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儒、佛、道的一點個人理解

儒重「修」以為人:

儒指讀書人,即通過讀書來達到悟道和修身的目的,儒強調通過學和思的方法來修成仁人。儒分三部分:亻、雨、而。人,仁也,仁生物也;雨比喻教導之言,教澤;而同「爾」,你或你的。合起來就是如何為人,可通過聖賢來教導你。所以儒家學的是聖賢之言。比較典型的就是下面幾句話: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佛重「覺」以成人:

弗,矯也。——《說文》;另外「弗」有去災求福的含義。加上左邊亻字旁:人,仁也,仁生物也。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想成人,就要進行自我矯正,以去災求福。那如何對人進行矯正呢?通過「覺」。覺有三重含義:覺者、知者、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覺、知、行;渡己、渡人、修;自己醒悟、啟人覺悟、修得圓滿。

道重「順」以應人:

人生,就是一場歸途,就是尋找自我的過程。「道」指路、指方向、指規律、指方法、指正義、指引導……合起來就是遵循正義的方向,順應規律,引導你找到歸途。但是什麼是正義呢?這又需要靠儒家的「讀書學習」和佛家的「覺」,只有悟到什麼是正義,並將其普世,並通過普世喚醒沉睡中的眾人,你才算找到了回家的道。

《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俄國—普希金

從前有個老頭兒和他的老太婆住在藍色的大海邊;

他們住在一所破舊的泥棚里,

整整有三十三年。

老頭兒撒網打魚。

老太婆紡紗結線。

有一次老頭兒向大海撒下魚網,

拖上來的只是些水藻。

接著他又撒了一網,

拖上來的是一些海草。

第三次他撒下魚網,

卻網到一條魚兒,

不是一條平常的魚——是條金魚。

金魚竟苦苦哀求起來!

她跟人一樣開口講:

「放了我吧,老爺爺,把我放回海里去吧,

我給你貴重的報酬:

為了贖身,你要什麼我都依。」

老頭兒吃了一驚,心裡有點害怕:

他打魚打了三十三年,

從來沒有聽說過魚會講話。

他把金魚放回大海,

還對她說了幾句親切的話:

「金魚,上帝保佑!

我不要你的報償,

你游到藍藍的大海去吧,

在那裡自由自在地游吧。」

老頭兒回到老太婆跟前,

告訴她這樁天大的奇事。

「今天我網到一條魚,

不是平常的魚,是條金魚;

這條金魚會跟我們人一樣講話。

她求我把她放回藍藍的大海,

願用最值錢的東西來贖她自己:

為了贖得自由,我要什麼她都依。

我不敢要她的報酬,就這樣把她放回藍藍的海里。」

老太婆指著老頭兒就罵:

「你這傻瓜,真是個老糊塗!

不敢拿金魚的報酬!

哪怕要只木盆也好,

我們那隻已經破得不成樣啦。」

於是老頭兒走向藍色的 大海,

看到大海微微起著波瀾。

老頭兒就對金魚叫喚,

金魚向他游過來問道:

「你要什麼呀,老爺爺?」

老頭兒向她行個禮回答:

「行行好吧,魚娘娘,

我的老太婆把我大罵一頓,

不讓我這老頭兒安寧。

她要一隻新的木盆,

我們那隻已經破得不能再用。」

金魚回答說:「別難受,去吧,上帝保佑你。

你們馬上會有一隻新木盆。」

老頭兒回到老太婆那兒,

老大婆果然有了一隻新木盆。

老太婆卻罵得更厲害:

「你這傻爪,真是個老糊塗!

真是個老笨蛋,你只要了只木盆。

木盆能值幾個?滾回去,老笨蛋,再到金魚那兒去,

對她行個禮,向她要座木房子。」

於是老頭兒又走向藍色的大海(蔚藍的大海翻動起來)。

老頭兒就對金魚叫喚,金魚向他游過來問道:

「你要什麼呀,老爺爺?」

老頭兒向她行個禮回答:

「行行好吧,魚娘娘!

