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恶搞Linux命令

1.sl 命令

你会看到一辆火车从屏幕右边开往左边……

安装:$ sudo apt-get install sl

运行:$ sl

2.aafire命令

燃起字符串大火

安装:sudo apt-get install libaa-bin

运行:aafire

3.cowsay 命令

用 ASCII 字符打印牛,羊等动物。

安装:$sudo apt-get install cowsay

运行:$cowsay “I am not a cow, hahaha”

4.cmatrix 命令

这个很酷!可以生成《黑客帝国》那种矩阵风格的动画效果。

安装:$ sudo apt-get install cmatrix

运行:$cmatrix

5.figlet 、toilet 命令

艺术字生成器,由 ASCII 字符组成,把文本显示成标题栏。

安装:$sudo apt-get install figlet

$sudo apt-get install toilet

运行:$figlet fuck you !

$toilet i love you!

6.oneko 命令

桌面上出现一直喵星人,跟着你的鼠标跑,你不动了它就睡觉。

安装:$sudo apt-get install oneko

运行:$oneko

要关掉这家伙,按 ctrl+c 结束:

7.xeyes 命令

在屏幕上出现一双眼睛,盯着你的鼠标指针。

安装:$sudo apt-get install xeyes

运行:$xeyes

8.yes 命令

输出无穷无尽的字符,按 ctrl+c 结束,如:

$yes 我很NB

德经43-五是以知无爲之有益也

天下之至柔,馳騁(形容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於天下之致堅;无有入於无間,吾是以知无爲之有益也。

不言之(训诲、诱导),无爲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注解:

天下最柔软的力量,可以自由随意游走于最坚硬的事物之间;无形的力量能够透入并影响到没有间隙的事物,我因此认知到“无为”是有益的。

实行不用言教的身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榜样,对人进行教育),发挥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有人能做到啊!

德经42-强良者不得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叁,通“参”),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通“冲”,猛烈地撞击)氣以爲和。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𥞤,而王公以自名也。(不)(或,有也——《小尔雅·广言》)𢿃(同“损”,减也)之而益,益之而𢿃?

故人之所教,夕(选择)而教人。

故强(良善;百姓)者不(助动词。能,能够)(归天),我將以爲(学,教也)(通“甫”,开始)

注解:

“道”创立了浑沌未分的和合一体,混沌未分的和合一体分化产生了阴(地)和阳(天),阴(地)和阳(天)互相参合进而形成第三种“参和“的状态,天下万物就在这种“参和”的状态中产生。万物附靠阴(地)生存而喜向阳(天)生长,阳阴在互相激荡中得以调和。

天下所厌恶的,只是“孤”、“寡”、“不𥞤”,但是王公用以自称。不有点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益,增益它却反而得到减损的意思?

先辈们用来教导我的,晚些时候我也选择用它来教导众人。

强迫良善的人不能够归天(宇宙人生如同旅途,道家视死如归),(这一点)我将作为教导众人的开始。

则攘臂而乃之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通行版作“扔”)之。

这一句最妙的是这个“乃”字,“乃”字在通行本《老子》里作“扔”字,但帛书《老子》里用“乃”字比通行本《老子》用“扔”字更加形象、逼真,更能生动描绘和刻画人的状态和心情,接下来,我们就从解释这个“乃”字说起,进而层层剥开“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一句的深刻内涵。

谭清风《醉解老子》讲义: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

“乃”字的甲骨文写法是。单从字形上,我们很难想象出它是什么意思来。《说文》中解释说:“有乳无奶。卜辞多用为虚词,其本意遂隐。”意思是说“乃”好像是妇女隆起的乳房的侧面形状,但没有奶水。《说文》又解释说:“乃,曳词之难也。象气之出难。凡乃之属皆从乃。古文乃。籒文乃。”意思是说话发声很困难,字形像呼吸局促、喘息困难的样子。

若仅从许慎的后面这句关于乃字的解释来看,我们很难想象出乃字的“发声困难”和妇女隆起的乳房之间有多少联系,难道是婴儿要吸妈妈的乳房却因为没有奶水而着急造成的发声困难、呼吸急促吗?若如此解释,我们看和乃字相关的一些字,如“吸、汲”等字的意思倒也可以解释的通。

