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内揵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留)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驾驭),遥闻声而相思,事皆有内揵(内,通“纳”,接纳,采纳;揵,通 “楗”,意为门闩,引申为连接、维系)(表示历来如此,相当于“向来”)本始(本初)。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缝隙),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君臣上下之间的事情,有的相距甚远却很亲密,有的近在咫尺却很疏远;有的投奔而来反而得不到起用,有的离开了以后却被四处诏求。有的天天都出现在君主面前却不被信任,有的只是遥闻其名便被君主日夜思念,这些事都源于接纳和维系,本源于平素的交结。有的靠道德相联结,有的靠朋党相联结,有的靠钱物相联结,有的靠美色相联结。只要摸准了君主的心意,善于迎合其意,那么想入政就能入政,想出世就能出世,想亲近君主就能亲近,想疏远君主就能疏远,想投奔就能投奔,想离去就能离去,想被征召就被征召,想被思念就被思念,就像用青蚨母子之血涂钱可以相互招引一样,可以把君主吸引得无间无隙,这样就可以在宫廷中独往独来,没有人能够阻止。

内者,进说辞也;揵者,揵所谋也。欲说者,务隐度;(计,谋也。商议;谋划)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意向、抱负、决心)(将,将要。表未来)(lài,慰劳;劝勉)应时,以合其谋。详思来揵,往应时当也。

所谓“内”就是游说君主使其接纳自己;所谓“揵”就是进献计谋以维系君臣关系。想要游说君主,务必先悄悄地揣测君主的心意;谋划事情的时候,务必顺从君主的心意,暗中分析我们的计谋是否符合时宜,向君主公开言明计谋的优劣得失,以此来迎合君主的心意。将要劝勉君主时必须选择适当的时机,以使计谋与君主的心意容易契合。详细地思考后再来进言,让君主觉得我们进献的计谋既合形势又合他心意。

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当时的需要或潮流),从便(biàn,有利于,有益于)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古称钥匙)取揵。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依然,顺,按照)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统治;主管)人民。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和睦,和谐,融洽)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这游说接纳的过程中有不符合君主心意的地方,就不可付诸实践。这时就要重新揣摩形势,从有利于君主实施出发,改变策略。以变通的方式求得游说接纳机会的人,就像用钥匙开锁那样,极易打开君主的心锁。游说时,凡是谈论过去的事情,要先顺应对方的言辞;凡是谈论未来的事情,要使用变通的语言。善于变通的人,要详细了解地理形势,精通天文四时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驾驭鬼神,契合于阴阳变化的规律,从而掌控天下百姓。要了解君主谋划的事情,才能知晓君主的意图。事情有不合君主心意之处的,那是因为君主的某些实情我们还没有掌握;与君主心意相合但是不深入结交,那是因为彼此的关系表面亲密但实际疏远。事情有不合君主心意之处的,圣人是不会谋划的。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以待决事也。故曰:不见其(相似;像)而为之者,见(抵触,不顺从);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责怪;非难;反对)。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宇宙间的一切事物)

那与君主相距很远却被亲近,是因为能与君主心意暗合;距离君主很近却被疏远,是因为与君主志向不合。主动投奔却得不到重用,是因为他的计策没有实际效果;离开君主却反而被诏求,是因为他所谋划的事后来应验了。每天都能出入在君主面前却不被信任,是因为其计谋、规划不合君主之意;距离遥远只听到名声就被君主思念,是因为其计谋与君主相符合,君主正等待他前来决断大事。所以说:还没有找到双方类似之处就去游说的人,一定会事与愿违;在还没掌握对方实情的时候就去游说,一定会受到非议。只有充分了解了对方的真实情况与意图,才能够把握内键之术。如此运用这种方法,我们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入政、出世,就可以侍君或离去都随自己的心意。圣人立身处世,都是预先掌握信息,才得以驾驭万事万物的。

(遵从;遵照)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而无失计,立功建德。

(游说时)要遵照这道德、仁义、礼乐、忠信的要求,计策谋划要征引《诗经》和《尚书》中的语句(来验证自己的思路),再综合分析利弊得失,最后再决定就任还是离职。如果决定与君主结合,就要积极游说使接纳;如果决定远离君主,就要到外部为其效力。无论是到外部去为其效力还是积极游说使接纳,都必须明白其中的规律和技巧,然后揣度策划未来的事情,遇到疑难之事进行决断。在运用策略时只有做到不失算,才能不断建立功业和积累德政。

