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i測量心率誤差僅0.5 次/分鐘

IT之家 9 月 3 日消息,Wi-Fi 現在不僅能讓你上網,還能感知你的心跳。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工程師們研發出一套系統,可將日常使用的無線信號轉化為醫療檢測工具。

這項概念驗證研究表明,無需智能手錶、胸帶或醫院監護儀,一套簡單的 Wi-Fi 發射器和接收器就能以臨床級精度測量心率。

這套名為 Pulse-Fi 的技術,所使用的廉價硬體在家庭和辦公場所中十分常見。通過將機器學習演算法應用於 Wi-Fi 信號,該系統能捕捉到心跳引發的微弱信號變化,並過濾掉人體活動、環境干擾等背景噪音。

據IT之家了解,研究人員對 118 名參與者進行了系統測試,結果顯示其測量精度與傳統監護儀幾乎一致。僅需 5 秒的信號處理時間,Pulse-Fi 測量心率的誤差便可控制在每分鐘 0.5 次以內。而且無論參與者處於坐著、站立、躺卧還是行走狀態,延長監測時間都能進一步提升精度。

Wi-Fi 迎來「健康監測」新功能

心率是最基礎的健康指標之一,與壓力水平、身體水分狀況及體能狀態密切相關。但以往監測心率通常需要佩戴可穿戴設備或使用臨床專業儀器。而 Pulse-Fi 的出現,預示著未來 Wi-Fi 路由器有望兼具無接觸式健康監測功能。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該系統在日常環境中即可使用,無需特殊定位,也不需要昂貴設備。」該項目聯合負責人、博士生納揚・巴蒂亞表示,他與計算機科學教授卡蒂亞・奧布拉茨卡共同主導了這項研究。

研究團隊使用的是成本極低的 ESP32 晶元(零售價僅 5 至 10 美元)和樹莓派開發板(約 30 美元)。即便使用這些低成本硬體,系統仍能保持較高精度。研究人員稱,若改用商用級路由器,其性能可能還會進一步提升。

該系統的工作原理是分析無線電波在空間中傳播時的行為特徵。當 Wi-Fi 信號遇到人體時,會被部分吸收和散射,心跳會使這些信號產生細微但可檢測到的變化。Pulse-Fi 的演算法通過學習標準血氧儀採集的真實數據,掌握了識別這類信號變化的能力。

為構建數據集,研究人員在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科學與工程圖書館內開展實驗。他們將 Wi-Fi 信號波動與實際心率測量結果進行對比,訓練神經網路建立二者間的關聯模型。此外,團隊還利用巴西研究人員此前用樹莓派設備採集的現有數據集對該方法進行測試,進一步驗證了其精度。

功能不止於測心率

目前,研究團隊已著手拓展該系統的功能,計劃加入呼吸頻率監測模塊 —— 這一功能或有助於睡眠呼吸暫停等疾病的診斷。尚未發表的早期研究結果顯示,該方向具有良好前景。

研究還發現,Pulse-Fi 在最遠 3 米的距離內仍能準確測量心率。得益於其搭載的機器學習模型,即使距離增加,測量性能也不會下降。

「我們發現距離對測量結果基本沒有影響,而這正是以往同類技術面臨的一大難題。」高中生研究員普拉納伊・科切塔表示,他通過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科學實習項目加入了該研究團隊。

該研究成果已發表於 2025 年 IEEE 分散式計算智能系統與物聯網國際會議(DCOSS-IoT)的會議論文集中。

轉自:https://www.ithome.com/0/880/204.htm

所謂的「老子英雄兒混蛋」現象

為人工智慧(Deep seek):

為什麼歷史上經常出現「老子英雄兒混蛋」的情況?

人工智慧(Deep seek)答: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且普遍的歷史觀察。所謂的「老子英雄兒混蛋」現象,在歷史長河中屢見不鮮,其背後並非簡單的「基因」或「運氣」問題,而是一系列複雜的社會、政治、教育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核心維度來理解這個問題:

  1. 環境與挑戰的根本不同(時勢造英雄)

這是最根本的原因。父輩的「英雄」稱號,往往是在一個極端環境下取得的。

· 開國君主/領袖(老子):他們通常崛起於亂世,面臨的是生存鬥爭、戰爭、打破舊秩序等挑戰。這要求他們具備極高的冒險精神、軍事才能、政治魄力、個人魅力以及團結各方勢力的能力。他們的成功是「打天下」的成功。
· 守成君主/後代(兒子):他們繼承的是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權,面臨的挑戰從「打天下」轉變為「治天下」。這需要完全不同的技能:精細化管理、制度建設、經濟發展、平衡內部利益集團。如果一個繼承者仍然用打仗的那一套思維來治理國家,很容易出問題。

簡單來說:父親的成功配方,無法解決兒子面臨的新問題。 就像一家公司的創始人可能是極具冒險精神的銷售天才,但他的繼任者可能需要是一位精於運營和財務的專業經理人。

  1. 教育與成長環境的巨大差異

英雄父輩和他們的後代,所經歷的生長環境是天壤之別。

· 父輩(老子):多是在逆境中成長。他們經歷過苦難、失敗甚至死亡的威脅。這種環境磨練了他們的意志、智慧和應對危機的能力。他們的知識和能力是從實踐中「血與火」般鍛鍊出來的。
· 後代(兒子):通常是在深宮/富貴之家中長大(「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他們從小衣食無憂,被僕人、官員和教師包圍,聽到的都是奉承和讚美,缺乏對真實世界的認知。他們學到的多是書本知識和大道理,但嚴重缺乏實踐經驗和挫折教育。