我们并不否认许慎对乃字象形解释的正确性,但同时,我们通过许慎后面提到的古文和籒文中的两个乃字,发现了一条更容易理解乃字的线索,第一个乃字其形状上面好像是一个“人”字,下面好像是弯曲的绳索的样子。第二个乃字好像中间一个“人”被两串绳索绑架的样子,从字形上看这两个“乃”字都像人被绳子捆绑而行动受到束缚的样子。如此,我们就可以更加形象的理解为什么许慎将乃字解释成“发声困难、呼吸急促、喘息困难”等意思了。很可能是因为身体胸部被绳索捆绑束缚而造成呼吸局促,气闷而发不出声来。当然,这里的绳索引申开来可以理解为外部的环境、气氛、舆论等因素造成的对精神的束缚。如此,“攘臂而乃之”一句,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因为外部环境、气场、舆论等压迫,造成语言表达的空间非常局促,从而奋力的向外撑起胳膊和胸膛,想奋力发出怒吼,把心里所受的这种精神压迫和束缚挣脱掉。那么,在老子这句话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状况或者说处在什么样的外部环境、气氛或舆论中人才产生了这样的窘迫感呢?这就是“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

那么什么是“上礼”呢?我们若按照上文中对“上”字的解释,就不难理解,上礼就是循天道之礼,什么是天道之礼?就是心像天的运行规律那样自然而然或者说是油然而生的一种敬爱、尊重之情感,什么是油然而生的礼?《礼记·乐记》中说:“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意思是说:礼乐片刻都不能离开身心。详细审视乐的作用以加强内心修养,那么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就会油然而生了。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理解这种油然而生虽然是由外部的乐而来(注意:乐是重要的但不是绝对唯一的一种媒介),但最终是发乎于心的,由心之自然所生出来的是“平易、正直、慈爱、诚信”等品质或者说德性,而这些品质的外在流露和表现则是礼的基准色。礼虽然也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但却离不开内心所流露出来的这些美好德性品质的衬托,剥离了这些美好品质的基准色,那么礼就只是赤裸裸的一种形式了。而这种充满美好品质的高尚的礼,绝大多数人已经抛弃不用或者不会用了(或者说不重视自身德性的修养)。上礼已经蜕变成一种有形式而没有内涵的面子工程,变成一种应酬,甚至沦为一种赤裸裸地为自己谋求利益的手段和工具了。礼中的平易、正直、慈爱、诚信等品质已经看不到半点踪影了,人与人之间到处充斥着的是虚情假意,尔虞我诈、假慈假悲。这样的礼已经脱离了上礼的本质,已经变形、变质、扭曲了。而当这种不正的礼风漫天刮起、弥漫整个社会的时候,对少数坚守上礼的人来说,他的一言一行反而会被周边的人视为异类和笑柄,他的行为反而会被认为是十分迂腐的行为了。试想,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追求上礼的人,连发言权被剥夺了,怎么能不“攘臂而乃之”呢?

很多人认为老子是最不讲礼的,这种观点大多是从本章下面“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一句中得来的,其实这真是误会了老子。我们知道孔子都曾向老子请教过礼的。老子并不是不提倡礼的人,只是老子所提倡的礼是上礼,是一种油然而生的建立在上仁、上义的支撑和信德基础之上的礼!老子“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一句更像是对礼崩乐坏时代的人们的一种振聋发聩的摇旗呐喊!缺失了仁、义的支撑和信德的基础之后的所谓的礼已经名存实亡,礼将不礼了。这样的礼当然是忠信不足的,也是祸乱的开端了。

德经40-大音希聲

上士(听说;知道)道,(通“勤”,努力从事)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通“忘”);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爲道。

是以建言(通过口头或文章提出的有益的意见)有之曰:明道如(通“拂”,逆,违背),進道如退,(平,平坦)道如(瑕疵;毛病;缺点)

上德如浴,大白如(污黑),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真如(改变,违背)。大(方正,人行为、品性正直无邪)(通“愚”,戆,愚蠢,侧重于迂直、不知变通)大器(可堪大用能担负重任的人)(同“勉”,勉励,努力)(成,就也),大(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说文》)(假借为“稀”,稀少,罕见)(声,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

天象(指日月星辰在天幕上有规律的运动现象)(通“形”,形容,形体),道(同“褒”,穿著宽大的衣服)(通“明”,明白;懂得)。夫唯道,善(滋生)且善成。

注解:

悟性好的人听说了道,能够努力地去践行;悟性一般的人听说了道,像是记住了又像是忘记了;悟性差的人听说了道,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称之为“道”了。

因此有人提出建言说:光明之道好似逆背;进取之道好似后退;平坦之道好似多纇节。

最崇高的德,好像水谷一般谦卑处下(尚德者虚怀若水谷,不以功自恃,视有若无,道自来居);最纯净的洁白,好像满是污黑(真正高洁廉明的,往往是被栽赃和污名化的);最宽广的德,好像仍有不足(正是因为上士功成而不居,永远不满足,虽然德广,仍觉不足,才能道莅天下,德化于世);最具建树的德,好像偷偷摸摸(修道建德,出于自然,不求人知,偷偷去做,生怕被人发现,阴德报得厚);最纯真的品质,好像变化无常(修道之人质朴纯真,纯任自然,其本性至真,反而好像变化无常)。最大的方正是不愚蠢(知变通),可堪大用的人是通过不断地勉励而成就的,(这些)振聋发聩的心里话很少有人说出来。

天象没有固定的形态,“道”像被宽大的衣服包裹一样让人无法看懂。这只有“道”,善于滋生万物并且善于成就成物。

南怀瑾人生智慧50句

南怀瑾一生勤读不辍,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天文历法、医药武艺、诗词曲赋,对儒释道经典皆有很深体悟。南师的著作虽然天马行空、旁征博引,但一言一语无不体现出那种贯通全盘、直达根本的气质。我们从中挑选出了极具眼界和人生智慧的50段话,但愿大家能从中对中国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感知,对人生的修行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1、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生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2、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佛家是百货店

中国文化历史,在秦汉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笼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后,换了一家,成为儒释道三家。这三家又笼罩着中国文化思想,一直到中华民国立国初期。迨发生了五四运动,当时想“打倒孔家店”,在中国文化的主流上,起了一阵漪涟,一度有所变化,又影响了几十年。

佛学像百货店,有钱有闲,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根本不逛也可,但社会需要它;道家像药店,它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粮店,是天天要吃的,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将来怎么办,就要研究四书。

3、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灵魂

我们祖先晓得语言三十年一变,所以把语、文分开,把语言变成独立文字,因此中国五千年文化,用古文保留下来,两年功夫,只要学通中国字,就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都懂了。中国方块字,康熙字典里大约五万个,一个中国人,如果认得2500个,哦哟!这个学问是非常大喽!国文教授还认不到1500。

4、升官发财未必是好事

作一个中国人,我常常问,你发财为了什么?以中国文化来讲,任何一个人发了财,要注意一件事:一家温饱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你发了财,很多老百姓会怨恨的,眼睛歪着看,格老子怎么会发?读书出来做官,做了几十年的官,也同时造就了不少恶业。我老祖母就不让我去做官,一代做官九代牛啊(九代投生为牛)。

5、多读历史

我还有个主张,希望大家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研究经济政治问题,要多读历史才好。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们小时候读历史是最重要的课。要了解现在时代的趋势,必须要懂得自己古代的历史。观察个人事业的成功失败,要拿古代做镜子,古代每个时代,怎么失败的?怎么成功的?没过去就没现在。

6、何为中华道统

譬如孟子的话,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告诉我们一个知识分子,如果倒霉,就把自己管好就行了,别管外面的事,至于职业做什么都可以,职业跟学问根本是分开的。学问不是知识,做人做事都是学问。如果有机会叫你出来做事,那就不是为个人,是为整个国家社会做贡献,这是孟子的教育。

7、有缺陷才是正常

佛学叫这个世界“娑婆世界”,译为“堪忍”,说我们这个世界是缺陷的世界。《易经》也说这个世界是缺陷的,让你有钱就不给你学问,有学问就没有钱;给你子孙满堂,就不给你别样了,所以总是有缺陷不圆满的。

8、有寂寞才有境界

一个人先要养成会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体会到人生更高远的一层境界。

9、易、老、庄、佛,都为医心

《庄子》是医心的,不管西医中医,都只是医身体的。心是个什么东西?思想情绪这个心很难医。……老庄讲的内容,就是医药。所有思想病、政治病、经济病,各种病,在《庄子》里头提的非常多了,只看大家如何去研究。释迦牟尼佛的佛法,老庄以及《易经》,都是治心的药,也是治心的方法。一般医生能够治身体的病,却不能治心。

