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開放的中國?

問ChatGPT:

為什麼說一個包容、開放的中國符合西方利益?

ChatGPT答:

一個包容、開放的中國符合西方利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合作與貿易:中國的市場龐大,對於西方國家企業來說,一個開放的中國意味著更多的商業機會和投資潛力。西方國家和中國之間的貿易能夠促進雙方經濟增長,實現互利共贏。

2、全球問題解決:在處理全球性問題時,如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反恐和防止核擴散等,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其包容和開放的態度有利於國際合作,有助於形成有效的全球治理。

3、政治穩定與和平:一個包容、開放的中國有助於維護地區和全球的穩定與和平。中國的和平發展能夠減少地區衝突和戰爭的可能性,為西方國家提供穩定的國際環境。

4、文化交流與相互理解:文化交流可以增進相互理解,減少誤解和偏見。中國的包容和開放有助於西方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對話。

5、科技與創新:中國在科技和創新方面的開放態度能夠促進知識共享和技術交流,有利於全球科技進步和創新,西方國家和企業可以從中受益。

6、多邊主義:中國支持多邊主義和國際法治,這符合西方國家的利益,因為它有助於維護一個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保障各國的合法權益。

    綜上所述,一個包容、開放的中國能夠為西方國家帶來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利益,有助於構建一個穩定、繁榮的國際環境。

    完璧歸趙

    完璧歸趙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講述戰國時代趙人藺相如奉命攜帶國寶和氏璧出使秦國,雖受到秦王威脅仍安然而返的典故。

    公元前283年,趙王取得了楚國的和氏璧,秦昭襄王在聽到這個消息後,派人遣書趙王,表示願意以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等諸位大臣商議,但最後得不出結論,因為奉璧予秦國,則害怕得不到城池,不奉璧予秦國,則害怕被其攻打。

    就在這個懸疑未定之時,宦官頭目繆賢上前向趙王獻計,表示其門客藺相如可以出使秦國。趙王則問:「何以得知?」 繆賢則表示以往他曾經犯罪,欲逃亡燕國,但藺相如阻止他,並問向他曉以利害,最後他亦因為沒有出走燕國,反而得到趙王饒恕的機會。因此他認為藺相如有智有謀,可委重任。

    趙王於是召見藺相如,並詢問藺相如應否以和氏璧換取十五座城池。藺相如向趙王分析,秦強趙弱,不可不換。但趙王問如果給予秦王和氏璧,而秦王不給予他城池,可以怎辦。而藺相如則回答說不論怎樣,趙國都要冒風險,寧可秦國理虧,也不可讓趙國理虧。並且表示他願意攜璧入秦,而且如果秦王反悔,必保證完璧歸趙,趙王於是派他出使秦國。

    秦王於章台接見藺相如,藺相如奉璧予秦王。秦王喜形於色,將和氏璧傳給美人及左右觀看,這時左右皆呼萬歲。藺相如看出秦王無意將城池給予趙國,於是向秦王說和氏璧有瑕疵,想向秦王指出,並向秦王取回璧玉。藺相如在取回和氏璧後即站在大柱旁,向秦王說:「趙王在眾臣異議中仍力排眾議,接納臣之提議,因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何況秦國為一大國!趙王為了保存秦趙之友好,在齋戒五日後使臣奉璧入秦。可惜秦王不但沒有給予趙國城池的打算,而且還將和氏璧傳給美人,實在是對臣的戲弄。」

    說畢後,藺相如即作出撞柱的姿態,而秦王因為怕破壞了和氏璧,於是假意給予趙國十五個城池,但實際為全不可得到的地方。藺相如看穿了秦王的奸計,於是借故要秦王齋戒五日才奉上和氏璧,以拖延時間。就在這數天,藺相如派侍從攜璧返回趙國,自己留下應付秦王。

