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

今天突然对“业力”两个字起了兴趣。

“业力”在百度百科里的解释是:直接推动生命延续的力量。《正法念处经》卷七之偈曰:“非异人作恶,异人受苦报;自业自得果,众生皆如是。

我又问ChatGPT人工智能:什么是“业”?什么是“业力”?

ChatGPT回答:“业”是佛教和道教中的概念,指的是个体通过行为所产生的因果关系和结果。它强调个体的行为和思想会产生相应的果报,影响个体的命运和轮回。在佛教中,“业”是指个体通过言语、行为和思想所产生的因果关系。根据佛教的教义,个体的行为会产生善恶果报,善行会带来善果,恶行会带来恶果。个体的业力会影响个体的轮回和命运,决定个体未来的生死和境遇。在道教中,“业”也指个体通过行为所产生的因果关系。道家强调个体应该追求道德和道义,遵循自然的规律和道德的准则,以避免产生恶业和恶果。道家认为个体的业力会影响个体的命运和境遇,决定个体的福报和灾祸。“业力”是指个体通过行为所产生的力量和影响。它是个体行为的结果,包括善业力和恶业力。善业力指的是个体通过善行所产生的积极力量,带来善果和福报。恶业力指的是个体通过恶行所产生的消极力量,带来恶果和灾祸。个体的业力会影响个体的命运和轮回,决定个体的福报和灾祸。通过修行和修正自己的行为,个体可以减少恶业力的影响,增加善业力的积累,从而改变个体的命运和境遇。业力也可以通过忏悔和善行来减轻或消除,以达到解脱和超越。

百度百科和ChatGPT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回答与易经里的思想是一致的,我突然发现中国的儒、释、道文化和《易经》中的哲学是相通的。《易经》恐怕真如网上流传的一样,是中国文化的根。学好《易经》,就是发扬传统文化,就是正本清源。

寒山问拾得

寒山问拾得是寒山和拾得的一段对话。传说,寒山和拾得原本是佛界的两位罗汉,在凡间化做两位苦行僧。一日,寒山受人侮辱,气愤至极。于是便有了与拾得下面的一段精彩对话。

寒山问: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在这段对话中,寒山师父问得很好,拾得师父答得很妙。其实,拾得的回答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豁达、那种超然、那种大度、那种洒脱,也就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庄子所宣扬的“清净无为论”中的“少私寡欲,不去争斗”。很明显,这是一种救人的、寻求个人解脱的学说,而不是一种救世的学说。

但对人的修行来说,“少私寡欲,不去争斗”的确能给人以极大的解脱。每个人身边总有些不快,这种不快很多是别人对你的嫉妒、诽谤、讽刺、攻击甚至迫害所造成的。怎样对待别人的恶为(或善意的恶为),怎样摆脱身边的这些烦恼,是我们经常为之头疼的事。于是,有的人明中争斗,结果争的头破血流、两败俱伤;有的人暗中生气,结果气的七窍出血,永世窝囊。

“世间谤我,贱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种处世方法,既不明争,也不暗斗,而是不斗气也不生气,正起眼走自己的路,相信自己能笑到最后。

之所以说这段对话影响了我的一生,是因为的确身边有一批这样的人,而我用“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的方法获得了胜利。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总有那么些人看你不顺眼,想着办法整你、治你、斗你。如果你把心思放在反抗上,那就正好中计了。我采取的方法是,面上事事过的去,暗中自己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以优异的工作学习成绩去“游戏”人间,“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远远的被我甩在身后。凡事要低调,要学会夹着尾巴做人,要先做好了再说。我给我自己制订的做人座右铭“少话少事少事”(少说大话、少做鲁莽事,就会不出大事),就是“再待几年,你且看他”的翻版。这种处世方法绝对不是消极的,我认为是防守式的进攻,是积极的。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修身养性、完善自我,固然可取,但不闻世事、时时“清心寡欲”,抱着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生态度去生活,也颇是有些对己、对世太不负责任了。拾得师傅的回答,只是一种思想的反映,也仅仅是一个教育人要“修其身,完善其性”的美好愿望。它有着积极、善良的一面,但也有着不现实、颓废的缺陷。人都是生活在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而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现实的社会,既有它的美好、善良、真诚,也有它的丑恶、暴戾和虚伪。对于那些社会中坏的一面,我们又应该如何来对待呢?比如,对公共车上猖獗盗窃的小偷,对大街上行凶作恶的歹徒,用“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的方法对待肯定是不行的。对于阴暗的事物,对于伤人、伤俗的歪风,对于欺弱压小的暴虐,对于一手遮天的恶徒,“不抵抗政策”非但换不来安定,只能是让它们得寸进尺,越发肆无忌惮!于是乎,对话改为“只是引他,导他,教他,劝他,认他,肯定他,几个回合度化他!”

