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謀攻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孫子說:戰爭的指導法則是,使敵人舉國完整地降服是上策,擊破敵國就差些;使敵人全軍完整地降服上策,擊破敵軍就差些;使敵人全旅完整地降服是上策,擊破敵旅就差些;使敵人全卒完整地降服是上策,擊破敵卒就差些;使敵人全伍完整地降服上策,擊破敵伍就差些。因此百戰百勝,不能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戰就能使敵人降服,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頂部沒有覆蓋的遠望樓)轒轀(古代用於攻城的大型木製戰車。上蒙牛皮,下面可容十數人,往來運土以填平敵人的城壕),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通「堙」,堆成的土山),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所以指導戰爭的上策是挫敗敵人的戰略計謀,其次是挫敗敵人的外交,再次是打敗敵人的軍隊,下策是攻佔敵人的城池。攻城的辦法是不得已的。修造攻城的樓櫓和戰車,準備攻城的器械,三個月才能完成;構築攻城的土山,又要三個月才能完工。將帥控制不住自己焦躁憤怒的情緒,驅使軍隊像螞蟻一樣去爬梯攻城,士卒傷亡三分之一,而城池還是攻不下來,這就是攻城帶來的災難!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所以善於用兵的人,降服敵人的軍隊而不靠直接交戰,奪取敵人的城堡而不靠強攻,滅亡敵人的國家而不靠曠日持久的戰爭,一定要用全勝的戰略爭勝於天下。這樣,軍隊不致勞累疲弊,而勝利卻可以保全,這就是以謀略制敵的法則。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1、固執。2、牢固,堅固,強固有力而不易摧毀),大敵之擒也。

所以用兵的法則是,有十倍於敵的兵力就包圍它,有五倍於敵的兵力就進攻它,有兩倍於敵的兵力就設法分散它,有與敵相等的兵力就設法擊敗它,兵力少於敵人的時候就要退卻,實力比敵人弱就要設法避免決戰。所以,弱小的軍隊如果固執于堅守,就會淪為強大敵人的俘虜。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將帥就是國家的輔佐,輔佐周密,國家就強盛;輔佐不周,國家就會衰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1、本義為牛韁繩。2、束縛,拘束)軍。不知三軍(古代所說的三軍是指騎馬打仗的前、中、後三軍。前軍一般是先鋒營負責開路、偵察、應付小規模的戰鬥,帶部分軍需物資;中軍就是統帥所處的大軍有當時作戰的大部分作戰兵種;後軍主要就是全軍的主要軍用物資、工匠、以及大量的民工等。這裡的三軍是軍隊的統稱)之事而(參與;一起干某事)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所以國君可能使軍隊受到禍害的情況有三種:不知道軍隊不可以前進卻硬叫軍隊前進,不知道軍隊不可以後退卻硬叫軍隊後退,這叫牽制軍隊。不了解三軍的內部事務而去干預三軍的行政管理,就會使士兵迷惑;不懂得三軍的權變而去干預三軍的指揮,就會使士兵疑慮;三軍既迷惑又疑慮,那麼其他諸侯乘機進犯的災難也就來到了。這叫做擾亂了自己的軍隊而致使敵人獲得勝利。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所以預知勝利有五種情況:知道什麼條件下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勝利;懂得多兵與少兵的不同用法的,能勝利;軍隊上下意願一致的,能勝利;以己有備對敵無備的,能勝利;將帥有指揮才能而國君不加掣肘的,能勝利。這五條,是預知勝利的方法。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所以說,了解敵人又了解自己,打多少次仗都不會有危險;不了解敵人但了解自己,勝敗的可能各半;既不了解敵人,也不了解自己,那麼每戰都會有危險。

作者: 張津東

群而不黨,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納。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