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中的「公家」、「朝廷」和「廟堂」

問人工智慧:

請分別解釋一下古代漢語中的「公家」、「朝廷」和「廟堂」?

人工智慧答:

當然可以,以下是古代漢語中「公家」、「朝廷」和「廟堂」這三個辭彙的解釋:

公家

  • 「公家」在古代漢語中通常指的是國家或政府的機構,以及這些機構所代表的國家利益。
  • 它可以包括從地方到中央的各級政府機關,以及為這些機關服務的官員和公職人員。
  • 「公家」一詞強調的是政府或國家的公共性質,即服務於公共利益的組織和人員。
  • 在使用上,「公家」比較寬泛,可以用來指代國家的行政、軍事、司法等各個方面的機構和活動。

朝廷

  • 「朝廷」指的是帝王及其輔佐官員處理國政的處所,即中央政府的核心部分。
  • 它是國家的最高行政和決策中心,涉及帝王的御前會議、官員的奏議、政策的制定與頒布等。
  • 「朝廷」一詞通常用來指代帝王統治下的整個政府體系,包括所有官員和行政機構。
  • 在使用上,「朝廷」強調的是政治權力和行政職能,是一個與國家政治生活密切相關的實際存在。

廟堂

  • 「廟堂」最初指的是供奉祖先神位的建築,即宗廟的殿堂,是進行祭祀和紀念活動的地方。
  • 在引申意義上,「廟堂」用來比喻國家的政治中心或決策層,尤其是在文化和文學語境中。
  • 它強調的是政治的尊嚴、神聖性和傳統價值,通常與對祖先的敬仰和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聯繫在一起。
  • 「廟堂」一詞在文學作品中較為常見,用來表達對國家政治的思考或批評,有時也用來指代國家的文化和宗教活動。

總結來說,「公家」側重於政府的公共性質和公務活動,「朝廷」側重於中央政府的權威和決策功能,而「廟堂」則側重於國家政治的象徵意義和神聖性。「公家」相當於現在的各級政府機關、國家公務員,「朝廷」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廟堂」相當於現在的中央政治局。

「被迫應變」與「主動應變」

問人工智慧:

「被迫應變」與「主動應變」,兩者有什麼區別?

人工智慧答:

「被迫應變」和「主動應變」這兩個概念在應對變化和挑戰時的態度、時機以及效果上存在顯著差異:

一、態度上的區別

    • 被迫應變:指的是在外界壓力或突發情況迫使下,不得不做出調整和應對。這種應變往往是在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發生的,是一種被動的、反應性的應對策略。
    • 主動應變:則是指個體或組織在預見或識別到潛在的挑戰和機遇時,提前做好準備,主動採取措施進行自我調整和改進。這是一種積極、前瞻性的態度。

    二、時機上的區別

      • 被迫應變:通常發生在問題或挑戰已經出現之後,是在沒有選擇餘地的情況下做出的應急反應。
      • 主動應變:則是在問題出現之前或初期,就有所預見並開始採取行動,往往能夠更早地把握變化的節奏。

      三、效果上的區別

        • 被迫應變:可能因為缺乏準備而效果有限,有時甚至可能因為應對不當而導致更大的損失或不利後果。
        • 主動應變:由於有充分的準備和規劃,通常能夠更有效地應對挑戰,抓住機遇,甚至能夠引領變革,取得更好的結果。

        在現實生活和工作中,鼓勵人們和企業採取主動應變的態度,這樣可以更好地適應快速變化的環境,把握髮展的主動權。當然,無論被迫應變還是主動應變,都是應對變化的重要能力,關鍵在於如何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恰當的選擇和應對。

        善與惡

        問人工智慧: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人工智慧答:

        善與惡是倫理學中的一對基本概念,它們在不同的文化、宗教和哲學體系中有著不同的解釋和內涵。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善通常指的是符合道德規範、有益於社會和諧與個人品德的行為或心態。儒家思想中強調的「仁愛」、「忠孝」、「禮義」等都是善的具體表現。善的行為能夠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維護社會秩序,增進集體和他人的福祉。

        惡則是指違反道德規範、有害於社會和諧與個人品德的行為或心態。它表現為對他人或社會的不負責任、傷害或不公正的行為。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善可以理解為遵循「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行為準則,這些價值觀指導人們追求高尚的道德標準和良好的社會風尚。

        總的來說,善與惡不是絕對的,它們受到時代、文化、法律和個人認知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不同的社會和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善與惡的理解和評價標準可能會有所不同。社會主義倫理觀倡導人們積極行善,抵制和消除惡行,共同營造和諧美好的社會環境。

        問人工智慧:

        如何區分善惡?

