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勤奋学习并经常练习钻研,这不是很快乐吗?志同道合者从远方而来,这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也不怨恨,这不就是君子吗?”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第,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仁者,人也)
之本与!”
孔子说:“一个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但是喜欢犯上的人,少啊!不喜欢犯上,但是喜欢忤逆为乱的人,没有这样的事。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自然产生了。孝和悌,就是做人的根本。”
子曰:“巧言令(美好,善)
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做到尽心尽力呢?与朋友交往是否做到诚实守信呢?先生所教是否能做到反复练习钻研呢?”
子曰:“道(1、引导,指引。2、方法,办法)
千乘之国,敬(谨慎,不怠慢)
事而信(1、诚实,不欺骗。2、真实,不虚伪)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千乘之国,要实事求是地谨慎处理政事,节约用度并爱护百姓,征集百姓从事劳役时不夺农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在家要尽孝,出门在外要敬重兄长,行事谨慎言而有信,关爱大众,以仁为亲。每天应做之事做完之后,要学习文化知识。”
子夏曰:“贤(尊重,崇尚)
贤(有才德的人,人才)
易(轻视,轻慢)
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尊重有才德的人,不看重女色;侍奉父母,能竭尽全力;侍奉国君,能以身尽职;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虽然他说没有学过这些道理,我也必定认为他学了。”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鄙陋,见识浅少)
,主(保持)
忠信(忠诚信实)
,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怕,畏惧)
改。”
孔子说:“君子言行不厚重就不会有威严,坚持学习就不会闭塞浅陋,保持忠诚信实,认为朋友都有优于自己的地方,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慎重地对待死去的先辈,追思先辈的业绩和恩德,民风民德就会归于淳厚。”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先生每到一国,一定能了解到该国的政事,是求来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先生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先生是凭着这些良好的道德声望得到的。先生求取的办法,大概不同于别人求取的办法吧!”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父亲在世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之后,观察他的行为;经过多年都能够坚持父亲教导的处世之道,这就是孝了。”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孔子说:“礼的作用,贵在实现“和”,先王治国之道的高明之处即在于此。无论大事小情都照搬礼法,这样做肯定行不通的;为了“和”而“和”,放弃“礼”的原则,这样做也是不可行的。”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履行,实践)
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因,就也)
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孔子说:“诚信,近乎公正合宜,说的话才可以履行;恭敬,近乎礼仪规范,以远离他人的羞辱;(这样)就不失其亲密的原则,也可以尊奉啊!”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食不求饱,居所不求安逸,勤敏做事,谨慎说话,向有道之人看齐,改正自己的过错,这就是好学了。”
子贡曰:“贫而无谄(奉承,献媚)
,富而无骄(傲慢,骄矜)
,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说:“贫穷但不奉承献媚,富有但不傲慢骄矜,能够做到这一步怎么样?”孔子说:“不错,但如果贫穷却能保持快乐,富有却能谦逊好礼,这样就更好了。”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要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应当忧虑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