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賞」無「罰」?

今天在註解鬼谷子的《符言》篇時,又發現通行版《鬼谷子》中有篡改作者原意的痕迹。現在幾乎所有市面上流傳的《鬼谷子》之類的書,都是這樣寫的:「用賞貴信,用刑貴正。賞賜貴信,必驗耳目之所聞見,其所不聞見者,莫不暗化矣。誠暢於天地神明,而況奸者干君。右主賞。」

可能是天意,我無意中看到了《鬼谷子》中的這一句,實際上來源於姜子牙的《六韜》(今天在讀這本書),原句是這樣的:

文王問太公曰:「賞所以存勸,罰所以示懲,吾欲賞一以勸百,罰一以懲眾,為之奈何?」太公曰:「凡用賞者貴信,用罰者貴必。賞信罰必於耳目之所聞見,則所不聞見者,莫不陰化矣。夫誠,暢於天地,通於神明,而況於人乎?」

上下文一對比,就很明顯地看出來有人有意強調了「賞」,刪除了「罰」,以誤導後世君主。這個動機也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外乎是只想獲得「賞」,而逃避「罰」。或許對這些人的有賞無罰,才造就了他們今天的為所欲為和囂張跋扈!

對此,我本著保留鬼谷子先生原話和原意的原則,對這句話做出了校正:

用賞貴信,用罰貴正。賞信罰正,必驗耳目之所聞見,其所不聞見者,莫不暗化矣。誠暢於天地,通於神明,而況奸者干君?右主賞罰。

後面我也發現了《符言》篇中又一句被篡改的地方,通行版《鬼谷子》中是這樣寫的:「心為九竅之治,君為五官之長。為善者,君與之賞;為非者,君與之罰。君因其所以求,因與之,則不勞。聖人用之,故能賞之。因之循理,固能長久。右主因。」

這裡面的「君因其所以求,因與之,則不勞。」言外之意就是君主根據他們的請求,按需進行賞賜,那麼君主就不會勞煩。後面的「聖人用之,故能賞之。」是用聖人來舉例,聖人使用這種方法,所以能賞得其所。這更印證了我前面的推斷,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對此,我本著保留鬼谷子先生原話和原意的原則,結合網上不同的版本進行對比,對這句話做出了校正:

心為九竅之治,君為五官之長。為善者,君與之賞;為非者,君與之罰。君因其政之所以求,因與之,則不勞。聖人用之,故能賞罰之。因之循理,故能久長。右主因。

對於這幾句話的註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我在原文中的註解——《符言》

作者: 張津東

群而不黨,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納。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