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法》篇-道法

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yì,句尾语气词,相当于“也”、“兮”)。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殹,法立而弗敢废殹。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

宇宙本原的“道”产生了人类社会的各项法度,“法”就像绳墨辨明曲直一样决定着事物的成败得失。因此执道的圣人既已制定出各项法度就不可违犯,法度一旦设立便不可废弛。所以说如果能够以绳墨法度自正,然后就可以识天下万物之理而不会迷惑。

虚无(通“形”,形容,形体),其裻冥冥,万物之所从生。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生必动,动有害,曰不时,曰时而□。动有事,事有害,曰逆,曰不称,不知所为用。事必有言,言有害,曰不信,曰不知畏人,曰自诬,曰虚誇,以不足为有余。

道体虚空无形,寂静玄远,万物赖之以生。人一降生便有患害随之,这是因为人的原性中存在着欲望且这种欲望永无止境。人生则好妄动,妄动必有患害,具体表现在不能相时而动,甚至还逆时而动。妄动必然妄举事,举事则患害随之,具体表现在行事违逆事理,或举事不量力而行,甚至行事不知功用何在。凡人举事必有言说,有言说即有患害,具体表现为其言无征而爽信,或口出大言不知尊敬他人,或者明明做不到的事却称能做到,或言过其实虚浮夸诞,甚或力所不及却偏扬言力量大有富余。

故同出冥冥,或以死,或以生;或以败,或以成。祸福同道,莫知其所从生。见知之道,唯虚无有。虚无有,秋毫成之,必有刑名,刑名立,则黑白之分已。故执道者之观於天下殹,无执殹,无处殹,无为殹,无私殹。是故天下有事,无不自为刑名声号矣。刑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匿正矣。

所以说宇宙万物万事都生于道,其死生成败都是由道决定。祸福同出一门,人们却不知道它们产生的原因。要想明白死生、成败、祸福的道理,只有依靠道了。依靠道,就能把握所出现的细微事物的形和名,形和名的观念一旦确立,那么是非黑白的分界也是随之确定。所以执道的圣人示范天下的便是变通而不固执,功成而不居,顺时而动不妄作为,处事公平公正不以私意。因此天下之事便可以在形名确立、名实相符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得到治理。各项法令制度都已设立,名分、官职都已建置,那么天下万物就都在得道的圣人掌握之中了。

(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静,至静者圣。无私者知,至知者为天下(jī,准则、楷模)。称以权衡,参以天当,天下有事,必有巧验。事如直木,多如仓粟。斗石已具,尺寸已陈,则无所逃其神。故曰:度量已具,则治而制之矣。绝而复属,亡而复存,孰知其神?死而复生,以祸为福,孰知其极?反索之无形,故知祸福之所从生。应化之道,平衡而止;轻重不称,是胃失道。

公正无私,心里装着大家利益者是明智的,最为明智的人才能建立功业。遵循正道的人才能达到因时而静的最高境界(至静),至静的人就是圣人。大公无私的人总是睿智的,至智的人可以成为天下所取法的榜样。如果能够用法度来审定是非,并且参照自然、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那么天下之事,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证验了。事物繁多,如同仓中粟米,然而法律制度一一设置具备了,那么再隐秘微妙的东西也无法逃脱。所以说法度已经具备了,所有事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了。断绝了的世祀会重新接续,灭亡了的国家又重新出现,谁能知道其中的奥秘呢?衰败的国家又变得兴盛了,祸事又转变成福事,谁能知道其中的究竟呢?只要反求之于道,便可以懂得上述祸福、死生、存亡等产生的原因了。应付事物变化的方法,就在于使之达到平衡;轻重不当,便是失道。

天地有恒常,万民有恒事,贵贱有恒立,畜臣有恒道,使民有恒度。天地之恒常,四时、晦明、生杀、輮刚。万民之恒事,男农,女工。贵贱之恒立,贤不肖不相放。畜臣之恒道,任能毋过其所长。使民之恒度,去私而立公。变恒过度,以奇相御。正、奇有立,而名刑弗去。凡事无大小,物自为舍。逆顺死生,物自为名。名刑已定,物自为正。