治名(为政有成绩而获得的好名声)(産,生也)(事业;功业),曰揵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同“悟”),揵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同“悦”,愉快)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依靠;凭借)(等候,等待)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法制,准则)

为了谋求政绩名声而入仕建立功业,这叫维系君臣关系并且从内心相结合。如果上层昏庸不能治理政务,下层作乱而国君不能省悟,我们就要用谋略进谏君主并使他返归正道。如果碰到那种自视甚高、刚愎自用而听不进外人意见的,我们不妨先逢迎他,博取其欢心后再逐步说动他。如果有君主亲自颁发命令来召己,就要先迎合再设法逐步驾驭他。如果自己想要离开君主,就借助危机等待脱身良机(如三国赤壁之战时,徐庶借帮助曹操平定北方叛乱的理由脱离险地,避免了灾祸)。就像圆环旋转往复一样,使旁人看不出你想要干什么。这就是保全自我、进退自如的大法则了。

鬼谷子-反应

古之大化(谓化育万物)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同“复”,重、再)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动静虚实之(事物的规律、意旨),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古时候能够化育万物的人,是与无形而又无处不在的大道共生的。他们都是从事物正反两个方面反复思考的:反观历史,再展望未来;反观过去,再看现在;反观对方,再来认识自我。动、静、虚、实的运动原理,如果与今天不相符合,可以回顾历史去寻找古人的经验。任何事物要有反观然后再考察目前的情况,这是圣人教导我们的,我们不可以不去仔细研究。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经由;透过)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言有(摹拟、效法),事有(譬喻)。其有象比,以观其(中,间)。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犹张置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通“伺”,侦察,观察)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

别人侃侃而谈的时候,是动;自己沉默倾听的时候,是静。透过对方的言辞,听出他话语中透露出的真实想法。如果发现对方言辞中有前后矛盾或不合情理的地方,可通过反驳的方式去追问他,从他的反应中必定能探出真情。言辞可以模拟,事物可以类比。通过“象”和“比”的手法来探求言辞背后所隐藏的真实意图。所谓“象”,就是用形象化的手法来比拟事物,所谓“比”,就是以同类的言辞进行类比。通过使用无形的方式去探求别人言辞中的隐含意图,用来“钓”别人的话契合事情原委,就能探得对方的真实想法。这就好像张开网捕野兽一样,多设一些网,聚集在一起等待野兽自投罗网。如果把捕兽的规律用在人事上,一旦方法得当,符合情理,对方必然会自己吐露实情,这就是“钓”人的网,应常用这样的“钓”人方法去驱使别人。

其不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通“赴”,往,去)其心。(古同“现”,出现,显露)其情,随而牧之。己反往,彼(重、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根据,依据)(zhòng,谨慎)之,(乘其不备,偷偷地进攻)之,反之,(审察;查核)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故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详细,周密)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

对方不接我们的话语或不回应我们,就要改变谈话的方式。用“象”的手法来使对方开口,以迎合他的心意,使他透露真情,进而主导对方。自己在和对方经过这样多次反复之后,就可以知道对方的底细,因此就能确定说服对方的基本策略和基本观点。首先自己的言谈举止要十分谨慎,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意图;其次通过突然发问的方式不给对方任何巧言令色、掩盖事实的机会;然后在谈话过程中不时的反驳对方话语中有前后矛盾或不合情理的地方,以探求真情;最后要不时的采取顺从谈话对手的方式,已查核出导致他话语中出现自相矛盾内容的原因。像这样进行探究,任何事情都可以从对方言辞中查知。圣人用这种方法诱导、感化愚者或智者,任何事情都可以测得而毫无疑惑。那善于这样探查对方的人,通常能够用鬼神莫测的手段来获得实情。他们随机应变得当,能详尽地主导对方。如果不能详尽主导对方,是因为从对方获得的言辞信息不明;得到的情况不明了,就不能确定掌控对方的谋略。

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通“胀”,胀满)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

