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驭人8术

张居正驭人8术:驭吏、驭才、驭忠、驭奸、驭智、驭愚、驭心…

古来欲窥驭人之秘者不计其数,但鲜少有人能得其精髓。

明朝天子帝师、万历首辅张居正,曾写过一篇《驭人经》。

在此领域,可谓登峰造极。

接下来,就从8个方面,为你分享张居正在本文中提到的驭人8术。

建议收藏,反复学习!

一、驭吏

“吏骄则斥之。吏狂则抑之。吏怠则警之。吏罪则罚之。”

张居正认为,领导者若不能有效管理下属,反映的是领导者在道德形象上的不足。

但是,如果不能驾驭好下属,那就是领导能力的问题了。

面对自满的下属,应予以斥责;对于行为放纵的下属,需要加以抑制。

如果下属工作懒散,则应给予警告;一旦犯错,则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领导者应当以身作则,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但对于那些约定俗成的“潜规则”,也不必强行打破。

毕竟,现实职场并非非黑即白,对君子可以坚守原则,而对那些居心叵测的小人,就要讲谋略了。

二、驭才

“才不侍昏主,庸不从贤者。驭才自明,驭庸自谦。”

想要成为优秀领导,不仅需要懂得如何管理庸人,还需要学会如何驾驭人才。

然而,有才能的人不会轻易服从于无能之辈,而平庸之人又可能跟不上优秀领导的步伐。

在管理有才能的下属时,领导者需要了解他们的长处和短处,以便更好地利用他们的能力。

但对这些人才,就不应过于苛求。

当然,在待遇上可以适当优厚,但在违法问题上,处罚不能手软。

三、驭士

“以文驭士,其术莫掩。以武驭士,其武莫扬。”

这里所指的“士”,是指团队中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成员。

古代的“士”,不仅是有文化,还很有一番抱负。要管理这样的下属,需要从建立情感联系入手。

若你尊重并礼遇他们,他们就会为你效命。相反,如果你轻视或侮辱他们,他们就很可能会将你视为敌对势力。

与他们交流时,应该真诚而非阴险,背地里不要藏着什么小心思;即使不得不采取强硬手段,也要避免过度张扬,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这些人的成长和成功,也会反过来提升领导的素质和能力。

四、驭忠

“乱不责之,安不弃之,孤则援之,谤则宠之。”

忠臣对你的心无比坚定,但他们的性格直率,如果管理不当,可能会在公众场合让你陷入尴尬。

就如宋江,也有很多次想把李逵的嘴巴给封上。

这类下属脾气急躁,一旦受人挑拨,可能会立即与你对质,因此需要谨慎引导。

要彻底赢得他们的心,当他们在团队中造成困扰时,就不要严厉指责;情况恢复平静后,也不要将他们丢到一旁。

如果他们受到孤立,要伸出援手;当他们遭受诽谤,要给予更多的关怀。

管理这样的下属,不能有私心,只有以公心行事,他们才会真心支持你。

奖赏并不能完全驾驭他们,只有将他们树立为团队的榜样,他们才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并带动整个团队的活力。

五、驭奸

“以利使奸,以智防奸;以力除奸,以忍容奸。”

奸恶之人会永远存在,只有有效地驾驭他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他们的危害。

小人的破坏活动永不休止,只有采取恰当的措施,才能及时遏制他们的恶行。

面对小人,管理者可以以利作饵,用智防范,抓住适当的时机坚决清除。在无法立即根除的情况下,可以先暂时容忍。

高尚的人,不纠缠于他人的过去恶行;而下流的人,则从不考虑自己的行为后果。

在他们罪行未被人知时,不必过度追究或张扬;一旦罪行被揭露,引起公愤,就必须严厉惩罚。

六、驭智

“智者驭智,不以智取;尊者驭智,不以势迫;强者驭智,不以力较。”

一个智者,不会对无能的领导表示敬意,但如果你表现出真诚,他们也不会完全排斥你。

有能力的领导者,不需要与下属比拼智慧和能力;地位高的领导者,一不会利用职权来威胁或迫使下属屈服。

面对问题时,如果自己想不出好办法,就交给有智慧的下属去思考,以集思广益;如果发现自己难以将事情做到完美,那就应该放手,让值得信赖且有能力的人帮助你完成。

不要只关注别人的错误,而忽略了别人的功绩。

一个既聪明又有能力的人,是不会背叛道德高尚的领导的。

七、驭愚

“君子驭愚,施以惠也;小人驭愚,施以诺也。”

