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道德經》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意思是說天下的人都認為美好的東西是美好的時候,這就變成醜惡的了;都認為善良的東西是善良的時候,這就是不再善良了。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當天下的人都認為某一樣事物是美的,都挖空心思地去追求的時候,醜惡就產生了。

歷史上著名的「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典故不就證明了這一點嗎?女性的苗條本來是美的,但因為楚王喜歡,宮女們害怕體胖失寵,於是紛紛惡性節食,因此香消玉殞,本來美好的事情變成了醜惡的事情。天下大美不是人人都去追求一種美,而是各種各樣的美都有人欣賞,這樣世界才能實現動態平衡。

當天下的人都知道善良是什麼樣的時候,善良就隱匿不見了,這又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善良只能發自內心,出於良知,卻不能定義。把善良標準化、模式化的結果不但無助於道德教化,反而容易滋長打著善良旗號沽名釣譽的現象。真正的善良是發自內心不求回報的,是自然而然的發生的,一旦人人都知道助人為樂是善、施捨財物是善,善往往就會變成了有目的的衡量、計劃和行動,那麼善也就失去了善的意義,反而助長了邪念的滋生。

這裡我要提一下自然,我對自然的理解有三個層面,第一層叫「放任自然」,實際上很多人講的順其自然實際是放任自然,這是很糟糕的事情,第二層才是「順其自然」,其核心在「其」上,指的是天也,指的是本心。第三層是「道法自然」,什麼叫道法自然?就是孔子講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已經進入的道層面,心在道中,步步為道,這是自然的最高的境界。

實際上《道德經》不是簡簡單單的一部政治學問,也不是兵法書,首先它是一部先天的道家經典,第二它在運用上面涵蓋了各個方面,「明體」方能「達用」,學以致用的前提是要明體,「知其白,守其黑」,「白」就是體,要明體,如果不能知其白,何以能夠守其黑?

最後,我要用道家丹經裡面有一句話來結束《道德經》的講述,「在世若不修道德,如入寶山空手回」,就是說人生一世如果不去悟道、明道、修道,這一生就算白來了,所以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轉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9123518596937470

作者: 張津東

群而不黨,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納。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