天地之间存在着固定永恒的规律,天下百姓各自从事的固定工作,贵贱高低也都有它们确定的位置,使用下臣有确定的方法,统治百姓有既定的守则。四季更迭、昼夜交替,荣枯变换、柔刚转化便是天地间所存在的固有规律。男耕女织便是老百姓所从事的固定工作。有才德和无才德的人不能处于同等的地位,就便是贵贱都有它们确立的位置。选任官吏时,职位的高低要与他们的能力相符,这便是使用下臣的确定方法。去私门而行公道,这是统治人民的既定的守则。如果一旦出现了不正常或超越了常规的事情,就要相应地采取非常规的手段加以控制。而治理国家所使用的常规和特殊的两种方法是各有位置因事而施的,明白了这一点,那么判定事物时也就不会发生偏颇了。事物无论巨细大小都有它们各自存在的确定的空间,而逆顺死生等一切情况的发生都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根据性质就可以准确界定事物的名称和概念了,事物的情况和对该事物的概念既已确定,那么就可以对该事物做出正确的处理。

故唯执道者能上明于天之反,而中达君臣之(通“畔”,界限,分界),富密察于万物之所终始,而弗为主。故能至素至精,(通“浩”,大,广大)(1、更加。2、久,远)无刑,然后可以为天下正。

圣人不但能体悟自然运行的规律,还能了解君道和臣道所应存在的分界,又能详察万物发生及终结的内在原因,然而却从不以天地万物的主宰自居,所以他能深刻广泛的观察体悟万事万物,并成为天下的楷模。

道经37-不辱以情,天地將自正

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萬(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將自𢡺(感化;转变人心,使人回心曰化)

𢡺而(欲,贪欲也。——《说文》)作,吾將(tián,充满;填塞)之以无名之(木帐)。闐之以无名之楃,(“夫”假借为“彼”,他、她、它、他们)將不(玷污,辜负)。不辱以情,天地將自正。

注解:

道常常是默默无名的,侯王若能恪守“道”,万物将会自然地得到感化。

(人们)受到感化但若有贪欲产生,我将在他身边填塞以不知名的木帐。在他身边填塞以不知名的木帐,他才会不辜负 。(只要他)不辜负(人民的)殷切期望之情,天地将自然回归到正态。

道经36-邦利器不可以視人

將欲(拾,掇也。——《说文》)之,必(《说文》:“古,故也。故,使为之也。按故者,凡事之所以然。而所以然皆备于古。”)(放纵,无拘束)之;將欲弱之,必古强之;將欲(除掉;减掉)之,必古(亲近;交往,交好)之;將欲奪之,必古予之,是胃微明。

柔弱胜强,魚不可脱於(xiāo,水深而清澈),邦利器不可以(治理,处理)人。

注解:

想要拾掇它,必须故意放纵它;将要削弱它,必须故意增强它;将要除掉它,必须故意交好它;将要剥夺它,必须故意施予它,是为“隐行之聪明”。

柔弱胜过刚强,鱼儿不可离开清深之水(统治者与人民的关系如同鱼水),国家的强力工具不可以用来对付人们。

道经35-執大象,天下往

(持守)大象(指世界一切事物的本原,即无形无象的道),天下(归向);往而不害,安平太。

樂與餌,過(感通)止。故道之出言也,曰:談呵其无味也,視之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完毕;完了)也。

注解:

持守“大道”,天下都将前来归向;归向而不互相伤害,则天下安享太平。

音乐与美食的诱惑,能感通过往的路人为之停留。所以“道”从口里讲出来,叫做:谈起来是平淡无味的,看着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的,听着也没有令人感到振聋发聩的,使用起来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

道经34-萬物歸焉而弗爲主

(fēng,水润泽,风无孔不入)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萬物歸焉而弗爲主。

則恒无欲也,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弗爲主,可名於“大”。

是以聲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爲大也,故能成大。

注解:

道润泽万物,影响无处不在呵,其可以左右万物啊!功成事遂后却不留名,万物归附却不追求主宰。

(有“道”的人)则常常没有贪欲,可以称为“低微”了;万物归附却不追求主宰,可以称为“伟大”了。

因此遵道而行的人之所以能成就其伟大,是因为其不追求伟大,所以能够成就伟大。

道经33-死不忘者壽也

知人者,(通“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根本)者,久也;死不忘者,壽也!

注解:

能认知他人的人,是智慧的;能认知自己的人,是聪明的;能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是强大的;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能顽强地向自己的目标力行不懈的人,是有志气的;不丢失其根本的人,是能够长久的;死后不被人们忘记的人,是长寿的!

