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七章中的「道政合一」

《道德經》第十七章,老子把中華道統最大的特色說出來,叫做道政合一。就是主政者,從政者,他都按照道來施政,這在其他的國家,我 們沒有看過。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母之。大家可以看到,他把君王分 成四個等級,最高的等級叫做太上。太上,指的是最上等的政治,它是道政合一的。這樣我們才知道,為什麼我們後來尊稱老子為太上老君,老君就是修道的人。很多很多,在這很多很多的修道人當中,最高等級的,我們認為,不是老子自己認為,是老子了,所以叫做太上老君。 不知有之,老百姓隱隱約約的感覺到,好像有人在治理這個國家,可是他不知道這個人是誰。為什麼?因為你看那個魚在水裡面,水跟它的關係是很自然的。水也沒有感覺到你這個魚怎麼老在我這裡攪和;魚也沒有感覺到,水你真是供應我的最好的,講一大堆,它沒有。相忘於無為,各遂其性,各人做各人的事,各人過各人的生活,各安其位,各得其樂。

次一等的時候呢?叫做其次,親而譽之。彼此互相親近,互相讚美,這就是儒家所講的禮樂安民,修己以安百姓。所以儒家最高等級,對於老子說起來,那是次一等的。因為道家他是主張,我不給你壓力,你也不要給我壓力;我不必感謝你,你也不必感謝我,我們各人走各人的道,但是彼此都在同一個道上,大家可以從這裡去領會領會。

其次,畏之,好像法家就出來了。當然了,老子當時還沒有很明顯的法家,還沒有,只是隱隱約約有那種主張。我們今天會把法治看得很高明,實際上是很慚愧的事情。人民很害怕,我不能違法。而政府呢?就是你不對,我就要罰你,這個並不是很理想的一種政治。而且比儒家所主張的禮治,就是禮儀的禮,更有不足的地方。所以我們今天講法治,我們是不是應該把禮治也比較看看?我們就知道,為什麼一天到晚在講 法治,那根本是西方人的觀念。西方人不知道什麼叫禮治,不知道什麼叫道政合一,他就認為法是最高的等級,這是他們的事情。

再其次呢?侮之。為什麼?因為你越禁止,社會就越紊亂;老百姓越反抗,我們施壓就越強,搞到最後人民不怕死,就開始來抗議,然後集會遊行,對政府給他很大的壓力。老子認為,不知有之是最理想的政治,但是怎樣才能達到這種太上的治國狀態?縱觀中國歷史,為什麼總是出現畏之侮之的社會狀態呢?老子他說為什麼會越來越差?主要就是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君王不講誠信,他不以誠信來修己,他不以誠信來待人,老百姓就不相信君王。我想在我們歷史當中,這種鏡頭是出現過好幾次。幸好我們都及時還本歸原,把它調整過來。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這就是很有意思的一種景象。什麼叫做悠?就是很悠閑很悠長,不會說三天兩頭亂,這就是老子一再說的,要處無為之事,要行不言之教。所以悠兮,你可以把它跟處無為之事連在一起想。貴言呢?可以把它跟行不言之教又合在一起想。「言」這個字在《道德經》裡面,多半是負面的。因為老子要我們,把我們臉上能夠關閉的器官,盡量地閉起來。你看眼睛能夠張開,閉起來不要看,不要亂看;嘴巴能夠閉起來,不要說話,說那麼多幹什麼?鼻子不能閉的,鼻子一閉人就沒氣了。耳朵不能閉,那怎麼辦呢?很簡單,耳朵你就聽四方八面,聽所有的言,所有的聲音,然後你就知道,你該怎麼樣去處理這些事情。貴言,貴是重視的意思。你要很重視你的話,所以你就不能多說,所以貴言就是不要多說話,言多必失,禍從口出,這一點也不假。但是不是說我閉了眼睛,我閉了嘴巴,那我什麼都不做,這樣叫無為嗎?這樣不叫無為。因為什麼?因為你要功成,要事遂。意思就是說,你在默默當中,完成天下太平這樣的大事,使得人民都能夠安居樂業。但是最了不起的,就是最後這句話,百姓皆謂,百姓都說我自然。一切一切都是自自然然 的,他不知道這是君王所賜,他也不必感恩。這樣各位才知道,為什麼我們沒有宗教,因為宗教是要你感恩的,要你害怕上帝,要你感恩上帝,連吃一餐飯都要感謝上帝的恩賜,這個中國人是很難做到的。

《道德經》一共出現過五次自然,這是第一次。其實老子所講的道,完全表現在自然。所以老子所講的自然,有三個主要的內容。

第一個就是天然。天然是什麼?是物理的自然。春夏秋冬,春夏秋冬,四季交替,自然。

第二個,人性的自然叫天性,人的天性,人的本性,人的自性,食色性也。人與生俱來的本性,要自然地去發展,不能壓抑。所以思想家沒有一個人叫我們要禁慾,沒有。要自然發展,自然生,自然死,自然活。

第三個,合乎自然規律的,人為的種種措施,都叫自然。所以無為,就是沒有違反自然的規律。

作者: 張津東

群而不黨,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納。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