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三仙献鼎局

有一个顶级阳谋叫做三仙献鼎局。阳谋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所有的东西都明面上,你知道这是个局但就是破不了!但这个三仙献鼎局真的破不了吗?未必。前段时间我就被领导设在了这个局中,但后来在不知不觉中被我破解了。

西游记大家都看过吧,西游记里的仙界有三样东西是硬通货,分别是潘桃、仙丹和人参果。而管这三样东西的又分别是王母娘娘、太上老君和镇元大仙,三仙献鼎中所说的三仙就是这三位。那鼎又是什么呢?在古代鼎是人们吃饭做饭的家伙,跟现在的锅差不多,说到这儿你就明白了,三仙献鼎局就是玉帝为了让这三位神仙下属把手里的核心资源上缴公司而下的一盘很大的棋。

这里可能有人要问,玉帝想让手下上缴资源不就是一句话的事吗?为什么要搞得那么绕呢?你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个公司老板手下有三个销售,分别捏着公司里最大的三个客户,每个月他们都能靠这三个客户拿到巨额提成。你要他们把客户上缴公司统一管理,不就是赤裸裸砸人饭碗吗。怕不怕他们带着客户跑到其他公司去那?玉帝也会怕这些人靠着手里的资源笼络人心发动政变。于是石头里平白无故蹦出来一只猴子,一言不合,大闹天空打砸王母娘娘的蟠桃园,推倒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西行路上还顺便把镇元大仙的人生果树连根拔起。然后玉帝请来的如来佛祖用五行山压住了猴子,喊来了观音菩萨用圣水复活的人参果树。这个时候再来谈统一上交的事,是不是就是容易的多了?

想明白这个你就知道为什么秦王车列商鞅之后,依旧在推行商鞅变法。当时秦国朝堂内外布满了各种外戚势力和贵族,有这些人的制约,秦国很难发展更不用说后面统一六国了。藩王和外戚一直是那个时候最容易瓦解皇权的两股力量,这个时候有个叫商鞅的年轻人主动提出来要变法。秦皇心中窃喜呀,一来可以借变法之机削弱外戚实力,二来可以把这些外戚贵族的怨气统统转移到商鞅身上。等到哪天矛盾真的大了,把商鞅一杀再摆出一副你还要我怎样的架势。其实自己的目的早就达到了,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汉武帝的推恩令,曹老板的小壶分粮其实都是三仙献鼎的杰作 。

三仙献鼎局的核心逻辑其实就是转嫁矛盾。把主体和主体之间的矛盾转化成主体和傀儡之间的矛盾,最后在大张旗鼓的把傀儡给剪掉。

那么我是如何破解领导给我布下的这个三仙献鼎局而使自身得以保全呢?我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首先我站出来冒犯领导,不是为了我自己,完全是出于义愤,为了坚守我们心中的那个“正义”。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我因此在整个过程中得到了众人的暗中支持和保护,这是我能破局并得以自保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二、通过对《孙子兵法》《鬼谷子》《黄石公》《论语》《易经》这些国学智慧的学习,让这些圣贤的思想和智慧内化到自己的观念中。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所以这些圣贤的思想和智慧时常在无意识中影响并帮助我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三、因为是信息单向透明(我在明,领导使用脑机接口在暗),所以在遇到疑难的时候,我经常借助于卜卦(天知、地知,听一下天的参考意见),判明当前的状况,并从卦象中得到启示。在几次重要的关口,我都根据所占之卦的卦象中得到启示,从而及时对自己的行动方向做出了调整。

四、自身要有强大的意志,并且要有敢于和领导扳手腕的勇气。拳怕少壮,我只是不喜欢争斗而已,一旦下决心斗一斗,那就要露出久藏心底的那股遇神杀神,遇佛杀佛的锐气。

五、要清醒地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且知道什么叫“适可而止”。破这个局一定要做到适可而止,不要学孙悟空当愣头青。老子说:“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我的主要目的只是想让这些领导摈弃落后愚昧或是有所省悟,不要再造孽作恶;往往每次达到目的后,我就不再口诛笔伐。

六祖慧能大师曾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我时常觉得现在呆的这个地方挺好的,在这里可以学到、悟到不少东西 。同时每天有这么多的领导和同事陪着自己一起成长,还真是挺热闹的。怪不得我为这个地方卜卦卜了个水风井卦,这里的确就是智慧源泉。

以“道”御“智”

领导把我们几个安排在消防队,想让我们替他们火中取栗,这是个不怎么好破的阳谋。这个火灭不是,不灭也不是。不灭火,公司可能被火烧没了,这样良心上受谴责;灭火,将使得大家陷入危险的境地。

于是我向天卜问:“如何破解领导给我布下的阳谋?”还是摇铜钱,分别得到:正反反、正正反、正反反、正正反、正正反、正反反,这次得到一个静卦——泽水困

这个阳谋也不是破不了,一个很简单的破解方式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双方意向相合,就同心协力;意向不合,就分道扬镳,各安己命。结局可能是公司一把火烧了,我们也失业了。但对于我们普通人自身利益来说,这可能是最好的结局,因为工作可以再找,命只有一次。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防火可以,灭火我不干,这个是我先前的想法。