10、知生灭便是觉悟

生命就是这样,年年都有个春天,年年也有个冬天,这是生灭两头的现象;念头、细胞乃至一切物质也是有生有灭,永远都是这样。找到了生命能生能灭的根本,叫做成佛,叫证得菩提。……为什么佛教到中国,很容易就被吸收呢?因为中国文化的老祖宗《易经》,也讲过这个道理。

11、生活即是修行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更需要在社会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12、文以载道,道以化人

中国古人不轻易写书写文章。今日很多的文章、戏剧、新闻,写的是社会坏的一面,对小孩子有很坏的影响,这种文字对社会的影响比杀人还厉害。其实写的人未必有心教人学坏,也有写正面的,但是接受的人不看正面。古人对人类这种心理非常了解,所以下笔非常严谨。

13、每当时代无可救药,总是道家出来拨乱反正

凡是对任何一样东西,立场不同,观点就两样。自己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印象就各异。我们看中国历史,汉、唐、宋、元、明、清开基立业的鼎盛时期,都是由三玄之学出来用世。而且在中国历史文化上,有一个不易的法则,每当时代变乱到极点,无可救药时,出来“拨乱返正”的人物,都是道家的人物。

不过,他们有他们的一贯作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帮助人家打好天下,成功了,然后自己飘然而去。如商汤时候的伊尹、傅说,周朝开国时的姜太公,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汉朝开国时的张良、陈平,三国时的诸葛亮,都是道家人物。姜太公与范蠡,完全做到了“功成、名遂、身退”的“天之道”,张良则差一点,最后欲退而不能,本事不算大。至于诸葛亮,他的立身处事,完全是儒家。

14、英雄与圣贤之别

英雄能够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圣贤不想去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英雄是将自己的烦恼交给别人去挑起来,圣人自己挑尽了天下人的烦恼。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希望每个人能完成圣贤的责任,才能成为伟大的政治家。

15、古代经典要从小开始背

当年我读四书五经,都是要背的。小朋友们要放学了,心里高兴,一边嘴里唱着一边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把的。这样读书,心里会记住,一辈子忘不了。想起来的时候心里默念一下,其中的道理就又琢磨了一回。……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学问,我都实实在在告诉人家,这都是我十三岁以前熟背这些古书的效果。

16、万物有理,大道至简

宇宙间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这样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们的智慧不够、经验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而《易经》的简易也是最高的原则,宇宙间无论如何奥妙的事物,当我们的智慧够了,了解它以后,就变成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简单。

17、吃得了苦,才能享得了福

实际上,好事跟痛苦是一体的两面而已,一个是手背,一个是手心。假使说,好事他能够真丢掉开的话,痛苦来一样可以丢开,所以痛苦也是一个很好的测验。如果一个人碰到烦恼、痛苦、逆境的时侯丢不开,说他碰到好事能丢得开,那是不可能的。

18、佛家只说两个字——无常

佛学为什么讲无常?因为世界上的事没有永恒的。人的欲望,永远贪求永恒,想永远保持存在,那是永远不可能的,那是笨蛋,是看不清楚的人搞的。所以佛告诉你,积聚必有消散,崇高必有堕落,合会终须别离……那是必然的道理,这是大原则。

19、中华文明的基本模式

我们过去的文化历史,始终在帝王专制政体中,“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一个模式之下,度过了两千多年。也使孔孟的道统精神,依草附木式地攀附在帝王政体之下,绵延存续了两千多年。

20、忧患意识是中国文化大传统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最怕一辈子太享福,太顺利,太平安了。没有忧患意识,象吃了毒药一样,把自己毒死了。

21、把人做好、把事做对,就是学问

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

22、能利人才是事业

什么叫做事业呢?孔子《易经·系传》叫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事情,对社会大众有贡献,对国家民族,对整个的社会,都是一种贡献,这才算是事业。

23、君子不怨天尤人

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拿现在的观念说,这种心理是绝对健康的心理,这样才是君子。

