性反應起作用。條件性強化物可以充當強化本身的目標。

教師發現條件性強化物比初級強化物更有效且更易於使用,這是因為:a,在課堂情境中,可供使用的初級強化物非常少,而被教師所控制的任何刺激事件幾乎都可以被用作條件性強化物;b,條件性強化物可以快速發放;c,條件性強化物可以隨身攜帶;d,條件性強化物的強化效果可以更及時地看到,因為它僅依賴於接受強化物的知覺,而不是像初級強化物那樣,依賴於生物學過程。

(2)高概率活動作為陽性強化物

普雷馬克原則(Premack principle)是指,更有可能發生的活動可以用來強化不太可能發生的活動。強化物可以是有機體認為有價值的任何事件或活動。

5、強化程序表(schedules of reinforcement)

在現實生活或實驗室里,強化物可以按照比率程序表——經過一定次數的反應,或者間隔程序表——第一次反應後經過一個指定的時間間隔,來實施。

每種情況下,既可以有不變的或固定的強化模式,也可以有不規則的或可變的(variable)強化模式,它們構成了強化程序表的四種主要類型。

部分強化效應(partial reinforcement effect):在部分強化程序表中獲得的反應比那些在連續強化中獲得的反應更能抵抗行為的消退。

(1)固定-比率(FR)程序表(fixed-ratio schedule)

每次反應後都伴有強化時,我們稱這種程序表為FR-1程序表。

很多售貨員都是由FR程序表強化的:他們必須賣出一定數量的貨物,才能得到報酬。

(2)可變-比率(VR)程序表(variable-ratio schedule)

在可變—比率程序表,強化物之間的平均反應次數是預先確定了的。可彎-比率程序表產生的反應速率最高,抗消退能力最強,尤其是當VR值較大的時候。

賭博似乎就是受VR程序表控制的。

(3)固定—間隔(FI)程序表(fixed-interual schedule)

固定—間隔程序表中,強化物是在經過一個固定的時間間隔後,有機體第一次做出某反應時出現。

F1程序表中的反應速率表現為扇形模式。隨著回報時間的臨近,動物的反應越來越多。加熱食物,在時限的最後一段時間裡,經常查看食物的過程。按月支付薪水即是將你置於FI程序表中。

(4)可變—間隔(VI)程序表(variable-interual schedule)

在可變—間隔程序表中,平均時間間隔是預先確定了的。產生中等的但卻很穩定的反應速率。

課上常有臨時的、不規則的突然測驗。

6、行為塑造

連續接近塑造法(shaping by successive approximations),對任何連續接近並最終與預期反應相匹配的行為進行強化。

要讓塑造法起作用,你必須定義向著目標行為前進的各個行為成分,並運用差彆強化來推進這一過程的每一步。

四、生物學與學習

學習的生物制約性(Biological constraints on learning)指的是物種的遺傳天賦所帶來的學習上的任何限制。這些約束可以是動物的感覺、行為和認知能力。

1、本能漂移

凱勒·不里蘭和馬瑞恩·不里蘭(Keller Breland and Marion Breland)

即使動物學會了進行完美的操作反應,隨著時間的推移,「習得的行為也會向著本能行為漂移」。他們稱這種傾向為本能漂移(instinctual drift)。

並非學習的所有方面都受實驗者的強化物控制。作為動物在環境中正常的、遺傳編排中的反應,行為或者更易被改變,或者更難被改變。當目標反應與生物相關因素相一致時,反射作用就會非常有效。

2、味覺—厭惡學習(taste-aversion learning)

味覺厭惡僅僅通過CS(新異味道)與其後果(潛在的UOS結果——實際引發疾病的成份)的一次匹配即可形成。與非常脆弱的許多經典條件聯結不同,味覺厭惡在一次經歷後會永久保持。

老鼠有一種先天的將特定刺激與特定結果相聯合的先天能力。這樣,一些條件反射的實例,不僅依賴刺激與行為間的關係,而且依賴由遺傳預先安排的有機體對待環境刺激的方式。

五、學習的認知影響

1、動物認知

(1)認知地圖

愛德華·托爾曼開創了學習認知過程的研究先河。

先前曾走過迷津的老鼠擁有對認知地圖(cognitive map)迷津整體布局的表徵做反應,而不是通過嘗試錯誤盲目地探索迷津的各個不同部分。表明:條件反射不僅涉及刺激情境之間或反應與強化物之間形成簡單的聯結,它包含著對全部行為背景的其他各方面的學習與表徵。

