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雍也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心中以敬为居,对于民事、政事,总是以谨慎认真的态度对待)而行(简约明了),以(治理)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简:怠慢;倨傲)乎?”子曰:“雍之言然。”

仲弓问子桑伯子这个人。孔子说:“这个人不错,就是行事太简约了。”仲弓说:“虑事谨慎细致,行事简约明了,以这种方式治理百姓,不也可以吗?虑事粗疏,行事简约,不就太过粗陋了吗?”孔子说:“你说的对。”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将对甲的恼怒转移于乙)不贰过(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鲁哀公问:“你的弟子中谁好学?”孔子说:“颜回好学,从不将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从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短命早死了,现在没有同样的弟子了,再没有听说过这样好学的人了。”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瘐。”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公西子华出使齐国,冉有请求周济他母亲一些小米。孔子说:“给他一釜。”冉有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一瘐。”冉有却给了他五秉。孔子听到后说:“公西赤到齐国去,车前驾着肥马,身上穿着轻裘。我听说君子应当接济穷人,不应使富人富上加富。”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赤色的马和牛,亦泛指赤色,周人以赤色为贵)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孔子谈到仲弓时说:“耕牛生下的小牛,通身赤色,牛角周正,即使不想用来祭祀,难道山川之神会舍弃它吗?”

(果敢决断)(通达事理)(多才多能),于从政乎何有?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孔安国说:“君子为儒,将以明道。小人为儒,则矜名矣。”君子为儒,是为了弘扬道,施行道;小人为儒是为了名利。)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游做武城宰。孔子说:“你在那里遇到什么人才没有?”子游说:“有个叫澹台灭明的,走路不抄近道,不是公事从不到我的住处来。”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修饰过度)文质彬彬(文和质相得益彰的样子),然后君子。”

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显得粗俗,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显得造作。文和质相得益彰,才可以成为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人在世上生存要正直诚实,虚妄诈巧之人也可在世上生存,但那不过是侥幸免于祸害罢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好以它为乐的人。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与其谈论高深的道理和学问;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则不可以与其谈论高深的道理和学问。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致力于干好那些该给百姓干的事,对鬼神则敬而远之,这就是智了。”樊迟又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艰难之事则为先,享成之事则处后,这就是仁了。”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智者喜欢水的性格,仁者喜欢山的性格;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如果齐国改革,就能达到鲁国的样子;如果鲁国改革,就能符合先王之道了。尊贤尚功,就是尊贤人、尚功臣;亲亲尚恩,就是用亲人、尚恩人。为国当“用强”还是“用信”?当然最好是用“既强且信”的人,这就启示我们要加强本国国民的教育,使本国人才辈出,传承优进,使符合天之大道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作为德行指导原则,最最高境界了吧!社会缺失它已经很长时间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建立自身做人处世的基础)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喻的意思),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说:“能够厚泽百姓,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这算是仁了吧?”孔子说:“这何止于仁,一定是圣了!尧和舜对此都感到为难呢!所谓仁者,完善自己时要想到完善别人,追求自己通达时要想到让别人通达。从身边事情做起,以己喻人,推己及人,这就是行仁的方法了。”

论语-公冶长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捆绑犯人的黑绳索。借指监狱;囚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出嫁给他。虽然在牢狱之中呆过,却不是他的罪过。”然后把女儿嫁给了他。

宓子贱为单父宰,辞于夫子,夫子曰:“毋(事前,预先)(古同“拒”,抵抗)也,毋(妄,乱也)而许也;许之则失守,距之则闭塞。譬如高山深渊,仰之不可极,度之不可测也。”

宓子贱被任命为单父的主官,向夫子辞行,孔夫子对他说:“不要事先就拒绝,也不要胡乱地表示赞许。胡乱地表示赞许容易让自己丧失主见,事先就拒绝则容易闭塞言路。要像高山深渊那样,使人仰望却看不到顶,使人窥探却测不到底。”(为政者新到一地、一单位,一切不要急于表态,广开言路,却不拒不许,这应是正确的态度。)

或曰:“雍也仁而不(善辩,巧言谄媚)。”子曰:“(哪里或那里)用佞?御人以口给(口才敏捷,能言善辩),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有人说:“冉雍仁但不善辩。”孔子说:“哪里需要善辩呢?以能言善辩来对付人,会屡次为人所憎恶。我不知冉雍是否称得上有仁,(有仁)哪里需要善辩?”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古同“悦”)