愚昧无知的人,缺乏理解力,可以用“诈”引导;愚昧的人,缺乏智慧,可以用“谋”引诱;愚昧的人,不够谨慎,可以进行误导。

有德行的管理者在与愚昧者打交道时, 会给予他们一些小恩小惠;而缺乏德行的管理者,则会仗着他们的愚笨,开各种空头支票。

作为领导者,应避免将关键任务和职位托付给不智者,不要轻易做出承诺,即使是小事情也不应随意许诺。

在事业面临挑战时,可以适度利用他们的能力;在事业顺利时,则应保持适当距离,不要跟他们关系过近。

八、驭心

“不知其心,不驭其人也;不知其变,不驭其时也。”

 在未深入了解一个人的内心想法之时,不要急于去管理他;在未观察到他在不同情境下的真实反应和变化之前,也不要急于驾驭他。

明智的领导者能通过日常小事识别真正的人才,而平庸的领导者,则可能仅凭亲信和私交来做出决策。

只要愿意与下属共享声誉,不计较他们的失误和抱怨,不吝啬分享财物和资源,任何人都能够在你的领导下发挥出他们的潜能。

如何灭度贪嗔痴?

贪嗔痴(梵文:rāga dveṣa Moha)是佛教概念,又名三毒、三垢、三火,佛教中说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贪是指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嗔是指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痴是指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问人工智能:

依佛家所讲,如何灭度贪嗔痴?

人工智能答:

佛教中灭度贪嗔痴的方法主要是通过修行实践来实现的,以下是一些佛教推荐的修行方法:

1、修习戒定慧:这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通过持戒来防非止恶,通过修定来摄心不乱,通过修慧来断除无明。

  • 持戒:遵守佛教戒律,如五戒、十戒、菩萨戒等,以戒为师,防非止恶,使行为端正,减少贪欲。
  • 修定:通过禅修等方法培养心念的专注和宁静,减少贪嗔痴的干扰。
  • 修慧:深入闻思佛法,开发智慧,正确认识事物的真相,从根本上断除无明。

2、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通过培养对所有众生的慈爱、同情、喜悦和平等心,来对治贪嗔痴。

3、六度(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通过这些实践来清净心灵,减少贪嗔痴。

  • 布施:减少贪心,培养舍心。
  • 忍辱:对治嗔心,学习忍受他人的过失和自己的不如意。
  • 精进:不懈努力修行,克服懒惰和放逸。

4、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是直接通往灭谛的道路,能够逐步减少直至断除贪嗔痴。

5、观照自心:通过禅修等方法观察自己的心念,了解贪嗔痴的生起和消失,从而不被它们所控制。

6、学习佛法:深入经藏,学习佛陀的教诲,用佛法智慧来指导生活,对治烦恼。

7、礼佛、念佛、诵经:通过修行这些功课,净化心灵,培养对佛法的信心和恭敬心,从而减少贪嗔痴。

灭度贪嗔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修行和不断的努力。在修行的过程中,应当以佛陀和历代高僧大德为榜样,不断自我反省和改进。

如何让自己的胸怀变得宽广?

问人工智能:

如何让自己的胸怀变得宽广?

人工智能答:

胸怀宽广是一种美德,也是个人修养的重要体现。以下是一些帮助您开阔胸怀的建议:

1、修身养性: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理解“和为贵”的传统美德。

2、培养同理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培养共情能力。

3、积极学习:广泛阅读,学习历史、哲学、文学等人文知识,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4、理性思考:面对问题和矛盾时,保持冷静和理性,客观分析,避免情绪化。

5、包容差异: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尊重不同的意见和生活方式。

6、修身克己: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克服自私、狭隘、嫉妒等不良心理。

7、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参与社会服务、志愿活动等,了解社会多样性,体验人间百态。

