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於烏托邦:來自於25號宇宙的警示錄

讓我們假設一個世界:一個沒有貧窮,沒有疾病,不存在饑荒,不存在資源不足的世界,一切都是充足的,一切都是美好的。這就是烏托邦最基礎的定義。烏托邦,人類最終的夢想,一個完美的世界。但是也許,烏托邦,也是一個讓靈魂死亡的地方。

1947年,John B. Calhoun,大學教授,負責以人口密度為課題進行實驗。他在大學的實驗室里製造了一個小小的老鼠居住地。在為期28個月的觀察期內,他發現了一個奇怪的事情:本應繁衍到50000隻老鼠的居住場,老鼠的總量卻未能突破過200隻。由於沒有充分的貫徹和研究,這個現象一直在他頭腦中圍繞著。究竟是什麼阻礙了老鼠數量的增長,是人為因素,還是自然因素?

1968年,Calhoun教授決定披上上帝的袈裟,製造一個烏托邦。他租了一個農場倉庫的二樓。在那裡他搭建了一個長寬2.57米,高1.37米的老鼠居住地。

這是一個完美的居住所,有著所有老鼠們夢寐以求的東西:以盒子中央為點均勻劃分出的16個居住區域里,每個都有獨自的飲水器,食物倉,以及休息窩巢。按照設計的計算,只有當老鼠數量超過3840隻時,窩巢才會出現短缺。6144隻老鼠時,水資源才會不足。9500隻老鼠時,糧食才會成問題。除此之外,最早引入居住地的八隻老鼠都經過了疾病的篩選,以確保居住地的實驗不會因為外來疾病而出現差錯。居住地本身的溫度也通過風扇和供暖保持在20C到31C之間,以確保溫度不是導致宇宙25出現問題的原因。除此之外,25號宇宙也沒有任何老鼠的天敵。

這是個沒有天敵,沒有疾病,沒有飢餓,沒有居住問題的世界。一切可能導致人口衰減的原因都被排除在外。那麼,這個宇宙能夠持續多久呢?

1780天。

1973年5月23日,伴隨著最後一隻雄鼠的死亡,老鼠們徹底失去了任何繁衍的可能。25號宇宙宣告了他的終焉。

發生了什麼?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回到1968年7月9日,回到25號宇宙開始的第一天……

美麗新世界

1968年7月9日,25號宇宙實驗第1天。四隻公鼠,四隻雌鼠被放入了居住地中。這8隻只有48天大的小老鼠們有幸成為了25號宇宙的亞當與夏娃們。從而宣告了這些小老鼠們在美麗新世界中闖蕩了3個月後,總算安定了下來,開始劃分自己的領地,擇偶,交配。在25號宇宙實驗第104天的時候,第一窩小鼠出生了。

隨後,小鼠人口開始迅速的增長。在第100~第300天的時期內,平均每55天小鼠的人口就會加倍。20隻,40隻,160隻,320隻,640隻。直到620隻的時候誕生速度才從55天加倍減緩到145天加倍。

但是25號宇宙中的小鼠們已經出現了很多科學家們意想不到的事情:

實驗開始後第86天到第338天是小鼠誕生最頻繁的時期,在這時期科學家們統計了每個領地中誕生的小鼠數量。有意思的是,儘管所有領地都按射線狀從中央平均劃分開,每個領地中誕生的小鼠數量卻不相等。

東北角的領地在252天之間只誕生了13隻小鼠,和其相對的西南角卻生下了111隻,8.5倍之多。

是的,就算是在一個全新的宇宙中,弱肉強食依舊存在。強鼠得妹子生孩子,弱鼠只能在角落裡不受妹子青睞。

止步

伴隨著人口爆炸階段的結束,25號宇宙進入了緩慢期。從第315天開始,小鼠數量的成長從55天增加一倍減緩到了145天一倍。

正是在這一階段的時候,小鼠的人口達到了整個實驗的最高峰2200隻。而正是在這時,社會中的問題顯現了出來。儘管25號宇宙理論上將需要達到3840隻老鼠才會出現窩巢短缺,6144隻老鼠時才會出現水源不足的問題,但是在人口尚未突破2000隻的時候,這個烏托邦,卻滿了。

儘管25號宇宙中依舊有著充足的居住空間和食物,但是一項令人意想不到的東西卻被佔滿了:社會責任。在充滿危險的自然中,成年小鼠能夠終老的機會並不多。那些成年的小鼠們便會接過長輩的擔子,成為保護領地,保護雌性,繁衍後代的角色。若一個領地上所居住的成年小鼠已經超出領地所需要的數量時,這些小鼠便會向外轉移,去開發新的天地。然而這兩點在25號宇宙里都是不可能出現的。成年卻找不到自己在社會中未知的成年小鼠們開始迷茫了。這些不屬於任何領地的雄鼠們開始在25號宇宙的中央聚集。

這些小鼠們逐漸開始對生活失去興趣,不和其他任何小鼠社交,相互之間也不聞不顧。逐漸的,另一個特點開始在這些無所事事的小鼠之間顯現:暴力。通常只是因為進食回來而打擾了其他人的小鼠會突然變成被攻擊的目標。被攻擊者也不會逃避或反擊,但是當其他小鼠打擾了她的寧靜時,被攻擊者也會變得異常暴力起來。

這些小鼠們最明顯的區分方式就是全身的傷痕,被攻擊過多次的尾巴。

同樣在社會中找不到位置的雌性小鼠則會選擇在較高,那些在生育幼鼠的雌鼠不會選擇的巢穴中隱居。她們中看不見暴力的痕迹,也看不見社交的跡象,就如同與世隔絕的隱士們。

隨著無處可去的小鼠們的數量越來越多,擔任起保護領地工作的雄鼠們對於自己領地的意識也越來越薄弱。但是對於雌鼠來說,對領地保護的降低就意識到了自己哺育用的巢穴被侵犯的機率越來越高。隨著領地概念的逐漸淡化,負責哺育的雌鼠們的攻擊性也變得越來越強,甚至直接代替了本應負責保護領地的雄鼠們。這種攻擊性不僅僅是對於外人,雌鼠們的攻擊性也漸漸的轉移到了自己的後代上。許多尚未斷奶的幼鼠們也成為了雌鼠們的攻擊對象,甚至被逐出巢外。在此階段的後期,小鼠們的生理期被打亂了,受孕率下降了,就連每胎的出生數量也下降了。在雌鼠們頻繁轉移巢穴的過程中,有許多幼鼠被遺忘,被拋棄。很多幼鼠「消失」在了每次統計之間。正是這些原因,導致了這個階段生育率的下降,以至於完全停止。

