卅(sà,三十)
輻(连结车辋和车毂的直条)
同一轂(gǔ,车轮中心)
,當其无,有車之用也。𡑋埴(𡑋通“埏”,shān,用水和土;埴,zhí,黏土;和泥制作陶器)
爲器,當其无,有埴器之用也。鑿户牖,當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可,能够)
爲利,无之以爲用。
注解: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车轮的同一中心,当车轮中空,就有了车的作用。和泥制作陶器,当陶器中空,就有了陶器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当房屋中空,就有了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能够提供便利,“无”能够发挥作用。
群而不党,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纳
卅(sà,三十)
輻(连结车辋和车毂的直条)
同一轂(gǔ,车轮中心)
,當其无,有車之用也。𡑋埴(𡑋通“埏”,shān,用水和土;埴,zhí,黏土;和泥制作陶器)
爲器,當其无,有埴器之用也。鑿户牖,當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可,能够)
爲利,无之以爲用。
注解: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车轮的同一中心,当车轮中空,就有了车的作用。和泥制作陶器,当陶器中空,就有了陶器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当房屋中空,就有了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能够提供便利,“无”能够发挥作用。
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人各以类相通,述《诗》、《书》于野人之前,此腐儒之所以误国也。
圣人达人之情,故能尽人之用。
以智强愚,愚者不解;以智角智,智者不服。
今世密于防奸而疏于求贤,故临事遂有乏才之叹。
帝者之臣,师也;王者之臣,友也;伯者之臣,宾也;危国之臣,帅也。
容小过者,以一长酬;释大仇者,以死力报。唯酬报之情迫中,故其长触之而必试,其力激之而必竭。彼索过录仇者,岂非大愚?
人不必待仕官有职事才成功业,但随力到处,有以及物,即功业也。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舍其细而全其大,非弘智不能。
載(记载,写在一定的册页里,有郑重的色彩)
營魄(魂魄。古代认为魂是阳气,构成人的思维才智。魄是粗粝重浊的阴气,构成人的感觉形体。魂魄【阴阳】协调则人体健康。人死魂【阳气】归于天,精神与魄【形体】脱离,形体骨肉【阴气】则归于地下。魂是阳神,魄是阴神)
抱(持守)
一,能毋離乎?槫(tuán,聚结)
氣至柔,能嬰兒乎?脩(同“修”)
除玄藍(玄指黑色,又有深、厚的意思;蓝指用靛青染成的颜色,青出于蓝而青于蓝,玄蓝就是青,也称玄青,即深黑色。引申为愈演愈烈的黑暗之心)
,能毋疵(疵,病也)
乎?愛民栝(guā,箭末扣弦处,引申为“勤勉不懈”)
國,能毋以知(通“智”,巧诈)
乎?天門(人的心)
啓闔,能爲雌乎?明白四達(谓通晓事理)
,能毋以知乎?
生之、畜(养育)
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胃玄德。
注解:
记载中的魂和魄持守一,能够做到不分离吗?聚结阴阳二气以致柔和,能够做到像初生的婴儿一样(柔和)吗?修身养性以消除妄欲邪念,能够做到没有一点瑕疵吗?爱护民众、勤勉治国,能够做到不凭借巧诈吗?起心动念处,能够做到为雌守静吗?明白并通晓事物的道理,能够做到不自以为有知吗?
生成万物、养育万物,生成万物而不占为己有,统领万物而不主宰,是为“天德”。
㨁(zhì,持也)
而盈之,不若其(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或者、还是”)
已(止,罢了)
;揣(zhuī,捶击)
而兑(同“锐”,尖锐)
之,不可長葆之。
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貴富而䮦(马高六尺为骄)
,自遺(遗留,留下)
咎也!
功(成就、事业)
述(传述;传承;继续别人的事业或阐述他人的学说)
身芮(艹,表示把两点意思串起来。内:1、中;2、退。合起来的意思是:从中退)
,天之道也!
注解:
守持(坚守)着保持盈满的,不如还是适可而止;锤击着保持尖锐(锋芒太露)的,(锐势是)不能够长久保持的。
金玉满堂,没有谁能够守藏住啊!因贵富而骄纵,自留祸根啊!
事业要传承、自身要从(纷争)中退出,天之道啊!
