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经50-善執生者

出生,入死。

生之(徒党,同一类或同一派别的人),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很、甚、极其)(生命),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蓋聞善(主持;掌管)生者,陵行不(古同“避”,躲,设法躲开)𧰽(sì,古书上所说的雌犀牛)虎,入軍不被甲兵。𧰽无所(duǒ,剟,刺,戳)其角,虎无所(通“措”,刺、戮)其蚤,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注解:

出(死亡之地)则“生”,入(死亡之地)则“死”。

属于正常生命的一类人,十之有三;属于短命的一类人,十之有三;而人民过分奉养生命,(本是正常寿命却)因放纵作死而都进入死亡之地的十之有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过分奉养生命。

听说善于掌握生存之道的人,在丘陵行走不用躲避犀牛和老虎,进入军队时都不用被甲持兵。犀牛用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这是为什么?因为他没有进入危险的死亡之地啊!

德经49-以百省之心爲心

聖人恒无(思想),以(所有;一切;凡)(知觉,觉悟)之心爲心。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聖人之在天下,𢡁𢡁(翕的意思是收敛、收缩,加左边一个“忄”,表示收敛私心)焉,(使)天下(质朴;朴实)心。百姓皆屬耳目焉,聖人皆(当作婴儿看待)之。

注解:

有道德的统治者常常没有(个人主观)思想,(他)以所有觉悟者的思想为思想。

对待善良之人秉持善良之心去对待,对待不善良之人也秉持善良之心去对待,这样就使得整个社会的风气向善;对待诚信之人秉持诚信之心去对待,对不诚信之人也秉持诚信之心去对待,这样就使得整个社会的风气趋向于诚信。

有道德的统治者在治理天下时,收敛私心,使天下人都回归到浑质(纯厚朴实)的思想。百姓们都关注以耳目,有道德的统治者把他们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

了凡四训-谦德之效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

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

折节(降低自己身份或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自持(自我克制),善日加修,德日加厚。

由此观之,举头三尺,(一定)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须使我存心(约束)行,毫不得罪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傲气满怀、目空一切,不宽容大度)者,必非远器(远大的器量),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使狭窄)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了凡四训-积善之方

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况怒乎?

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正,直),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穷究事物之理),则自谓行持(佛教说,谓精勤修行。此处指做善事),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骂,责骂)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出于本心)者真,袭迹(谓沿袭他人的行径,不知变化地学样)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指自我考察,省察)

何谓端曲?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

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指创造万物的天地)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何谓是非?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指某事引起的坏作用,也指相沿下来的弊端);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决择。

何谓偏正?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

何为半满?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书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此一说也。“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修仙要积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满矣。”此又一说也。又为善而心不(执着)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着于善,虽终身勤励(勤劳奋勉),止于半善而已。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指布施时住于空观,不执着能施、所施及施物三轮),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没有边际)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此又一说也。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何谓大小?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何谓难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仁者先难而后获!凡有财有势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为,是为自暴。贫贱作福皆难,难而能为,斯可贵耳。

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何谓与人为善?吾辈处未世(指一个衰亡的时代),勿以己之长而(遮蔽,掩盖)人,勿以己之善而(比。以己之长,较人之短,以突显自己了不起)人,勿以己之多能而(为难,压制)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宽容;包涵)掩覆(掩藏,掩饰)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形容改变得很快而彻底)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赞扬,赞美)而广述之。凡日用间,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存在于天地间一切人事物的通称)立则(建立规则,建立榜样),此大人(指道德至高,至于圣贤地位的人)天下为公之度也。

何谓爱敬存心?君子与小人,就形迹(人的言行和神色)观,常易相混,惟一点存心处,则善恶悬绝(指相差悬殊,相差极远)判然(形容差别特别分明)如黑白之相反。故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发语词,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爱者?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即是通圣贤之志。何者?圣贤之志,本欲(指示代词,这)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全部,所有的)爱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为圣贤而安之也。

何谓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掷则瓦砾,追琢则圭璋;故凡见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资可进,皆须诱掖(引导和扶持)而成就之。或为之奖借(称赞推许),或为之维持,或为(表明;辩白;得昭雪)(诬陷、冤枉)(分担)其谤,务使成立而后已。大抵人各恶其非类,乡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世俗),亦难自立。且豪杰铮铮(金属撞击的声音。引申为刚正不阿的样子),不甚修形迹,多易指摘(指责),故善事常易败,而善人常得谤。惟仁人长者,匡直(犹匡正,纠正)而辅翼(辅助,帮助)之,其功德最宏。