死亡,無法阻止的死亡

最後一隻小鼠誕生的那一天,便是死亡階段開始的第一天。實際上死亡階段開始的比他早得多。從第560天的時候,小鼠的人口其實就勉強保持在生死平衡的狀態,但是從600天的時候開始,幼鼠的誕生數量開始大幅度下降。第920天是最後一隻小鼠誕生的日子,而從這之後,25號宇宙就進入了緩慢,但是持續穩定的死亡。

在1973年5月23日的時候,最後一隻雄鼠死亡,25號宇宙的終焉來臨了。臨近滅絕的時候,事情也不想一些樂觀人士所設想那樣,會有一組小鼠會重新復興25號宇宙。一切都太晚了,大家……都老了。在第1588天,最後一隻小鼠誕生668天之後所做的調查中顯示,還活著的小鼠們的平均年齡已經達到了776天,超過了絕經期200天。就算有小鼠出現了本應有的能力,小鼠們也已經過了繁殖的年齡了。那種在種族頻臨滅絕的時候,有一小支集團重新振興整個物種的故事,果然也只是個美好的幻想。

這個宇宙沒有經歷過災難浩劫,也沒有經歷過疾病的洗禮,不用擔心飢餓,也不用擔心住所。小鼠們都非常健康的活到了終老的年齡。若外界沒有任何原因的話,那麼就必須進入到社會當中去尋找問題。

問題實際上在第三階段,人口增長緩慢起來的時候就已經初露端倪了。少數幸運的沒有在出生時就被母親拋棄的幼鼠們也早早的被趕出了巢穴。他們中絕大部分在還沒有建立起任何親情和感情就被迫加入了社會之中。而接受他們的社會也早已人滿為患,在社會中不僅沒有能他們的一席之地。任何和其他小鼠進行社交的企圖也不斷的被匆匆路過的小鼠們機械性地打斷。在沒有基礎社交的情況下,更複雜的社交關係也就無從談起。對於這些小鼠來講,無論是愛情關係,母子關係,還是競爭關係,都是遙遠而陌生的。在另外一個持續了300天的小型實驗中,解刨表明148隻雌性小鼠中僅有20%只小鼠有受孕痕迹(子宮中有胎盤疤痕)。而在正常情況下絕大部分雌性小鼠們應該已經孕育了超過五隻小鼠。遠超於實驗的數值。

和深居高處的隱士雌鼠們相對應的,則是被我們稱為「美麗鼠」的雄鼠們。他們拒絕打鬥,也從來沒有帶著性意圖接近過雌鼠。這些小鼠沒有任何傷痕,也沒有任何凌亂的地方,就好象完美的樣品一樣。他們的行為中僅有吃,睡,和打理自己,對除了自己身邊以外的事情均顯得漠不關心。在這個擁擠的社會中,這些小鼠們徹底喪失了一個年輕鼠該有的性格,而變成了對一切都冷漠,對一切不問不顧,只對自身喜好感興趣的獨居者們。在研究者看來,這些只剩下最基礎生存需求的小鼠們,就如同靈魂死亡後所遺留的軀殼一樣。

25號宇宙中後半段出生的小鼠幾乎都納入於這些」美麗鼠」。當他們的前輩小鼠們逐漸衰老的時候,25號宇宙也就逐漸的畫上了終止符。在人口增長衰減期時,上一代的小鼠們已經過了生育的年齡,但新一代的小鼠們卻根本就沒有培育出生育的能力。

所以,沒有爭鬥,沒有戰亂,沒有疾病,沒有災難。25號宇宙就在一片平靜和安詳中,迎來了死亡。

1972年,在實驗臨近末期的時候,Calhoun教授的同事,Halsey Marsden博士從25號宇宙中借出了幾隻小鼠做了幾個自己的實驗。他將選中的,從25號宇宙中生長的「美麗鼠」們作為新的亞當和夏娃,放入了只屬於他們的新「宇宙」中。然而就算進入了一個低人口的環境中,所有的」亞當「和」夏娃「們也喪失了任何重組社會,或者重新繁衍人口的能力。Marsden博士甚至將「美麗鼠」和在正常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雌鼠們搭配起來,但也沒有任何效果。這些表面上十分高貴優雅的小鼠們,在心中卻已喪失了任何的溝通的能力和慾望。他們的”靈魂”,死了。

留給人類的警示

三年時間,2000隻老鼠的命運和他們的故事並不是一個絕對的預言。但是其中的警示性不容忽視。無論是人口密度過大導致的社交能力崩潰,還是因為責任職位的飽和導致社會構建的倒塌,都能從現實中看見端倪。而25號宇宙興衰過程中的歷史痕迹(雄鼠能力的衰退,雌鼠開始擔當起雄鼠的地位,對後代的關心和培養的下降,新小鼠們社交能力的退化,「隱居士」和「美麗鼠」)都能在現實中看到他們的影子(男女平等,女權的崛起,丁克一族,朋友圈化,草食系男子)。而隨著大城市的興起和發展,世界人口越來越傾向於集中在生活便利但身口密度高的城市中居住,間接的促進了人口密度的上升。

最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切都發生在遠低於25號宇宙所能承受的小鼠數量上限時。就算在小鼠數量最密集的時期,作為上限中最低的巢穴,也總有20%的巢穴無小鼠居住。人們可以通過設計和統計來得出一個地區可以承受人口數量的硬上限,但是什麼時候人口算做過於密集,單純的數字和統計是無法得出來的。

當然,對於小鼠們來講,戀人關係,母子關係和領地關係已經是他們社會中最複雜的社交關係。對於有著更錯綜複雜的人類社會來說,沒有人知道人類在人口過剩的社會中,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子。也許人們會想出一個對路,成功的生活下去,也許人們會踏上25號宇宙的道路,最終死於安樂之中。烏托邦,人類最終的夢想,一個完美的世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烏托邦,是一個讓靈魂死亡的地方。

“起名為25號宇宙的原因是?因為之前還有24個宇宙嗎?”

“對。”

“那他們的結局呢?”