8、交流沟通:与他人交流思想,分享经验,通过沟通加深理解和信任。

9、自我反思:定期进行自我反思,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勇于改正错误。

10、保持乐观: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学会从挫折中寻找成长的机会。

    通过上述方式,您可以逐步让自己的胸怀变得更加宽广,成为一个心胸开阔、受人尊敬的人。

    民主决策

    正确决策是保证党和国家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制度,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环节,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体制、机制和制度,提高决策的水平和质量。

    从党政领导班子的决策角度来说,民主决策机制主要是指用于规范党政领导班子决策行为,通过预定的程序、规则和方式,确保决策能广泛吸取各方意见、集中各方智慧、符合本地区实际、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制度设计和程序安排。它主要是由制度设计、程序设定、规则设立、机构设置有机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从其含义来看,民主决策机制主要包括决策制度、决策规则、决策程序和决策机构四个要素。决策制度是民主决策机制的核心内容。民主决策机制大量的内容体现为制度形式,并通过制度来规范和保障这一机制的有效运行。作为要素的制度主要民主决策源于政治协商有:调查研究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民主集中制,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等。决策规则是民主决策机制的重要内容,是制度运作的相关规定和实施细则。

    规则通过对决策的范围、主体、原则、纪律、方式、方法等作出具体规定,使制度得到进一步细化,为制度的具体化、操作化提供有力的支持。作为要素的规则主要有:议事规则、表决规则、工作规则等。决策程序必须经过一系列相互衔接、环环相扣而又相互作用的环节和步骤。这些环节和步骤是民主决策机制必不可少的关节点,起着坚实的支点作用,哪个关节被省略、简化或颠倒,都将造成程序要素的不完整和缺失,最终导致机制的功能受损。作为要素的程序至少有六个前后相继的环节和步骤:发现问题、确定目标,深入调研、形成预案,咨询论证、综合评估,集体研究、会议决定,组织动员、决策实施,监督反馈、修正完善。决策机构是民主决策机制的载体,制度、规则、程序的要素都要依托机构这个载体才能运作,机构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作为要素的机构主要有:决断机构,如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班子;决策辅助机构,如调研机构、咨询机构、论证评估机构等。

    支持体系:

    第一,建立服务于决策的高层次参谋团队。党政机关可根据需要,适当配备经济、科技、金融、法律、城市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智囊团或顾问委员会,还可以选聘一批优秀企业家参与决策咨询工作。

    第二,健全决策信息支持系统。准确、全面的信息是正确决策的基础。信息不对称是影响决策的突出问题。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在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加工,为决策提供客观、真实、全面的信息资料。

    第三,改进统计制度和方法。要建立健全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统计制度、体系和方法。特别是要加快完善国家基本数据库体系,对党和国家决策需要而尚不健全的统计指标体系,应优先健全起来。

    第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改进行政决策手段。要学习和运用现代科学调查方法,如统计调查、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网络调查等,收集和处理决策信息。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控制论以及规划与优选方法、预测与评价方法、计算机仿真方法等,对决策资料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分析和论证。

    转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0%91%E4%B8%BB%E5%86%B3%E7%AD%96/4225182

    蝜蝂传

    蝜蝂(fù bǎn)是古书中的昆虫。从字典上看,蝜蝂这种昆虫是柳宗元杜撰的,但比柳宗元的作品更早的《尔雅》上,却有蝜蝂的记录。 在柳宗元的《蝜蝂传》中,说“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会停止。

    《蝜蝂传》

    原文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翻译

    蝜蝂是一种善于背东西的小虫。它在爬行中遇到东西,就抓取过来,仰起头背着它们。背负的东西越来越重,即使非常疲乏劳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粗糙,因而物体堆积不会散落,最终被压倒爬不起来。有时人们可怜它,替它除去背上的物体。可是如果它还能爬行,就像原先一样抓取物体。它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停止,直至跌落到地上摔死。

    如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不放过,用来增加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会成为自己的累赘,还只担心财富积聚得不够多。等到他们坏了事栽了跟头,有的被贬斥罢官,有的被流放到边远地区,这也够痛苦的了。一旦再被起用,他们仍不肯悔改,成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官位,增加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因而面临着从高处摔下来的危险,看到前人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也不知引以为戒。即使他们的外形看起来庞大,他们的名义是人,可是智慧却和蝜蝂小虫一样。这也太可悲了!