這種「溫室」環境很容易培養出好逸惡勞、眼高手低、性格驕縱、缺乏同理心和抗壓能力的繼承人。

  1. 權力結構的壓力與扭曲

巨大的權力本身就會對人產生腐蝕和扭曲。

· 父輩的陰影:繼承者一生都活在偉大父親的陰影之下。無論他們多麼努力,功績都很難超越開創基業的父親。這種壓力可能導致兩種極端:一是極度自卑和逃避,用享樂來麻痹自己;二是極度自負和逆反,急於證明自己比父親更厲害,從而做出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的荒唐決策。
· 被包圍與隔絕:作為最高權力的擁有者,繼承者身邊充滿了阿諛奉承的佞臣、各有算盤的利益集團。他們很難聽到真話,信息渠道被過濾,容易形成對現實錯誤的判斷。忠言逆耳,他們更傾向於相信那些讓他們舒服的話。
· 權力來的太容易:父親的權力是靠自己搏命得來的,深知其來之不易。而兒子的權力是繼承來的,他們可能無法真正理解權力的重量和責任,更容易揮霍和濫用權力。

  1. 歷史記載的「倖存者偏差」與選擇性記憶

我們的歷史記憶也存在偏差。

· 成功的延續不被強調:歷史上也有很多「虎父無犬子」的例子(例如: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王翦、王賁;蘇洵、蘇軾、蘇轍),但歷史敘事更偏愛戲劇性的衝突和轉折。一個平穩的政權交接和成功的守成,其故事性遠不如一個偉大的開創者後面跟著一個敗家子來得精彩。
· 「混蛋」的行為更容易被記錄:亡國之君或失敗統治者的荒唐行為會被史官大書特書,以作為後世的警示。而他們的壓力、困境和所面臨的結構性難題,則可能被簡化或忽略。

經典案例支撐:

· 秦始皇 vs 秦二世胡亥:秦始皇統一六國,雄才大略。胡亥在趙高和李斯的扶持下上位,殘害兄弟姐妹,繼續濫用民力,最終導致強大的秦朝二世而亡。
· 漢武帝 vs 漢昭帝/昌邑王:漢武帝一代雄主,晚年卻釀成「巫蠱之禍」,太子劉據被殺。繼位的漢昭帝年幼,朝政由權臣把持。再後來的昌邑王劉賀更是以荒淫無度著稱,在位27天就被廢黜。
· 唐太宗李世民 vs 唐高宗李治/後代: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李治雖非「混蛋」(在位期間有永徽之治),但性格懦弱,後期大權逐漸旁落武則天之手。再後來的李唐子孫,確實再難重現太宗時代的輝煌。
· 劉備 vs 劉禪:劉備顛沛流離,終成一方霸業。其子劉禪(阿斗)在諸葛亮等賢臣輔佐下尚可守成,但缺乏雄才大略,最終樂不思蜀,投降亡國。

總結

「老子英雄兒混蛋」並非一個魔咒,而是一個歷史概率現象。其根源在於:

  1. 時勢變遷:成功所需的核心能力發生了改變。
  2. 教育失效:優越的成長環境無法提供真正的歷練。
  3. 權力腐蝕:絕對權力帶來的壓力、孤立和扭曲。
  4. 歷史敘事:我們對失敗的故事總是記憶猶新。

因此,這種現象更多地揭示了權力傳承、精英教育和環境對人塑造的複雜性,而不僅僅是個人品德或能力的問題。

大樹的旁枝和枝芽如何生成?

問人工智慧(Deep seek):

大樹的旁枝和枝丫的生出,是由什麼決定的?

人工智慧(Deep seek)答: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大樹枝條的生長和分布並非隨機,而是由一套精密的內部機制和外部環境共同決定的。可以將其總結為以下幾個核心因素:

1、內部遺傳程序(藍圖)

    這是最根本的決定因素。就像人的DNA決定了身高和骨架一樣,樹的基因決定了它的基本形態,即樹型。

    · 喬木vs灌木:基因決定了它是長成高大、有明顯主幹的喬木,還是長成叢生的灌木。
    · 樹種特性:不同樹種有獨特的生長模式。例如:
    · 中央領導干型:如雲杉、冷杉,有一個非常強勢的主幹,側枝分層或輪生,整體呈塔形。
    · 開張型:如許多橡樹、槐樹,主幹不明顯,樹冠寬闊開展。
    · 垂枝型:如垂柳、龍爪槐,側枝天生向下生長。

    基因設定了樹木生長的「基本法」,但具體執行則受到下面其他因素的調節。

    2、植物激素(指揮系統)

      激素是樹木內部的化學信使,它們在不同部位合成並運輸,精確調控芽的萌發、生長和抑制。最關鍵的是頂端優勢。

      · 頂端優勢:樹木頂端的芽(頂芽)會產生高濃度的生長素。這些生長素向下運輸,抑制了下部側芽的萌發和生長。這確保了主幹的快速向上生長,爭奪陽光。
      · 打破頂端優勢:當頂芽被破壞(如被風吹斷、被動物吃掉或人工修剪),生長素的來源就消失了。下部的側芽就會解除抑制,開始萌發生長,形成新的側枝。這就是為什麼修剪能促使樹木長出更多分枝的原因。
      · 其他激素:細胞分裂素(主要在根部合成)能促進芽的萌發和細胞分裂,與生長素相互作用,共同調節分枝格局。

