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而不黨,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納
道——法——術——器——勢,是老子《道德經》的精髓思想。道法術出自老子《道德經》,「以道御術」是道德經的主旨,即以道義來承載智術,悟道比修鍊法術更高一籌。「術」要符合「法」,「法」要基於「道」,道法術三者兼備才能做出最好的策略。
道:是核心思想、理念、本質規律。決定著終極的高度。
道:是自然法則,講求的是追求陰陽調合的自然法則、宇宙運行規則。如日升日落,春夏秋冬,盛極必衰,物極必反!道就是這麼一個對立統一,相互轉化、相互依存的自然法則,其餘全是對這個認識的解釋!道,一陰一陽,是萬事萬物的底層原理;所以,大道至簡!
道,是價值觀範疇,即判定好壞、美醜、喜惡、真假的價值標準。心學大家王陽明說過「天理即人心」,翻譯過來就是天理因人而存在的。所謂,天道也是人的認識。人的價值觀有不同的層次,人生觀就是人生的最高價值觀,最終極的道,是宇宙的價值觀,宇宙是一個終極生命體。價值觀決定了人的思維方法,決定了人們為人處事的原則,價值觀也直接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方式。話說「道不同不足與謀」,就是說人的價值觀不同是無法一起共事的。
「道」是天道,是最終的真理,囊括整個世界和宇宙的自然法則只可認識,不可更改。
法:就是法律、規章、制度,或者法理,方法論,是一種鏈接和橋樑。法,是實現價值觀的最根本的方法、法理、原則、思路、方針、戰略等。法是在自然規則的運行中尋找和總結出來的一種方法。法是對道的詮釋和總結。中國的大部分地區是四季分明的,冬天冷夏天熱,在古代沒有暖氣也沒有空調,我們的祖先很聰明,充分認識到這個「天道」,進而在造房子的時候,選擇坐南朝北,身體上是冬暖夏涼的。
法,也是知識上的規則和規律。同時也是一種規範性約束,如法律。不管人還是事物,只有在合理的範圍內,才能被接受和發展。
術:是具體的行為、方式;是執行力,是細節,決定著效率;是技術層面的手段。術,是在道的法理中進行的一種行為方式。術是對法的應用,道是體、是無,只有顯現出來才能夠應用,而道會以法的形式變成有,變成可以被發現的規則和法理,脫離無到有的層面,從而變成術!
你看「算術」「巫術」「法術」「武術」「權術」等,指的大抵都是這個意思。術在道和法之後,屬於下乘。「術」是在規則體系指導下的具體操作方法,只要指導原則不變,具體方法可以千變萬化,就是說只要正確的「道」帶來的「法」不變,「術」是可以在正常的軌道上千變萬化,而且萬變不離其宗的。術可以通過練習獲得,也可以通過對法的推理而產生。
器:是工具,是指有型的物質或是有形的工具,往往是實在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比如:要去北京,去北京是個行為,坐高鐵還是坐飛機,高鐵和飛機就是器!器就是幫助行為的工具,提高行為的效率!
好的工具,能提升效率,增強愉悅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中的「器」就是如此;工具的作用就是提高效率和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為了更快,人們發明了汽車,為了管理員工遲到早退,人們發明了打卡機,為了快捷計算,人們發明了計算器。是工具大大提高了我們的生產力,是工具讓這個社會飛速發展。可以這麼說,「器」是用來體現道的思想的,也是人體器官的延伸,從而簡化問題,更快捷達成目標。
勢,是從「道、法、術、器」體現的勢能。「勢」就是當下的時空趨勢,地勢,情勢,形勢,權勢,說的都是一種時空趨勢,一種蘊含的能量。 注意這個勢是時間和空間兩個坐標系統的交點。時空,宇宙,天地,是同一個意思。
勢,也是一種慣性,是一種發展方向,它本身蘊含著無窮無盡的能量。勢,須「順勢」而為,不可以逆勢而對。
這個世界一眼觀去,大抵是由一維、二維、三維物體構成的,同時物理學告訴我們,從點到線,再從線到面,從面到立方體,其實是一個逐級投影而已。三維其實是四維的投影,空間加上時間的軸線,就變成了四維。四維其實就是勢的進階趨勢,四維思維是一種對未來的預判。「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 天是天時,地是地利」。天地就是時間和空間這兩個坐標系統。 古人說拜天地不是隨便說說的。
天地就是時間和空間的兩個坐標系統,時空——宇宙——天地,人是天地間的一粒塵埃而已。勢是最後提及,但不是勢不重要,《易經》說到「物極必反」「否極泰來」「亢龍有悔」,可見,勢是可以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真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勢不可擋,來勢洶洶啊。人在天地間,會受到當前時空運動趨勢的影響,天道圓,地道方,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雖然最後才說到勢,但是放在最後不一定是最不重要的。正相反,勢的變化,會導致人世間低層的道也就是價值觀的變化。民間常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也是這個意思。比如唐朝以胖為美,到了現代卻變成以瘦為美。地域沒有變化,時間變了,整個價值觀體系就變了。
道以明向,法以立本,術以立策,器以成事,勢以立人。
對於「道與術」,老子說,「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於術」。莊子說,「以道馭術,術必成。離道之術,術必衰」。《孫子兵法》說,「道為術之靈,術為道之體;以道統術,以術得道」。
「道法術器」思維模型和「黃金圈」法則的原理是一樣的,讓我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由內而外,先思考終極目的,再考量方式方法。運用的時候要:
「以道馭術」:基本理念和具體操作統一,知行合一。術:是對法的應用行為。
「以術載道」:大道至簡,勢在必得。
「以法固道」:所有的術、工具和理念,都需要通過制度的保障,才能持之以恆得到貫徹、落實以及鞏固。法,是具體事物的具體法則、原理,是道的具體顯現。
「以器載道」:用工具承載理念。善於使用工具,事半功倍。
「器」用來體現「道」的思想;「術」的執行要符合「法」;「法」的制定要基於「道」。道法術三者兼備才能做出最好的策略。
法和術的關係:對法的應用就是術!因法而產生的行為就是術!法與術相對而言,法是一種存在,相對而言是靜態,是規則的體現,術相對而言是動態,是對法的應用!
對於術,記住兩個字:行為!術就是應用法則的行為!成功之道:優術、取勢、明道,第一步就是優術!