24、要读历史,也要读小说

光读正面的历史是不够的,还要看小说。所谓历史,常常人名、地名、时间都是真的,内容不太靠得住;而小说,是人名、地点、时间都是假的,但那个故事却往往是真的。

25、行善即是菩萨

我常说,中国宋明以后的理学家讲规规矩炬做人,是佛教的律宗;老庄道家是佛教的禅宗,讲解脱的。举这些例子,你说菩萨在哪里?不一定在庙里,不一定在宗教中,社会上很多人行的就是菩萨道。倒是穿上宗教外衣的人,常常听闻佛法的人,却做不到。社会上很多不信宗教的人,我看了肃然起敬,他们真是菩萨。

26、学佛是大丈夫事

古人说: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因为他的境界、气派、胸襟与众不同。这种不同的境界从那里来呢?从实相般若而来,是道体上所产生的,自然而来的。因此,真悟道的人,智慧开发是无穷尽的,佛学的名辞叫做无师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仓库打开了,不是老师传授给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发了,天上天下,无所不知。这就是境界般若。

27、做什么都有境界

一个人修道,或者读书,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像一个学艺术的人,今天有了一个新的灵感,或者画一张画,特别有一种心得,就是有它的境界。一个做水泥工的,今天突然一砖头下去,用水泥一抹,特别平,心里头很舒服,原来这样砌才好,这是他做水泥工时侯的境界。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一分的不同;有两分的成就,就有两分的不同。换句话说,人修到了某一种境界,人生的境界就开朗到某一种程度。

28、一切修养方法,都只是三个字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类一切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善护念。好好照应你的心念,起心动念,都要好好照应你自己的思想。

29、人有三个基本的错误不能犯

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30、出身不重要,器度才重要

在艰苦中成长成功之人,往往由于心理的阴影,会导致变态的偏差。这种偏差,便是对社会对人们始终有一种仇视的敌意,不相信任何一个人,更不同情任何一个人。爱钱如命的悭吝,还是心理变态上的次要现象。相反的,有器度有见识的人,他虽然从艰苦困难中成长,反而更具有同情心和慷慨好义的胸襟怀抱。因为他懂得人生,知道世情的甘苦。

31、做好自己就够了

“终身逌然,不知荣辱之在彼也,在我也”,这就是人生哲学。人为什么要外面人讲你好,你才觉得自己好呢?外面跟我毫不相干,在我自己,我认为好就好,爱笑就笑,爱哭就哭,跟别人毫不相干。

32、只有淡泊才能宁静

诸葛亮的千古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只有先肯淡泊,而又甘于淡泊,甚至享受淡泊,做到孔子所讲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才能到达宁静的境界。

33、人不自欺,天下无敌

任何一个人,一生只做了三件事,便死去了:自欺、欺人、被人欺。如此而已。天下聪明都相等,谁也骗不了谁,别人看你,你看别人,都是很明显的,尤其不能装假,明眼人一看,便会把你的心肝肺脏都看透了似的。人,因为有“自欺”,才会“欺人”,最后当然要“被人欺”。人不自骗,谁又能骗了你呢?换言之,人要自爱,才能爱人,最后自然可被人爱。也可以说,人要自尊,才能尊人,这样才能使人尊你。

34、好情绪就是最好的养生

养生学理论认为,“愤怒伤肝,恐惧伤肾,好乐伤心,忧患伤肺。”即,容易发怒、容易发脾气或脾气不好的人,便是肝气不平和的现象。容易害怕,胆小怕事,便是肾气不平和。嗜好过分,特别如饮食、男女方面过分,可使心脏有问题。多愁善感,或遇家庭问题,其他等等事故,心多忧患,便由肺气不平和开始,影响内脏健康。

35、古来圣贤皆寂寞

古今中外,许多被后世认为是多么伟大,能影响千秋万世的人物,在当时,大多数都是那么凄凉寂寞的。因为他们在生前不重视短见的唯利是图,对自己个人,对国家大事,都是以如此的人品人格来为人处世的。

36、任何时代,都是现实者多超脱者少

许多人都在感叹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太重现实。其实,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人活在世间,就要生存;渐渐的,慢慢的,不知不觉就会重视现实。只有少数的人能超脱现实,为崇高的理想而努力,放弃自我而为天下人着想,不顾自己短暂一生的生活现实,而为千秋万代着眼。因此,也就受到人们一种超越的崇敬,称他为“圣人”了。