    转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D%9C%E8%9D%82%E4%BC%A0/1850798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

    【释义】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怎样对待你。

    【原文】邹与鲁讧。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注解】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 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而牺牲的。杀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他们吧,又实在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和上级被杀而不去营救。到 底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说:“灾荒年岁,您的老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年轻力壮的四处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粮仓里堆满粮食,货库里装满财宝,官吏们却从来不向您报告老百姓的情况,这是他们对国君怠慢、对人民残忍呀!曾子说: ‘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现在就是老百姓报复他们的时候了。您不要归罪于老百姓吧!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上级,肯为他们的长官牺牲了!”

    大禹治水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面对滔滔洪水,禹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治水失败的原因。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变了“封堵”的办法,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为主,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测量仪器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也不敢休息。他亲自率领老百姓风餐露宿,过家门而不入,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经过13年治理,终于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

    后代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

    直觉决策

    询问人工智能ai:

    如何减少直觉决策的危险性?

    人工智能ai回答:

    直觉决策有时被称为“快思考”或“系统1”决策,它依赖于经验、情感和直观判断。虽然直觉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非常有效,但它也可能带来风险和偏差。以下是一些减少直觉决策危险性的方法:

    1、意识到直觉的局限性认识到直觉可能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如确认偏误、过度自信或可得性启发式。

    2、培养批判性思维通过批判性思维训练,学会质疑直觉,寻找证据和逻辑支持。

    3、双系统决策结合直觉(系统1)和深思熟虑的分析(系统2)。在做出重要决策时,先依靠直觉,然后通过分析来验证。

    4、收集信息在做决策前,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信息。这有助于减少直觉可能带来的偏见。

    5、延迟决策如果可能,不要急于做出决策。给自己时间来考虑不同的选项和后果。

    6、寻求多样性的观点听取不同背景和经验的人的意见,这有助于挑战和拓宽你的直觉。

    7、建立决策准则为常见决策类型制定明确的准则和流程,以减少对直觉的依赖。

    8、模拟和测试在实施决策前,通过模拟或小规模测试来检验直觉的准确性。

    9、反思和评估定期回顾过去的决策,分析直觉的准确性,并从中学习。

    10、专业培训参与决策制定的培训,学习如何识别和克服常见的决策陷阱。

    11、情境分析考虑不同的情境和可能的结果,这有助于揭示直觉可能忽视的潜在问题。

    12、建立支持系统在组织中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如决策小组或顾问团队,以提供不同的视角和专业知识。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直觉决策的风险,提高决策的质量和可靠性。然而,直觉在某些情况下仍然是一个宝贵的资源,关键在于学会如何平衡直觉与分析,以做出最佳的决策。

