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说

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自注: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筑台而师卑身厚币千金买马骨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公元前311-前279年)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于是,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然后就有了下面的故事:

筑台而师

具体过程是:战国时燕昭王招贤报齐仇,向郭隗问计。他说:“请先自隗始。”即:你要招贤,先从我开始;你对我当贤人尊重,比我贤的人就会找你来了。于是昭王给他建了宫室曰金台,堂号为“尊贤堂”,并把他当作老师来尊重。结果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来归附燕国,燕国因此强大起来。

卑身厚币

所谓“卑身”,就是放下君主的架子,甘心执弟子礼,以贤者为师。它体现的是君主对贤士的尊重。燕昭王找到燕国名士郭隗,向他求教说:“齐国趁着我国的内乱入寇,先君死难,这一奇耻大辱,我誓死要报复。但是我深知燕国力量薄弱,现在还不是时候。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同治理国家,那是我的迫切愿望,希望先生能帮助我物色人才。”郭隗回答说:“人主所抱的态度不同,得到的人才高下也就不同――想称帝的和师长相处,想称王的和朋友相处,想称霸的和臣僚相处,想亡国的和仆役相处。”为什么会这样呢?郭隗进一步论证说:“国君对于贤士,如果能以师事之,那么,胜过自己百倍的人才就会到来;国君对于贤士如果能认真思考他们的意见(从谏如流),那么,胜过自己十倍的人才就会到来;国君如能平等待人,那么,和自己能力差不多的人才就会到来;国君如果架子很大,派头十足,对贤士颐指气使,随意呵叱,那么,奴性十足之人就会到来。总之,能够以贤者为师,虚心受教,才能招来贤者,这是自古以来的“服道至士”的方法。”燕昭王一听,连连称善,进而请郭隗向他推荐人才。郭隗说:“大王如果一定要招至贤士,那就请先从我郭隗开始吧!像我这样的人大王都能重用,何况比我强的呢?一定会不远千里来投奔的。”燕昭王觉得有道理,于是就为郭隗建造宫殿,拜郭隗为师,予以侍奉。

所谓“厚币”,就是不惜重金,待遇优厚,表现的是统治者对贤士价值的肯定。古今中外的招贤措施,都少不了这一条,似无须多论。但燕昭王还是有自己的特色,他独出心裁,“筑黄金台,置千金于台上,以延请天下名士。”这毕竟是一种创举。它表明,在燕昭王心中,贤士的价值比黄金还要宝贵。

燕昭王“卑身厚币”的举措成效显著: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

千金买马骨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摹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guō wěi,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郭隗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燕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郭隗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了吗?”于是,燕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后,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

这个故事最早出自《战国策》当时燕昭王想要招纳贤才,他身边的一个谋士郭隗就给他讲了这个故事。郭隗很自谦地把自己比喻成死马,告诉燕昭王如果太子能对自己这样水平一般的人都加以礼遇,那么很快就会有贤才来投奔。

体、用、主、互、变、错、综卦的概念

体卦:主卦(本卦)中没有动爻的那个经卦,叫体卦,也叫静卦。如上卦无动爻,则上卦为体。下卦无动爻时则下卦为体卦。体为自己,为求测人。

体卦为事物的主体。

体卦代表的是要测的事情,或者当事人,谁测算,体卦就代表了谁。作为体卦来说,宜旺象有气。不宜休囚死绝。如用卦生体卦,用卦旺象有力,事情易成。

用卦:在主卦中有动爻的经卦为用卦,也叫动卦。用卦,就是有动爻的卦,也就是说,动爻在哪个卦,哪个卦就是用卦,用卦为他人,为对方。为事物外因对体的作用关系。

用卦为对方或对应的事情

本卦又叫主卦、原卦。(本卦由两个小卦组成,有动爻的小卦叫用卦,没有动爻的小卦叫体卦。)

本卦代表的是事物初始、开始阶段的信息,或目前的情况。

互卦是由本卦的两个内卦组合而成的。具体组合方法是:本卦的第二、三、四爻,拿出来作为互卦的下卦,本卦中的第三、四、五爻,拿出来作为互卦的上卦。上卦、下卦组合在一起,就得到了互卦。