四者關係:做事做人要以「道」為根本,講究方「法」和利用規律,通過採用最好的工具(器),採用最好的技「術」,來完成你要達到的目的。君主治國,皆以「內聖外王」為基礎,承道啟法。
法術勢是法家學說中三個重要方面。法家學派中,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韓非則主張抱法處勢而用術,三者是互相聯繫的整體。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有云:「君無術則蔽於上,臣無法則亂於下」,「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
上人用道,中人用術,下人用力,以道馭術。
《易經》中最精髓的一句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應該是最早期的辯證法;《易經》中把所有事物分成了陰陽兩部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對立是客觀的,矛盾依然是客觀的,在對立、矛盾中達到統一、平衡這就是道。比如說有一個麵包,兩個人都想要,這兩個人之間就產生了對立和矛盾,出於人性的自私兩個人都想獨吞,一方的受益是建立在另一方受害的基礎之上,不管怎麼分都是不公平的;兩個人都講道理那就好辦了,可以協商解決:一人一半,或者一方甘心送給另一方都可以。而有任何一方不講道理,那就需要「術」來解決,這就會產生很多種分配方法(也就是「術」),比如說發動戰爭,誰贏了就是誰的;賭一把,誰贏了就是誰的……
可見,實際生活中,「道」與「術」都能解決問題;但是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強者與弱者之間的矛盾,強者可用道與術兩種方法解決,他有選擇性;而弱勢的一方只能靠術來解決,弱者開出所謂公平的條件,強者基本上不會接受,因為對弱者的公平是建立在對強者不公平的基礎之上,他有權力拒絕弱者的任何條件。比如說:員工希望不幹活月薪好幾萬,老闆也希望員工天天加班不拿工資;這就是利益出發點不同,所導致的客觀的矛盾,處理不好的現象就是:老闆不講道理,不管員工怎麼鬧騰從來不漲工資,員工用「術」來抵抗(消極怠工)老闆用「術」來加強管理(加大監管力度,懲罰消極怠工者);其實,這樣一來,這個單位里的上級、下級都會越來越累,上級想全方位的盯著下屬做事,下屬想方設法的投機怠工來抗拒,一天到晚爾虞我詐,工作效率低下。
這個時候,老闆是強者、員工是弱者,老闆可以不聽員工的話,而員工為了保住工作不得不聽老闆的話;但是老闆的命令,員工可選擇很多種方法去完成,最終交給老闆一個結果,比如說按照這個人的能力這件事情只需要一天就可以完成,結果是他幹了三天;當同一個人面對不同的老闆,他去辦同一件事情會做出不同的結果,這就取決於不同老闆對他的不同對待!
你怎麼對待我,我就怎麼對待你,這是「術」,我先好好對待你,讓你好好對待我,這是「道」;就如上面所說的老闆與員工之間的對立、矛盾;老闆對待員工好的話,一天的工作他可能半天能完成,而老闆對待員工不好的話,一天的工作他就會消極怠工好幾天完成;捨得,先「舍」後「得」這就是以道馭術。
大凡萬事萬物,天下之學問,萬事成敗,皆不出道與術這兩大範疇,道是河,術是舟,道是舵,術是漿,無河無以載舟,無舟難以渡河,無舵則無方向,無漿則無動力,所以道是方向,術是方法,道是法則,術是謀略。
有道而謀,謀雖寡而能勝;無道而謀,謀愈多而愈敗。「道接天下濟蒼生,義達四海利九天。」道的實質在於背負責任、慈悲喜舍、胸懷廣大、義利合一則無所不通,以正義取利、以利宏揚正義。道是思想,術是方法,道術合二為一,才是正道。有道無術乃魂不附體,有術無道乃體不附魂,道術結合乃魂體統一,才能成功。
電視劇《一代大商孟洛川》是一部經商必看的一部經典電視劇,孟洛川的恩師送給孟洛川12顆珠子,12顆珠子就是12個字,每一個字都是一堂功課。
這12個字可謂是字字珠璣,每個字都蘊藏著經商的法則,恩師對孟洛川說過:悟性好的也許幾天就能悟到,悟性不好的可能要幾年,甚至一輩子都參不透。
下面我們看看是哪12個字:道與術,取與予,常與變,方與圓,利與害,生與死。(自己搜索12字解析)
最後舉一個非常生動形象的例子,來幫助大家再次理解!
有兩個人,從北京出發,要開車南下去深圳。有一個人開著奧迪,而另外一個人開著一輛奧拓。你覺得那個人會先到?
根據正常情況來說,車的性能其實就擺在那裡。奧拓再快肯定也比不過奧迪的速度。那這就是屬於「器」層面的問題。
開奧迪的人是個新手,剛學會不久,不敢太過於加速,最高時速只敢開到80公里每小時。而開奧拓的這個人是個老司機,隨便開開都保持超過80公里每小時。這就是屬於「術」層面的問題。
開奧迪的人雖然是個新手,速度也不高,但是他遵守交通規則,不超速,不闖紅燈。而開奧拓的這個老司機,就老是投機取巧,不斷的去觸碰交通安全的紅線,結果一路被交警教育處理。這就屬於「法」層面的問題。
開奧迪的人作為一個新手,安安全全地開車南下。而開奧拓的這老司機,由於交通安全意識比較薄弱,結果沒開多久車就被交警扣了。於是他在情急之下,乾脆不要車了,去坐上了一列高鐵。這就屬於「借勢、用勢」層面的問題。
於是開奧迪的新手繼續南下,而開奧拓的老司機車被扣了之後,情急之下上了高鐵,結果呢?TMD方向坐反了,高鐵是開往吉林方向的。這就屬於方向性問題,就屬於「道」的問題。
然後呢,這貨,也就是老司機一路當中被交警教育和處罰,結果心裡很不爽,後面又被交警把車給扣了,就更火大看,結果怎麼樣?禍不單行,一生氣,想圖快,去坐高鐵,結果坐了個反方向,直接到吉林,當他發現坐了相反方向之後,心裡一嘀咕就在想,看來這幾天不適合外出,還是下車回家吧。而開奧迪的新手呢?他是剛讀完大學,此時心中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賺到錢,就買一輛奧迪轎車,並親自駕駛著這輛奧迪,陪著自己的已經一頭白髮還在鄉下的老母親去看一下深圳,順便逛一下香港,而這是精神層面的問題,是我們所說的「魂」。
那麼在他們沒有出發之前,開奧拓的老司機,直接給涉世未深的奧迪司機,在飯裡面下了七步斷腸散,結果人還沒開始去深圳,走了幾步人就掛了,自己怎麼走,都是先到達目的地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謀」。
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是故謙之一卦,六爻皆吉。書曰:「滿招損,謙受益。」
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何福不可求哉?
