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問: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相互關係是怎樣的?

答:

答:生產力是指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勞動者運用生產工具加工勞動對象進行生產時所形成的物質力量。生產關係也稱經濟關係,是指人們在物質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係,它是各種社會關係中最基本的關係。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

①有什麼樣的生產力,就要求有什麼樣的生產關係

在人類社會中,生產關係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的,這種變化是由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變化所決定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決定了這個社會生產關係的性質。社會生產力發展了,必然要求生產關係發生相應的變化。

②生產力的發展變化,會引起生產關係的相應變化

社會生產力總是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過程之中的,它是社會生產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只要社會生產力發生了變化,最終會突破原有生產關係的限制,打破原有生產關係的藩籬,使舊的生產關係完全為新的生產關係所代替。

(2)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

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又有反作用。這種反作用表現為兩個方面:

①新的生產關係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新的生產關係是一種重要的和強大的力量,正是它推動生產力進一步的而且是強大的發展。新的生產關係是指在生產力發展的一定水平基礎上,新建立和發展起來的生產關係。這種生產關係的各個環節都能有利於生產的發展,能更大地提高勞動者的勞動熱情和勞動技能,能更好地推動新的生產工具的製造、科學技術的發展,能更合理地利用勞動對象,從而為生產力的發展開闢出廣闊的前景。例如,以生產資料公有製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與社會化的生產力相適應,從而能夠有力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②舊的生產關係阻礙著生產力的發展

舊的生產關係,是指不適應生產力的生產關係。有兩種基本情況:一是生產關係落後於生產力的發展;二是生產關係超前於生產力的發展。在前一種情況下,由於生產關係的落後達不到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對已處於較高水平的生產力的發展就會起阻礙作用;在後一種情況下,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還達不到超前的生產關係的要求,或者說這種生產關係還不具備其建立、維持的生產力基礎,因此對生產力的發展同樣會起阻礙作用。總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又反作用於生產力,這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相互關係的實質。

轉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307953730

頓悟空、戒、清靜

虛雲法師看到一位和尚坐在房樑上打坐,便問道:「法師整天坐在房樑上打坐,你圖個什麼呀?」

和尚回答:「當然是頓悟成佛。」

虛雲法師:「悟到什麼了嗎?」

和尚回答:「五蘊非有,一切皆空。」

虛雲法師:「既然一切皆空,那還要你屁股底下的那塊木板作什麼?我幫你鋸了!」於是開始動手鋸樑柱。

和尚慌了,大喊道:「你要幹什麼?快住手!」

虛雲法師說道:「法師住錫六祖道場,應該知道六祖慧能說過『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空並不等於無啊!」

和尚問:「那麼長老所見,什麼是空?」

虛雲法師答:「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就是你的生活中來什麼就承受什麼,好事也以平常心承受,壞事也以平常心承受,不怨天尤人,以一顆平常心對待萬事萬物。能夠做到順其自然,心中毫無波瀾時就是所謂的空。

和尚問:「什麼是戒?」

虛雲法師答:「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和尚問:「什麼是清靜?」

虛雲法師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對世出世間一切惡行皆不要去做,而對於世出世間的一切善行應當積極努力的去奉行。

和尚聽了以後頓悟,知道碰上高人了,趕緊從房樑上跳下來向虛雲法師行禮拜師。

絜矩之道

絜矩,讀音是xié jǔ,絜,度量;矩,畫方形的用具,引申為法度。儒家以絜矩來象徵道德上的規範。

絜矩之道:儒家倫理思想之一。指君子的一言一行要有示範作用。

解釋:君子審己度人,以同理心替人設想,使人我之間,各得其宜。

《禮記‧大學》: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大學》此篇意思是說,若厭惡上級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做法對待下級;若厭惡下級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做法對待上級。若厭惡在我之前的人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做法對待在我之後的人;若厭惡在我之後的人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做法對待在我之前的人。若厭惡在我右邊的人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方法與我左側的人交往;若厭惡在我左邊的人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方法與我右側的人交往。這就是所說的模範作用。

綜上所述,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說,自己所厭惡的事,就不要再強加給別人。這就是君子以身作則的道德示範作用。

《論語》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可見絜矩之道,好說,但不容易做到。自己不希望別人對自己的言行氣憤而不能諒解;自己也要能夠對別人寬恕不究;若能如此,即是菩薩的心量。菩薩的心之所以廣大,就是因為能夠以同理心設身處地,時時為一切眾生著想,發覺眾生的苦痛,興大慈悲救拔拯濟,令得真實解脫。

《八大人覺經》云: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我們應當發菩薩心,就此解冤釋結,永斷惡緣。

龜兔賽跑——競合

故事1

從前,一隻烏龜和一隻兔子在互相爭辯誰跑得快。他們決定比賽分高下,選定了路線,就此起跑。兔子帶頭衝出,賓士了一陣子,眼看已遙遙領先,心想,它可以在樹下坐一會兒,放鬆一下,然後再繼續比賽。兔子很快就在樹下睡著了,而一路上笨手笨腳走來的烏龜則超越兔子,完成比賽,成為貨真價實的冠軍。 等兔子一覺醒來,才發覺它輸了。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緩慢但持續的人會贏得比賽。