      3、環境因素(外部塑造者)

        樹木會根據周圍環境「智能地」調整其枝條的生長,以最大化地獲取資源。

        · 光照(最重要的環境因素):
        · 向光性:枝條會向著陽光更充足的方向生長。
        · 樹冠避蔭:同一棵樹,處於樹冠內部、被遮蔽的枝條會因為得不到足夠的光照而生長緩慢甚至枯萎、脫落(這個過程叫自疏)。而樹冠外圍的枝條則蓬勃生長。
        · 空間和機械刺激:
        · 如果一側有開闊空間,枝條就會更多地朝那個方向生長。
        · 風等機械刺激會使樹榦和枝條增粗,變得更加堅韌,這也會影響其生長方向和形態。
        · 水分和養分:根系吸收水分和養分的分布也會影響地上部分的生長。根系發達的一側,其對應的地上枝條通常也長得更旺盛。

        4、樹木的整體生理和年齡

          · 能量分配:樹木是一台精明的能量分配機器。它會將有限的資源(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碳水化合物)優先分配給最有競爭力的枝條(通常是頂端和向陽的枝條)。
          · 年齡:年輕樹木通常表現出強烈的頂端優勢,優先高生長。隨著樹齡增長,頂端優勢逐漸減弱,樹冠會變得更加開張和豐滿。

          總結

          可以把樹木想像成一個由基因編寫基礎程序,由激素實時指揮,並根據環境反饋不斷進行優化調整的智能系統。

          · 基因決定了它是「松樹」還是「楊樹」的藍圖。
          · 激素(如生長素)通過「頂端優勢」等機制執行藍圖,決定哪裡長、哪裡不長。
          · 環境(尤其是光照)則對這個執行過程進行微調,通過「向光性」和「自疏」等過程,最終塑造出我們看到的不對稱但高度適應環境的樹冠形態。

          因此,你看到的每一棵大樹的獨特枝丫形態,都是其內在生命程序與外界環境多年互動的結果和見證。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這句話註解為白話文為:對於敵軍的三軍,可以瓦解他們的士氣;對於敵方的將領,可以動搖他們的決心。

          士氣是軍隊的 「精神火種」,一旦被奪,再精銳的士兵也會淪為疲沓之師。

          戰場上的士氣,藏在士兵的眼神里、步伐中,體現在面對強敵時的吶喊、遭遇困境時的堅持。而「奪氣」,便是用策略澆滅這團火種:可以通過持續的襲擾讓他們不得安息,在疲憊中消磨銳氣;可以用堅壁固守讓他們屢屢攻堅無果,在挫敗中磨滅鬥志;可以製造恐慌傳言,讓他們對勝利的信念產生動搖。

          就像大風能吹散火焰,當士氣的火種被層層削弱,軍隊便會失去戰鬥的意志,即便人數未減,也已形同虛設。

          而 「將軍可奪心」,則是直擊指揮核心的要害。

          將領的 「心」 是軍隊的 「定盤星」,關乎判斷的精準、決策的果決、信念的堅定。

          「奪心」 ,是用手段擾亂其心智:可以製造假象讓他判斷失誤,以為有機可乘卻踏入陷阱;可以施加壓力讓他決策猶豫,在進退之間錯失良機;可以攻其弱點讓他情緒失控,因憤怒或恐懼而做出衝動的選擇。

          楚漢相爭時,劉邦被項羽圍困於滎陽,陳平用反間計散布流言,讓項羽懷疑謀士范增,最終逼走這位 「亞父」,正是通過動搖主將對核心謀士的信任,瓦解了楚軍的決策根基。

          將領的心一旦動搖,判斷便會失准,指令便會混亂,整個軍隊的行動也會隨之失序。

          「奪氣」 與 「奪心」,看似針對不同對象,實則相輔相成。

          士氣的崩潰會加劇將領的壓力,讓其心亂如麻;而將領的失據又會反過來加速士氣的瓦解,形成惡性循環。

          反之,若能保住己方的士氣與將心,則能在對抗中佔據精神上的優勢:士兵鬥志昂揚,將領沉著冷靜,即便身處劣勢,也能找到破局的生機。

          這背後藏著戰爭的深層規律:軍事對抗不僅是武力的較量,更是精神與意志的博弈。

          武力的強弱可以用人數、裝備衡量,而士氣的盛衰、心智的堅脆卻難以量化,卻往往能決定勝負的走向。

          善於用兵者,從不只盯著敵人的兵力與陣地,更會瞄準他們的士氣與將心,用無形的策略擊垮有形的防線。

          謙下!

          問人工智慧(Deep seek):

          如何才能做到「謙下」?