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对他说:“我对这个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很高兴。

子曰:“道不行,乘(fú,木筏)(漂流)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通"裁",处置、安排)。”

孔子说:“(我施政的)思路不能施行,乘木筏漂流到海上去,跟从我的人恐怕是仲由吧!”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说:“仲由的勇敢超过我,但却不善裁度事情。”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兵,军队)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问:“子路仁吗?”孔子说:“不知道。”孟武伯又问一遍。孔子说:“仲由,一个具备千辆兵车的大国,可以让他去治理军队,不知他是否仁。”又问:“冉求怎么样?”孔子说:“冉求呢,一个千户规模的大邑、一个具备兵车百辆的大夫封地,可以让他当总管,不知他是否仁。”孟武伯继续问:“公西赤怎么样?”孔子说:“赤呀,穿上礼服站在朝廷上,可以让他和宾客会谈(负责外交),不知他是否仁。”(仁人一定是人才,人才不一定是仁人。)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wū,粉刷)也。于予(类;同类)(责罚)?”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之木不能再雕刻了,已成污秽之土的墙壁无法再粉刷了。对于宰予这类人何必责罚他呢?”孔子又说:“在一开始我对于人,听其言就信其行。现在我对于人,听其言还要观其行,是宰予让我改变了态度。”

子曰:“吾未见(硬,坚强)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坚强的人。”有人说:“申枨。”孔子说:“申枨同样多欲,哪里能够坚强?”(无欲则刚)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说:“我不想别人强加于我,我也不想强加于别人。”孔子说:“端木赐啊,这一点你做不到。”(什么是纷争?纷争就是意图强加于人。)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孔文子(孔圉)为什么会有‘文’这个称号?”孔子说:“他勤敏好学,不耻下问,所以称之为‘文’啊!”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慎重地对待,不怠慢不苟且;敬谨),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

孔子评论子产时说:“子产有四种君子品行:其自身行为也表现得恭敬,其侍奉上级也表现得慎重,其教养百姓也能施以惠泽,其役使百姓能够公正合宜。”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néng,通“能”,能够)敬之。”

孔子说:“晏平仲善于与人交往,相交很久了仍能敬人如初。”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孔子听到后说:“再次思考,这就可以了。”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的古字),邦无道则(愚,戆也。憨厚而刚直)。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说:“宁武子,在国家有道时则显得智慧,在国家无道时则显得戆直(憨厚而刚直)。宁武子之智可以达到,但宁武子之愚却不可以达到啊!”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孔子说:“花言巧语、假装和善、双脚欲前却后,表现出一副恭敬的样子,左丘明认为可耻,我孔丘也认为可耻。将怨恨藏在心中却表现出一副友好的模样,左丘明认为可耻,我孔丘也认为可耻。”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路说:“想听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让老年人得到安养,让朋友间得到信任,使年少者得到关怀。”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说:“十户人家的小城邑,也一定有忠信如孔丘的人,只是不如孔丘好学啊!”

论语-里仁

子曰:“(安着,怀着)仁为(好,善),择不(决断;定夺)仁,(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具备)(同“智”,智慧)?”

孔子说:“怀着仁心是为善,做选择时若不决之以仁,怎么算得上有智慧呢?”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穷困),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智者懂得仁的重要和好处,所以会行仁)。”

孔子曰:“不仁者不可以长久地处于穷困之中,不可以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仁者能安于行仁,智者懂得行仁对己有利。”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仁者才能够正确地喜爱他人,能正确地厌恶他人。”

子曰:“(如果,假使)(志,意也)于仁矣,无恶也。”

孔子说:“如果志在行仁,就没有恶行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想要,希望)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抛弃,舍弃)也。君子去仁,(wū,古同“乌”,疑问词,哪,何)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慌忙;仓促)必于是,颠沛(受磨难、挫折;贫困)必于是。”

孔子说:“富和贵,是人们所希望的,但不以正当合理的方法得到它,君子不会安于占有它;贫和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不以正当合理的方法消除它,君子不会舍弃它。君子舍弃了仁,哪能够成就好名声呢?君子一生之中不会违背仁,在仓促之间必定是这样,在颠沛之际也必定是这样。”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离我们远吗?(不!)我欲行仁,这仁就会到来。”