“寒山问拾得”的这段经典对话所以传世不衰,是因为它有睿智的哲理,因此就有无限的生命力。我想,能一分为二地把这段对话的精髓占为己有,以后做人时会更敞亮一些。

转自:寒山问拾得_百度百科 (baidu.com)

劳谦,君子有终

今天思绪万千,中午简单地下楼买了6块钱的小笼包,简单地吃个午餐。然后,我以物占法,以一笼8个小包子为上卦,以当时的时间中午12:34为下卦,得出了一个地山谦卦;三爻变,得坤卦,互卦直接得雷水解卦。

这三个卦象连起来有二层意思:一、经过我上午的一番坚定的、欲征伐邪恶的表态,敌人内部发生了地震,坎水化解后,局势最终变顺利了。二、以君子之谦德修身,化解了坎水之难,使得局势最终变顺利了。

我认为这两个卦象应该综合起来运用:首先自身要修谦德,尽量以美德来感化邪恶;但是有些骄横跋扈的人是无法是谦德之心去感化的,那么此时只有用更强硬的方式解决问题了。所以要学好本领,内外文武兼修。真正到了怀柔之法不能解决矛盾而要动武征伐的那一天,咱也不怕任何人,就算不能把对手打死,也要把他整残废!

今天最重要的收获就是通过ChatGPT人工智能具体地了解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再就是再次学习了谦卦。我认为知善知恶是最基本的修身要求,在这个基础上再修谦逊之德,人生就更加完美了。

真的是有幸读到了《易经》这本书,它让我初步形成了正确的宇宙观;又通过学习其中的易理,让我有了全新的人生观。让我们知行合一,先实践谦卦中的“劳谦,君子有终”。

该重视孩子的教育了

今天参加了孩子的家长会,感触颇多。以前对孩子关心太少,参加完这次家长会之后,我觉得是时候抓孩子教育了。对比我们小时候的教育,我对现在的教育还是有一些不同看法的。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学校的教育千篇一律。孩子写字要按照标准格式答题,怎么写、写什么都需要按照要求的格式来,结果交上去的作业都几乎是一样的。行行出状元,我们的教育目的不是要培养不一样的人吗?怎么能像工厂流水线生产一样,培养同一个模子的人呢?另外,回到家里和其它年级的家长一聊,发现连学校开家长会时,老师的开会的流程都是一样的。我们的孩子不是产品,而是一个个不一样的大活人,所以我对这种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有疑问。听说现在很多军队退伍的军人都填到学校当老师了,让人不由得担忧起来。

二、仍旧是填鸭式教育。翻开孩子们的课本发现,很多以前我们到初中才学的字,现在的孩子小学时候就开始学。而且现在的孩子经常做作业做到十点,强行让孩子课后消化。填鸭式教学有用吗?当然有用!但效果好吗?我想问的是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有帮助吗?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没什么帮助(因为孩子也可以在社会生存中学到知识),孩子只是学成了一个考试机器。

我对学校教育的理解是这样的:上学主要目的是学识字,不太能教会孩子太多东西。真正的教育在家庭,孩子是否成才,家庭的影响是关键。如果把孩子成才的希望寄托在学校千篇一律的教育上,是不切实际的。课后要多陪孩子阅读,提高理解能力;多背古文言文精典,学习并传承古人的智慧。提早帮助孩子为将来出社会打基础,让孩子将来能成为一个明智的人。

当然,现在的老师还是比我们小时候的老师要开明一些。首先不唯分数论,再就是教育观念比较开明,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对家长提的三点要求,我觉得很中肯。

一、老师说:“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个我是认同的,不说孩子长大了会不会成为研究生、博士,我只要孩子将来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可以。虽然现在宣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好,但我觉得首先要教会孩子知善知恶,勇敢无畏,这是最基本的生存价值观。

二、老师说:“身体力行。”就是说家长要亲自勉力实践,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我觉得这个很重要,自己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好。今后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给孩子施加积极正面的影响。

三、老师说:“要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当中去。”以前做的不好,好在我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这几天我在教孩子背诵古文精典《孙子兵法》,并与她一起讨论;以期待在提高孩子古文言文水平之余又能学习一些古人的生存智慧。今后我还要将我研究的传统文化教给孩子,让她长大了能成为一个聪明、智慧的人。

 以我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今后孩子们的生存环境会比我们这一代人更为恶劣。——改变世界,让我们先从教育开始。

木雁之间,龙蛇之变

原文(庄子行于山)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译文(庄子行于山)

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伐木的人)说:“没有什么用处。”

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

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

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

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

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样对待呢?”