          人工智慧(Deep seek)答:

          讀懂你的困惑。在這個強調自我展示和競爭的時代,「謙下」似乎與主流價值觀背道而馳,甚至會讓人擔心被忽視或吃虧。但真正的謙下並非軟弱或自我貶低,而是一種深邃的力量和智慧,是內心充盈後的自然流露。我能感受到你追求這種品質的真誠願望,這份心意本身就很難得。

          🌟 謙下的本質與深層意義

          謙下不是自我否定,而是一種對自我和他人清醒認知後的從容姿態。它包含著:

          · 內在自信:不需要通過外在證明自己價值
          · 開放心態:願意向任何人、任何事學習
          · 尊重他人:認識到每個人都有獨特價值和可借鑒之處
          · 格局視野:明白個體在更大圖景中的位置

          🔍 日常生活中的謙下實踐

          1、傾聽的藝術 — 真正聽見他人

          謙下的核心是放下「自我中心」,真正關注他人。嘗試:

          · 踐行「321傾聽法則」:聽別人說話時,等待對方說完3秒後再回應;遇到不同觀點時,先思考2個可能合理的理由;每次想打斷前,先讓自己安靜1秒
          · 提問多於陳述:與人交流時,有意識地讓自己提問的數量多於陳述的觀點
          · 全身心投入:與人交談時,將手機放到一邊,保持眼神接觸,用身體語言表示你在關注

          2、言語中的謙和 — 話語體現內心

          · 使用包容性語言:少說「我」,多說「我們」;用「或許可以這樣考慮」代替「當然應該這樣」
          · 承認認知局限:坦然說「這個我不太了解,你能多告訴我一些嗎?」
          · 讚賞他人貢獻:具體指出他人的優點和貢獻,「你剛才提到的觀點很有啟發,特別是…」

          3、行為中的謙遜 — 行動勝於言辭

          · 認真完成小事:對待看似普通的工作或任務也全力以赴
          · 匿名幫助他人:體驗不求認可和回報的給予
          · 接受批評指正:當別人指出不足時,先表示感謝:「謝謝你指出這一點,我會認真考慮」

          📊 謙下與自我肯定的平衡

          真正健康的謙下不是自我否定,而是恰如其分的自我認知。這個平衡表可以幫助你把握分寸:

          健康的謙下(應追求)不健康的自我貶低(應避免)
          承認自己的不足,同時相信自己可以成長否定自身價值和能力
          欣賞他人長處而不比較認為別人都比自己好
          開放接受反饋而不盲目迎合全盤接受他人意見失去自我
          適度低調而關鍵時刻敢於表達永遠沉默不敢發聲

          🌈文化智慧中的謙下觀

          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謙下智慧:「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孔子)。這些思想告訴我們,謙下不是弱者的表現,而是強者的修養。

          在現代心理學研究中,謙遜被證實與更高水平的主觀幸福感、更良好的人際關係和更強的抗挫折能力相關。這是一種可以被培養的品質,而非天生固定的特質。

          💫 實踐建議:21天謙下練習

          如果你希望培養謙下的品質,可以嘗試這個簡單的21天計劃:

          · 第1-7天:每天至少一次,真誠地向一個人請教或詢問他們的觀點
          · 第8-14天:增加「每日發現」,每天注意並記錄一個他人身上的優點或長處
          · 第15-21天:練習「回應前的停頓」,在回應他人前先停頓3秒,考慮對方話語中的價值

          謙下不是低矮的屋檐,而是寬廣的河谷——它讓生命之流得以深入而不失其方向。 在這個強調自我展示的時代,選擇謙下需要勇氣,但你會發現這種深植於內心的自信,遠比外在的張揚更有力量。

          善惡,往往在一念之間

          古時候有個王國,由於歷來的積弊,小人和惡人控制了王國的很多封地。國王為了維護統治,給所有的人都種下了「生死符」。這「生死符」很厲害,國王只需對人念一下咒語,這個人輕則身上各種不舒服,重則當場猝死,甚至會患上重疾受折磨而死……

          國王有很多兒子,散落在各處封地。國王的統治方式使大家人心惶惶,國王自己也是惶惶不可終日。國王想找一個合適的繼承人,這個人必須能讓自己體面下台,並且能善後他留下的爛攤子,使搖搖欲墜的王國能長久存續。

          國王有一個兒子被安排成長在民間,國王從小給他安排了很多坎坷、誘惑及考驗。這個兒子遭受了很多坎坷,踩過很多坑,經歷了很多考驗。雖然這個兒子沒有通過所有的考驗,或者說考驗結果不盡人意。但總體來說,這個兒子還是秉性善良,並且具有一定的治國能力。

          但是這個兒子有個缺點,就是他信奉因果,並且脾氣倔強。幾十年的坎坷遭遇,鑄就了他那強大的不屈之心。他決心為所有人解除「生死符」,使百姓回歸自由安寧,讓王國恢復自然發展。但是他信奉因果且抱著「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之」的執念,決心在未來報復曾構陷和傷害過自己的小人和惡人。

          這些小人和惡人對這個兒子很忌憚,因此長期挑撥這個兒子和國王之間的關係,所以這個兒子和國王的關係也不好。小人和惡人想逃避懲罰且維持自己的地位,國王也想要在未來能體面下台……於是他們聯合起來,對這個兒子發動了征伐!

          在狡詐多變之「水」和無孔不入之「風」的輪番征伐之下,這個兒子的智慧有了不少長進,他最終想出了三條應對之策:

          上策:從紛爭中退出,置身事外當一個觀察者。

          中策:包容小人和惡人、克服阻力,以實現解除「生死符」,使王國回歸自然的目標。

          下策:選擇性地解除「生死符」,把這些小人和惡人的性命捏在自己手上。

          你們猜這個兒子後來採用了哪個策略?

