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100個繁體字被簡化後,令人嘆息!

古人造字,把自己美好的理想、道德規範和對未來的憧憬都注入其中,這才形成了數千年漢字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內涵。

如今繁體字都簡化為簡體字,雖然書寫快捷了,但是大量繁體漢字的魅力也隨之流失。比如下面我們所列舉的這108個繁體字被簡化後,確實令人嘆息!

1、體→體——沒有骨氣了。

2、愛→愛——愛已無心。(刪除了心字)

3、親→親——見不到了。(去掉了見字)

4、進→進——走向井裡。(變佳字為井字)

5、傘→傘——少骨斷筋了。(抽去許多傘骨)

6、雲→雲——缺了滋潤。(去了雨字)

7、昇→升——沒了陽光。(去了日字)

8、鄉→鄉——成寡婦了。(沒了郎君)

9、買賣→買賣——無寶貝好貨了。(貝字不見)

10、聽→聽——耳不聰了。(去耳無心)

11、協→協——不合力了。(排擠其他二力)

12、車→車——無車輪了。(車字中間為車輪)

13、區→區——沒品位了。

14、産→產——生不出了。(生字刪了)

15、倫→倫——人倫匕首見了。

16、夥→伙——搞單幹了。

17、來→來——不見人來,了無生機。

18、質→質——短斤缺兩了。(去斤改貝)

19、關→關 ——關不住。(沒門)

20、畝→畝——不長久了。(去久字)

21、裏→里——寬衣脫帽了。

22、準→准——水準缺失了。

23、塚→冢——墳墓沒有土了。

24、兇→凶——棄兒丟女了。

25、撃→擊——打擊不用手了。

26、隊→隊——一人代表集體了。

27、陽→陽——陽盛不易了。

28、陰→陰——月亮趕走今日的雲。

29、隱→隱——急不可耐,不遮羞了。

30、邨→村——只剩一寸木了。

31、鄭→鄭——輕言了。(鄭:言重,鄭重)

32、郵→郵——走捷徑了。(去垂改由)

33、辦→辦——辦事圖省力了。(去掉兩個辛苦的辛字)

34、動→動——避重就輕了。(變重為雲)

35、勸→勸——勸解沒有好話了。

36、參→參——參與越來越少了。

37、壘→壘——堡壘不堅固了。

38、戲→戲——無樂趣了。

39、觀→觀——看不到好東西了。

40、歡→歡——不喜歡好東西了。

41、鞏→鞏——不紮實了。(鞏:用皮革束縛)

42、聲→聲——充耳不聞了。(耳沒了)

43、報→報——辛字不報了。

44、藝→藝——才疏學淺了。

45、藥→葯——偷工減料了。

46、獲→獲——得不到好的狗來湊。

47、夢→夢——林中夕陽沒好夢。

48、舊→舊——一天就不行了。

49、蘇→蘇——魚米都被辦掉了。

50、開→開——無門可開了。

51、頭→頭——腦袋長歪了。

52、奪→奪——好東西被搶了。

53、奮→奮——精神不佳了。

54、態→態——狀態太無能。

55、揚→揚——太陽被揚棄了。

56、護→護——沒好話說了。

57、擬→擬——沒有疑問了。

58、擁→擁——啥都拿來用了。

59、孫→孫——小的都無關係了。

60、竄→竄——非鼠也竄了。

61、壽→壽——命不長了,只有一寸了。

62、號→號——獸中之王排不上號了。

63、嚇→嚇——見紅色就害怕。

64、喫→吃——想吃就只靠乞討了。

65、嚴→嚴——不敢開口了。

66、團→團——求才不專了。(去專改才)

67、幤→幣——不敢露富了。(去敞)

68、嵗→歲——太陽落山了。

69、術→術——不行了。(拿掉行字)

70、獨→獨——只留蟲子了。

71、廣→廣——青黃不接了。

72、廟→廟——不朝拜了。

73、應→應——沒好心了。

74、壊→懷——胸前不穿衣了。

75、虜→虜——男人被俘了。

76、濁→濁——不嫌蟲子髒了。

77、寧→寧——心不靜了。

78、實→實——貫徹不了了。

79、靈→靈——靈魂火化了。

80、屍→屍——不死也成屍了。

81、姙→妊——懷的不是人了。(去掉了中間的人)

82、婬→淫——淫蕩成水災了。(女改水)

83、爾→爾——你變小了。

84、馬→馬——無鬃無蹄了。

85、銭→錢——貨幣貶值了。

86、聖→聖——不聽不說聖者話了。(去掉耳、口、王,以土代之)

87、瓌→瑰——美好珍貴的東西鬼佔了。

88、責→責——責任打折扣了。

89、殀→夭——歹人害怕短命。(去掉歹字)

90、蠶→蠶——冒充天下大蟲了。

91、標→標——標準的沒方向了。(缺西)

92、樣→樣——長久不了了。(去掉了永字)

93、電→電——晴天霹靂。

94、曬→曬——日落西山,還曬啥?