何谓劝人为善?生为人类,孰无良心?世路(犹世道,指社会状况)役役(劳苦不息的样子),最易没溺。凡与人相处,当方便提撕(拉扯;提携),开其迷惑。譬犹长夜大梦,而令之一觉;譬犹久陷烦恼,而拔之清凉,为惠最(广大)。韩愈云:“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较之与人为善,虽有形迹,然对(同“症”。症状)发药,时有奇效,不可废也;失言失人,当反吾智。

何谓救人危急?患难颠沛,人所时有。偶一遇之,当如恫瘝(tōng guān疾苦,病痛。恫,哀痛,痛苦。瘝,病,痛苦)在身,速为解救。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济其颠连(困顿不堪;困苦)。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盖仁人之言哉。

何谓兴建大利(指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大众的事)?小而一乡之内,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兴建。或开渠导水;或筑堤防患;或修桥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饭,以济饥渴。随缘劝导,协力兴修,勿避嫌疑,勿辞劳怨。

何为舍财作福?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所谓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达者(指智慧通达的人)内舍六根(亦指六情。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外舍六尘(是由六根所产生的作用,即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对环境的感受。这六种感受会使人产生错觉,令人陷于生命不净的境地,所以叫尘),一切所有,无不舍者。苟非能然,先从财上布施。世人以衣食为命,故财为最重。吾从而舍之,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神色安定,自然、从容的样子),最可以荡涤(清洗,洗除)私情(自己自私的心念),祛除执吝(指悭吝不化的念头、思想)

何谓护持正法?法者,万世生灵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参赞(指人与天地自然间的参与和调节)天地?何以裁成(筹谋而成就之)万物?何以脱尘离缚(指脱离凡尘世俗的约束)?何以经世(指治理国事,经历世事)出世(对世俗之事不关注,摆脱世俗的束缚)?故凡见圣贤庙貌、经书典籍,皆当敬重而修饬(整治;整修)之。至于举扬正法,上报佛思,尤当勉励。

何谓敬重尊长?家之父兄,国之君长,与凡年高、德高、位高、识高者,皆当加意(注重,特别注意,特别用心)奉事(侍候;侍奉)。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爱婉容(和顺的仪容),柔声下气,习以成性,便是和气格天(感通上天)之本。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谓君不知而自恣(放纵自己,不受约束)也;刑一人,毋谓君不知而作威(谓利用威权滥施刑罚)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论(精当的言论,至理名言),此等处最关阴德。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未有不绵远(久远)而昌盛者,切须慎之。

何谓爱惜物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周礼“孟春之月(阴历春季的首月)牺牲(指古时祭祀或祭拜时用的牲畜)毋用牝”,孟子谓君子远庖厨,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故前辈有四不食之戒,谓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学者未能断肉,且当从此戒之。

论语-尧曰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惠泽民众却不耗费太多的公共资源)劳而不怨(使用民力却不会招致人民的怨恨)欲而不贪(行仁政意志强烈,不贪图私利)泰而不骄(行事待人庄重宽厚而不自傲)威而不猛(威严而不凶狠)。”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缓于前而急于后,以误其民,而必刑之,是贼害之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子张问:“什么是四种恶行呢?”孔子说:“不经教化便加以杀戮叫做虐;不加告诫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监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贼,同样是给人财物,却出手吝啬,叫作小家子气的有司(对待财务时过于吝啬和小气的行为可以被称为"有司",即守财奴)。”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子张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 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了凡四训-改过之法

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先反省自己的恶并进行改过,然后再行善。)

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像瓦片一样碎裂。比喻分裂或崩溃破败)?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和,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第二,要发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隐私,即隐蔽的地方),而天地鬼神,实鉴临(意为像到现场亲眼看到一样,看得清清楚楚)之,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不惟此也。闲居之地,指视(即“十手所指,十目所视”,指大家所能看到的地方)昭然(就是“明明白白”);吾虽掩之甚密,(掩饰)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指原因或理由,怎么)得不懔懔(lǐn,危惧,戒慎的样子)?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猛烈,严厉刚烈),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死亡,消失)一息不属(一口气上不来),欲改无由矣。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乌得不畏?第三,须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挑选)(拔除);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具是三心,则有过(乃,就)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功效,预期的效果)亦异。