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孔子说:“行仁全由自己,难道由别人吗?”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通“上”,超过)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爱仁的人和厌恶不仁的人。喜爱仁的人,没有比这更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也是仁人,因为他不会身涉不仁的事。有人能在某一天把他的力量都用在行仁方面的吗?我没有见过想行仁而力有不足的。也许有这样的吧!我没有见到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1、旧指有仁德的人。2、仁者,人也)矣。”

孔子说:“人们所犯的错误,各有其类。观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这就知道其人的仁德。”

子曰:“朝(听说;知道)(真理),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上知道了真理,当晚死去也是可以的啊!”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说:“士立志于学道行道,却因衣食差而感到羞耻,(这种人)不足以与其讨论道啊!”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合)也,无(不能、不可)也,(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承接上文得出结论,相当于“则”、“就”)(随从;随着)(亲近;和睦)。”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之事,没有适合做的,没有不能做的,(只要)公正合宜就随从和亲近。”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在甲骨时代,“土”往往用作祭祀的对象,有专家认为是“土神”或“社神”。“土”是社的本字,后来加上“示”旁,就成了“社”。对于“土神”与“社神”之间的关系,虽然还有侍继续探讨,但是殷人已经把“土”作为崇拜物进行祭祀,可见在古人心中“土”的地位之高。);君子怀(通“型”,法式,典范,榜样),小人怀(恩、好处)。”

孔子说:“君子心中想的是道德,小人心中想的是地位;君子心中想的是如何做好榜样,小人心中想的是否对自己有好处。”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说:“以纵心逐利的方式行事,就会招致很多怨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多么。表示程度)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从随也)礼何!”

孔子说:“能以礼让来治国吗?完全存在!不能以礼让治国,要礼有什么用呢!”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说:“不担心没有职位,担心的是没有立于此位的本领;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有什么值得人家了解的。”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说:“曾参啊!我的思路贯穿着一条主线。”曾子说:“是的。”孔子出去后,弟子们问:“什么意思啊?”曾子说:“先生的思路,‘忠恕’两个字罢了。”(“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忠,是尽己之心,是从自我出发,对他人尽心尽力,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推己及人,勿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君子(喻,告也)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告知义之所在,小人告知利之所在。”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者就要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者就要向内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类似的问题。”

子曰:“事父母(幾,微也,殆也)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说:“侍奉父母时看到有危险就要进行劝谏。如果父母不同意,又要恭敬如初,不违如初,操劳尽心,心里不怨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确定的去处)。”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要离家远行。如要远行,一定要有确定的去处。”

子曰:“父母之(年纪,岁数),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啊!一方面为他们增寿而高兴,一方面又因他们的年高体衰而担心。”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及、赶上、达到也。”

孔子说:“古人话之所以不轻易说出来,(是因为)耻于自身不能达到(行不及言)。”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孔子说:“因自我约束而有过失的情况,少啊!”

子曰:“君子欲(nè,讷,言难也)于言(然而、但是、却。表转折之意)(勤勉)于行。”

孔子说:“君子希望谨慎地说话但是要勤勉地做事。”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德之人不会孤单,必有与其为伴者。”

子游曰:“事君(shǔ,数,责也。数落;责备,列举过错),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游说:“事君时直接数落过错,这会招致侮辱;事友时直接数落过错,这会导致疏远。”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引导,疏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贡问与朋友相处之道。孔子说:“衷心劝告且好好地疏导,(对方)不可以接受则要停止,不要自取其辱。”

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孔子说:“所谓大臣,应当以道事君,(如其道)不可行则应该停止事君。”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子路问事君之道。孔子说:“不要欺骗,而应犯颜直谏。”

论语-八佾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像;似)可忍,孰不可忍也?”

孔子评论季氏:“在家庙的庭院里用天子才能使用的八佾奏乐舞蹈,像这种(僭越之事)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事不可以容忍呢?”

子曰:“人(如、若)不仁,(如,从也)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能做到仁,从礼有什么用?一个人如果不能做到仁,从乐有什么用?”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可;宁愿)俭;丧,与其(简易,简省)也,宁(忧愁,悲哀)。”

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说:“这是个重大问题!行礼,与其奢华,宁愿节俭;治丧,与其简省,宁愿悲哀。”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如果一定说有争,)射箭比赛就算是争吧!比赛双方拱手行礼(揖让)后登堂比试,比试完退下一起饮酒。他们的争,也是君子(之争)。”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yù,参与)祭,如不祭。”

祭祖如同祖先在眼前,祭神如同诸神在眼前。孔子说:“我不亲自参加的祭祀,(即使由别人代祭了),那也和不祭祀一样。”

王孙贾问曰:“与其(逢迎取悦)(奥是室中西南角,古时房子坐北朝南,门开在靠东边,所以西南角显得比较私密和尊贵,在这里祭祀比较尊贵的神),宁媚于(灶神,是管饮食的神,虽不尊贵,但却管事),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王孙贾问:“与其逢迎取悦尊贵的奥神(来保佑),宁愿逢迎取悦管事的灶神(来保佑),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得罪了上天,没有谁保佑啊!”