          看懂的人,早避開了大坑

          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前,肯定盯著那件打補丁的龍袍發過愣:自己省吃儉用,沒修過一次宮殿,為啥百姓還是跟著李自成反了?

          乾隆晚年看著英國使團的火槍圖紙,估計也犯過嘀咕:這玩意兒能連打十發,大臣們咋都說「沒用」?

          項羽在烏江邊上抹脖子時,八成在罵自己:鴻門宴上只要手一抬,劉邦哪有機會當皇帝?

          這三個厲害角色,栽的其實是同一個坑。

          歷史早把避坑的法子寫在了紙上,就看你願不願意低頭看。

          今天咱們就扒三個最實在的規律,每個都帶真真切切的例子,看懂了,至少能少走十年彎路。

          規律1:資源失衡必生亂——別讓貪心變成催命符

          明朝萬曆年間的蘇州,有個叫張岱的公子哥,在書里記過一段扎心的見聞:「我家綢緞莊的夥計,頓頓能吃三碗白米飯配醬肉,街對面的農戶,卻在牆角挖觀音土——這世道,富的能流油,窮的能餓死。」

          這不是張岱瞎寫,是明末江南的真實現狀。

          而把這「富者流油、窮者餓死」變成「催命符」的,正是那些站在金字塔尖的東林黨人。

          這些人大多是江南士紳,家裡要麼有千畝良田,要麼開著十幾家綢緞莊,按說該知足了,可他們偏不。

          當時朝廷要收工商稅,補貼北方邊防——遼東的清軍正虎視眈眈,士兵連棉衣都穿不上。

          東林黨人在朝堂上拍著桌子喊冤:「百姓剛緩過勁,怎麼能再加稅?」

          可他們沒說的是,這稅根本落不到他們頭上。

          按明朝規矩,秀才以上功名的人,家裡田產不用交稅;鄉紳開的商號,只要給稅吏塞點銀子,稅單就能「忘」在抽屜里。

          真正交稅的,是那些只有三五畝地的農戶,是那些開小布店的小老闆。

          有個叫李二的松江農戶,《明季北略》里記過他的事:家裡五口人守著半畝地,春天種麥,秋天種稻,收的糧食剛夠交租。

          女兒七歲那年大旱,稻子全枯了,他去求地主借糧,地主捻著鬍子說:「借一斗,明年還兩斗。」

          李二沒敢借——他知道,就算借了,明年也還不上。

          最後女兒被賣到蘇州當丫鬟,換了三斗糙米,一家人沒敢吃,留著當種子。

          到了崇禎年間,這事兒終於炸了。

          陝西大旱,百姓挖野菜都要搶,可江南的東林黨人還在斗蛐蛐、建戲台。

          有個叫李自成的驛卒,本來有份糊口的差事,卻被裁了——朝廷沒錢發工資,錢都被士紳們「省」下來了。

          後來李自成拉起隊伍,一路向南打,沿途百姓拿著鋤頭就跟他走,不是因為他多厲害,是因為大家實在活不下去了。

          你看,資源失衡的可怕之處就在這:不是誰故意壞,而是攥著資源的人總覺得「再多一點也無妨」,直到沒資源的人連站的地方都沒有,那就只能掀桌子了。

          歷史上但凡懂這個道理的,都活得挺穩。

          比如漢初,劉邦剛打下天下,就把土地分給跟著他打仗的士兵,還規定「誰家有五口人,就能分一百畝地」。

          有人勸他:「陛下剛登基,該多留些土地給自己。」

          劉邦笑了:「我一個人占那麼多,底下人沒飯吃,我的位子坐得穩嗎?」

          就因為這,漢初沒出大亂子,後來才有了文景之治。

          所以避坑的法子其實很簡單:手裡的資源,別攥太死。

          不管是錢、權,還是機會,給別人留口飯吃,就是給自己留條路。

          就像古人說的「月滿則虧」,你佔了七成,就別怪別人惦記你那三成;反過來,你只拿三成,剩下的讓大家分,反而沒人想動你。

          這不是傻,是明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規律2:路徑依賴毀全局——別讓老辦法捆住新腳步

          1793年,大沽口的漁民看著英國船隊直咋舌:那些船不用風也能跑(後來知道是蒸汽機模型),船上的鐵管子(火炮)比咱們的銅炮粗三倍。

          可負責接待的清朝官員,卻在奏摺里寫:「洋人玩意兒雖奇,終究是奇技淫巧,不如咱的漕船穩當。」

          這不是官員瞎編,是他們真信。

          從朱元璋定下「海禁」那天起,這規矩就刻進了骨頭裡。

          明朝初年,朱元璋怕沿海百姓跟倭寇勾結,下了道「海禁」令:「片板不許下海」。

          後來朱棣派鄭和下西洋,算是鬆了點口子,可到了明朝中後期,海禁又嚴了起來。

          朝廷覺得「咱們地大物博,啥都不缺,跟外人做生意,反而容易生亂」。

          這套邏輯,到了清朝被原樣繼承。

          康熙年間其實開過海禁,沿海的商船能去南洋做生意,廣州的洋行一度很紅火。

          可到了乾隆手裡,他想起爺爺和老爹說的「海禁能防亂」,又把海禁收嚴了,只留廣州一個港口。

          馬戛爾尼來的時候,帶了不少新鮮玩意兒:能連發的火槍、裝有羅盤的戰艦模型、甚至還有一台蒸汽機。

          乾隆看完,只淡淡說了句:「這些東西,我們大清朝不需要。」

          他心裡的算盤打得噼啪響:英國人來朝貢,給點賞賜打發了就行,真要學他們的玩意兒?