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情况,就要灵活变化运用模拟和类比,这样对方一定有“反应”的言辞,这时自己再反过来倾听。我们要听对方讲话,自己反而要先沉默;想让对方膨胀,自己反而要先收敛;想让抬高对方,自己反而要先谦下;想从对方那里有所获取,自己反而要先给予对方好处。要想了解对方的内情,就要善于运用模拟和类比的方法,主导对方的言辞。声音相同,彼此就会产生共鸣;看法一致,彼此就会走到一起。

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君主;皇帝),或以牧(臣下;百姓;群众)。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覆,观其所托。故用此者,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比喻胜败、高下、强弱)。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猜度)其意也;符应不失,如螣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反应之法,或者透过这,或者透过那;或者用来侍奉君主,或者用来主导臣下或百姓。这就要分辨真伪,了解异同,从而分辨对手的真实情报或诡诈之术。对方的动作、言语、口气,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考察;对方的一喜一怒,都可以用这种方法窥其端倪。所有这些,都要以自己预先确定方法(做好准备)作为法则。用“反”来求得对方的回应,然后去观察对方言辞中所寄托的真实情感。那用这种方法,自己要心平气和,以便能听取对方的言辞,考察事理,论说万物,辨别事物性质。即使是从对方言辞里无关紧要的事件中,也可以探知其中隐含的真情实意。运用这些方法去探测别人就好像钻到他心中探测一样,可以准确地估计出他的能力,猜测出他的本意。这种方法就像螣蛇指示祸福那样准确无误,就像后羿张弓射箭一样百发百中。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古同“现”,出现,显露)(使之现形,显露,显示)也,若光之与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如舌之取燔骨(炙肉中的骨头)。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圆与方。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侍奉,供奉)之。进退左右,以是(掌管)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谓忘(情,谓情实。实情,情况)、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所以要了解他人要从了解自己开始,只有了解自己之后才能了解他人。(做到自知后再)了解别人,就像比目鱼相并而行那样一丝不差。(做到自知后再)使对方现形,就像阳光之下显露影子一样,立刻就能捕捉到对方的真实意图。(做到自知后)再考察对方的言辞,就会不失毫厘地捕捉到对方的真实意图,就像用磁石取针,用舌头来获取焦骨上的肉一样万无一失。其与人交往时不露声色,而探察对方的实情却又快又准。如同阴与阳,圆与方般明显。当对方形迹未显时,我们要用圆通灵活的手法去引导他;当对方形迹已显时,我们就要按照设定好的谋略去应对他。无论是自己进退还是左右他人,都可以用这种规则去掌握。如果自己不事先确定策略,就不能正确地主导他人。做事没有技巧,就会忘记得到情报的规律。自己首先要审慎确定策略,再以此来主导众人,实施策略不露行迹,让对方摸不透、抓不着我们的门路,是为天神(那样达到难测难知的至高境界)。

鬼谷子-捭阖

(用于句首。表示审慎的语气)(顺;顺从)(考察)古,圣人(指能够深入领会阴阳之道,掌握自然界和社会的本质及规律,并善于利用矛盾,从事政治斗争的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抓住事物的本质,表述事物名称和性质),知存亡之门户(比喻事物的机栝)筹策(犹筹算。谋划;揣度料量)万类之终始,(通晓)人心之理,见变化之(征兆,迹象)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事理;规律)一也。

纵观古今历史,圣人生活在天地间,成为芸芸众生先知先觉的导师。他们通过观察阴阳的开阖情况来给它们立一个确定的名号,知道其生存和灭亡的关键,筹算万事万物的前因后果,通晓世人的思维规律,观察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所以圣人在天下立身,从古至今遵循的规律都是一样的。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归宿,指不同表现)。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是故圣人(始终)守司其门户,(详细,周密)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比较)(通“技”,技艺,本领)巧短长。

事物的变化无穷无尽,但各有自己的不同表现。有的归于阴,有的归于阳,有的柔弱,有的刚强,有的开放,有的封闭,有的松弛,有的紧张。所以圣人要始终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详察其发展的先后过程,考察估量其权谋和才能,比较技巧上谁优谁劣。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顺应自然规律)(统治;主管)之。审定有无(有没有真才实学)以其实虚(为人真诚还是虚假),随其嗜欲以(同“现”)其志意。微(驳斥)其所言而(拨动启发他说出真话)(反对)之,以求其实,(崇尚,重视)得其(古同“旨”,旨意,主旨);阖而捭之,以求其利。