95、闇→暗——立在兩日旁,照樣暗無光。

96、賢→賢——德行,才能倒退了。

97、禮→禮——禮儀一筆勾銷了。

98、勞→勞——勞動不火生雜草。(兩火改為草)

99、戀→戀——假心假意無纏綿。

100、義→義——我字不在其中了。

轉自:https://www.163.com/dy/article/GIFP2ALV0514D190.html

如何搞好安全生產?

搞好安全生產「十關鍵」
安全是一個既古老又年輕的字眼,是一個只有起點而沒有終點的永恆話題,是一個單位、一個企業一切工作的基石。安全警鐘長鳴,安全要年年講、月月講、時時講,但是光掛在嘴邊是不行的,必須記在心中,落實在工作、生活中。
一、關鍵在於領導;
二、關鍵在於安全員自身業務素質的提高;
三、關鍵在於安全經費的投入;
四、關鍵在於重視安全宣傳、教育、培訓;
五、關鍵在於堅持安全生產檢查制度;
六、關鍵在於有高素質的職工隊伍;
七、關鍵在於轉變思想觀念,進一步提高安全意識;
八、關鍵在於落實安全規章制度;
九、關鍵在於強化安全防範措施;
十、關鍵善於總結經驗教訓。

安全生產「四不傷害」
一、不傷害自己。
(一)保證正確的工作態度及良好的身體心理狀態,保護自己的責任主要靠自己。
(二)掌握所操作設備的危險因素及控制方法,遵守安全規則,使用必要的保護用品,不違章作業。
(三)任何活動或設備都可能存在危險性,請確認無傷害危險後再實施,三思而後行。
(四)積极參加安全教育培訓提高識別和處理危險的能力。
(五)杜絕僥倖、自大、逞能想當然等心理,莫以患小而為之。
(六)虛心接受他人對自己不安全行為的糾正。
二、不傷害他人。
(一)你的活動隨時會影響他人的安全,尊重他人的生命,不製造安全隱患。
(二)對於不熟悉的活動、設備、環境要多聽、多看、多問,必要的溝通協商後再做。
(三)操作設備尤其是啟動、維修、清潔、保養時,在確保他人在免受影響的區域。
(四)你所知道的、造成的危險及時告知受影響的人員,加以消除或予以標識。
(五)對所接受到的安全規定、標識、指令,認真理解後執行。
(六)管理者對危害行為的默許縱容是對他人最為嚴重的威脅,安全表率是其職責。
三、不被他人傷害。
(一)提高自我保護意識,保持警惕,及時發現並報告危險。
(二)你的安全知識及經驗與同事共享,幫助他人提高事故的預防技能。
(三)不忽視已經標識的、潛在危險並遠離之,除非得到充足防護及安全許可。
(四)糾正他人可能危害自己的不安全行為,不傷害生命比不傷害情面更重要。
(五)冷靜處理所遭遇的突發事件,正確應用所學的安全技能。
(六)拒絕他人的違章指揮,即使是你的主管所發出的,不被傷害是你的權利。
四、 保護他人不被傷害。
(一)任何人在任何地方發現任何事故隱患,都要主動告知或提示他人。
(二)提示他人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
(三)提出安全建議,互相交流,向他人傳遞有用的信息。
(四)視安全為集體的榮譽,為團隊貢獻安全知識,與他人分享經驗。
(五)關注他人身體、精神狀況等異常變化。
(六)一旦發生事故,在保護自己的同時,要主動幫助身邊的人擺脫困境。

事故處理「四不放過」原則
一、事故原因沒有查清不放過。
二、當事人未受到教育不放過。
三、整改措施不落實不放過。
四、責任者未受到處理不放過。

安全生產「八安八險」
一、以遵章守紀為安,以違章蠻幹為險。
二、以謙虛謹慎為安,以逞強好勝為險。
三、以精力集中為安,以心神不定為險。
四、以勞保齊全為安,以麻痹大意為險。
五、以防微杜漸為安,以心存僥倖為險。
六、以現場整潔為安,以器具雜亂為險。
七、以事前預防為安,以事後搶救為險。
八、以嚴格要求為安,以鬆鬆垮垮為險。