“滅亡。”

轉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28837526

馬斯克:已將自己的大腦上傳雲端

IT之家 7 月 19 日消息,特斯拉公司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表示,已將自己的大腦上傳到雲端,並且和虛擬版的自己交談過。

Dogecoin DOGE / USD 創始人比利-馬庫斯發推特稱,「如果你能夠將大腦上傳到雲端再和自己的虛擬版本交談,你們會成為朋友嗎?」對此馬斯克回復道,「我已經做過了」,但馬斯克並沒有給出詳細介紹。

IT之家了解到,馬斯克可能指的是他的神經技術公司 Neuralink,該公司正致力於開發一種腦機介面。該設備將允許計算機將一個人的想法轉化為行動,讓他們僅通過思考就能完成打字等動作。

今年早些時候,《財富》雜誌報道,根據馬斯克的說法,這些設備將允許信息從計算機傳回大腦。Neuralink 尚未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批准,但馬斯克此前曾表示,該公司計劃在 2022 年之前開始在人腦中植入計算機晶元。馬斯克還表示,該設備對於人類弄清如何與先進的人工智慧共存非常重要。

轉自:https://www.ithome.com/0/630/310.htm

腦控技術

基本原理

用腦電波來操縱機器設備,這一直是人類數百年來的夢想。試想一下,只需要你腦子裡頭念頭一動,機械或設備就已經按照你的想法去運轉,那是一件多棒的事情!然而,想要實現這種方式,也存在顯而易見的困難 ,畢竟,我們對於我們自己的大腦的了解還是太少了,而人類的思維活動又是如此的複雜,轉瞬即逝。

通常,這類設備的原理是:使用者頭戴一個類似於做腦電圖時戴的帽子,其實質是裡頭有很多電極,能對使用者的腦電波進行測量;同時有一台計算機,對於電極傳送回來的使用者的腦電波的變化加以分析,判斷出使用者究竟發出了什麼指令,再按照預設的程序,操縱機械設備進行相應的活動,可以控制人的心理甚至行為

基本介紹

腦控,是「腦電波控制」的不規範簡稱。一些自稱「腦控受害者」的人認為人類大腦發出微弱腦電波,經過高效雷達辨別接收,經過電腦進行模數轉換,使人腦電波信號數字化,與電腦內信息比對後,通過相關軟體處理(類似的軟體比如說mp3播放器、心電圖掃描儀軟體), 形成文字、聲音、心跳等信息。干擾控制時是個反方向的過程。電腦將干擾信息數字化後,進行數模轉換,通過發射裝置比如衛星、主動式雷達天線等,模擬人類腦電波,對人類大腦進行干擾,人會產生不正常的語言、心跳、痛覺、失眠、幻聽等癥狀。

然而, 這種「腦控」的說法均由「腦控受害者」基於個人體驗自我表述,這些說法常常會與比較重大的陰謀相關,但是既沒有實際的證據也沒有科學研究的支持。在精神病學和心理學中,常常將這種自稱「被腦控」的現象稱為影響妄想,是妄想症的一種。影響妄想患者也常常伴有被害妄想。妄想嚴重者可能會被診斷為偏執型精神分裂症,並被送入精神病院治療。

相關評論

腦控武器」的危害和潛在威脅,也引起了各國科學家的嚴重關注,因為這類武器一旦被濫用,那麼就能在根本上控制人民。無論是在私人住宅、公眾場合、工業場所,還是在公共和私人交通工具,被秘密選定的受測試者,都會受到這種「神秘武器」發出的含有化學和生物刺激的放射性影響。時間長了,會讓受測者社交孤立、免疫力下降,進而導致各種疾病,甚至死亡……  

美國中情局當年進行「腦控武器」的實驗室,就先後在加拿大和本土吃過一系列的官司,給一些受害者巨額賠償,並使美國、加拿大和英國政府名譽受損。

嘗到甜頭的莫利斯似乎並不介意,她經常說,據一些解密資料來看,俄羅斯在腦控武器研究方面「歷史悠久」。蘇聯解體後,在俄羅斯人才紛紛被「挖角」、相當一部分軍工科研項目也被取消的情況下,有關腦控研究的一些頂級科學家及相關項目,卻被完整地保留下來。言下之意,如果她不繼續這方面的研究,俄羅斯遲早會超過美國。在俄美關係越發緊張的情況下,莫利斯的這番說辭非常有效。

二戰後期德國科學家研製出腦電波接收儀,那時腦電波接收儀用電子管製造,體積龐大,接收距離只有100米,只能將思維信號轉換成聲音,即竊聽別人的思維,聽別人在想什麼,二戰結束後腦電波接收儀的技術被美國和蘇聯獲得,但美蘇雙方都不知道對方已掌握該技術,因此兩國都向其他國家派出間諜,同時用腦電波接收儀探測在本國的外國人,找出混入本國的間諜。

上世紀七十年代開發出了仿腦電波無線電攻擊功能,即發射讓人身體產生痛、癢的信號,還能發射讓人心肌梗塞的信號。隨著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集成電路的出現,腦控武器有了質的飛躍,腦電波接收儀的體積越來越小,性能越來越強大,93年出現了能接收人的視覺信號的腦電波掃描儀,每個人成為了單一頻道的電視發射台,眼睛就成了人體攝像機,你看到什麼腦電波掃描儀的屏幕上就能顯示什麼,由於開發出的腦電波掃描儀的功能越來越多,特別是能夠無聲無息地把人幹掉,對人類生存已產生巨大威脅,其威脅絕不亞於核武器,因此在1995年25個擁有腦電波掃描儀的國家秘密召開了一個國際會議,簽署了互不對他國領導人使用腦電波掃描儀的協議。

進入21世紀後,腦電波掃描儀的體積已減小到手機大小,可隨身攜帶,能接收地球上任何角落的人或動物的腦電波,只是在接收之前必須先採集該人的腦電波指紋並儲存(類似搜索電視頻道),有了腦電波掃描儀,再向他國派出間諜是非常愚蠢的,因為現在用腦電波掃描儀能輕而易舉地知道誰是間諜,同時獲取情報是如此簡單,所以21世紀間諜這個危險的職業將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沒有危險的特工。最後說明一下腦電波也是一種電磁波,人腦本身就像一個電視台不斷向外發射無線電訊號,腦電波能被接收機調諧接收,不需要向大腦內植入晶元,接收腦電波就象接收電視信號一樣,能從腦電波中分離出思維信號、視覺神徑信號、聽覺神徑信號,並把它轉換成聲音,文字和圖象(類似天線接收的電視信號),腦電波掃描儀同時還能將聲音和圖像信號傳送給被害人的腦神徑,讓人獲得聲音和圖像,比耳朵聽和看高清電視還要清楚,還能惡意的控制人的各種生理狀態。

相關資料

腦控技術又稱電子腦控技術,一種能發射電子信號到受害者大腦,並接收受害者大腦信號,藉以灌輸思維、感官,知曉受害者記憶、思維的隱蔽技術,人類終極迫害科技,施行國家、施行機構不明,屬於全世界範圍的秘密迫害。受害人,受害的範圍越來越廣,受害程度越來越深。其範圍已波及到幾乎全世界所有主要國家的主要城市,甚至達到大街小巷,居家旅行無孔不入的程度。

腦控就是對人的精神控制和神經控制!