老太婆把我罵得更厲害,她不讓我老頭兒安寧,

嘮叨不休的老婆娘要座木房。」

金魚回答說:「別難受,去吧,上帝保佑你。

就這樣吧:你們就會有一座木房。」

老頭兒走向自己的泥棚,

泥棚已變得無影無蹤;

他前面是座有敞亮房間的木房,

有磚砌的白色煙囪,

還有橡木板的大門,

老太婆坐在窗口下,

指著丈夫破口大罵:

「你這傻瓜,十十足足的老糊塗!

老混蛋,你只要了座木房!

快滾,去向金魚行個禮說:

我不願再做低賤的莊稼婆,

我要做世襲的貴婦人。」

老頭兒走向藍色的大海

(蔚藍的大海騷動起來)。

老頭兒又對金魚叫喚,

金魚向他游過來問道:「你要什麼呀,老爺爺?」

老頭兒向她行個禮回答:「行行好吧,魚娘娘!

老太婆的脾氣發得更大,她不讓我老頭兒安寧。

她已經不願意做莊稼婆,她要做個世襲的貴婦人。」

金魚回答說:「別難受,去吧,上帝保佑你。」

老頭兒回到老太婆那兒。

他看到什麼呀?一座高大的樓房。

他的老太婆站在台階上,

穿著名貴的黑貂皮坎肩,

頭上戴著錦繡的頭飾,

脖子上圍滿珍珠,

兩手戴著嵌寶石的金戒指,

腳上穿了雙紅皮靴子。

勤勞的奴僕們在她面前站著,

她鞭打他們,揪他們的額發。

老頭兒對他的老太婆說:「您好,高貴的夫人!

想來,這回您的心總該滿足了吧。」

老太婆對他大聲呵叱,派他到馬棚里去幹活。

過了一星期,又過一星期,

老太婆胡鬧得更厲害,

她又打發老頭到金魚那兒去。

「給我滾,去對金魚行個禮,說我不願再做貴婦人,

我要做自由自在的女皇。」

老頭兒嚇了一跳,懇求說:

「怎麼啦,婆娘,你吃了瘋葯?

你連走路、說話也不像樣!

你會惹得全國人笑話。」

老太婆愈加冒火,她颳了丈夫一記耳光。

「鄉巴佬,你敢跟我頂嘴,跟我這世襲貴婦人爭吵?——

快滾到海邊去,老實對你說,

你不去,也得押你去。」

老頭兒走向海邊(蔚藍的大海變得陰沉昏暗)。

他又對金魚叫喚,金魚向他游過來問道。

「你要什麼呀,老爺爺?」

老頭兒向她行個禮回答。

「行行好吧,魚娘娘,

我的老太婆又在大吵大嚷:

她不願再做貴婦人,她要做自由自在的女皇。」

金魚回答說:「別難受,去吧,上帝保佑你。

好吧,老太婆就會做上女皇!」

老頭兒回到老太婆那裡。

怎麼,他面前竟是皇家的宮殿,

他的老太婆當了女皇,

正坐在桌邊用膳,

大臣貴族侍候她。

給她斟上外國運來的美酒。

她吃著花式的糕點,

周圍站著威風凜凜的衛士,

肩上都扛著鋒利的斧頭。

老頭兒一看——嚇了一跳!

連忙對老太婆行禮叩頭,

說道:「您好,威嚴的女皇!

好啦,這回您的心總該滿足了吧。」

老太婆瞧都不瞧他一眼,

吩咐把他趕跑。

大臣貴族一齊奔過來,

抓住老頭的脖子往外推。

到了門口,衛士們趕來,

差點用利斧把老頭砍倒。

人們都嘲笑他:

「老糊塗,真是活該!

這是給你點兒教訓:

往後你得安守本分!」

過了一星期,又過一星期,

老太婆胡鬧得更加不成話。

她派了朝臣去找她的丈夫,

他們找到了老頭把他押來。

老太婆對老頭兒說:

「滾回去,去對金魚行個禮。

我不願再做自由自在的女皇,

我要做海上的女霸王,

讓我生活在海洋上,

叫金魚來侍候我,叫我隨便使喚。」

老頭兒不敢頂嘴,也不敢開口違拗。

於是他跑到蔚藍色的海邊,

看到海上起了昏暗的風暴:

怒濤洶湧澎湃,不住的奔騰,喧嚷,怒吼。

老頭兒對金魚叫喚,金魚向他游過來問道:

「你要什麼呀,老爺爺?」老頭兒向她行個禮回答:

「行行好吧,魚娘娘!