上(尊长或在上位的人)
善(善于,擅长)
治(安定)
水,水善利萬物而有(yòu,通“又”)
静(安静,宁静)
,居(居,蹲也,后作“踞”)
衆之所惡,故幾於道矣!
居善(熟悉;经常看到或经历,易于辨认)
地,心善(喜好、喜爱)
潚(水深而清澈)
,予(予,与也)
善(爱惜)
信,正(通“政”,政治,政事)
善(通“缮”,修治)
治(安定)
,事善(善于、擅長)
能,動(动,作也)
善(善于、擅長)
時(时机;机会)
。夫唯不争,故无尤(过失,罪过)
。
注解:
上位者善于安定水,水善于泽被万物而且自身又能保持宁静,蹲守于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几乎近于道啊!
(它)蹲守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内心喜欢深沉清澈,与人交往时爱惜信用,能把政事修治得安定,行事善于发挥才能,行动善于把握时机。这只有不争,所以没有过失。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是以聲人芮(艹,表示把两点意思串起来。内:1、中;2、退。合起来的意思是:从中退
)
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與?故能成其私。
注解: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是因为它们的运作不是为了自身的存在,所以能够长期存在。(人居天地之间,天地的存在是为了人和万物的发展。)
所以遵道而行的人从(纷争)中退出其自身,反而能让自身处在前头;把自己置身于事外,反而能让自身得到保全。不正是因为他没有私心吗?因此能成就他的私心。
海奥华预言:人生最重要的就是体验,不管好与坏,都要尽可能去体验人生。人类物质欲望和拜金主义,这些不好的东西,会像堵住滤网的污物一样,会阻碍灵性的进化。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其实我们都置身于一个无限循环的全息超高清虚拟现实超级游戏中呢?每一天清晨醒来,你就会被重新导入这个游戏中。整个宇宙就是被设定好的“超大型游戏”!而我们每一个人只是“系统中的一个进程而已”!
我们所能看到的所谓“世界”可能只是一个被虚构出来的场景,每个人只能活在5%甚至更小的精神世界中,从生到死的过程,只是被时间标记的一段程序罢了。
乔达摩.悉达多、老子、王阳明、电影《黑客帝国》中的Neo……他们应该都是发现了这超级游戏中隐形BUG并率先觉醒的“失控玩家”。
他们连篇累牍地絮絮叨叨,讲故事、打比方,留下种种启示,留给世人开启天智的钥匙,就相当于各种版本的通关攻略,来不断提示你、敲打你:兄弟,你就是那个天赋异禀、骨骼清奇的唯一,快醒醒,要换背景换玩法了,要升级打怪了!赶紧从混沌中跳出来一起嗨吧!……
但是,是否可以想象一下:也许这群人中的某些人,他们从小就感到自己孤独、奇葩、怪异,与周围格格不入,或许是因为他们比同龄人更早、更快出发,更提前地开始向内探索那占比95%的更宏大、更本质、更原始的精神世界真相,他们能率先进入了无人区,身边没有人时,他们也将率先醒来,探索到更多未知领域,去影响和帮助更多人,他们有没有可能是“代表人类仰望星空的那些人”?
以上的胡思乱想,其实是被一本看似科幻小说又像预言故事的《海奥华预言》所触发,在书中作者米歇描述了一段被海奥华人带去第九级行星,体验了宇宙奥秘的10天神奇旅程。在旅行开始的前几个小时里,米歇目睹了高等文明、低等文明和被毁灭的文明,于是米歇问了一个最能代表人类好奇心的问题:宇宙到底是什么,它是怎么来的?地球最终要走向何处?人类该走向何处?
现在的地球,越来越充满了变化和不确定性,远古时代的人类所要应付的只是大自然(包括动物),而我们现在要应付的不但有天灾,比如:洪涝、台风、地震、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环境污染,还有医学界需要对付不断出现的新病毒,比如:新冠病毒。
海奥华人发出警告:地球人类现在正走在自我毁灭的道路上,而科学似乎在加速着这个过程。人类的终极追求,应该是找到内心的平等自由、欢乐幸福的感觉,而科学应该是为我们的灵性升华服务的。
当社会生产力达到极高的水平,物质极大丰富的时候,人的私心私欲就会灭绝,产生罪恶的温床就会消失吗?人的物质享受追求及欲望会有尽头吗?