但刚才卜出的这个泽水困,意思是如果我选择使用智谋来应对这个事情,将会让自已陷入困境。那怎么办呢?用“道”,顺其自然。如果我们到达火场后发现是小火,出于职责和保护公司财产的本能,那就灭一灭;如果是大火,同样出于保护自身安全的本能,那就要临时随机应变。总之,顺着人性来决定,毕竟谁都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通过今天的这次卜卦,我更坚定地认为“道”所发挥的作用远胜于“智”,我们只有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来使用智谋,才能发挥出“智谋”的威力。

20231218卜卦

先说说我们一家人的情况:起先我和老婆在武汉没买房子的时候,爸妈帮助我们了一笔钱,弟弟也借了我们一笔,合全家人之力在武汉买了一套70多平方的房子,这个时候一家人是团结且和睦的;接着弟弟因没房子找不到女朋友,我们把我们这个70多平方的房子以远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过户给了弟弟,让他成了个家,然后我们又在旁边买了个110平方的房子和爸妈一起住,这个时候一家人也是团结且和睦的。不知何时,我们一家人又被这些垃圾盯上了,利用我们老百姓的思维透明化(打了疫苗后就会思维透明化,可随时被脑控),对我们进行各种挑拨离间,慢慢地一家人开始出现了裂痕。先是在迫不得已之下,我们被逼着在高价位买了二套房,原计划打算给爸妈住的,但因经济原因的考虑,他们没能住进去,最后在外面给他们租了套房分开住;然后弟弟和弟媳因嫌弃住的房子小,且上班距离太远,就把现在的70平方的房子卖了,到武冒南湖买了套房……

一家人终于被这帮“垃圾”拆散了,真是好计谋!你们也好意思跟我说你们也信奉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用“垃圾”来称呼你们,算是名符其实。自已修不了身,齐不了家,治不了国,平不了天下,也千方百计不让别人做到!真是十足的垃圾!你们千万不要说你们要“教化”百姓,睁开眼看看现在大家的状况,你们把这个世道“教化”成什么样子了!我们之前可是被隔壁邻居称赞为“和谐家庭”的,可现在……一想到我们一家人的现况,我就忍不住骂这些“垃圾”!

现在我们也因为还房贷的压力太大了,打算采取收缩的方式,把两套房子卖一套(车也打算卖),先把买二套房时借亲戚的钱还了。爸妈现在也只能暂时在外面租房子住,一想到这个就心酸,哪个父母不想住自己儿子的房子?!可现在……真是身不由已啊!

关于这个烦恼如何解决,我打算卜卦问一下天。还是采取摇铜钱的方式,分别得到正正反、正反反、反反反、正反反、正正反、正正反,然后阴极生阳,得到本卦风火家人,互卦火水未济,变卦风雷益

本卦代表现在的状况,风火家人的意思是一家人,运用到这个情境中,表示我们一家人出现了问题。

互卦代表后面发展的过程,火水未济的意思是事未成,指我们一家人重现在团结和睦的愿望还未达成。未济卦六三爻说:“未济,征凶,利涉大川。”事未成,往前进发有凶险,利于涉越大河巨流。对我的启示是:往前进发虽有凶险,但还是会往前进发,有这样的勇气才能克服前方的重重困难,以涉越大河巨流。

变卦代表未来的结果,风雷益的意思是补益。是经历家庭的这些事后,虽历经磨难,但最终会让我受益。

卦推算到这里,我终于释怀了。那些“垃圾”,也一定有他们的天命,那就是来磨我。我突然想到了老子说的一句话:“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该来的就让它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坦然应对即可!

召穆公之“共和行政”

召穆公(生卒年不详),姬姓召氏,名虎,召邑(今陕西省岐山县)人,召幽伯之子,母为召姜。召公奭次子的后代。

当时周厉王暴虐,召虎多次劝谏周厉王不要施加重税,不要忽视民怨,不要堵塞民众的言路,周厉王都不从。最终,引发国人暴动。召穆公藏匿太子,并用其子作为太子的替身,太子于是脱险。

周厉王死后,太子周宣王即位,召穆公与周定公辅佐周宣王,史称“周召共和”。在方叔伐楚之后,召穆公率军征伐淮夷,开辟疆土。

召虎与方叔,皆是宣王中兴的中流砥柱,二人常常被后世作为重臣名将的代表,合称为“方召”。

人物生平

反对苛税

周厉王暴虐,奢侈荒淫。为了维持花天酒地的生活,周厉王决定增加赋税。于是下令,对很多物产征收“专利”税。不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他们采药、采矿、冶炼、砍柴、放牧、捕鱼虾、射鸟兽,都必须纳税。甚至喝井水、过城门,也要纳税。