我把這該死的老太婆怎麼辦?

她已經不願再做女皇了,

她要做海上的女霸王;

這樣,她好生活在汪洋大海,

叫你親自去侍候她,聽她隨便使喚。」

金魚一句話也不說,只是尾巴在水裡一划,

游到深深的大海里去了。

老頭兒在海邊久久地等待回答,

可是沒有等到,

他只得回去見老太婆——

一看:他前面依舊是那間破泥棚,

她的老太婆坐在門檻上,她前面還是那隻破木盆。

有的人

有的人

(紀念魯迅逝世十三周年有感)

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在石頭上想「不朽」;

有的人,

情願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有的人,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騎在人民頭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給人民作牛馬的,

人民永遠記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

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

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

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場可以看到;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的人,

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1949年11月1日於北京臧克家

透過學習真的可以改變一個人

今天在辦公桌上發現了公司培訓的資料裡面有一個關於領導風格的測試。於是就好奇的做了一下。測試完了以後發現我的風格完完全全是激勵型的領導風格(所有的答題選項都完全符合激勵型)。我當時很激動,因為孫子說過「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為進一步了解了自己而高興。

很多同事都說我與上面領導的理念不一樣,以致被閑置不用。通過這次測試也給出了問題的答案——有什麼樣的理念,就有什麼樣的行為。領導風格中的4個領導風格類型:激勵型、告知型、教練型、授權型。我覺得會和授權型或者與自己同類型風格(激勵型)的領導會配合的比較好一點。

這種理念的差異也體現在家庭教育方面。比如說在我們家裡老婆經常批評我不管孩子。其實我也不是不管,只是我更喜歡通過激勵孩子的方式,讓孩子自覺自發的去做學習。而老婆的風格應該大體是教練型的。不是說她的這種風格不好,只是覺得我們倆這樣兩種風格搭配起來還是挺好的,起碼孩子不反感,甚至可以說更適合孩子。因為激勵型的風格適用於完全能勝任事物的群體,而教練型的風格適合於不是很勝任事物的群體,正在學習中的小朋友屬於後者。

講到這裡,我更感嘆學習對我的影響是如此的大。我的這種風格轉變(我以前應該屬於教練型的)來自於我對老子的理念的認同和學習。可以說,《老子》深深的影響了我,透過學習真的可以改變一個人。但是這種改變是向好的方向還是向壞的方向?我相信自己的選擇。

你只管做一個有道的善人

《道經27》篇中提到: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齎也。不貴其師,不愛其齎,唯知乎大眯。當時註解的時候沒有完全領悟這段話的意思。特別是對齎這個字,沒有理解透徹。我當時的理解是:不善人是給善人的警示訓誡對象(惡其跡者須避之)。其實不善人的價值遠不只如此。齎,在篆書里,是這樣寫的:。從象形的文字意義看,此字代表眾人來保護他的寶貝,眾人是寶貝的保護傘。再把這個意思安插到《道經27》篇中,就理解通透了。

那眾不善人為什麼要保護這個寶貝呢?因為這個寶貝善良、看似弱小、低姿態(曲金)、心裡裝得下善人以及不善人,也就是這個寶貝有道。所以那些不善人願意為這個善人擋刀槍、扛壓力、撐保護傘。

這個字給了我很大的提示。最近在學習鬼谷子的智慧,學之前我還是很有擔憂的。因為學習了兩個人的智慧以後,我發現:學老子的智慧以後,我看到的人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學鬼谷子的智慧以後,我看到的人都是一個個可供利用的棋子。老子說絕學無憂,能帶來憂慮的肯定不是絕學。從絕學無憂這點來看,老子要比鬼谷子高明。要學就學絕學,老子的智慧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打心裡非常討厭那些不善人,認為他們不做好事,我甚至有些嫉惡如仇。但是學了老子的智慧以後,慢慢的我能放下了。我逐漸認識到不善人有不善人的價值,而且我們還要肯定他們的價值。