人类物质欲望和拜金主义,这些不好的东西,会像堵住滤网的污物一样,正在阻碍着灵性的进化。
科学的不正确运用,正在让我们越来越远离我们应该走的道路。
我们知道,地球上有太多现代科学仍然无法解答之谜,如慕大陆、百慕大三角洲,远东岛,玛雅文化的消失、地轴变迁、金字塔来源和用途、地球上的第一个人、UFO,外星人等等。
这些谜困惑了我们地球人类已经数千上万年了。作者米歇在他奇异的10天外星旅行之后,终于给我们带回来了答案。
有人说这些很难理解,根本不相信,甚至认为是胡说八道。可是我们是否可以想一下:史书上面记载的事情,就是真实存在的吗?就是真相的全部吗?就像开头提到的,我们是不是处在一个“虚拟世界之中”?
当我们不相信某件事的时候,我们问一下自己,如何才能使我们相信;当我们相信某件事的时候,我们又是根据什么相信它们的?
也许有人会说,靠我们的五官、体感、内心感觉,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仅凭这些,我们的认知也是十分有限的。比如我们的眼睛看不到视觉波段以外的光线、听不到听觉频率之外的声波,闻不出特殊的气味,而它们又确实是存在的!
而人类的观点、思维、信念,所推理出来的世界,仅仅是一个从自我视角看到的世界而已,而且人类推理错误的例子还少吗?
那我们通过怎样的方式,重新认知这个世界?书中提到:人生最重要的就是体验,不管好与坏,都要尽可能去体验人生。而对于难以理解的、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那部分,作者说得很明白:“你不必相信,但你应该知道。”
就像“约哈里窗户”理论指出:人的内心世界被分为四个区域,开放区、盲目区、隐秘区、未知区。我们需要探索的是未知区,未知区是尚待挖掘的黑洞,它对其它区域有潜在影响。
宋代的青原行思大禅师说过这样一段话:”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由此得来人生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世间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认识的主体是人,是跟着心走的。认识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实践决定认识。也就是说,人对世间万物的认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深刻化的。
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一个人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内心是纯洁无暇的,对待任何接触的新鲜事物都很好奇。别人告诉你,眼前静止的叫做山,你就认识了山;远处流动的叫做水,你就认识了水。你就会不假思索地以为”眼见为实“,认为眼睛看到的东西就是真实的。
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随着你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也渐多,遇到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之后,你会发现这个世界越来越复杂,根本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你开始逐渐了解到人生的深意,这时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
山不再是单纯的山,水也不再是单纯的水。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你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喜欢争强好胜,爱出风头,好打抱不平,看什么都不顺眼,你的人生将陷入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
第三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大多数人都只达到了第二境界,就迎来了人生的终点。倾尽其一生的时间,忙忙碌碌一辈子,最后发现都没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只得抱憾终身。而有些人通过自己的苦苦修行,把人生的高度提升到了第三重境界,返璞归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个时候,你就要专心致力于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外界和旁人所干扰,无求无欲,与世无争,面对世间俗事,一笑置之,不予理睬。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何必苦苦纠缠,浪费大把光阴,与其这样,不如豁达和坦然面对。人活的是一种心态,大智若愚,难得糊涂。
人生,无非是笑笑别人,再让别人笑笑而已。看尽人生百态,尝遍世间冷暖,方能活得潇洒自如。
为什么太过清醒会很痛苦呢?
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说我们都是狗,突然有一天你的大脑开了“天窗”,醒悟了。
意识到了自己原来是一只狗,虽然与众不同,但毕竟还是一条狗。
其实已经很不容易了。
因为大部分狗都意识不到自己是狗,他们以为自己是人。
你很清楚你生来是狗,将来也是狗,不可能成为人。
但是,做为一只与众不同的开悟狗,就会给你带来无限痛苦。
那么怎么办呢?改变?
做为一只狗你能改变什么?改变你周围的环境吗?你每天吃狗粮遛弯,生病了还能去宠物医院,你甚至是这个周围环境的受益者。
什么都改变不了。
想要反抗你又不知道反抗谁,谁都不是坏人,你的主人对你很好,就算反抗,做为一只狗你能反抗什么?