互卦为事情发展的中间过程。

变卦是由本卦经过某个爻的变动、变化而得到的,也就是变卦是由本卦变动而来的。变卦代表着事物发展变化的最终结果,也就是求测者想要得到的最终结果、结局。在预测时,事物的最终吉凶结果,要由变卦来作最后定夺。所以,预测最终要以变的结果为准。

变卦为事情发展的结果

错卦是指将本卦的六个爻全部变为相反的爻所形成的卦,即每个爻阴变阳、阳变阴而得到的卦。错卦是“阴阳交错”的意思。有一个成语叫“居安思危”,意指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要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如果把成语改为“居危思安”,意思就变成了虽然处在危险的环境中,要有突围的思想准备,经过努力终会转危为安。错卦体现的就是这个意思。

错卦是一种从反面的角度来思考要测的事情 。

综卦把本卦旋转180度倒过来看就是综卦。代表从另一角度来看问题,可以说由对方的角度或者从第三者角度来综合观察问题,是问题的另一个面。

综卦是从另外一种角度换位思考要测的事情。

论语-公冶长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捆绑犯人的黑绳索。借指监狱;囚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出嫁给他。虽然在牢狱之中呆过,却不是他的罪过。”然后把女儿嫁给了他。

宓子贱为单父宰,辞于夫子,夫子曰:“毋(事前,预先)(古同“拒”,抵抗)也,毋(妄,乱也)而许也;许之则失守,距之则闭塞。譬如高山深渊,仰之不可极,度之不可测也。”

宓子贱被任命为单父的主官,向夫子辞行,孔夫子对他说:“不要事先就拒绝,也不要胡乱地表示赞许。胡乱地表示赞许容易让自己丧失主见,事先就拒绝则容易闭塞言路。要像高山深渊那样,使人仰望却看不到顶,使人窥探却测不到底。”(为政者新到一地、一单位,一切不要急于表态,广开言路,却不拒不许,这应是正确的态度。)

或曰:“雍也仁而不(善辩,巧言谄媚)。”子曰:“(哪里或那里)用佞?御人以口给(口才敏捷,能言善辩),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有人说:“冉雍有仁德但不善辩。”孔子说:“哪里需要善辩呢?以能言善辩来对付人,会屡次为人所憎恶。我不知冉雍是否称得上有仁德,(有仁德)哪里需要善辩?”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古同“悦”)

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说:“我对这个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很高兴。

子曰:“道不行,乘(fú,木筏)(漂流)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通"裁",处置、安排)。”

孔子说:“我的思路如无法施行,乘木筏漂流到海上去,到时候跟从我的恐怕是仲由吧!”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说:“仲由的勇敢超过我,但却不善裁度事情。”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兵,军队)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问:“子路有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孟武伯又问一遍。孔子说:“仲由,一个具备千辆兵车的大国,可以让他去治理军队,不知他是否有仁德。”又问:“冉求怎么样?”孔子说:“冉求呢,一个千户规模的大邑、一个具备兵车百辆的大夫封地,可以让他当总管,不知他是否有仁德。”孟武伯继续问:“公西赤怎么样?”孔子说:“赤呀,穿上礼服站在朝廷上,可以让他和宾客会谈(负责外交),不知他是否有仁德。”(仁人一定是人才,人才不一定是仁人。)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wū,粉刷)也。于予(类;同类)(责罚)?”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之木不能再雕刻了,已成污秽之土的墙壁无法再粉刷了。对于宰予这类人何必责罚他呢?”孔子又说:“原来我对于人,听其言就信其行。现在我对于人,听其言还要观其行,是宰予让我改变了态度。”

子曰:“吾未见(硬,坚强)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坚强的人。”有人说:“申枨。”孔子说:“申枨同样多欲,哪里能够坚强?”(无欲则刚)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说:“我不想别人强加于我,我也不想强加于别人。”孔子说:“端木赐啊,这一点你做不到。”(什么是纷争?纷争就是意图强加于人。)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孔文子(孔圉)为什么会有‘文’这个谥号?”孔子说:“他勤敏好学,不耻下问,所以授予‘文’的谥号。”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慎重地对待,不怠慢不苟且;敬谨),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