莫問前程,你只管做一個有道的善人。

註解《道經21》有感

早上註解完《道經21》,心中有所感悟。

其名不去——就是前輩所留下的功業、功名將不被掩沒。芸芸眾生,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生存價值。人生,就是一場歸途;我們每個人都在尋找回家的路。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從今溯古的那些前輩,不分善惡,他們的人生經歷,都是對回家的「道」的探索。雖然有的前輩,走了彎路,但他們以他們的經歷告知了其它人此路不歸家,使其它探索的人避免走彎路,這對人類的歷史進程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我們不能否認那些走了彎路的前輩的人生價值,因為矛盾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必要因素。

孔子也說過: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慎重地對待死去的先輩,追思先輩的業績和恩德。我們也應該順「道」而行——其名不去,以順眾?。

註解《道經20》有感

下午在家註解了道經第20篇,像是讀懂了老子當年在周朝時的鬱郁不得志,空有一身抱負而無法施展的心情。我現在的處境與老子當年的處境竟是何等相似!

因為自己的理念與領導的理念區別太大,以至無法施展而有此感慨。但如果領導的理念能治理好當下的狀況,我又何必執著於自己的那一套。《易經》有言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某些人是該改變改變那一套落後的理念了。

也與老子說的一句話以共勉: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善修「道」,不脫「道」,才能長久保持發展。

讀《海奧華預言》有感

海奧華預言:人生最重要的就是體驗,不管好與壞,都要儘可能去體驗人生。人類物質慾望和拜金主義,這些不好的東西,會像堵住濾網的污物一樣,會阻礙靈性的進化。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其實我們都置身於一個無限循環的全息超高清虛擬現實超級遊戲中呢?每一天清晨醒來,你就會被重新導入這個遊戲中。整個宇宙就是被設定好的「超大型遊戲」!而我們每一個人只是「系統中的一個進程而已」!

我們所能看到的所謂「世界」可能只是一個被虛構出來的場景,每個人只能活在5%甚至更小的精神世界中,從生到死的過程,只是被時間標記的一段程序罷了。

喬達摩.悉達多、老子、王陽明、電影《黑客帝國》中的Neo……他們應該都是發現了這超級遊戲中隱形BUG並率先覺醒的「失控玩家」。

他們連篇累牘地絮絮叨叨,講故事、打比方,留下種種啟示,留給世人開啟天智的鑰匙,就相當於各種版本的通關攻略,來不斷提示你、敲打你:兄弟,你就是那個天賦異稟、骨骼清奇的唯一,快醒醒,要換背景換玩法了,要升級打怪了!趕緊從混沌中跳出來一起嗨吧!……

但是,是否可以想像一下:也許這群人中的某些人,他們從小就感到自己孤獨、奇葩、怪異,與周圍格格不入,或許是因為他們比同齡人更早、更快出發,更提前地開始向內探索那佔比95%的更宏大、更本質、更原始的精神世界真相,他們能率先進入了無人區,身邊沒有人時,他們也將率先醒來,探索到更多未知領域,去影響和幫助更多人,他們有沒有可能是「代表人類仰望星空的那些人」?

以上的胡思亂想,其實是被一本看似科幻小說又像預言故事的《海奧華預言》所觸發,在書中作者米歇描述了一段被海奧華人帶去第九級行星,體驗了宇宙奧秘的10天神奇旅程。在旅行開始的前幾個小時里,米歇目睹了高等文明、低等文明和被毀滅的文明,於是米歇問了一個最能代表人類好奇心的問題:宇宙到底是什麼,它是怎麼來的?地球最終要走向何處?人類該走向何處?

現在的地球,越來越充滿了變化和不確定性,遠古時代的人類所要應付的只是大自然(包括動物),而我們現在要應付的不但有天災,比如:洪澇、颱風、地震、臭氧層破壞、全球變暖、環境污染,還有醫學界需要對付不斷出現的新病毒,比如:新冠病毒。

海奧華人發出警告:地球人類現在正走在自我毀滅的道路上,而科學似乎在加速著這個過程。人類的終極追求,應該是找到內心的平等自由、歡樂幸福的感覺,而科學應該是為我們的靈性升華服務的。

當社會生產力達到極高的水平,物質極大豐富的時候,人的私心私慾就會滅絕,產生罪惡的溫床就會消失嗎?人的物質享受追求及慾望會有盡頭嗎?