召虎反对周厉王的苛税政策。于是,召虎写了《大雅·民劳》:“人民实在太劳苦,但求可以稍安康。爱护京城老百姓,安抚诸侯定四方。诡诈欺骗莫纵任,谨防小人行不良。掠夺暴行应制止,不怕坏人手段强。远近人民都爱护,安我国家保我王。人民实在太劳苦,但求可以稍休息。爱护京城老百姓,可使人民聚一起。诡诈欺骗莫纵任,谨防歹人起奸计。掠夺暴行应制止,莫使人民添忧戚。不弃前功更努力,为使君王得福气。人民实在太劳苦,但求可以喘口气。爱护京师老百姓,安抚天下四方地。诡诈欺骗莫纵容,反覆小人须警惕。掠夺暴行应制止,莫让邪恶得兴起。仪容举止要谨慎,亲近贤德正自己。人民实在太劳苦,但求可以歇一歇。爱护京师老百姓,人民忧愁得发泄。诡诈欺骗莫纵任,警惕丑恶防奸邪。掠夺暴行应制止,莫使国政变恶劣。您虽年轻经历浅,作用巨大很特别。人民实在太劳苦,但求可以稍舒服。爱护京师老百姓,国家安定无残酷。诡诈欺骗莫纵任,小人巴结别疏忽。掠夺暴行应制止,莫使政权遭颠覆。衷心爱戴您君王,大力劝谏为帮助。”但周厉王不听,依旧施行。

殷鉴不远

在施行专利税之后,百姓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民怨沸腾,在当时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形势日益危机。

召虎看到形势危急,就劝告周厉王说:“王上,百姓们实在受不了了,‘专利’法再不废除,难得不发生动乱!” 于是,召虎写了《大雅·荡》,假托周文王慨叹殷纣王无道之词,劝谏周厉王。作品写道:“上帝骄纵又放荡,他是下民的君王。上帝贪心又暴虐,政令邪僻太反常。上天生养众百姓,政令无信尽撒谎。万事开头讲得好,很少能有好收场。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 多少凶暴强横贼,敲骨吸髓又贪赃,窃据高位享厚禄,有权有势太猖狂。天降这些不法臣,助长国王逞强梁。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 你任善良以职位,凶暴奸臣心怏怏。面进谗言来诽谤,强横窃据朝廷上。诅咒贤臣害忠良,没完没了造祸殃。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 跋扈天下太狂妄,却把恶人当忠良。知人之明你没有,不知叛臣结朋党。知人之明你没有,不知公卿谁能当。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 上天未让你酗酒。也未让你用匪帮。礼节举止全不顾,没日没夜灌黄汤。狂呼乱叫不像样,日夜颠倒政事荒。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 百姓悲叹如蝉鸣,恰如落进沸水汤。大小事儿都不济,你却还是老模样。全国人民怒气生,怒火蔓延到远方。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 不是上帝心不好,是你不守旧规章。虽然身边没老臣,还有成法可依傍。这样不听人劝告,命将转移国将亡。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古人有话不可忘。大树拔倒根出土,枝叶虽然暂不伤,树根已坏难久长。殷商的借鉴并不遥远,应该知夏桀的下场。”周厉王听了召虎的劝谏,勃然大怒。

周厉王三十四年(公元前845年),周厉王找来一个卫国的巫师,派他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巫者告密,就横加杀戮。国人都不敢随便说话了,路上相见,以目示意。

反对止谤

周厉王颇为得意,告诉召虎,说:“我能制止毁谤了,老百姓再也不敢吭声了。”召虎说:“你这样做只能堵住人们的嘴啊。可是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流还严重。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因此,治水者只能疏通河道而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他们畅所欲言。所以天子处理政事时,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谏之力,君王的同宗都能弥补、监察国王的过失,乐师和史官以乐歌、史籍加以谆谆教诲,年高望重的师傅再进一步劝诫他,然后,由天子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常理。人民有口,就像土地上有山水,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百姓发表言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都能表露出来。人们认为好的就尽力实行,认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才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老百姓把内心考虑的事说出来,这是内心想法的自然流露,怎么能加以堵塞呢? 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赞同的人能有多少呢?

周厉王不听召虎的劝谏,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说话了。

藏匿太子

周厉王三十七年(公元前842年),国人因不满周厉王的暴政,镐京(今陕西西安)的国人集结起来,手持武器围攻王宫,要杀死周厉王。周厉王逃离镐京,沿渭水一直逃到彘(今山西霍州)。

国人攻进王宫,没有找到周厉王,转而寻找太子静。召虎将太子静藏了起来,国人围住召虎家,要求召虎交出太子。召虎说:”先前我多次劝谏君王,君王不听,以至于遭到这样的灾难。如果现 在太子被人杀了,君王会认为我是因为愤怒而杀死太子吧? 身为人臣,即使遇到危险也不该怨恨;即使怨恨也不该发怒,更何况待奉天子呢?” 召虎召唤了自己的儿子代替太子静出外应对众人,太子静得以脱离危难。

共和行政

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在国人暴动平息后,召穆公与周定公共同执掌国政,号曰“共和”。 后世史书常称之为“共和行政”或“周召共和”。

周定公、召穆公下令,对历史纪事进行纪年。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按《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共和元年,岁次庚申,即公元前841年。

拥立宣王

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周厉王死于彘国,太子静已经在召穆公的家中长大成人。召穆公、周定公于是共同拥立太子静继位,即周宣王。