      礼记·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的品德,在于亲近人民,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在达到“至善”时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方能心神宁静,心神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凡物都有根本和末节,凡事都有终端和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则接近规律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古代想将光明的品德彰明于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国家;要想治理好国家,先要整理好家庭;要想整理好家庭,先要修养好品格(品质性格);要想修养好品格,先要端正思想;要想端正思想,先要意念真诚;要想意念真诚,先要通达认知,通达认知的途径在于格物(为善去恶)。物格,而后认知通达;认知通达了,而后意念得以真诚;意念真诚了,而后思想得以端正;思想端正了,而后品格得以修养;品格修养了,而后家庭得以整理;家庭整理好了,而后国家得以治理;国家治理好了,而后天下得以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一概,一律)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也许;大概)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修养品格作为根本。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也许厚待他人的人会被慢待;但是这慢待他人反而被厚待,还未曾有过。这说的是知道什么是根本,这说的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通“慊”,qiè,满足)。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闭藏貌)(掩,敛也)其不善而(显露、表现)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畏惧)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难闻的气味,像喜爱好看的女子,这就是求得自己的心满意足。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小人在家闲居时什么坏事都可以做出来。当他们看到君子而后藏伏隐匿,收敛其不善而显露其善。别人看自己,就像能见到五脏六腑那样透彻,装模作样会有什么好处呢?这就是所说的心中是什么样的,会显露在外表上,因此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曾子说:“(一个人)被众人注视,被众人指责,这是很可怕的啊!”富能使房屋华丽,德能使人品格高尚,心胸宽广能使体态安详,所以君子一定要意念真诚。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矜持端庄的样子)兮、(古同“僩”,xiàn,胸襟开阔的样子)兮,(赫,明也;光明)兮、(显赫盛大的)兮。有(fěi,有文采的)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开导;教导。后作“导”)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严肃;恭谨)(同“栗”,庄敬,严肃)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经》上说:“看那弯弯的淇水岸边,绿竹苍郁。那文采斐然的君子,像切磋骨器、琢磨玉器那样治学修身。他矜持端庄、胸襟开阔、光明、显赫。那文采斐然的君子,终究不可显赫。”所谓“像切磋骨器”,是说要教导他人治学;所谓“像琢磨玉器”,是说自身要修养品格;所谓“矜持端庄、胸襟开阔”,是说君子要恭谨且庄敬,所谓“光明、显赫”,是说君子行为要有威德有仪则;“那文采斐然的君子,终究不可显赫”,是说君子的道盛且品德达到了最高境界,人民不会忘记他。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虑;考虑)(古同“谛”,审谛;仔细考察和观察)天之明命。”《帝典》曰: “克明(高雅;高贵;高尚)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兴起,振起)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指反对旧的,提倡新的。通常指变旧法,行新政)。”是故君子无所不(表示目的,相当于“为了”、“为的是”)其极。

      《诗经》上说:“哎呀,先前的贤王不会被人忘记。”君子尊前代贤王之所尊并且亲前代贤王之所亲,后代百姓因先前贤王而享安乐并且获收益,这样前代贤王虽过世而不会被人遗忘。《尚书·周书》中的《康诰》篇上说:“能够弘扬品德。”《尚书·商书》中的《太甲》篇中说:“顾虑和审谛天清楚的命令。”《尚书·虞书》中《帝典》篇中说:“能够弘扬高尚的品德。”这些都要自我明确。商汤的《盘铭》上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天天新,新了还要新。”《康诰》篇上说:“振兴新民。”《诗经》上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其天命在于维新。”因此君子无处不追求极善。

      《诗》云:“邦畿(古代指天子所在的京城及周围属其管辖的地域)千里,(表示判断,相当于“乃”、“是”、“为”)民所止。”《诗》云:“缗蛮(mián mán,鸟鸣声)黄鸟,止于丘隅(山丘的曲深僻静处)。”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经》上说:“京城方圆千里,为人民所居住。”《诗经》上说:“啁啾鸣叫的黄莺,栖息深僻幽静的山丘。”孔子说:“黄莺栖息深僻幽静的山丘,黄莺都知道自己的栖息之处,何以人反而不如鸟呢?”

      《诗》云:“穆穆(仪容、言语美好;行止端庄恭敬)文王,於缉熙(指光明,又引申为光辉)敬止(敬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尊重;推崇)畏民志,此谓知本。