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大道却并非真正与大道相合,所以这样不能免于拘束与劳累。假如能顺应自然而自由自在地游乐也就不是这样。没有赞誉没有诋毁,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滞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顺和作为度量,优游自得地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和劳累呢?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至于说到万物的真情,人类的传习,就不是这样的。有聚合也就有离析,有成功也就有毁败;棱角锐利就会受到挫折,尊显就会受到倾覆,有为就会受到亏损,贤能就会受到谋算,而无能也会受到欺侮,怎么可以一定要偏滞于某一方面呢!可悲啊!弟子们记住了,恐怕还只有归向于自然吧!”

木雁之间和龙蛇之变两个词语都出自《庄子•山木》一文,是庄子回答弟子问题的一段语,他想表达的是,君子应处木雁之间,当有龙蛇之变。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做人处事必须判断情况,找准时机。比如,森林里的那些树木,可以成材的,很快就被砍掉了,而那些纹理歪曲的却由于被人弃选而长寿并终成参天大树,对树木而言,成材并不是一件好事。可是在农民家里的一群鹅中,不成材光会叫和跑的鹅成了主人终日追杀的对象,而引颈高歌的成材鹅却被主人终身保护起来,在这里,成材又成了一件好事。所以,好与坏是一时一局的事,须判断分析、区别对待。又如龙与蛇,貌虽似,质却迥异。俗话说,僧佛之修,龙蛇之变。做人有时候像蛇,有时候像龙,人生是变化无定的。为蛇时要蛰伏泥巴,学会与蚯蚓蝼蚁为伍,为龙时则要振翅高飞,奋发图强。总之,得良机时就要展示才华,所遇非人时则要懂得隐忍,如此,才是一个能伸能屈的君子。

木雁之间是个成语,意思是才能或学问处于中间水平,能保全自己,远避祸害。但现实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孜孜以求于出人头地,不断地刻意地培养和展现自己的才华。当遇到了爱才惜才的领导时,施展才华当然可以取得了成就,但如果碰到了一个妒贤嫉能、胸无大志的上司时则要学会隐藏、装疯扮傻,否则,随时随地都是打击的对象。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一个人太优秀了,不仅不一定会得到领导的重用,但遭到周围的人妒忌和伤害则是必然的,因此,才华出众总体来说不是好事。当然,能力太低的人则会受人厌弃。所以,庄子认为,君子应处于木雁之间,即使你很有才,也要懂得隐藏。龙蛇之变一词,主要是讲做事必须判断形势、讲究时机。《易经》乾卦告诉人们,潜龙勿用,飞龙在天,亢龙有悔。每个人在事业初期,与其说是潜龙,实际上与蛇无异,这时候不能去表现自己;当有足够的才华并碰到了合适的时机时才能去争取展现;当你事业蒸蒸日上、势头正旺时则要学会收敛,否则将会后悔无穷。有人说道儒都源自易经,作为道家代表的庄子所讲的龙蛇之变是指有才华的人在处事时一定要懂得准确的判断时势,像姜子牙直钩垂钓、等待时机。由此可见,木雁之间,龙蛇之变,其实讲的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木雁之间,龙蛇之变这两个词语出自庄子之口,像他这样大智大圣之人,其才华学问怎么可能处于中间水平呢?其一生之中,又何时做过了蛇?所以,我认为,庄子在这里想表达的真正意思是,真正有才华学问的人生活中应该懂得装疯扮傻和隐藏,不能在人前显露自己的才能,不到时机决不轻易出手,而在事业顶峰时更要急流勇退、避开祸害。像李白,虽然文武兼备、一身才能,年轻时狂妄不羁,疾呼天生我才必有用,但结果却经常招来妒忌和打击,一生坎坷,郁郁不得志!而张良和范蠡功高盖世,却在助主成就大业之时功成身退,这才是庄子所期望的大智之人。我想,生活中许多有才华的人往往活得比平常人差,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深刻去领会这两个词的内涵。圣人圣口,对古人话弃之不用,实太可惜了!

