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鹼地也能變豐收田

10月21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考察調研,走進鹽鹼地現代農業試驗示範基地,察看大豆、苜蓿、藜麥、綠肥作物長勢,了解鹽鹼地生態保護和綜合利用、耐鹽鹼植物育種和推廣情況。他特彆強調:「18億畝耕地紅線要守住,5億畝鹽鹼地也要充分開發利用。如果耐鹽鹼作物發展起來,對保障中國糧倉、中國飯碗將起到重要作用。」總書記的這番話道出了鹽鹼地的重要作用,也為當前我國鹽鹼地綜合治理指明了方向。

  鹽鹼地是我國極為重要的後備耕地資源,挖掘鹽鹼地潛力,開展鹽鹼地綜合利用,對於糧食安全有著特殊意義。當前鹽鹼地的分布情況是怎樣?綜合治理的痛點和難點在哪裡?如何通過生態化利用將鹽鹼地變成豐收田?帶著這些問題,近日,本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科技示範

  激發鹽鹼地糧食生產潛力

  一片濱海鹽鹼地,變身優質良田。這樣的變化發生在河北、山東、遼寧和天津等環渤海省市的低平原區。據了解,2013年,國家科技支撐項目「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啟動,針對鹽鹼荒地和中低產田,重點突破土、肥、水、種等關鍵技術,主要解決環渤海地區4000多萬畝中低產田和1000多萬畝鹽鹼荒地的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發展問題。

  「歷經5年時間,示範工程帶動了區域中低產區糧食增產增效,夯實了我國糧食安全基礎。累計實現增糧209.5億斤,節本增效185億元,節水43億立方米,為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的實施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首席專家、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劉小京研究員把這項工程的效益賬算得很明白。

  鹽鹼地是指土壤含有過量可溶性鹽類的土地,它的形成除了受到氣候、地理、水流等條件影響,還與不合理的耕作管理有關。目前,全世界現有灌溉土地中約有一半存在土壤次生鹽鹼化的威脅,大部分新開墾的鹽鹼荒地因灌溉與排水措施不當,產生新的土壤鹽鹼化問題。

  我國耕地土壤鹽漬化主要發生在乾旱區和半乾旱區的灌溉農業和補充灌溉農業。由於降水少而蒸發強烈,灌溉水帶來的鹽分被留在土壤中。當土壤耕層可溶鹽累積到一定程度,會使作物出苗、生長受影響,作物減產甚至絕收。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田長彥介紹到,以新疆為例,鹽鹼地分布廣泛,具有面積大、類型多、積鹽重、形成複雜等特點。而且局部灌區因灌溉方式的改變,產生了新的鹽漬化土壤,嚴重阻礙了當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的保護。

  目前,我國擁有各類可利用鹽鹼地資源約5.5億畝,具有較好農業開發價值的鹽鹼地集中分布在東北、中北部、西北、濱海和華北五大區域。「在這些具備農業改良利用潛力的鹽鹼地中,綜合改良3500萬畝鹽鹼障礙耕地,每年可增加200億斤以上的糧棉油產量。」他補充到。

  遵循規律

  因地制宜綜合治理鹽鹼地

  鹽鹼地問題具有複雜性、長期性和反覆性特點,它的治理利用也是一項系統工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就開始探索鹽鹼地治理的技術模式,並在各鹽鹼區形成了一些區域特色明顯的關鍵技術,如東北鹽鹼區的種稻洗鹽改鹼技術、西北鹽鹼區的膜下滴灌技術、濱海鹽鹼區的「上覆下改」控鹽培肥技術、中北部鹽鹼區的生物節水農藝技術、華北鹽鹼區的有機培肥鹽斑改良技術等。

  「儘管具體方法有所不同,但始終要遵守水鹽運動規律。」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李保國解釋,他打了個比喻:「就好比自家種花一樣,花盆要是沒有排水的孔,長期澆水就會造成土壤的鹽鹼化。」不管是以水壓鹽、大水洗鹽還是通過結冰使得鹽水分離,最終目的都是將根系生長的土層內溶於水的鹽鹼成分降低。