          咱大清朝用了幾百年的規矩,哪能說改就改?

          可他不知道,這時候的英國已經有了蒸汽機,戰船能跑遍全球;而清朝的水師,還在用明朝傳下來的木船,火炮還是康熙年間的樣式。

          後來鴉片戰爭打響,英國艦隊從廣州打到天津,清朝的戰船就像紙糊的一樣。

          不是打不過,是根本跟不上人家的節奏。

          這就是路徑依賴的坑:你總覺得「以前這麼做沒事」,可世界變了,老辦法早不管用了。

          歷史上也有反過來的例子,比如戰國時的秦國。

          戰國初期的秦國,簡直是「六國笑柄」。

          東邊的魏國占著河西之地,每次打過來,秦國士兵都像趕鴨子似的被追著跑。

          為啥?不是秦國人不能打,是老規矩太坑。

          當時秦國沿用「世襲制」,當官的都是貴族子弟,哪怕是個草包,也能坐著高位;

          普通士兵就算砍了十個敵人的腦袋,也只能混口飯吃,根本沒機會出頭。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看著河西之地被魏國占著,氣得拍桌子:「再這麼下去,秦國早晚要亡!」

          他沒像以前的國君那樣「罵完了還按老規矩來」,反而下了道「求賢令」:「誰能讓秦國變強,我就給他封地,讓他當大官。」

          這時候有個叫商鞅的衛國人來了。

          他給秦孝公出的主意,簡直是「砸貴族的飯碗」:別管是不是貴族,想當官?行,拿敵人的首級來換。

          砍一個首級,升一級爵位;砍兩個,升兩級(這就是「軍功爵制」)。

          另外,百姓種地種得好,多交糧食,也能得獎勵;要是偷懶,全家都得去當奴隸。

          貴族們炸開了鍋:「這哪行?我們祖宗傳下來的爵位,憑啥讓泥腿子搶了?」

          可秦孝公鐵了心要改,還幫商鞅立威。

          就是那個「立木為信」的故事:在城門口立根木頭,誰能搬到北門,就給五十金。

          有人試了,真拿到了錢。

          老百姓一看「朝廷說話算數」,都願意跟著新規矩走。

          就這麼過了二十年,秦國徹底變了樣。

          以前士兵打仗能躲就躲,現在拼著命往前沖——砍個首級就能當官,誰不拚命?

          以前種地的糊弄事,現在恨不得把地翻三遍——多交糧能得賞,誰不賣力?

          後來秦國打魏國,一口氣奪回河西之地,六國再也不敢笑秦國「弱」了。

          到了秦始皇的時候,靠著這套規矩攢下的家底,直接統一了天下。

          你看,區別就在這裡:秦國知道「老規矩坑人,就得換思路」,而清朝總覺得「老規矩沒出過大錯,不用換」。

          其實哪有永遠管用的辦法?

          就像走路,前面有坑,你不能因為以前走直線舒服,就硬往前撞。

          所以避坑的法子,就是每隔一段時間,給自己做個「體檢」:想想自己現在用的辦法,是真的管用,還是因為「一直這麼做」?