孔子评论子产时说:“子产有四种君子品行:他自己行为恭敬有礼,侍奉上级慎重不怠慢,教养百姓能给以惠泽,役使百姓能够公正合宜。”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néng,通“能”,能够)敬之。”

孔子说:“晏平仲善于与人交往,相交很久了仍能敬人如初。”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孔子听到后说:“再次思考,这就可以了。”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的古字),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说:“宁武子,在国家有道时看起来是个智者,在国家无道时看起来是个愚者。宁武子之智可以达到,但宁武子之愚却不可以达到。”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孔子说:“花言巧语,假装和善,双脚欲前却后,表现出一副恭敬的样子,左丘明认为可耻,我孔丘也认为可耻。将怨恨藏在心中而表现出一副友好的模样,左丘明认为可耻,我孔丘也认为可耻。”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路说:“想听一听先生您的志向。”孔子说:“希望让老年人得到安养,让朋友间充满信任,使年少者得到关怀。”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说:“十户人家的小城邑,也一定有像我一样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好学罢了。”

本我超我自我

弗洛伊德这样论述自我难扮的角色:“有一句格言告诫我们,一仆不能同时服侍两个主人,然而可怜的自我却处境更坏,它服侍着三个严厉的主人,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这些要求总是背道而驰并似乎常常互不相容,难怪自我经常不能完成任务。它的三位专制的主人是本我、超我和自我。”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追求现实的自我与维护道德的超我试图调和寻求性、情绪以及身体快乐即时满足的本我。下面先分别说说本我、超我、自我:

1、本我。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它非理性地运作着,它跟随冲动并追求即时的满足感,而不考虑所渴望的行为是否现实可行、被社会所认可。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包括饥、渴、性等。本我之中的需求产生时,需要立即满足。本我被快乐原则所支配,无节制地寻找满足感能随时被实现而不考虑其后果,这种快乐特别指性、生理和情感快乐。

2、超我。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构成超我的成分是社会道德规范、个体的良心、自我理想等。超我大致上和良心的概念相应。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包括理想自我,这是一个人想让自己努力成为的样子。

3、自我。在现实生活中由本我和超我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本我产生的各种需求,因为受到超我的限制,不能在现实中立即满足,需要在现实中学习如何满足需求。最终的现实状态就是自我。因此,自我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

弗洛伊德的贡献,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便是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而精神分析学说的构建是由本我、自我、超我这三个概念来完成的。

所谓本我,指的是最原始的我,是天然、自然之我,是生而有我之我。本我,是一切“我”存在的心理前提和能量基础。在一般意义上的理解上,可以理解为天性、本能、自然思维规律等等。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认为这种“本我”是追寻快乐的,是避免痛苦的,是无意识、无计划的。比如,婴儿生而会哭泣、饮食;比如,人生而喜欢享乐--从本源意义的角度考虑,这和动物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因此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理解“本我”为“本能”。

所谓超我,指的是泛道德、伦理角度的“我”。如果将本我概括为“我想要”,那么自我就是“我能要”,而超我则是“我应该要”。超我的形成是外部环境,尤其是道德规范、社会取向等的影响下,作用于本我的结果。超我的特征是追求完美--一种本性得到满足,现实能够允许,自我高度赞扬的心理集合。

所谓自我,指的是“自己”这个意识的觉醒,是人类特有的自我探寻的开始。一个婴儿刚生下来是只有本我而没有自我的,但是当他开始探寻”我是谁”这个概念的时候,他开始真正的成为一名“人”。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贯穿的便是周围环境在大脑中的不断映象,所以自我可以称为在现实环境约束下的自我。例如,婴儿饿的时候会哭泣,要求吃奶,这是本我;当我们饿了的时候就要去花钱买东西而不是碰到可以吃的东西拿来就吃,这就是自我。因为自我意识具有避险性,我们意识到如果只吃东西不给钱会被揍,为了避免这个结果,自我意识要求我们给钱。

