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待「報復」

報復可爽了!

是時候祭出這篇2004年的Science了。

「利他懲罰的神經學基礎(The Neural Basis of Altruistic Punishment)」在這個研究中,是這樣討論「報復」這個行為的。

兩個人,A與B匿名互動,每個人拿10塊錢。

A可以決定,將自己的10塊錢給B,也可以留給自己。

如果他留給自己,則A與B各自得10塊,Game over。

如果他把錢給了B,則B的錢會翻兩翻,變成40塊。

現在B可以將其中一半發回A,或者什麼也不發。

如果B發給A,則他們每個人得20塊。

如果不發,則B獨吞40塊,具體操作如下圖:

之後,正片開始。

如果B選擇的背叛(放心,B是會背叛的,因為整個實驗中,只有A是小白鼠)

遊戲結束後,研究人員會給A一個報復B的機會,讓A思考1分鐘,決定是否使用「懲罰點」來對B進行懲罰。

在這1分鐘的時間內,研究人員會通過PET(正電子斷層掃描,將其理解為一種不用切開大腦就能看到大腦哪個區域活躍的儀器就好)

使用懲罰點是有代價的,每使用一個懲罰點,A會損失1塊錢,同時B則會損失2塊錢。

結果是這樣的:

當A報告說想要報復,則背側紋狀體(Dorsal striatum)活動增加

那些願意付出更多「懲罰點」來報復B的A,他們的該腦部區域活躍性更強。

這個腦區與習慣的形成及成癮有關,甚至有證據支持這個腦區也與強迫症的形成有關。

以上,這個邏輯鏈條可以理解為:

1、當你感受到某種違反社會規範行為產生時,你的大腦會無意識給你設置一個目標,這個目標我們通常將其稱為「報復(revenge)」。

2、實現這個目標的需求如此強烈,以至於你願意付出代價讓這個結果達成(這個叫利他主義懲罰),雖然理性上講,這會對你和被報復者都帶來損失。

3、只要報復的目標沒有達成,這個過程就會不斷自我加強。這個目標的實現並非為了公平,而只是為了讓你自己爽。

4、報複目標完成後,你就爽了,不公平感越高,報復行為強度和投入越大,你感受到的爽感就越高。

下一個問題來了,當人們完成報復後,這個「爽感」又能維持多久呢? 也就是問題中擴展問的,報復後會感受到解脫嗎?

事實上,並不能。

報復爽,但也爽不了多久

在2007年的另一項研究中,研究者換了一種遊戲研究這個問題。

他們將被測者分為4人一組,每人給1塊錢,讓他們進行投資。

規則是這樣的,參與者可以選擇投資或是不投資。如選擇投資,在投資結束後,會將總投資額加上40%的收益平分給所有投資者。

注意!是所有投資者!也就是說,哪怕其中有人不參與投資,他一樣會在這個過程中受益。

這就模擬了一種典型的囚徒困境。

對團體而言,最優的策略是合作。

對個體而言,最優的策略是背叛。

你一定猜到了,這個遊戲中,每一組裡都有一位卧底。

這位卧底一定是一位面相上人畜無害的女性,她們會鼓勵每組參與者都進行合作。

然後她們自己每次都會選擇背叛,讓參與者結結實實的體會到被涮的感覺。

遊戲結束後,所有選擇合作的參與者均被給予機會,對背叛者進行懲罰。

懲罰比例是1:3,即付出1毛錢,可以讓背叛者付出3毛錢的代價。

這一次,研究者沒有在遊戲進程中進行觀察,而是在報復結束後,讓參與者報告他們的情緒狀態。

出乎人們意料的是,所有選擇了報復的參與者,均報告了更加糟糕的情緒

簡而言之,就是報復一時爽,爽完火葬場。

至於為什麼會如此,研究者又在範式中追加了一些變數。

他們發現,思維反芻(Rumination)中介了報復行為和情緒狀態的路徑。

用人話講,就是:

你以為你報復了就爽了。

可是報復結束後,你會反覆琢磨那個引起你報復的原因,同時又會沉浸在報復成功後的爽感中,反倒讓你覺得更加不爽。

然而報復行為已經發生了,你似乎又沒有理由再報復一次……

真的不行嗎?

好像也是可以的,你可以變本加厲嘛!

那就再爽一次唄!

這下子又輪到對方不爽了。

差不多就得了,你這是要蹬鼻子上臉嗎?

再然後,冤冤相報何時了……

從上面兩個實驗可以看出,報復,簡直就是刻在人們基因中的天性。

我們的利益被別人損害,當我們的付出得不到回報,報復心便會站出來向傷害我們的人討要我們所失去的。報復心出現且僅出現於人們的利益受到損失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報復心,當一個人其利益受到損失的情況下,其不會組織任何行為來阻攔利益的繼續損失或追回已經損失的利益,那麼其利益會越來越少,直到一無所有。

報復心及報復行為的存在,確保了我們在因他人行為而產生自身利益受損失時,我們能組織相應行為來討回損失的利益:用激烈的言辭,威脅,暴力行為等讓吃了我們的人給我們吐出來,讓拿了我們東西全都送回來。儘管報復心所指導下的行為往往觸犯法律,可當我們憤怒至極時,法律也擋不住我們要報復仇人的願望。

就像莎士比亞在《威尼斯商人》中寫下的那樣:

「如果你刺穿我們,我們難道不會流血嗎?
如果你撓我們癢,我們難道不會發笑嗎?
如果你給我們下毒,我們難道不會死去嗎?
如果你加害於我們,我們難道不該復仇嗎?」

If you prick us, do we not bleed?
If you tickle us, do we not laugh?
If you poison us, do we not die?
And if you wrong us, shall we not take revenge?

在進化心理學中,當某一族群受到威脅時,最優的策略是以火滅火,一報還一報。它被解釋為一種生存策略或威懾機制,解決威脅的同時也提醒潛在的敵人,在選擇威脅策略時要三思而後行。

同時,也解釋了為什麼原諒和寬恕是如此艱難——這本就是一種反生物本性的決策,也是跳出冤冤相報這個死循環的唯一途徑。

轉自: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0898510

https://baike.baidu.com/item/報復心理/1324591

作者: 張津東

群而不黨,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納。

發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