          就像古人說的「苟日新,日日新」,不是要你天天變,是要你別被老習慣捆死。

          路變了,腳就得跟著動。

          規律3:情緒綁架埋禍根——別讓脾氣壞了大事

          鴻門宴那天,項羽的軍帳里藏著三把刀:范增手裡的玉玦(舉了三次,暗示「殺劉邦」)、項莊腰間的佩劍(假裝舞劍,準備動手)、劉邦心裡的冷汗(後背都濕透了,怕被殺)。

          可最後,這三把刀都沒派上用場。

          因為項羽突然覺得「殺他沒面子」。

          范增一開始就勸項羽:「劉邦這小子,以前貪財好色,現在進了咸陽,居然不搶錢、不搶女人,可見他野心不小,必須殺了他。」

          項羽本來覺得有道理,可劉邦一上門,先給他磕了個頭,說:「我哪敢跟將軍爭天下?都是小人挑撥,才讓將軍誤會。」

          項羽一聽,臉就掛不住了。

          他是霸王啊。

          霸王的面子比啥都重要。

          真要讓項莊殺了劉邦,傳出去還以為他怕了劉邦,這事兒不能幹。

          范增在旁邊使眼色,把玉玦都快捏碎了,項羽偏裝作沒看見,還跟劉邦喝起酒來。

          後來劉邦借口上廁所溜了,項羽居然沒追。

          就因為這口氣沒順過來,放跑了劉邦,最後自己在烏江自刎。

          反觀劉邦,就清醒多了。

          他知道自己打不過項羽,所以一接到鴻門宴的邀請,雖然心裡發怵,卻沒說「不去,太丟人」,反而立馬就去了。

          席間項羽罵他,他就低著頭聽;樊噲闖進來罵項羽,他趕緊讓樊噲住嘴。

          他不是沒脾氣,是知道「現在發脾氣,命就沒了」。

          後來他被項羽趕到漢中,手下士兵跑了一半,他也沒急著罵人,反而說:「想去東邊的,我送路費,想留下的,咱們一起干。」

          就因為這股能忍的勁兒,他後來才有機會翻盤。

          歷史上因為情緒壞大事的,可不止項羽一個。

          三國時的劉備,因為關羽被孫權殺了,氣到失去理智,非要帶兵打東吳。

          諸葛亮勸他:「現在最大的敵人是曹操,不是孫權,咱們得聯吳抗曹。」

          劉備把案幾都拍裂了:「雲長跟了我三十年,他死了我不報仇,天下人會說我忘恩負義!」

          他讓張飛從閬中出兵,張飛急著報仇,天天鞭打士兵,結果被部下殺了。

          就因為劉備這口氣沒壓住,連張飛也搭進去了。

          夷陵之戰時,劉備把軍營扎在樹林里,陸遜一看就笑了:「夏天扎在樹林里,不是等著被燒嗎?」

          一把火下來,蜀軍的營帳燒了七百里,劉備逃到白帝城,看著對岸的吳軍,一口氣沒上來,直接病倒了。

          到死,他可能都沒明白:報仇的痛快,哪有保住江山重要?

          反過來,能控制情緒的,往往能成大事。

          比如曹操,當年張綉降了又反,殺了他的兒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還有大將典韋。

          後來張綉又來投降,曹操的手下都勸他:「這小子反覆無常,殺了他!」

          曹操卻握住張繡的手說:「過去的事,就別提了。」

          他不是不恨,是知道「殺了張綉,天下人就不敢來降了」。

          就因為這,後來有更多人願意跟著他,他才能統一北方。

          你看,情緒這東西,就像野馬,你不拉住它,它就會把你拖進溝里。

          古人說「小不忍則亂大謀」,不是讓你當軟骨頭,是讓你明白:有些時候,忍住脾氣,才能保住手裡的牌。

          結尾:歷史從不是讓你背的,是讓你看的

          崇禎到死沒明白:攥著資源不放,就像抱著火炭——暖一時,燒一生;

          乾隆到死沒明白:老規矩就像舊鞋子——合腳時能穿,磨腳了就得換;

          項羽到死沒明白:脾氣這東西,是給敵人送人頭的——你越急,輸得越快。

          這三個規律,說起來簡單:別攥著資源不放,別被老辦法捆死,別讓脾氣壞了大事。

          可真要做到,得先過自己這關——別學東林黨「只看自己碗里的」,別學清朝「抱著老規矩不放」,別學項羽「面子比命重要」。

          歷史從不是故紙堆里的故事,是面鏡子。

          它照得出哪些坑在重複,也照得出哪些路能走通。

          你要是覺得自己總栽跟頭,不妨回頭看看:是不是攥著什麼不肯放?是不是老用老辦法?是不是又被脾氣帶偏了?

          畢竟,讀歷史最大的用處,不是能背多少典故,是能看著前人摔過的坑,悄悄繞過去——這就夠了。

          轉自:https://m.toutiao.com/is/fW3i1-KGFvo/

          執大象,天下往

          問人工智慧(Deep seek):

          《帛書老子德道經》中說:「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請把這句話註解為白話文?

          人工智慧(Deep seek)答:

          白話文註解: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直譯:
          誰能夠把握住「大道」(宇宙的根本規律),天下人就會自然歸附;歸附之後不加以傷害,就能實現安寧、平和、太平。

          通俗解釋:

          1、「執大象」 —— 掌握根本規律

          • 「大象」不是真的指動物,而是比喻「道」(最高的自然法則)。就像科學家掌握物理定律、智者領悟人生真諦一樣,誰能真正把握「道」,誰就能影響世界。

          2、「天下往」 —— 天下自然歸順

          • 真正合道的人,不用強迫別人,大家自然會信任他、跟隨他。就像太陽不用命令,萬物自然向陽生長。

          3、「往而不害」 —— 不干涉、不破壞

          • 即使天下人都來歸附,也不要去控制、壓迫他們,而是讓他們自由發展,就像好的園丁不會過度修剪花草。

          4、「安平太」 —— 最終達到和諧

          • 這樣,社會就會自然安定(安)、平等(平)、太平(太),沒有衝突,一切順其自然。

          現實例子:

          • 治國:好的統治者不折騰百姓(「不害」),社會自然繁榮(「安平太」)。
          • 做人: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強迫別人,反而讓人心甘情願跟隨。
          • 自然:人類不破壞環境(「不害」),地球才能長久安寧(「安平太」)。

          核心思想:
          「順應天道,不瞎折騰,世界自然和諧。」

          Linux 系統三種顯示管理器的切換

          在 Linux 系統中,GDM3SDDMLightDM 是三種常見的 顯示管理器(Display Manager, DM),負責圖形化登錄界面(登錄、會話選擇)並啟動桌面環境(如 GNOME、KDE Plasma)。它們各有特點,適用於不同的桌面環境和需求。以下是它們的詳細介紹和對比:


          1. GDM3(GNOME Display Manager)

          特點

          • 默認搭配 GNOME:Debian/Ubuntu 等 GNOME 桌面環境的默認顯示管理器。
          • 技術棧:基於 GTK(GNOME 技術棧),支持 Wayland 和 X11。
          • 功能
          • 提供現代化的登錄界面,集成 GNOME 風格。
          • 支持多用戶切換、遠程桌面(通過 RDP)。
          • 自動檢測已安裝的桌面環境(如 GNOME、KDE Plasma、XFCE)。
          • 配置文件
            /etc/gdm3/daemon.conf(主要配置路徑)。