安全生產「十二忌」
一忌盲目操作,不懂裝懂;
二忌馬虎操作,粗心大意;
三忌急躁操作,忙中出錯;
四忌只顧操作,不顧相關;
五忌忙亂操作,顧此失彼;
六忌心慈手軟,擴大事端;
七忌程序不清,次序顛倒;
八忌單一操作,監護不力;
九忌不章不循,胡干蠻幹;
十忌不分主次,輕重緩急;
十一忌情緒波動,帶入工作;
十二忌麻痹大意,輕視隱患。

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面臨的共同難題

馬克思有兩大發現,一是剩餘價值,二是唯物史觀。剩餘價值有階級傾向,不被西方認可,但唯物史觀的發現就很有水平了。他說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要匹配,有什麼樣的生產力就要有什麼樣的生產關係,如果生產關係落後,就要產生經濟危機,如果生產關係先進,就能促進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具體指物質財富,生產關係具體指分配方式。馬克思牛就牛在把簡單的經濟學原理上升到歷史層面,從而發現了決定歷史興衰的關鍵因素。這個唯物史觀的發現有其必然性,很容易從微觀模型中推導出來。

假定一個公司有1個老闆,5個員工,年利潤100萬,老闆分掉50萬,其餘每個員工分掉10萬,那麼老闆與員工貧富差距是5:1,後來公司擴大規模,員工增加了一倍,年利潤也增加了一倍,這時老闆分掉100萬,其餘每個員工分掉10萬,那麼此時老闆與員工貧富差距是10:1,貧富差距增加了一倍。如果公司繼續擴大,那麼貧富差距會更大。放眼整個社會,如果社會財富不斷擴大,但是分配機制不變,那麼貧富差距必然擴大。這時老百姓絕對收入會有所提高,但是錢多了物價水平也會提高,相應的生活成本會提高,老百姓的相對生活水平有可能會下降,這就會引發矛盾,為了緩和矛盾就需要改革,或者更為劇烈的革命,這在本質上是為了改變分配方式。

那麼一開始我們假定老闆少拿一點,員工多拿一點,結果會不會好點,答案是貧富差距也會越來越大,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這就是馬克思斷言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根本原因,只要資本家還在拿走勞動成果,那麼社會化大生產和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矛盾將始終不可調和,貧富差距必然加大,改革可以緩和矛盾,但不能解決矛盾。

最好的方法是廢除私有制,搞公有制,社會化大生產的成果全員分配,沒有老闆拿走利潤,只有無產階級為人民服務,那麼問題就解決了。沒有貧富差距,老百姓越來越富有,這不就是社會主義嗎?馬克思這套學說在理論上完全說的通,但操作起來很難,因為他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

人與人之間差異是客觀事實,差異的存在導致收入上的差別,收入上的差別導致貧富差距,社會混亂程度增加是一定的,這便是熵增原理。如果強行用制度來消除這個差異,搞平均主義達到整齊劃一,那麼必然會降低人的勞動積極性,結果就是降低生產力,我們吃大鍋飯越搞越窮也驗證了這個道理。

搞社會主義一刀切不行,搞資本主義又必然帶來危機,那麼如何是好?如何在不影響勞動積極性的前提下,還不出現危機,這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面臨的共同難題。目前來看,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正在靠攏,資本主義社會化,社會主義資本化,一個在調節貧富差距,一個在激發勞動積極性,二者殊途同歸。

周文王:比之匪人

我們身邊總有一些人,他們損人不利己,干著卑鄙陰險遭人恨的勾當,我們稱這些人為毒士(惡毒之士)。

周文王在為比卦做六三爻爻辭的時候說:比之匪人。匪人的釋意有:1、不是親近的人;2、引申指孤獨無親的人;3、行為不端正的人;4、盜寇。經過師傅的點撥,今天我終於領悟到了周文王的用意。這些行為不端、不被人親近的毒士和盜寇也是孤獨無親之士,要與之結交。一陰一陽之謂道,什麼事情都有二面性:與他們結交,是有風險的;但同時風險與收益並存,與這些人結交也會給自己帶來收益。

先說說風險。這些毒士與盜寇,做起來來毫無底線和道德可言,你能控制或壓制住他們還好,如果有一天他們反咬一口,可能會致自己於死地。總之,有危險!

再說說收益。這些毒士與盜寇,多少有些智謀或能力,能幹好人不能幹或好人做不成的事情。用好了,他們可以成為自己的刀把子。所以,收了他們對自己有益。

如果有一天我碰到這些毒士與盜寇,我該怎麼樣與他們打交道呢?

