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起转学《易经》

校注老子到《德经63-报怨以德》,我决定先停一停,因为发现这篇中的“报怨以德” 以我目前的修为难以做到。经历这几天发生的一些事,我才发现,自己心中的怨已经集累了很深了。脑袋被控(芯片),身体被控(纳米机器人),身边的人被控,手机被控,WIN台式机被控,DEBIAN笔记本被控,路由器被控,宽带锚被控,常用来查字义的汉典被污染,百度搜索、360搜索、必应搜索、甚至谷歌搜索都被有意地过滤……牛逼!直到做到所有的都“安全可控”,你们才放心!到这里我才明白为什么每年的维稳费用超过了国防开支,因为人民(百姓中的明白人)成了你们最大的威胁,只有愚昧的百姓才能让你们有安全感,开悟有罪,读书有罪!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世界变成了这个样子。

我突然悟到为什么这么多的人躺平、打游戏:可怜的百姓们,只有在麻醉自己或是打游戏的时候才能得到片刻的发泄和对恐惧的疏解。

既然连学习《老子》之类圣人的书你们都觉得有威胁,都要去设置阻力,那我就不说什么了。我不是圣人,我化解不了你们的内部矛盾;我不是医生,治不了你们的心理疾病。我现在更乐见更大的矛盾不断出现,直至大家一起灭亡。那我读《易经》总可以吧?或许某一天你们又会恐惧我未卜先知,比你们那高科技的“脑控”武器还厉害。

你们的手段我几乎都领教过,也不过如此;这也让见识了什么是“恶”,多补补自己的心吧!咱们各把各管好,天下于是太平,用不着你们每年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地花费民脂民膏十几万亿!我是人民的一员,我会永远和14亿人民和百姓站一起,共进退。

论“坏”与“恶”

首先我们来拆解“坏”与“恶”。

坏,由“土”和“不”组成,土代表“信”,信的解释为:1、相信,信任;2、守信用。总之,土信代表确定性。加上右边的一个“不”,就是代表有不确定性。

恶(恶),由“亚(亚)”和“心”组成,亚的解释为:1、次一等;2、少;3、丑,难看;4、同“压”,压抑,抑制。5、掩,闭。上“亚”加下“心”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次一等的、有缺陷的、被压抑的、自我封闭的心。

如果说善和恶是相对的,那么坏属于中间的,信恶则恶,信善则善;意念偏了就是恶,意念正了就是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是个坏人,因为有不确定性。恶或善,仍然是一道人生选择题。

王阳明说过:“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老子也说过:“天道无亲,恒与善人。”老子也说过:“万物负阴而抱阳。”人是万物之灵,只有有良知,才能称为人,所以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人人都知道趋吉避凶。说白了一点,如果说能真正领悟到的宇宙的轮回规律,任何人都会弃恶从善。还记得哲学的人生三问吗?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来这里做什么?我可以告诉你们答案:我们从宇宙中来(从其他的宇宙投胎而来,然后意识觉醒),要到宇宙中去(死后根据自身的完善情况投胎到其他文明等级的宇宙觉醒意识),来这里是为了修(修身,修德,把自己修的更完善,使自己能够在下一世能转到更高等级文明的宇宙)

远离奴性重的人

一段不开心的工作经历让我想起了鲁迅说过的一段话:

“奴隶看起来温顺,
但并不代表着善良。
奴性极重的人,
对同类一定是极其凶残的。
因为它们从奴隶主那里失去的自尊,需要从同类中得到补偿。”
——《灯下漫笔》鲁迅

老子说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声人不仁,以百省为刍狗。我的感悟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从今以后不要再去同情那些可怜的人;远离与自己有利益关系的可怜人,远离他们就是保护自己。

对儒、佛、道的一点个人理解

儒重“修”以为人:

儒指读书人,即通过读书来达到悟道和修身的目的,儒强调通过学和思的方法来修成仁人。儒分三部分:亻、雨、而。人,仁也,仁生物也;雨比喻教导之言,教泽;而同“尔”,你或你的。合起来就是如何为人,可通过圣贤来教导你。所以儒家学的是圣贤之言。比较典型的就是下面几句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佛重“觉”以成人:

弗,矫也。——《说文》;另外“弗”有去灾求福的含义。加上左边亻字旁:人,仁也,仁生物也。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想成人,就要进行自我矫正,以去灾求福。那如何对人进行矫正呢?通过“觉”。觉有三重含义:觉者、知者、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觉、知、行;渡己、渡人、修;自己醒悟、启人觉悟、修得圆满。

道重“顺”以应人:

人生,就是一场归途,就是寻找自我的过程。“道”指路、指方向、指规律、指方法、指正义、指引导……合起来就是遵循正义的方向,顺应规律,引导你找到归途。但是什么是正义呢?这又需要靠儒家的“读书学习”和佛家的“觉”,只有悟到什么是正义,并将其普世,并通过普世唤醒沉睡中的众人,你才算找到了回家的道。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俄国—普希金

从前有个老头儿和他的老太婆住在蓝色的大海边;

他们住在一所破旧的泥棚里,

整整有三十三年。

老头儿撒网打鱼。

老太婆纺纱结线。

有一次老头儿向大海撒下鱼网,

拖上来的只是些水藻。

接着他又撒了一网,

拖上来的是一些海草。

第三次他撒下鱼网,

却网到一条鱼儿,

不是一条平常的鱼——是条金鱼。

金鱼竟苦苦哀求起来!

她跟人一样开口讲:

“放了我吧,老爷爷,把我放回海里去吧,

我给你贵重的报酬:

为了赎身,你要什么我都依。”

老头儿吃了一惊,心里有点害怕:

他打鱼打了三十三年,

从来没有听说过鱼会讲话。

他把金鱼放回大海,

还对她说了几句亲切的话:

“金鱼,上帝保佑!

我不要你的报偿,

你游到蓝蓝的大海去吧,

在那里自由自在地游吧。”

老头儿回到老太婆跟前,

告诉她这桩天大的奇事。

“今天我网到一条鱼,

不是平常的鱼,是条金鱼;

这条金鱼会跟我们人一样讲话。

她求我把她放回蓝蓝的大海,

愿用最值钱的东西来赎她自己:

为了赎得自由,我要什么她都依。

我不敢要她的报酬,就这样把她放回蓝蓝的海里。”

老太婆指着老头儿就骂:

“你这傻瓜,真是个老糊涂!

不敢拿金鱼的报酬!

哪怕要只木盆也好,

我们那只已经破得不成样啦。”

于是老头儿走向蓝色的 大海,

看到大海微微起着波澜。

老头儿就对金鱼叫唤,

金鱼向他游过来问道:

“你要什么呀,老爷爷?”

老头儿向她行个礼回答:

“行行好吧,鱼娘娘,

我的老太婆把我大骂一顿,

不让我这老头儿安宁。

她要一只新的木盆,

我们那只已经破得不能再用。”

金鱼回答说:“别难受,去吧,上帝保佑你。

你们马上会有一只新木盆。”

老头儿回到老太婆那儿,

老大婆果然有了一只新木盆。

老太婆却骂得更厉害:

“你这傻爪,真是个老糊涂!

真是个老笨蛋,你只要了只木盆。

木盆能值几个?滚回去,老笨蛋,再到金鱼那儿去,

对她行个礼,向她要座木房子。”

于是老头儿又走向蓝色的大海(蔚蓝的大海翻动起来)。

老头儿就对金鱼叫唤,金鱼向他游过来问道:

“你要什么呀,老爷爷?”

老头儿向她行个礼回答:

“行行好吧,鱼娘娘!

老太婆把我骂得更厉害,她不让我老头儿安宁,

唠叨不休的老婆娘要座木房。”

金鱼回答说:“别难受,去吧,上帝保佑你。

就这样吧:你们就会有一座木房。”

老头儿走向自己的泥棚,

泥棚已变得无影无踪;

他前面是座有敞亮房间的木房,

有砖砌的白色烟囱,

还有橡木板的大门,

老太婆坐在窗口下,

指着丈夫破口大骂:

“你这傻瓜,十十足足的老糊涂!

老混蛋,你只要了座木房!

快滚,去向金鱼行个礼说:

我不愿再做低贱的庄稼婆,

我要做世袭的贵妇人。”

老头儿走向蓝色的大海

(蔚蓝的大海骚动起来)。

老头儿又对金鱼叫唤,

金鱼向他游过来问道:“你要什么呀,老爷爷?”