善事陰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無量。
折節(降低自己身份或改變平時的志趣行為)
自持(自我剋制)
,善日加修,德日加厚。
由此觀之,舉頭三尺,決(一定)
有神明;趨吉避凶,斷然由我。須使我存心制(約束)
行,毫不得罪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傲氣滿懷、目空一切,不寬容大度)
者,必非遠器(遠大的器量)
,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使狹窄)
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我倒勸各位,有權有勢以後,你最保險的就是知道自己不行,你反而沒有事,我們最怕的就是有權有勢又想到自己很行,那就完了,那最後一定跟自己過不去。一個人沒有權沒有勢的時候,你要覺得自己很行,你才有鬥志,說難聽一點,再壞也壞不到哪裡去。沒有權沒有勢,你能壞到哪裡去?可是當你有權有勢之後,你要小心了,我現在有權有勢了,我開始要認為我不行,你就會保平安。我想這個就是陰陽的相濟相調和。
自以為是對任何人來講,都是很嚴重的一個毛病。
中國的皇帝為什麼叫孤叫寡,孤的意思是說我的德行修得不好,寡就是我的品德不夠,是謙虛的話,不是自己咒自己。我算什麼,由我來擔當如此重大的責任,何德何能,這叫孤叫寡。孤寡是何德何能的意思,非常地謙虛。
我希望大家建立一個比較正確的觀念:人沒有優點,也沒有缺點,人只有盲點。盲點就是看不懂自己,你把你的個性發揮到正面去,就是優點;你把你的個性發揮到負面上去,就是缺點。問題是你看不懂你自己,那才是盲點。
害可能帶給你很多好處,利可能帶給你很多問題。易經裡面講的吉凶是什麼?是失跟得。你按照易經的道理去做,做到最後你有所得,那就是吉;你不按照那個道理去做,你一定是凶。我們現在沒有這種觀念,我們只有利害觀念,人一有利害觀念以後,你就不會走正道了。人一有利害觀念以後,你就不會走正道了,你就不是趨吉避凶,你是趨利避害,那這個人就非常淺,完全看不懂。
為天下者不為家。
年輕的時候要慎選你的老闆,年紀大了以後要慎選你的部屬。只要選錯了,都會受到拖累。
世界上只有兩種國家,一種是人治大於法治,一種是法治大於人治。沒有完全人治的國家,哪個國家沒有制度?完全是法治,那是騙人的,你法根本不能自己去行動,不能自己去運作。
保持現狀就是落伍,因為你沒有隨著時代進步。
定數不是命定論,定數是可以改變的,命定論無法改變的,世界上沒有命定論這個東西,只有定數。就是你不改變,它就是固定的,你改變,它就會變動,那叫定數。
人那個精神作用,意志作用,其實不是我們平常人想像到的,多重視,激勵這是很重要。但是激勵有兩方面,一個是精神面,一個是物質面,我認為越高階層的人,給他精神面激勵比物質面還重要。基層人當然物質面比較重要,我始終認為錢有沒有用是看那一條線,當你夠生活以後,你就會慢慢重視精神面,當你生活有問題的時候,你一定是重視物質面,所以這兩種,你要活用。
神佛要的是那份誠心,而不是你有多少供品。人要記住:時時刻刻不要忘記要誠心誠意。
你有再好的計謀,只要人心不齊,那就很難。
易經就是講開關,你自己的開關靈不靈,這個最重要。該開,你開得恰到好處;該關,你關得正是時候。
什麼叫宗教關過了?就是所有宗教都是一樣,沒有區別,你宗教關就過了。宗教最大的就是要破除分別心,只要你還有分別心,你這宗教關就沒有過;只要你認為信什麼教是好的,你宗教關就永遠過不了,因為宗教本身就是一樣的,你認為不一樣,你就有分別心。
真正的平等就是略有差別,才叫平等。
當我有所得的時候,我去想想,我失掉了什麼;當我有所失的時候,我去想想,我得到了什麼。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這是陰陽平衡的道理。
順其自然,但絕不可以聽其自然,聽其自然就是不負責任。順其自然就是按照自然規律,還是很積極的去做,才叫順其自然。
中國人的法叫做規矩。
人在一起,每個人都有嘴巴,每個人都有意見,每個人都想發表。所以就會吵吵鬧鬧就會慢慢引起很多的糾紛。就會製造很多事端,那怎麼辦呢?我們最要緊的就是大家要有一些共識,而這個共識是什麼?「普世價值」。人類有了普世價值以後,在共同的基礎上去發展不同的文化,然後求同存異,這是我們今後就要走的唯一的一條路。我們把它叫做「和平發展」。
守經達權就是守正以持經,權宜而應變。「經」就是「常」,常道常則,叫做經。守經的意思,便是堅守常道。「變」系「權術」,引申為「變通」。「達變」是為了順應時勢的變遷,而做「適當權變」。守經達變,乃是一方面堅持常道,另一方面做適當權變。應用在管理上,正是最佳的法則;對今日世界而言,更是最光明的正道。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為政的道理,既然以親民為重點,所以施政當然要以民意為依歸。但是民意是變動的,必須通過管理者的諄諄誘導,發揮最大的教化力量以導正民意,使大家日新又新,符合時代的需要,成為順應時代的民眾。賢明的管理者應該重視教育,獲得百姓的擁戴,改革舊法而實施新政。親民和新民,其實是一體兩面。親民的目的,在於促使百姓成為新民。新民的功能,有賴於親民來達成。
無智,故能使眾智;無能,故能使眾能;無為,故能使眾為。
德就是得,就是得乎道,依道而行有所得,就叫德。
道至少有三個層面的說法,分別是:第一,可以說的;第二,很難說的;第三,不可說的。
通常「向外求」比較容易,因為我們的眼睛向外張望,這是天生的本能。「向內求」則相當困難,似乎看不到任何東西。
生活中,有的東西是「知易行難」,有的東西是「知難行易」。智慧方面的內容,雖然講來講去就那幾句話,卻大多屬於「知易行難」。
「沒有」變成「有」很容易,「有」變成「沒有」卻很難。天下萬物生於「有」,但那不是最本源的東西,最本原的東西是「無」,最後所有的東西都要歸於「無」。
要知道,人心有時很可怕,所以我們要常常回歸道心,才能長長久久。長長久久不是說我們能夠不死,能夠長生,而是說就算我們死了,我們的「道」還存在,身死道存,這就叫壽。
人,這輩子來,只做一件事情是真的,其他全是假的。那我問你哪件事情是真的?說起來在場的人最好不要笑。就是利用我的有生之年,不停地修養我的品德,讓我在這方面有所增長。
天底下任何事情都有風險性,唯一沒有的就是你要提高你的道德。
人生只有一個目的,用四個字就是求得好死。做人要求得好死,求得好死就是你死的時候問心無愧、心安理得,那是是最寶貴的。
用簡化、合併、重組的方法調整原有工作。
什麼是德?德就是得到的「得」。就是跟你在一起的人都得到一些好處,你就有德了;跟你在一起的人都損失了一點,你就缺德了,很簡單的道理。千萬千萬記住,有錢沒錢是一回事,當不當官是一回事,發不發財又是一回事。你最根本的就是人家跟你在一起,他是有所得還是有所失,我想這個很重要。
我們一輩子只做這件事情,其他都是假的,我們人生就是透過不同的時空,在不同的職場,做不同的工作,但是都有同樣的目的,把自己的道德往上推往上推。所以凡是求上進的人,都是不斷提升自己的品德,其他都是工具,都是過程,不是目的。