人類物質慾望和拜金主義,這些不好的東西,會像堵住濾網的污物一樣,正在阻礙著靈性的進化。

科學的不正確運用,正在讓我們越來越遠離我們應該走的道路。

我們知道,地球上有太多現代科學仍然無法解答之謎,如慕大陸、百慕大三角洲,遠東島,瑪雅文化的消失、地軸變遷、金字塔來源和用途、地球上的第一個人、UFO,外星人等等。

這些謎困惑了我們地球人類已經數千上萬年了。作者米歇在他奇異的10天外星旅行之後,終於給我們帶回來了答案。

有人說這些很難理解,根本不相信,甚至認為是胡說八道。可是我們是否可以想一下:史書上面記載的事情,就是真實存在的嗎?就是真相的全部嗎?就像開頭提到的,我們是不是處在一個「虛擬世界之中」?

當我們不相信某件事的時候,我們問一下自己,如何才能使我們相信;當我們相信某件事的時候,我們又是根據什麼相信它們的?

也許有人會說,靠我們的五官、體感、內心感覺,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僅憑這些,我們的認知也是十分有限的。比如我們的眼睛看不到視覺波段以外的光線、聽不到聽覺頻率之外的聲波,聞不出特殊的氣味,而它們又確實是存在的!

而人類的觀點、思維、信念,所推理出來的世界,僅僅是一個從自我視角看到的世界而已,而且人類推理錯誤的例子還少嗎?

那我們通過怎樣的方式,重新認知這個世界?書中提到:人生最重要的就是體驗,不管好與壞,都要儘可能去體驗人生。而對於難以理解的、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那部分,作者說得很明白:「你不必相信,但你應該知道。」

就像「約哈里窗戶」理論指出:人的內心世界被分為四個區域,開放區、盲目區、隱秘區、未知區。我們需要探索的是未知區,未知區是尚待挖掘的黑洞,它對其它區域有潛在影響。

為什麼太清醒的人,會非常痛苦?

為什麼太過清醒會很痛苦呢?

你可以想像一下,假如說我們都是狗,突然有一天你的大腦開了「天窗」,醒悟了。

意識到了自己原來是一隻狗,雖然與眾不同,但畢竟還是一條狗。

其實已經很不容易了。

因為大部分狗都意識不到自己是狗,他們以為自己是人。

你很清楚你生來是狗,將來也是狗,不可能成為人。

但是,做為一隻與眾不同的開悟狗,就會給你帶來無限痛苦。

那麼怎麼辦呢?改變?

做為一隻狗你能改變什麼?改變你周圍的環境嗎?你每天吃狗糧遛彎,生病了還能去寵物醫院,你甚至是這個周圍環境的受益者。

什麼都改變不了。

想要反抗你又不知道反抗誰,誰都不是壞人,你的主人對你很好,就算反抗,做為一隻狗你能反抗什麼?

逃離更不現實,成為流浪狗,你都生存不下去。

就算你逃離這個主人,還會有別的主人,你根本逃不掉。

改變反抗逃離都不行。

要不我就接受吧擁抱主人吧。但是還不行。

因為你是一隻開悟的與眾不同的狗,智商這東西,高起來就下不去,所以你就非常痛苦,而且這種痛苦只屬於你。

其它的狗樂哉樂哉的很。

而你又沒法和其它狗說,因為說了他們也不會明白,他們想的是什麼時候吃肉,什麼時候遛彎,遛彎的時候能再見到小區里的心儀的泰迪,或者遛彎的時候,叼叼主人的飛盤。

所以你的精神無法解脫,是狗不痛苦,意識到自己是狗才痛苦。

你不會隨主人的情緒走,不會拍主人馬屁,不會阿諛奉承,你的冷漠,讓你和主人的關係越來越僵,其它狗也因為你的表現,也不再搭理你。

你會想,找點精神寄託吧,這更不現實。

因為你太過清醒,看的太透徹了,那些宗教信仰情感文字雞湯都唬不住你,於是開始整夜整夜睡不著。

再一個夜裡,你寫下了這樣的文字:

黑夜讓人孤獨,

孤獨讓人清醒,

清醒讓人痛苦,

痛苦讓人難眠。

正在你痛苦不堪的時候,偶然間接觸到了酒,你發現這東西好,那種半醉半醒的迷濛暈眩感,讓你彷彿又回到了開悟前的狀態。

於是在一次酩酊大醉之後,終於明白:

醒著是一種痛苦,醉著不醒是一種快樂。醉著醒是一種痛苦,醒著醉是一種智慧。清醒是一種痛苦,昏睡是一種無知。

我寫這篇文章的本意是:很同情很仰慕那些清醒著的人。

我認為清醒雖然痛苦,也好過昏睡的無知,就像鄭智化歌里唱的:

因為有了痛苦,才能找到一個人真正活著的證據。

前幾天看一本老書梭羅的《瓦爾登湖》。

講的是一個人獨自住在荒郊野外湖邊的一個小木屋的故事。文字真的讓我入迷,我相信海子的名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也正是來自於本書的靈感。

還有,這《瓦爾登湖》書中最值得回味的一句話:

日出未必意味著光明,太陽也無非是一顆晨星,只有在我們醒來時,才是真正的破曉。

轉自:https://mp.weixin.qq.com/s/legT4dSvYvVc9Ntuq4x7Xg

奴隸與奴性

今天在和保潔阿姨聊天的過程中,讓我對「奴隸」這個詞有了深刻的思考。保潔阿姨姓胡,從荊州來武漢打工,每月只休息三天,每天工作15小時,工資4000塊錢,每月住宿交水電費100元包住,不包吃。阿姨像一頭任勞任怨的老黃牛,任人使喚,從早干到晚但是從不喊累,非常的順從。和我相處了一段時間後彼此互相熟悉了,才敢偶爾在我面前抱怨經常被主管責難。我在想這麼溫順,吃苦耐勞的阿姨竟然還被責難,這些主管是抱著什麼心態?這讓我不由得想起了魯迅的《燈下漫筆》。

《燈下漫筆》是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魯迅的作品。這篇文章通過銀票貶值時期折現銀的小故事作為引子,講解了人們在危難之中容易「降格以求」的保命心態,引申到中國自古以來的歷史現狀,判斷出中國歷史中人民「做人而不得,只能做奴隸,甚至常常連做奴隸也不得」的處境;並從勞動人民地位的角度,將中國歷史分為「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

作者通過「同化」「生活美」等實例,指明中國人民歷史地位形成原因是「中國固有文化中的『禮教綱常』」。作者認為這種文化培養著中國人民的忍辱,苟安,壓制的社會性格。由於這種文化在古代中國獲得長期廣泛認同,給人民帶來畸形的滿足感:「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貴賤,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別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別人。一級一級的制馭著,不能動彈,也不想動彈了。」作者比喻:「中國的文明者,其實不過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謂中國者,其實不過是安排這人肉的筵宴的廚房」。由此,作者認為:在中國社會文明中,有人能「到了已有赴宴的資格的現在,而還替我們詛咒中國的現狀者,這才是真有良心的真可佩服的人!」表達出作者批判封建文化,希望青年擺脫這種文化束縛,拋棄這種文化的想法。這篇文章帶著「進取之心」,對中國封建文明進行反思批判,反映了魯迅「以人民地位為角度的」歷史觀點,對中國封建文化持否定態度的變革精神。

下面節選我看到的幾篇文章里的幾段經典段子分享給大家。

「奴隸看起來溫順,
但並不代表著善良。
奴性極重的人,
對同類一定是極其兇殘的。
因為它們從奴隸主那裡失去的自尊,需要從同類中得到補償。」
——《燈下漫筆》魯迅

林語堂說得對,「中國就有這麼一群奇怪的人,本身是最底階層,利益每天都在被損害,卻具有統治階級的意識。在動物世界裡找這麼弱智的東西都幾乎不可能」。
——熊培雲《這個社會會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