首先,執大象,天下往。我要修己安人,讓自己得道,以道德服人。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

其次,我要與他們多交往,以便了解他們的手段,知彼知己,讓自己對他們有比較好的免疫力,百毒不侵。

再次,我要讓自身強大,在智謀和才幹方面壓住他們。他們敢咬我,狠狠地揍他們一頓,讓他們知道什麼是不可承受之痛。

最後,我會給他們物色一個對手——同樣的毒士和盜寇,利用利益為誘餌,讓他們兩方力量互相制衡。

老子說過:「是以聲人恆善㤹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是胃明。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齎也。不貴其師,不愛其齎,唯知乎大眯,是胃眇要。」對這些毒士和盜寇,要讓他們為自己所用,並且合理地使用他們,讓他們不敢作惡,無法作惡。

我想,當有一天,這些惡人棄惡從善或者不想作惡、不敢作惡、無法作惡的時候,那該就是我們所嚮往的天下太平了。

淺談龐統之死

在三國演義中,關於取西川之地,龐統給劉備出上中下三策。上策為趁劉璋尚未反目,速令黃忠、魏延率二萬精兵星夜攻取成都;中策是讓劉備佯作班師荊州,誘雒城守將來送,至時擒下他們,定雒城立足,再圖成都;下策是連夜退往白帝城,再返回荊州。劉備認為上策太急,下策太緩,中策又顯得不仁不義。他為自己的仁義名聲所累,認為師出無名,如果攻下西川,有違仁義,會喪失人心,因而內心矛盾糾結,猶豫不決。士為知己者死,龐統用自己的生命為劉備換來了師出有名,在退軍的路上命殞落鳳坡。事情的最後,劉備立刻借龐統之死為名,返軍攻取西川。

從這件事上來看出劉備的幾點不足之處:

一、假仁假義。返軍路上會有埋伏,他自己也隱隱約約預判到了,但還是讓寵統騎上自已的馬,穿上自己的衣帽,當了自己的替身,最後代替自己而死。把危險留給他人,把安全留給自己,這足以說明他的仁義是假的,完全是假仁假義。

二、自私、迂腐。在亂世大談仁義道德,實是迂腐的行為。亂世應以生存為第一要務,不取西川,自己將無立足之地,生存都成問題,還談什麼仁義道德?自己手下那麼多兄弟的安危前途,卻只考慮自己的仁義名聲,讓手下忠心追隨的幾萬兄弟跟著自己顛沛流離,這才是最大的不仁不義!

三、聽不進人才進諫的忠言。龐統為其出上中下三策,很明顯上策能做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可以以最少的代價攻取西川,但劉備卻聽不進人才的忠言。孫子說: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劉備聽不進龐統的上策,但因為劉備對龐統有知遇之恩,又不能離他而去,故而導致龐統這樣的人才自損性命去之。

四、不能真正地用人。卧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麼重要的二個人才,鳳雛還沒來得及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就隕落了;卧龍也是落得出師未捷身先死的下場。人才永遠是決策事業成功的關鍵!愛惜人才,並為人才創造良好的環境,讓他們安心地充分地發揮出自己的才幹,這才是真正的尊重人才!

然後再說說劉備的可取之處:

一、「仁義」的名聲在外。所以能引得一些不明真相的人才來投靠。

二、能「曲金」,謙卑待人。對待他人能放低姿態,所以能賺得人心。

三、有理想抱負。企業的願景宏大,扯了「中興漢室」的大旗,確實能吸引一些人才。

在三國,曹操能用人,跟著曹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劉備扯了「中興漢室」的大旗,跟著劉備能顯得自己是正統,顯得正義;孫權安人之術了得,跟著孫權能君臣相處得愉快。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如果你生在三國,你會怎麼選呢?

我認為,選擇合適自己的。我上班這麼多年,總結來總結去,工作不外乎就圖這三條:幹得開不開心?能不能賺不賺錢?能不能學不學得到東西?如果這三條都能滿足,不外乎這是一個好工作,這是一個適合自己的地方。你認為呢?