老子所講的慾望,是你除了本能的需要之外才叫慾望。我要吃飯,這不叫慾望;我要吃山珍海味,慾望。全世界的思想家沒有一個人要求我們斷欲,因為那做不到,你生存總要有本能。連動物都要求吃了,怎麼可以不吃呢?超過那個標準,超標,今天叫超標,那就是慾望。
一個人滿腦子都是趨吉避凶,他很容易投機取巧,對我好的我才去做,對我不好的我就不去做。那這已經就跟孔子的道理已經偏離得太遠了,那還有什麼道德可言?孔子是說你該做的,就算有很大的困難,你也要一步一步去克服,我該做的,就算我結果會很慘,我考慮一下該做的,我還是去做,這才對!因為真正你德性好的時候,那個凶會變吉,吉會變凶,為什麼?我們已經講過了,先天而天弗違,這才叫做偉大的人物。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觀自然之道,無所觀也。不觀之以目而觀之以心,心深微而無所見,故能照自然之性,唯深微而能照,其斯之謂陰。執自然之行,無所執也,不執之以手而執之以機,機變通而無所繫,故能契自然之理,其斯之謂符。照之以心,契之以機,而陰符之義盡矣。〉
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五賊者,命、物、時、功、神也。《傳》曰:聖人之理,圖大而不顧其細,體瑜而不掩其瑕。故居夷則導道布德以化之;履險則用權發機以拯之。務在匡天地,謀在濟人倫。於是用大義除天下之害,用大仁興天下之利,用至正措天下之枉,用至公平天下之私。故反經合道之謀,其名有五,聖人禪之,乃謂之賊;天下賴之,則謂之德。故賊天之命,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黃帝所以代炎帝也;賊天之物,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帝堯所以代帝摯也;賊天之時,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帝舜所以代帝堯也;賊天之功,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大禹所以代帝舜也;賊天之神,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殷湯所以革夏命也。故見之者昌,自然而昌也。太公以賊命為用,味以取其喻也。〉
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傳》曰:其立德明機用妙,發之於內,見之於外而已,豈稱兵革以作寇亂哉?見其機而執之,雖宇宙之大不離乎掌領,況其小者乎?知其神而體之,雖萬物之眾不能出其胸臆,況其寡者乎?自然造化之力,而我有之,不亦盛乎?不亦大乎?〉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傳》曰:人謂天性機為人心,人性本自玄合,故聖人能體五賊也。〉
天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
〈《傳》曰:天機張而不生,天機弛而不死。天有弛張,用有否臧,張則殺威行,弛則殺威亡,天殺之機息。然天以炁為威,人以德為機。秋冬陰炁嚴凝,天之張殺機也,故龍蛇畏而墊伏;冬謝春來,陰退陽長,天之弛殺也,故龍蛇悅而振起。天亦有寒暄。德亦有寒暄,人亦有寒暄。德刑總肅,君之張殺機也,故臣下畏而服從;德失刑偏,君之弛殺機也,故姦雄悅而馳騁。位有尊卑,如人有天地。故曰;天發殺機,龍蛇起陸,寇亂所由作;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尊卑猶是革。太公、諸葛亮等以殺人過萬,大風暴起,晝若暝,以為天地反覆,其失甚矣。〉
天人合發,萬變定基。
〈《傳》曰:天以禍福之機運於上,君以利害之機動於下,故有德者萬變而愈盛,以至於王;無德者萬化而愈衰,以至於亡。萬變定基,自然而定。〉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傳》曰:聖人之性巧於用,居窮行險則謀道以濟之,對強與明則行義以退避之。理國必以是,行師亦以是。〉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九竅」即指人體的兩眼、兩耳、兩鼻孔、口、前陰尿道和後陰肛門而言。三要分為外三要(眼、耳、口)和內三要(精、炁、神)。道教認為「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夫惟三要,有內三要,有外三要。內之三要者,精炁神也。外之三要者,眼耳口也。眼為神之門,耳為精之門,口為氣之門。〉
火生於木,禍發必尅。姦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鍊,謂之聖人。
〈《傳》曰:夫木情靜,動而生火,不覺火盛而焚其質。由人之性靜,動而生姦,不覺姦成而亂其國。夫明者見彼之隙以設其機,智者知彼之病以圖其利,則天下之人彼愚而我聖。是謂生者自謂得其生,死者自謂得其死,無不謂得道之理也。〉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傳》曰:天地以陰陽之炁化萬物,萬物不知其盜;萬物以美惡之味饗人,人不知其盜;人以利害之謀制萬物,萬物不知其盜。三盜玄合於人心,三才順動於天理。有若時,然後食終身;無不愈時,然後動庶績,無不安食;不得其時,動不得其機,殆至滅亡。〉
故曰:食其時,百骸治。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所以神也。
〈《傳》曰:時人不知盜之為盜,只謂神之能神。鬼谷子曰:彼此不覺之謂神,蓋用微之功著矣。〉
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
〈《傳》曰:日月有準,運數也。大小有定,君臣也。觀天之時,察人之事,執人之。機,如是則聖得以功,神得以明,心宜理合,安之善也。〉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傳》曰:其盜微而動,所施甚明愽,所行極玄妙。君子用之,達則兼濟天下,太公其人也;窮則獨善其一身,夫子其人也,豈非擇利之能審?小人用之,則失其身,大夫種之謂歟?得利而亡義,李斯之謂歟?豈非信道之不篤焉?〉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
〈《傳》曰:瞽者善於聽,忘色審聲,所以致其聽;聾者善於視,遺耳專目,所以致其明。故能十眾之功,一晝之中三而行之,所以至也;一夜之中三而息之,所以精也。故能用萬眾之人。〉
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於目。
〈《傳》曰:夫心有愛惡之情,物有否臧之用。目視而察之於外,心應而度之於內。善則從而行之,否則達而止之,所以觀善而懲惡也。〉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傳》曰:天以凶象咎徵見,人能儆戒以修德。以迅雷烈風動人之恐懼(天垂象以警醒世人),以政福無恩而生大恩之謂也。〉
至樂性餘,至靜性廉。