故事2

兔子因輸了比賽而倍感失望,為此他做了些缺失預防工作(根本原因解析)。它很清楚,失敗是因它太自信,大意,以及散漫。如果它不自認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烏龜是不可能打敗它的。因此,它單挑烏龜再來另一場比賽,而烏龜也同意。這次,兔子全力以赴,從頭到尾,一口氣跑完,領先烏龜好幾公里。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動作快且前後一致的人將可勝過緩慢且持續的人。如果在你的工作單位有兩個人,一個緩慢,按部就班,且可靠,另一個則是動作快,且辦事還算牢靠,那麼動作快且牢靠的人會在組織中一直往上爬,升遷的速度比那緩慢且按部就班辦事的人快。緩慢且持續固然很好,但動作快且牢靠則更勝一籌。

故事3

這下輪到烏龜要好好檢討,它很清楚,照目前的比賽方法,它不可能擊敗兔子。它想了一會兒,然後單挑兔子再來另一場比賽,但是是在另一條稍許不同的路線上。兔子同意,然後兩者同時出發。為了確保自己立下的承諾-從頭到尾要一直快速前進,兔子飛馳而出,極速奔跑,直到碰到一條寬闊的河流。而比賽的終點就在幾公里外的河對面。兔子呆坐在那裡,一時不知怎麼辦。這時候,烏龜卻一路跚跚而來,撩入河裡,游到對岸,繼續爬行,完成比賽。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首先,辨識出你的核心競爭力,然後改變遊戲規則以適應(發揮)你的核心競爭力。在你的工作單位,如果你是一個能言善道的人,一定要想法創造機會,好好表現自己,以便讓上級注意到你。如果你的優勢是從事分析工作,那麼你一定要做一些研究,寫一個報告,然後呈送上級。依著自己的優勢(專長)來工作,不僅會讓上頭的人注意到你,也會創造成長和進步的機會。

故事4

這下子,兔子和烏龜成了惺惺相惜的好朋友。它們一起檢討,兩個都很清楚,在上一次的比賽中,它們可以表現得更好。所以,他們決定再賽一場,但這次是同隊合作。它們一起出發,這次是兔子扛著烏龜,直到河邊。在那裡,烏龜接手,背著兔子過河。到了河對岸,兔子再次扛著烏龜,兩個一起抵達終點。比起前次,它們都感受到一種更大的成就感。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個人表現優異與擁有堅強的核心競爭力固然不錯,但除非你能在一個團隊內(與別人)同心協力,並掌控彼此間的核心競爭力,否則你的表現將永遠在標準之下,因為總有一些狀況下,你是技不如人,而別人卻幹得蠻好的。團隊合作主要就是情境(權變)領導,讓具備處理某一情境能力(核心競爭力)的人當家做主。

在遭逢失敗後,兔子和烏龜都沒有就此放棄。兔子決定更拼,並且投入更多的努力。在盡了全力之後,烏龜則選擇改變策略。人的一生中,當失敗臨頭時,有時我們需更加努力。有時則需改變策略,嘗試不同的抉擇。有時候,兩者都要一起來。當我們不再與競爭對手較力,而關注如何完成某項任務時,我們會表現得更好。這,就是競合,既有競爭又要合作。

五行理論體系

木: 木旺得金,方成棟樑
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強木得火,方化其頑
木能克土,土多木折; 土弱逢木,必為傾陷
木賴水生,水多木漂; 水能生木,木多水縮

火: 火旺得水,方成相濟
火能生土,土多火晦; 強火得土,方止其焰
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金弱遇火,必見銷熔
火賴木生,木多火熾; 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土: 土旺得木,方能疏通
土能生金,金多土變; 強土得金,方制其壅
土能克水,水多土流; 水弱逢土,必為淤塞
土賴火生,火多土焦; 火能生土,土多火晦

金: 金旺得火,方成器皿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 強金得水,方挫其鋒
金能克木,木多金缺; 木弱逢金,必為砍折
金賴土生,土多金埋; 土能生金,金多土變

水: 水旺得土,方成池沼
水能生木,木多水縮; 強水得木,方泄其勢
水能克火,火多水干; 火弱遇水,必然熄滅
水賴金生,金多水濁;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

人民、公民、自然人的區別

什麼是人民?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

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群眾,意思是指「人民大眾」或「居民的大多數」,即與「人民」一詞同義。同義詞為民眾、大眾、大夥、大家、公共、團體、集體、全體。

人民是相對「敵人」而言,以其存在和活動失去歷史向前發展的那些社會階級、階層、社會集團以及個人,都屬於人民的範圍。

在不同的國家和各個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人民有不同的內容。當前,在我國,作為階級的剝削階級已經被消滅,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以及其他一切擁護社會主義和擁護祖國統一的社會力量和愛國者都包括在人民的範圍內。改革開放以後,人民指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

人民是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主體。

什麼是公民?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三條指出:

「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

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公民指具有某一國國籍,並根據該國法律規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公民意識與臣民意識等相對,指一個國家的民眾對社會和國家治理的參與意識。公民政治權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權利。它包括以下的內容:公民有選舉權及被選舉權;參與國家管理的權利;政治參與的基本條件是知情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任何公民享有憲法 和法律 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十七大報告提到「 加強公民意識教育」,這在中共歷次黨代會的政治報告中是第一次 。政府已經高調宣布要加強公民意識教育,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相信中國人由「臣民」向「公民」轉變的速度將加快。

公民是享有從事管理社會和國家等公共事務的權利的人,這是公民定義。公民應該是具有從事管理社會和國家等公務活動能力的人:這是公民身份或公民資格。一方面,根據政治權利的平等原則,每個國民都應該享有政治權利,都應該享有從事管理社會和國家等公務活動的政治權利;另一方面,根據人作為政治動物之本性,每個國民都具有從事管理社會和國家等公務活動的政治能力:實在的或是潛在的。因此,每個國民便都應該具有公民資格,都應該成為公民,都應該從事管理社會和國家等公務活動。對於那些不具有從事管理社會和國家等公務活動能力,而僅僅具有從事管理社會和國家等公務活動的潛能的國民,政府負有通過公民教育而使這些國民具有從事管理社會和國家等公務活動能力的責任:保障每個國民的政治潛能得到實現乃是國家的義務和國民的權利。

公民是個法律概念。一個人取得了某一國家的國籍,就是這個國家的公民,他就可以享有該國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和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如果他僑居在國外,他也受所屬國家外交機構的保護。從其性質上來看,公民具有自然屬性和法律屬性兩個方面。公民的自然屬性反映出公民首先是基於自然生理規律出生和存在的生命體。公民的法律屬性是指公民作為一個法律概念,以一個國家的成員的身份,參與社會活動、享受權利和承擔義務,應由國家法律加以規定。

公民不僅包括人民,還包括被剝奪政治權利的敵人。它表明國家確認居民的法律地位,居民應受到我國法律的約束。

公民和人民的主要區別:

公民——指具有本國國籍,並依倨憲法或法律規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

人民——在不同的國家和各個國家的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容.如在抗日戰爭時期,一切抗日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於人民的範圍。在社會主義時期,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於人民的範圍。

1、內涵不同

公民是指具有一國國籍,並根據該國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享有權利並承擔義務的一切社會成員。在我國,凡是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並依據我國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享有一定的權利,承擔一定義務的人,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

人民是相對「敵人」而言。推動歷史向前發展的那些社會階級、階層、社會集團以及個人,都屬於人民的範圍。在不同的國家和各個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人民有不同的內容。當前,在我國,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以及其他一切擁護社會主義和擁護祖國統一的社會力量和愛國者都包括在人民的範圍內。人民是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主體。

2、概念歸屬不同

公民是法律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

3、概念範圍不同。

公民比人民範圍大,公民包括全體社會成員。

人民不包括全體社會成員,依法被剝削政治權利的人和敵對分子不屬於人民。

4、權利義務不同

公民中的人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一切公民權利並履行全部義務;

公民中的敵人則不能享有全部權利,也不能履行某些義務。

5、所指概念不同。

公民一般表示個體的概念,是非集合概念,是具體的概念,可以落實到某個人的身上;

人民所表達的是群體的概念,是集合概念。人民作為一個集合概念,則無以指向任何一個人。

公民是指取得某國國籍,並根據該國法律規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

人民是指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

什麼是自然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十三條 自然人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

第十四條 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

民法上的自然人首先是具有自然生物屬性的人,從出生開始就獲得了民事主體資格。藉助生殖輔助技術出生的人(如「試管嬰兒」),也同樣屬於自然人。同時,作為民事主體的自然人還需要法律的承認。如在古羅馬時代,斯巴達人通過征服拉哥尼亞把原有的居民變成奴隸,這些奴隸雖然是生物學意義上的人,但沒有被法律承認為自然人,在統治階級的眼中,他們的法律屬性是財產而非自然人。近代以來的民法,承認自然人為當然的民事主體,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得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自然人包括本國人、外國人和無國籍人

自然人>公民>人民

轉自:https://new.qq.com/rain/a/20210913A091EE00

馮學榮總結的30條歷史規律

我讀了半輩子歷史,為您總結出30個歷史定律。

定律1:歷史既不是純粹由群眾百姓推動的,也不是純粹由單個歷史人物推動的,而是群眾、歷史人物、歷史條件、偶發事件、內力外力、天時地利等各種各樣的合力,共同推動的結果。

定律2:「打江山」和「守江山」到底哪個更難?這是一個偽命題。得看什麼時代,有的時代是打江山更難,有的時代是守江山更難。剝離了時代,單純問「打江山和守江山哪個更難」,等於撇開擁堵時段不論、直接問「汽車和電動車哪個更快」,沒有標準答案,問題沒有意義。