37、固执己见,做不了大事

我们研究历史上一些成功和失败人物的性格,会发现很有趣的对比。有些人的性格,喜欢接受别人更好的意见。不过,能立刻改变,马上收回自己的意见,改用别人更好意见的人太少,刘邦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而项羽对于自己的主意,就绝对不会改变,绝对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38、成败悲喜,只是自然

以《易经》的道理去看人生,一举一动,都有相对、正反、交错,有得意就有失意,有人赞成就有人反对。人事物理都一定是这样的,离不开宇宙这个大原则。

39、少吹牛皮,多做实事

古今中外,人类心理都是一样的,多半爱吹牛,很少见诸于事实;理想非常高,要在行动上做出来就很难。所以,孔子说,真正的君子,要少说空话,多做实在的事情。

40、先有态度,才有学问

讲到学问,就须两件事,一是要学,一是要问。多向人家请教,多向人家学习,接受前人的经验,加以自己经验中得来的,便是学问。这里所讲的孔门的学问,不是知识,而是做人做事,要拿人生修养来体验,随时随地来学习。文学、科学、哲学才是知识。要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个友”。

41、好为人师是大毛病

孟子有句话讲的极好:“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每个人都有傲慢好胜的心理,想比人家好,想教训别人,都想指导别人,这是人的毛病。

42、人最高的智慧

《易经》上告诉我们两个重点,科学也好,哲学也好,人事也好,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两件事情,就是“时”与“位”,时间与空间。

很好的东西,很了不起的人才,如果不逢其时,一切都没有用。还有就是得其“位”,如某件东西很名贵,可是放在某一场合便毫无用处;假如一个美玉的花瓶,放在厕所里,这个位置便不太对。人生一切最好就是得其时、得其位。时就是运气。光有运气,没有位也不行。等于人家请客吃饭,请帖上请到你,你跑错了地方,那个房间没你的座位,照样吃不到东西。

人最高的智慧要做到对自己、对人、对事,知道机会到了,要把握机会,应该做的就做。

43、所有宗教的教主都是东方人

我常常告诉西方人,你们讲宗教,世界上哪有你们的宗教?五个教主都是东方人!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佛,东方人;耶稣、穆罕默德,是中东人,也是东方,没有一个你们西方人。你们西方拼命反对东方,其实你们的文化思想大多是东方人所给的。

44、养生最应该重视的是脚底

衰老、死亡是先从脚底开始的,以前讲“寒从足底生”,老人冬天那个脚底心还发烫的,就会长寿。所以,我经常叫你们加衣服,尤其女人,裤子要穿厚些。我们小的时候看到祖母,两个裤腿都绑起来,所以妇科的病少。现在穿个三角裤,又穿裙子,要美丽,不怕冻,所以妇科病特别多。寒从足底生,精也从足底生,两腿、两足是非常重要的。

45、两两相忘才是真

天堂固然好,但却有人偏要死也不厌地狱。极乐世界固然使人羡慕,心向往之,但却有人愿意永远沐浴在无边苦海中,以苦为乐。与其舍一而取一,早已背道而驰。不如两两相忘,不执著于真假、善恶、美丑,便可得其道妙而逍遥自在了。

46、中国传统教育的真谛

中国几千年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谋生,是教我们做一个人,职业技术则是另外学的。而且教育从胎教开始,家教最重要,然后才是跟先生老师学习。人格教育、学问修养是贯穿一生的。所以,社会除了政治力量、财富力量以外,还要有独立不倚、卓尔不群的人格品格修养,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47、不平凡不是真正的涵养

一个人是应该清高的,但有人是苟求清高,或者为了标榜自己清高,因此只好忍痛牺牲。那就大可不必,这就不平凡,不平凡不是真涵养的精神。

48、打开中国文化大门的钥匙

我们中国文化的财产太大了,古文不懂,繁体字不懂等于丢了钥匙,这个财库的门打不开了。

49、中国文化中的人生最高修养

中国文化对于人生最高修养的一个原则是:乐天知命。乐天,就是知道宇宙的法则,合乎自然;知命就是也知道生命的道理,生命的真谛,乃至自己的生命价值。

50、命运可以改变

命不好自己可以改变,方法很简单,一德、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人定可以胜天,命运是靠自己的。

德经39-昔之得一者

昔之得(1、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2、全。3、合。这里的意思为:和合)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níng,安定;平靜),神得一以(同“灵”,灵验),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爲天下(纠正;改正;匡正),其(推极、穷究)(出)也。