〈《傳》曰:未發謂之中,守中謂之常,別樂得其志,而性有餘矣。安常謂之自足,則靜其志而廉常足矣。〉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傳》曰:自然之理微而不可知,私之至也;自然之效明而不可違,公之至也。體聖體之亦然。〉
擒之制在炁。
〈《傳》曰:擒物之以炁,制之以機,豈大小之才乎?太公曰:豈以小大而相制哉?〉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生者,人之所愛厚,於身大過,則道喪而死自來矣。死者,人之所惡,於事至明,則道在而生自圖矣。福理所及謂之恩,禍亂所及謂之害,損己則為物之所益,害之生恩也。〉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傳》曰:觀天之運四時,察地之化萬物,無所不知而蔽之以無知,小恩於人以蒙自養之謂也。知四時之行,知萬物之生,皆自然也。故聖人於我以中自居之謂也,故曰死生在我而已矣。〉
人以虞愚我,以不愚虞人。人以期其聖,我以不期其聖。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
〈他們以欺騙的手段來愚弄我,以高明的手段來欺騙大眾。大眾依然把希望寄托在統治者,我認為不應把希望寄託於統治者,我們要靠積極的鬥爭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說:「那些對我們進行愚弄和欺騙的人,譬如沉水自溺,投火自焚,自取滅亡。」勸告他們:理國以道,在於損其事而已;理軍以權,在於亡其兵而已。無死機則不死,鬼神其如我何?天生機則不生,天地其如我何?聖人修身以安其家,理國以平天下,在乎立生機,以自去其死性者,生之機也;除死機,以自取其生情者,死之機也。〉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
〈《傳》曰:自然之道,無為而無不為,動靜皆得其性,靖之至也。靖,故能立天地,生萬物,自然而然也。伊尹曰:靖之至,不知所以生也。〉
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
〈《傳》曰:浸,微也。天地之道,體著而用微,變通莫不歸於正,微之漸,故能分陰陽,成四時之至順也。〉
陰陽相推,變化順矣。
〈《傳》曰:聖人變化順陰陽之機,天地之位自然,故因自然而冥之,利自然而用之,莫不得自然之道也。〉
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
〈註在上文。〉
至靜之道,律曆所不能契。
〈《傳》曰:道之至靜也,律曆因而制之,不能葉其中,鳥獸居之謂也。〉
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
〈《傳》曰:八卦變異之俠,從是而生。上則萬象,下則萬機。用八卦而體天,用九疇而法地,叅之以炁候,貫之以甲子,達之以神機,閉之以詭藏,奇譎之蕩自然也。〉
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傳》曰:陰陽相勝之術,坦微而不違乎本,明之信可明,故能進乎精曜象矣。
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況怒乎?
若復精而言之,則善有真,有假;有端(端正,直)
,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深辨。為善而不窮理(窮究事物之理)
,則自謂行持(佛教說,謂精勤修行。此處指做善事)
,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
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則毆人詈(罵,責罵)
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出於本心)
者真,襲跡(謂沿襲他人的行徑,不知變化地學樣)
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皆當自考(指自我考察,省察)
。
何謂端曲?凡欲積善,決不可徇耳目,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敬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為曲。皆當細辨。
何謂陰陽?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指創造萬物的天地)
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陰陽之際微矣哉。
何謂是非?乃知人之為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指某事引起的壞作用,也指相沿下來的弊端)
;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現行雖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也;現行雖不善,而其流足以濟人,則非善而實是也。他如非義之義,非禮之禮,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當決擇。
何謂偏正?故善者為正,惡者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行惡事者,正中偏也;以噁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
何為半滿?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書曰:「商罪貫盈。」如貯物於器,勤而積之,則滿;懈而不積,則不滿。此一說也。「千金為半,而二文為滿也。」「修仙要積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滿矣。」此又一說也。又為善而心不著(執著)
善,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心著於善,雖終身勤勵(勤勞奮勉)
,止於半善而已。譬如以財濟人,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三輪體空(指布施時住於空觀,不執著能施、所施及施物三輪)
,是謂一心清凈。則斗粟可以種無涯(沒有邊際)
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雖黃金萬鎰,福不滿也。此又一說也。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何謂大小?志在天下國家,則善雖少而大;苟在一身,雖多亦小。
何謂難易?克己須從難克處克將去。仁者先難而後獲!凡有財有勢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為,是為自暴。貧賤作福皆難,難而能為,斯可貴耳。