召穆公鼓励史官献书来警示君王,南宋时期的史学考证书籍《困学纪闻》曾经提及道:“眚大史之任也,愚谓人君所讳言者,灾异之变;所恶闻者,危亡之事。大史奉书以告君,召穆公所谓史献书也。”

征伐淮夷

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4年),方叔伐楚,最终,方叔大破楚国,迫使楚国臣服。

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3年)的农历乙亥月(不早于11月8日,不晚于12月8日),召穆公率师伐淮夷。长江汉水,波涛滚滚,出征的将士意气风发。不为安逸,不为游乐,要对淮夷进行征伐。前路已经出动兵车,树起彩旗迎风如画。不为安逸,不为舒适,镇抚淮夷奔赴疆场。长江汉水,浩浩荡荡,周宣王向召虎颁布命令:“开辟四方,扩我大周疆土!” 召虎率军征伐,不扰民、不过急,以王朝政教为准,经营边疆料理天下。淮夷被平定,许多国家向西周臣服,领地直至南海之滨。

周宣王命召虎:进行巡视疆土,进行宣扬政教! 文臣、武将皆受其命。召虎成为保卫国家的重臣。

召虎回朝复命,叩谢并颂扬天子之意。遂作成纪念“召穆公簋”,铭记其征伐淮夷之功勋。召虎敬颂天子万寿无疆!

主要成就

共和行政

共和行政,是在周厉王丧失权力但依旧在世期间,周朝由周定公、召穆公二人率领百官共同议政。

共和行政,不但承受住了周朝当时面临的巨大压力,对周朝来说,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为后来的宣王中兴、国力壮大有着积极的影响。而且,在中国历史上,意义重大,开创了中国历史准确纪年。此后,中国的历史脉络清晰,一直到今 天,没有间断记载。正是这件事能够上溯几千年而不迷惘。在此之前,中国的历史只能是传说和半信史,时间脉络十分模糊,只能够通过文物考古追溯,准确性是不够的。所以说,共和行政对于中国的历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作用。

平定淮夷

召虎在方叔伐楚获胜的基础之上,领兵从江汉地区出发,兵锋东向,麾指江淮,斩杀诸多敌人,大破淮夷军众。分军搜讨,西起息、蔡之地,东到大海之滨,北起徐国之地,南至长江岸边,遂廓定江淮地区。所过之地,淮夷尽皆被征服,其降者不可胜数。而且,按照《诗经》的记载、《广东通志》的记载、《岭海舆图》的记载,南海诸国得知淮夷被召穆公平定,也向西周表示臣服。为后世的秦攻百越之战奠定了师出有名的基础。

转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召穆公/2384065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成语出处

先秦·左丘明《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阻止)民之口,(超过)于防川”。意思是指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比喻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

成语故事

周厉王是西周时候的一个暴君,他独断专横、残忍凶狠,谁稍不如他的意,不是遭受酷刑,落得终身残疾,就是被流放到穷乡僻壤,弄得妻离子散。老百姓对他恨透了,大家遇到一起就讲他的暴行,不满的情绪四处蔓延。

召穆公见人民对周厉王越来越不满,很忧虑,担心这样下去终将酿成大乱,就劝周厉王说:“大王,你这样做实在太过分了,老百姓快受不了了,到处都在议论你。”周厉王一听,拍着桌子吼道:“谁敢议论我,立即处死。”为了防止老百姓说自己的坏话,周厉王从卫国找来了一个巫师,让他整天在街上转悠,听到谁说自己的坏话就立即来报告。不知有多少人因为说了对周厉王不满的话被送上了断头台。这样一来,老百姓都不敢议论国君了,甚至连在一起讲话也不敢了,怕被误认为在议论朝政而做了冤死鬼。两个熟人在街上偶尔遇见,只能互相递个眼色,擦肩而过,谁也不敢张口。从此,再也没有怨恨之声传到周厉王耳朵里。他高兴极了,觉得自己的办法真灵,得意洋洋地对召穆公说:“你看,我能禁止百姓发议论,现在没人敢说我坏话了吧?

召穆公叹了口气,说:“你这样堵住人民的嘴,就像堵住了一条河水。河水一旦决口,要造成灭顶之灾;人民的嘴被堵住了,带来的危害远甚于河水。所以,治理河水要采取疏导的办法,治理民众要让天下人畅所欲言,然后采纳其中好的建议。这样,天子处理国政就少差错了。古代圣贤的君主为政,总要让公卿大臣甚至士大夫发表自己的意见,还要广开言路,让天下百姓都有议论政治得失的机会。老百姓嘴里讲的都是心里所想的话,怎么可以不让他们说出来呢?