理想中的納米機器人、晶元和腦機介面技術應用

可能未來的某一天,我們大部分人都隨身戴著VR眼鏡,這個VR眼鏡是以納米機器人為基礎的。通過注射的方式往體內注射納米機器人,這些納米機器人具有清除體內癌細胞、檢測身體各項健康機能、疏通血管的作用。人們注射納米機器人以後,變得更健康,壽命變得更長。於是絕大部分人在自發、自願且知情的情況下注射了納米機器人。另外,高能晶元也納米化,內置到納米機器人中,從而起到連接身體各處神經,起到了納米無線通訊系統的作用。

然後我們戴的VR眼鏡又具有外置腦機介面的作用(因為是外置,所以可以隨時取下),通過腦電波來進行意念控制VR眼鏡。通過VR眼鏡,我們可以通過意念與其他戴著VR眼鏡的人們進行連接,進行全方位的靈魂與靈魂的交流,從而使溝通效率與效果得到革命性的提高。另外以VR眼鏡為中心,用意念控制智能家居、自動駕駛、智能機器人等物聯網設備。從此人類進行智能互聯網時代。

對於這些個姦邪,對他們進行ROOT許可權,使之透明化。讓其醜惡的靈魂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無處遁身。於是世界上罪惡的靈魂大大減少,美好的事物不斷增多,人們的幸福感得到極大提高,人類開始進入大同社會。

修己安人的目的在於人安己安

人何以能群?曰:「分」。

知道彼此不同,而非完全相同。安人的基礎在於人人自覺,各有其分,並且各守其分,只有人人各守其分,才能大家和合為一。

分何以能行?曰:「義」。

義便是合理,怎樣分工才能收到合作的效果呢?只有「合理」一途。組織成員分工到合理的地步,依「其他」來互相支援,也做到合理的程度。合理就是不過分,所以是一種守「分」的表現,這樣的分工協作,必然能夠締造良好的組織力,產生和的品質。

頂住干擾,靜下心來,不停地學習

這些個姦邪,見使用各種手段都無法讓我屈服,就開始使用騷擾手段。昨天晚上用中國銀行手機客戶端的時候,發現網銀又登陸不上了,又被他們給改了。當時心裡正感到很生氣,此時女兒又在旁邊催促我幫他拿東西,當時失態地對女兒發泄性地吼了一頓……

網銀密碼不止一次地給我改了,平安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的網銀密碼都在我不知情的情況下私自給我改了,讓我經常登陸不上網銀;家裡的網路又是三番二次地給干擾,三天兩頭地網速慢……

這些姦邪的手段並不高明,不外乎就是利用信息不對稱而對我們進行的各種欺騙、各種騷擾而已。用老子的話講:強良者不得死!不知道聖人老子說的靈不靈。這些個姦邪作惡多端,應該給你們都打上疫苗,控制住你們的身體;應該給你們的邪惡的腦袋裝上晶元,控制住你們那醜惡的靈魂。

在氣憤之餘,我也有隱憂。中國千千萬萬打了疫苗的孩子,都難逃被控制、被干擾的命運。用這些姦邪的話叫:全程安全可控,甚至連人也不例外。我們可以盡我們最大的努力給我們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但孩子們終有一天會長大,長大了他們能自己左右自己的命運嗎?我不由得深深地擔心。或許孩子將來對我們的態度不取決於我們對孩子的態度,而是取決於我們對待這些姦邪的態度(不聽話就用孩子來制衡你)。努力沒有用,付出不一定會有回報,這就是現實。我又突然明白了為什麼現在那麼多人不生孩子的緣故了,各種「全程完全可控」,孩子也會成了一個可以被控制的機器人工具。

不管今後的形勢怎麼發展,有一點我是確定的:我對你們這些姦邪的態度,永遠取決於你們對人民的態度。因果輪迴,善惡終來必有報!我這條命要留著將來成為壓死你們的最後一根稻草。我現在要做的,就是頂住干擾,靜下心來,不停地學習,將來有一天在人民需要我的時候,我會站出來成為橫在你們面前的一道不可逾越的城牆。

忠勸:辦公類軟體還請認準OFFICE

今天在使用WPS編輯《帛書老子》時發現:原本在OFFICE下正常顯示的《帛書老子》,用WPS打開後竟然很多文字顯示得牛頭不能馬嘴,於是我在網站右方做了提示:請用OFFICE打開以下文檔!否則個別字會有亂碼!。然後我也很快就明白過來了,WPS軟體庫中的字符集被人為修改了。不光是WPS,幾乎所有的國產軟體都「全程安全可控」,被控制成某些人想要的樣子。

於是我在思考:是什麼人某冒天下之大韙,冒著被天下讀書人唾罵的危險,修改了字符集?為什麼修改字符集,是不想讓我們知道些什麼?為什麼不讓我們知道這些國學精粹?他們在害怕什麼?

真理不會被掩蓋!那些意圖掩蓋中華文化精粹的人,會被天下人所唾罵,會被歷史釘在恥辱柱上!

從這裡可以看得出來,中國讀書人的學習成長環境真的是令人堪憂,不光面對瀚如煙海的書本難以選擇,還會被某些邪惡的別有用心的人所誤導。或許真的只有愚昧、愚蠢的百省們才他們來說才是安全的。而對無處不在的「統一思想」、「全程安全可控」,那中國夢裡的「文化復興」、「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又從何談起呢?