逃离更不现实,成为流浪狗,你都生存不下去。
就算你逃离这个主人,还会有别的主人,你根本逃不掉。
改变反抗逃离都不行。
要不我就接受吧拥抱主人吧。但是还不行。
因为你是一只开悟的与众不同的狗,智商这东西,高起来就下不去,所以你就非常痛苦,而且这种痛苦只属于你。
其它的狗乐哉乐哉的很。
而你又没法和其它狗说,因为说了他们也不会明白,他们想的是什么时候吃肉,什么时候遛弯,遛弯的时候能再见到小区里的心仪的泰迪,或者遛弯的时候,叼叼主人的飞盘。
所以你的精神无法解脱,是狗不痛苦,意识到自己是狗才痛苦。
你不会随主人的情绪走,不会拍主人马屁,不会阿谀奉承,你的冷漠,让你和主人的关系越来越僵,其它狗也因为你的表现,也不再搭理你。
你会想,找点精神寄托吧,这更不现实。
因为你太过清醒,看的太透彻了,那些宗教信仰情感文字鸡汤都唬不住你,于是开始整夜整夜睡不着。
再一个夜里,你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黑夜让人孤独,
孤独让人清醒,
清醒让人痛苦,
痛苦让人难眠。
正在你痛苦不堪的时候,偶然间接触到了酒,你发现这东西好,那种半醉半醒的迷蒙晕眩感,让你仿佛又回到了开悟前的状态。
于是在一次酩酊大醉之后,终于明白:
醒着是一种痛苦,醉着不醒是一种快乐。醉着醒是一种痛苦,醒着醉是一种智慧。清醒是一种痛苦,昏睡是一种无知。
我写这篇文章的本意是:很同情很仰慕那些清醒着的人。
我认为清醒虽然痛苦,也好过昏睡的无知,就像郑智化歌里唱的:
因为有了痛苦,才能找到一个人真正活着的证据。
前几天看一本老书梭罗的《瓦尔登湖》。
讲的是一个人独自住在荒郊野外湖边的一个小木屋的故事。文字真的让我入迷,我相信海子的名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正是来自于本书的灵感。
还有,这《瓦尔登湖》书中最值得回味的一句话:
日出未必意味着光明,太阳也无非是一颗晨星,只有在我们醒来时,才是真正的破晓。
今天在和保洁阿姨聊天的过程中,让我对“奴隶”这个词有了深刻的思考。保洁阿姨姓胡,从荆州来武汉打工,每月只休息三天,每天工作15小时,工资4000块钱,每月住宿交水电费100元包住,不包吃。阿姨像一头任劳任怨的老黄牛,任人使唤,从早干到晚但是从不喊累,非常的顺从。和我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彼此互相熟悉了,才敢偶尔在我面前抱怨经常被主管责难。我在想这么温顺,吃苦耐劳的阿姨竟然还被责难,这些主管是抱着什么心态?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鲁迅的《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的作品。这篇文章通过银票贬值时期折现银的小故事作为引子,讲解了人们在危难之中容易“降格以求”的保命心态,引申到中国自古以来的历史现状,判断出中国历史中人民“做人而不得,只能做奴隶,甚至常常连做奴隶也不得”的处境;并从劳动人民地位的角度,将中国历史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作者通过“同化”“生活美”等实例,指明中国人民历史地位形成原因是“中国固有文化中的‘礼教纲常’”。作者认为这种文化培养着中国人民的忍辱,苟安,压制的社会性格。由于这种文化在古代中国获得长期广泛认同,给人民带来畸形的满足感:“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作者比喻:“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由此,作者认为:在中国社会文明中,有人能“到了已有赴宴的资格的现在,而还替我们诅咒中国的现状者,这才是真有良心的真可佩服的人!”表达出作者批判封建文化,希望青年摆脱这种文化束缚,抛弃这种文化的想法。这篇文章带着“进取之心”,对中国封建文明进行反思批判,反映了鲁迅“以人民地位为角度的”历史观点,对中国封建文化持否定态度的变革精神。
下面节选我看到的几篇文章里的几段经典段子分享给大家。
“奴隶看起来温顺,
但并不代表着善良。
奴性极重的人,
对同类一定是极其凶残的。
因为它们从奴隶主那里失去的自尊,需要从同类中得到补偿。”
——《灯下漫笔》鲁迅
林语堂说得对,“中国就有这么一群奇怪的人,本身是最底阶层,利益每天都在被损害,却具有统治阶级的意识。在动物世界里找这么弱智的东西都几乎不可能”。
——熊培云《这个社会会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