腦控就是有目地地控制他人的思想和行為。

大家說起腦控時,已拓展了其涵義,包括控制和傷害身體等。

目前存在的腦控現象,無法用傳統腦科學解釋。

腦控的技術,目前局外人是無法知道的。沒被腦控的人,可能無法理解。

正如北方的「知了」不了解「冬雪」。

據中央電視台的報道:美軍在伊拉克戰場上利用電腦大小的腦控武器遠距離地打擊敵人。具體用的是聲波還是微波等。不得而知。

腦控主要危害表現在幾個方面:

1.控制你日常的喜怒哀樂情緒。

2.強行控制你的思維功能,雖然它們不能決定你思考的具體內容,但能通過控制大腦神經限制阻斷你的思考。它們不僅要控制你的情緒,還要儘力讓你的思想符合施害者的意圖。當你在思考問題時,它們會經常斬斷你的思路,堵塞你的大腦,等你的思想進入它們需要的內容後就通暢了,這是它們常用控制手段。

3.影響你的思想並間接導控你的行為,惡化你的人際關係。使你變得自閉。控導你盲目地往外地跑。

4.他們控制你不協調,在吃飯時噎一下,喝水時嗆一點,說話時突然卡住停了下來。四肢的動作不協調,走路摔倒。手工操作時,做出自我傷害的動作等。

5.製造正常狀態下身體的疼痛,腹瀉,嘔吐等。強化你身體的不適感。

腦控試驗和定向能武器攻擊

控試驗和定向能武器攻擊的方式非常隱蔽,可能採用X射線、微波信號、穿牆高能微波(through-wall high energy microwave)。可能會產生致命的效果。該攻擊方式,如果攻擊能量不強,受到攻擊者並不能意識到這是外來攻擊。例如,催眠,剝奪睡眠,誘導腹瀉,誘導分神,產生頭痛及其他部位的疼痛,誘導情緒,產生短期記憶中斷,發燒,語言能力下降,等。而電擊感則很容易被受害者感覺到並且很容易認定它為外來攻擊。千萬不要受到了攻擊而自己卻不知道。各國特工之間往往互相合作。有人在中國成為受害者,在加拿大繼續受到攻擊,那就是中加特工在合作腦控。華人移民和留學生很多被選為腦控的幾內亞豬,實施秘密試驗, 剛開始受害者往往並不知道。

注)(語言,圖象,思維干擾,的通訊傳播一般是建立在電磁波的基礎上的。沒有電磁波我不知道還能通訊嗎?電磁波的主要功能是身體會聚集大量靜電同時再在電磁波的作用下進行騷擾人體,沒有靜電是無法進行語言 圖象 思維騷擾的)平民一般以這個為主)

(一)腦控  涉及定向能武器,例如:X射線、微波、穿牆高能微波。腦控試驗不僅從身體上直接打擊受害者,而且使用技術手段來破壞一個人的精神心理。這比身體的直接襲擊後果更加嚴重。

讀取和破解腦波:(Read and crack brainwave patterns)通過高科技腦控激勵晶元(或特定的帽子)來讀取受害者的腦波,通過無線傳輸到附近的接收設備。再過濾出特定的波形來破解受害者的思維和記憶。這項技術已經非常先進。

話語傳輸:(Subvocal Transmission)通過電磁波傳輸來影響受害者的說話器官和抑制思維器官,使受害者說特定的話。這種話不經過大腦的思考說出,特別細心的受害者能夠發現。這種傳輸可以通過腦控激勵晶元(又叫腦控釘)或不用腦控激勵晶元進行。受害者的主要特點是說話不經過思考。

意念傳輸:(Thoughts Transmission)通過腦控波曲線傳輸特定的想法到受害者的大腦,一般需要腦控釘在受害者的大腦。

受害者們總結的常見的身體癥狀和經驗,

· 頭皮發麻。

· 無理由的極度疲勞,腿肌及關節的酸痛。

· 頭暈, 頭痛。

· 夢境製造和操縱,剝奪睡眠。

· 肌肉的振動和抽動。

· 不能集中注意力。

· 不通過思考的說話 ,語言能力受到影響,經常結結巴巴。

·記憶力減退,記憶消失 。

· 毫無理由的出現心跳過速和過緩。

· 眼睛發花。

· 燒灼皮膚,身體的不同部位出現燒灼感或出現不明切口。

· 臉色變暗,頭髮變稀。 (與信號發射有關)

· 聲音直達大腦(Voice to skull, 美國軍方代號V2K。)

· 物體振動,如門、窗戶、床和椅子(由聲波脈衝所引起。)。

· 電子產品的被控制現象,包括電視機、計算機、汽車和家用電器。(例如電視機自動打開或關閉,由電磁脈衝波所引起。)

· 常伴有嚴重的耳鳴現象,被正式迫害初期除了出現心跳過速外還常致使被害人身體高熱,以及各種行為失常無法自控。

事實上,大多數的受害者並不記得他們被秘密麻醉然後審問以及手術的過程,只有在這一系列過程中發生瀕死體驗的人才可能意識到這一切的發生並不是如大多數人所臆測的遠程干涉,那些定向的殺傷可能是出於實驗目的或迫害,受害者體內的晶元才是關鍵。

發展

二戰後期德國科學家研製出腦電波接收儀,那時腦電波接收儀用電子管製造,體積龐大,接收距離只有100米,只能將思維信號轉換成聲音,即竊聽別人的思維,聽別人在想什麼,二戰結束後腦電波接收儀的技術被美國和蘇聯獲得,但美蘇雙方都不知道對方已掌握該技術,因此兩國都向其他國家派出間諜,同時用腦電波接收儀探測在本國的外國人,找出混入本國的間諜。

