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肖申克的救贖》談「體制化」

你看過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么?如果你看過這部電影,那一定會對電影里的角色瑞德(Red)的一段台詞印象深刻,記憶猶新:

「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 First you hate them,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d,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ing.」

今天之所以突然聊到「體制化」,是因為最近我一個朋友想辭去體制內的工作去外面發展,儘管他前期已經做了很多準備,但是他內心對於離開體制的焦慮依然難以掩蓋,以至於不得不依靠安眠藥來幫助睡眠,他的表現不禁讓我聯想到了瑞德的這段台詞。

1) 布魯克斯之死

瑞德的話在電影中的一個角色布魯克斯的身上體現得尤為深刻。

布魯克斯在肖申克監獄是一名圖書管理員,他於1905年被關進肖申克監獄,到被假釋時已經在監獄待了整整50年,他也由一個青年變成了80歲的老人。

在關押在肖申克監獄的50年中,布魯克斯早已經習慣了監獄的生活,習慣了一成不變的重複,習慣了做任何事都向獄警請示彙報,當他聽到自己可以重獲自由的消息時,感到的不是高興,而是不滿和恐懼。布魯克斯不想離開監獄,以至於噹噹獄友海伍德來向他祝賀道別時,他竟把刀架到海伍德的脖子上,如果我們不站在布魯克斯的視角來體驗他的情緒,我們很難理解他的這種行為。

雖然百般不願意,布魯克斯最終還是被要求離開肖申克監獄。50年,這個世界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當布魯克斯站在大街上,看著行人一個個神色匆匆,看著他兒時只見過一次的汽車如今已滿街都是,看著商店裡的商品琳琅滿目,世界的巨大變化給他帶來的恐懼是難以想像的。

50年的監獄生活還讓他失去了一切社會關係,親情、友情、愛情,所有與外界的情感聯繫都化作泡影。已經80多歲的布魯克斯甚至還需為生計發愁,他被安排在一個雜貨店裡工作,專門為買東西的顧客包裝物品,相比於圖書管理員,這並非是一個已經80多歲的老人所能承擔的工作,他不僅失去了往日獄友的尊敬,還被雜貨店經理所輕視。

完全陌生的世界和毫無安全感的生活使得布魯克斯痛不欲生,他徹夜難眠,為了擺脫這種困境,布魯克斯甚至想到弄把槍去搶劫雜貨店,以使自己重新被送進監獄。但善良的布魯克斯最終放棄了這個念頭,同樣被放棄的還有他自己的生命,布魯克斯最終選擇在自己的公寓里懸樑自盡,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是什麼奪走了布魯克斯對生的希望,讓他選擇了自殺?

我們可以為布魯克斯的死找出一系列的原因,但是癥結的根源還是在於一個被體制化的人突然脫離了體制。儘管布魯克斯有了人身自由,但其實他早已離不開肖申克監獄,正如當瑞德得知布魯克斯的死訊之後所說的,「他屬於這裡,他應該死在這裡。」

2) 體制,想說離開你,真的不容易

布魯克斯為什麼不願意離開監獄呢?這並不難理解,他在監獄已經生活了50年,早已經習慣了監獄,他在監獄受人尊敬,在監獄外卻什麼都不是,而只是一個不受待見的犯人。

雖然如此,要是給肖申克監獄的犯人一次重新選擇的機會,我想絕大部分囚犯仍會選擇離開離開監獄,開始新的生活,因為監獄並不是什麼好地方,而肖申克監獄裡更是充斥著罪惡和不公,其管理者甚至比很多囚犯本身還要骯髒無恥。

監獄的功能是對人進行社會改造,但是在肖申克監獄,這一功能卻被無毫無限制地濫用,正如冷血的典獄長警告每一個犯人時所說的,「Put your trust in the Lord, but you belongs
to me」(把你們的信任給上帝,但你們屬於我)。

在肖申克監獄,犯人的所有行為都會被看管,管理者甚至連對最基本的生理本能都企圖加以馴化,就像獄警長霍德林所說的:「讓你吃你就吃,讓你拉你就拉,讓你放屁你就放屁。」在肖申克監獄,上廁所必須向獄警進行報告,得到許可後才能去,這樣的控制對人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瑞德在被假釋後重新獲得了自由,可他每次上廁所都會跟經理請示,因為他發現自己如果不向經理請示,連「一滴尿都擠不出來」。要知道,瑞德在肖申克監獄能弄到違禁品,屬於能人,這樣的能人在離開肖申克監獄後依然難以適應新的生活環境,我們便能聯想到老布魯克斯的處境。

瑞德也像布魯克斯那樣總是感到莫名的惶恐,渴望重回監獄,他自白道:

「我要面對殘酷的現實,永遠無法適應外面的生活,腦子裡老是想著怎麼樣破壞假釋條例,好讓他們送我回去,生活在惶恐之中,太可怕了,布魯克斯知道這一點,知道得太清楚了。我只想回到我熟悉的地方,在那,我不必誠惶誠恐。」

好在他對安迪的一個諾言阻止了他這樣做,最終幸運地避免了布魯克斯的自盡的命運,但從他掙脫「體制化」的艱難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一旦被「體制化」了,要想擺脫它是多麼的艱難。

影片似乎也一直在暗示我們,體制化不僅僅只在監獄裡才會發生。我們在同情那個無法適應新生活的老囚犯的同時,經常忘記了自己,其實自己並不比這些重獲自由的老人強多少。

肖申克監獄的一幕只是我們當今社會生活的縮影,隨著現代社會分工的越來越細,我們早已習慣整天按照預設好的程式機械地活動,在生活中一再重複、單調的音符,這樣的生活說不上太好,也說不上太壞,可就是離不開。在發達的社會教化制度下,我們性格的稜角被抹去,思想火花的火花被澆滅,成了習慣在「體制化」中逆來順受的人,我們獲得了生存的權力,獲得了發展的機會,獲得了久違的安全感,卻失去了離開體制的能力。

換句話說,現代社會的所有人其實只是生活在更大的「肖申克監獄」之中。

3) 體制是如何重塑我們的?

「體制」意味著約束,而約束則意味著失去了「自由」,換句話說,「體制」最大的特徵是逼迫我們做一些自己並不想做的事情。我們做出自己並不想做出的行為,這種違反態度的行為被稱之為反態度行為

當我們被要求做出反態度行為時,我們的內心是抵觸的,我們只有「做」或「不做」兩個選擇,這個時候我們會怎麼辦?由於體制的存在,我們只能選擇做,就像肖申克監獄的囚犯一樣,於是我們在自願或者不自願的情況下做出了反態度行為。

認知失調理論告訴我們,一旦我們做出反態度行為,我們的內心會產生失調(即感覺到不舒服、不開心),由於已經做出的行為無法改變,我們只能通過改變我們的態度來使我們接受自己的行為(參見「行為是如何改變態度的?」),在不知不覺中,我們便慢慢接受了體制期待我們接受的態度,成為了一個順民。

變成一個順民的結果就如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威廉·福克納在其代表作《八月之光》中所說的那樣:

「沒有足夠的個人自由,人就喪失了個性;一個人一旦喪失了個性,他也就失去了值得擁有或者是保持的一切東西。」

人性的弱點不僅僅在於此——我們還會漸漸習慣那些我們自己並不喜歡的行為,這便是習慣化

所謂習慣化(habituation),是指連續或多次重複出現的同一刺激使生物對其所作出的行為反應發生衰減的現象,最典型的事例就是「狼來了」的故事。

習慣化是大多數多細胞有機體都會表現出的普遍現象 (Thompson & Spencer, 1966),也是神經系統可塑性的基本形式 (Houtveen , et al., 2001; Thompson, 2009),它幫助個體節約對熟知事件的加工資源,將有限的資源利用到其他同時或即將發生的事件上,是生物體實現優化資源配置、更好適應環境變化的一種適應性方式 (Rolls, 1999; Siddle, 1991;Stephenson & Siddle, 1983),從原生動物到人,處處可見。人也是如此。例如當人們第一次聽到某個好消息時會感到高興,而當再次聽到這個消息時,或許依然會高興,但強調會比第一次聽到要小。心理諮詢中使用的系統脫敏技術利用的就是習慣化的原理。

這本是我們適應環境的一種生理機制,卻也成了環境對我們形成束縛的「桎梏」。這種桎梏是無影無形的,它會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形成對環境的依賴,即使這種環境我們過度並不開心,正如瑞德描述的那樣:

First you hate them,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d,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首先你討厭他們,然後你習慣了他們。時間已經過去了,所以你依賴他們。」

犯人們剛剛踏入肖申克進入其體制時,都會試圖反抗,當他們意識到自己無法擺脫這種由體制(即監獄系統)導致依附關係時,就會學著去適應體制,最後發展成對體制的嚴重依賴。對肖申克監獄中的人而言,監獄不僅限制了犯人的肉體自由,還拘禁了犯人的靈魂,長時間的拘禁使它們和監獄融為了一體。

研究證實了這一點,年輕犯人比年長犯人更加暴躁,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初抗拒約束其個人自由的犯人將逐漸表現出服從 (Toch & Adams, 1989)。

人類生活所需要遵循的一套既定法則構成了體制,人們對體制的習慣便是體制化。生活在體制中的人必須接受被體制化,否則他們不僅會受到懲罰,可能甚至無法生存。由任何制度、規定、習俗構建的群體生活情境,都可以視肖申克監獄為縮影,體制對人的侵蝕一刻也不會停止,我們中的絕大多數是註定要被體制化的,人們總是在自覺或不自覺地扮演著肖申克似的角色。

