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成语出处

先秦·左丘明《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阻止)民之口,(超过)于防川”。意思是指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比喻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

成语故事

周厉王是西周时候的一个暴君,他独断专横、残忍凶狠,谁稍不如他的意,不是遭受酷刑,落得终身残疾,就是被流放到穷乡僻壤,弄得妻离子散。老百姓对他恨透了,大家遇到一起就讲他的暴行,不满的情绪四处蔓延。

召穆公见人民对周厉王越来越不满,很忧虑,担心这样下去终将酿成大乱,就劝周厉王说:“大王,你这样做实在太过分了,老百姓快受不了了,到处都在议论你。”周厉王一听,拍着桌子吼道:“谁敢议论我,立即处死。”为了防止老百姓说自己的坏话,周厉王从卫国找来了一个巫师,让他整天在街上转悠,听到谁说自己的坏话就立即来报告。不知有多少人因为说了对周厉王不满的话被送上了断头台。这样一来,老百姓都不敢议论国君了,甚至连在一起讲话也不敢了,怕被误认为在议论朝政而做了冤死鬼。两个熟人在街上偶尔遇见,只能互相递个眼色,擦肩而过,谁也不敢张口。从此,再也没有怨恨之声传到周厉王耳朵里。他高兴极了,觉得自己的办法真灵,得意洋洋地对召穆公说:“你看,我能禁止百姓发议论,现在没人敢说我坏话了吧?

召穆公叹了口气,说:“你这样堵住人民的嘴,就像堵住了一条河水。河水一旦决口,要造成灭顶之灾;人民的嘴被堵住了,带来的危害远甚于河水。所以,治理河水要采取疏导的办法,治理民众要让天下人畅所欲言,然后采纳其中好的建议。这样,天子处理国政就少差错了。古代圣贤的君主为政,总要让公卿大臣甚至士大夫发表自己的意见,还要广开言路,让天下百姓都有议论政治得失的机会。老百姓嘴里讲的都是心里所想的话,怎么可以不让他们说出来呢?

可是周厉王根本听不进召穆公的劝导,而且变本加厉镇压百姓,三年后,激起民愤发生了叛乱,最终被流放到了国外。

成语寓意

古语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召穆公屡次规劝横征暴敛的周厉王,周厉王非但不听,反而变本加厉地“防民之口”,这种做法本身即是一种“失民心”的做法,这种做法不会降低他的失误,也不会消除民众的愤怒。周厉王终落得个被流放的下场。可悲,可怜,却又在情理之中。如果当初他勤政爱民,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需,那么也就不会沦落到流放的下场。

成语告诉人们:无论何时,处于何种境遇,君与民,都是舟与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统治离不开一国之君,更离不开一国之民。

转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防民之口,甚于防川/2351591

作者: 张津东

群而不党,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纳。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