箇卦·九三爻詳解

爻辭

九三,𠏉父之蠱,少有悔,無大咎。
《象》曰:𠏉父之箇,終無咎也。


1. 爻辭字面解釋

  • 「𠏉父之蠱」
    「𠏉」意為斡旋、扭轉;「父之箇」指父輩(或前任)遺留的積弊。九三爻繼續強調「治亂」的主題,但此時處於下卦之終(巽卦最上),臨近上卦艮(山),象徵改革進入攻堅階段。
  • 「少有悔,無大咎」
    在糾正弊病時,因過於剛猛(九三陽爻居陽位,過剛)或方法不當,可能引發短暫後悔或阻力,但最終不會造成嚴重過失(無大咎)。

2. 爻象分析

  • 陽爻居陽位(當位)
    九三爻剛健有力,有強烈的改革決心,但巽卦(風)本性柔順,而九三位於巽卦頂端,已顯躁動,容易因急切而失當。
  • 與上九無應
    九三與上九同為陽爻,無法陰陽相應,象徵缺乏上位者的支持,需獨立應對挑戰。
  • 處「多凶」之位
    《周易》中三爻、四爻為「人道」之位,多憂懼(《繫辭傳》稱「三多凶」),九三處於內外卦交接處,形勢複雜。

3. 深層含義

  • 改革需權衡力度
    九三爻提醒,即使動機正確(𠏉父之箇),若手段過於強硬(如激進推翻傳統),可能引發反彈(少有悔)。但只要能堅持正道(無大咎),最終可化解危機。
  • 「悔」與「咎」的區別
  • 「悔」是短期困擾,因行動中的偏差所致;
  • 「咎」是真正的過錯。九三雖有小悔,但因初心為公,故無根本性錯誤。

4. 現實啟示

  • 個人成長
    糾正自身或家庭的長期積習(如不良習慣)時,需避免矯枉過正。例如,突然徹底改變生活方式可能難以持續,漸進調整更穩妥。
  • 職場與社會
    改革舊制度時,若操之過急(如九三的剛猛),可能引發抵觸,需注意策略(如溝通、分階段實施)。但只要方向正確,短期阻力不必畏懼。

5. 對比其他爻

  • 與初六、九二對比
  • 初六「𠏉父之箇」需謹慎(陰爻居下),九二「𠏉母之箇」強調柔和(居中位);
  • 九三則因位置和爻性,更顯剛勁,故需警惕過激。
  • 與六五對比
    六五柔居尊位(「干父之箇,用輿」),以柔克剛,依靠眾人;九三則偏剛,需自我修正。

總結

九三爻的核心是:改革者需有勇氣,更需智慧

  • 正面:剛健果斷,勇於擔當;
  • 反面:需防急躁冒進,以「無大咎」為底線。
    《象傳》強調「終無咎」,說明只要堅持正道,短期困難終會化解。

養虎為患

「養虎為患」是一個漢語成語,比喻縱容敵人,最終給自己帶來嚴重的禍患。以下是關於該成語的詳細介紹:


1. 成語釋義

  • 字面意思:餵養老虎,結果反而被老虎傷害。
  • 引申義:意思是縱容敵人,留下後患,自己反受其害。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2. 成語出處

  • 典故來源
    該成語的典故可追溯至《史記·項羽本紀》中「鴻門宴」的故事。范增勸項羽趁劉邦勢弱時除掉他,並警告說:「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如果現在放過他,就是養著老虎給自己留禍患。)但項羽未聽,最終劉邦壯大,項羽兵敗自刎。
  • 文獻記載
    類似表述亦見於《後漢書·班超傳》:「今君性嚴急,水清無大魚,察政不得下和。宜盪佚簡易,寬小過,總大綱而已。」其中暗含對「縱容隱患」的警示。

3. 現實寓意

  • 警示意義
    強調對惡勢力或潛在威脅需及時遏制,不可因一時心軟或短視而釀成大禍。
  • 應用場景
    常用於政治、商業、人際交往等領域,提醒人們警惕長期風險。

4. 文化延伸

  • 類似西方諺語:
    「Feed a snake in your bosom, and it will sting you later.」(懷抱養蛇,終被其噬。)
  • 相關成語故事:
    《東郭先生與狼》——救助忘恩負義的惡狼,反遭威脅,寓意相近。