道经32-俾道之在天下也

道恒无名,(木帐)(以,因为)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服从,归顺)

天地(xiàng,辅佐、帮助)(庄稼和粮食的总称)(仰赖、凭借)(yú,安定)甘洛,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始制有(做某事时用来作依据的称号),名亦(已经,既然)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所用;用来)不殆。

(bǐ,人卑微)道之在天下也,猶小浴之與江海也。

注解:

“道”常常是默默无名的,木帐因为弱小,所以天下没人敢臣服。侯王若能恪守“道”,万物将自动归服。

天地辅佐庄稼和粮食的生长,凭借安定甘美的洛水,人民不需要对天地发出命令,却能自然地使大家雨露均霑。

万物始生即伴随着各种名义和制度的制定,名义和制度既然已经有了,这也应当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所用才不会有危险。

人卑微的道(名义和制度)在天下(大道)面前,像小水谷之与江海。

道经31-銛襲爲上

(军事;武力;战争)者,不祥之(才能)也,(他人,众人)(常;时常)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
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guā,“金”谐音“今”,“舌”为“言语”,注解为“如今建议”)(继承、接受)爲上。

(得意,高兴)也,若美之,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
是以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便(pián,足恭也,通“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

殺人衆,以悲依(存在)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注解:

这武力,是不吉祥的器能(器量和才能),众人时常厌恶它;所以有欲(于天下和平)的人不会动辄怀着使用武力的心思。

君子(统治者)在平素家居生活中则以左边为贵位,用兵则以右边为贵位。所以武力不应是君子用来处理问题的器能。

武力,是不吉祥的器能,迫不得已才使用它;如今建议龙接受方为上策。

不要(因为使用武力取得胜利而)高兴得意,若高兴得意,是以杀人为乐啊!这以杀人为乐,不可以得志于天下啊!

因此举办喜事崇尚以左边为尊位,举办丧事崇尚以右边为尊位;因此偏将军(副将)统领部队在左边,上将军(主将)统领军队在右边,这就是说参照了办丧事的礼仪。

杀人众多,要依存悲痛之心;战争胜利了,要以丧礼的方式对待。

道经30-果而不强

以道佐人主,不以(军事;武力;战争)强於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居,楚(lì,【詩·大雅】如矢斯棘)生之。

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马高六尺为骄),果而勿(矜,大也),果而勿(自夸,自吹自擂,夸耀自己),果而毋得已居,是胃果而不强。

物壯而老,是胃之不道,不道蚤已。

注解:

以“道”来辅佐君主,不以武力逞强于天下,用武力逞强的方式很容易招致还报(报复)。军队所停留的地方,荆棘丛生(家园荒废)。

善者(只要能)达到目的就可以了,不要采取逞强的方式。达到目的了不要骄傲自满,达到目的了不要自高自大,达到目的了不要自我夸耀,达到目的了要怀着于迫不得已的心态,是为“达到目的了却不逞强”。

事物壮盛之后会走向衰老,是为不合于道,不合于道就会早夭。

道经29-去甚,去大,去楮

將欲(捕捉;捉拿)天下而爲之,吾見其弗得(已,成也。——《广雅》)。夫天下神器(帝王的印玺,借指帝位、国家权力)也!非可爲者也!!爲者敗之,(控制;统御)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炅或(cuǒ),或强或羸,或(古同“柸”,左边的“木”主仁义;右边的“丕”,遵奉、秉持的意思。两边合起来的意思是秉持仁义)(wěi,抛弃)

是以聲人去(过分),去大,去(chǔ,“木”代表“仁”,木者指“仁者”)

注解:

(如果谁不顾万物本性和规律,)将来想要捉拿着天下(按照自己的意志)妄为的,我看其不会得以成功的。这天下(的统治权)是天下人赋予的神器!不是可以妄为的!!妄为者会遭到失败,控制(天下)者会失去天下。

(世间万物姿态万千、禀性各异,)所以人中间有的人匆匆前行,有的人慢慢尾随;有的人炙手可热,有的人坐冷石板凳;有的人强大,有的人羸弱;有的人秉持仁义,有的人抛弃仁义。

所以遵道而行的人要(看透世间万象)舍弃过分把持,舍弃好大喜功,舍弃以仁者自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