空間認知地圖的功能:動物運用空間記憶來認知和識別環境特徵;動物運用空間記憶來發現環境中重要的目標物;動物運用空間記憶來設計他們在環境中的旅行路線。

(2)概念性行為

泛化的根基是由新獲得的概念結構而引起的認知相似性。

鴿子能獲得相同和不同的抽象概念。

2、觀察學習

個體,僅僅是在觀察到他人的行為被強化或被懲罰後,才在後來或者做出類似行為,或者抑制該行為,這就是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認知通常以期待的方式進入觀察學習。

觀察學習並非人類所特有。

阿爾波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在下列情況下,所觀察到的榜樣行為最具影響力:觀察到榜樣的行為得到了強化的結果;榜樣被看成是正面的、令人喜愛和尊敬的;榜樣和觀察者的相貌及特點具有可知覺的相似性;觀察者因注意榜樣的行為而得到了獎賞;榜樣的行為可以看到並且很突出——榜樣作為清晰的形象,從與其相競爭的人物背景中顯現出來;榜樣的行為是在觀察者所能模仿的能力範圍內。

脫敏,一種在看到暴力行為時情緒喚起和悲痛水平的降低。

對觀察學習的分析,一方面證實了強化原則影響行為,另一方面也證實了人類有能力運用認知過程,藉助替代獎賞和替代懲罰來改變行為。

太極圖的含義及應用

太極圖以圓為形,通天人之際,盡宇宙之妙,反映了自然萬物存在和發展的普遍規律。太極圖的思維模式具有深刻的辯證特徵:

一、太極合陰陽,陰陽同根,合二為一,表現出矛盾的同一性。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分為二,以至無窮,表現出矛盾的鬥爭性。矛盾即對立統一,矛盾的觀點要求我們必須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堅持兩點論、兩分論。

二、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即少陽對陰,少陰對陽。表現出矛盾對立雙方相互包含,相互兼容。太極的兩儀由兩條陰陽魚代表,而兩個「魚眼」分別代表「陰中陽」、「陽中陰」。兩個「魚眼」揭示了矛盾雙方互相轉化的內因。

三、太極圖中的雙魚走成了S曲線。暗示著天體運行及人世間一切事件以螺旋式或波浪式的方式發展,表示著事物曲折前進的過程。它表達出一個「動」字和一個「變」字的哲理。

太極圖以陰陽所反映的對立統一規律,是對萬事萬物進行高度抽象後形成的,萬事萬物生於陰陽,含有陰陽,陰陽又代表著世界上一切矛盾對立的關係。

《孫子兵法》中的一些軍事原則集中反映了太極思維模式的規律,如:
1、知彼各已
2、不戰而屈人之兵
3、上兵伐謀
4、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5、以正合,以奇勝
6、避實擊虛
7、兵貴勝,不貴久
8、以迂為直
9、合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10、踐墨隨敵
11、兵以詐立
12、以分合為變

孫子兵法在經營管理中的應用之營銷戰術

從營銷戰術來研究,大體歸納為五類:

一是迂迴戰。不與競爭對手直接起正面衝突,而是研究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要和潛在需求,開發新的有生命力的產品,開發新地區性市場,特別是競爭對手所忽略的市場。

二是奇襲戰。平時以低姿態出現,針對競爭對手之弱點,充分發揮自身所長,奇襲般地建立一個又一個據點。然後將各據點連成片,形成強大的銷售網。

三是游擊戰。採取小規模攻擊方式,針對不同的商品或不同地區主場情況,打擊競爭對手,無數次的游擊戰,可以消耗對方的實力,最終贏得市場。

四是攻堅戰。當自己有了相當的實力之後,便制定長期的戰略謀劃,與對方正面交戰,決一雌雄。

五是包圍戰。在攻堅戰遇到抵抗時,憑藉其雄厚的實力,開展包圍戰。針對競爭廠家的商品,開發較具優勢的商品,使對方多面受敵,最後逼其從市場撤退。

心理學筆記之心理、意識和其他狀態

一、意識的內容

意識(consciousness),意識是對心理內容的一種覺知。

1、覺知和意識

清醒時的意識通常包括那個時刻的知覺、思維、情感、表象和願望即在特定時刻有意識地覺知到的所有經驗。

意識的三個不同水平:

(1)對世界的基本覺知,在基本水平上,意識是你對正在覺知和對對可覺知的信息進行反應的覺知;