        人工智慧答:

        區分善惡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通常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1、道德規範和社會法律:大多數社會都有明確的道德規範和法律來指導人們的行為。通常,符合這些規範和法律的行為被認為是善的,而違反它們的行為則被認為是惡的。

        2、後果主義:根據後果主義的理論,一個行為的善惡取決於其產生的後果。如果行為帶來了積極的結果,那麼它可能是善的;如果帶來了消極的結果,那麼它可能是惡的。

        3、意圖和動機:除了行為的結果,行為的意圖和動機也是判斷善惡的重要因素。一個出於善意的行為,即使結果不盡如人意,通常也被認為是善的。相反,一個出於惡意的行為,即使結果看似積極,也可能被認為是惡的。

          以下是一些區分善惡的方法:

          1、社會共識:參考社會普遍接受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大多數社會都會有一些關於善惡的基本共識。

          2、法律標準:查看法律如何定義某些行為。法律通常反映了社會對於善惡的基本判斷。

          3、個人良知:個人的良知和道德直覺也是判斷善惡的重要依據。人們通常能夠直覺地感受到某些行為是否正確。

          4、理性分析:通過理性思考,分析行為的潛在後果,以及這些後果對個體和社會的影響。

          5、比較和反思:將行為與公認的善行或惡行進行比較,反思其相似性和差異性。

          6、專家意見:參考哲學家、倫理學家、宗教領袖等專家的意見。

          7、情感反應:人們對於善惡的行為通常會有情感上的反應,如敬佩、感激、憤怒或厭惡。

          需要注意的是,善惡的區分並不是絕對的,不同的文化、時代和個人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在某些情況下,善惡之間的界限可能模糊不清,需要深入的思考和審慎的判斷。

          問人工智慧:

          如何培養辨別善惡的能力?

          人工智慧答:

          培養辨別善惡的能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涉及個人修養、教育和社會實踐等多個方面。以下是一些方法和步驟:

          1、基礎教育:從小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學習基本的道德規範和社會規則,這是培養辨別善惡能力的基礎。

          2、榜樣學習:學習和模仿身邊的榜樣,如家長、老師、歷史人物或社會賢達,他們的行為可以為我們提供善惡的直觀標準。

          3、閱讀和研究:廣泛閱讀文學作品、哲學著作、宗教經典等,了解不同文化和時代對善惡的理解,提高自己的道德認知水平。

          4、批判性思維: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學會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不盲目接受信息,對所接收的信息進行獨立思考和判斷。

          5、情感教育:培養同理心和同情心,學會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6、實踐經驗:通過參與社會實踐和志願服務,親身體驗善行的價值和意義,同時識別和反思惡行的後果。

          7、自我反思:定期進行自我反思,檢視自己的行為和動機,識別自己的偏見和錯誤,努力改正。

          8、道德討論:與他人進行道德討論,通過交流和辯論來深化對善惡問題的理解。

          9、法律意識:增強法律意識,了解法律對善惡行為的界定,遵守法律,尊重他人的權利。

          10、持續學習:認識到辨別善惡是一個持續的學習過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個人的成長,不斷更新自己的道德觀念。

            以下是一些具體的行動步驟:

            1、設定道德目標:為自己設定道德目標,比如每天做一件好事,不說謊等。

            2、實踐道德行為: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道德行為,如誠實、守信、助人為樂等。

            3、尋求指導:在面臨道德選擇時,尋求家長、老師或專業人士的指導。

            4、反思修正:在做出道德判斷後,反思其結果,如有必要,及時修正自己的行為。

            通過這些方法,可以逐步提高辨別善惡的能力,形成更加成熟和穩定的道德觀。

            商業覺醒

            「商業覺醒」運動領袖、F.W.奧林(Olin)全球商業傑出教授拉金德拉·西索迪亞(Raj Sisodia)提出了「美好企業」的概念。「美好企業」又叫「覺醒企業」,指的是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和更加成熟的消費者,企業不應只關心營收、規模和利潤,還應樹立遠大的理想與崇高的目標,注重各方面的關係和利益,實現利益相關者共贏。只有這樣,企業才能真正實現高效、穩步的發展。覺醒的企業首先需要覺醒的領導者,是他們認識到組織發展的真諦,帶領企業走上美好之路。

            商業覺醒的基本觀點是放棄追求股東利益至上,回歸到提供服務、重視人才、創造價值上。商業覺醒有四大原則,分別是:更高的使命、利益相關者共贏、覺醒的領導力和向善的文化。

            所謂更高的使命,書中描述為「一個治癒的使命」,它應該對世界有積極的變革性影響,應該與時代潮流結合,應該能實現各方共贏,應該充滿愛,應該鼓舞人心,應該讓社會更美好。

            所謂利益相關者共贏包括內部相關者(包括社會、夥伴、投資者、客戶、員工及環境)和外部相關者(政府、聯盟、競爭者和某些激進分子)。其中內部相關者是最重要的,是相互依存的生命有機體。正如書中所說,「你照顧好員工,他們會照顧好企業。」對待員工的方式最終決定你能得到多少回報。

            所謂覺醒的領導力是指覺醒的企業領導者能夠超越個人價值觀,對組織發揮出最大潛能。就領導者個人來講,應當注重通過持續的學習使自己得到長足的成長,不斷提升自己覺醒的層次,使自己具備無私的品質、堅韌的信念;秉持長期主義的原則,在堅守原則的前提下適應環境,但不犧牲自己的核心價值觀。

            所謂向善的文化包括信任、真實、關懷、透明、正直、學習和賦權。這些理念的核心根植於人的尊嚴、自由,符合人類內心深處對於意義和使命的追求。另外,積極的公司文化關注員工身心幸福,相應地也能為企業帶來利潤,最終實現健康的商業模式。

            真實的人性

            收買一條狗,你只需要一個肉餅;收買一個腦殘,你只需要給他畫一個餅。想讓腦癱變成狗,那就把餅再畫的大一點就行了。

            幫助傻子,你就會得罪騙子,同時也冒犯了傻子。騙子認為你壞了他的好事,傻子認為你侮辱了他的智商,於是傻子和騙子就會聯合起來整你。

            白天和夜晚對一個盲者來說並無分別;真理和謊言對一個無知者來說也毫無區別。

            理解了這一點,你就理解了真實的人性。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朱德同志誕辰13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今天,全黨同志無論職位高低,都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出自我國最古老的史書《尚書》,是民本思想最重要的經典表述。在諸子百家思想爭鳴的時代,相關內容曾被孟子、墨子等眾多古代先哲引述和闡發,奠定了華夏民本傳統的思想基礎。

              民本思想以及與此相應的德政傳統,奠基於中華上古的堯舜時代,其後由周公、孟子等思想家在湯武革命的歷史背景中予以層層遞進地重述,終致蔚為大觀。對於湯武革命這個歷史事件,《千字文》把它稱為「弔民伐罪,周發殷湯」,其中的「周發」就是周武王姬發,殷湯則是商朝的開國之君商湯。史載,夏朝末代君主夏桀不敬上天、濫用權力、禍國殃民、百姓怨聲載道。上天傾聽人民的呼聲,興起商湯,帶領人民討伐夏桀,推翻夏朝,建立商朝,使人民重歸安樂。而商朝最後一位君主商紂王也是不敬上天、肆意妄為,不顧黎民百姓的生計死活。於是上天再次聽從人民的聲音,興起周武王討伐商紂,建立了被孔子讚歎為「鬱郁乎文哉」的周朝。

