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里有一个名词,叫基本归因错误。它是指个体在归因时低估情景因素作用的倾向。人们在归因时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在我们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的时候,往往会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归因为其内在因素,而低估了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会而我们评价自己时,我们通常把成功归因于自身内在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于环境。基本归因错误引起了我的思考,到底是环境重要还是内在因素重要呢?环境因素和内在因素如何能良性互动?
首先,让我们抛开我和物,从第三者的视角来思考。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且可知,而不可为。”
儒家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佛家说:“心能转物即同如来。”
道家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
从第三者的角度来看,兵家、儒家、佛家、道家都提到要战胜环境就要先了解自己,做好自己,然后等待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战胜环境。
然后让我们以我(自身)的角度来思考。
孙子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先谈的知彼,后讲的知己,彼就是指所处的环境。首先作为我自己,我为了生存,首先我要了解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然后同样重要的是知己,我要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最后在了解环境并且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审时度势,做出最有利于生存的决策。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有五感,其目的在于感知环境,然后对感知到的生存环境做出判断,接着自身才做出适应性的调整。
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指内部的心境,阳指外部的环境。心境与环境互相联接,互相影响,最后互相适应。因此可见,正确的逻辑思路应该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要不断地认知所处的环境,然后及时地对心态作出调整,接着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调整,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融入环境,使心态与环境重新达到平衡,最后生存下来。这即是道家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