老头儿向她行个礼回答:“行行好吧,鱼娘娘!

老太婆的脾气发得更大,她不让我老头儿安宁。

她已经不愿意做庄稼婆,她要做个世袭的贵妇人。”

金鱼回答说:“别难受,去吧,上帝保佑你。”

老头儿回到老太婆那儿。

他看到什么呀?一座高大的楼房。

他的老太婆站在台阶上,

穿着名贵的黑貂皮坎肩,

头上戴着锦绣的头饰,

脖子上围满珍珠,

两手戴着嵌宝石的金戒指,

脚上穿了双红皮靴子。

勤劳的奴仆们在她面前站着,

她鞭打他们,揪他们的额发。

老头儿对他的老太婆说:“您好,高贵的夫人!

想来,这回您的心总该满足了吧。”

老太婆对他大声呵叱,派他到马棚里去干活。

过了一星期,又过一星期,

老太婆胡闹得更厉害,

她又打发老头到金鱼那儿去。

“给我滚,去对金鱼行个礼,说我不愿再做贵妇人,

我要做自由自在的女皇。”

老头儿吓了一跳,恳求说:

“怎么啦,婆娘,你吃了疯药?

你连走路、说话也不像样!

你会惹得全国人笑话。”

老太婆愈加冒火,她刮了丈夫一记耳光。

“乡巴佬,你敢跟我顶嘴,跟我这世袭贵妇人争吵?——

快滚到海边去,老实对你说,

你不去,也得押你去。”

老头儿走向海边(蔚蓝的大海变得阴沉昏暗)。

他又对金鱼叫唤,金鱼向他游过来问道。

“你要什么呀,老爷爷?”

老头儿向她行个礼回答。

“行行好吧,鱼娘娘,

我的老太婆又在大吵大嚷:

她不愿再做贵妇人,她要做自由自在的女皇。”

金鱼回答说:“别难受,去吧,上帝保佑你。

好吧,老太婆就会做上女皇!”

老头儿回到老太婆那里。

怎么,他面前竟是皇家的宫殿,

他的老太婆当了女皇,

正坐在桌边用膳,

大臣贵族侍候她。

给她斟上外国运来的美酒。

她吃着花式的糕点,

周围站着威风凛凛的卫士,

肩上都扛着锋利的斧头。

老头儿一看——吓了一跳!

连忙对老太婆行礼叩头,

说道:“您好,威严的女皇!

好啦,这回您的心总该满足了吧。”

老太婆瞧都不瞧他一眼,

吩咐把他赶跑。

大臣贵族一齐奔过来,

抓住老头的脖子往外推。

到了门口,卫士们赶来,

差点用利斧把老头砍倒。

人们都嘲笑他:

“老糊涂,真是活该!

这是给你点儿教训:

往后你得安守本分!”

过了一星期,又过一星期,

老太婆胡闹得更加不成话。

她派了朝臣去找她的丈夫,

他们找到了老头把他押来。

老太婆对老头儿说:

“滚回去,去对金鱼行个礼。

我不愿再做自由自在的女皇,

我要做海上的女霸王,

让我生活在海洋上,

叫金鱼来侍候我,叫我随便使唤。”

老头儿不敢顶嘴,也不敢开口违拗。

于是他跑到蔚蓝色的海边,

看到海上起了昏暗的风暴:

怒涛汹涌澎湃,不住的奔腾,喧嚷,怒吼。

老头儿对金鱼叫唤,金鱼向他游过来问道:

“你要什么呀,老爷爷?”老头儿向她行个礼回答:

“行行好吧,鱼娘娘!

我把这该死的老太婆怎么办?