可是周厉王根本听不进召穆公的劝导,而且变本加厉镇压百姓,三年后,激起民愤发生了叛乱,最终被流放到了国外。

成语寓意

古语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召穆公屡次规劝横征暴敛的周厉王,周厉王非但不听,反而变本加厉地“防民之口”,这种做法本身即是一种“失民心”的做法,这种做法不会降低他的失误,也不会消除民众的愤怒。周厉王终落得个被流放的下场。可悲,可怜,却又在情理之中。如果当初他勤政爱民,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需,那么也就不会沦落到流放的下场。

成语告诉人们:无论何时,处于何种境遇,君与民,都是舟与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统治离不开一国之君,更离不开一国之民。

转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防民之口,甚于防川/2351591

下凡人间忘使命,重返天界再下凡

人类历史上各个朝代都有不少功臣名将,其实他们都是天界派来下凡在人间帮助帝王来实现使命的。不过有些生命下凡后却沉湎于人间之乐而忘了使命,下面所述的唐代之马周便是这样一位来自天界来帮助唐朝取代隋朝之人。

这个马周据说实际上是仙界华山素灵宫的一位仙官。在唐代李氏家族将要受命于天而取代隋朝时,太上老君便派遣马周下凡人世来帮助唐朝皇室治理国家。

不过这个马周下凡人世之后,长大到了该他开始实现其使命之时,却天天沉缅于饮酒作乐。就这样二十年都默默无闻地混迹于俗世之中而竟然完全忘了上天给他的使命。因而后来竟沦落于落魄江湖而饥寒交加的地步,人人看到他都远远地躲着。而马周竟然要多次向人磕头来希望得到他人的生活帮助。

后来有一次马周听说袁天纲从四川来到了陕西。因为人们都说袁天纲善于看相,马周就去求见他,要他看看自己将来的吉凶祸福。袁天纲看了马周半天后对他说:“你的五神已经离你而去,你的生命已危在旦夕了,哪里还有什么相可看哪!”

马周一听顿时大惊失色,急忙问有什么办法可以消灾免死。袁天纲就告诉他说:“你可以从这里一直向东走,会看见一个骑牛的老人。你不要和他说话,跟着他走就行,这样你的病就可以免除了。”于是马周就按照袁天纲的话一直向东走。

还没等马周出城门,他果然看到有一个骑牛的老头正要出城,于是他就默默地跟在其后面出了城。老人出城后便顺着村路走,然后登上一座大山。马周跟在老人后面也爬上了山顶后,老人看到了马周。他就从牛背上翻下身来后坐在树下。

于是马周就迳直走向老人。只见老人对他开口说道:“太上老君命你下凡辅佐皇室,可是你却成了个酒鬼,混到饥寒交迫的地步。现在你五神已散,正气消尽,已经死在眼前,你还不好好反省悔改吗?”马周听后仍然有点儿发懵,不知老人在说什么。

于是老人接着点化他说:“你本来是天上素灵宫的仙官,现在华山的仙王派人召你去。”说罢马周恍惚间似乎就进了一座宫城,在进了好几道宫门后就来到了大殿前。只见大殿里排列着很多侍卫,一片森严的镜像。老人带着他走到了大殿的门帘前。

这时只见有一个官员开始宣读王命。内容是责备马周有辱使命,因而让他返回原来的司署来反省自己的错误。老人便和其他几名天界官员把马周送到王宫东面一个院子里一座宏伟的房屋前。只见门上写着马周的名字。

这时马周不知什么时候手中就多了一把钥匙。他用手中的钥匙打开门锁后进了屋子,看见屋里的陈设家俱和床榻枕席都像是自己最近用过的。他想了半天,仍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就在这时突然来了五个人,他们分别穿着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的衣服。这五个人个个身材魁伟。他们对马周说:“我们就是你的‘五脏之神’。你在人世上沉缅于饮酒到处游荡,玷污了你的身体,所以我们就离开你回到天宫来了。请你现在闭上眼睛,我们就可以重新回到你的五脏中了。”

于是马周闭上眼睛后,立刻感觉神清气爽,他忽然间就大彻大悟而记起了自己下凡人间以前的事情。不过这些事情好像就发生在十天前那样记得清清楚楚。于是他锁上了自己的屋子,再次来到仙王的大殿,向仙王叩头谢罪并禀报了自己原来的使命,要求再次回到人间去。

就这样马周瞬间又从天界来到了长安。他第二天就去拜见了袁天纲。袁天纲惊奇地看着他说:“你遇到什么了?你的病已经好了!从现在起,六十天后你将会一天之内晋升多次官职,一百天后你将当上丞相,希望你要珍重自爱啊!”

后来果然在贞观年间,唐太宗下诏命文武百官贡献治国的良策。由于马周所献的国策超过了所有的大臣,他当天就被任命为拾遗、监察御史和里行官这三个重要官职。此后马周还多次得到其他重要的任命,并当了好几年相当于宰相的中书令。

然后有一天,一群神仙降临到马周家。他们告诉他说:“你辅佐大唐有功,已完成了上天给你的使命,现在可以告退了,东皇太乙命你立刻回天宫,不要在人间停留了。”

就在第二天,马周就在没有生任何病的状况下突然过世了。皇帝追赏他“忠公”的封号。马周在人间功业卓著,他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弘扬正直的官风,历史典籍中也对此有所记载。

马周忠心耿耿的辅佐太宗,他曾诚挚的对太宗说:“微臣每读经史,见前贤忠孝之事,臣虽小人,窃希大道,未尝不废卷长想,思履其迹。臣以不幸,早失父母,犬马之养,已无所施,顾来事可为者,唯忠义而已。想天庭最重忠义,做人当以忠义为本。”