通過「養虎為患」這一成語,漢語生動體現了古人以史為鑒的智慧,至今仍具深刻的現實指導意義。

爭奪

今天看到今日頭條的新聞,說美中達成90天雙方關稅下調115%的協議後,現在很多生產廉價日用品的工廠突然接到來自大量來自美國的訂單,工廠日夜開工都生產不過來了。按照正常的思維,如果預期後面會有高關稅,影響進口,才需要搶生產訂單。這說明美國商界對後面的關稅持悲觀態度。

於是我決定卜卦預測一下未來的趨勢。卜問:「高關稅暫停90天以後,美國會繼續施行高關稅嗎?」

按照金錢卦起卦方法,分別得到:正反反、正反正、正正反、正反反、正反反、正正反,得到一個靜卦——奪為澤

按照解卦手冊中的規律:六爻皆不變者(無動爻,則為靜卦),只有本卦而無之卦,則參考本卦卦辭解卦。在這裡,我們直接取卦義。

靜卦代表確定的事情。奪,意思是爭奪。意思是關於關稅,中美雙方會有爭奪。

那麼該如何爭奪呢?我想到了去年2024年12月份卜的一次卦——請預測一下2025年的中國國運走勢?

那次卜出的卦中給了兩條建議:

奪卦九二爻:「,吉,悔亡。」翻譯為白話文為:在昏暗不明的局勢下堅守信用,吉祥,悔恨消失。

奪卦上六爻:「景奪。」翻譯為白話文為:光明地爭奪。

我想這兩條建議是非常中肯的思路,需要重視!

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又稱「自我實現的預言」「羅森塔爾效應」,是指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或群體)抱有某種期望時,這種期望會無意識地影響被期望者的行為,最終使其表現朝著預期方向發展的現象。簡單來說,積極的期望會促使他人進步,消極的期望則可能導致其表現下滑


起源與實驗

  1. 神話背景
    名稱源自希臘神話。雕塑家皮格馬利翁愛上了自己雕刻的少女像,他的強烈願望最終感動女神,讓雕像變成真人。
  2. 心理學實驗
    1968年,心理學家羅森塔爾(Robert Rosenthal)雅各布森(Lenore Jacobson)在一項經典實驗中發現:
  • 他們告訴小學教師,某些學生(隨機選出)經測試為「高潛力者」。
  • 儘管這些學生原本普通,但教師因對其抱有更高期望,無形中給予更多關注和鼓勵。
  • 學年結束後,這些學生的成績確實顯著提高。
    實驗證明,他人的期望能直接影響個體的表現

核心機制

  • 心理暗示:權威者(如老師、上司)的期望會通過態度、語言或行為傳遞給他者。
  • 正向反饋循環:被期望者感受到信任後,更可能提升自信、努力達成目標,進而驗證期望。
  • 標籤效應:消極標籤(如「能力不足」)也可能導致被期望者自我懷疑,表現變差。

應用場景

  1. 教育領域:教師對學生的積極期待能提升學習效果。
  2. 職場管理:領導對員工的信任可激發其潛力(如「管理中的皮格馬利翁效應」)。
  3. 家庭教育:父母對孩子的鼓勵比批評更能促進成長。
  4. 自我實現:個人對自身的積極心理暗示(如「我能做到」)也可能改善結果。

與相關概念的區別

  • 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他人期望影響個體表現。
  • 高爾頓效應(Galatea Effect):個體對自己的期望影響自身表現。
  • 格萊姆效應(Golem Effect):消極期望導致表現變差(皮格馬利翁效應的反面)。

啟示

  • 權威者的角色:教師、管理者或父母的言行對他人影響深遠。
  • 期望的力量:通過傳遞信任和支持,可能幫助他人突破局限。
  • 批判性思考:需警惕偏見或刻板印象帶來的消極期望。

簡而言之,皮格馬利翁效應揭示了人際關係中「信念」如何塑造現實,強調積極期待的重要性。

鳴琴而治

宓子賤治單父,彈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巫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居,以身親之,而單父亦治。巫馬期問其故於宓子,宓子曰:「我之謂任人,子之謂任力。任力者固勞,任人者故佚。」人曰宓子賤,則君子矣,佚四肢,全耳目,平心氣,而百官以治義矣,任其數而已矣。巫馬期則不然,弊生事精,勞煩教詔,雖治猶未至也。

這段古文出自《呂氏春秋·察賢》,通過對比宓子賤與巫馬期治理單父的不同方式,闡述了”任人”與”任力”的治國理念差異。以下是逐句註解:


原文
宓子賤治單父,彈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
註解

  • 宓子賤:孔子弟子,名不齊,字子賤。
  • 單父(shàn fǔ):春秋時魯國邑名。
  • 彈鳴琴:彈奏琴瑟,象徵從容不迫。
  • 身不下堂:無需親自處理瑣事。
    譯文:宓子賤治理單父時,每日彈琴,足不出戶而單父卻治理得井井有條。

原文
巫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居,以身親之,而單父亦治。
註解

  • 巫馬期:孔子另一弟子,名施,字子期。
  • 以星出,以星入:披星戴月,形容早出晚歸。
  • 以身親之:事必躬親。
    譯文:巫馬期治理單父時,早出晚歸,日夜不休,親自操勞,單父也得到治理。

原文
巫馬期問其故於宓子,宓子曰:”我之謂任人,子之謂任力。任力者固勞,任人者故佚。”
註解

  • 任人:依靠人才,善於用人。
  • 任力:依賴個人勞力。
  • 佚(yì):通”逸”,安逸。
    譯文:巫馬期向宓子賤請教原因,宓子賤說:”我的方法是任用賢能,你的方法是依靠勞力。任力者自然勞累,任人者自然安逸。”

原文
人曰宓子賤,則君子矣,佚四肢,全耳目,平心氣,而百官以治義矣,任其數而已矣。
註解

  • 佚四肢:身體安閑。
  • 全耳目:不耗損耳目之勞。
  • 平心氣:心態平和。
  • 治義:按道義治理。
  • 任其數:掌握用人之術。
    譯文:人們稱讚宓子賤是真正的君子,他身體安閑,耳目不勞,心氣平和,而百官各司其職,這是因他精通用人之道。

原文
巫馬期則不然,弊生事精,勞煩教詔,雖治猶未至也。
註解

  • 弊生事精:損耗生命,耗盡精力。
  • 勞煩教詔:頻繁發布政令。
  • 未至:未達最高境界。
    譯文:巫馬期則相反,他耗盡精力,勞煩於政令,雖能治理但未臻至境。

核心思想

1、治國策略

  • “任人”(宓子賤):通過選拔賢能、分層負責實現”無為而治”,是道家與儒家結合的理想治理模式。
  • “任力”(巫馬期):依靠個人勤政,屬法家事必躬親的作風,雖有效但難以持久。

2、管理智慧

  • 強調領導者應注重製度建設和人才任用,而非陷於瑣事。
  • 暗合《道德經》”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思想,主張減少干預。

3、歷史影響
這一典故成為後世”鳴琴而治”的典故來源,常用於讚美善於簡政放權的官員。

此段文字通過鮮明對比,揭示了中國傳統政治哲學中”頂層設計”與”具體執行”的辯證關係。

聖人如何「抵而塞之」和「抵而得之」?

《鬼谷子》抵巇篇中說:「天下紛錯,上無明主,公侯無道德。則小人讒賊,賢人不用;聖人竄匿,貪利詐偽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離散,乖亂反目,是謂萌牙巇罅。聖人見萌牙巇罅,則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不可治,則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諸侯相抵,不可勝數;當此之時,能抵為右。

在上面這段話中,鬼谷子提到「抵而塞之」和「抵而得之」,那麼聖智之人如何「抵而塞之」和「抵而得之」呢?

說到這個就不能不提到鬼谷子智慧的原理,那就是陰陽原理。抵就是「抵消」的意思,抵巇就是通過陰陽相抵消的方式來抵消縫隙。

《鬼谷子》中的聖人之「抵」有兩種方式:第一種、用善人抵消惡人,以堵塞和消除隱患,即「抵而塞之」;第二種、用惡人抵消善人,以推翻和奪取重塑,即「抵而得之」。

第一種方式,用善人抵消惡人。這個很好理解,就是孔子說的「舉直錯諸枉」,讓善人盯住並感化惡人,使其不能作惡甚至放棄作惡。歷史上的治世無一例外都是「抵而塞之」,這個可以自己去考察歷史!

第二種方式,用惡人抵消善人。這個也很好理解,就是孔子說的「舉枉錯諸直」,讓惡人盯住並殘害善人,使其不能施展抱負甚至一怒之下報復作惡。就跟歷史上的滅國一樣,想要滅掉一個國家,首先要想辦法摧毀其良臣。文種的《滅吳七術》中就有兩條:「六曰貴其諛臣,使之易伐;七曰彊其諫臣,使之自殺。」意思就是賄賂敵國的那些諂媚的佞臣,以此來打亂敵國的戰略部署;限制敵國正直的諫臣,「使自殺以弱其輔」,讓敵國的國君自己把良臣殺掉,以此來削弱敵國的輔助力量。伍子胥就是這麼被搞死的,後來的陳平也是這樣害死了范增。後來的結局大家都知道,吳王夫差和霸王項羽都自殺身死,勾踐和劉邦最終得了天下!這就是典型的抵而得之!