(2)對你正在覺知的東西的一種反映,即你可以思考和操縱不在眼前的客體,想像成新的樣子並使用它回憶過去或計劃將來;

(3)自我覺知,在意識的這個水平上,如果你個人體驗了一個相當有序的、可預測的世界,逐漸地你就可以預期它,而且這種預期使你具備一種能力,即選擇目前最好的行動並計劃將來。

自我覺知(self-awareness),認識(或覺知)個人經歷的事件具有自傳的特徵。自我覺知賦予你一種人歷史感和認同感。

2、意識的可接近性

(1)非意識過程

非意識(monconscious):血壓的調節、呼吸等基本生理活動。

(2)前意識記憶

只有在你的注意被吸引過去以後才能到達意識的記憶稱為前意識記憶(preconscious memories),大量的記憶信息。前意識記憶在你心理的背景上默默地起作用,直到一個需要意識的情境出現。

(3)未被注意的信息

你所注意的事件及其喚起的記憶一起決定意識的範圍。你會對不在你注意範圍內的信息有一種無意識表徵。

(4)無意識

無意識(unconscious):意識水平之下的操作過程。意識和無意識的區別在於:意識能被主體所覺知,並能夠用語言思維加以表述;無意識是相對意識而言的,它指的是個體沒有覺察到的心理活動和心理過程。無意識不能被人們所覺知,通常無法用言語來描述它的狀況。意識是明顯的、較為清晰的、自覺的;無意識是潛在的、模糊的、不自覺的。例如邊騎自行車邊思考問題的人,他的注意力在他所思考的問題上,但自行車照樣向前行駛。騎車人的騎車意識是存在的,但並沒有被他本人察覺。

3、研究意識的內容

實驗參加者在進行各種複雜任務的時候將解決過程大聲地講出來。他們儘可能詳細地報告在完成任務的時候所經歷的思維序列。這種所謂出聲思維報告(think-aloud protocols)。

經驗抽樣法(experience-sampling method):被試佩戴一些裝置,它發出信號時被試應該報告他們正在感受或思考的內容。

二、意識的功能

1、意識的作用

(1)幫助生存:a,意識對你所察覺的和你所注意的範圍進行限制從而減少刺激輸入的流量;b,決定儲存哪些刺激。在所有感覺輸入流被知覺加工為小量可識別的模式和範疇時,意識允許你選擇性地儲存你想要分析、解釋並對將來起作用的刺激;c,讓你基於過去的知識和對不同後果的想像來終止、思維、考慮不同的方案。

(2)對現實的個人和文化建構

現實的個人建構是你基於你的一般知識、過去經驗的記憶、當前的需要、價值、信念和將來目標對當前情境的獨特解釋。

現實的文化建構是由特定一組人群的多數成員所分享的思考世界的方式。當社會中的一個成員發展了一種與文化建構相適應的現實的個人建構,它會被文化所肯定,同時也肯定文化建構。這種對現實的意識建構的相互肯定稱為共識效度(consensual validation)。

2、研究意識的功能

SLIP(Spoonerisms of Laboratory-Induced Predisposition)技術確定無意識力量影響犯言語錯誤的可能性的方式。

另一種研究意識和無意識過程之間關係的方式是把它們放在相對的位置上:Adrian Marr是否著名。

鼻點測驗:兒童獲得自我覺知的實驗。

三、睡眠與夢

生理節律(circadian rhythms):你的喚醒水平、新陳代謝、心率、體溫和激素活動的漲落依照的是你內部的時鐘節奏。

人的生物鐘周期是24.18小時。

時差的發生是因為內部生理節律與常規的時間環境不協調。旅行的方向和跨越時區的數目是最重要的變數。向東旅行比向西飛行導致更大的時差。

1、睡眠周期

生理節律中大約1/3是行為靜止的階段,稱為睡眠。

快速眼動睡眠(rapid eye movements .REM)。在睡眠過程中有一段時間,腦電波頻率變快,振幅變低,同時還表現出心率加快、血壓升高、肌肉鬆弛、陰莖勃起,最奇怪的是眼球不停地左右擺動。科學家們把這一時段的睡眠, 稱為快速眼動睡眠(REM)。睡眠者不表現REM的時段稱為非快速眼動睡眠(non-REM , NREM)。