人生的道路便是从本我到自我,然后再到超我的过程。每个人的人生历程都必须经历这三个阶段,但是未必每个阶段都是完整的,“三部曲”的衔接可能也不会泾渭分明。

在本我阶段,大概每个人的差异不会很大--生而知之的圣人也许例外,不过我向来是不相信这些观点的。我们在这个阶段的记忆,正常情况下是不会保留很长时间的,外部环境带来的大量信息会逐渐取代这些东西在大脑中的位置,他们转而进入潜意识层面,我更喜欢用灵魂这个词来代替他们。好了,在本我阶段我们是怎样的呢?我们贪吃、我们贪睡、我们追逐快乐,这些是我们的本能。用建构在超我层面的某些宗教观点来看,人是生而有罪、人性本恶这些观点也便成立了。不过我们不必害怕自己会夭折,没有什么宗教会因为我们的本我而将我们钉死,年幼便是救赎,我们还没有承担自我和超我责任的义务。多么快乐的时光。

自我的探寻和发现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也是最漫长的一个阶段。也许绝大多数人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60%的身子还在这个层面,其余的39%是本我,只有1%属于超我。这是人生最痛苦的阶段,我们需要经历“我是谁”的困惑,我们需要解决“我能做什么”和“我想做什么”之间的矛盾。这个时候的我们,更多的是受制于历史、受制于社会、受制于周围的环境。我们深刻的认识到自我和非我的不同,但是我们无法找到超脱饕餮、贪婪、懒惰、淫欲、傲慢、嫉妒、暴怒的方法。于是我们有罪了,我们痛苦了,在肉体上我们承受着本我和自我矛盾的折磨,在精神上我们随波逐流,直到某一天我们发现超我。

超我,是金块和银块挤压渗透的结果,正如黄金和白银在压力下互相交融一样,本我和自我的摩擦导致一种和谐。像道教的阴阳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然、和谐。在超我的精神状态下,你的本我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而这种满足虽然是囿于客观环境条件的,可是在超我层面上仍然不会引起我的任何不满。而自我则消失了。道教说“道法自然”、儒教说“随心所欲不逾矩”,讲的都是这样一种状态。

看了看弗洛伊德的书,生出许多感慨。悲伤依然笼罩在我的心头,每个人都在追寻快乐,都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很多、遭遇了很多、结果了很多、失去了很多……在得到自己想要的时候是否会失落、失去的东西是否是应当失去的?我问自己……

本我、自我、超我……三重枷锁令我窒息而又无可奈何……

把人当人,把自己当人

先说站在一个员工的立场:我们理想中的领导能通情达理,能知人善任,能赏识自己,能提拔自己。再说站在一个领导的立场:我们理想中的员工能尽职尽责,执行力强,能配合自己,能对已忠诚。最后站在公司的立场:希望管理层和基层能团结合作,能共同为公司创造价值。可为什么后来领导和员工的关系却乱了呢?员工觉得领导不行,领导觉得员工不行,甚至关系紧张,严重内卷化。

今天无意中在电脑的360画报中看到这样一句话:认识的人越多,我就越喜欢我的狗。这句话值得深思。站在领导的角度考虑,员工一人一条心,管理想来很伤脑筋,于是希望员工都温顺顺从,好管理。就着当今发达的科学技术,于是就发明了能监控人思维的设备,这种设备能知道每个人的所思所想,这样使得社会已越趋于透明化。当然这些设备是掌握在领导手里的,于是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员工有任何邪恶的想法或行为,领导都会知道。领导把住了员工,员工很害怕,或用离职来反抗、或是不得不忍气吞生屈从于领导、或是表面服从背地把领导骂得跟狗一样、或者真的像狗一样拼命巴结和讨好领导。再者,领导有这种重量级的武器,拿住了员工,或者心理扭曲变态,或者将自已逼到了墙角从此再无退路;因为一旦失去权力,将很可能被报复和清算。我想这种情况往后演化,将会造成社会的严重倒退:社会阶层固化、内卷化、信任危机,这些不都是当今社会的写照吗?曾仕强说过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人类终将死于科技。

从一方面讲,领导采用机器设备来管理员工,使员工服从,可能是迫不得已,因为人不好管,特别是中国人。我们都知道,一阴一阳谓之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领导有这么厉害的武器,员工怎么应对呢?有些员工选择当机器人,领导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一点也不多做;领导不说,就不干。于是,领导就又傻眼了,管理着一群不会思考的机器人,似乎比以前更累了。这就是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博弈。