    秦王在齋戒五日後,於大殿上設置九賓之禮,並傳召藺相如,藺相如應召上殿,並向秦王說:「秦國自秦繆公以來二十餘位君主,並未有信守誠諾者。因此臣誠恐秦王欺騙趙國,已命人持璧歸趙。秦強而趙弱,如果大王先割十五城予趙國,再派遣一位使者至趙國,趙國立即交出和氏璧。臣知道欺騙大王之論罪當誅,所以臣請赴湯鑊之刑,並不會有任何異議。」秦王與其群臣只得苦笑,這時左右之人正想將藺相如帶去行刑。但秦王卻制止,認為殺了藺相如也不會有大作用,不如放了他,保存秦趙之間的友誼。因此藺相如成功完璧歸趙。

    藺相如歸國後,趙王認為他不辱使命,保存了趙國的體面,於是封其為上大夫。最終,秦國不給予趙國城池,趙國亦不給予秦國和氏璧。

    善為易者不佔

    早上9:30左右我打算就今天可能發生的事情,掐指一算。我在前面文章里提到過,掐指一算必須在無意識或者大腦放空的狀態下才行。但是在剛才掐指一算時,我明顯的感覺到腦袋裡有意識。

    結果在掐指一算之後,得出了本卦雷澤歸妹,互卦水火未濟,變卦火澤乖

    根據這三個卦來看,我發現這三個卦之間的邏輯關係非常混亂,順著這個脈絡,我從中沒有得到任何啟示。於是我明白了:剛才被領導通過腦機介面輸入意識了,剛才的卦是領導有意讓我掐出來的。恐怕這個雷澤歸妹才是領導想表達的東西吧!

    看來在非自然狀態下算出的卦,還是可以輕易識別的。然後我也意識到在當前這種「全程安全可控」的現狀之下,我們掐指一算又大概率是不準的!領導通過腦機介面技術往我們的大腦中遠程輸入指令或意識,這和天通過卦象給我們傳遞啟示,兩者之間有著天壤之別。

    那麼如何應對這種無處不在的控制和干擾呢?我認為只能通過「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隨機地使用各種占卜方法。如果實在無法做到,那還是回歸到搖銅錢占卦。因為以目前的科技水平,是無法做到控制硬幣正反面的(當然不排除未來某一天可能會做到)。

    如果某一天科技水平能做到遠程控制硬幣正反面了,那我們該怎麼辦?我不由的想到了荀子說的一句話:「善為易者不佔!」是的,真正善於《周易》的人是不用占卜的。無招勝有招,才是最高境界!

    但願我能搶在科技發展的前頭達到《周易》最高境界……

    掐指一算

    我們小時候經常在電視劇或小說里看到這樣一個情節:某位高人遇到疑難時,掐指一算,馬上就能判斷當前的情況,並推算出後面的發展結果。

    其實上述情節,一點也不玄幻和神秘,在這裡我跟大家講一下它的原理。它的原理其實就是把手指的關節位置與文王八卦的方位相結合,無意識地用大拇指掐指二下後得到一個卦,然後再根據當下的時辰取變爻並得出變卦。下面大家看這兩個圖:

    下面舉個例子。剛才我腦袋裡在想,可能要走上對抗之路了,我該怎麼辦?隨後無意識地用大拇指依次掐到了中指的離位和坎位,得到本卦火水未濟;然後根據當時的時辰(16:47)申時,申為9,除6後餘數為3,判斷三爻將變,三爻變後,得到變卦火風鼎

    然後這個卦怎麼解呢?

    解卦最重要的是讀懂變爻爻辭,本卦代表當前的狀態,所以在這裡取本卦的變爻。本卦火水未濟的六三爻爻辭說:「未濟,正兇,利涉大川。」翻譯成白話文是:「未能成就,中正以防恐懼不安,利於涉越大河巨流。」

    天給的建議是:不要和那些領導對抗,要保持中正立場。

    然後如果我保持中正的立場,後面會發展成什麼結果呢?變卦代表事情的發展結果。在這裡,我們取變卦火風鼎的卦辭:「元吉,亨。」翻譯成白話文是:「至為吉祥,亨通。」意思是如果我保持中正立場,結果會至為吉祥,亨通。

    根據這個卦的的啟示,再結合自己當下的處境,保持中正確實是最好的選擇。所以我決定順天意,今後盡量保持中正。

    以上就是通過掐指一算來指導我們的決策。有個成語叫「大道至簡」,古聖先賢留下的智慧是要教我們化繁為簡。所以我們在生活中要不斷地提煉和總結智慧,並用它來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從而讓我們應對事情來更加遊刃有餘。

