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面臨的共同難題

馬克思有兩大發現,一是剩餘價值,二是唯物史觀。剩餘價值有階級傾向,不被西方認可,但唯物史觀的發現就很有水平了。他說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要匹配,有什麼樣的生產力就要有什麼樣的生產關係,如果生產關係落後,就要產生經濟危機,如果生產關係先進,就能促進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具體指物質財富,生產關係具體指分配方式。馬克思牛就牛在把簡單的經濟學原理上升到歷史層面,從而發現了決定歷史興衰的關鍵因素。這個唯物史觀的發現有其必然性,很容易從微觀模型中推導出來。

假定一個公司有1個老闆,5個員工,年利潤100萬,老闆分掉50萬,其餘每個員工分掉10萬,那麼老闆與員工貧富差距是5:1,後來公司擴大規模,員工增加了一倍,年利潤也增加了一倍,這時老闆分掉100萬,其餘每個員工分掉10萬,那麼此時老闆與員工貧富差距是10:1,貧富差距增加了一倍。如果公司繼續擴大,那麼貧富差距會更大。放眼整個社會,如果社會財富不斷擴大,但是分配機制不變,那麼貧富差距必然擴大。這時老百姓絕對收入會有所提高,但是錢多了物價水平也會提高,相應的生活成本會提高,老百姓的相對生活水平有可能會下降,這就會引發矛盾,為了緩和矛盾就需要改革,或者更為劇烈的革命,這在本質上是為了改變分配方式。

那麼一開始我們假定老闆少拿一點,員工多拿一點,結果會不會好點,答案是貧富差距也會越來越大,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這就是馬克思斷言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根本原因,只要資本家還在拿走勞動成果,那麼社會化大生產和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矛盾將始終不可調和,貧富差距必然加大,改革可以緩和矛盾,但不能解決矛盾。

最好的方法是廢除私有制,搞公有制,社會化大生產的成果全員分配,沒有老闆拿走利潤,只有無產階級為人民服務,那麼問題就解決了。沒有貧富差距,老百姓越來越富有,這不就是社會主義嗎?馬克思這套學說在理論上完全說的通,但操作起來很難,因為他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

人與人之間差異是客觀事實,差異的存在導致收入上的差別,收入上的差別導致貧富差距,社會混亂程度增加是一定的,這便是熵增原理。如果強行用制度來消除這個差異,搞平均主義達到整齊劃一,那麼必然會降低人的勞動積極性,結果就是降低生產力,我們吃大鍋飯越搞越窮也驗證了這個道理。

搞社會主義一刀切不行,搞資本主義又必然帶來危機,那麼如何是好?如何在不影響勞動積極性的前提下,還不出現危機,這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面臨的共同難題。目前來看,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正在靠攏,資本主義社會化,社會主義資本化,一個在調節貧富差距,一個在激發勞動積極性,二者殊途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