              而記載著「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等古語的《尚書·泰誓》篇,就是武王伐紂時發布的誓約。雖然周武王原為商朝臣屬,但2000多年來的傳統文化並不把他看作犯上作亂的罪人,而是把他看作救民於水火的賢聖之君。武王伐紂被稱為順天意、應民心的豐功偉績,《泰誓》甚至認為此舉「於湯有光」,即周武王雖然推翻了商朝的統治,但從根本上講,他發揚了商湯的精神,繼承了商湯的事業。

              「敬天愛人,德政保民」是民本思想的主要內容。周王朝建立後,總結桀紂失國的教訓,迅速確立了民本德政的思想和國策。他們認為,上天可以在統治者有德的情況下給予天命,也可以在失德的情況撤回天命,轉給別的有德者。統治者必須謹慎地認識和理解天命,並通過禮樂來發揚和實施讓周獲得天命的「德」,也就是「以德配天」。他們又認識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即上天並不直接向人說話,而是借著人民來表達意思和施行選擇。於是,這種德性政治最後的落腳點,自然而然地由「敬天」轉到了「愛人」,由「以德配天」過渡到「保民而王」。也就是說,周朝民本德政的核心在於,通過讓人民實現安居樂業來彰顯他們所具有的「德性」,並在「天命」之下,通過實施以「德性」為基礎的禮樂措施,完成代天理民的國家和社會治理,從而通過民安保證國泰。由此,這種德性政治最重要的原則就是敬天保民、明德慎罰、厚利民生。

              孟子是三代時期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對這種德性政治有著極其透徹的理解和闡發,並將「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具體落實為聽民音、達民意、厚民生。在國家與社會治理中,孟子認為民心民意在國家大事尤其是重大決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並突出對民生問題的制度解決。他再三強調,君王有養民的責任,要通過各種制度滿足人民的需求,帶給人民實實在在的福利。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制民之產」,也就是說讓百姓的正當產業獲得國家法制的有效保護,從而讓人民有恆產、養恆心,養生送死,安居樂業。如此一來,國家必然能夠實現長治久安。不僅內政如此,在處理列國關係時,孟子也堅持民心民意的重要性。孟子身為齊王顧問時,齊國舉兵討伐因王位繼承不當而陷入內亂的燕國,很快就取得了軍事勝利,控制了燕國局面。此時有人勸齊王儘快佔領燕國,把燕國土地併入齊國版圖。孟子則勸齊王要效法周武王的榜樣,傾聽燕國人民的聲音,如果燕國人民願意併入齊國,則可以佔領;如果燕國人民不願意併入齊國,則應該儘快把戰爭中俘虜的燕國老少遣返故土,並與燕國民眾商議,選立新的燕王,恢復燕國秩序,然後撤兵。可惜齊王沒有聽從孟子。接下來,列國聯合,攻齊救燕,齊國大敗而歸。

              秦漢以降,中國大多數思想家都是民本思想的信奉者和詮釋者,重視民情輿論,強調厚利民生。而歷朝偉大的政治家也都以民本思想為基礎,直面時代問題,施行治理教化。2000多年來,時代更替,傳統文化卻擁有一個不變的民本結構,那就是以天為則、以史為鑒、以民為心,正所謂「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如今,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強勁復興,從華夏民本思想中吸收有益元素,建立讓人民安居樂業的時代文明,此其時哉,正其宜也。

              (作者系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副教授)

            轉自: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17-02/06/nw.D110000gmrb_20170206_1-02.htm

            養育成「人」

            問人工智慧:

            養育成「人」,這個「人」怎麼理解?

            人工智慧答:

            養育成「人」,這個「人」可以從多個維度來理解,它不僅僅是指生物學上的成熟個體,更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

            1、道德素養:一個人應該具備基本的道德觀念和倫理標準,能夠區分對錯,做出符合社會道德規範的行為。

            2、社會性:作為社會的一員,一個人應該能夠與他人和諧相處,理解並遵守社會規則,能夠承擔起作為社會成員的責任和義務。

            3、智力發展:一個人應該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不斷學習和適應社會的發展。

            4、情感成熟:情感成熟包括能夠理解和表達自己的情感,也能夠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情感,具備同理心和情緒調節能力。