    算卦的方式有很多種,我們可以根據自已的喜好來選擇。對於這個掐指一算,你學會了嗎?在最後,我留一個問題給大家思考:「為什麼在掐指一算時,必須要無意識地掐指才行?」

    人形機器人「造車」

    IT之家 6 月 3 日消息,5 月 31 日,東風柳汽與優必選科技正式簽署人形機器人應用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動人形機器人在汽車製造場景的應用。

    通過此次合作,優必選工業版人形機器人 Walker S 將進入東風柳汽,開展汽車製造過程中的安全帶檢測、車門鎖檢測、車燈蓋板檢測、車身質檢工位、車廂後蓋檢測、內飾總檢、油液加註、前橋分裝、集配撿料、貼覆車標、配置刷寫、標籤列印等一系列工作。此外,人形機器人還將和傳統自動化設備協作作業,解決複雜場景的柔性無人化生產。

    東風柳汽總經理林長波表示:

    今天,我們終於非常榮幸地把優必選人形機器人 Walker S 請到了柳州,請進了我們東風柳汽的智能工廠。本次優必選人形機器人將結合最新 AI 技術的應用進入柳汽,通過實訓,將會在更為複雜的檢測、裝配、物流現場提供更優的解決方案,這不僅為柳汽的智能製造水平帶來更大的提升,也將成為汽車行業智能製造新風範,將加速推動人形機器人在汽車產業中場景化、規模化應用,為實施『龍行工程』提供新動能。

    IT之家從優必選官網獲悉,全新工業版人形機器人 Walker S 身高 1.7 米,外觀比例更接近人類,搭載全新一代融合控制演算法。Walker S 可與工廠系統互通,獲得產線狀態及信息,並實時回傳採集數據並傳輸至工廠系統,實現信息的即時共享。

    Walker S 搭載了 41 個高性能伺服關節以及多維力覺、多目立體視覺、全向聽覺和慣性、測距等全方位的感知系統;具備行業領先的多模態夜感器融合技術、動態環境反饋整合和自主環境探索技術等,全方位感知環境與人事物。

    轉自:https://www.ithome.com/0/772/718.htm

    應雙贏?

    昨天他們讓我頭疼了一整天,到晚上的時候又安排了尹雙銀(應雙贏)和廖明翰(料明悍)來我們家來作客……

    這讓我聯想到一個畫面:一幫惡徒控制了大家的身體和思想,並且掐住了大家的脖子,然後惡狠狠地對大家說:「應雙贏!」

    對以上這個場景,大家作何感想?雙方能實現雙贏嗎?

    我作為被這幫惡徒控制的其中一員,最起碼我認為是雙贏不了的。老子不是嚇大的!大丈夫有死而已!就算干不死這些惡徒,也要在死之前給他們留下永久的慘痛記憶!

    應雙贏?起碼先把大家解放了,再來談!一面控制了大家的身體和思想,還掐住了大家的脖子,再來和大家講「應雙贏」……這簡直是愚蠢至極的做法!這些惡徒所說的雙贏,不就是要讓大家不要反抗,老老實實地當牛做馬嘛!

    在如今這種形式下,我們普通人如果想活下去,恐怕只有兩條出路:一是給他們當牛做馬,二是想辦法躺平。我目前採取的是第二種方式,盡量少消費,少出力……把所有的消耗維持在最低限度,每天只求努力提升自己,然後待機而動。

    對於當下這種情境下的生存之道,你有什麼更好的主意嗎?