一次,太宗说:“我每天夜里总是思考百姓的事情,有时想到深更半夜还不能入睡。最担心的是都督、刺史是否胜任安抚百姓的重任。”马周上奏说:“百姓得以安定,在于选好刺史、县令,这些人确实决定着社稷的安危,一定要精心选拔那些贤良有德的人担任郡守、县令,打算提拔担任将相的人,一定先让他们作直接跟百姓打交道的地方官,考察其是否称职。”太宗采纳了马周的意见,亲自圈定各州刺史,并命朝中五品以上的官员,各自推荐一名德才兼备的县令。太宗还在屏风上一一记下地方官们的姓名,以便随时都能看着,这些官员谁若做了好事,就记于他的名下。

马周对所担负的职务尽心尽力,他上书细致的谈论以前历代兴亡和为政得失:“……上古帝王以仁德化民,为后世做出楷模,使人们不能忘怀。本朝建立前的那几个朝代长的不过五六十年,短的只有二三十年,主要原因是这些时代的君主不懂的爱护百姓、对百姓不施恩惠,根基不牢固的缘故。隋朝在文帝杨坚时的基础很雄厚,本来是可以长治久安的,而杨坚晚年猜忌多疑,留下了隐患;炀帝杨广当皇帝后,腐化堕落,严重剥削百姓,最终失去了人心,使国灭身亡。要以隋亡为鉴,君主修德行应当于可修之时,不可等到失去国家之后再去后悔。国家的兴亡,不在于积蓄的多少,而在于顺从天理民心与否。对于天道公理,为事顺之则成,逆之则败;实行仁政,以民为本;推崇道德,唯贤是用;倡导节俭,少兴徭赋。”他的建议多被太宗所采纳。

马周在贞观之治中,多次上书,有许多建树,“时誉归之”。太宗评论说:“马周见事敏速,性甚贞正,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多能称意”,并亲笔写书赠给他:“鸾风凌云,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马周在人间功业卓著,弘扬正直的官风,完成了自己辅佐明君治盛世的使命,成为唐朝一代名臣。

转自:https://www.douban.com/note/786512060/

山坡羊·十不足

山坡羊·十不足

——朱载堉(明)

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

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却嫌房屋低。

盖了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

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没马骑。

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

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

(quán,根据资格条件选授官职,此处指捐纳)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职位卑。

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

一朝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下象棋。

洞宾陪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发牌鬼来催。

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

注解:

整天奔忙只为了吃饱饭,能吃饱饭又想穿好衣。
置办了绫罗衣服身上穿,抬头又嫌弃房屋太低。
等盖好了高楼和大厦,又嫌床前缺少美貌娇妻。
娇妻美妾都娶到家了,又忧虑出门没有好马骑。
花钱买下了高头大马,马前马后又缺仆人跟随。
仆人婢女买了十来个,有钱没权势还是被人欺。
通过铨选做成了知县,又嫌官太小职位太卑微。
攀附权贵当上了阁老,每天还想着登基做皇帝。
有朝一日称帝坐天下,又想和神仙一起下象棋。
吕洞宾陪他把象棋下,又问哪里有上天的阶梯。
上天的梯子还未做成,阎王发牌令无常鬼来催。
此人如果不是死期到,就算登到天上还会嫌低。

继续学习通行版《周易》

在前天,我试图把我注解的《帛书老子德道经》公开到百度文库,分享给有兴趣学习老子哲学的人,但审核不被通过。在其它平台上传进也碰到同样的问题,不能分享。我悟出一个道理:高端的智慧往往是被上层垄断的,不会轻易让普通人接触。中国几千年来愚民的政策一直都没有改变。作为一个民,你想光大前人的智慧和学说,不会一帆风顺。

昨天有人建议我读一下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周易》,我听了以后有所思。之前曾有印象听人说过,《周易》是唯一历经几千年,没有改动过一个字的书。尽管《周易》是一本天书,大道之源,为先圣所写。但想起诸如《老子》、《鬼谷子》之类的书都被篡改后流传,以至误人子弟的事例,我不由得在想:“这个市面上流行的《周易》是否也被改动过?我学这个通行版的会不会被误导?”

带着这个问题,我决定问一下天,卜问:“我学通行版的《周易》是否会被误导?”然后还是采用摇铜钱的方法,分别得到:正正反、反反反、正反反、正正正、正反反、正正反,二爻变,四爻变,分别得到本卦山泽损,互卦地雷复,变卦火雷噬嗑

参悟了一下这个卦,还是通过玄学的方式来解。变要,儿要变,死要变。就是我不能变更。山泽损指现在的状况,它的卦义是减损,意思是现在的我准备慎重学习《易经》,有减损之象;地雷复是指后面的过程,它的卦义是归复,就是重新归复到《易经》的学习中;火雷噬嗑是最后结果,它的卦义是咬合,是最终我将会咬合住《周易》不放松。

尽信书不如无书,是说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我能发现老子和鬼谷子先生的学说被篡改,就一定能在学习《周易》的过程中发现是否有异常之处,然后加以推究和考证。话又说回来,《周易》在古代被百姓甚至皇帝认定为一本占筮之书,还躲过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说明它的生命力是顽强的,不见得能轻易地被人说改就改了。

想到这里,我决定还是根据玄学的指引和基于对历史的判断,继续学习通行版《周易》。当然,帛书版《周易》我也是要看,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嘛!