子曰:“射不(通“注”,击,投)皮,为力不同科,古之(指法则、规律)也。”

孔子说:“射箭不主要看是否击穿了皮做的箭靶子,(而看是否射得中,)因为每个人的力量大小不同,这是古时候的规则。”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鲁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君使臣应当采用礼,臣事君应当尽己忠。”

哀公问(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形容竭力克制因过分激动而引起的颤抖或因恐惧、寒冷而颤抖,发抖、哆嗦)。”子曰:“成事不说,遂事(suì事情还未完成,但已势不可挡)不谏,既往不(怪罪,埋怨)。”

鲁哀公问宰我做土地神的神位应该用什么木料。宰我回答说:“夏代人用松木,殷代人用柏木,周代人用栗木,目的是使百姓战栗。”孔子听到这句话,告戒宰我说:“已做完的事不必再说,已成定局的事不必再规劝,已过去的事不必再埋怨。”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孔子说:“在上位不能宽以待下,举行礼仪时不能恭敬,参加丧礼时不哀悼,我如何看得下去呀?”

论语-为政

子曰:“为政(凭借;仗恃)(道德,品行,德行;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gǒng,通“拱”,环绕、护卫)之。”“为政以德,则无为(儒家指用德政感化人民,不施行刑罚)而天下归之。”“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所(遵守;奉行)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决定,决断)者至静而能制动,所(从事)者至寡而能服众。”

孔子说:“执政凭借道德,就像北极星一样,居其位而众星自动环绕周围。”“执政凭借道德,那么无需施行刑罚就能让天下人归附。”“执政凭借道德,那么不需要用刻意的行为就能够感化百姓,不用说什么就能让人信服,无需施行刑法就能治理成功。奉行道德治理的人用最简单的政策就能驾驭烦琐的事物,以道德来决断的人用最冷静的策略就能制住蠢蠢欲动的天下,依道德从事的人任用极少数的贤人就能让众多的人服从。”

子曰:“善(统治;治理)民,一其德法,正其百官,以均齐民力,和安民心,故令不再而民顺从,刑不用而天下治。”

孔子说:“善于治理民众,就得统一道德和法制,端正百官,以均衡和统一使用民力,和谐安定民心。所以法令不用重复申告而民众就会顺从,刑罚不用施行而天下就会得到治理。”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三百,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思无邪’。”

子曰:“(引导,疏导)之以(政策;法令),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用法令来引导百姓,用刑罚来统一百姓言行,百姓或可为免于刑罚而服从管治,但并不会以违反法令为耻。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用礼的规范来统一百姓言行,百姓就会懂得违背道德可耻,并会自觉改正。”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建树,成就),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有所成就,四十岁时遇事能明辨不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道(自然)运行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能听懂别人话中的微妙意思,七十岁时能听从内心而为但不会超越界线。”

孝:礼、(关心)、敬、(态度)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检查)其私,亦足以(显现;显露)。回也不愚。”

孔子说:“我与颜回讲学,他整天不提出不同意见,看起来比较愚钝;回去以后检查他私下里的言行,也足以显露他的才学。颜回也不笨啊!”

子曰:“(考察,察看,审察)所以(指实在的情由或适当举动)(观察,审察)其所(经过,经历)(调查;考察)其所(存着,怀着),人焉(sōu,隐藏,藏匿)哉?人焉廋哉?”

孔子说:“察看他平时的行为举止,审察他过往经历的事情,考察他的居心和动机,这个人怎么能隐藏得住呢?这个人怎么能隐藏得住呢?”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说:“君子不因为他说得好听就举荐他,也不因为他人品不好,就连他比较中肯的言论也一同否定。”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过去的知识且能够有新的认知,可以把这样的人作为老师啊!”