上世紀七十年代開發出了仿腦電波無線電攻擊功能,即發射讓人身體產生痛、癢的信號,還能發射讓人心肌梗塞的信號。

隨著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集成電路的出現,腦控武器有了質的飛躍,腦電波接收儀的體積越來越小,性能越來越強大,93年出現了能接收人的視覺信號的腦電波掃描儀,每個人成為了單一頻道的電視發射台,眼睛就成了人體攝像機,你看到什麼腦電波掃描儀的屏幕上就能顯示什麼,由於開發出的腦電波掃描儀的功能越來越多,特別是能夠無聲無息地把人幹掉,對人類生存已產生巨大威脅,其威脅絕不亞於核武器,因此在1995年25個擁有腦電波掃描儀的國家秘密召開了一個國際會議,簽署了互不對他國領導人使用腦電波掃描儀的協議。

進入21世紀後,腦電波掃描儀的體積已減小到手機大小,可隨身攜帶,能接收地球上任何角落的人或動物的腦電波,只是在接收之前必須先採集該人的腦電波指紋並儲存(類似搜索電視頻道),有了腦電波掃描儀,再向他國派出間諜是非常愚蠢的,因為現在用腦電波掃描儀能輕而易舉地知道誰是間諜,同時獲取情報是如此簡單,所以21世紀間諜這個危險的職業將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沒有危險的特工。

最後說明一下腦電波也是一種電磁波,人腦本身就像一個電視台不斷向外發射無線電訊號,腦電波能被接收機調諧接收,不需要向大腦內植入晶元,接收腦電波就象接收電視信號一樣,能從腦電波中分離出思維信號、視覺神徑信號、聽覺神徑信號,並把它轉換成聲音,文字和圖象(類似天線接收的電視信號),腦電波掃描儀同時還能將聲音和圖像信號傳送給被害人的腦神徑,讓人獲得聲音和圖像,比耳朵聽和看高清電視還要清楚,還能惡意的控制人的各種生理狀態。

本文轉自:

https://baike.so.com/doc/6282512-6495971.html

https://mil.news.sina.com.cn/2019-01-15/doc-ihqfskcn7249692.shtml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4%91%E6%8E%A7%E6%AD%A6%E5%99%A8/2081088

腦控武器

腦控,又稱精神控制,指人意念通過腦控儀器的翻譯,干擾正常人腦電波的過程,實現遠程對人體的掌控。

腦控武器主要通過物理和化學手段對人腦造成影響,控制人腦思維活動,腦控武器是建立在對人腦信息進行獲取、解讀、傳播和控制基礎上的「制腦術」,通過「攻心為上」,直接影響和控制人類思維。

腦控武器的技術原理並不複雜。人腦的各種活動都會產生相應的腦電波,殊不知腦電波也是人類的身份識別特徵——每個人的腦電波「指紋」都是獨一無二的。利用腦電波特徵的唯一性,首先採集人腦電波的特徵碼並存入電腦,之後通過專門的「翻譯」軟體解讀其中的視覺、聽覺、語言、情感等各種神經活動信號,事實上就已完成了「讀心術」。當需要向「大腦磁碟」寫入信息時,只需對腦電波進行特定編碼,就能將信息直接植入大腦。

腦控武器在研製時,還牽扯到資料庫中成千上萬個腦電波樣本的大數據分析,得到心理特徵與腦電波形狀的對應關係,就好比找到了打開「心靈之門」的鑰匙。之後,專業技術人員利用電磁波向人體發射特定的信號,腦控武器就可以悄無聲息地改變人類的情緒狀態,最終達到特定的軍事目的。 

目前,腦控武器主要分為電磁波武器、聲波武器和光波武器。電磁波武器又可具體劃分為電場、磁場、微波等不同類型。美國軍方此前研製的新型非致命武器「主動迴避系統」,通過發射高頻電磁波使目標感到燥熱難耐,令被攻擊者彷彿「置身於烤箱之中」,其有效射程可達一公里。事實上,電磁波和聲波等都能對人腦細胞的正常活動產生影響,甚至能把建議和命令直接「發射」到人腦之中,因而包括次聲波、超聲波、紫外線、激光等手段都成了腦控武器的研究方向。

腦控武器的目的不是消滅敵人肉體,而是征服敵人的意志,這意味著戰爭的制勝之道從「毀傷」走向「操控」,從而提出了一種全新的作戰視角:將「控制」優於「毀傷」考慮武器性能。探腦技術的發展使人類未來戰爭形態發生改變:即除靠毀傷肉體、逼迫敵人就範之外,在主要目的不在於致敵死亡的目標下,通過更好地控制敵人去贏得戰鬥。

腦控武器的快速發展引發人們對戰爭倫理的思考。一方面,人類可以通過腦控武器以「控」代「毀」的作戰方式,減少戰爭的物理傷亡;另一方面,也要防止作繭自縛,成為腦控武器的受害者。

作為戰爭的最終決策者,人類應該解決好腦控武器的研發方向與理性應用等問題。一方面,腦控與控腦是腦控武器的兩條發展路徑,其中腦控技術不斷成熟,將極大提高人與武器的融合程度,可作為未來的發展重點。另一方面,針對控腦技術的發展應用,則應秉持謹慎負責態度,尤其是對控腦技術應用情境、目標範圍、作用方式的把控。例如,在特殊的任務如解救人質等行動下,為避免或減少誤傷,對特定的目標對象,選用適宜的控腦技術,可以更精準高效地完成作戰任務。

此外,戰爭從來就是敵對雙方的生死較量。因此,在研發腦控武器的同時,也要高度重視反腦控技術手段的創新,從而在未來的腦控與反腦控戰爭中贏得主動。 

腦控納米武器,可以通過糧食和血液,醫藥疫苗進入人類體內通過人體或血管到達腦部進行腦控並破壞腦組織,對日常生活裡面的電子電錶,智能電視,太陽能電板等產生相互轉化的強烈信號。

本文轉自: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4%91%E6%8E%A7%E6%AD%A6%E5%99%A8/2081088

https://mil.news.sina.com.cn/2019-01-15/doc-ihqfskcn7249692.shtml

https://baike.so.com/doc/6282512-6495971.html

馬斯克宣布人類即將被徹底改造

於無聲處聽驚雷!

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

剛剛,馬斯克宣布,已經找到了高效實現腦機介面的方法。在剛剛結束的發布會上,馬斯克甚至難以抑制自己的興奮之情,一度笑場。

是的,你沒看錯,成立兩年,馬斯克著名的腦機介面研究公司 Neuralink 終於發布了其首款產品:「腦後插管」的新技術。

具體來說,通過一台神經手術機器人,像微創眼科手術一樣安全無痛地在腦袋上穿孔,向大腦內快速植入晶元,然後通過 USB-C 介面直接讀取大腦信號,並可以用 iPhone 控制。

馬斯克這個「大開腦洞」的方法,可以分為三個步驟:

1、頭骨穿刺:馬斯克新推出的「打孔器」,可以使用激光在頭骨上鑽孔,不像以前腦袋打洞,這種辦法微創、無血、安全!