隨緣濟眾,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第一,與人為善;第二,愛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舍財作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
何謂與人為善?吾輩處未世(指一個衰亡的時代)
,勿以己之長而蓋(遮蔽,掩蓋)
人,勿以己之善而形(比。以己之長,較人之短,以突顯自己了不起)
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為難,壓制)
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寬容;包涵)
而掩覆(掩藏,掩飾)
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形容改變得很快而徹底)
舍己而從之,且為艷稱(讚揚,讚美)
而廣述之。凡日用間,發一言,行一事,全不為自己起念,全是為物(存在於天地間一切人事物的通稱)
立則(建立規則,建立榜樣)
,此大人(指道德至高,至於聖賢地位的人)
天下為公之度也。
何謂愛敬存心?君子與小人,就形跡(人的言行和神色)
觀,常易相混,惟一點存心處,則善惡懸絕(指相差懸殊,相差極遠)
,判然(形容差別特別分明)
如黑白之相反。故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愛人敬人之心。蓋(發語詞,用於句首,表示要發表議論)
人有親疏貴賤,有智愚不肖;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孰非當敬愛者?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眾人之志,即是通聖賢之志。何者?聖賢之志,本欲斯(指示代詞,這)
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全部,所有的)
愛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為聖賢而安之也。
何謂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擲則瓦礫,追琢則圭璋;故凡見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資可進,皆須誘掖(引導和扶持)
而成就之。或為之獎借(稱讚推許)
,或為之維持,或為白(表明;辯白;得昭雪)
其誣(誣陷、冤枉)
而分(分擔)
其謗,務使成立而後已。大抵人各惡其非類,鄉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世俗)
,亦難自立。且豪傑錚錚(金屬撞擊的聲音。引申為剛正不阿的樣子)
,不甚修形跡,多易指摘(指責)
,故善事常易敗,而善人常得謗。惟仁人長者,匡直(猶匡正,糾正)
而輔翼(輔助,幫助)
之,其功德最宏。
何謂勸人為善?生為人類,孰無良心?世路(猶世道,指社會狀況)
役役(勞苦不息的樣子)
,最易沒溺。凡與人相處,當方便提撕(拉扯;提攜)
,開其迷惑。譬猶長夜大夢,而令之一覺;譬猶久陷煩惱,而拔之清涼,為惠最溥(廣大)
。韓愈云:「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較之與人為善,雖有形跡,然對證(同「症」。癥狀)
發葯,時有奇效,不可廢也;失言失人,當反吾智。
何謂救人危急?患難顛沛,人所時有。偶一遇之,當如恫瘝(tōng guān疾苦,病痛。恫,哀痛,痛苦。瘝,病,痛苦)
在身,速為解救。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濟其顛連(困頓不堪;困苦)
。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蓋仁人之言哉。
何謂興建大利(指有利於社會,有利於人民大眾的事)
?小而一鄉之內,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興建。或開渠導水;或築堤防患;或修橋樑,以便行旅;或施茶飯,以濟饑渴。隨緣勸導,協力興修,勿避嫌疑,勿辭勞怨。
何為舍財作福?釋門萬行,以布施為先。所謂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達者(指智慧通達的人)
內舍六根(亦指六情。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覺器官或認識能力)
,外舍六塵(是由六根所產生的作用,即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對環境的感受。這六種感受會使人產生錯覺,令人陷於生命不凈的境地,所以叫塵)
,一切所有,無不舍者。苟非能然,先從財上布施。世人以衣食為命,故財為最重。吾從而舍之,內以破吾之慳,外以濟人之急。始而勉強,終則泰然(神色安定,自然、從容的樣子)
,最可以蕩滌(清洗,洗除)
私情(自己自私的心念)
,祛除執吝(指慳吝不化的念頭、思想)
。
何謂護持正法?法者,萬世生靈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參贊(指人與天地自然間的參與和調節)
天地?何以裁成(籌謀而成就之)
萬物?何以脫塵離縛(指脫離凡塵世俗的約束)
?何以經世(指治理國事,經歷世事)
出世(對世俗之事不關注,擺脫世俗的束縛)
?故凡見聖賢廟貌、經書典籍,皆當敬重而修飭(整治;整修)
之。至於舉揚正法,上報佛思,尤當勉勵。
何謂敬重尊長?家之父兄,國之君長,與凡年高、德高、位高、識高者,皆當加意(注重,特別注意,特別用心)
奉事(侍候;侍奉)
。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愛婉容(和順的儀容)
,柔聲下氣,習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感通上天)
之本。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謂君不知而自恣(放縱自己,不受約束)
也;刑一人,毋謂君不知而作威(謂利用威權濫施刑罰)
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論(精當的言論,至理名言)
,此等處最關陰德。試看忠孝之家,子孫未有不綿遠(久遠)
而昌盛者,切須慎之。
何謂愛惜物命?凡人之所以為人者,惟此惻隱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積德者積此。周禮「孟春之月(陰曆春季的首月)
,犧牲(指古時祭祀或祭拜時用的牲畜)
毋用牝」,孟子謂君子遠庖廚,所以全吾惻隱之心也。故前輩有四不食之戒,謂聞殺不食,見殺不食,自養者不食,專為我殺者不食。學者未能斷肉,且當從此戒之。