當代人對體制面前是無力反抗的,也無力改變已有體制,只能按照一貫如此的行為方式來對體製表達順從,並最終依賴體制。由於自身的思維慣性和習慣,這種依賴一旦形成,人即使跳出了原體制下的依附關係,依然會本能地在新體制中尋找舊體制拘束,甚至要求重新恢復原體制。恩格斯對19世紀初期普魯士農民抵制農奴解放運動的闡釋就深刻地體現了這一點,

「甘受奴役的現象發生於整個中世紀,……普魯士在1806年和1807年戰敗之後,廢除了依附關係,……當時農民曾向國王請願,請求讓他們繼續處於奴役的地位」。

這種習慣有多麼難破除,本尼迪克特 (1990)曾感慨 「戰敗這杯苦酒(對於日本軍人而言)該是多麼難喝」,因為他們已經很難在沒有戰爭和由戰爭所帶來的榮譽中生活了。

4) 脫離「體制化」,我們需要什麼?

主人公安迪(Andy)能夠逃離肖申克監獄,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和他本人的能力是分不開的。如果安迪在金融、稅務、雕刻、地質等領域具備高超能力,他不可能在擺脫束縛的努力中設計可操作的、嚴密的、滴水不漏的救贖計劃,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然而,僅僅具備這些就夠了嗎?想想同樣是有很強能力的瑞德,差一點就走上了老布魯克斯的老路。

如果你對《肖申克的救贖》的電影情節有印象,你應該記得安迪冒著被關禁閉的懲罰還要放《費加羅的婚禮》讓大家聽的那一幕,這一幕能觸動人的靈魂,因為我們能看到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字——「希望」。

如果說體制化帶來的痛苦來自於潘多拉魔盒釋放的災禍,那麼最終能讓我們實現自我救贖的東西早就藏在了兩千多年前的潘多拉魔盒中,那就是希望。因為心懷希望,安迪一直執著地反抗著體制:他冒險為大家贏得啤酒,執著地申請經費以建造全美最好的監獄圖書室,教囚犯知識並幫助他們獲得文憑,日復一日地挖地洞以逃生……

在二十年的監獄生活中,安迪失去了所有,卻從未失去希望,正如他自己所說的:

「不要忘了這個世界上可以穿透一切高牆的東西,它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他們無法達到,也觸摸不到,那就是希望……希望是美好的東西,也許是最美好的東西,不論什麼時候,好東西從不會死的。」

能力是我們實現脫離體制的工具,它左右著我們離開體制時所能採取的策略,但真正決定我們是否去脫離體制的是希望,正如電影中的那樣,因為失去希望,布魯克斯自殺了,因為存有希望,瑞德開始了新的生活。

美國開國元勛班傑明‧富蘭克林曾說:「Great hopes make everything great possible.」無論我們經歷過怎樣的挫折或不公,無論我們在生命的旅途中失去什麼,只有不放棄希望,我們才能獲得前行的勇氣,完成他人無法完成的事情。正如在電影中,瑞德認為安迪挖出能夠逃走的地道需要600年,而安迪只用近20年就實現了。

最後以五星上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的名言結尾:

「Nobody grows old by merely living a number of years. People grow old by deserting their ideals. You are as young as your faith, as old as your doubt; as young as your self-confidence, as old as your fear; as young as your hope, as old as your despair.」

「沒有人僅僅通過活了幾年就變老了。人們通過拋棄自己的理想而變老。你和你的信仰一樣年輕,和你的懷疑一樣古老。像你的自信一樣年輕,像你的恐懼一樣古老;像你的希望一樣年輕,像你的絕望一樣古老。」

轉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31372631

作者: 張津東

群而不黨,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納。

《從《肖申克的救贖》談「體制化」》有2個想法

  1. 體制化(institutionalized),「體制」可理解為包括某種規則、習慣、意識和氛圍的環境,體制化的根源是意識形態,想要避免體制化,就要敢於懷疑,積極論證,保持批判性思維。避免自己被體制化,我們必須勇敢、思想、看和聽,創造強化獨立的人格。

  2. 避免方法:
    第一,堅持學習,不斷學習和體驗新事物。現代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知識更新很快,如果不能及時學習,做好知識儲備,你就只能被拋棄在舊的「體制」中,就沒有能力參與新的競爭;
    第二,多與「體制」外的世界進行溝通。與外界廣泛接觸,才能熟悉「體制」外的環境和規則,增強適應能力,見多識廣也是一種能耐;
    第三,對未來心存憧憬,做好生涯規劃。「算了,就這麼呆著吧」,這種消極心態是一種危險的信號。在當前人才流動的大勢下,一個單位干到老的情況越來越少了。保持樂於體驗不同生活的積極心態,將有助於擺脫「體制化」的危險。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