NREM一個周期一般持續90分鐘,REM為10分鐘,整夜4~6次。

NREM占整個睡眠時間的75%—80%,而REM睡眠則占睡眠時間約佔20%—25%。

2、為什麼睡眠

NREM睡眠的兩個最一般的功能也許是保存和恢復:保存能量;打理內務並以某些方式使自身得以恢復。

REM睡眠功能:在嬰兒期,REM睡眠好像負責建立眼睛運動的神經和肌肉之間的通路;使腦中的功能結構建立起來;也在心境和情緒的保持過程中起作用,儲存記憶並將最近的經驗整合進先前的信念或記憶中;對NREM睡眠之後的腦平衡的恢復是必需的。

REM睡眠的量隨年齡的增長快速減少,而NREM則平緩地減少。

3、睡眠障礙

(1)失眠症(insomnia)

長期不能得到充足睡眠的人具有不能很快入睡、經常醒來,或早醒等特點。

當在睡眠實驗室研究失眠病人的時候,他們實際睡眠的客觀的質和量很不一樣,從受到干擾的睡眠向正常的睡眠變化。

許多缺乏睡眠的失眠患者卻表現出了正常睡眠的生理學模式——一種被描述為主觀失眠的情況。

突發性睡眠症(narcolepsy)是一種以白天周期性睡眠為特徵的睡眠障礙。它經常與猝倒聯繫在一起,即由情緒興奮,帶來的肌肉虛弱或失去肌肉控制而使人突然跌倒,並立即進入REM狀態。

(2)睡眠窒息(sleep apnea)是一種上呼吸道睡眠障礙,患者在睡眠時會突然停止呼吸。

(3)日間嗜睡(daytime sleepiness)過度睡眠導致遲鈍,反應時延長,並損害運動和認知任務的操作。

4、夢:心理的劇場

NREM階段也會有夢:

與NREM狀態聯繫的夢不太可能包含涉及情緒的故事內容,而更像日間的思維,較少的感覺表象。然而,那些有睡眠障礙患者NREM睡眠中的夢會增多,而睡眠正常的個體如果上午很晚才起床也會出現在NREM睡眠中夢增多的情況。

(1)弗洛伊德夢的分析

將夢中象徵看作強烈的、無意識的、被壓抑的願望的符號表達。它們以偽裝的形式出現。夢裡有兩股動力:願望(wish)和抵抗願望的審查(censorship)。審查將隱藏的夢的內容,即潛在夢境(latent content)轉化成顯性夢境(manifest content),弗洛伊德稱這一過程為夢稱(dream work)。顯性夢境是可接受的版本;潛性夢境代表社會和個人不能接受的但是是真實的「未剪輯」的版本。

夢揭示了病人的無意識願望,以及附加在那些願望上的恐懼和病人用來處理導致願望和恐懼之間心靈衝突的特徵性抵禦。

(2)夢內容的生理學理論

霍布森和麥卡利激活——整合模型:從腦幹發出的神經信號,刺激腦的皮層區域。這些電信號的發放每90分鐘自動地發生,並保持30分鐘左右的激活——可以說明REM和NREM睡眠階段的周期性變化。這些放電激活前腦和皮層的聯合區域;此時此刻,他們激活做夢過去經驗的記憶和聯繫。這些隨機發放的電「信號」沒有邏輯的聯繫,沒有內在的含義和一致的模式。

(3)夢魘

當一個夢讓你感到無助或失去控制嚇著你的時候,你正在經歷夢魘。

四、意識的其他狀態

1、清醒夢境(lucid dreaming)

一旦覺知到做夢,儘管還沒有睡,睡眠者就會進入到清醒夢境的狀態,他們便可以控制他們的夢,按照他們自己的目標引導夢,並使夢的結果符合他們目前的需要。

2、催眠(hypnosis)

它以一些人對暗示有特殊的反應能力,並在知覺、記憶、動機和自我控制感方面發生變化為特徵的另一種覺知狀態。在催眠狀態中,參與者體驗對催眠暗示增強的反應性。

(1)催眠感應和可催眠性

催眠感應,它是一組最初的活動,能使外部注意力分散減到最小並鼓勵參與者只集中在暗示的刺激上,相信自己正進入一種特殊的意識狀態。

催眠最重要的因素是參與者受催眠的能力或「天分」。可催眠性(hypnotizability)表示個體對標準化的暗示做出反應並體驗催眠反應的程度。可催眠性是相當穩定的特質。催眠反應高峰是在青少年初期,隨後減少。它與輕信和順從這樣的人格特質沒有任何相關。反映了一種獨特的認知能力,即全神貫注於一種體驗之中的能力。