既然机器(科技)解决不了管理问题,那如何破这个局呢?这里借用曾仕强的一句话:以东方的哲学,来善用西方的科技。在科技不发达,没有这种机器之前,古人能照样把偌大一个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国泰民安;现在科技发达了,相反还不行了。这完全没道理啊。我觉得,破局的要点是回归自然,把人把人看。领导把员工当人看,员工自己把自己当人看。怎么说呢?领导要首先要认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是具有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存在物。员工也要把自己当人看并肯定自己的价值:尊纪守法、尽责尽责、更重要的是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领导如何能做到把人当人看呢?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重视“仁”。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仁。孔子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大家都愿意辅助一个有德的领导。

同样的道理,员工也要把人把人看,特别是把自己当人看。人不是机器,有感情,有情绪,能共情。这里借用素书中的一句话: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这都是我们应该努力达到的境界。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而不甘心当无感情的工具、按部就班的机器或是任打任骂却从不知反抗的狗。

领导做好领导该做的事情,员工做好员工该做的事情,大家各做好各自己的事情,就少了很多麻烦。当然,只是少了麻烦,绝对避免不了麻烦,那万一有冲突,有麻烦的时候怎么办呢?既然科技已经让这个世界透明化了,那还有什么不能开诚布公呢?大家依法行事,依规行事,再加开诚布公的沟通商量。领导最希望的是自己的工作业绩能漂亮,员工最希望的是能升职加薪,这两者并不冲突,于是才有了商量或是妥协的余地。小时候看过《三个火枪手》的动画片,里面的一句话我非常认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道理往往都是那么简单,但结果却千差万别。人都是善变的,各怀各的心思。那就不要相信人了,要靠制度来打包票。我们可以公示一个制度:员工发现了什么或是多少问题、解决了什么或是多少问题能有什么奖励;违纪或是犯大错就罚,如此赏小功罚大过,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对于领导,能者上,庸者下;坐了高位,却解决不了问题,就应该自觉地下来,让更有能力的人上去。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人才,只有没有发现人才的心。做到了这些,打通层级固化的障碍,如此才能良性发展。

还是那句话,道理全都是那么通俗易懂,但不同的人做却总是有不同的结果。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人——在人之上,要把人当人;在人之下,要把自己当人。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高自已的修养,无论何时何地,都是最重要的。

上善若水

智者语重心长地说:我所让你看到的,是人生的七种境界。

一、冰虽为水,却比水强硬百倍。越在寒冷恶劣的环境下,它越能体现出坚如钢铁的特性。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一种境界:百折不挠。

二、水化成气,气看无形,若气在一定的范围内聚集在一起形成聚力,便会变得力大无穷,动力无比。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二种境界:聚气生财。

三、水净化万物,无论世间万物多脏,它都敞开胸怀无怨无悔地接纳,然后慢慢净化自己。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三种境界:包容接纳。

四、水看似无力,自高处往下流淌,遇阻挡之物,耐心无限,若遇菱角磐石,即可把菱角磨圆,亦可水滴石穿。这是成功人生的第四种境界:以柔克刚。

五、水能上能下,上化为云雾,下化作雨露,汇涓涓细流聚多成河,从高处往低处流,高至云端,低入大海。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五种境界:能屈能伸。

六、水虽为寒物,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它从不参与争斗,哺育了世间万物,却不向万物索取。这是成功人生的第六种境界:周济天下。

七、雾似飘渺,却有着最为自由的本身。聚可云结雨,化为有形之水,散可无影无踪,飘忽于天地之内。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七种境界:功成身退。

齐家

在妻子的建议之下,昨天晚上我们以“家和万事兴”为主题,开了一个家庭会议。整个过程虽然有波折,但还好最后暂时化解了一场危机。

事情起因于父母在对待我们二兄弟的补贴上的差异,引起了妻子的不平;由于我没有重视并及时地疏导,更加重了这种不平。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本想着不要因为钱的原因闹得家庭不和睦,但恰恰钱成为了矛盾的导火索。孔子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钱只是象,矛盾冲突是数,不均是理。

