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如何「抵而塞之」和「抵而得之」?

《鬼谷子》抵巇篇中說:「天下紛錯,上無明主,公侯無道德。則小人讒賊,賢人不用;聖人竄匿,貪利詐偽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離散,乖亂反目,是謂萌牙巇罅。聖人見萌牙巇罅,則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不可治,則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諸侯相抵,不可勝數;當此之時,能抵為右。

在上面這段話中,鬼谷子提到「抵而塞之」和「抵而得之」,那麼聖智之人如何「抵而塞之」和「抵而得之」呢?

說到這個就不能不提到鬼谷子智慧的原理,那就是陰陽原理。抵就是「抵消」的意思,抵巇就是通過陰陽相抵消的方式來抵消縫隙。

《鬼谷子》中的聖人之「抵」有兩種方式:第一種、用善人抵消惡人,以堵塞和消除隱患,即「抵而塞之」;第二種、用惡人抵消善人,以推翻和奪取重塑,即「抵而得之」。

第一種方式,用善人抵消惡人。這個很好理解,就是孔子說的「舉直錯諸枉」,讓善人盯住並感化惡人,使其不能作惡甚至放棄作惡。歷史上的治世無一例外都是「抵而塞之」,這個可以自己去考察歷史!

第二種方式,用惡人抵消善人。這個也很好理解,就是孔子說的「舉枉錯諸直」,讓惡人盯住並殘害善人,使其不能施展抱負甚至一怒之下報復作惡。就跟歷史上的滅國一樣,想要滅掉一個國家,首先要想辦法摧毀其良臣。文種的《滅吳七術》中就有兩條:「六曰貴其諛臣,使之易伐;七曰彊其諫臣,使之自殺。」意思就是賄賂敵國的那些諂媚的佞臣,以此來打亂敵國的戰略部署;限制敵國正直的諫臣,「使自殺以弱其輔」,讓敵國的國君自己把良臣殺掉,以此來削弱敵國的輔助力量。伍子胥就是這麼被搞死的,後來的陳平也是這樣害死了范增。後來的結局大家都知道,吳王夫差和霸王項羽都自殺身死,勾踐和劉邦最終得了天下!這就是典型的抵而得之!

這就是《鬼谷子》中的抵巇之術,運用起來威力巨大!不可不警惕啊!

抵巇之術對我的啟示:順勢而為!不然領導安排幾個垃圾或者一群垃圾把你盯住,行拂亂你所為,那麼你基本上是很難成事的。

作者: 張津東

群而不黨,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納。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