看,這就是馬斯克使用的打孔器,又名「縫線機」。這是一個神經外科機器人,每分鐘能夠植入六根線。整個過程,特別像縫紉機。

這個「縫線機」可以將一條只有人頭髮絲 1/4 粗細的線路植入腦中,同時可以避開大腦血管,避免大腦出現炎症和損傷。

上圖就是「縫線機」工作時的樣子:用激光在頭骨上鑽孔,把電線和晶元植入你的大腦。

2、植入晶元:馬斯克開發了一種定製晶元,植入大腦後,可以更好地讀取和放大來自大腦的信號。

看,這就是馬斯克注入大腦的晶元,它的尺寸比手指尖還小。這種晶元要植入四個地方:其中三個位於運動區域,另一個位於感受區域。唯一外置的設備安裝在耳後,內含一枚電池。

現在,馬斯克已經在老鼠身上實驗了,可以通過頭部的USB-C埠收集大腦神經元信息。它能從1500個電極中讀取信息,比現有的嵌入人體的系統好15倍。看,這就是探針設備成功插入過程:

3、引出信號:使用一種直徑4-6微米,連頭髮絲的 1/10 都不到的線,把晶元讀取的大腦信號傳送出來!

這些柔韌的線實際上是一種用類似玻璃紙的材料來做絕緣體,裡面包含有一系列連接微小電極或感測器的導線,看起來就像一串珍珠。

與其他腦機介面中使用的材料相比,它不僅對大腦損害性更小,而且還能傳輸更多數據。

現在,馬斯克正在老鼠身上測試,計劃明年將實現第一次人類測試。他們的想法,是把非常小的電子設備植入大腦,再帶上無線裝置,讓意念發射出去,甚至與iPhone應用程序互動。

它將徹底改變人與機器的交互方式,並進而改變人類自身和社會!

在濃密的雲端,科技的驚雷正在醞釀、生成,一場風暴正在撲來!

腦機介面,一個最前沿的研究領域。它研究的是在人或動物腦(與外部設備間,建立的直接連接通路,以實時翻譯意識,最終做到人類與人類之間、人類與機器之間自由傳輸思想、下載思維。

或許你還不知道這項技術一旦使用於人成功,將給我們帶來什麼。答案很簡單,最主要的有四點:

1、以意馭物:這個技術實現後,人類可以不用說話,只要通過意念,就可以隨心所欲地來控制外物,以意馭物!舉個例子:

想想你在未來的某一天,早上醒來,只要你心念一動,燈就開了。

心裡再默默下個指令,咖啡機久開始自動幫你加熱咖啡。

懶得動手的話,還可以操控機械臂幫你忙,而而這一切,都是由意念幫你完成。

以前覺得這只是神話,但現在馬斯克這項科技突破表明,這一切都將變成現實。

在2014年巴西世界盃開幕式,癱瘓的青年利亞諾·平托就是穿了這樣龐大、笨重的外骨骼,通過腦機介面踢出了當年世界盃的第一球。

2、增強大腦:通過腦機介面,改善大腦運行,讓我們時刻就像剛剛睡了一個好覺醒來,精神抖擻、注意力集中、思維敏捷,能夠高效清醒高效地去做一件事情。

現在,這項工作已經取得一定成果。比如,美國舊金山就有一個叫Smart Cap的公司,他們把腦電圖做成了棒球帽。這個產品可以用來緩解卡車司機的疲勞駕駛,提高注意力,減少交通危險。

此前,美國ABM公司則通過腦電圖腦機介面訓練實驗者,使新手學習速度比原先提升了2.3倍。

3、無損溝通:有了腦機介面,人類不用語言,僅靠大腦中的腦電信號就可以彼此溝通,實現「無損」的大腦信息傳輸

這種腦腦交互,彼此傳遞的本質是神經元群的活動。不像語言的模糊和詞不達意,它是一種徹底的、100%的、毫無信息扭曲的「心領神會」。

這件事,現在Facebook的科學家正在研究。他們想讓人們思考一些東西的同時,把想法傳到他人的皮膚上,讓人們通過皮膚「聽到」聲音,進而實現溝通。

什麼叫心心相印?這就是真正的心心相印!

4、移植記憶:這個技術實現後,能讓我們短時間內擁有大量的知識和技能,獲得一般人類無法擁有的超能力。

記憶移植就是這個領域研究的重點。現在,美國科學家已經發現大腦海馬體的記憶密碼,開始嘗試用晶元備份記憶,然後把晶元植入另一個大腦,實現記憶移植。這個實驗已經在猴子身上取得成功。

也就是說,如果你不懂英語,德語,法語,等等語言;通過這個晶元植入大腦;你將可能憑空多出許多這一塊的記憶;可能一夜睡一覺的時間,你就掌握了五,六門外語;

等到這個技術實現後,人類的記憶可以移植。

這項技術的終極目的,是通過腦機介面技術,把大量的信息和資料傳輸到大腦里,或把大腦的意識上傳到計算機,最終實現人類意識合記憶在計算機世界的永生。

如果試驗成功,今後一個人的身體雖然死亡,但是卻可以將他的靈魂儲存在另一個系統中,甚至可以將這個靈魂轉移到其它身體上!

你沒有看錯,人類有史以來都在尋求的永生,或許就可以實現了。這是多麼不可思議,但現實中的各種科技進步,又在讓我們一點點接近這個目標!

無論如何,這是一件讓人腦洞大開的事!

一場浩浩蕩蕩的巨變已經來了!

這個時代變化太快了,快到你無法想像。而科技的進步,正在不斷賦予這種快以全新的加速度。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沒有哪一個時代能像今天一樣「 百花齊放 」;一個又一個科學奇蹟、醫學奇蹟相繼在我們眼前不斷誕生!

以意馭物、記憶存儲、記憶移植…這些奇蹟,只不過是科學進步的一個縮影!

需要高度重視的是:人類歷史上,每一次重大的技術革命,都會引發對人類自身乃至整個社會的衝擊。腦機介面也一樣,對人類社會來說,這或是一場充滿不確定性的大海嘯!