定律3:人類處於無政府狀態時,幾乎無一例外,都會自發形成「變相政府」。1900年沙俄入侵東北,東北地方清政府打烊,張作霖拉起一幫弟兄,組成「保險隊」,收取村民保護費,除暴安良,維持地方秩序,實際上扮演了「臨時政府」的角色。只要人性不變,所謂「無政府主義」,就是一句空話。

定律4:縱觀中國歷史,政治中心和軍事重心,最好要重疊,即使不能重疊,至少應當鄰近,或者有所交集,這樣才能便於控制,否則,軍事力量不受控制,壯大之後,可能會對政治中心構成威脅,唐朝時期的安史之亂、明朝時期的靖難之役,都是血淋淋的教訓。

定律5:在中華文明的早期,人口集中在西北和中原,但是後來人口逐步向東南沿海集中,這事表面上看,是戰爭和王朝更替所導致,但本質上的原因,是氣候變化導致不同地區降雨量的變化所導致的結果。人類總是誤以為自己在主宰歷史,但是說穿了,我們所有的人,所有的歷史事件,都是太陽公公手中的玩物罷了。

定律6:幾乎所有的城市,都是由集市演化而成,而因為在古代,水路運輸成本最低,所以,幾乎所有的城市,都是在江河旁邊建起來的,這就是為什麼,中國絕大多數的城市,市中心都有一條江,或者一條河。

定律7:工業革命和專利制度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這事告訴我們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怎樣才能促使地球上的聰明人和天才們勤奮幹活、努力創造、造福人類?答案是:讓他們發財。讓他們發財。讓他們發財。真理需要說三遍。

定律8:所有王朝的覆亡,都是因為反對派的實力,超過了王朝本身的實力,這個反對派,可以是王朝內部的造反力量,也可以是王朝外部的入侵力量。所以,一個王朝必須要跟蹤內部和外部勢力的增長以及和自己的力量對比,並想盡一切辦法減少彼此的勢差,否則自己就會處於危險的境地,這就是為什麼:閉關鎖國,是一條死路。

定律9:舊式軍隊經常會發生長官剋扣底層士兵工資(軍餉)的事情,所以在戰場上,士兵往往不願為長官賣命,到了關鍵時刻,能潰逃的,都盡量潰逃。旁人不知道內情,會誤以為這些兵源不行,都是怕死的孬種,但其實更貼近事實的答案是:不是兵源不行,而是軍事制度不行。我們說王朝體制的腐敗往往會反映到軍隊戰鬥力中來,這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定律10:說穿了,歷史上的土地兼并,就是優勝劣汰的結果。馬太效應。優秀的基因,必然獲得更多的生存資源(土地)。

定律11:歷史上所有的王朝,推行的啟蒙教育和民間教化,都是導人向善,無一例外。沒有教人作惡的皇帝。王朝之所以這樣做,不是因為君王善良,而是因為導人向善,能降低君王的統治成本。中國歷史上多數的皇帝(例如李世民)都接受佛教,甚至推崇佛教,就是這個原因。

定律12:歷史人物沒有認為自己壞的。每個歷史人物都認為自己是對的、正義的、正確的。

定律13:與很多人想像的不同,歷史上其實沒有哪一個皇帝是希望百姓遭殃的,事實上所有的皇帝都希望百姓安居樂業,那不是出於善良,那是因為百姓安居樂業,對皇帝是有利的。所以從主觀上說,所有的皇帝,都是愛民的,只不過愛民的程度不同,各自的施政能力不同,各自所處的歷史條件不同,所以導致了他們各自的治國行為不同。

定律14:中國歷史上頻繁出現的「風調雨順」、「盛世」,多數都是中國氣候變暖的結果。氣候變暖導致農業大幅增產。但是,當時的人們以及後來很長時間內的歷史學家,都沒有想到是這個原因,而把盛世歸功於當時的皇帝了。

定律15:反之也成立,中國歷史上的饑荒、戰爭、亡國,很多都和氣候變冷有關。氣候變冷導致農業大幅減產。但是,當時的人們以及後來很長時間內的歷史學家,都沒有想到是這個原因,而把饑荒、戰爭和亡國,都歸罪於當時的皇帝了。

定律16:「胡人無百年運」是假規律,清朝就有268年。「王朝不超300年」也是假規律,漢朝存續了400多年,周朝前後共有800年左右。

定律17:古人平均壽命低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醫療水平低下,在古代,以下疾病都能奪走人的生命:肺結核、流感、瘧疾、傷寒、鼠疫、天花、糖尿病(古稱消渴症)……這個名單很長,但是在今天,這些致命的疾病,都是可以治療的、可以控制的,有的疾病甚至消失了,例如:天花病於1961年在中國消失了。

定律18:從中國古代歷史上來看,如果為民伸冤和衙門的利益有衝突,那麼衙門通常不願為百姓主持正義,只有當上面的壓力下來了,衙門才會有所作為。所以,衙門也是自私的,偶爾出現父母官,只是因為還沒有發生利益衝突,或者還沒有發生足夠大的利益衝突。這個道理貫穿了整個中國古代史。