中國的每個朝代都有相應的五行屬性,不無屬於一「德」。一個朝代的興衰,也就是某五行的興衰。
夏
第一個朝代「夏」,五行屬火。為何?一年分四季,春,夏,秋,冬。分屬四方。春屬東,為木。夏屬南,為火。秋屬西,為金。冬屬北,為水。所以,夏代當屬火德。再者,夏禹治水有功,是以泄法治水,屬於木德。前人以封堵法治水失敗,是以土克水。五行中以水能生木,木能泄水。故疏導之法,是採用木德治之。屬木的君主創立的王朝,當然屬火。是因為木能生火。
商
商代五行屬水。商代創始君王號「成湯」。湯者,水也。「成」也就是生成,成就之意。是金生水之象。成湯自然屬金。成湯屬金,建立的王朝當然屬水。再者,「湯」是多音字,也有「商」的念法。「商」屬水無疑。五行中,以水克火。所以,商能代夏。
周
周代屬土。周字之內,赫然藏了個「土」字。正是昭然。西周東周,共屬土德。周代姬昌立國,「昌」為雙日,屬火無疑。所以,這是火能生土,炎精極旺,立周八百餘年。因為土能克水,所以周可滅商。後自周東遷之後,國力日衰。是因為東方屬木,克土,破了周的「風水」所致。
秦
嬴政的秦滅周。正是木克土之應。「秦」字下有一「禾」儼然屬木。嬴者,下有一「女」。古人以男子為陽,女子為陰。南方為陽,北方為陰。北方為水,所以,嬴姓屬水,可以立秦滅周。
漢
劉邦建立西漢,五行屬金。「漢」看似屬水,西漢本應也屬水,其實不然。「劉」字,繁寫有個「金」字,自然屬金。而「邦」字則是國家之意。劉邦者,就是「屬金之國」之意。因為劉邦的情況特殊,所以西漢只能屬金。金專克木,所以劉邦平秦滅楚(木),統一中原。
後莽新篡漢,西漢滅亡。西漢屬金,最怕火克。「新」者,薪也。本是點火之物,所以新朝屬火。王莽帶「草」,屬木。木能生火,滅掉了屬金的西漢王朝。
東漢屬水,滅掉了莽新。「漢」本是水,東漢自然屬水。後曹魏篡漢,三國開始。
三國
三國之中,蜀漢屬金。因為蜀漢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西漢景帝玄孫,自然是繼承西漢。西漢屬金,蜀漢當然也屬金。
孫吳屬木。因孫權名內帶一「木」字,所以孫吳屬木。
曹魏屬水。因「魏」字傍「鬼」,鬼者,「癸」也。自然是水德。因曹魏武皇帝曹操名字不好,壞了曹魏的「風水」所以曹魏必然短命。曹內有日,屬火,操內有木,屬木。這是以木生火之象。至接泄耗曹魏之「水」,所以,曹魏最終被司馬晉朝所算。
晉、南北朝
晉者,下有日,為火德。司馬氏,也屬火德。馬者,「午」也。「午」正是火德最旺之地。因為曹操之木泄水生火,所以曹魏滅亡於晉。
西晉後被劉淵禍水所滅。此水火之克。正從北而來。後劉宋篡晉,東晉滅亡。劉宋本屬木,不能滅晉。然劉姓帝王立漢,長達五百餘載。劉裕姓劉,借漢之水滅晉之火,後生其「宋」之木。這是水能滅火生木。以後南朝,皆「蕭」齊,「蕭」梁,「「陳」之類,全部屬木。
再說北朝。北魏屬水,因「女」;「鬼」之故。後分為北周與北齊。周乃土,制水而立。齊屬木,瀉水而立。以「齊」為國號的朝代,不能過山西。此是木不能勝金之故。北齊高洋,高演,高湛之輩,皆秉水德生國自然為木。因木能克土,所以北周初年,數敗於齊。
隋
後隋立。隋字含「左」。以左為西,右為東。左乃西,西乃金。所以楊隋屬金。隋金連克齊,陳二木統一中原。(北周后期,隋已萌芽,此與司馬氏火德滅蜀漢同理)金自土出,所以隋篡北周。
因為「楊」本屬木。而「堅」則為金。開國皇帝名諱金木相剋,國號伐克其姓,故隋不可久。
唐
唐屬火德,所以代隋。西周時有一唐國。後改為晉。春秋時為五霸之一。所以,唐即是晉,晉即是唐。
晉屬火,唐也屬火。李姓為木,立國為火。長二百餘載。
五代
後朱溫算之。朱乃火,溫為水。以水滅火之象,所以朱溫滅唐立梁。後唐滅梁,是火焚其木。朱溫名不利。國不可久。後晉代後唐,是註定之事。晉唐本一體,以晉為正朔。所以後晉代後唐。後漢為水,滅普之火,取而代之。後周土克水,滅後漢。
宋
北宋為木,克土。帶周。後被金滅。金國自然屬金。遼亦屬金。遼者,契丹也。契丹者,鑌鐵也。
繁體遼內藏日,藏火克金,破了「風水」。再耶律阿寶機藏木助火,所以遼不能滅宋。
元
後蒙古大元,取自古典「天地乾元」。乾乃陽金,遠勝金朝。蒙人尚白,金氣鼎盛。故滅金破宋,統一天下。唯屬火的西夏難敵。火能克金,故成吉思汗死於西夏之手。
明
大明,乃日月之輝。朱皇屬火,克滅大元。後金被明火克,亦不能敵。努爾哈赤名諱極差,赤乃火德,克壞大金。元氣受損。又豈是明將袁崇煥的對手?後努爾哈赤被明軍大炮殺死,算是死於三重烈火之中。
清
後大清立水德,方才克去大明,定鼎中原。
民國
民國滅清,是以土德。中華民國的國號,並無五行屬性。所以全看開國元首的名諱。中山者,中央土也。
後繼者中正,也屬土。所以民國屬土。
太昊帝伏曦[炮犧氏]木
木生火
炎帝[神農氏]火
火生金
黃帝[軒轅氏]土
土生金
少昊帝[金天氏]金
金生水
顓頊帝[高陽氏]水
水生木
帝清嚳[高辛氏]木
木生火
唐帝堯(祁姓陶唐氏)火
火生土
虞帝舜(姚姓有虞氏)-土
土生金禹承虞舜禪位
夏朝(姒姓夏後氏)-金
金生水商朝承接夏朝
商朝子姓———水
水生木周朝承接商朝
周朝—姬姓——–木
本來是木生火,但秦始皇把黃河當作秦朝的祥瑞-德水
秦朝—贏姓——水
漢朝初年沿襲秦朝的水德,也有議論是土德,漢土克秦水,但公元前 104 年該朝代最終確定:漢的淵源在於周匡王之少子公劉,所以
周木生漢火
漢朝—劉姓——-火
漢火生新土
新朝-王姓——土
東漢—劉姓——-火
漢火生魏土漢火生吳土
日
曹魏—曹姓——-土
東吳—孫姓——-土[孫權自以自己政權才是漢朝合法的繼承人]
蜀漢—劉姓——火
魏禪位與晉,土生金
晉朝—複姓司馬—金
南朝宋雖是漢高祖劉邦弟弟劉交後代,但劉宋卻是東晉禪位後成立
東晉禪位於南朝宋,金生水
劉宋—劉姓—–水
劉宋禪位與南齊,水生木,木代表東方,而戰國齊國在東方
南齊—蕭姓—–木
蕭齊禪位與南梁,有兩種說法都有道理:
A 按順序是齊木生梁火。
南梁—蕭姓——火
B 反對者說火德會把帶木的木的「梁」的國號燒沒了的,齊和梁同宗都是蕭何的後代,都得應該是木德。
南梁–蕭姓——-木
最後蕭梁朝廷自定義為 B 選項。
南梁禪位與南陳,梁木生陳火
南陳—陳姓——-火
北魏自認先祖的發跡是從晉朝封爵的,所以以魏水承接晉的金德。
[北-東-西]魏-拓拔-元姓—-水
東魏禪位與北齊,魏水生齊木。
北齊—高姓——-木
西魏禪位與北周,魏水生周木。
北周—複姓宇文—木
北周攻滅北齊,統一北方。
北周—複姓宇文—木。
北周禪位與隋朝,周木生隋火。
隋朝—楊姓——-火。
隋朝禪位與唐朝,隋火生唐土。
唐朝—李姓–土。
唐朝禪位與武周,武則天自認武姓出自周武王的武,所以該是木德
武周—武姓——–木。
公元 705 年李唐復國,仍然定為土德
唐朝—李姓—–土。
唐禪位與後梁
後梁—朱姓——-金。
後唐南唐自己托認是唐朝後裔,也是土德,不承認後梁的合法性。
後唐-南唐-李姓—-土
後晉雖攻滅後唐,但是卻承認繼承於後唐,即晉金德承唐土德。
後晉—石姓——-金
後漢有兩種說法,一是以水承晉金。
一種是自認是劉邦後裔,是火德。
後漢—劉姓——-水
後周禪位於後漢,水生木,而且周屬木。
後周—郭姓——-木
趙宋禪位於後周,以火德承周木。
宋朝—趙姓——-火
遼朝-水,發跡於遼水。
西夏-金
金朝-金
元朝-木,崛起於北,北是水。
明朝-火,不用說了。
清朝-水,
北洋-木
蔣朝-金,金克木。
共朝-火,火克金。
_朝-?
