絜矩之道

絜矩,讀音是xié jǔ,絜,度量;矩,畫方形的用具,引申為法度。儒家以絜矩來象徵道德上的規範。

絜矩之道:儒家倫理思想之一。指君子的一言一行要有示範作用。

解釋:君子審己度人,以同理心替人設想,使人我之間,各得其宜。

《禮記‧大學》: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大學》此篇意思是說,若厭惡上級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做法對待下級;若厭惡下級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做法對待上級。若厭惡在我之前的人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做法對待在我之後的人;若厭惡在我之後的人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做法對待在我之前的人。若厭惡在我右邊的人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方法與我左側的人交往;若厭惡在我左邊的人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方法與我右側的人交往。這就是所說的模範作用。

綜上所述,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說,自己所厭惡的事,就不要再強加給別人。這就是君子以身作則的道德示範作用。

《論語》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可見絜矩之道,好說,但不容易做到。自己不希望別人對自己的言行氣憤而不能諒解;自己也要能夠對別人寬恕不究;若能如此,即是菩薩的心量。菩薩的心之所以廣大,就是因為能夠以同理心設身處地,時時為一切眾生著想,發覺眾生的苦痛,興大慈悲救拔拯濟,令得真實解脫。

《八大人覺經》云: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我們應當發菩薩心,就此解冤釋結,永斷惡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