(2)催眠的效果

催眠狀態下,個體對有關運動能力和知覺經驗的暗示做出反應。

催眠可以減少疼痛。

自我催眠(自動催眠auto-hypnosis)是控制疼痛的最好途徑。

催眠的力量不在於催眠師的某種能力或技能,而是存在於相對可催眠的個體和被催眠的個體身上。要被催眠不需要放棄個人控制;

3、冥想

冥想(meditation)是一種改變意識的形式,它通過獲得深度的寧靜狀態而增強自我知識和良好狀態。

一種寧靜的機敏,一種較低的身體喚起但增強的覺知狀態。

冥想的目標不只是暫時緩解緊張。冥想會增強意識,有助於使個體獲得啟迪,並以新的方式看待那些熟悉的事情,把知覺和思維從自發的已學會的模式中解放出來。

有規律地進行冥想可導致可測量的智力和認知操作上的增進。

4、幻覺

個體的意識會發生歪曲,也就是看到或聽到實際並不存在的事物。幻覺(hallucinations)是在並沒有物理刺激的情況下出現的活靈活現的知覺,它們是個體改變現實的一種心理建構。個體體驗,並不與情境中的其他個體分享。

幻覺通常是由高度的喚醒、強烈需要的狀態或無法抑制有威脅性的念頭共同作用的產物。幻覺也經常會由精神促動藥物所引起,如麥角醯二乙基酸胺(LSD)和仙人球毒鹼(peyote),以及嚴重的酗酒者戒酒時(稱為震顛性譫妄)。

5、宗教狂熱

冥想、祈禱、禁食和精神交流都可以歸結為強烈的宗教體驗。它以一種惟一感和對真實而鮮活體驗的事件的講述,以及整體經驗的本質用通常的語言難以言表為特徵。

6、改變心理的藥物

一氧化二氮、酶斯卡靈(一種致幻劑)

(1)依賴和成癮

精神促動藥物(psychoactive drugs)是通過暫時改變對現實的意識覺知來影響心理過程和行為的化學物質。

耐受性(tolerance)——獲得同樣的效果需要更大的劑量。

生理依賴(physiological dependence),身體變得對物質適應與依賴的過程,部分是因為神經遞質由於藥物的頻繁出現而被耗竭。

耐受性和依賴的悲劇後果是成癮(addiction),一個成癮的人身體中需要藥物並會在藥物不出現時忍受痛苦的戒斷癥狀。

當個體發現如此渴望使用藥物,或使用藥物令人欣快以致出現渴求,那麼不管成癮與否,這種情況都被稱為心理依賴(psychological dependence)。

(2)精神促動藥物的種類

在改變意識的精神促動藥物中有迷幻劑/致幻劑、鴉片、鎮靜劑和興奮劑。藥物通過刺激、壓抑或改變神經遞質而影響中樞神經系統。

迷幻劑是仙人球毒鹼,裸蓋茹素(取自一種墨西哥蘑菇)、麥角醯二乙基酸胺(LSD),和苯環乙哌啶(PCP)即天使粉(產生分離反應,對疼痛敏感、混亂,與周圍世界感到分離)

迷幻劑是在化學神經遞質5-羥色胺的特定受體位置對腦起作用。

大麻,活性成分四氫大麻酚(THC),小劑量欣快,大劑量產生幻覺反應。

鴉片,像海洛因和嗎啡,抑制身體的敏感性和對刺激的反應。

鎮靜劑包括巴比妥酸鹽和酒精,抑制或減少中樞神經系統神經衝動的傳導,促進突觸使用神經遞質伽馬氨基丁酸(GABA)的神經通訊。常用鎮定劑如安定和仙那克斯。

另一種酒醉引起事故的方式是使眼睛的瞳孔放大而導致夜視出現問題。當血液中的酒精濃度達到0.15%,就會因為思維、記憶、判斷以及情緒不穩定和運動調節喪失等問題而造成不良結果。

喝酒的頻率和量干擾了工作表現,損害了社會和家庭關係,引起嚴重的健康問題時,就可以診斷為酒精中毒。

興奮劑,安非他明和可卡因,通過增加腦中的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和多巴胺這些神經遞持的水平而起作用。

興奮劑三種主要的效果:增加自信,精力旺盛而亢奮,心境改變趨向欣快。

重度使用者體驗嚇人的幻覺並出現其他人要出來傷害他們的信念,妄想錯覺(paranoid delusions)

興奮劑特殊危險是使個體在欣快和抑鬱的兩極搖擺。

咖啡因和尼古丁也屬於興奮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