最后解决方案是一家人立下规矩:父母不再补贴任何人,钱留着养老用。如果谁实在遇到困难需要补贴,就开家庭会议,一家人坐在一起当面说明情况并公开地进行补贴。我想,这应该是比较合理的方案。

事后,我也检讨了一下自已:平时精力过于偏重工作和学习,忽视了家庭。没有注意妻子的心理变化,没有关注父母的情感需求,对孩子也是不太用心。自己应该规划一下学习、工作、生活这三方面的精力,并进行平衡发展。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下一步我要逐步解决这些问题。计划中秋节组织家人一起去旅游,增进感情;然后趁大家高兴的时候,大家一起坐下来确定一套我们自己的家庭价值观(其实昨天晚上已经根据我们每个人身上的优点确定了大部分内容:孝顺、敬上、教下、宽容、谨言、勤劳、节俭、沟通、理解),接下来就一起来实践这些我们的家庭价值观。制定一套适合我们的公理,然后大家一起行公理,我想这应该是解决一个家庭长治久安的根本办法。

一个人走得很快,和睦的一家人可以走得很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

论语-里仁

子曰:“(安着,怀着)仁为(好,善),择不(决断;定夺)仁,焉(具备)(同“智”,智慧)?”

孔子说:“怀仁是为善,做选择时若不决之以仁,如何算得上有智慧呢?”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穷困),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智者懂得仁的重要和好处,所以会行仁)。”

孔子曰:“不仁者不可以长久地处于穷困之中,不可以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仁者能安于行仁,智者懂得行仁对己有利。”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仁者才能够正确地喜爱某人,能正确地厌恶某人。”

子曰:“(如果,假使)(志,意也)于仁矣,无恶也。”

孔子说:“如果志在行仁道,就没有恶行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想要,希望)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抛弃,舍弃)也。君子去仁,(wū,古同“乌”,疑问词,哪,何)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慌忙;仓促)必于是,颠沛(受磨难、挫折;贫困)必于是。”

孔子说:“富和贵是人们所希望的,但不以正当合理的方法得到它,君子不会安于占有它;贫和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不以正当合理的方法消除它,君子不会舍弃它。君子舍弃了仁,哪能够成就好名声呢?君子一生之中不会违背仁,在仓促之间必定是这样,在颠沛之际也必定是这样。”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离我们远吗?(不!)我欲行仁,这仁就会到来。”

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孔子说:“行仁全由自己,难道由别人吗?”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通“上”,超过)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爱仁的人和厌恶不仁的人。喜爱仁的人,没有比这更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也是仁人,因为他不会身涉不仁的事。有人能在某一天把他的力量都用在行仁方面的吗?我没有见过想行仁而力有不足的。也许有这样的吧!我没有见到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1、旧指有仁德的人。2、仁者,人也)矣。”

孔子说:“人们所犯的错误,各有其类。观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这就知道其人的仁德。”

子曰:“朝(听说;知道)(真理),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上知道了真理,当晚死去也是可以的啊!”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说:“士立志于学道行道,却因衣食差而感到羞耻,(这种人)不足以与其讨论道啊!”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合)也,无(不能、不可)也,义之与(能够相匹)。”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之事,没有适合做的,没有不能做的,只看是否与义相匹配。”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在甲骨时代,“土”往往用作祭祀的对象,有专家认为是“土神”或“社神”。“土”是社的本字,后来加上“示”旁,就成了“社”。对于“土神”与“社神”之间的关系,虽然还有侍继续探讨,但是殷人已经把“土”作为崇拜物进行祭祀,可见在古人心中“土”的地位之高。);君子怀(通“型”,法式,典范,榜样),小人怀(恩、好处)。”

孔子说:“君子心中想的是道德,小人心中想的是地位;君子心中想的是如何做好榜样,小人心中想的是否对自己有好处。”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说:“以纵心逐利的方式行事,就会招致很多怨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多么。表示程度)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从随也)礼何!”