子曰:“君子不(会意,从犬。《说文》:“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器物很多,用狗看守。本义:器具)。”

孔子说:“君子不应成为(秉承他人意志办事的)工具。”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怎么做才算君子,孔子说:“先践行所要说的话,然后再把话说出来。”

子曰:“君子(亲密,亲切,熟悉而情深)而不(偏私,结党,勾结),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子曰:“学而不思则( 迷惑,指学不明白),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则会迷惑,思考却不学习则会危险。”

子曰:“(从事、钻研)(相当于“于”)异端(朱熹注:“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斯害也已(语气助词,表肯定表感叹)!”

孔子说:“钻研于异端学说,这危害大啊!”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知之’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是知道啊!”

子张学(gàn,做)(禄位,官位)。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过失);多见阙(危亡;危险),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学习做官,孔子说:“多听,把感到有疑问的先放在一边,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发表意见,就能减少过失;多看,把感到有危险的先放在一边,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付诸行动,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禄位就在其中了。”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通“措”,放置;安置)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鲁哀公问:“怎样做可使民心服?”孔子说:“举用正直无私的人,安排在邪恶不正的人之上,则民心服;举用邪恶不正的人,安排在正直无私的人之上,则民心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而、且)(勤勉;努力),如之何?”子曰:“(治理、管理、统治)之以(谨严持重)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康子问:“要使百姓敬顺、忠厚且勤勉,怎么办?”孔子说:“严谨慎重地治理民众,百姓就会敬顺;倡导孝慈,百姓就会忠厚;推举贤良并且教育那些能力不够的人,百姓就会勤勉。”

或谓孔子曰:“子(文言疑问代词,相当于“胡”、“何”)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有人问孔子说:“您何不从政呢?”孔子说:“《尚书》上说:‘孝顺啊!只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施行了就是有政。 ’(这些)也是为政,(不然)何其为‘为政’?”

子曰:“人(这样,此)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ní,古代大车车辕前端与车衡相衔接的部分),小车无(yuè,古代车上置于辕前端与车横木衔接处的销钉),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人这样没有诚信,不知道他可以干什么啊!就像大车上没有輗,小车上没有軏,其何以能行走呢?”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张问:“十代之后的礼制可以知道吗?”孔子说:“殷继承了夏礼,所减少和增加的可以知道;周继承了殷的礼制,所减少和增加的可以知道;今后或有继承周的朝代,即使是百代也是可以知道的。”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孔子说:“不是该祭祀的鬼神却去祭祀,这是谄媚。见到公正合宜的事却不去做,这是没有勇气。

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fǒu,古同“否”,表示疑问、未定)(古同“悦”,高兴,愉快)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智”的古字。智慧;才智)而不(怒,怨恨),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是否也是高兴的呢?有朋友从远方归来,是否也是快乐的呢?他人不智慧却不怨恨,是否也算作君子呢?”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tì,通“悌”,敬重兄长),而好犯上者,鲜(确实)!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爱;相亲。仁是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之本与!”

孔子说:“其为人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但是喜欢犯上的人,确实少!不喜欢犯上,但是喜欢忤逆为乱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君子应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就自然产生了。孝和悌,就是仁的根本!”

子曰:“巧言(美好,善)色,鲜矣仁。”

孔子说:“用动听的言语和伪善的面目取悦于人,很少有是仁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划。侧重于商议出办法或盘算出主意)(同“尔”,代词,你或你的)(fǒu,古同“否”,表示疑问、未定)(诚心尽力)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他人谋划是否(做到)诚心尽力呢?与朋友交往是否(做到)诚实守信呢?夫子所传是否(做到)反复温习呢?”

子曰:“(引导,指引;通“导”)千乘之国,(谨慎,不怠慢)事而(诚实守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领导千乘之国,谨慎行事且诚实守信,节约用度且爱护百姓,征集百姓从事劳役时不夺农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在家要尽孝,出门在外要敬重兄长,谨慎行事且诚实守信,广泛关爱大众,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完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则用来学习文化。”

子夏曰:“(尊重,崇尚)(有才德的人,人才)(轻视,轻慢)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尊重有才德的人,不看重女色;侍奉父母,能竭尽全力;侍奉国君,能以身尽职;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虽然他说没有学过这些道理,我也必定认为他学了。”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鄙陋,见识浅少)(保持)忠信(忠诚信实),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怕,畏惧)改。”