這就是《鬼谷子》中的抵巇之術,運用起來威力巨大!不可不警惕啊!

抵巇之術對我的啟示:順勢而為!不然領導安排幾個垃圾或者一群垃圾把你盯住,行拂亂你所為,那麼你基本上是很難成事的。

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

問人工智慧(Deep seek):

《鬼谷子》中說:「聖人見萌牙巇罅,則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不可治,則抵而得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人工智慧(Deep seek)答:

《鬼谷子》中的這段話出自《抵巇》篇,核心講的是聖人如何洞察並處理社會危機(「巇罅」原指縫隙,引申為隱患、矛盾)。其含義可分層解析:

1、「見萌牙巇罅,則抵之以法」
「萌牙」即萌芽,「巇罅」指細微的裂縫。聖人能敏銳察覺社會問題的早期徵兆(如制度漏洞、民心不穩等),並採取針對性手段(「抵之以法」的「法」指方法、策略,不單指法律)。

2、「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
若社會矛盾尚可挽救,就通過改革、修補(「塞之」)消除隱患。比如商鞅變法通過制度調整鞏固秦國統治,即「塞之」。

3、「不可治,則抵而得之」
若系統已腐朽無法修補(如紂王暴政),則順勢推翻重建(「得之」指奪取並重構)。周武王伐紂即是「得之」的體現。

    深層邏輯
    鬼谷子強調的不是簡單的修補或顛覆,而是基於對矛盾發展階段(量變到質變)的判斷,選擇成本最低的解決方式。這種思想與中醫「治未病」(防微杜漸)和現代危機管理的「早期干預」理念相通,體現了中國哲學中「因勢利導」的智慧。

    舉例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建議劉備取荊州、益州,即是看到漢室衰微「不可治」,轉而謀求新根據地(「得之」);而他治理蜀漢時嚴明法制,則是「塞之」的實踐。

    沉默,運用智謀

    大家都說今年是澤火年,也就是《帛書周易》中的澤火勒。《帛書周易》的勒卦卦辭說:「巳日乃復,元亨,利貞,悔亡。」其中的「巳日」指什麼呢?

    漢典中的解釋是:「巳,火也,其禽蛇也。」結合勒卦卦辭前後文的意思,我將巳日註解為「起火日」,因為只有真正到了起火日才會有勒!

    為了確認這個註解的準確性,我決定卜卦問一下。卜問:「《帛書周易》的勒卦中的巳日指起火日,是嗎?」

    按照金錢卦起卦方法,分別得到:正正反、正正反、反反反、正正反、反反反、正反反,得到本卦山地剝、互卦川為地;三爻、五爻變,得到變卦風山漸。

    按照解卦手冊中的規律:二爻變者,則參考本卦二個變爻的爻辭解卦,找出其中的聯繫。

    剝卦六三爻辭說:「剝,無咎。」註解為白話文為:盤剝掠奪,沒有災禍。這句話是針對我們這個階段的人說的,意思讓他們繼續從物質和思想上對我們進行盤剝掠奪。用「全程安全可控」剝我們的物質,用「腦機介面」剝我們的的思想。

    剝卦六五爻辭說:「貫魚食,宮人籠,無不利。」註解為白話文為:連續給魚投食,宮人幫助籠魚,沒有不利。

    這個卦對我們的啟示: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那麼今後我們會怎麼做呢?我們只能積極地學習和運用智謀,以便讓自己的日子能過得好一點。這意味著今後整體形勢會更加困難,但我們沒有選擇!因為我們需要做一名仗劍君子,以便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能夠做到「一擊致命」!

