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成語出處

先秦·左丘明《國語·周語上》:「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阻止)民之口,(超過)於防川」。意思是指阻止人民進行批評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還要嚴重;比喻不讓人民說話,必有大害。

成語故事

周厲王是西周時候的一個暴君,他獨斷專橫、殘忍兇狠,誰稍不如他的意,不是遭受酷刑,落得終身殘疾,就是被流放到窮鄉僻壤,弄得妻離子散。老百姓對他恨透了,大家遇到一起就講他的暴行,不滿的情緒四處蔓延。

召穆公見人民對周厲王越來越不滿,很憂慮,擔心這樣下去終將釀成大亂,就勸周厲王說:「大王,你這樣做實在太過分了,老百姓快受不了了,到處都在議論你。」周厲王一聽,拍著桌子吼道:「誰敢議論我,立即處死。」為了防止老百姓說自己的壞話,周厲王從衛國找來了一個巫師,讓他整天在街上轉悠,聽到誰說自己的壞話就立即來報告。不知有多少人因為說了對周厲王不滿的話被送上了斷頭台。這樣一來,老百姓都不敢議論國君了,甚至連在一起講話也不敢了,怕被誤認為在議論朝政而做了冤死鬼。兩個熟人在街上偶爾遇見,只能互相遞個眼色,擦肩而過,誰也不敢張口。從此,再也沒有怨恨之聲傳到周厲王耳朵里。他高興極了,覺得自己的辦法真靈,得意洋洋地對召穆公說:「你看,我能禁止百姓發議論,現在沒人敢說我壞話了吧?

召穆公嘆了口氣,說:「你這樣堵住人民的嘴,就像堵住了一條河水。河水一旦決口,要造成滅頂之災;人民的嘴被堵住了,帶來的危害遠甚於河水。所以,治理河水要採取疏導的辦法,治理民眾要讓天下人暢所欲言,然後採納其中好的建議。這樣,天子處理國政就少差錯了。古代聖賢的君主為政,總要讓公卿大臣甚至士大夫發表自己的意見,還要廣開言路,讓天下百姓都有議論政治得失的機會。老百姓嘴裡講的都是心裡所想的話,怎麼可以不讓他們說出來呢?

可是周厲王根本聽不進召穆公的勸導,而且變本加厲鎮壓百姓,三年後,激起民憤發生了叛亂,最終被流放到了國外。

成語寓意

古語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召穆公屢次規勸橫徵暴斂的周厲王,周厲王非但不聽,反而變本加厲地「防民之口」,這種做法本身即是一種「失民心」的做法,這種做法不會降低他的失誤,也不會消除民眾的憤怒。周厲王終落得個被流放的下場。可悲,可憐,卻又在情理之中。如果當初他勤政愛民,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需,那麼也就不會淪落到流放的下場。

成語告訴人們:無論何時,處於何種境遇,君與民,都是舟與水的關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統治離不開一國之君,更離不開一國之民。

轉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防民之口,甚於防川/2351591

作者: 張津東

群而不黨,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納。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