    14 億人卻做不好科研,印度學術困境難解

    過去十年,印度科技界創造了屬於他們的高光時刻。其科技論文發表數量以驚人的兩位數增長,迅速躍升為全球第三大出版國;其太空探索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就;其組建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遙感衛星群。值得關注的是,印度的研發支出在 GDP 中的佔比遠低於主流科技強國的平均水平,「花小錢辦大事」是其一貫的風格。如今,經費投入不足可能成為其邁向科技強國的「絆腳石」。

    印度,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正在進行最大規模的領導人選舉。6 月 1 日之前,9.7 億的印度選民將要選出他們的新一任領導人。

    本土科學家們對這個政治話題關注度頗高,其背景是,印度的學術界正處在一個關鍵節點。具體來說是政府對科研的資助體系,正在經歷重要變革,在這個國家主導了科研投入的國度,印度科學家希望,新一屆為期 5 年的政府能夠堅定地把更多資金投入基礎科研,同時增加資助透明度。

    正如印度在經濟等方面的體現,這是一個充滿未來和希望的地方。年輕人口充足,好學而願意吃苦,以改善生活和階級躍升為目的,願意付出努力。在這樣的條件下,現任總理莫迪曾說,印度要在 2047 年(印度從大英帝國手裡獨立出來 100 周年)成為一個發達國家,以及更近的目標,即在 2030 年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不管從哪個角度拆解這個目標,科學、技術能力都是底層和深遠的發展動力。但現實是,在印度學術界,資金不足、資助體系不流暢困擾著這裡的最聰明的頭腦。

    借著印度大選的時間點,本文我們詳細聊聊印度科學家是如何展望他們的科學強國之路。

    現狀:極具性價比的印度科學

    從科技的角度看印度,過去十年,印度創造了屬於他們的高光時刻。

    太空領域的成就是絕對的代表。從 2013 年開始,印度成功發射了「Mangalyaan」火星探測器,成為繼美國、蘇聯和歐洲之後第四個成功探測火星的國家,這次一擊即中的成就開啟了印度一系列航天嘗試。2017 年,通過 PSLV-C37 運載火箭,印度一次性將 104 顆衛星送入太空,在當時也創下了單次發射衛星數量的新紀錄。

    再看 2023 年 8 月 23 日,印度第三次探月任務「月船 3 號」成功著陸月球,成為繼美國、蘇聯和中國之後第四個在月球表面軟著陸的國家。更令人稱奇的是,完成這一切的預算僅為 7400 萬美元,甚至比拍一部科幻電影的成本還低。

    對印度來說,技術成就是一種國力象徵。總理莫迪在直播畫面里用力搖著印度三色旗:「我們正在見證歷史。」極力傳達一個新的形象和信號:一個崛起中的國家在全球精英中佔據一席之地。

    同樣的成就,也體現在印度的科研成果產出上。

    在 2008 至 2018 的 10 年裡,印度的科技論文發表數量以驚人的兩位數增長,帶著印度整體排名從全球第九,一躍成為如今的全球第三大出版國,僅次於美國和中國。同時,其學術界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蓬勃生長,2014 年至 2021 年,大學數量從 760 所激增至 1113 所。

    在展示出了「印度速度」的同時,學術界的運行和他們的登月任務一樣,也展現出「花小錢辦大事」的理念。

    印度科學技術部(DST)的一份報告指出,印度研發支出僅佔到其 GDP 的 0.64%。作為對比,2022 年,經合組織 38 個成員國平均研發支出大約佔本國 GDP 的 2.7%,中國與此相近,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在 2021 年的研發支出佔比為 2.4%。

    還有一些其他成就,比如印度相當著名的仿製葯產業。印度官方數據顯示,以產量計算,2021 至 2022 年間,印度的製藥產業在全球排名第三,其中絕大多數為平價的仿製葯。在那場影響全球的疫情當中,印度出產的仿製葯在客觀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遙感衛星群,也是印度組建的。

    但高光的成就不代表所有現狀,光芒甚至會產生更多不被關注的陰影。

    一位印度學者指出,該國現有的資源越來越傾向於支持能夠更快落地或商業化的項目。這是在資源有限下的選擇,在強調經濟價值的背景下,應用驅動的研究佔據主導,為印度技術領域帶來了片面的繁榮,而更基礎的研究成為了被犧牲的那一部分。

    科研的最終價值體現在推動社會進步,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基礎研究催生出具有應用價值的技術,再到下一階段的大規模應用,最終影響到每一個人。「我們必須銘記,為純粹的基礎研究留下一席之地同樣重要。持續的創新活力才能構建全面而多元的研究生態系統。」印度物理學家 Arindam Ghosh 在接受 Nature 的一次採訪中表示。