有“赏”无“罚”?

今天在注解鬼谷子的《符言》篇时,又发现通行版《鬼谷子》中有篡改作者原意的痕迹。现在几乎所有市面上流传的《鬼谷子》之类的书,都是这样写的:“用赏贵信,用刑贵正。赏赐贵信,必验耳目之所闻见,其所不闻见者,莫不暗化矣。诚畅于天地神明,而况奸者干君。右主赏。”

可能是天意,我无意中看到了《鬼谷子》中的这一句,实际上来源于姜子牙的《六韬》(今天在读这本书),原句是这样的:

文王问太公曰:“赏所以存劝,罚所以示惩,吾欲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为之奈何?”太公曰:“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则所不闻见者,莫不阴化矣。夫诚,畅于天地,通于神明,而况于人乎?”

上下文一对比,就很明显地看出来有人有意强调了“赏”,删除了“罚”,以误导后世君主。这个动机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外乎是只想获得“赏”,而逃避“罚”。或许对这些人的有赏无罚,才造就了他们今天的为所欲为和嚣张跋扈!

对此,我本着保留鬼谷子先生原话和原意的原则,对这句话做出了校正:

用赏贵信,用罚贵正。赏信罚正,必验耳目之所闻见,其所不闻见者,莫不暗化矣。诚畅于天地,通于神明,而况奸者干君?右主赏罚。

后面我也发现了《符言》篇中又一句被篡改的地方,通行版《鬼谷子》中是这样写的:“心为九窍之治,君为五官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因之循理,固能长久。右主因。”

这里面的“君因其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言外之意就是君主根据他们的请求,按需进行赏赐,那么君主就不会劳烦。后面的“圣人用之,故能赏之。”是用圣人来举例,圣人使用这种方法,所以能赏得其所。这更印证了我前面的推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对此,我本着保留鬼谷子先生原话和原意的原则,结合网上不同的版本进行对比,对这句话做出了校正:

心为九窍之治,君为五官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政之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赏罚之。因之循理,故能久长。右主因。

对于这几句话的注解,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我在原文中的注解——《符言》

部分老年人的所作所为令人感到担忧

中国老人变“坏”了?

中国每个时代都对年轻一代持悲观态度,总是指责、抱怨和担忧年青一代,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国将不国。然而现在,部分老年人的所作所为才真正令人感到了担忧。

中国人眼里,老人应该是明事理、辨是非、德高望重

在很多中国人的记忆中,谈到老年人一般都代表着处事讲规矩,待人有礼貌,把品行看得很重。年长的人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不高声喧哗,他们理直气壮地制止小孩子们扔石子、砸玻璃、打路灯,更不准打架骂街;他们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吃有吃相、喝有喝相,因此也以身作则地说,吃饭不该趴着歪着,吃东西不能出声,夹菜更不要如鸡头啄米,立时挺胸抬头,坐时身板端正。

在农村亦是如此,不少受传统社会环境熏陶过的老人,无论“成分”如何,也不管识不识字,对读书、对文化,从眼神里都透出一股敬仰之意。“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良言三冬暖,恶语六月寒”,这都是很多农村老人直至一生的信条。

可现在,越来越多的老人蛮不讲理

然而,到了最近两三年,情形又大不相同了。吐痰、吵架、骂街、打赤膊、不排队、高声喧哗、攀折花木、不走人行横道,长者的数量在增多;将救人诬为撞人的,也是一把年纪;在城市里的小区门口,总看见有人白发皤然,却双手抓住树干来回晃悠,自称锻炼。在公交车上遇见经常会的一幕,一排4人的座椅,有一对老夫妇占了2个半,请他们挪动一下,不料被老太太骂了15分钟。

很多中国人在美国和欧洲旅游,多次看到同行的小孩在不断提示爷爷奶奶,过街要走人行横道啊、说话不要那么大声啊、吃自助餐别浪费啊!而这些,原本应该反过来提醒才合乎情理。

于是,很多人把老人变“坏”归咎于社会发展

于是,不少人开始怀念过去,怀念过去的老年人是多么有教养,多么讲道理,怀念过去的社会是多么的“平静与安详”,不似现在这般“赤裸裸”。而老年人不讲道理、“变坏”的原因也被归咎于社会的发展,认为正是因为社会变得越来越开放、复杂甚至浮躁,才造成以前那么纯朴的老年人现在变得如此这般的不讲道理。

可是,中国传统的道德教化并不差,现在的困境不能赖账到老祖宗;这也不能怪西方文化的传入,不能说改革开放让大家学坏了。随着越来越多人出国,大家都知道了西方社会的道德水准社会风气并不低。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老人变“坏”呢?

这些老人家的缺陷从何而来?