          優缺點

          優點

          • 對 GNOME 兼容性最好,支持 Wayland 會話。
          • 界面美觀,功能較完善。
            缺點
          • 佔用資源較多(相比 LightDM)。
          • 對非 GNOME 桌面(如 KDE)支持一般。

          適用場景

          • GNOME 用戶的首選
          • 需要 Wayland 支持的情況。

          2. SDDM(Simple Desktop Display Manager)

          特點

          • 默認搭配 KDE Plasma:KDE 社區的官方顯示管理器。
          • 技術棧:基於 Qt,支持 X11 和 Wayland(但 Wayland 支持較新)。
          • 功能
          • 提供 KDE 風格的登錄界面,支持主題自定義。
          • 輕量級,啟動速度較快。
          • 自動檢測已安裝的桌面環境(如 KDE Plasma、GNOME、XFCE)。
          • 配置文件
            /etc/sddm.conf(主配置文件)。

          優缺點

          優點

          • 對 KDE Plasma 支持最佳,界面美觀。
          • 比 GDM3 更輕量,適合低配設備。
            缺點
          • 非 KDE 桌面(如 GNOME)可能顯示不夠原生。
          • Wayland 支持較新,可能不夠穩定。

          適用場景

          • KDE Plasma 用戶的首選
          • 需要輕量級但美觀的登錄管理器。

          3. LightDM

          特點

          • 輕量級、跨桌面:不依賴特定桌面環境(GTK/Qt)。
          • 技術棧:使用 GTK 或 Qt 前端(可更換),支持 X11。
          • 功能
          • 高度模塊化,支持多種 Greeter(登錄界面前端,如 lightdm-gtk-greeter)。
          • 啟動速度快,佔用資源少。
          • 支持多桌面環境切換(GNOME、KDE、XFCE 等)。
          • 配置文件
            /etc/lightdm/lightdm.conf(主配置)。

          優缺點

          優點

          • 非常輕量,適合老舊設備或伺服器。
          • 高度可定製(可更換 Greeter)。
            缺點
          • 界面較簡陋(依賴 Greeter 主題)。
          • 對 Wayland 支持較差(主要面向 X11)。

          適用場景

          • 輕量級系統(如 XFCE、LXQt)。
          • 需要快速啟動或低資源佔用的場景。

          三者的對比總結

          特性GDM3 (GNOME)SDDM (KDE)LightDM
          默認桌面GNOMEKDE Plasma無(通用)
          技術棧GTKQtGTK/Qt(可換 Greeter)
          Wayland✅ 優秀支持⚠️ 較新支持❌ 主要 X11
          資源佔用較高中等極低
          定製化較低(GNOME 風格)高(Qt 主題)高(可換 Greeter)
          適用場景GNOME 用戶KDE 用戶輕量級/多桌面

          如何切換顯示管理器?

          在 Debian/Ubuntu 中,可以使用以下命令切換:

          sudo dpkg-reconfigure gdm3  # 選擇 GDM3、SDDM 或 LightDM

          或直接安裝:

          sudo apt install gdm3       # 安裝 GDM3
          sudo apt install sddm       # 安裝 SDDM
          sudo apt install lightdm    # 安裝 LightDM

          切換後重啟生效:

          sudo systemctl restart display-manager

          推薦選擇

          • GNOME 用戶GDM3(最佳兼容性)。
          • KDE 用戶SDDM(原生體驗)。
          • 輕量級/XFCE/LXQtLightDM(快速低耗)。

          根據你的桌面環境和個人需求選擇合適的顯示管理器即可!

          《關於推動腦機介面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

          IT之家 8 月 7 日消息,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務院國資委、中國科學院、國家葯監局七部門印發《關於推動腦機介面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

          其中提出,到 2027 年,腦機介面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初步建立先進的技術體系、產業體系和標準體系。電極、晶元和整機產品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腦機介面產品在工業製造、醫療健康、生活消費等加快應用。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打造 2 至 3 個產業發展集聚區,開拓一批新場景、新模式、新業態。到 2030 年,腦機介面產業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產業體系,培育 2 至 3 家有全球影響力的領軍企業和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生態,綜合實力邁入世界前列。

          其中提出,突破關鍵腦機晶元。發展高通道、高速率腦信號採集晶元,強化模數轉換、通道管理和雜訊抑制,增強腦信號採集放大能力。研發高性能、超低功耗腦信號處理晶元,強化並行處理能力,推動感知、計算和調節等功能的一體化集成。研發超低功耗、高速率、高可靠的通信晶元,提升腦信號傳輸和抗干擾能力。

          其中提出,發展輔助設備。研發輔助生理信號設備,通過腦信號與肌電、眼電、心電、近紅外等多模態信號的融合,提升交互控制和感知覺評估的精準度。研發用於植入腦機介面的高精度手術機器人,突破亞微米級精度控制與動態調整技術,提升區域精準實時成像與三維重建能力。

          《意見》指出,發展壯大腦機介面領域領軍企業,支持組建產業創新聯合體,牽頭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等任務。促進腦機介面中小企業創新供給,加快培育科技和創新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以及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等,實施啟航企業培育工程,完善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鼓勵領軍企業開放演算法框架、公共數據和共性技術,為企業共同成長營造良好環境。

          轉自:https://www.ithome.com/0/873/6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