    代價:頂級人才出逃

    相比於印度的經濟地位 —— 這個帶有官方色彩的指標,在世界範圍內,印度的人才拿下了不成比例的成就。近年來,印度裔頂尖人才在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全面出擊」,勢力覆蓋商業、政治和學界。去年莫迪總理訪美參加企業家見面會時,有人調侃稱這是「老鄉見面會」,因為包括谷歌、微軟、Adobe 在內的頂級公司,CEO 都是印度面孔。

    湧向美國的腳步沒有放緩。據美國《高等教育紀事報》(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報道,根據美國國土安全部數據,截至 2023 年 9 月,持有美國學生簽證的活躍人數,印度為 32 萬人,中國為 25.4 萬人。印度 15 年來首次取代中國,成為美國留學生最大來源國。

    「印度的教育系統培養了高素質的理科學生。然而現在的趨勢是,學生移民到國外進行高等教育,往往永遠不會回來,這導致了印度科學界技能的喪失,」印度浦那大學天體物理學家 Debarati Chatterjee 說。

    印度外交部估計,2022-2023 僅僅一年間,印度出國的學生人數(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從 130 萬增加到 150 萬。

    印度本土學術人才庫出現被「掏空」的危險。「我的團隊接待了 12 名夏季項目實習生…… 我本來很樂意接受其中任何一位學生在我的實驗室攻讀博士學位。但他們沒有一個人想留在國內。」去年升學季,印度著名學府印度科學研究所的遺傳學教授 Upendra Nongthomba 的一篇文章引發了廣泛討論。

    據印度專註學術報道的媒體 Times Higher Education 報道,印度學生出國攻讀博士學位的人數激增,導致其國內大學出現大範圍招生短缺,且情況在疫情後更加惡化。一位留學諮詢機構負責人表示,2023 年,前往海外的學生人數「顯著增加」,為此前來諮詢的博士候選人數量增加了 70%。

    原因更多在印度內部。「在我們國家,科研資金和獎學金髮放有非常高的不確定性,所以學生的生活都過得很拮据。」昌迪加爾大學助理教授 Noble Kurian 的評價一針見血。

    這一呼籲得到了一些政治家的支持。國會議員 Shashi Tharoor 就警告說,「官僚的冷漠」已經阻止了許多學生繼續從事研究職業。「政府部門的入門級崗位的薪資要高得多…… 所以博士學位往往是國內學生們最次的選擇,」他指出。

    當最優秀的人才紛紛選擇出走,其國內的人才真空問題更加棘手,如何創造一個有吸引力的研究環境,成為了印度教育界和政府必須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一場由內而外的改革勢在必行。

    改革:用正確的姿勢撒錢

    歸根到底還是錢的問題。而在資助科研方面,印度政府在其中起了絕對主導的作用,這也是為什麼學者們都關注大選的影響。

    頗具印度特色的現象是,在印度,大約六成的科研資金來自中央及地方政府和高校,而私營部門僅有四成。對比之下,私營部門在 OCED 成員國的研發支出中平均佔比高達 74%,歐盟 27 國中這一數字也達到了 66%。

    印度其實也不乏跨國大公司,涵蓋建築、信息技術、製造和製藥等多個領域,這些企業完全有能力在支持科研甚至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做出更大的貢獻。但在現行的、不透明的體制面前,他們顯得非常吝嗇。

    政府作出過努力。去年 8 月,印度議會通過了一項法案,批准成立 Anusandhan 國家研究基金會(ANRF),五年內向大學和實驗室提供 5000 億盧比(約合 60 億美元)的資金支持,以改善基礎研究的現狀,其中 70% 的資金來源於非政府渠道,比如業界和印度的富豪們。

    這一莫迪親自牽頭形成的法案,被印度大報 The Economic Times 稱為:學術界的夢想。

    但夢想要成真,還需要經歷更多改革。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的教授 Binay Panda 最近在印度媒體 The Hindu 上發文指出,法案的確是一個必要的途徑,但在這個基礎之上,新一屆政府需要實施更詳細的計劃,並建立類似於擔保資金的託管賬戶機制。增加資金的同時也需要更加審慎地把控支出,同時打造更好的人力體系。