孔子说:“能以礼让来治国吗?完全存在!不能以礼让治国,要礼有什么用呢!”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说:“不担心没有职位,担心的是没有立于此位的本领;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有什么值得人家了解的。”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说:“曾参啊!我的思路贯穿着一条主线。”曾子说:“是的。”孔子出去后,弟子们问:“什么意思啊?”曾子说:“先生的思路,‘忠恕’两个字罢了。”(“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忠,是尽己之心,是从自我出发,对他人尽心尽力,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推己及人,勿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君子(喻,告也)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告知义之所在,小人告知利之所在。”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者就要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者就要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类似的问题。”

子曰:“事父母(幾,微也,殆也)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说:“侍奉父母时看到有危险就要进行劝谏。如果父母不同意,又要恭敬如初,不违如初,操劳尽心,心里不怨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确定的去处)。”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要离家远行。如要远行,一定要有确定的去处。”

子曰:“父母之(年纪,岁数),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啊!一方面为他们增寿而高兴,一方面又因他们的年高体衰而担心。”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及、赶上、达到也。”

孔子说:“古人话之所以不轻易说出来,(是因为)耻于自身不能达到(行不及言)。”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孔子说:“因自我约束而有过失的情况,少啊!”

子曰:“君子欲(nè,讷,言难也)于言(然而、但是、却。表转折之意)(勤勉)于行。”

孔子说:“君子希望谨慎地说话但是要勤勉地做事。”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德之人不会孤单,必有与其为伴者。”

子游曰:“事君(shǔ,数,责也。数落;责备,列举过错),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游说:“事君时直接数落过错,这会招致侮辱;事友时直接数落过错,这会导致疏远。”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引导,疏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贡问与朋友相处之道。孔子说:“衷心劝告且好好地疏导,(对方)不可以接受则要停止,不要自取其辱。”

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孔子说:“所谓大臣,应当以道事君,(如其道)不可行则应该停止事君。”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子路问事君之道。孔子说:“不要欺骗,而应犯颜直谏。”

论语-八佾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孔子评论季氏:“在家庙的庭院里用天子才能使用的八佾奏乐舞蹈,这种僭越之事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事不可以容忍呢?”

子曰:“人(如、若)不仁,(如,从也)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能做到仁,从礼又怎么样?一个人如果不能做到仁,从乐又怎么样?”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可;宁愿)俭;丧,与其(简易,简省)也,宁(忧愁,悲哀)。”

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说:“这是个重大问题!行礼,与其奢华,宁愿节俭;治丧,与其简省,宁愿悲哀。”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如果一定说有争,)射箭比赛就算是争吧!比赛双方拱手行礼(揖让)后登堂比试,比试完退下一起饮酒。如果说这是争,那也是君子之争。”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yù,参与)祭,如不祭。”

祭祖如同祖先在眼前,祭神如同诸神在眼前。孔子说:“我没有亲自参加的祭祀,(即使由别人代祭了),那也和没有祭祀一样。”

王孙贾问曰:“与其(逢迎取悦)(奥是室中西南角,古时房子坐北朝南,门开在靠东边,所以西南角显得比较私密和尊贵,在这里祭祀比较尊贵的神),宁媚于(灶神,是管饮食的神,虽不尊贵,但却管事),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王孙贾问:“与其逢迎取悦室内西南角的神灵(来保佑),宁愿逢迎取悦灶神(来保佑),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上天,祈求谁保佑都没有用!”

子曰:“射不(通“注”,击,投)皮,为力不同科,古之(指法则、规律)也。”

孔子说:“射箭不主要看是否击穿了皮做的箭靶子,(而看是否射得中,)因为每个人的力量大小不同,这是古时候的规则。”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鲁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君使臣应当采用礼,臣事君应当尽己忠。”

哀公问(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形容竭力克制因过分激动而引起的颤抖或因恐惧、寒冷而颤抖,发抖、哆嗦)。”子曰:“成事不说,遂事(suì事情还未完成,但已势不可挡)不谏,既往不(怪罪,埋怨)。”

鲁哀公问宰我做土地神的神位应该用什么木料。宰我回答说:“夏代人用松木,殷代人用柏木,周代人用栗木,目的是使百姓战栗。”孔子听到这句话,告戒宰我说:“已做完的事不必再说,已成定局的事不必再规劝,已过去的事不必再埋怨。”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孔子说:“在上位不能宽以待下,举行礼仪时不恭敬,参加丧礼没有哀情,我如何看得下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