定律19:古代中國的一夫多妻制(一夫一妻多妾制)確實很不公平,但有趣的是:它並非一無是處,因為它使優秀的基因,得到了最廣泛的傳播,使漢人這個種族,處在不斷改良的軌道當中。

定律20:從古代到近代,富人賺到了錢,滿足了美食、衣著、娛樂等各種慾望之後,最終的、最大的消費慾望,就是買一塊更大的地,給全家人蓋一套更大的房子、院子、府邸,這就是為什麼,古往今來,社會多數的財富,最終都是沉澱到「房地產」這個行業中來。這個道理到了現代中國,仍然沒有變:富人發了財,吃喝玩樂都膩了之後,還有很多錢花不完,實在沒地方花了,歸根結底,富人還是會想方設法,在城市的便利地段,換一套更大的房子,提高家庭的居住質量,這就是為什麼,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優質房子,是硬通貨,是最好的投資。

定律21:「錢」是歷史的隱線。中國歷史上很多王朝滅亡,核心原因是朝廷的財政出現危機,例如清朝、明朝、元朝,都是如此。大到王朝如此,小到個人,也是如此,很多歷史人物走上革命道路或者從軍,也是因為家庭財政出現了危機,隨手舉幾個例子:李自成、彭德懷、李秀成等等,這個名單很長很長,連蔣介石都是如此,蔣介石在上海做股票經紀生意,破產,欠一屁股債,在上海走投無路,恰好此時孫中山在廣州蒙難,向他呼救,他才咬牙南下廣州,重新投奔革命,假設蔣介石在上海做股票經紀發財、生意穩定,他未必會南下。

定律22:通讀中國歷史乃至世界史,發現有史以來,發動戰爭的那些國家和民族,沒有一個認為自己是不正義的一方,幾乎所有發動侵略戰爭的,都認為自己是正義的一方。舉例說,當年後金侵擾明朝的邊境,不是打著「侵略」的旗號,而是打的「復仇」的旗號。同理,納粹德國侵略鄰國,也打著「復仇」、「復興德意志」的旗號。早年西班牙殖民者在北美大陸屠殺印第安人,也不認為自己是惡棍,他們(西班牙人)反而認為印第安人是惡棍,他們當時說:這群不信上帝的野蠻人(指印第安人)都該下地獄,我們是上帝派來懲罰他們的。

定律23:智人都是同一個祖宗,所以,本無所謂哪個民族比哪個民族更聰明,但是,一個民族能否孕育出文明,取決於本地是否具有可供馴服的莊稼和牲畜、能否發展出高度發達的農業、社會分工和文明。而文明形成之後,反過來又能促進人的智力的發展。例如說,歐亞大陸在歷史上很早能形成文明,根本原因是因為歐亞大陸具有可供人類馴服的莊稼種子和牲畜,例如水稻和馬,但是,美洲和澳洲這些地方與世隔絕,他們運氣不好,沒有可供馴服的莊稼和牲畜,所以,他們無法發展成熟的農業,所以也就無法形成高度的文明。換句話說,不是因為古代的澳洲原住民笨,所以沒有發展出文明,而是因為沒有發展出文明,所以古代的澳洲原住民笨。

定律24:歷史告訴我們:命運要讓哪個帝國(或王朝)滅亡,時常會先讓它膨脹。同理,命運要讓哪個人滅亡,通常也會先讓TA膨脹。所以,當你開始目中無人,開始膨脹,開始飄,開始任性,開始不自省的時候,你可能離危險,已經不遠了。

定律25: 如果讓歷史重來一次,歷史上的侵略者,還會不會發動侵略戰爭?答案是肯定的。事實上所有的侵略戰爭,發動者本身都認為:此仗非打不可。沒有人拿戰爭當兒戲,侵略者也不例外。所有的戰爭,都是深思熟慮之後,不得不做出的抉擇,至少他們主觀上是這樣認為的。

定律26: 從歷史上看,一個國家在地球上的地理位置,基本上決定了它的劇本。從個人看,一個人的基因,基本上決定了他(她)的人生劇本。倘若歷史重來一次,細節會有偏差,但是,大致的劇情不會變。

定律27: 其實在歷史上,西方人也迷信,他們燒死「女巫」,他們相信放血能治病,他們看到人被雷劈死,也曾經認為是上帝在懲罰那人。但是,西方人後來知道自己錯了,他們願意改。是否能做到「知錯就改」,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分水嶺。

定律28: 所有歷史都是合理的。如果你認為某一段歷史不合理,那麼只能說明:你還沒有徹底地審視它、研究它、總結它。

定律29: 在歷史上留名的人物,多數既有公心,也有私心。不能因為TA有私心,而否定TA的公心。反過來也成立:不能因為TA有公心,而否定TA的私心。不過,每個歷史人物公心私心的比例,不一樣,有的人相對更自私,有的人則更大公無私。

定律30:我們讀歷史所得到的最大教訓是:絕大多數的歷史人物,都沒有從歷史中吸取教訓。不過,反過來說,所謂「吸取歷史教訓」這事,也有它的局限性。就好比說:即使你總結了地球上70億人的戀愛故事和教訓,你就能做到保證你的戀愛百分百不分手?做不到。