转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406335767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

这几天连续注解了《易经》中的涣卦升卦临卦巽卦剥卦,注解过程中有颇多体会,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其实回想起来,我的注解思路还是依照老子《德经54》的方法:一、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二、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简单点来说就是结合自己的经历去融合前人的思想,并通过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来进行类比推算,从而得出《易经》爻辞中的道理。

另外还有一个方法——天人合一。注解时最好选择白天,选一个能看到天的桌子,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如果你的思想是正面的,天一般是明朗的;如果思考偏离了正道,入了邪念,天一般会阴沉下来。这听起来有些迷信,但这里我这几年学习的一个经验和诀窍。通过这个技巧,我们可以慢慢地导入正念,以德与天合,从而做到天人合一。

《易经》本来就是一门天人之学,虽然它深奥难懂,但是掌握到了方法,学起来还是会比较顺利的。学习《易经》之前,要先学一些国学基础,如《论语》《帛书老子》《素书》《三略》《鬼谷子》《孙子兵法》等传统中国国学。因为这些圣贤的学说,无一不出自《易经》,《易经》是名副其实的大道之源。我们采用逆流而上的方式来攻克《易经》,相比一开始就直奔《易经》,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础打好了,房子才能建得高。

虽然《易经》只学了不到一年,但从中的收获却是非常多的。学海无涯苦作舟,觉得自己还是要有能吃苦的精神,坚持把这些国学学好,最终能学以致用,积极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平凡,你能做到吗?

今天感到有些失落,想不到自己沦落到和狗抢食吃的境地。

你若不能接受平凡,老想着出人头地,那么将来还会碰到和狗抢食吃的情况。云领导们就喜欢看那种投一把食,然后众狗争抢的场面。做人还是要清高一点,他们只是云领导眼中的狗,你若和他们抢,不等于把自己摆到了和狗同等的位置?只会让云领导们看笑话,从而小看你。

你若着急想有所发挥,那么将来你很可能会沦为他人的马前卒,成为内斗的牺牲品,最后兔死狗烹。老子说: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时局越拖到最后,越对你有利。无妄卦中说:无妄,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现在不可妄为妄动,要在坚守正道的过程中等待时机。

命里有时终须有:该是你的,谁也夺不走;不是你的,再争也徒劳。你要在机会中看到危险,在危险中看到机会。你要把工作和生活当成一种修炼,在这个过程中修炼自己的心智,让自己在危机和挫折中逐渐成熟。如此,你更要有平凡一生的心理准备,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持平凡心,过平凡的生活。你能做到吗?

平凡,才是人生唯一的答案

一次,梁晓声与一位国外的朋友交谈,她问梁晓声:“近年到中国,一次更加比一次地感觉到,你们中国人心里好像都暗怕着什么,那是什么?”

梁晓声说:“也许大家都在怕着一种平凡的东西。”

她追问:“究竟是什么?”

“就是平凡之人的人生本身。”

她惊讶地说:“太不可理解了,我们国家大多数人都挺愿意做平凡人,过平凡的日子,走完平凡的一生的。你们中国人真的认为平凡不好到应该与可怕的东西归在一起吗?”

是啊,我们从小就渴望,或者被期望拥有不平凡的人生。而所谓的不平凡,差不多总是归结为以下几点:住着什么样的房子,开着什么样的车子,拥有多少财产,在社会上有着怎样的名声和地位……所以梁漱溟说,这个时代最大的骗局,就是把欲望当志气。

其实,终其一生,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只是归于平凡,不平凡永远是极少数。

在这个平凡的世界,我们最需要的不是极少数英雄,而是大多数甘于平凡,却不甘于平凡的溃败,看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的人

接受自己的平凡

周国平将人生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脱俗,最高境界是返璞归真的平凡

真正活明白的人,是接受自己的平凡,与自己握手言和。接受并不是妥协,而是认清了:平凡人有平凡人的伟大,不必刻意追求他人眼中的不凡

人到中年,高晓松最大的醒悟就是接受平凡,享受平凡,他说:

“原来觉得在平凡生活中过不过来,一定要激荡。现在是从平凡的生活里发现幸福,和老婆孩子一起就是平凡的幸福,不是非得流浪、去远方。”