或許某些人自始至終只考慮的個人前途,根本沒考慮什麼中華文化的前途、民族的前途、國家的前途。我算是看明白了!

所以我能做的是,盡量不使用WPS(好好的WPS,被折騰的不成樣子了),我去使用沒有被「全程安全可控」的OFFICE。

從《肖申克的救贖》談「體制化」

你看過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么?如果你看過這部電影,那一定會對電影里的角色瑞德(Red)的一段台詞印象深刻,記憶猶新:

「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 First you hate them,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d,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ing.」

今天之所以突然聊到「體制化」,是因為最近我一個朋友想辭去體制內的工作去外面發展,儘管他前期已經做了很多準備,但是他內心對於離開體制的焦慮依然難以掩蓋,以至於不得不依靠安眠藥來幫助睡眠,他的表現不禁讓我聯想到了瑞德的這段台詞。

1) 布魯克斯之死

瑞德的話在電影中的一個角色布魯克斯的身上體現得尤為深刻。

布魯克斯在肖申克監獄是一名圖書管理員,他於1905年被關進肖申克監獄,到被假釋時已經在監獄待了整整50年,他也由一個青年變成了80歲的老人。

在關押在肖申克監獄的50年中,布魯克斯早已經習慣了監獄的生活,習慣了一成不變的重複,習慣了做任何事都向獄警請示彙報,當他聽到自己可以重獲自由的消息時,感到的不是高興,而是不滿和恐懼。布魯克斯不想離開監獄,以至於噹噹獄友海伍德來向他祝賀道別時,他竟把刀架到海伍德的脖子上,如果我們不站在布魯克斯的視角來體驗他的情緒,我們很難理解他的這種行為。

雖然百般不願意,布魯克斯最終還是被要求離開肖申克監獄。50年,這個世界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當布魯克斯站在大街上,看著行人一個個神色匆匆,看著他兒時只見過一次的汽車如今已滿街都是,看著商店裡的商品琳琅滿目,世界的巨大變化給他帶來的恐懼是難以想像的。

50年的監獄生活還讓他失去了一切社會關係,親情、友情、愛情,所有與外界的情感聯繫都化作泡影。已經80多歲的布魯克斯甚至還需為生計發愁,他被安排在一個雜貨店裡工作,專門為買東西的顧客包裝物品,相比於圖書管理員,這並非是一個已經80多歲的老人所能承擔的工作,他不僅失去了往日獄友的尊敬,還被雜貨店經理所輕視。

完全陌生的世界和毫無安全感的生活使得布魯克斯痛不欲生,他徹夜難眠,為了擺脫這種困境,布魯克斯甚至想到弄把槍去搶劫雜貨店,以使自己重新被送進監獄。但善良的布魯克斯最終放棄了這個念頭,同樣被放棄的還有他自己的生命,布魯克斯最終選擇在自己的公寓里懸樑自盡,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是什麼奪走了布魯克斯對生的希望,讓他選擇了自殺?

我們可以為布魯克斯的死找出一系列的原因,但是癥結的根源還是在於一個被體制化的人突然脫離了體制。儘管布魯克斯有了人身自由,但其實他早已離不開肖申克監獄,正如當瑞德得知布魯克斯的死訊之後所說的,「他屬於這裡,他應該死在這裡。」

2) 體制,想說離開你,真的不容易

布魯克斯為什麼不願意離開監獄呢?這並不難理解,他在監獄已經生活了50年,早已經習慣了監獄,他在監獄受人尊敬,在監獄外卻什麼都不是,而只是一個不受待見的犯人。

雖然如此,要是給肖申克監獄的犯人一次重新選擇的機會,我想絕大部分囚犯仍會選擇離開離開監獄,開始新的生活,因為監獄並不是什麼好地方,而肖申克監獄裡更是充斥著罪惡和不公,其管理者甚至比很多囚犯本身還要骯髒無恥。

監獄的功能是對人進行社會改造,但是在肖申克監獄,這一功能卻被無毫無限制地濫用,正如冷血的典獄長警告每一個犯人時所說的,「Put your trust in the Lord, but you belongs
to me」(把你們的信任給上帝,但你們屬於我)。