她已经不愿再做女皇了,

她要做海上的女霸王;

这样,她好生活在汪洋大海,

叫你亲自去侍候她,听她随便使唤。”

金鱼一句话也不说,只是尾巴在水里一划,

游到深深的大海里去了。

老头儿在海边久久地等待回答,

可是没有等到,

他只得回去见老太婆——

一看:他前面依旧是那间破泥棚,

她的老太婆坐在门槛上,她前面还是那只破木盆。

有的人

有的人

(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有感)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1949年11月1日于北京臧克家

透过学习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

今天在办公桌上发现了公司培训的资料里面有一个关于领导风格的测试。于是就好奇的做了一下。测试完了以后发现我的风格完完全全是激励型的领导风格(所有的答题选项都完全符合激励型)。我当时很激动,因为孙子说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为进一步了解了自己而高兴。

很多同事都说我与上面领导的理念不一样,以致被闲置不用。通过这次测试也给出了问题的答案——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领导风格中的4个领导风格类型:激励型、告知型、教练型、授权型。我觉得会和授权型或者与自己同类型风格(激励型)的领导会配合的比较好一点。

这种理念的差异也体现在家庭教育方面。比如说在我们家里老婆经常批评我不管孩子。其实我也不是不管,只是我更喜欢通过激励孩子的方式,让孩子自觉自发的去做学习。而老婆的风格应该大体是教练型的。不是说她的这种风格不好,只是觉得我们俩这样两种风格搭配起来还是挺好的,起码孩子不反感,甚至可以说更适合孩子。因为激励型的风格适用于完全能胜任事物的群体,而教练型的风格适合于不是很胜任事物的群体,正在学习中的小朋友属于后者。

讲到这里,我更感叹学习对我的影响是如此的大。我的这种风格转变(我以前应该属于教练型的)来自于我对老子的理念的认同和学习。可以说,《老子》深深的影响了我,透过学习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但是这种改变是向好的方向还是向坏的方向?我相信自己的选择。

你只管做一个有道的善人

《道经27》篇中提到: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赍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赍,唯知乎大眯。当时注解的时候没有完全领悟这段话的意思。特别是对赍这个字,没有理解透彻。我当时的理解是:不善人是给善人的警示训诫对象(恶其迹者须避之)。其实不善人的价值远不只如此。赍,在篆书里,是这样写的:。从象形的文字意义看,此字代表众人来保护他的宝贝,众人是宝贝的保护伞。再把这个意思安插到《道经27》篇中,就理解通透了。

那众不善人为什么要保护这个宝贝呢?因为这个宝贝善良、看似弱小、低姿态(曲金)、心里装得下善人以及不善人,也就是这个宝贝有道。所以那些不善人愿意为这个善人挡刀枪、扛压力、撑保护伞。

这个字给了我很大的提示。最近在学习鬼谷子的智慧,学之前我还是很有担忧的。因为学习了两个人的智慧以后,我发现:学老子的智慧以后,我看到的人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学鬼谷子的智慧以后,我看到的人都是一个个可供利用的棋子。老子说绝学无忧,能带来忧虑的肯定不是绝学。从绝学无忧这点来看,老子要比鬼谷子高明。要学就学绝学,老子的智慧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打心里非常讨厌那些不善人,认为他们不做好事,我甚至有些嫉恶如仇。但是学了老子的智慧以后,慢慢的我能放下了。我逐渐认识到不善人有不善人的价值,而且我们还要肯定他们的价值。

莫问前程,你只管做一个有道的善人。

注解《道经21》有感

早上注解完《道经21》,心中有所感悟。

其名不去——就是前辈所留下的功业、功名将不被掩没。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存价值。人生,就是一场归途;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回家的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从今溯古的那些前辈,不分善恶,他们的人生经历,都是对回家的“道”的探索。虽然有的前辈,走了弯路,但他们以他们的经历告知了其它人此路不归家,使其它探索的人避免走弯路,这对人类的历史进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不能否认那些走了弯路的前辈的人生价值,因为矛盾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必要因素。

孔子也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重地对待死去的先辈,追思先辈的业绩和恩德。我们也应该顺“道”而行——其名不去,以顺众?。

注解《道经20》有感

下午在家注解了道经第20篇,像是读懂了老子当年在周朝时的郁郁不得志,空有一身抱负而无法施展的心情。我现在的处境与老子当年的处境竟是何等相似!

因为自己的理念与领导的理念区别太大,以至无法施展而有此感慨。但如果领导的理念能治理好当下的状况,我又何必执着于自己的那一套。《易经》有言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某些人是该改变改变那一套落后的理念了。

也与老子说的一句话以共勉: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善修“道”,不脱“道”,才能长久保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