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澤而漁

秦·呂不韋《呂氏春秋·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來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來年無獸。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非長術也。」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竭澤而漁」。

春秋時期,中原地區的曹、衛、陳、蔡、鄭等諸侯國都倒向強大的楚國,只有宋國不願意親楚,而投靠了晉國。楚成王非常惱怒,他命大將子玉統帥三軍,包圍了宋國的都城商丘。宋成公趕緊向晉文公求援,晉文公親率大軍前往救援,在城濮(今山東濮縣)與楚軍相遇。

當時,晉軍在兵力上不如楚軍,於是,晉文公召集眾臣一起商量對策。大臣子犯提議應該採用欺詐的方法迷惑楚軍,然後伺機擊敗他們。晉文公覺得子犯的主意很有道理。但大臣雍季卻持反對意見,他對晉文公說: 「臣覺得這個辦法並不好。」晉文公問道:「為什麼呢?」雍季說: 「假如有個人想要捉魚,就把池塘里的水都弄乾了。這樣,他當然能捉到池塘里所有的魚,可等到明年,池塘里就無魚可提了。所以,臣以為,欺詐的方法雖然偶爾用一次會取得成功,可是常用就會失靈,因此並不是長久之計。」晉文公非常贊同雍季的看法,但當務之急是先解救宋國的危機,所以晉文公還是採納了子犯的計策,果然打敗了楚軍。

回國以後,晉文公對各個大臣論功行賞,然而,雍季的封賞卻在子犯之上。有人感覺很奇怪,就問晉文公: 「您是不是將封賞弄錯了?」晉文公說: 「子犯的計策,只能讓我們取得一時的優勢,而雍季的建議,卻能使我們受益幾百年。一時的好處怎麼能比得過一世的好處呢?

竭澤而漁指把池塘里的水抽幹了捉魚;比喻做事只顧眼前的利益,絲毫不為以後打算。

作者: 張津東

群而不黨,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納。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