    在那篇題為「Scientists and a wish list for the incoming government」的文章里,Binay Panda 寫下了作為一名一線學者的「願望」清單:

    1. 新一屆印度政府需要以每年 50% 的速度增加研發支出至 GDP 的 4%,且鼓勵私營部門向 ANRF 捐款,提升研發投資;

    2. 必須升級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基礎設施,以吸引高質量教師和研究人員,同時確保招聘體系的公平性;

    3. 向全球看齊,教育和研究機構的招聘達到一個透明、快速且不受任何影響的全球公認的標準;

    4. 設立高效的科研資助管理系統,減少官僚體系下的繁瑣流程,確保科研部門能夠及時使用預算並快速將資金分配給科學家;

    5. 科學家應享有基於證據的學術自由和創新空間,包括自主創業和參加國內外會議的自由,同時對科研成果和教育質量負責。

    道理很明顯,不管是公共的還是私人的,對科學研究的投資最終可以帶來經濟增長,促進社會進步、健康和福祉的提升。尤其在發達經濟體中,這些共識為學術界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資源支持,他們明白,科研投資能夠帶來什麼樣的成果。

    在印度漫長的選舉季落幕後,無論哪個政治集團上台,都必須認識到,印度有能力並且應該在科研領域做出更多投入。

    就像 Binay Panda 在文章開頭所說:印度成為主要經濟強國的必要條件,就是支持科學,支持科學家。

    轉自:https://www.ithome.com/0/767/393.htm

    讓人見笑的事天天發生

    今天早上一到公司又拉肚子了,慶幸的是領導手下留情,沒讓我直接拉到褲襠里。

    現在我又發現一個規律:以前都是早上6:00在家上廁所的,結果經常是一到公司來就要拉肚子。這樣的話一大早就要拉兩回,所以後來乾脆7:30到公司後再上廁所。後來回想並總結了一下原因,應該是我在上班的路上看今日頭條新聞的緣故。我平時喜歡看社會新聞、時政新聞,今天早上在上班的路上又看了今日頭條上老百姓跳橋自殺的新聞,這又惹的領導不高興了,然後就讓我拉肚子。

    拉肚子——那堵子——那毒子……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學習、思考竟然成了一種罪過……老百姓看個新聞不行,學一下中華傳統文化也不行……他們這心裡是有多大恐慌啊?總結起來就是不能讓你知道的太多,或者是讓你的智慧打開。

    「這年頭讓人高興的事情一件沒有,讓人見笑的事天天發生。」——老舍《茶館》

    猴子摘果

    一群猴子,發現懸崖頂上有一棵熟透了的果樹,但懸崖太陡峭了,就算猴子身手矯捷也是無法摘到果子的。於是,猴子們想起了祖輩「猴子撈月」的典故來,便一個踩著一個的肩膀,搭起了「梯子」,這樣最先上去的猴子便摘到了果子。

    但摘到果子的猴子忘記了,自己能摘到果子完全是大家團結合作的結果,竟然獨自在懸崖上大嚼起來,絲毫不理會下面的猴子。於是。下面的猴子生氣了,撤去了「梯子」。最後那隻猴子吃完了所有的果子,但找不到下來的路而餓死在懸崖上。

    授權要避開的誤區

    在工作過程中,負責具體工作的最佳人選並不是管理者本人,而是管理者將合適的工作授權給合適的人去做,這可以讓日常管理變得井井有條。如果管理者總是大權獨攬,不僅自己會每天忙個不停,員工的潛能也無法發揮,上下級之間的關係也會變得不和諧。

    唐朝著名文學家柳宗元在他的《母傳》里記載了一種名叫蝜蝂的小蟲。這種小蟲有個特殊的喜好:背東西,見東西就背,而且東西越重就越喜歡。即使有人將東西拿下來,它也要再背上去,直至把自己累死才肯罷休。

    對管理者來說,管理權就像蝜蝂身上的重物一樣,管理者若死死抓住權力,那樣只會把自己弄得焦頭爛額。畢竟,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個聰明的管理者不會事必躬親,而是正確地利用員工的力量,充分發揮團隊協作精神,這樣不僅能使團隊很快成熟起來,還能減輕管理者自身的負擔。