孔子说:“君子言行不厚重就不会有威严,坚持学习就不会闭塞浅陋,保持忠诚信实,(并且认为)没有哪个朋友不如自己的,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慎重地对待死去的先辈,追思先辈的业绩和恩德,民风民德就会归于淳厚了。”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此,这)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先生到这国,一定能了解到该国的政事,是求来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先生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先生是凭着这些良好的道德得到的。先生的求取的办法,大概不同于别人的求取的办法吧!”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父亲在世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之后,观察他的行为;经过多年都能够坚持父亲教导的处世之道,可以说是孝了。”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遵从;遵照)之,有所(无所类同)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孔子说:“礼的作用,贵在实现“和”,先王治国之道的高明之处即在于此。无论大事小情都遵从礼法,没有类同是不行的;明白“和”的道理且追求与人“和”,但不用“礼”进行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有子曰:“信,近于(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言可(履行,实践)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尊奉,尊崇)也!”

孔子说:“诚信,近乎公正合宜,说的话才可以履行啊!恭敬,近乎礼仪规范,以远离耻辱啊!因为不失其亲密的原则,也可以尊奉啊!”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靠近;走近;趋向)有道(以)(使位置正;使不歪斜)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居所不求安逸,勤敏做事且谨慎地说话,靠近有道之人以纠正自身,可以称之为好学了。”

子贡曰:“贫而无(奉承,献媚),富而无(傲慢,骄矜),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说:“贫穷但不奉承献媚,富有但不傲慢骄矜,怎么样?”孔子说:“可以啊!不如像那贫穷却能保持快乐,富有却能谦逊好礼的人啊!”

子曰:“不(忧虑,担心)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对自己不了解,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啊!”

本经阴符七术-损兑法灵蓍

(损,减也。“损”是排除干扰的过程,如去除偏见、情绪或过度算计,避免心神不宁导致判断失误)(兑,更换。“兑”强调随机应变,要求像“泽之决水”般顺势而为,一旦发现时机,立即调整策略)者,机危之决也。事有适然(偶然)(选择)有成败,机危之动,不可不察。

排除干扰并随机应变,是危机之时的决策。事情有偶然,抉择有成败,危机的动向,不可不观察。

故圣人以无为(等侯)有德,(句首语气词。无义)察辞合于事。兑者知之也,损者行之也;损之,兑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之(言辞;文辞;言语)。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辞不烦而心不虚,志不乱而意不邪。

所以圣智之人用无为的方式等侯从对方处获得信息,观察对方的言辞是否符合事实。随机应变是因为了解对方,排除干扰是为了方便行事;或排除干扰应对,或随机应变应对。抉择时发现有不可行的,圣智之人不为之言语。所以有智慧的人不会光顾着自己说话而忽略别人言辞中的隐含信息,因而能够做到言辞不繁乱并且思想不空虚,志向不紊乱并且意愿不偏斜。

(判决罪人,断狱)其难易而后为之谋,(顺;顺应)自然之道以为实。圆者不行,方者不(阻止,不让进行),是谓大功。益之,损之,皆为之(说讲)。用分威、散势之权,以见其兑威,其机危乃为之决。

判断事情的难易然后为之谋划,顺应自然的规律来作实际努力。如果能够使对方的圆通不能施行,使对方的方正不通阻止,是为“大功”。(对要说的话)或进行增益,或进行减损,都是为了言辞能够恰到好处地表述出来。用“分发威力”、“散除势力”的权变,以显现出随机应变的威力,这危机才能为之解决。

故善损兑者,譬若决水于千仞之堤,转圆石于万仞之谿。而能行此者,形势不得不然也!

所以善于排除干扰和随机应变的人,处理事情就好像挖开千丈高的堤水,又好像从万丈的谿谷上向下滚动圆石一样。而能够做到这个的,是其所造就的形势使人不得不如此啊!