      《诗经》上说:“仪态端庄美好的文王,他德行光辉,让人敬仰!”身为人君,当施行仁政;身为人臣,当尊敬君主;身为人子,当孝顺父母;身为人父,当慈爱为怀;与国人交往,当诚实守信。孔子说:“审断争讼,我的能力与他人的一般无二。务必使争讼不发生啊!”没有了解实情的人不得尽其言辞(把话说尽),要尊重并畏惧人民的意志,这说的是知道什么是根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zhì,忿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要修养品格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思想,自身有所忿怒,则思想不能得到端正;有所恐惧,则思想不能得到端正;有所喜乐,则思想不能得到端正;有所忧患,则思想不能得到端正。心不在焉,看了,却什么也看不到;听了,却什么也听不到;吃了,却辨别不出味道。这说的是修养品格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思想。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偏颇、偏私)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关键在于修养自己的品格,人往往对他所亲近喜爱的人有偏颇,对他所轻视讨厌的人有偏颇,对他所畏惧恭敬的人有偏颇,对他所怜惜同情的人有偏颇,对他所傲视怠慢的人有偏颇。所以喜爱一个人但又知晓其不善,厌恶一个人但又知晓其美善的人,天下少见。因此有一则谚语说:“人不能知晓自己孩子的不善,不能知晓自己的庄稼的长势。”这说的是品格不修养,就不可以调整好家庭。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用以,用来)事君也;(古同“悌”,敬重长上)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使唤;役使;支使)众也。《康诰》 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事物变化之所由)如此。此谓一言(fèn,毁坏;败坏)事, 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 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其为父子兄弟(重视)(仿效;模仿),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要治理好国家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因为不能教育好自己家族的人反而能教育好一国之民,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所以君子不出家门而能施教于国民。孝顺,用来侍奉君主;敬上,用来侍奉长官;仁慈,用来使唤民众。《康诰》中说:“像爱护婴儿那样。”诚心诚意去爱护,即便不合乎婴儿的心意,也相差不远。不曾有过先学养育孩子再出嫁的人呀!一家仁爱相亲,一国就会仁爱成风;一家谦让相敬,一国就会谦让成风;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大乱,其变机就是这样。这说的是一句话可以败坏大事,一个人可以决定国家。尧、舜用仁政统治天下,百姓就跟从他们实施仁爱。桀、纣用暴政统治天下,百姓就跟从他们残暴不仁。他们命令大家做的,与他自己所喜爱的凶暴相反,因此百姓不服从。因此君子要求自己具有品格后,再要求他人;自己先不做坏事,然后再要求他人不做。自身所藏,不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恕道却能使他人明白恕道,这是没有过的事情。因此要治理好国家在于调整好自己的家庭。《诗经》上说:“桃花绚烂,枝繁叶茂。姑娘出嫁,合家欢快。”只有合家相亲和睦后,才能够调教一国之民。《诗经》上说:“尊兄爱弟。”兄弟相处和睦后,才可以调教一国的人民。《诗经》上说:“他的仪容没有差错,成为四方之国的准则。”其被父亲、儿子、兄长、弟弟所重视和效法,而后百姓才能效法。这说的是要治理好国家首先在于调整好自己的家庭。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敬老;养老)老,(则,就)(喜欢;喜爱)孝;上(尊敬)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古同“背”,背弃,背叛);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偏颇、偏私)则为天下(lù,通“戮”,杀戮)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拟想;推测;忖度)(古同“鉴”,借鉴,参考)于殷,峻命(大命。指上天或帝王的命令)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所谓要平定天下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居上位的人敬重老人,则人民就喜欢孝敬老人;居上位的人尊敬兄长,则人民就喜欢敬重兄长;居上位的人体恤孤寡,则人民就不会背弃;所以君子的言行具有示范作用。厌恶上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下级;厌恶下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侍奉上级;厌恶在我之前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在我之后的人;厌恶在我之后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在我之前的人;厌恶在我右边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方法与我左边的人交往;厌恶在我左边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方法与我右边的人交往,这就是规范道德的方法。《诗经》上说:“快乐啊国君,你是百姓的父母。”百姓喜爱的他就喜爱,百姓厌恶的他就厌恶,这就是所说的百姓的父母。《诗经》上说:“高高的南山啊,重峦叠嶂。光耀显赫的尹太师啊,众人都把你仰望。”统治国家的人不能不谨慎,有失偏颇则会被天下人僇辱。《诗经》上说:“殷朝没有丧失民众时,能够与上天的意旨相配合。忖度并借鉴于殷朝的覆亡,大命不会改变。”规律是——得到民众的拥护,则会得到国家;失去民众的拥护,则会失去国家。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乃;则)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所以君子先要谨慎地修养品德。具备了良好的品德才能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有国土,有国土才能有财富,有财富才能有机会享用。品德为根本,财富为末端。如若本末倒置,民众就会互相争斗、抢夺。因此财富聚集在国君手中,则人民就会离散;财富疏散给人民,人民就会聚在国君身边。所以你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别人,别人也会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你,用不合情理的方法获取的财货,也会被人用不合情理的方法夺走。《康诰》上说:“只有命不是始终如一的。”道德良好的就会有命,道德不好就会失命。《楚书》上说:“楚国没有什么可以当做珍宝的,只把善当做珍宝。”舅犯说:“流亡的人没有什么可以当做珍宝的,把仁爱相亲当做珍宝。”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诚也。真心)能容之,(因为,由于)能保我子孙黎民,(荐举;选拔)亦有利哉!人之有技,(mào,嫉妒)(厌恶;憎恨)(毀谤、中伤)之;人之(yàn,古代指有才学、德行的人)圣,而违之(bǐ,使)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尊崇;重视),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同“灾”)(dài,到,及)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正确的道理),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秦誓》上说:“如果有这样一个大臣,他虽没有什么才能,但心地诚实宽大,能够容纳他人。别人有才能,如同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诚心诚意喜欢,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真心能够收留这人,因为他能够保护我的子孙和人民,荐举也是有利的啊!别人有才能,就嫉妒厌恶并且毁谤他;别人善美明达(德才兼备),就阻拦他使其不能施展才干。真心不能收留这样的人,因为他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人民,这种人也可以说是危险的啊!”只有仁德的人能把这种嫉妒贤人的人流放,驱逐到边远地区,使他们不能留在国家的中心。这说的是只有仁爱的人能够爱人,能够恨人。看到贤人而不举荐,举荐了但不能尊崇,这是命啊!看到不好的人却不能摈弃,摈弃了却不能放逐到远方,这是过错啊!喜欢人所厌恶的,厌恶人所喜欢的,是为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然会降临到他的身上。因此君子要有正确的道理,必须忠厚诚信才能够得到,骄纵放肆便会失去。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伐冰,凿取冰块。古代唯有卿大夫以上的贵族丧祭得以用冰,因以“伐冰之家”称达官贵族),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 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发财致富要有正确的道理。生产财富的人要多,消耗财富的人要少;干得要快,用得要慢,这样就可以永远保持富足了。仁爱的人用财富来显露品格,不仁爱的人用品格来发财。没有居上位的人喜欢仁而下位的人不喜欢义的;没有喜欢义而不能完成自己事业的;没有哪个府库里的财富不归属国君的。孟献子说:“拥有一车四马的人,不应计较一鸡一猪的财物;达官显贵之家,不饲养牛羊;拥有马车百辆的人家,不豢养收敛财富的家臣。与其有聚敛民财的家臣,宁愿有盗贼式的家臣。”这说的是国家不应把财利作为利益,而应把仁义作为利益。掌管国家大事却致力于财富的聚敛,这一定是来自小人的主张。假如认为这种做法是好的,小人被用来为国家服务,那么灾害就会一起来到。纵使有贤臣,也无济于事啊!这说的是国家不要把财利作为利益,而应把仁义作为利益。

