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经典名言4

有几分把握,做几分坚持,才算是合理的坚持,否则过与不及,都将引起不良的后果。

一方面合理坚持;另一方面却应该依据大家的意见,做合理的修订。大家参与的程度越深,将来执行起来就越加顺利。

经营者信任部属,大家才肯用心计划并且随时调整。彼此有互信的基础,部属在商量的过程中,才有发挥实力的可能。

计划的提出是否用心,已经反映出大家对经营者的信心和忠诚。

中和指决策者的情绪相当稳定。《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决策者当然有个人的喜怒哀乐,却不应该在计划时表现得过或不及,以免不良的情绪,影响到正确的预测。

凡事以诚心诚意来考虑股东安不安,员工安不安,顾客安不安,社会大众安不安,那就是至诚,就可以预测未来的变化。

管理者若能持续不断,从不犹豫地以安股东、安员工、安顾客、安社会大众为念,日积月累,自然充满了这些方面的经验,就凭直觉,也能够正确判断可能产生的后果,即为前知。

妥善的计划,必须治标和治本兼顾并重。要做出这样的计划,唯有平日多研究相关的道理,使自己对相关事理十分透彻,诚心诚意地坚持自己所确认的信念,以公正、专一的心思,来从事计划的拟定,才能够以理想为本,视实际情况为标,双方面并重,而无所偏差。

决策之前,广泛收集意见,好像自己毫无所知。决策既定之后,果断坚决,勇往直前。

决策者自认无知,才能够转化为有知。总经理有意见,却能够隐藏起来,暂时不说,把它转换成问题,多方征询各位经理的意见。集合众人的看法,再综合在一起。

唯有有知而自认为无知,才能求贤、寻贤、用贤而臻于大智大慧,也就是大智若愚的最佳表现。

听不到不同的声音,所做的决策,大多偏于一隅而难以周全。

道是大智,应该把所有事物合在一起看,合在一起想。

要使计划顺利推行,最好的办法用是用心做到下述三点:第一,在拟定计划的时候,多和相关的同人沟通,让他们有参与感,实施时才会自动协助,而不故意阻碍。第二,利用机会与相关同人做好事前的沙盘演练。第三,执行计划时,必须把功劳推给同人,而将过失归于自己,才能够一路顺利而和谐地实施下去。

计划在推行过程中,如果坚持不能做任何变更,很可能被迫停止,也等于胎死腹中。因此在不改变目标、不改变计划本质的同时,可以采取边做边改的方式。

决策的过程为:止、定、静、安、虑、得。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如果放火放得有理,当然要加以拥护,若是灯点的不合理,也应该加以禁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假设政策良善,对策促使良善的政策及时落实,有什么不对?万一政策错误,也显得下有对策,才能够减少错误决策所产生的恶果,更值得欣慰。

西方人主张“先授权,部属才能够负起责任”,中国人则认为“部属先负起责任来,上司才敢授权”,这种先后的区别,称为西方管理与中国式管理的很大差异。

想安上级的心,至少要做到三件事情:第一,确实把自己份内的工作做好。第二,要适时向上司汇报工作进度和预期的结果。第三,处处照顾上司的立场和面子,不令其为难。

对上管理能不能持续进行,效果能不能不断增强,主要看部属能不能做到下面三件事情:第一,把功劳让给上司,不抢功劳。第二,主动向上司提出有关未来的预测和筹谋。第三,不让其他同人、朋友知道自己具有多少影响力,向上管理的成效才能够持久加强。

所谓上侵下职,意思是上司把部属的事情抢着办了,反过来指责部属偷懒、不负责。管理上原本有一条法则,称为例外法则。凡是部属能够办理的事情,上司不可以处理,应该放手让部属去做。因为上司的职责,在处理部属所不能做的事。甚至部属不会做,上司也要以教导、辅助的心情,帮助部属学会、做好。部属会做而不敢做、不肯做、不多做,上司更应该找出原因,加以矫治、改善,使部属会做而且敢做、肯做、多做,以期发挥总动员的效果。

企业的规模再大,也不过是少数人的结合。行政组织再庞大,真正可以左右大局的,只有那极少数的首脑人物。要求合理应变,其实只有一个十分简单的要诀,可以说放诸世界而皆准,突破时空的限制,那就是我们常说的:亲贤臣而远小人。也就是自古流传迄今,代代都被一再重复强调的:亲贤远佞。

诸葛亮:“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

魏徴:“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进,小人尽退。”

什么是正道?就是一切依天理,凭良心所走出来的途径,所做出来的决策以及所坚持贯彻出来的成果。

千人诺诺不如一人谔谔,人多未必意见就好。

依理应变,必须掌握下述三个要点:第一,依理应变,绝对不是求新求变(变的结果,有80%是不好的,只有20%堪称变得良好)。第二,依理应变,要以“不变”为根本的思考点。第三,理本身就是变动的,所以应变之时,必须先找出先前的理,而不是依照前例来处理。

中国式管理的三大特色:以人为主,因道结合,依理应变。以人为主,还必须因道结合,才便于依理应变。

只有理念相同,英雄所见略同,彼此具有共识,然后在大同小异的意见中建立大家的“时中”,才能够顺利的依理应变,做到大家都能够接受的地步。

民主最大的缺失,即在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中国式管理的总体目标,在求“时中”,就是“时时都合理”的意思。

大同绝对不是一同,世界统一并非一致的接受某一种文化的洗礼,全体人类都过着同样的生活。大同必须包容小异,也就是尊重各种不同的文化,允许各色各样的生活方式,共存共荣,彼此都能够互相欣赏。

对上要有礼貌,但不可以谄媚,讨好;对下不宜太严,也不能过分宽松、纵容;平行同事,不必太拘束,也不必过分熟不拘礼。这中间的轻重分寸,必须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适当拿捏,这样,才称得上公正。

管理由观念开始,有什么样的管理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管理行为。有什么样的管理行为,也就产生什么样的管理关系。同样有什么样的管理关系,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管理效果。

管理的历程,着重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也就是“有矛盾时加以调和,没有矛盾时制造若干矛盾”,使相同的产生某些差异,而让差异的趋于相同。

人何以能群?曰:分。(安人的基础,在人人自觉,各有其分,而且各守其分。只有“人人各守其分”,才能够“大家和合为一”。)分何以能行?曰:义。(义便是合理,怎样分工才能收到合作的效果呢?只有“合理”一途。)

修己的要旨在自觉、自律与自主。

一个人要管人之前,必须先把自己管好。

寓人治于法治,把人治与法治合起来想,而不分开来看。

中国式管理主张人治大于法治,寓人治于法治中,人人自然地、自发地也是自动地守法重纪。

做好人本身的价值不高,能够把好事做出来,才有真正的贡献。

作者: 张津东

群而不党,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纳。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