胃天毋(同“以”,因为,由于)清,將恐(“艹”就是一横把二竖连串起来,即连贯起来的意思。“连”有二个意思,一为相接;二为联合。连贯起来就是联接);胃地毋已寧,將恐發;胃神毋已霝,将恐歇;胃浴毋已盈,将恐渴;胃侯王毋(同“以”,因为)(原因,缘故)高,将恐(jué,通“蹶”,跌倒)

(倘若,假如)貴而以賤爲本,必高矣而以下爲基。夫是以侯王自胃孤、寡、不𥞤,此其賤(1、承接上文得出结论,相当于“则”、“就”。2、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相当于“是”)(同“欤”)!非也?

(求取;获得)(shuò,屡次)(赞许,奖赏)无與。是故不欲(禄,福也)禄若玉,(luò,山上的大石)硌若石。

注解:

往昔曾得到“和合”的有:天得到“和合”而清明,地得到“和合”而宁静,神得到“和合”而灵验,水谷得到“和合”而充盈,侯王得到“和合”而使得天下得到匡正,这是穷究出的。

说天不是因为清明,恐怕将要和地联接成一体;说地不是因为安宁,恐怕将要发生地震或火山喷发;说神不是因为灵验,恐怕将要歇菜;说水谷不是因为充盈,恐怕将要干涸;说侯王不是因为被人们所尊贵的原因而身居高位,恐怕将要栽跟头。

所以倘若要想被尊贵就要以地位卑贱的人为根本,倘若想要居高位就要以底下的人为根基。因此侯王自称“孤”、“寡”、“不𥞤”,这是其把卑贱的人看做是根本!不是吗?

所以追求屡次获得赞赏,最终却得不到赞赏。所以不想要福禄如宝玉,而想要平凡如山石。

德经38-上德不德

上德不(1、行有所得也。2、恩惠,感恩),是以有德;下德不(遗漏)德,是以无德。

(崇尚,提倡)德无爲而无以爲也;上仁爲之而无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上禮爲之而莫之𤻮(简体字为“应”,回应。古体字外面“疒”表示有病的人才回应)也,則攘臂(捋起袖子露出胳膊表示振奋)(这样,如此)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通“薄”,轻微;不厚道)也,而亂之首也。

(认识;见识;知识)者,道之(浮华)也,而(笨傻、不聰明)(开端,首先)也。是以大丈夫(当,占,处于)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诚也。真实;诚实。内心与言行一致,不虚假)而不居其(繁盛,虚浮华靡)。故去(同“彼”,指“泊”和“华”;另一个是本意浅薄虚浮)取此。

注解:

上德之人做了有德之事不求从中获得恩惠,因此有(得)德;下德之人做了有德之事而不忘记从中获得恩惠,所以无(得)德。

提倡用“德”治理国家的人不妄为且不刻意去为;提倡用“仁”治理国家的人有所为但不刻意去为;提倡用“义”治理国家的人有所为且刻意去为;提倡用“礼”治理国家的人有所为但得不到回应(有病的人才回应),于是就捋起袖子露出胳膊鼓动大家照着样子做。

所以失了道,而后提倡德;失了德,而后提倡仁;失了仁,而后提倡义;失了义,而后提倡礼。这“礼”的提倡,是由于忠信浅薄,而推行它是祸乱的开始。

(我们)前面的认知,不过是“道”的浮华部分,并且是愚昧的开端。所以大丈夫应当立身于敦厚,而不当立身于浅薄;应当立身于诚实,而不当立身于虚浮。因此应当舍弃浅薄、虚浮,而采取敦厚、诚实。

论语-子罕

子罕(谈论)(利益)(随从;随着)命,与仁。

孔子很少谈论利和益,他随从天命,随从仁道。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坚决避免四种品格缺陷: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同“殁”,死),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指文化或文人)也,后死者不得(yù,参与)(取)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奈,怎么)(“予”假借为“余”,我)何?”

孔子一行在匡地遇险,(情况紧急,弟子们都很紧张),孔子说:“文王已经死了,文王的文化不都保存在我们这里吗?如果上天要灭亡这些文化,那么我们中间后死去的人不得再参与和获取文化,如果上天没有意向灭亡这些文化,匡人其奈我何呢?”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表示加强、加重的语气,有“并”的意思)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社会普通民众从事的工作)。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太宰问子贡:“孔子是圣人吧?怎么这么多技能呀!”子贡说:“固然是上天有意让他成为圣人,同时使他多能。”孔子听到后说:“太宰了解我呀!我少时贫贱,所以学会了很多谋生技能。君子的技能多吗?不多啊!”

