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還是山……

第一階段:看山是山,只看到表面的相,普羅大眾的價值觀和標籤,沒有獨立思考能力,隨波逐流,處於混沌狀態。

第二階段:看山不是山,大量學習和經歷後,開始意識到表象都是虛幻的,藏於下面的規律和本質才是真實的。

第三階段:看山還是山,是一切看明白後的難得糊塗,是洞察事物規律後的大智若愚。

民不舉,官不究

「民不舉,官不究」為古語法諺,翻譯為現代法律語言,其大意為:雖有不當行為,但當事人不向當局提出追訴請求,當局就不應追究。

對於「民不舉,官不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每種理解又直接影響著司法、執法行為乃至法治的進程。

在一些人的腦海里,社會主義國家就是要積極主動地審查民事行為是否公平合理。「民不舉,官不究」的思想,是封建官僚徇私瀆職的借口,潛藏著封建意識的毒瘤。正因如此,對於法官是否應主動審查訴訟時效的問題,才會爭論不休。也正因如此,法官超出當事人請求進行裁判的情況才會時有發生。
可見,「民不舉,官不究」經常被曲解。在我看來,於民事、商事等私法領域,此語非常可取,只要民事行為不侵害他人權益,不違反國家法律,即使存在瑕疵,只要民不舉,官府就不應審查干預;而在憲政、行政、刑事等公法領域,職權部門則應主動查處違法,萬不可以「民不舉,官不究」為由,怠於履行職責。

上述相反的事例說明,古語法諺有其適用領域。置之此處,則精闢入理;放於彼處,則謬之千里。

轉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0%91%E4%B8%8D%E4%B8%BE%EF%BC%8C%E5%AE%98%E4%B8%8D%E7%A9%B6/15165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