轉自: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11900767014928932/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引自孟子的《孟子》,原來說的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後人改「兼善」為「兼濟」,且不失孟子原義。就是說: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顯達之時就要造福天下百姓。

窮,多指身處逆境,窮困潦倒,人生不得志。善其身,即為使其身善,也就是使自己在道德修養方面更高尚,所謂修身養性,如此而已。「窮則獨善其身」就是指,如果人身處逆境不得志,就要銳意進取,更多地注重自身品德、能力的提高。

達,即為顯達、發達。濟天下,按照現在的解釋,就是關心公益事業,捐助公益事業。若一個人在富貴之後,還能心懷天下,關心他人疾苦,造福百姓,那麼他就是一個真正成功的人士。

曾仕強講《易經》學習筆記1

當全世界的文化整合成一種的時候,它就不可能有互動,它就不可能有變化,因此就不會進步。一旦不會進步停頓下來,最後就是毀滅。中華文化畢竟它的區域是有限的,所以我們也不要想說用中華文化可以來統一全世界,讓所有人想法都跟我們一樣。你不要有這種想法,我們所謂的平天下是什麼意思?是一統天下而不是天下統一。我們中國自己要統一,但是不可以因為這樣我們就要去統一全世界。你看美國就曾經有這樣的想法,全世界都要跟美國一樣。搞了100年,現在情況怎麼樣?大家心中有數,那是不可能的!就算可能,最後也是很不好的結果。局部性的整合可以,但是全球性的整合就失去了一陰一陽之謂道的精神。

同樣的道理,你用不同的方式來象徵,來說明有些許的不同。並不是說只有一個固定的解釋,我想這在易經裡面也是很重要的精神。就是隨時要因人、因事、因地、因時而做適當的調整。並不是說不管你什麼狀況,我就只有一個解釋。所以我們不太贊成鐵口直斷是有原因的。因為你這麼一來就把那個可能性整個的就變成只有一個,那還得了,那就叫命定論。易經不是命定論,易經是給你很多變化,讓你自己去選擇,這樣才跟道德有關。如果是命定論,那跟道德有什麼關係?命本來不好的,品德修好了以後它會轉化,它會變好,這才叫做上天有好生之德,這才叫做人必須要自修。

我們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需要做不同的人,而不是要做同樣的人。

中國就是一切講究合理的國家。

只有我們把道器同時把它發揚出來,我們就沒有問題。我們就還可以走上不但幸福,不但方便,不但和諧,而且非常安全的未來。只有道沒有器我們也都試過了,只有空談,只有理想,而沒有實踐。只有器沒有道那也非常可怕,破壞環境,然後把人類逼得無路可走,這都已經是事實了。因此我們必須要正本清源。

怎麼叫做用中?用中就是把你的仁,把它顯露出來,而把智藏在四方八面。(顯仁藏智)

同一個人同一個太極,他分陰分陽,壞人是不是一定壞人?不一定,壞人偶爾也會做好事。好人是不是一定不會做壞事?也不一定,經常好人他做了很多壞事。所以陰就是陽,陽就是陰。陰可以變陽,陽可以變陰。我想這種觀念影響中國人實在太大了。

你看釋迦牟尼佛,本來也是人啊;他悟到道理以後,他就修成佛了。他就告訴我們所有的人:只要你悟到道理,你又能夠認真去做,你終究可以成佛。菩薩是沒有到成佛的,所以菩薩比較不能開口,不太說話的,就說你問佛好了。但是像觀世音菩薩、像地藏王菩薩,那都具備了成佛的條件。他們兩個是說我不成佛,我就是不成佛。為什麼?因為我要救世人。我何必去成佛呢?成佛坐在那裡,讓人家拜,讓人家參,還不如我這個實際行動對世界人更有幫助。所以地藏王菩薩他說:地獄不空,我永遠不成佛。他知道地獄永遠不會空的,他就願意這樣,是不是比佛還偉大?

算命是說你算算看,我聽聽看,如果對我有利的,我就盡量去達成;如果對我無利的,那我盡量去避免。這才是易經告訴我們趨吉避凶的大道理。

我們重視老師,重視師承,但是孔子也告訴我們,當仁不讓於師。你在仁的面前,你是不要讓老師的。那告訴我們什麼,只有一樣東西,你是可以當仁不讓的,就是仁嘛。仁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那個根本,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如果抓住了,你怎麼變都會萬變不離其宗,你永遠是個仁者。

當你一個人,很自大,很自滿,老感覺自己了不起,你的思路就開始昏庸了,然後就開始沒落了。所以,我們為什麼講富不過三代?就是你一富以後,然後就不重視小孩的教育了,然後小孩就可以為所欲為當小霸王了;那這樣的人一長大,怎麼能多維持你這個家庭呢?然後很快整個就把你報銷了。