这人在贤良与不肖,智慧与愚笨,勇敢和怯懦上有差异。可以启用,也可以闭藏;可以擢进,也可以黜退;可以轻视,也可以敬重,要顺应人们的不同秉性分别对待他们。考察他有没有真才实学,对人是真诚还是虚假,并顺应他的喜好来发现其真实想法。稍微驳斥一下他的言论,启发他说出真话后再加以反对,以便得到实情,了解到他的主旨;先“阖”后“捭”,以了解对方所说的利益。

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实情;真情)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推究根源)其同异。离合有(等待),先从其志。(假如,倘若)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赶得上;比配)

如果对方闭口不说,就要想办法让他开口,以便了解他追求的利益点所在。或公开自己的真实情况显示给对方,或将自己的真实情况隐藏起来。公开自己的真实情况是为了博取对方的信任,将真实情况隐藏起来是为了考察对方的诚意。可行与不可行,需要审查清楚对方的计谋,以洞察双方意见相同或不相同的根源。双方意见有差异时,是离是合都需等待时机,可以顺从对方先按他的意志去办(自己则适时而动)。倘若要“捭之”,最重要的是考虑周详;倘若要“阖之”,最重要的是缜密处事。周详和缜密的可贵在于不被发现和察觉,并且要与“道”相比配。

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计算,推测)。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合于;符合)权衡度数(测算),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捭之,是为了探测对方虚实真假;阖之,是为了争取对方的真诚合作。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使对方显露实情,其权衡轻重缓急,然后再为对方做出谋划。圣人因而按照这样的方法为之考虑,其不符合权衡测度的地方,圣人因而只能自行考虑退路了。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nà,接纳,吸收)之;阖者,或阖而(得到;获得;接受)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

所以对人使用捭术时,或者使对方能够暴露真情实感,或者让他吐露决策被我们吸取;使用阖术时,或抑制他以便于我们顺利起用他,或抑制他以便于抛弃他不用。捭阖,符合天地之道。捭阖,以变动阴阳,让四季开闭,以化生万物。纵和横,返和出,翻和覆,反与忤,必定由此生出。

捭阖者,道之大化(重大变化),说之变也;必(同“预”,预先,事先)(详究,考察)其变化,吉凶大命系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控制)之以出入。

捭阖,是自然规律的大变化,也是游说之词的变化。必须预先知道捭阖之术的阴阳变化法则,这是游说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口是表达内心想法的门户,心则是人们精神的居所。人的意志、喜好、思虑、智谋,都是通过口这个门户来传出和传入。所以要用捭阖之术来控制讲话,控制言语的传出和传入。

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调和),终始其义。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所谓“捭之”,就是让对方打开心扉、主动说话,这就是阳之道;所谓“阖之”,就是让对方关闭心扉,保持沉默,这就是阴之道。阴阳当调和,结束和开始都要符合捭阖之术。那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等都被归于“阳”类事物,称为“开始”。那说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等都被归于“阴”类事物,称为“终止”。这些在言论时采用“阳”类事物来立说的,都可以称为“开始”,从善的一面去说服对方从事某事,诱导对方采取行动,促使游说成功;这些在言论时采用“阴”类事物来立说的,都可以称为“终止”,从恶的一面去阻止对方实施谋划,使它得到终止。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卑下)(打动)(小人),以(崇高)(君子)。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即卿大夫或卿大夫的采地食邑),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

运用捭之术时,要从阴阳两个方面来试探。跟志向高远者(阳)谈论时,以使用上述阳类事物的崇高语言为主;与目光短浅者(阴)谈论时,以使用上述阴类事物的卑下语言为主。以卑下的语言去打动小人,用崇高的语言去打动大人。根据这个方法去游说,就没有试探不出来的真实情感,就没有不听从我们决策的人,就没有不能说服的对象。用捭阖之术可以游说普通的个人,可以游说朝廷的大臣,可以游说请侯国的国君,可以游说周天子。做小事没有内在制约,做大事没有外在阻碍。事情的补益和损害、人的背离和归附、道的背离和返归,都是被阴、阳的变化所控制的。