鐵器的發明,傳統農業社會的出現,引發了一場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在中國,這場戰爭從春秋戰國時期,一直打到了漢代,才告終結。

電力的發明,工業社會的出現,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世界大戰,讓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染上了血色。

現在,隨著人工智慧、納米技術、腦機介面、生物等技術等推進,在帶來科技福利的同時,也將引發一場新的社會變革的風暴。

如果說,以前的技術進步,只是讓「富者愈富,貧者愈貧」;而腦機介面等技術等突進,則可能將讓富者愈聰明、愈博學、愈健康,貧者越加弱小,乃至最終出現超級人類。

比如,整個大英博物館的知識,在未來,可能花不了太長時間,就可以通過腦機交互,進入一個人的大腦。通過腦機介面,一個人也可以稱為一個像鋼鐵俠的這樣上天入地的超人。

想想這一幕吧:很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原版人類在超級人類面前,就可能像臭蟲面對人類一樣無力和脆弱。你想想,當你把一隻臭蟲衝進下水道的時候,你的內心起過一絲波瀾?

寫到這裡,不知道為什麼,我突然想起了小說狄更斯 《雙城記》開篇的那段話: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這是一個智慧的年代,這是一個愚蠢的年代;

這是一個信仰的時期,這是一個懷疑的時期;

這是一個光明的季節,這是一個黑暗的季節;

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

人們面前應有盡有,人們面前一無所有;

人們正踏上天堂之路,人們正走向地獄之門。

未來已來,留給人類的時間不多了!

善良的人們啊,你們要更審慎!

轉自:https://mp.weixin.qq.com/s/rgXJVjdf9fSnVfC2sHl96g

https://mp.weixin.qq.com/s/UglabwcnZI_SjNnOvD8wPg

國內腦機介面公司NeuraMatrix完成A輪融資

11 月 23 日消息,國內腦機介面平台公司寧矩科技(NeuraMatrix)宣布完成總額達億元人民幣的 A 輪融資,本輪融資由華蓋資本領投,風投基金 Prosperity7 Ventures 及經緯中國跟投。

在完成 A 輪融資後,NeuraMatrix 表示將會加大晶元研發及量產方面的投入,推進軟硬體開發,並加速醫療及科研設備的量產。

NeuraMatrix 成立於 2019 年 11 月,是由清華大學孵化的一家初創企業,今年 3 月剛完成數百萬美元的 Pre-A 輪融資。該公司目標是打造從材料、晶元、硬體設備到軟體一體化的腦機介面平台。

NeuraMatrix 的技術重心為可置於腦區內的侵入式腦機介面,侵入式腦機介面由於能夠獲取從低頻到高頻更全面的高質量信號,伴隨著設備小型化及植入技術、材料方面的進步,被認為更能夠滿足醫療、智能交互方面的需求。

據悉,NeuraMatrix 自研的雙向腦機介面商用晶元已完成流片,預計明年初實現搭載自研晶元設備的量產,其首個無線侵入式腦機介面設備樣機也已開始供客戶使用。

目前 NeuraMatrix 已與多家科研院所、醫院及葯企簽訂了上千萬元設備採購意向訂單,其主要合作對象也集中在科研院校及醫院,如正在與清華大學附屬長庚醫院、天壇醫院、宣武醫院等醫療機構展開合作,內容包括運動康復、神經電刺激治療帕金森和癲癇、脊髓癱瘓和面癱等方面。

轉自:https://www.163.com/dy/article/GPGHVA7605118HA4.html

RFID 晶元是什麼

RFID(Radio FreqtJency IdenTIficaTIon)技術被全球高科技領域譽為最有市場前景、最具改變人類生活方式和高科技產業面貌的技術。它是可以使用射頻(RF)信號與閱讀器交換數據的標籤,標籤或卡。它通常有一個內置天線和一個集成電路 IC。天線可以發送和接收無線電波,而 IC 負責調製和解調無線電信號,以及處理和存儲數據。

RFID 晶元與條形碼標籤非常相似,因為它們通常與相應的掃描儀或閱讀器一起使用。然而,RFID 晶元具有顯著的優點。由於 RFID 晶元通過無線電波(不是條形碼技術正在使用的紅外線)與讀取器通信,因此晶元不必位於讀取器正前方。也就是說,不需要視線。

此外,與條形碼閱讀器/標籤對不同,它們必須非常接近(大約幾厘米),一些 RFID 閱讀器/晶元對即使相距幾米也能發揮作用。此外,雖然條形碼標籤一次只能由一個讀取器讀取,但 RFID 晶元可以同時向多個讀取器傳輸數據。

有各種各樣的 RFID 晶元。有些需要電池,稱為有源晶元,而有些則不需要(無源)。其他設計用於室內或專為堅固的戶外應用而設計。最常見的應用包括對象跟蹤和識別。

晶元的工作頻率也可能不同。一些通過超高頻(UHF),高頻(HF)或低頻(LF)進行通信。

RFID 晶元幾乎可以附著在任何地方:衣服,鞋子,車輛,容器甚至植物,動物和人類(作為植入物)。微型晶元甚至附著在昆蟲身上。

多國學者審慎關注「元宇宙」發展趨勢

10月28日,美國一家社交媒體企業宣布,將在歐盟僱傭1萬名員工建立「元宇宙」。何為元宇宙?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高度關注它?對此,一些學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技術革命還是商業噱頭?

「元宇宙」一詞源於美國作家尼爾·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於1992年出版的科幻小說《雪崩》。元宇宙(metaverse)是一個組合詞,由「超越」(meta)和「宇宙」(-verse)組成,通常指人們可以使用虛擬現實技術(VR)和增強現實技術(AR)訪問並體驗的網路環境。這意味著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接入互聯網,通過虛擬現實設備,與世界各地的人們在網上見面、交談、互動。目前,對元宇宙尚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它是對當下互聯網潛在的繼承和發展,其特性更複雜、更先進。《元宇宙入門》作者馬修·鮑爾(Matthew Ball)表示,元宇宙是一個由實時渲染的三維世界和模擬場景組成的巨大網路,它支持身份、對象、歷史、支付和權利的連續性,無數用戶可以同步體驗。他認為,元宇宙與當今互聯網劃清了界限。將元宇宙作為一種獨立的存在進行描述,可以讓人們理解這種變化的巨大程度,進而理解技術革命的顛覆性發展,理解下一波數字技術和互聯網浪潮,讓人們更積極主動地思考未來,而非被動應對。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元宇宙可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現實。美國東北大學傳播研究系副教授布魯克·福科·威爾斯(Brooke Foucault Welles)認為,元宇宙這個虛擬世界有其自身優點。在虛擬社交、工作和學習場景中的廣泛採用,可能會讓人們更容易地進入一個完全虛擬的世界,而過去所謂的虛擬世界只出現在大型在線遊戲或科幻小說中。但是,當一家吸引了如此多注意力的公司認真對待這件事時,情況就不同了。

美國馬里蘭大學教授珍·戈德貝克(Jen Goldbeck)認為,一些擁有雄厚資金和大批有才華工程師的大型企業正在推動元宇宙的成型,而一些大型互聯網企業正在尋找下一個巨大的商機。

關注元宇宙的潛在風險

如今人們的生活與網路幾乎密不可分,而隨著當下眾多公司都想從元宇宙的商業趨勢中獲利,人們必須思考一個問題:元宇宙存在哪些風險?