老人变“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长时期他们的生活、经历已经所接受的教育,而把责任推给他们成年后的社会开放,显然是不公平的。

成长经历:无论物质还是精神,充斥的只有“匮乏”

众所周知,近几年出现的“新晋老人”大多出生于1949年前后,在他们的成长时期,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匮乏”。在他们长身体的时候,却正好遇到“三年困难时期”,食品短缺和饥饿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物质观念的形成。哪怕到了物资充裕的时期,记忆中的“匮乏恐慌”还是会使他们试图占有越来越多的物质资源,而为了物质甚至不惜大打出手甚至铤而走险。

与物质相对应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只是物质的匮乏并不代表精神层面的富足,相反精神层面的“匮乏”则更甚。在物质长期匮乏的背景下,人类的活动唯一目的几乎就是生存下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并且伴随着历次的政治运动,中国社会传统的道德观念被打破,而新的道德观念又不存在,为了生存下去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就像是曾有文学作者描述苦难时期的生活。“谁不偸谁就活不下去”。

基础教育:狼奶喂养出丛林式价值观

在物质和精神双重匮乏的环境下,这一时期的人们也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他们是喝着狼奶完成启蒙和基础教育,得到的是一种丛林里比划谁的拳头大的价值观。而最要紧的是,没有什么禁忌也没界限。想想看,道德的底线在哪里?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孝敬父母,这些就是底线。很不幸,老人家们成长的年代正是恶没有底线的年代。

而狼奶教育的另一个严重后果,就是理智和知识的缺陷。老人家们都不适应多种声音的局面,不知道如何理性地辩论,他们习惯一人独语的一言堂。诉诸理性,宽容异己,这种理智和道德上的品质,恰好是洞穴教化无法造就的。而知识上,老人家们当年成长时期的中西经典诵读几乎空白,没有一点诗书礼乐的熏陶,这导致他们的粗野无知。

当初种下的恶果,如今就到了“收获”的季节。于是,他们不觉得广场舞可能会对他人造成困扰,不觉得让座是一种关爱而并非理所应当,甚至可以颠倒是非、诬陷他人,成长时期基本公共教育的缺失,使他们认为一切都理所应当,甚至可以不择手段的利己。当然,除了教育之外,还与另一种他们的亲身经历密切相关。

政治运动:把人性中最恶的部分激发了出来

很不幸,老人家们成长的年代正是恶没有底线的年代。历次的政治斗争激发出人性中最恶的因素。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师长都可以批斗,连同床共枕的夫妻之间都可以相互揭发,还有什么可以信任?还有什么坏事不可以作?

无论他们之后还经历过什么,在价值观形成期所经历的一切已经足够影响到他们中的很多人了。人,是看着父辈的背影长大的。品行的教育,很大程度上依赖家庭和周围的长辈言传身教,靠的是耳濡目染。恰恰是这一代人,成长期间有许多空白,也有很多盲点,最该接受道德哺育、情操导引、汲取文明的时候,不是浩劫,就是反其道而行之,结果,等到当了父母辈或者祖辈,以身作则,也就无从谈起了,而为老不尊,则更成了一景。

变老的“坏人”正在突破底线

毋庸赘言,每个时代都会有为老不尊的老人家,但这个时代尤甚。这不是说这些长者更坏,而是说,他们成长的烙印使他们无法摆脱一些局限。虽然他们后来经历了痛苦的幻灭觉醒和更新知识,但喝狼奶长大的痕迹是根深蒂固,这沉重烙印,不是他们所能去除的。

部分老人的举动可能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坏

所以,我们应该可以看出,其实并不是因为社会多元化和氛围的变化而使得原来淳朴、善良的老人变坏了,恰恰是成长阶段存在着严重缺陷的那一代人步入了老年人的行列。再加上越来越发达的媒体,“老人变坏”也就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大众的眼前。

而现在这些老人的行为,对于未来社会也不是完全没有影响的。如前所述,这些老人多是崇尚丛林式的价值观,并且缺少基本公共意识以及辩论的规则和知识,这就导致在纠纷解决时社会的底线会向下拉平。比如,唐山的中学生们用安静站立的方式抗议广场舞对正常教学秩序的骚扰,换来的却是老人们言语的羞辱;而几个月前,北京昌平的一男子用鸣枪和放藏獒的方式驱赶广场舞,效果明显,当然该男子也受到了法律惩处。如果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是辩论、协商,而是以暴制暴,那么对于整个社会运行无疑是非常危险的。

对于突破底线的行为,社会也该勇于纠偏

在 《论语·宪问》中有这样一处:“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翻译过来就是说: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可见中国传统的尊老和孝道,也是有条件的,就是老人要象个老人的样子,不然不但得不到尊重,还给痛骂“老而不死”。

所以,当今的中国社会,对于老人所存在的问题,该纠正的还是要纠正,不能因为在“尊老”之下,就近乎无条件的服从。当然,很多时候人的价值观和处事方式是难以更改的,更何况六七十岁的老年人,所以,有些问题也只能交由时间来解决。

结语: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

转自:https://news.ifeng.com/opinion/special/weilaobuz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