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返还)终阴,阴极反阳。以阳动者,德(辅佐、帮助)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通“包”,包容,怀抱)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谓随物赋形,或方或圆)门户(比喻事物的机栝)

阳就是活动前进,阴就是静止隐藏;阳动必然显现,阴止必然潜藏。阳返还停止于阴,阴到了极点转化为阳。以阳的方式开展行动的人,靠道德帮助生存;以阴的方式获得宁静的人,要用看得见的行动帮助成就。以阳的方式去求助于阴,要以道德包容对方;以阴的方式去结交阳,就要实际地施以助力。阴阳相辅相成,互为其用,则凭借捭阖。这不但是天地阴阳的规律,而且是游说他人的方法,为万事成败的先决条件,因此被称作“天地万物运行的门户”。

黄石公-安礼章

怨在不(通“赦”,免罪或免罚;释放)小过,(患,忧也。——《说文》)在不(同“预”)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饥在贱农,寒在堕织。安在得人,危在失士。富在(迎,逢也。——《说文》)(招来;招致。后多作“徕”),贫在弃时。

有怨恨在于不赦免别人的小过错,有忧患在于没有预先确定好谋划。幸福在于积累了善行,灾祸在于积累了恶行。忍饥挨饿在于轻视农业生产,挨冷受冻在于怠于桑蚕纺织。天下太平在于得到人才辅佐,天下危殆在于失去贤士。富有在于迎来发展机遇,贫困在于放弃发展时机。

上无常操,下多疑心。轻上生罪,侮下无亲。近臣不重,远臣轻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不正直的、邪恶的)士无正友,(邪僻,不正派)上无(公正的;正义的)下。

上级没有不变的操守,下级大多会生疑心。(下级)轻视上级会生出罪责,(上级)侮辱下级会没人亲近。身边的内臣不被重视,远处的外臣(地方官)就会轻视。自我怀疑的人不会轻易相信别人,自信满满的人不会轻易怀疑别人。不正直的人没有正直的朋友,不正派的上级没有正派的下级。

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爱(民,百姓)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

危机四伏的国家,没有贤人(参与);混乱不堪的政治,没有善人(参与)。爱人民深切者,会急于求贤;乐于得贤才者,会供养丰厚。国家即将称霸者,有识之士都会前来归附;邦国即将灭亡者,贤能之人将会先行退避。贫瘠的土地,长不出高大植物;水浅的地方,不会有大鱼遨游;光秃的树木,不会有大型禽类栖息;稀疏的树林,不会有大型兽类居住。

山峭者崩,泽满者溢。弃玉取石者盲,羊(素质;本质;禀性)虎皮者辱。

山势陡峭者,容易崩塌;泽水盈满者,容易漫溢。丢弃美玉却捡取石头者,和瞎子一样;绵羊禀性却披上虎皮者,会被羞辱。

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假借为“蹎”。仆倒,倒下)。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足寒伤心,民怨伤国。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民先(疲困,疲乏困顿)。根枯枝朽,民困国残。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见已(过错,错误)者慎将失,恶其迹者须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穿衣服不提衣领者,会导致倒置;走路不看地者,会导致颠簸。梁柱细弱者,房屋会垮塌;辅臣庸弱者,国家会倾覆。腿脚受寒,会伤及心肺;人民怨声载道,会伤及国家。山将要崩塌的时候,下面的土质先毁坏;国家将要衰落的时候,人民会先陷入疲敝。树根枯萎,枝枝会朽坏;人民困苦,国家会残败。与已经倾覆的车走相同轨道的车,会倾覆;与已经灭亡的国家做相同事情的国家,会灭亡。见到已经犯下过错者,要谨慎防止重蹈覆辙;厌恶其某种行为者,要避免采取类似的做法。害怕危险者,会获得安全;害怕灭亡者,会获得生存。

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这人的所作所为,有道就会吉祥,无道就会不祥。吉祥者,各种福报都归集于他一身;不祥者,各种祸患都会向他攻袭。这并非什么神秘的事情,而是自然的规律。致力于谋划良策者,没有坏事侵扰;没有长远考虑者,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同志相(同“德”,恩惠,感恩),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妨碍,妨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善;美)相亲;同(nàn,灾难;祸害,人为而产生的祸害)相济,同道相(成,就也。——《说文》);同艺相窥,同巧相胜。此乃(规律;法则)之所(演算产生结果),不可与理违。