            5、自主性:一個人應該具有獨立思考和行動的能力,能夠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依賴他人做出決策。

            6、身心健康: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是成為一個完整「人」的基礎,包括良好的生活習慣、健康的心理狀態和應對生活壓力的能力。

            7、文化素養:一個人應該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和審美能力,能夠欣賞和理解文化產品,傳承和發展文化。

            8、自我實現:一個人應該有機會追求自己的夢想和目標,實現個人的潛能和價值。

              因此,養育成「人」是一個全面的過程,涉及到個體的各個方面,旨在培養一個身心健康、道德高尚、智力發展、情感成熟、社會適應性強、具有自主性和創造力的完整人格。這個過程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影響。

              民不舉,官不究

              「民不舉,官不究」為古語法諺,翻譯為現代法律語言,其大意為:雖有不當行為,但當事人不向當局提出追訴請求,當局就不應追究。

              對於「民不舉,官不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每種理解又直接影響著司法、執法行為乃至法治的進程。

              在一些人的腦海里,社會主義國家就是要積極主動地審查民事行為是否公平合理。「民不舉,官不究」的思想,是封建官僚徇私瀆職的借口,潛藏著封建意識的毒瘤。正因如此,對於法官是否應主動審查訴訟時效的問題,才會爭論不休。也正因如此,法官超出當事人請求進行裁判的情況才會時有發生。

              可見,「民不舉,官不究」經常被曲解。在我看來,於民事、商事等私法領域,此語非常可取,只要民事行為不侵害他人權益,不違反國家法律,即使存在瑕疵,只要民不舉,官府就不應審查干預;而在憲政、行政、刑事等公法領域,職權部門則應主動查處違法,萬不可以「民不舉,官不究」為由,怠於履行職責。

              上述相反的事例說明,古語法諺有其適用領域,置之此處,則精闢入理,放於彼處,則謬之千里。

              轉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0%91%E4%B8%8D%E4%B8%BE%EF%BC%8C%E5%AE%98%E4%B8%8D%E7%A9%B6/15165563

              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

              量:度量,指能寬容的限度。非:不是。君子:古代指品德高尚的人。度:指寬厚。丈夫:成年男子,男子漢。整句基本意思是:度量小就不是君子,沒有寬厚的心,沒有度量的人就不算一個男子漢。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這句諺語本來是「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也是運用了對仗。可惜「度」為仄聲字,犯了孤平,念著彆扭,很容易讀為平聲字「毒」,對音律美感要求甚高的古人便把這句改為「無毒不丈夫」了,成為典型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例句。

              社會上常講:「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 本來 「無度不丈夫」被人錯讀成「無毒不丈夫」。讓人誤認為要「狠毒」才是丈夫。「度」就是度量、氣度。沒有是度量的人不能稱為丈夫。「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是培養人們的容量,是很好的格言,不應誤解。

              轉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7%8F%E5%B0%8F%E9%9D%9E%E5%90%9B%E5%AD%90%E6%97%A0%E5%BA%A6%E4%B8%8D%E4%B8%88%E5%A4%AB/10634543

              什麼是孝?

              問人工智慧:

              請問什麼是孝?

              人工智慧答:

              孝,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是尊老敬賢,體現了對父母的敬愛和照顧。孝道是儒家文化中的一個基本原則,被看作是個人德行的基礎和社會倫理的根本。

              孝的具體表現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點:

              1、敬愛父母:內心深處對父母持有敬意和愛戴。

              2、順從父母:在不違背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對父母的意見和建議給予尊重。

              3、贍養父母:在物質上和精神上照顧父母的日常生活,特別是在父母年老體弱時給予必要的關懷和幫助。

              4、傳宗接代:傳統上認為,結婚生子,延續家族血脈也是孝的一種表現。

              5、立身行道: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社會上取得成就,為父母和家庭爭光,也是孝的體現。

                孝道不僅僅是對父母的私德,它還擴展到對長輩、師長及所有年長者的尊敬和照顧,體現了社會和諧與秩序的價值觀。在現代社會,孝道的意義也在與時俱進,但其核心價值——尊敬與照顧長輩——依然被普遍提倡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