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人工智慧(Deep seek):
《鬼谷子》中說:「聖人見萌牙巇罅,則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不可治,則抵而得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人工智慧(Deep seek)答:
《鬼谷子》中的這段話出自《抵巇》篇,核心講的是聖人如何洞察並處理社會危機(「巇罅」原指縫隙,引申為隱患、矛盾)。其含義可分層解析:
1、「見萌牙巇罅,則抵之以法」
「萌牙」即萌芽,「巇罅」指細微的裂縫。聖人能敏銳察覺社會問題的早期徵兆(如制度漏洞、民心不穩等),並採取針對性手段(「抵之以法」的「法」指方法、策略,不單指法律)。
2、「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
若社會矛盾尚可挽救,就通過改革、修補(「塞之」)消除隱患。比如商鞅變法通過制度調整鞏固秦國統治,即「塞之」。
3、「不可治,則抵而得之」
若系統已腐朽無法修補(如紂王暴政),則順勢推翻重建(「得之」指奪取並重構)。周武王伐紂即是「得之」的體現。
深層邏輯:
鬼谷子強調的不是簡單的修補或顛覆,而是基於對矛盾發展階段(量變到質變)的判斷,選擇成本最低的解決方式。這種思想與中醫「治未病」(防微杜漸)和現代危機管理的「早期干預」理念相通,體現了中國哲學中「因勢利導」的智慧。
舉例: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建議劉備取荊州、益州,即是看到漢室衰微「不可治」,轉而謀求新根據地(「得之」);而他治理蜀漢時嚴明法制,則是「塞之」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