志趣相同就会相互恩惠,同怀仁德就会相互牵挂;憎恶相同就会相互结党,爱好相同就会相互访求;美貌相当就会相互嫉妒,智谋相近就会相互谋划;权势相当就会相互妨害,利益相同就会相互猜忌;主张相同就会相互呼应,气质相同就会相互感应;品类相同就会相互依靠,同怀正义就会相互亲近;同处灾难中就会相互救助,志同道合就会相互成就;职业相同就会互相窥探,技能相同就会相互较量。这些都是按照规律自然形成的,不可与这些道理相违背。

(释放;赦免)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如此理身、理家、理国,可也!

赦免自己而去教化他人者,他人会逆反;端正自己再去教化他人的,他人会顺服。逆反者难以听从,顺服者容易教化。难以听从,则会产生动乱;容易教化,则会得到治理。这样进行修身、齐家、治国,可行啊!

黄石公-遵义章

以明(指示;让人看;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让人知道)下者(愚昧,糊涂),有过不知者(欺骗,隐瞒)。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违背,不合)者废,后令(缪戾;违背)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宜,适宜的,为其所需的)敬者(不祥)。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昏,女(yè,禀告、说明)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

以聪明示下者,是糊涂的;有过错而不自知者,会被蒙蔽。陷入迷途而不知返者,会陷入困惑;因言语不当招致怨恨者,会招来祸患。命令与内心相违背者,会让命令废止;后面发布的政令与前面相冲突者,会造成破坏。发怒却无人畏惧者,会遭受冒犯;喜欢当众侮辱他人者,会遭殃。杀戮并侮辱自己所任用者,会陷入危境;怠慢应当敬重的长辈和领导者,会有不祥。与人貌合神离者,会被孤立;亲近谗佞并且远离忠良者,会灭亡。亲近美色并且疏远贤明者,会陷入昏聩;让(后宫)女子干涉公务政事者,会引发混乱。以私人名义授受他人官职者,会使政事虚浮;欺凌属下以赢取胜利感者,会受到侵犯;名不副实者,会耗尽心力(也不能办好事情)。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抛弃不用)。以过(舍去,扔掉)功者损,群下(疏远)(分开)者沦。既用不(任用,委派人员担任职务)者疏,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背离,违背,不和谐)。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念旧恶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正直,正派)(危也)(同“彊”,即强)用人者不(顺从,驯服),为人(择,柬选也。柬,挑选,从事物中分别出好坏)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艰难;困难),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

忽略自已的过错却一味指责他人者,不能够治理;对自己厚待却对他人刻薄者,会遭到抛弃。因为有过失就舍弃他人功劳者,会减损人心;招致众多属下疏远和离异者,会导致沦陷。已经使用人才却不委任相应职务者,会导致关系疏远;论功行赏时悭吝且表露在脸上者,会令人感到沮丧;许诺多实际却兑现少者,会招致怨恨;起初竭诚欢迎而后将人拒之门外者,会导致对方背离。予人小恩小惠却希望获得丰厚回报者,不会得到回报;富贵之后就忘了贫贱之时境遇者,不会长久。对旧恶念念不忘而对其新建立的功勋视而不见者,会有不祥;使用不正派的人,会有危险;强行用人者,人不会效力;为人柬选官职(按人的私欲来安排官职)者,会导致混乱。失去自己优势者,会导致自身衰弱;决策出自不仁义者,会陷入险境;隐秘的计谋被向外泄露者,会导致计谋失败;横征暴敛并且薄恩寡施者,会导致民生凋敝。

战士贫、游士(指战国时的说客)富者衰,(货,财也)赂公行者(愚昧;糊涂)。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昏暗不明)。牧人以德者集,(纠正)人以(惩罚)者散。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残忍、暴虐)。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伤也)

(出生入死的)战士陷入贫困,(逞口舌之利的)说客奢享富贵者,会导致衰落;用财物贿赂公务人员者,是愚昧的。听闻其善行忽略不计、对其过错耿耿于怀者,是残暴的;所任用的人不可以信任、信任的人又不可以胜任者,是昏暗不明的。管理他人依靠品德者,人心会聚集;纠正他人依靠惩罚者,人心会离散。小功劳不加以奖赏,则不会产生大功劳;对小怨恨不加以宽恕,则必定会产生大怨恨。行赏不能使人心服、处罚不能使人甘心者,会引发叛乱;赏及无功之人、罚及无罪之人者,是残忍暴虐的。听到谗言就心生欢喜、听到谏言就心生仇怨者,会走向灭亡。能满足于其所拥有者,会是安全的;贪求他人所拥有者,会受到残害。

