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

子曰:「學而時習之,(fǒu,古同「否」,表示疑問、未定)(古同「悅」,高興,愉快)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古同「否」,表示不同意,不認可)(「智」的古字。智慧;才智)而不(怒,怨恨),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勤奮學習並且經常練習鑽研,是否也是值得高興的呢?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而來,是否也是感到快樂的呢?別人不認可你的智慧卻不發怒或怨恨,是否也是君子的所為呢?」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tì,通「悌」,敬重兄長),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者,人也)之本與!」

孔子說:「一個孝順父母、敬愛兄長,但是喜歡犯上的人,少啊!不喜歡犯上,但是喜歡忤逆為亂的人,沒有這樣的事。君子要致力於根本,根本確立了,道就自然產生了。孝和悌,就是做人的根本。」

子曰:「巧言(美好,善)色,鮮(確實)仁。」

孔子說:「用動聽的言語和偽善的面目取悅於人,確實很少有是仁人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劃。側重於商議出辦法或盤算出主意)(同「爾」,代詞,你或你的)(fǒu,古同「否」,表示疑問、未定)(誠心儘力)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謀劃你是否做到誠心儘力呢?與朋友交往你是否做到誠實守信呢?先生所教是否做到反覆練習鑽研呢?」

子曰:「(1、引導,指引;通「導」。2、方法,辦法)千乘之國,(謹慎,不怠慢)事而(誠實守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孔子說:「領導千乘之國,不怠慢政事且誠實守信,節約用度並愛護百姓,徵集百姓從事勞役時不奪農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第,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說:「弟子在家要盡孝,出門在外要敬重兄長,行事謹慎且誠實守信,廣泛關愛大眾,且親近仁者。做完事情以後還有剩餘的精力和時間,就去學習文化。」

子夏曰:「(尊重,崇尚)(有才德的人,人才)(輕視,輕慢)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夏說:「尊重有才德的人,不看重女色;侍奉父母,能竭盡全力;侍奉國君,能以身盡職;與朋友交往,言而有信;雖然他說沒有學過這些道理,我也必定認為他學了。」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鄙陋,見識淺少)(保持)忠信(忠誠信實),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怕,畏懼)改。」

孔子說:「君子言行不厚重就不會有威嚴,堅持學習就不會閉塞淺陋,保持忠誠信實,沒有哪個朋友不如自己的,有了過錯不要害怕改正。」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曾子說:「慎重地對待死去的先輩,追思先輩的業績和恩德,民風民德就會歸於淳厚。」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禽問子貢:「先生每到一國,一定能了解到該國的政事,是求來的呢?還是人家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說:「先生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先生是憑著這些良好的道德聲望得到的。先生求取的辦法,大概不同於別人求取的辦法吧!」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孔子說:「父親在世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親去世之後,觀察他的行為;經過多年都能夠堅持父親教導的處世之道,這就是孝了。」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遵從;遵照)之,有所(無所類同)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孔子說:「禮的作用,貴在實現「和」,先王治國之道的高明之處即在於此。無論大事小情都遵從禮法,沒有類同是不行的;明白「和」的道理且追求與人「和」,但不用「禮」進行節制,也是不可行的。」

有子曰:「信,近於(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言可(履行,實踐)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尊奉,尊崇)也!」

孔子說:「誠信,近乎公正合宜,說的話才可以履行;恭敬,近乎禮儀規範,以遠離他人的羞辱;因為不失其親密的原則,也可以尊奉啊!」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靠近;走近;趨向)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居所不求安逸,勤敏做事且謹慎地說話,靠近有道之人且及時改正自己的過錯,這就是好學了。」

子貢曰:「貧而無(奉承,獻媚),富而無(傲慢,驕矜),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說:「貧窮但不奉承獻媚,富有但不傲慢驕矜,能夠做到這一步怎麼樣?」孔子說:「不錯,但如果貧窮卻能保持快樂,富有卻能謙遜好禮,這樣就更好了。」

子曰:「不(憂慮,擔心)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說:「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應當擔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

作者: 張津東

群而不黨,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納。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