牢曰:“子云:‘吾不(试,用也),故艺’。”

牢说:“孔子说过:‘因为我(少时)没有被任用参与政事,所以学会较多技艺。’”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人品鄙陋、见识浅薄的人)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两端,犹言两头。言终始、本未、上下、精粗,无所不尽)(悉;全)焉。”

孔子说:“我是有知之人吗?无知啊!有见识浅薄的人问我一个问题,我就脑袋空空,不知道怎么办;我推敲来推敲去也没悉数弄明白。”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孔子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难逢盛世明君),我恐怕要完了!”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视也)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颜渊喟然感叹说:“(先生的学问)抬头仰望,愈望愈高;用心钻研,愈钻愈坚。看似在眼前,忽而又发现就在身后。先生教人循循善诱,以文化令我学识广博,以礼乐制度约束我。(先生学问的魅力),使我想停止学习都无法做到。我已尽了全力,但它仍然高耸于前,我虽然想继续攀登,却找不到攀登的的途径。”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藏在柜子里)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放在柜了里藏起来?还是寻找识货的商人把它卖掉?”孔子说:“卖掉它!卖掉它!我自己也在等待识货的商人。”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想去九夷之地居住。有人说:“那里条件简陋,如何居住!”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条件简陋又有什么呢?”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站在河上说:“逝去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流逝。”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呀!”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古代盛土的筐子),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孔子说:“譬如以土筑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如果停下来,那我就止步于成功;又譬如以土平地,虽然只覆下一筐土,如果坚持下去,那我就会接近成功。”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孔子评论颜渊说:“颜渊真是可惜呀!我只见他一直前进,未见他停止。”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孔子说:“年轻人不可轻视,怎么知道后来的他们不如今天的我们呢?但如果四五十岁了,还未取得成就,闻名于世,这也就不值得敬畏了!”

子曰:“法语(指合乎礼法的言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恭顺之意)与之言,能无(通“悦”,愉悦)乎?(yì,绎,抽丝也。抽出,理出头绪)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孔子说:“合乎礼法的话,能不听从吗?听从之后能够改正才最可贵。顺耳的话,听了能不高兴吗?但高兴之余能够理出头绪、分析真意才最可贵。只知高兴,不加分析;只知听从,不加改正,那我也已经不能奈何得了他了。”

子曰:“三军可(丧失,削除)帅也,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削除统帅,但男子汉不可以被削除志向啊!”(如何判断“有志”?有志不是固执已见。有志主要体现在重大非原则问题上,在巨大压力面前,甚至在生死考验之前,能不能坚持自己的正义立场,果如此,才算有志向。)

子曰:“衣(破)(旧絮)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zhì,害,嫉妒,指因嫉妒而起伤害之心)(索取,贪的意思),何用不(zāng,善,好)?’”子路终身(又)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孔子说:“穿着破絮袍,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羞耻的,大概只有仲由了吧!正如《诗经》所说‘不嫉妒,不贪求,什么行为不好呢?’”子路于是又经常吟诵这两句诗。孔子说:“是个办法啊!(这样)什么都足以做好。”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岁暮天寒,然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

子曰:“知者不(糊涂,人头脑不清楚或不明事理。也指事物混乱不清),仁者不(忧,愁也),勇者不惧。”

孔子说:“智者不糊涂;仁者不忧愁,勇者不畏惧。”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往,归向)道;可与适道,未可与(坚守);可与立,未可与(变通,不依常规)。”

孔子说:“可与之共同学习文化的,不一定能与之一同归从大道;能与之一同归从大道的,不一定能与之一同坚守大道;能与之一同坚守大道的,不一定能与之一同实行权变。”

“康棣之华,(表示时间,相当于“只”、“单单”)(往返于…之间)(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岂不(如此;这样)思?室是远而。”子曰:“未(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思也,夫何远之有?”

古代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像唐棣的花朵,单单来回摇摆罢了,岂不是这样思念的吗?房子是离得远罢了。”孔子说:“没有甚是思念啊,这有什么远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