      团队

      管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典型的企业团队可以分为以下3种。

      1.野牛团队

      野牛有尖锐的牛角,且个个高大强壮,但本能上没有集体作战的意识和本领,遇到身体弱小其很多倍的狮子、老虎、豹、狼等动物攻击的时候,多会丢掉性命。另外,野牛团队迁徙时,“头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其他牛是绝对跟从“头牛”的,如果“头牛”出现了问题,则整个野牛团队将不知所措。

      2.螃蟹团队

      当一群螃蟹被抓到竹篓里后,其中有一只奋力往上爬,其他几只就拼命拉后腿,结果是谁也爬不上来。螃蟹团队的特点是,我不好,你也别想好,结果是整个团队的绩效下降。另外,螃蟹团队毫无感恩可言,相互拖后腿,相互堤防甚至相互憎恶,于是冤冤相报,最终一事无成。

      3.飞雁团队

      大雁团队都会本能地呈“人”字形飞行,前面的大雁在飞行过程中为后面的大雁创造上升气流,雁群的飞行效率因此提升70%以上。在飞雁团队中,可以说没有英雄,也可以说大家都是英雄。

      管理心经:大雁在飞行时,领头雁是最累的。当领头雁感觉不能再承受疲劳时,它会自动“退居二线”,而后面的一只大雁便自动顶替他的位置……如此往复,每只大雁都有机会当领头雁,每位成员都会参与到整个飞行流程当中,整支队伍也因此而显得活力十足。让团队成员尽可能地发挥各自的才能,使他们真正参与到团队的整体建设中去,这样的团队会产生整合后的聚变,形成超强的战斗力。

      ——本文转自《管理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