只要我們不忘記我們古代的聖賢,不忘記易經的道理,哪怕我們有一天再倒霉,我們還是會起來的。我常常想到我年輕的時候最喜歡玩的一種遊戲,就叫不倒翁,一個人在那裡,你把它往這邊壓,它就往這邊來,你一放它就起來了,你往哪來壓,它都順著你,它不抵抗;但是只要你一放手,它就起來,我覺得那是典型的中國人。能屈能伸,永遠不會認輸,只要機會有利的時候,我一定站起來。

孔子的大同的理想,我們把它變成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然後西方人把它叫做全球化,是不是慢慢又是一致的?就表示我們未來的方向,我們是沒有辦法再分的,只要大家認識這樣的一種狀況,你就知道中華文化這個時候起來,有它的時代意義。因為有時候分比較有利,有時候合比較有利,近四百年來,西方人在主導整個的地球,他們分分分,分到最後,已經知道非合不可了,可是合要找誰呢?不是找中國人,要找《易經》,因為易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一個最大的體系,最完整的思維,它可以包容一切,可以不破壞現在的各個民族的文化。換句話來說,我們非常尊重每一個民族的文化,但是我們只有用《易經》把它包容起來,互相尊重,彼此和諧相處,然後來達到和平發展這個人類當前的總目標。我們這次要講《易經》的道理,其實是為了全球化的需要,不完全是為我們自已,全球化是勢在必行的,除此以外人類沒有路走了,你再分下去,最後利害關係一不對,就打起來了,以前打打還無所謂,現在武器那麼厲害,殺傷力這麼強,我們還忍心戰爭嗎?所以我們唯一的路就是和平相處,和平相處就是要彼此包容,互相尊重,那只有什麼,只有《易經》了。

我們拜神,不是求他保佑我們,而是從神那邊得到啟示,啟發我們的良心,使我們重視倫理道德。這個才是《易經》最主要的給我們的東西。

你喜歡一個人,當你接受他的好處的時候,你必須要同時接受他的壞處,你沒有辦法分離的。你相信一個人,你就要接受有一天他騙你的那個後果,這就是一陰一陽嘛,它是永遠同時存在的。

一個人一定要先有比較寬廣的基礎,然後再來從事專業的素養,這樣比較穩當。就好像你要蓋高樓,你的地基一定要廣,地基又淺又小,你高樓蓋上去很危險的,說倒就倒,先通後精。

禮是要從內心發出來的,真正的內心的感覺,然後才呈現出來,那個才叫禮。如果逢人就笑,那這個人就不真實了。

人要留名有三個方法:一、立言。就像大家對《道德經》和《論語》有興趣,你就會想到老子和孔子;二、立功。很多人為當代立的很多大的功勞,後代的人都想要不是他們的話,就會怎麼樣怎麼樣,要不是他們的話,我們後果真的不堪設想;三、立德。只要你品性良好,你對社會人群有貢獻,你就永遠會不朽。我要立言,我沒有那麼好的學問;我要立功,我沒有那麼好的機會。可是,我要立德,誰能把我怎麼樣?我們所有能夠完全掌握的,其實也就這麼一條路。就是修養自己的品性。

如果連你的兒子都不願繼承你的志氣,志向。那就表明你這個人品德是有問題的。當然有很多人是想錯了,說我生個兒子,我這輩子不能做的事情,統統擺在他身上要他來完成,這是不對的。那你欺負他嘛,他幹嘛要做你的奴隸呢?我們生個兒子只希望他你愛做什麼,你就去做什麼,但是有一樣東西你要跟我一樣,就是品德修養要跟我一樣,這就叫做家教。

家教是講我們家做人就是這個樣子,這才叫家教,而不是說我們家統統是科學家,才叫家教,那是錯的。家教、家訓都是講品德的,而不是講專業知識。我們中國人重視家教、家傳的那種品德我們叫做家風。

占卦明理:占卦是手段,不是目的;明白這個卦的道理,那才是我們所要求的目的。如果佔了卦就聽他的,那是迷信。如果佔了卦,我去參悟其中的道理,然後配合我現在的狀況,我來做出合理的決策,這個人就是現代化的會用《易經》的人。

一個人最了不起的是什麼?不是控制人家,不是教導人家,不是命令人家,而是發揮你的影響力。你看這個是不分身份地位的,任何一個人,只要你行得正,只要大家信任你,你都會發揮相當的影響力。

先天而天弗違,就是說你有本事做到你比天垂象還早,把未來說出來,而老天本來不是要這樣的,後來想既然你說了,你說了算了,它就配合你,那就天人合一了。但是,後天而奉天時,老天尊重你,你也應該尊重老天。你還沒有說,天就垂象了,那你就不可以逆天,你就一定要順天,那怎麼辦?那你就奉天時,就按照天的指示你去做說好了。

大位天定,非以智取。

天理是天,良心是人,所以天人合一,天理跟人心一配合起來,就叫倫理道德,所以就叫天人合德。

孔子是說你該做的,就算有很大的困難,你也要一步一步去克服,我該做的,就算我結果會很慘,我考慮一下,我該做的我還是會去做,這才對呀。因為真正你德性好的時候,那個凶會變吉,吉會變凶,為什麼?我們已經講過了嘛,先天而天弗違,這才叫做偉大的人物。