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惠澤民眾卻不耗費太多的公共資源)
,勞而不怨(使用民力卻不會招致人民的怨恨)
,欲而不貪(行仁政意志強烈,不貪圖私利)
,泰而不驕(行事待人莊重寬厚而不自傲)
,威而不猛(威嚴而不兇狠)
。」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緩於前而急於後,以誤其民,而必刑之,是賊害之也)
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子張問:「什麼是四種惡行呢?」孔子說:「不經教化便加以殺戮叫做虐;不加告誡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監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賊,同樣是給人財物,卻出手吝嗇,叫作小家子氣的有司(對待財務時過於吝嗇和小氣的行為可以被稱為"有司",即守財奴)。」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 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子夏曰:「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至誠合天。福之將至,觀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禍之將至,觀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今欲獲福而遠禍,未論行善,先須改過。(先反省自己的惡並進行改過,然後再行善。)
但改過者,第一,要發恥心。思古之聖賢,與我同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像瓦片一樣碎裂。比喻分裂或崩潰破敗)
?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和,傲然無愧,將日淪於禽獸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恥者,莫大乎此。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以其得之則聖賢,失之則禽獸耳。此改過之要機也。第二,要發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難欺。吾雖過在隱微(隱私,即隱蔽的地方)
,而天地鬼神,實鑒臨(意為像到現場親眼看到一樣,看得清清楚楚)
之,重則降之百殃,輕則損其現福,吾何可以不懼?不惟此也。閑居之地,指視(即「十手所指,十目所視」,指大家所能看到的地方)
昭然(就是「明明白白」)
;吾雖掩之甚密,文(掩飾)
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終難自欺;被人覷破,不值一文矣,烏(指原因或理由,怎麼)
得不懍懍(lǐn,危懼,戒慎的樣子)
?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惡,臨死悔悟,發一善念,遂得善終者。謂一念猛厲(猛烈,嚴厲剛烈)
,足以滌百年之惡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燈才照,則千年之暗俱除。故過不論久近,惟以改為貴。但塵世無常,肉身易殞(死亡,消失)
,一息不屬(一口氣上不來)
,欲改無由矣。明則千百年擔負惡名,雖孝子慈孫,不能洗滌。幽則千百劫沉淪獄報,雖聖賢佛菩薩,不能援引。烏得不畏?第三,鬚髮勇心。人不改過,多是因循退縮。吾須奮然振作,不用遲疑,不煩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與抉(挑選)
剔(拔除)
;大者如毒蛇嚙指,速與斬除,無絲毫凝滯。此風雷之所以為益也。具是三心,則有過斯(乃,就)
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功效,預期的效果)
亦異。
善改過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如過在殺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戀命,殺彼養己,豈能自安?且彼之殺也,既受屠割,復入鼎鑊,種種痛苦,徹入骨髓。己之養也,珍膏羅列,食過即空,疏食菜羹,盡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損己之福哉?又思血氣之屬,皆含靈知;既有靈知,皆我一體,縱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親我,豈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於無窮也?一思及此,將有對食傷心,不能下咽者矣。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同情、哀憐)
;悖理相干(干擾;侵犯)
,於我何與?本無可怒者。又思天下無自是(自以為是)
之豪傑,亦無尤人(怨恨、抱怨他人)
之學問;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自我反省)
,則謗毀之來,皆磨鍊玉成(敬辭,促成、成全之意)
之地,我將歡然受賜,何怒之有?又聞而不怒,雖讒焰熏天,如舉火焚空,終將自息;聞謗而怒,雖巧心力辯,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意指自己困住自己)
;怒不惟無益,且有害也。其餘種種過惡,皆當據理思之。此理既明,過將自止。
何謂從心而改?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陽當空,魍魎潛消,此精一之真傳也。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大抵最上治心,當下清凈;才動即覺,覺之即無。苟未能然,須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須隨事以禁之。以上事(行以最上乘的方法)
而兼行下功(指最下等的功力成就)
,未為失策。執下而昧上,則拙矣。
顧了願改過,明須良朋提醒,幽須鬼神證明;一心懺悔,晝夜不懈,經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校驗。或覺心神恬曠(淡泊曠達)
,或覺智慧頓開,或處冗沓(繁雜)
而觸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由生氣轉為喜歡)
,或夢吐黑物(指過去作惡形成的髒東西)
,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或夢飛步太虛(太空,宇宙)
,或夢幢幡寶蓋,種種勝事,皆過消滅之象也。然不得執此自高,畫(指畫地自限,畫地為牢。意思是把自己上進的路斷了)
而不進。
昔蘧伯玉當二十歲時,已覺前日之非而盡改之矣。至二十一歲,乃知前之所改未盡也;及二十二歲,回視二十一歲,猶在夢中。歲復一歲,遞遞(連續)
改之。行年五十,而猶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過之學如此。吾輩身為凡流,過惡蝟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見其有過者,心粗而眼翳也。然人之過惡深重者,亦有效驗: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或無事而常煩惱;或見君子而赧然(難為情的樣子,羞愧的樣子)
相沮(阻止;毀壞)
;或聞正論而不樂;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類比,即須奮發,舍舊圖新,幸勿自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