本经阴符七术-转圆法猛兽

转圆者,无穷之计也。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测之智,而通心术。而神(引导、指引)混沌(也写作浑沌,中国古人想象中天地未开辟以前宇宙模糊一团的状态)为一,以变论万类,说(意义;意思)无穷。

转圆,是说要像转动圆珠一样源源不断地产生计谋。源源不断地产生计谋,必须具有圣智之人的思想,从而推究出不可估量的智慧,并且须通达思想的方法。而精神引导通过混沌为一,用变化的视角论说万物,说话的意义就会无穷。

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或吉或凶,事类不同。故圣人怀此用,转圆而求其合。故(等候,等待)造化者为始,动作无不包大道(正确的道理),以观神明之域。

智慧、战略、计策、谋划,具有各自的形体容貌,有的圆通,有的方正;有的运用阴,有的运用阳;有的给人带来吉祥,有的给人带来不祥,这是因为事情的类别不一样。所以圣智之人怀着这个思路进行运用,像转动圆珠一样产生无数计谋以求与事情的类别相吻合。所以等候自然为开始,其动作无不包含大道,以观察神明的领域。

天地无极(无穷尽;无边际),人事无穷,各以成其类;见其计谋,必知其吉凶成败之所终也。

天地是广阔无边的,人世间的事是无穷的,各以其特点分成不同的类别;看清对方的计谋之后,必能推知其最终的吉凶成败。

转圆者,或转而吉,或转而凶;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转圆(才能)从方。圆者,所以合语;方者,所以(同“措”,处理,安排)事。转化者,所以观计谋;接物者,所以观进退之意。皆见其会,乃为要结以接其说也。

转圆,有的转化为吉祥,有的转化为不祥;圣智之人以“自然规律”来预先推知存亡,然后推知通过转圆才能够从方。圆通,是为了话语投机;方正,是为了措置事情。运转变化,是为了察看对方的计谋;接触外物(交往),是为了察看对方进退的意愿。彼此都看到了契合点,才能抓住重要环节与对方说的话相接引。

本经阴符七术-散势法鸷鸟

散势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间而动。威(敏捷,通“速”)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

散除势力,是由精神使唤的。运用此法,一定要循着对方的空隙而行动。威力迅速地在内心积聚至旺盛,再顺着对方的空隙而施行,则对方的势力可以散除。

夫散势者,心虚志溢。意衰威失,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故观其志意为(衡量)(数,计也。谋划),乃(可、能够)揣说图事,(力求达到最大限度;尽量,尽可能)圆方(谓随物赋形,或方或圆)(同时;同样;一起)短长。

这散除势力,思想要虚空且志向要充溢。意愿衰弱则威力丧失,精力和精神不专一,其表现在外的言语就会多变。所以要看对方的意志进行衡量谋划,才能够揣量游说、图谋事情,尽可能地随物赋形,同时要扬长避短。

无间则不散势。散势者,待间而动,动而势分矣。故善思间者,必内(娴熟;精通)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

没有空隙则不能散除势力。散除势力,要等待对方出现空隙而后采取行动,一旦行动就能让对方的势力分散。所以善于思考对方空隙的人,必须在内精通五气(的运用),在外要观察对方的虚实,行动但不会失去分散对方势力的实效。行动则要跟随对方的意志,以了解对方的计谋。

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势败者,不以神肃察也!

所谓势力,是利和害的决策,是权变的威力。势力落败的,是因为不能迅速地凝神观察!

本经阴符七术-分威法伏熊

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静意(安定,稳固)志,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阻挡 [某人或某事物] 的通路);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铢。

分发威力,就是精神的覆盖。所以要安静意愿、稳固志向,精神归集后将其释放,则威力覆盖得强盛。威力覆盖得强盛,则内心坚实。内心坚实,则威力分发之后就没有谁能够阻挡;没有谁能够阻挡,则能够通过分发给对方的威力来动摇对方的势力,如天覆万物那样以绝对优势压倒对方。以己方之实去攻取对方之虚,以有威力去攻取无威力,就像用镒来称铢一样轻而易举。

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弯曲)其一指,观其余次;动变见形,无能(秘密,暗中;隔开众人,使自己隐而不现)者。(详究,考察)于唱和,以间见(泛指缝隙;空隙 );动变明,而威可分也。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伏意以视间。

因此我们的行动对方必定会追随,我们的倡导对方必定会应和。弯曲一个手指,再观察剩下的;对方的一举一动都会显现出来,没有能隐而不见的。详究于彼此的一唱一和,通过隐而不见的蛛丝马迹去寻找对方的空隙;待对方的行动变得明晰之后,而我方的威力就可以分发出去。将要有什么行动和变化,必须先修养志向、隐伏意愿并暗中观察对方的空隙。

知其固实者,自(培养,修养)也;让己者,养人也。故神存兵亡,乃为之形势。

知道稳固和充实自己的,是懂得自我修养的人;谦让己身的,是懂得教养他人的人。所以能够做到精神长存而进击之势毫不显现,才是可为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