有學者認為,在元宇宙中,購買和出售虛擬土地變成了一種新趨勢,當其與現實世界的貨幣價值相結合時,就成為一種對抗現實世界不平等的力量。一些發達國家的現狀表明,結構性不平等的持續存在,促使人們尋找替代選擇。在通貨膨脹、貨幣貶值和經濟不穩定的情況下,數字資產上也將呈現出類似趨勢——人們希望回報最大化,希望獲得任何可能的收益。

但是,在商業巨頭壟斷的情況下,元宇宙很可能會成為利用不斷增長的用戶數據實現盈利的又一契機,這就涉及對虛擬世界的監管和問責問題。同時,我們通過現有的數字鴻溝可以判斷,日益增長的不平等很可能在元宇宙中被放大。在進行沉浸式3D景觀體驗時,對相同工具和基礎設施的平等訪問可能不僅需要大量的計算能力,還需要高速的互聯網接入。此外,廣告收入很可能是資助元宇宙運行的重要資金來源,誰能負擔得起一個無廣告版本的元宇宙,這些都將影響元宇宙的平等。

美國東北大學市場營銷學副教授雅科夫·巴特(Yakov Bart)表示,此次美國社交媒體企業高調進軍元宇宙領域的意圖,雖然可能會被認為是故意轉移人們對其社交媒體平台負面新聞的注意,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這些倡導元宇宙的公司期待開拓新的收入渠道。在社交媒體的二維空間里,投放廣告的空間是有限的,而在概念層面上,元宇宙描繪出這樣一個未來:社交媒體可以從三維角度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

美國哈佛大學學者瓊·多諾萬(Joan Donovan)認為,元宇宙讓企業擺脫了與互聯網尤其是社交媒體相關的負麵包袱,將人們的注意力從受到越來越多監管的互聯網和社交網路,轉移到尚未建立規則的全虛擬空間,一些企業可能藉此灰色地帶牟利。有學者提出,通過加強監管,改善社會治理,人類可以開發出一個所有人都可以訪問、公平且有益的元宇宙。

轉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5550023936177598

以東方的哲學來善用西方的科技

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認為「技術都是死的,我們才是製造者與使用者。所謂的 AI 道德,最後反映的是我們的道德,是我們的價值觀。」人工智慧再往前發展,不管進展怎樣、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它背後的原理永遠是「AI+HI」(人工智慧加人類智慧)。

微軟1998年提出了人工智慧的相關原則(「Responsible AI」),要求以負責任的方式設計人工智慧。其中,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合法與主權。對數據及人工智慧治理而言,今天很多規則性的內容都會變成將來的法律規範。微軟作為一家跨國公司,在任何國家或地區經營都要保證合法性、尊重其主權。第二是負責,任何技術和產品都有其設計製造者,要對技術和產品的部署和運營承擔責任,包括法律以及社會等各方面的責任。第三是透明,設計製造者要能夠解釋程序如何設計,尤其是數據的收集,更需要透明化。比如當攝像頭被安置在公共場所搜集數據的時候,需要提前告知數據被收集對象,進入數據收集區域其頭像信息可能會被採集。第四是包容,做任何東西都需要考慮到所有的人,也要求我們創造的技術能夠服務每個人,包括少數族群,殘障人士,所以開發這些人工智慧技術的時候需要考慮如何保證它的包容性。第五是隱私與保障,有些人利用互聯網或者 AI 在網路上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比如說「黑客」、「釣魚」,對於系統或平台而言,很重要的時要保障用戶不受網路騷擾、身份信息不被竊取,以及避免產生一些實質性的災難;第六是可靠和安全,任何 AI 系統都不可能萬無一失。例如一個 GPS 系統,即使只要有萬分之一的機會把司機引到懸崖,那也是不安全的。所以怎樣做到安全可靠在 AI 領域中非常重要。機器學習都會存在一定誤差。問題在於,存在誤差的時候如何預防風險,如何提供更進一層的安全保障。第七是公平,坦言之很難做到,因為沒有絕對的公平。在現實條件下存在很多偏差或偏見,這些偏見或偏差可能來自數據,可能來自我們的固有認知,可能屬於一種社會偏見,毫無疑問,每個人都存在偏見,問題在於怎樣不把偏見帶到我們所製造的東西里、怎麼樣避免這些偏見。

最後,技術都是死的,我們才是製造者與使用者。所謂的 AI 道德,最後反映的是我們的道德,是我們的價值觀。對於科技工作者而言,需要把正確的價值觀與道德納入技術語言中進行表達,但即使這樣還不夠,還需要跨領域的合作,需要法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等都參與進來,才有可能把這個做得盡量完善。

以曾仕強說過的一句話來總結概括:以東方的哲學,來善用西方的科技。

虛擬現實

虛擬現實技術是模擬技術的一個重要方向,是模擬技術與計算機圖形學、人機介面技術、多媒體技術、感測技術、網路技術、等多種技術的集合。是一門富有挑戰性的交叉技術前沿學科和研究領域。虛擬現實技術(VR)主要包括模擬環境、感知、自然技能和感測設備等方面。模擬環境是由計算機生成的、實時動態的三維立體逼真圖像。感知是指理想的VR應該具有一切人所具有的感知。除計算機圖形技術所生成的視覺感知外,還有聽覺、觸覺、力覺、運動等感知,甚至還包括嗅覺和味覺等,也稱為多感知。自然技能是指人的頭部轉動,眼睛、手勢、或其他人體行為動作,由計算機來處理與參與者的動作相適應的數據,並對用戶的輸入作出實時響應,並分別反饋到用戶的五官。感測設備是指三維交互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