    智慧需要升級

    今天我一共卜了三次卦。

    第一個卦問的是:「今天安排戈軍回學校,讓我站大廳外,經常有車來添堵,這幫垃圾是不是又遇到麻煩要我們想辦法了?」然後卜出了本卦天山掾、互卦天風狗、變卦澤天夬。這卦的意思是這幫垃圾又遇到麻煩了,我需要警戒,最後得做出決斷。

    第二個卦問的是:「法制是底線,這個觀念正確嗎?」然後得到一個靜卦——山水蒙,意思是幼稚。但是這個卜出的卦十分奇怪,法制是社會底線,這個是世人皆知的,難道天不知道嗎?回想起剛才卜卦的時候,大腦隱隱覺得發矇,什麼都想不起來。這個卜卦有問題……我覺得應該又是意識被干擾了。

    隨後我馬上就卜了第三個卦:「剛才問的『法制是底線』時,意識是被干擾了嗎?」然後又得到一個靜卦——山風箇,意思是痼疾,根深蒂固、難以治療矯正的疾病。

    對比山水蒙和山風箇這兩個卦,發現第三爻有改動。由此推斷在卜第二次卦時,意識確實是被腦機介面篡改了。簡單地說,就是你拋銅錢後看到是正反反,但寫卦的時候因為意識被修改,你會在大腦一片空白的情況下不由自主地寫成正正反。這讓我認識到腦機介面科技濫用的可怕!這些垃圾是想毀了人類嗎?

    我們再來看卜出的山水蒙和山風箇,這兩個卦都是靜卦,連續卜出靜卦的概率是非常低的,我也是極少碰到,那麼這兩個卦之間應該有關聯。再仔細一思考,發現我第三次卜出的卦其實是對第二次卜卦的矯正和說明,意思是現在法制問題屬於痼疾。

    從第二次卜問「法制是底線」的問題時被干擾的情況來看,說明這些垃圾是非常害怕法制的!今後的任何領導人想要扭轉當前的混亂局面,就必須回歸到法制,這是必經之路!惡不積,不足以滅身。任何試圖為非作歹的人,都不要抱僥倖心理!

    最後,我在思考一個問題:意識經常被腦機介面篡改,我們該如何應對?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智慧需要升級;我對《易經》的研究必將進入下一階段——善易者不卜!

    「法治」是不可突破的最低標準

    問人工智慧(Deep seek):

    法治是底線,這個觀念正確嗎?

    人工智慧(Deep seek)答:

    「法治是底線」這一觀念在特定語境下是正確的,但需要結合具體場景和價值觀進行辯證理解。以下從不同角度分析其合理性與局限性:


    1. 法治作為社會治理的底線

    正確性體現

    • 最低限度的秩序保障:法治通過規則明確權利與義務,防止社會陷入弱肉強食的混亂狀態。例如,刑法禁止暴力、欺詐等行為,構成社會穩定的基礎。
    • 權力的約束:法治要求公權力「法無授權不可為」,防止政府濫用職權,保護公民基本權利(如《憲法》對人身自由、財產權的規定)。
    • 普遍性底線:在多元社會中,法治是不同群體達成共識的「最大公約數」,超越道德、宗教等可能存在的分歧。

    • 局限性

    • 法治的滯後性:法律無法涵蓋所有新興問題(如AI倫理、數據隱私),僅依賴法治可能導致某些領域缺乏規範。
    • 形式正義的不足:嚴格遵循法律條文可能忽視個案正義(如「機械司法」問題),需結合實質公平。

    2. 法治不能替代更高層次的價值追求

    • 法治是「底線」而非「上限」
    • 社會良治還需道德、文化、政治倫理等補充。例如,法律無法強制要求見義勇為,但公序良俗鼓勵這種行為。
    • 法律是最低行為標準,而社會進步需要公民自覺遵守更高標準(如環保、公益)。
    • 法治的依賴條件
    • 法律本身必須符合正義(「惡法非法」爭議)。例如,納粹時期的種族法律雖具形式合法性,但違背人性底線。
    • 法治需配套制度(如獨立司法、法律普及)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3. 中國語境下的實踐意義

    • 中國強調「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結合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明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但同時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
    • 例如,《民法典》不僅規定權利義務,也倡導誠實守信、公序良俗(如對「好人條款」的立法)。
    • 動態發展的底線
    • 法治底線隨社會進步而提升。例如,中國從《物權法》到《民法典》對私有財產保護的強化,反映了法治底線的抬高。

    結論

    「法治是底線」的觀念在強調法律的基礎性作用時是正確的,但需注意:

    1. 法治是必要的,但非充分的治理手段;
    2. 法律的實質正義比形式條文更重要;
    3. 底線之上,社會仍需追求道德、文化等更高目標。

    這一表述的合理性取決於如何定義「底線」——若將其理解為「不可突破的最低標準」,則成立;若理解為「唯一標準」,則過於狹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