黄石公-本德宗道章

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亲身经验)物,吉莫吉于知足。

这让志向和思想淳厚纯正的方法:最为长久的莫过于广为谋划,最为安全的莫过于忍辱负重,最为首要的莫过于修养品德,最为快乐的莫过于乐善好施,最为灵验的莫过于诚心诚意,最为聪明的莫过于体察万物(规律),最为吉祥的莫过于知足常乐。

(痛苦;困苦)莫苦于多愿,(可悲)莫悲于精散,(不好的或有害的东西;错误)莫病于无常,(过失)莫短于苟得,(昏暗;阴暗)莫幽于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败莫败于多私。

最为痛苦的莫过于愿望太多,最为可悲的莫过于精力分散,最为错误的莫过于反复无常,最为短视的莫过于不义而得,最为昏暗的莫过于贪婪卑鄙,最为孤独的莫过于刚愎自用,最为危险的莫过于任用嫌疑,最为失败的莫过于私欲过多。

黄石公-求人之志章

绝嗜禁欲,所以除(负担)。抑(不对;错误)损恶,所以(ráng,祈祷消除灾殃、去邪除恶之祭)(过,罪愆也。无意的犯法或作恶行为)(减、损)(jué,去除)色,所以无污。

杜绝不良嗜好并且禁止非分欲望,所以能去掉负担。抑制非法的行为并且减少邪恶的念头,所以能消除罪恶。不沉溺美酒并且不贪恋美色,所以能保持身心无污。

(疑也)(不信,猜度),所以不误(误,谬也)。博学切问(恳切求教),所以广知。高行(少)言,所以修身。

避开嫌疑之地并且远离嫌疑之人,所以能不被误解。广泛学习并且恳切求教,所以能扩大认知。行为高尚并且言语谨慎,所以能修养品格。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帮助、辅佐)(陨坠,覆亡)

恭敬勤俭并且谦逊自律,所以能自坚操守。深谋并且远虑,所以能不至于途穷。亲近仁义之士并且结交正直君子,所以能扶助覆亡。

(恕,仁也。恕道,体谅)笃行(行为淳厚,纯正踏实),所以(接,交也)人。任材使能,所以(成就)(事;事情)(憎恨)恶斥谗,所以止乱。

待亲近宽仁并且行为淳厚,所以能结交众多朋友。任用人材并且使用贤能,所以能成就事情。憎恨邪恶并且排斥谗佞,所以能防止动乱。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揣测、审度)(图谋,谋划),所以应(同“猝”,突然)。设变致(权宜、变通),所以解(关键)

推衍历史而后检验当今,所以能不陷入困惑。先揣测情况而后做好谋划,所以能应对突发。设想各种可能的变化而后施以权变,所以能解开关键。

括囊(结扎袋口。亦喻缄口不言)(机会,时机),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勤勉;不懈怠)淑淑(美好),所以保终。

保持缄默并且顺应时机,所以能没有灾祸。坚定不移并且不屈不挠,所以能建立功勋。勤勉不懈并且品性美好,所以能保全至终。

黄石公-正道章

德足以怀(安,安抚)远,信足以(统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聪慧,悟性很高)足以(察知,明白)下,此人(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相当于“是”)俊也!

品德足以安抚边远,诚信足以统一异议,正义足以获得拥戴,才识足以借鉴历史,聪明足以体察下情,这样的人是人中才俊!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行为足以成为表率,智谋足以决断嫌疑,诚信可以信守约定,廉洁可以分配财物,这样的人是人中之豪!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违背),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以不正当的手段而取得),此人之杰也!

恪尽职守而不废弛,坚守道义而不违背,遇猜疑不苟且免于损害,遇利益不会不义而得,这样的人是人中之杰!