在肖申克監獄,犯人的所有行為都會被看管,管理者甚至連對最基本的生理本能都企圖加以馴化,就像獄警長霍德林所說的:「讓你吃你就吃,讓你拉你就拉,讓你放屁你就放屁。」在肖申克監獄,上廁所必須向獄警進行報告,得到許可後才能去,這樣的控制對人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瑞德在被假釋後重新獲得了自由,可他每次上廁所都會跟經理請示,因為他發現自己如果不向經理請示,連「一滴尿都擠不出來」。要知道,瑞德在肖申克監獄能弄到違禁品,屬於能人,這樣的能人在離開肖申克監獄後依然難以適應新的生活環境,我們便能聯想到老布魯克斯的處境。

瑞德也像布魯克斯那樣總是感到莫名的惶恐,渴望重回監獄,他自白道:

「我要面對殘酷的現實,永遠無法適應外面的生活,腦子裡老是想著怎麼樣破壞假釋條例,好讓他們送我回去,生活在惶恐之中,太可怕了,布魯克斯知道這一點,知道得太清楚了。我只想回到我熟悉的地方,在那,我不必誠惶誠恐。」

好在他對安迪的一個諾言阻止了他這樣做,最終幸運地避免了布魯克斯的自盡的命運,但從他掙脫「體制化」的艱難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一旦被「體制化」了,要想擺脫它是多麼的艱難。

影片似乎也一直在暗示我們,體制化不僅僅只在監獄裡才會發生。我們在同情那個無法適應新生活的老囚犯的同時,經常忘記了自己,其實自己並不比這些重獲自由的老人強多少。

肖申克監獄的一幕只是我們當今社會生活的縮影,隨著現代社會分工的越來越細,我們早已習慣整天按照預設好的程式機械地活動,在生活中一再重複、單調的音符,這樣的生活說不上太好,也說不上太壞,可就是離不開。在發達的社會教化制度下,我們性格的稜角被抹去,思想火花的火花被澆滅,成了習慣在「體制化」中逆來順受的人,我們獲得了生存的權力,獲得了發展的機會,獲得了久違的安全感,卻失去了離開體制的能力。

換句話說,現代社會的所有人其實只是生活在更大的「肖申克監獄」之中。

3) 體制是如何重塑我們的?

「體制」意味著約束,而約束則意味著失去了「自由」,換句話說,「體制」最大的特徵是逼迫我們做一些自己並不想做的事情。我們做出自己並不想做出的行為,這種違反態度的行為被稱之為反態度行為

當我們被要求做出反態度行為時,我們的內心是抵觸的,我們只有「做」或「不做」兩個選擇,這個時候我們會怎麼辦?由於體制的存在,我們只能選擇做,就像肖申克監獄的囚犯一樣,於是我們在自願或者不自願的情況下做出了反態度行為。

認知失調理論告訴我們,一旦我們做出反態度行為,我們的內心會產生失調(即感覺到不舒服、不開心),由於已經做出的行為無法改變,我們只能通過改變我們的態度來使我們接受自己的行為(參見「行為是如何改變態度的?」),在不知不覺中,我們便慢慢接受了體制期待我們接受的態度,成為了一個順民。

變成一個順民的結果就如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威廉·福克納在其代表作《八月之光》中所說的那樣:

「沒有足夠的個人自由,人就喪失了個性;一個人一旦喪失了個性,他也就失去了值得擁有或者是保持的一切東西。」

人性的弱點不僅僅在於此——我們還會漸漸習慣那些我們自己並不喜歡的行為,這便是習慣化

所謂習慣化(habituation),是指連續或多次重複出現的同一刺激使生物對其所作出的行為反應發生衰減的現象,最典型的事例就是「狼來了」的故事。

習慣化是大多數多細胞有機體都會表現出的普遍現象 (Thompson & Spencer, 1966),也是神經系統可塑性的基本形式 (Houtveen , et al., 2001; Thompson, 2009),它幫助個體節約對熟知事件的加工資源,將有限的資源利用到其他同時或即將發生的事件上,是生物體實現優化資源配置、更好適應環境變化的一種適應性方式 (Rolls, 1999; Siddle, 1991;Stephenson & Siddle, 1983),從原生動物到人,處處可見。人也是如此。例如當人們第一次聽到某個好消息時會感到高興,而當再次聽到這個消息時,或許依然會高興,但強調會比第一次聽到要小。心理諮詢中使用的系統脫敏技術利用的就是習慣化的原理。

這本是我們適應環境的一種生理機制,卻也成了環境對我們形成束縛的「桎梏」。這種桎梏是無影無形的,它會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形成對環境的依賴,即使這種環境我們過度並不開心,正如瑞德描述的那樣:

First you hate them,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d,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首先你討厭他們,然後你習慣了他們。時間已經過去了,所以你依賴他們。」