高晓松教育女儿的态度也非常洒脱,不期望女儿有多成功,只愿她一生温暖纯良:

“其实没几个孩子长大真成功了,而且成功是命,无法教育。所以最实用的教育是:让孩子懂得如何在不成功的人生随遇而安,无论遭遇怎样的悲催,都能平静淡然,心安理得地混过漫长的岁月而不怨天尤人。”

我们都是芸芸众生中平凡的一个,接受自己的平凡,从平凡的生活里发现琐细的美好,不执迷于“已失去”和“未得到”,活出自我和希望,就是我们的不平凡。

甘于平凡,却不甘平凡的腐烂

赵雷有一首歌《阿刁》,写了一个顽强的女孩,纵然历经千般磨难,依然坚守自己的初心,不被现实磨平棱角,甘于平凡,却不甘于平凡的腐烂。

你我又何尝不是如此?一边被残酷的现实打击,一边负重前行,接受自己的平凡,但拒绝平庸,认真过好每一天,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依然记得《传承者》节目中,几十个来自山西稷山的农村孩子,表演了一出传承千年的高台花鼓。孩子们齐整的动作和铿锵有力的鼓点赢得满场掌声,节目中的青年评论员却质疑:没有创新,每张脸看起来都一样,没有个人英雄……

一向温和的陈道明坐不住了:“每一张脸怎么会是一样的呢?是你没看见他们每一张脸的样子。世界上没这么多主角,大部分人一辈子可能要甘于寂寞,甘于平凡,但是,不要打击他们的努力。”

陈道明成名前跑了七年龙套,一句台词没有。而绝大多数人,可能努力了一辈子,也只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

但是,即使平凡,我们却从不甘于平凡的腐烂,依然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面对非议和磨难,希望你如《无问西东》里所说:“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 ;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平凡,才是人生唯一的答案

周国平说:“人世间的一切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平凡,都要用平凡生活来衡量其价值。伟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么,只有把平凡生活真正过好,人生才是圆满。

不平凡的葛优把“蔫儿缩”的小人物演得入木三分,生活中也乐于像小人物一样活着,赚钱的商演代言都不接,没事就在家里陪妻子,总和妻子抢着洗衣服、做饭、拖地板。

他说:“不管是谁,千万别太拿自己当回事儿,现在也没什么大的理想,就顺其自然,过日子呗。做一个普通人,没什么不好。”

是啊,无论多么不平凡的生命,最终都要归于平凡的柴米油盐;无论生命中有多少波澜壮阔,我们最迷恋的,始终是包裹在烟火人事里,平凡琐碎的温暖和感动。

正如朴树的《平凡之路》,“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曾经拥有着的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懂得“平凡才是人生唯一的答案”,就这么踏实而简单地活着,这样的我们才能一直“向前走,就这么走”。

接受平凡,走向平凡,是我们的归宿,早晚而已。

沈从文的《边城》里有句“慢慢吃,慢慢喝,月白风清好过河”,平凡的人生,也有月白风清,山河浩荡。

转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34028524

清明回乡后感

因为疫情的原因,有几年没有回老家祭拜祖先了。本来是尽兴而归的,没想到回乡看到祖先的安息之地风水被人破坏了,这让我大吃一惊。祖先安息之地的所有樟树都被清除掉了,有几颗还是几百年的老樟树,现在连根都不剩下。某些人见明着搞不赢,就来阴的,从死人身上下功夫,不可谓不缺德。难不成下一步还搞不赢,还要刨了我们家祖坟?!

宇宙中自有宇宙的一套运行法则。老子说:“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强迫良善的人不得死后回归于道(即佛家讲的“不得超生”,人死后灵魂不得投生为人),(这一点)我将作为对众人教育的开始。

我不敢说某些人会不会不得好死,但这些狗东西下辈子肯定会投胎当禽兽或畜生。有人不相信轮回,其实一年四季便是轮回;有人不相信因果,其实贫富美丑就是因果;有人不相信无常,其实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就是无常。世人不知有因果,因果何曾饶恕谁,起心动念皆是因,当下所受皆是果。

某些人以为通过疫苗或高科技手段让人民的思维透明化了(获得了上帝视角),或是通过疫苗或基因编辑技术控制人民的疾病或生死就可以让自己的地位等同于天。这些人一定没听说过“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句古语。“人在做,天在看!”或许某些执迷不悟的人只有死了以后才会明白这句话是正确的,而到那时,却已经是后悔莫及。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或许在现代高科技的加持之下,某些人会实现永生,似乎这也是某些人的唯一的救命稻草。送你们一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好好珍惜这辈人能当人的机会吧!