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如过在杀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且彼之杀也,既受屠割,复入鼎镬,种种痛苦,彻入骨髓。己之养也,珍膏罗列,食过即空,疏食菜羹,尽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损己之福哉?又思血气之属,皆含灵知;既有灵知,皆我一体,纵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亲我,岂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于无穷也?一思及此,将有对食伤心,不能下咽者矣。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同情、哀怜);悖理相(干扰;侵犯),于我何与?本无可怒者。又思天下无自是(自以为是)之豪杰,亦无尤人(怨恨、抱怨他人)之学问;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自我反省),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敬辞,促成、成全之意)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又闻而不怒,虽谗焰熏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意指自己困住自己)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其余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大抵最上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行以最上乘的方法)而兼行下功(指最下等的功力成就),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

顾了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校验。或觉心神恬旷(淡泊旷达),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繁杂)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由生气转为喜欢),或梦吐黑物(指过去作恶形成的脏东西),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太空,宇宙),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灭之象也。然不得执此自高,(指画地自限,画地为牢。意思是把自己上进的路断了)而不进。

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连续)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难为情的样子,羞愧的样子)(阻止;毁坏);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比,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了凡四训-立命之学

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返躬内省,而徒向外弛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

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改过自新是最好的修行,也就是最大的善。佛家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此意。

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包容一切),务要(就是平和,不过激,不易怒,能够与外物他人和谐相处)(就是仁爱,有慈悲心,有恻隐之心,能够对别人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务要惜精神。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启齿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感动上天。也可以理解为人清净、诚恳的心,可以与天相通)。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心该如何修呢?念咒就是让人保持心地清静的一种有效方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是说,就算处境恶劣,志向不能施展,也不要自怨自艾,更不要怨天尤人,而是要不断提升自己,洁身自好,修炼好个人品格;若通达得志,就应当胸怀天下,造福百姓。)

至“修身以(等待,等候)之”,及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心中之念的起与灭),皆当斩绝之矣。到此地位,直(达到)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真正的、实在的学问)

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留候论》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

(尚书)曰:“天难谌,命靡常。(天道是难以确信的,而命运也非常数,并非一成不变。)”又云:“惟命不于常(人的命运不是固定的)。”皆非诳语。

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就算你命中注定荣华显耀,那也不应沾沾自喜,也还是要谦虚知礼、谨慎恭敬,常想想若落寞不得志了,该当如何自处。这是了凡教育儿子,无论命运如何,都要断恶修善、修身积德。)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就算你现在事事顺利、如意,也不该掉以轻心,粗心大意,还是应当谨慎小心,想想若是身处逆境、遇到困难了,该如何面对、处理。)即眼前足食,常作贫(jù,本义指贫穷得无法备礼物;亦泛指贫穷)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远思扬德(传扬祖先的遗德),近思盖父母之(过失);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防范)己之邪。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自以为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学业、事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指贪图安逸,得过且过)二字,耽搁一生。

论语-阳货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说:“人们的本性是相近的,后天的习染使人们之间相差甚远了。”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人是改变不了的。”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子游的名)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不知节制,自以为是);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害);好直不好学,其蔽也(迫人太急以伤人);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为非作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妄自大)。”

子曰:“乡原(指乡中貌似谨厚,而实与流俗合污的伪善者),德之贼也。”

孔子说:“没有真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败坏者。”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孔子说:“把道路上听来的东西四处传说,是对道德的背弃。”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这种人很少有仁德。”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述说;声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谤也)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阻塞不通)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jiāo,徼,抄也。窃取,抄袭)以为知者,恶不(同“逊”,谦逊;恭顺)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子贡问:“君子也有憎恶的人或事吗?,孔子说:“有所憎恶:憎恶宣扬别人的过错者,憎恶身居下位却诽谤身居上位者,憎恶勇敢却无礼者,憎恶果敢却顽固不化者。”孔子问:“赐也有憎恶的人和事吗?”子贡说:“(我)憎恶把抄袭他人却自以为有智慧者,憎恶不谦逊却自以为勇敢者,憎恶揭发别人的短处或隐私却自以为直率者。”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