黄石公-原始章

夫道、(指遵道而行而有所得)、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这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

道者,人之所(遵循),使万物(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不知其所(遵从;遵照)。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犹仁爱)恻隐(见人遭遇不幸而心有所不忍。即同情)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执行;实行),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道,即人们所遵循的,使万物不知不觉地遵从。德,即人们所得到的,使万物各自得到其所想要的。仁,即人们所亲近的,要具有仁爱、同情之心,以使万物能顺利繁衍和成长。义,即人们所适宜的,奖赏善行并且惩罚恶行,以此建功立业。礼,即人们所践行的,按照各自的社会角色勤奋劳作,以形成人伦社会秩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这想要做到为人的根本,道、德、仁、义、礼缺一不可啊!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谓详观其道也)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顺序、层次)。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贤人和君子,明白朝代兴盛和衰败的道理,通晓事业成功和失败的渊薮(根源),察知天下治理和动乱的趋势,洞达何时出仕辅佐、何时隐退保全的条理。所以(当时机不对时)能够隐居起来并坚守正道,以等待时机。若时运到来并乘势而行,则能够位极人臣;得到机会并乘机而动,则能成盖世之功。如果其没有遇到好的时机,也不过隐没自身而已。所以这样的人道行足够高明,而声名也能够流芳后世。

孙子兵法-用间篇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孙子说:凡是兴兵十万,出征千里,百姓的耗费,公家的开支,每天要花费千金;全国内外动乱不安,(运输军需物资的队伍)疲惫于道路上,不能从事耕作的,有七十万家。双方相持数年,是为了争一朝之胜,如果吝惜爵禄和金钱(而不肯收买和使用间谍),以至因为不能了解敌情(而导致失败),那就不仁到了极点!这种人不配做军队的统帅!不配做君主的辅佐!也不可能是胜利的君主!所以英明的国君、贤良的将帅,其所以能动辄能战胜敌人,成功地超出众人者,就在于事先了解了敌情!要事先了解敌情,不可以用祈求鬼神的方式去获取,不可用相似的事情类比推测(吉凶),不可用夜视星辰运行的度数去验证,必须取自于人,取自于那些了解敌人情况的人!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使用间谍的方式有五种: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五种间谍同时都使用起来,使敌人无从了解我用间的规律,这才是使用间谍最神妙莫测的方法,是国君战胜敌人的法宝。所谓“因间”,就是透过敌人同乡的人而用来获取情报;所谓“内间”,就是透过为官之人而用来获取情报;所谓“反间”,就是透过敌方间谍而用来获取情报;所谓“死间”,就是故意在外面散布假情报,使我方间谍知道,然后传给敌方间谍(敌军受骗,我间不免被处死);所谓“生间”,就是能够亲自带回敌方情报的我方间谍。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所以在军队人事中,没有比将帅对间谍更亲信的,奖赏没有比间谍更优厚的,事情没有比间谍更隐秘的。不是高明智慧之人不能利用间谍,不是仁慈慷慨之人不能指使间谍,不是谋虑精细、用心微妙之人不能辨别间谍提供情报的真伪。微妙呀!微妙呀!无所不可以用间谍啊!使用间谍的工作尚未开展,却已经事先传泄在外,那么间谍和听到秘密的人都要处死。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凡是要攻打敌方军队、要攻占敌方城池、要暗杀敌方官员,一定要了解其守城的将领、左右的亲信、负责传达通报的官员、守门的官吏和门客幕僚的姓名,使我方间谍必须侦察清楚。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亲,亲近)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必须搜查出前来侦察我军的敌方间谍,亲近且重金收买,诱导且妥善安置,所以 “反间”就可以为我所用了。由于使用了“反间”而了解敌方情况,所以“乡间”、“内间”就可以为我所用了;由于使用了“反间”,所以“死间”散布传假情,可使他把假情报告知敌人;由于使用了“反间”,所以能使“生间”按预定时间回报敌情。五种间谍的使用方法,君主都必须了解并掌握。了解情况的关键在于使用好“反间”,所以对“反间”不可不厚待的。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从前商朝的兴起,在于伊挚曾经在夏朝;周朝的兴起,在于吕牙曾经在商朝。所以只有明智的国君、贤能的将帅,能用智慧高超的人充当间谍的,必定能建立大功。这是用兵最重要的策略,整个军队都要依靠间谍提供的情报来决定军事行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