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經典名言4

有幾分把握,做幾分堅持,才算是合理的堅持,否則過與不及,都將引起不良的後果。

一方面合理堅持;另一方面卻應該依據大家的意見,做合理的修訂。大家參與的程度越深,將來執行起來就越加順利。

經營者信任部屬,大家才肯用心計劃並且隨時調整。彼此有互信的基礎,部屬在商量的過程中,才有發揮實力的可能。

計劃的提出是否用心,已經反映出大家對經營者的信心和忠誠。

中和指決策者的情緒相當穩定。《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決策者當然有個人的喜怒哀樂,卻不應該在計劃時表現得過或不及,以免不良的情緒,影響到正確的預測。

凡事以誠心誠意來考慮股東安不安,員工安不安,顧客安不安,社會大眾安不安,那就是至誠,就可以預測未來的變化。

管理者若能持續不斷,從不猶豫地以安股東、安員工、安顧客、安社會大眾為念,日積月累,自然充滿了這些方面的經驗,就憑直覺,也能夠正確判斷可能產生的後果,即為前知。

妥善的計劃,必須治標和治本兼顧並重。要做出這樣的計劃,唯有平日多研究相關的道理,使自己對相關事理十分透徹,誠心誠意地堅持自己所確認的信念,以公正、專一的心思,來從事計劃的擬定,才能夠以理想為本,視實際情況為標,雙方面並重,而無所偏差。

決策之前,廣泛收集意見,好像自己毫無所知。決策既定之後,果斷堅決,勇往直前。

決策者自認無知,才能夠轉化為有知。總經理有意見,卻能夠隱藏起來,暫時不說,把它轉換成問題,多方徵詢各位經理的意見。集合眾人的看法,再綜合在一起。

唯有有知而自認為無知,才能求賢、尋賢、用賢而臻於大智大慧,也就是大智若愚的最佳表現。

聽不到不同的聲音,所做的決策,大多偏於一隅而難以周全。

道是大智,應該把所有事物合在一起看,合在一起想。

要使計劃順利推行,最好的辦法用是用心做到下述三點:第一,在擬定計劃的時候,多和相關的同人溝通,讓他們有參與感,實施時才會自動協助,而不故意阻礙。第二,利用機會與相關同人做好事前的沙盤演練。第三,執行計劃時,必須把功勞推給同人,而將過失歸於自己,才能夠一路順利而和諧地實施下去。

計劃在推行過程中,如果堅持不能做任何變更,很可能被迫停止,也等於胎死腹中。因此在不改變目標、不改變計劃本質的同時,可以採取邊做邊改的方式。

決策的過程為:止、定、靜、安、慮、得。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如果放火放得有理,當然要加以擁護,若是燈點的不合理,也應該加以禁止。「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假設政策良善,對策促使良善的政策及時落實,有什麼不對?萬一政策錯誤,也顯得下有對策,才能夠減少錯誤決策所產生的惡果,更值得欣慰。

西方人主張「先授權,部屬才能夠負起責任」,中國人則認為「部屬先負起責任來,上司才敢授權」,這種先後的區別,稱為西方管理與中國式管理的很大差異。

想安上級的心,至少要做到三件事情:第一,確實把自己份內的工作做好。第二,要適時向上司彙報工作進度和預期的結果。第三,處處照顧上司的立場和面子,不令其為難。

對上管理能不能持續進行,效果能不能不斷增強,主要看部屬能不能做到下面三件事情:第一,把功勞讓給上司,不搶功勞。第二,主動向上司提出有關未來的預測和籌謀。第三,不讓其他同人、朋友知道自己具有多少影響力,向上管理的成效才能夠持久加強。

所謂上侵下職,意思是上司把部屬的事情搶著辦了,反過來指責部屬偷懶、不負責。管理上原本有一條法則,稱為例外法則。凡是部屬能夠辦理的事情,上司不可以處理,應該放手讓部屬去做。因為上司的職責,在處理部屬所不能做的事。甚至部屬不會做,上司也要以教導、輔助的心情,幫助部屬學會、做好。部屬會做而不敢做、不肯做、不多做,上司更應該找出原因,加以矯治、改善,使部屬會做而且敢做、肯做、多做,以期發揮總動員的效果。

企業的規模再大,也不過是少數人的結合。行政組織再龐大,真正可以左右大局的,只有那極少數的首腦人物。要求合理應變,其實只有一個十分簡單的要訣,可以說放諸世界而皆準,突破時空的限制,那就是我們常說的:親賢臣而遠小人。也就是自古流傳迄今,代代都被一再重複強調的:親賢遠佞。

諸葛亮:「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之所以傾頹也。」

魏徴:「用一君子,則君子皆進,小人盡退。」

什麼是正道?就是一切依天理,憑良心所走出來的途徑,所做出來的決策以及所堅持貫徹出來的成果。

千人諾諾不如一人諤諤,人多未必意見就好。

依理應變,必須掌握下述三個要點:第一,依理應變,絕對不是求新求變(變的結果,有80%是不好的,只有20%堪稱變得良好)。第二,依理應變,要以「不變」為根本的思考點。第三,理本身就是變動的,所以應變之時,必須先找出先前的理,而不是依照前例來處理。

中國式管理的三大特色:以人為主,因道結合,依理應變。以人為主,還必須因道結合,才便於依理應變。

只有理念相同,英雄所見略同,彼此具有共識,然後在大同小異的意見中建立大家的「時中」,才能夠順利的依理應變,做到大家都能夠接受的地步。

民主最大的缺失,即在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中國式管理的總體目標,在求「時中」,就是「時時都合理」的意思。

大同絕對不是一同,世界統一併非一致的接受某一種文化的洗禮,全體人類都過著同樣的生活。大同必須包容小異,也就是尊重各種不同的文化,允許各色各樣的生活方式,共存共榮,彼此都能夠互相欣賞。

對上要有禮貌,但不可以諂媚,討好;對下不宜太嚴,也不能過分寬鬆、縱容;平行同事,不必太拘束,也不必過分熟不拘禮。這中間的輕重分寸,必須因人、因時、因地、因事而適當拿捏,這樣,才稱得上公正。

管理由觀念開始,有什麼樣的管理觀念,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管理行為。有什麼樣的管理行為,也就產生什麼樣的管理關係。同樣有什麼樣的管理關係,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管理效果。

管理的歷程,著重在「同中求異,異中求同」,也就是「有矛盾時加以調和,沒有矛盾時製造若干矛盾」,使相同的產生某些差異,而讓差異的趨於相同。

人何以能群?曰:分。(安人的基礎,在人人自覺,各有其分,而且各守其分。只有「人人各守其分」,才能夠「大家和合為一」。)分何以能行?曰:義。(義便是合理,怎樣分工才能收到合作的效果呢?只有「合理」一途。)

修己的要旨在自覺、自律與自主。

一個人要管人之前,必須先把自己管好。

寓人治於法治,把人治與法治合起來想,而不分開來看。

中國式管理主張人治大於法治,寓人治於法治中,人人自然地、自發地也是自動地守法重紀。

做好人本身的價值不高,能夠把好事做出來,才有真正的貢獻。

作者: 張津東

群而不黨,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納。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