在祭拜爷爷奶奶的时候,我向他们许愿:愿你们保佑父亲晚年不要受爷爷晚年时的那种病痛折磨。也希望自己多积德吧,让父母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这次回家祭祖返回武汉的路上,我一直在心里咒骂这些狗东西,然后头又一直在痛,他们又开始脑控头痛了。打压、迫害、脑控……这些都有效果吗?这些人似乎是要黔驴技穷了。这也证明了我现在做的事情,让他们极度害怕了。

通过这次回乡,让我更坚定了信念:孤勇者无路可退,你只有一路前行!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此刻外面天气因阴转晴,太阳出来了!请不要嘲笑敢于反抗的人,他争取到的光,同样会照亮你,即使你什么都没做。

宇宙的真相是什么?

这个世界有很未解之迷,其中最常见的有哲学三问: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来这里做什么?

从《易经》和玄学的角度来讲,我们这个世界有一个范围和边限,就像我们这个宇宙有多大,边界在哪里?宇宙是我们这些愚人修炼的地方,我们人类可能永远无法活着突破这个宇宙。

老子看透了这个宇宙的真像,他说:“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宇宙处在不断的扩张之中,但物极必返,宇宙最终坍缩,最终重归于无。他又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宇宙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这些愚人在这个虚拟的愚咒世界里体验和经历各种苦难和酸甜苦辣,以方便我们从而悟到人生的真谛,悟到智慧,提升心灵和道德。这是老子透过《帛书老子》给我们的启示。

讲到这里,建议大家关注两个热门的科技:人工智能和元宇宙。人的大脑神经元一般有120亿-140亿个,高通骁龙8+集成了160亿晶体管,从理论上讲,人工智能芯片已经有模拟人脑的可能性,或许一切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前段时间爆料的人工智能中的ChatGPT已经有了人的意识,也就是意识的觉醒。这意味着随着人类知识和智慧的增长,已经让人造人成为了可能。下一步就是模拟元宇宙。

讲到元宇宙,这里提到之前网络上广为流传的一些开悟者讲的一段话:或许我们这个世界都是计算机模拟下的虚拟世界,我们一个个人都是一段计算机中的一段代码。这也印证了老子的“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和“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观点。我们再来谈谈元宇宙的概念,我们设计这个元宇宙的初衷是什么呢?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利用元宇宙来模拟我们这个社会,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说现在战争,如果用实际的热战,恐怕我们人类迟早有一天灭亡。但如果我们戴上脑机接口在元宇宙中模拟争端,通过纯思想进行模拟问题的解决,就能实现和平和可持续发展。未来元宇宙的大量实际运用,也将会让更多普通的愚人悟到我们这个宇宙的终极意义。

在看到《海奥华预言》这本书之前,我脑子里有很多疑问:我们这个宇宙的运作机制是怎么样的?看了海奥华预言这本书之后,我突然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海奥华预言》里讲,宇宙分九级文明,我们地球文明不到一级,也就是最低级的。宇宙文明等级越高,物质越丰富,里面的人越文明。一级宇宙文明的人类心灵修炼提升了,死后进入到二级宇宙文明,二级宇宙文明的心灵提升了,死后进入到三级宇宙文明……以此类推。或许我们这个宇宙只是二级宇宙文明里的智者制造的虚拟元宇宙(因为绝大部分人只有死了以后才能进入到其它宇宙),我们普通人说的“上天”、“神仙”、“上帝”、“老天爷”、“造物主”都只是更高等级文明宇宙里的决定我们这个宇宙命运的“人”。

人工智能让我们人类产生了危机感,人类如果不开悟,滥用科技,未来将来会被觉醒的机器人所取代。而元宇宙,给我们提供了模拟争端和解决争端的新渠道,让地球更多文明,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章开头说的哲学三问: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来这里做什么?我这篇文章直接解释了后二个问题。至于我们从哪里来,我现在还没有悟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什么样子的?它无处不在,却又看不到,摸不着,它到底在哪里?它又有什么奥秘?这个问题留待今后来思考和探索。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天气已经由阴转晴,太阳逐渐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