    《聖經》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摩西帶領猶太人走出埃及的時候,部眾達幾十萬人,為了保證族人的安全以及傳達指令的一致性,不管是規劃隊伍的行進路線還是每天安排宿營地這種小事,都由摩西親自處理。但繁重的事物和旅途的艱辛,最終導致摩西病倒了。他的岳父葉忒羅來看他的時候,給他提出了一個建議:可以將部落里的一些小事和號令傳達的工作交給精明能幹的族人去做,你自己只要對事關本族的大事過問就可以了。摩西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就將部眾按照人口和姓氏劃分為不同的小組,任用了百夫長、千夫長來分層進行管理,自己則專註於行軍路線以及與外族作戰計劃的制訂等大事上來。從此以後,整個遷徙隊伍指揮變得更加靈活,號令傳達更為迅捷,族人之間也更加團結,最終整支隊伍衝破敵人的圍堵,到達了水草豐美的以色列。

    這就是合理授權所帶來的結果。一個管理者,即使他有再多的精力和才幹,也不可能事必躬親。他需要把部分職權交給下屬,讓大家來共同承擔責任。

    當然,授權也是一門藝術,需要管理者很好地把握分寸,來保證正確授權和合理監督,否則,很容易陷入授權的誤區。有些管理者常常會不負責任地授權。這種不負責任地下放職權,不僅不會激發下屬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反而會適得其反,引起他們的不滿。對團隊的管理者來說,要想適當地授權並真正地發揮授權的激勵作用,就要竭力避免出現如下的授權誤區。

    1.隨意授權

    由於能力、知識水平等因素,管理者在授權時要進行慎重的考核,切忌以個人好惡取人,或者以與自己的親疏程度選人,或者從平衡組織內派系出發挑選被授權人。這很容易造成實際的偏差。

    2.含糊授權

    有些授權人在向員工授權時總是不明不白的,對於給員工什麼權力、給多大的權力等需要非常明確的問題從不講清楚,這使得員工未能了解授權人的真正意圖就去開展工作;有的管理者在授權時總放心不下,總對員工有疑心,經常干涉被授權者,結果搞得員工很被動;還有的管理者授予員工的權力與員工所負的責任極不相稱,使員工面臨「責大於權」的狀況。

    3.授權失當

    一些管理者盲目地把權力授給無法勝任工作的人,這是失敗的管理工作。真正的授權當然是要找一個具有能力而又能行事負責的人。發現不了問題是素質的問題,解決不了問題是水平的問題。

    4.推卸責任

    管理者完成工作指派與授權後,仍然要對員工所履行的工作職責負全部責任。這就是說,當員工無法做好被指派的工作時,管理者將要承擔其後果。可是,有些管理者往往會將責任推卸到員工身上,這種做法顯然是不對的。每一位管理者都應該保持這樣的心態:「權力可授予,但責任卻無可推脫。

    5.越級授權

    管理者不可把中間層的權力直接授給員工,否則會造成中間領導層工作很被動,不但扼殺他們主動承擔責任的精神,而且有架空中間領導層的可能,久而久之,會出現中層管理不力的情況。因此,授權只能逐級下授,切不可越級授權。

    6.授權不充分

    許多管理者雖然把權力轉交給員工,但往往會增加許多限制,這就失去了授權的真正意義。當管理者把權力分授出去的時候,要充分地信任員工,相信他們能負起責任,並能有效地使用權力。只有充分地授權,才能真正地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7.授權沒有自信

    有些管理者由於缺乏自信,而不願真正地授權。他們擔心員工的表現會比自己更好,會危及自己的現有職位。這種類型的管理者必須要積極地確立自信心,否則,總有一天他將失去自己的職位。

    由此可見,事後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正確和合理地授權與控制是管理者必修的一門功課。

    管理心經:對管理者而言,最大的管理挑戰之一就是授權。授權不等於撒手不管,依舊應該關注下屬的工作進展,以發現問題時及時干預,糾正錯誤。

    本文轉自《管理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