犯人們剛剛踏入肖申克進入其體制時,都會試圖反抗,當他們意識到自己無法擺脫這種由體制(即監獄系統)導致依附關係時,就會學著去適應體制,最後發展成對體制的嚴重依賴。對肖申克監獄中的人而言,監獄不僅限制了犯人的肉體自由,還拘禁了犯人的靈魂,長時間的拘禁使它們和監獄融為了一體。

研究證實了這一點,年輕犯人比年長犯人更加暴躁,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初抗拒約束其個人自由的犯人將逐漸表現出服從 (Toch & Adams, 1989)。

人類生活所需要遵循的一套既定法則構成了體制,人們對體制的習慣便是體制化。生活在體制中的人必須接受被體制化,否則他們不僅會受到懲罰,可能甚至無法生存。由任何制度、規定、習俗構建的群體生活情境,都可以視肖申克監獄為縮影,體制對人的侵蝕一刻也不會停止,我們中的絕大多數是註定要被體制化的,人們總是在自覺或不自覺地扮演著肖申克似的角色。

當代人對體制面前是無力反抗的,也無力改變已有體制,只能按照一貫如此的行為方式來對體製表達順從,並最終依賴體制。由於自身的思維慣性和習慣,這種依賴一旦形成,人即使跳出了原體制下的依附關係,依然會本能地在新體制中尋找舊體制拘束,甚至要求重新恢復原體制。恩格斯對19世紀初期普魯士農民抵制農奴解放運動的闡釋就深刻地體現了這一點,

「甘受奴役的現象發生於整個中世紀,……普魯士在1806年和1807年戰敗之後,廢除了依附關係,……當時農民曾向國王請願,請求讓他們繼續處於奴役的地位」。

這種習慣有多麼難破除,本尼迪克特 (1990)曾感慨 「戰敗這杯苦酒(對於日本軍人而言)該是多麼難喝」,因為他們已經很難在沒有戰爭和由戰爭所帶來的榮譽中生活了。

4) 脫離「體制化」,我們需要什麼?

主人公安迪(Andy)能夠逃離肖申克監獄,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和他本人的能力是分不開的。如果安迪在金融、稅務、雕刻、地質等領域具備高超能力,他不可能在擺脫束縛的努力中設計可操作的、嚴密的、滴水不漏的救贖計劃,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然而,僅僅具備這些就夠了嗎?想想同樣是有很強能力的瑞德,差一點就走上了老布魯克斯的老路。

如果你對《肖申克的救贖》的電影情節有印象,你應該記得安迪冒著被關禁閉的懲罰還要放《費加羅的婚禮》讓大家聽的那一幕,這一幕能觸動人的靈魂,因為我們能看到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字——「希望」。

如果說體制化帶來的痛苦來自於潘多拉魔盒釋放的災禍,那麼最終能讓我們實現自我救贖的東西早就藏在了兩千多年前的潘多拉魔盒中,那就是希望。因為心懷希望,安迪一直執著地反抗著體制:他冒險為大家贏得啤酒,執著地申請經費以建造全美最好的監獄圖書室,教囚犯知識並幫助他們獲得文憑,日復一日地挖地洞以逃生……

在二十年的監獄生活中,安迪失去了所有,卻從未失去希望,正如他自己所說的:

「不要忘了這個世界上可以穿透一切高牆的東西,它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他們無法達到,也觸摸不到,那就是希望……希望是美好的東西,也許是最美好的東西,不論什麼時候,好東西從不會死的。」

能力是我們實現脫離體制的工具,它左右著我們離開體制時所能採取的策略,但真正決定我們是否去脫離體制的是希望,正如電影中的那樣,因為失去希望,布魯克斯自殺了,因為存有希望,瑞德開始了新的生活。

美國開國元勛班傑明‧富蘭克林曾說:「Great hopes make everything great possible.」無論我們經歷過怎樣的挫折或不公,無論我們在生命的旅途中失去什麼,只有不放棄希望,我們才能獲得前行的勇氣,完成他人無法完成的事情。正如在電影中,瑞德認為安迪挖出能夠逃走的地道需要600年,而安迪只用近20年就實現了。

最後以五星上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的名言結尾:

「Nobody grows old by merely living a number of years. People grow old by deserting their ideals. You are as young as your faith, as old as your doubt; as young as your self-confidence, as old as your fear; as young as your hope, as old as your despair.」

「沒有人僅僅通過活了幾年就變老了。人們通過拋棄自己的理想而變老。你和你的信仰一樣年輕,和你的懷疑一樣古老。像你的自信一樣年輕,像你的恐懼一樣古老;像你的希望一樣年輕,像你的絕望一樣古老。」

轉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3137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