  「另外還要進行分區治理。」李保國補充說。東部季風區、內陸區、濱海區的自然條件各不相同,有些地區的鹽鹼地能夠通過治理髮展鹽土農業,而內陸乾旱區域更多的要考慮優先保護自然鹽漬生態環境系統,以免發生因為短期的小面積局部改良利用,帶來永久性大面積的生態環境災難。總體而言,需要對不同區域的鹽鹼地特徵進行深入分析,且在淡水資源有保障和具有排水條件下,因地制宜形成配套的鹽鹼地治理技術與方式。

  田長彥也表示鹽鹼地的綜合治理需要按照分類治理的原則進行。以新疆為例,首先需要搞清新疆耕地鹽鹼地分級類型的數量和分布規律,進而分析與評價耕地鹽鹼地成因和危害程度,結合當地的生產條件,依據「改良利用結合、增產增效並重、生產生態協調」原則,提出新疆灌區鹽鹼地防治戰略對策和措施。

  隨著鹽鹼區生產條件的改善和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鹽鹼土的分布、分類、發生、發展發生了顯著變化。目前鹽鹼地的治理依然沿用過去的基礎資料,缺乏鹽鹼地治理的科學評價指標體系,造成鹽鹼地治理的盲目性,投入大、效果差。田長彥建議,要加快新時期我國鹽鹼地資源普查,掌握鹽鹼地的分布、數量、成因和障礙程度,制定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

  改革創新

  拓展鹽鹼地利用發展空間

  在新疆克拉瑪依小拐鄉新墾鹽鹼荒地上進行的生物改良試驗,通過第一、二年種植鹽地鹼蓬吸鹽,第三年種植細齒草木樨培肥,第四年種植棉花的種植模式,依靠耐鹽鹼植物的生長發育吸收土壤中的鹽鹼成分,實現土壤脫鹽,從而使鹽鹼地變成可種植經濟作物的優質地。

  「這種鹽土農業發展模式改變了以往通過改良鹽鹼土地適應作物種植的理念,轉而以土壤適應性種植將有經濟價值的鹽生植物栽培引上產業化之路,既增地又增效,拓展了鹽鹼地區農業發展空間。」田長彥講到。

  長期以來,鹽鹼地的治理利用是通過水壓鹽、大水洗鹽來降低土壤的鹽鹼含量,實現作物的種植,對水的需求量要求很大。但在水資源短缺地區,大水洗鹽的方式難以展開。

  「鹽鹼土很難種植一般的農作物,但卻適宜一些鹽生植物的生長。」田長彥提到,耐鹽植物鹽鹼地原土種植改良利用技術就是利用鹽生植物吸鹽特性,並篩選出經濟鹽生植物進行種植。

  鹽生植物有著很大的開發利用價值,如鹽角草、鹽地鹼蓬、高鹼蓬、野榆錢菠菜和紅葉藜等可作為鹽生飼草植物,還可以進行鹽生鮮菜、鹽基生物炭、鹽生植物保健油品的開發。

  據了解,中國有425種左右鹽生植物可以在鹽鹼地生長,而在新疆目前鑒定出315種,其用途主要分為藥用、食用、觀賞、飼料牧草、纖維、瀕危保護、蜜源植物和鹽漬生境生態建設植物種。

  「儘管擁有豐富的鹽生植物資源,但高耐鹽的鹽生植物在產業開發中產品種類還比較少,市場認知程度還較低,在生產上進行大面積推廣較慢。」田長彥提出自己的看法。他總結認為,現階段迫切需要篩選培育高耐鹽優質的農作物和經濟耐鹽植物品種,以滿足鹽鹼地適應性高效種植需求。

轉自:https://www.cas.cn/zt/kjzt/htlc/mtbd/202111/t20211116_4814288.shtml

作者: 張津東

群而不黨,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納。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