什麼叫中庸之道,就是凡事求合理,就叫中庸之道。

無三不成理。什麼叫做無三不成理?就是:一要合天理,二要合人理,三要合地理,這三個都合才叫合理。

大智若愚這句話是很多人都清楚的。但是你要了解大智若愚,你必須要同時想到有大,就有中,就有小。所以大智若愚這句話,要把它變成三句話,大智若愚,中智若智,小智若巧。

天道忌滿,人道忌全。

記住一句話:知識是很重要的,智慧是很重要的。但是,人類只有憑良心,用智慧,用知識,才有幸福而言。

潛龍勿用就是後來老子所講的深藏不露,深藏不露就是難的糊塗,難得糊塗就是顯仁藏智,這都是一個東西。所以你要真正了解中國人,有四句話你要好好去玩味,糊糊塗塗不糊塗,含含混混不含混,隨隨便便不隨便,馬馬虎虎不馬虎,這四句話就夠了。

神明它是幹什麼,他不是來管我們的,他是幫助我們去了解道理的,才叫神明啊!神而明之啊,唉,很神!終於讓我明白了,這樣才叫神明。

宇宙看起來很亂,實際上它是條條有理的,它是非常有規律的,非常有秩序的。就是「亂中有序」。

你看,中國人同一個人,有時候很講信用,有時候非常不講信用。有時候很守時,有時候不守時。有時候很振奮,有時候很沮喪。隨時都可以看得到,人是有情緒的變化,同一個人它裡面有不同的情緒,啊,有時候他感覺到世界真是光明啊,充滿了希望。有時候又覺得到處都是壞人,怎麼我那麼倒霉呢?同一個人,同一個太極,它分陰,分陽。壞人是不是一定是壞人,壞人偶爾也會做好事。好人是不是一定不會做壞事,也不一定,經常好人做了很多壞事。所以說陰就是陽,陽就是陰。

一個東西裡面含有兩種成分,一種叫做陰,一種叫做陽,合起來就叫太極。太極分出去就叫陰陽,所以如果講一它就是「太極」,如果講二就是「陽跟陰」,這個觀念我相信我們是很容易接受的。

老子說「道法自然」。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道法自然不是說「道」去效法自然,不是這樣。因為「道」本來就是自然,所以「道法自然」的法在這裡應該理解成「=」(等於),道就等於自然。

我們沒有宗教,但是我們有信仰。中國人的信仰在哪裡?伏羲氏當年他的用意,是要讓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世世,有一個共同的認識,有一個共同的信仰,就是倫理道德。

天、地、水、火、雷、風、山、澤,所有世界上的事情都是這八種東西彼此互動。

剛是剛、健是健,剛就是很剛強,健是經得起考驗,經得起時間的折磨,然後它有一種持久的意思,所以剛健的意思,就是說恆久的剛強。

艮,就是止,停止。它是停止,不是永遠的停止,世界上沒有永遠停止的東西。你止一下,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

記住:宇宙一切都是動態的,隨時在改變,人的命運也是動態的,隨時在改變。

我們要了解,我們求神拜佛只是提醒我們神明在那裡,你不用胡作亂為,你要好好管管自己,要好好修鍊自己的品性,這就對了。如果你送點禮品,你燒幾個香,然後拜佛,佛就庇佑你們全家,那佛就是貪官污吏嘛,那不成佛了,絕沒有這個事情。

聖人有時候也會犯錯的,神仙打鼓,有時候也會打錯的,絕對錯的人太少了,所以我們就有四個字叫做「慎斷是非」,是非要慎斷,而不是明斷,我們今天很喜歡用明斷是非,很難,慎斷是非吶。

我們卜卦是幹什麼的?卜卦是找到我現在的定位。

我們都知道陽統陰,你說天的時候,你絕不能忘記地,因為只有天沒有地,這個天是沒有作用的,所以陽不能離開陰。

天底下最大的善,最大的好,就是它給我們有足夠的氣。如果空氣不夠,那就糟糕了,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空氣,不要去污染它,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使自己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才對得起老天給我們的這一口氣,就這麼簡單。

我們每一個人,要各盡所能,而又各取所需。

我們說清楚一點,1、3、5陽爻是屬於當位的,如果是陰爻就不當位。2、4、6如果是陰爻就叫當位,如果是陽爻就叫不當位。

初難知,二多譽,三多凶,四多懼,五多功,上易知。我們把這個對照乾卦,坤卦,或者其他的六十二卦,八九不離十。但是我一定要說一句話,一定有例外,《易經》如果沒有例外,那就不叫易經了。

我們把龍的形象,描繪成駝頭、鹿角、兔眼、牛耳、蛇項、鯉鱗、蜃腹、蝦須、虎掌、鷹爪、蛟身,不難推想當年黃帝統一中原,綜合各部落所用的圖騰,制定一種中央聯合標誌,而稱之為龍。黃帝以龍作為圖騰,是一種「和而不同」的道德象徵,表示各個部落應該和平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