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正气,无往不利

浩然正气,汉语成语,拼音是hào rán zhèng qì,意思是正大刚直的气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据《孟子·公孙丑上》记载,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公孙丑问孟子,说:“请问老师,您的长处是什么?”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正气。公孙丑又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这很难描述清楚。如果大致去说的话,首先它是充满在天地之间,一种十分浩大、十分刚强的气。其次,这种气是用正义和道德日积月累形成的,反之,如果没有正义和道德存储其中,它也就消退无力了。这种气,是凝聚了正义和道德从人的自身中产生出来的,是不能靠伪善或是挂上正义和道德的招牌而获取的。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孟子认为,一个人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面对外界一切巨大的诱惑也好,威胁也好,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达到“不动心”的境界。也就是孟子曾经说过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

对孟子说的浩然正气,曾有一首长诗对之作出过生动的文学描绘,这就是一身正气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写的《正气歌》。诗中写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月浩然,沛乎塞苍冥。……”意思是说,浩然正气寄寓于宇宙间各种不断变化的形体之中。在大自然,便是构成日、月、星辰、高山大河的元气;在人间社会,天下太平、政治清明时,便表现为祥和之气,而在国家、民族处于危难关头时,便表现为仁人志士刚正不阿、宁死不屈的气节。社会秩序靠它维系而得以长存,道义是它产生的根本。他还列举了中国历史上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如不怕杀头仍秉笔直书的晋国史官董狐;坚贞不屈,誓死不降,在匈奴牧羊十九载的苏武;被俘后大喝“蜀中只有断头将军,而无投降将军的严颜;率部渡江北伐、中流击楫、发誓收复中原的东晋名将祖逖,还有充满忠贞正直之气的诸葛亮的《出师表》……等等,作为例证,说明浩然正气长存于天地之间。

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并说这种气“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词源上说,浩然:盛大的样子;正气:刚正之气;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的精神。这种精神,宋朝文天祥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转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5%A9%E7%84%B6%E6%AD%A3%E6%B0%94/4200408

《治国强本论》——张居正

国势强,则动罔不吉;国势弱,则动罔不害。譬人元气充实,年力少壮,间有疾病,旋治旋愈,汤剂针砭,咸得收功;元气虚弱,年力衰惫,一有病患,补东则耗西,实上则虚下,虽有扁卢(泛指名医。战国时名医扁鹊又称卢医,故云),无可奈何。昔有人年七十矣,而患肠澼(指痢疾。“澼”指垢腻粘滑似涕似脓的液体。自肠排出,故称肠澼)。医曰:“此脏热也!”饮以寒剂,寒停胃中,肠澼未愈,而痛胃不能食。医曰: “此中寒也!”投以温剂,助其饮啖,虚火内炎,胃未强而病眩冒不能寝。于是,又从而消导之,下利数日而毙矣。此其治之非不对症也,而卒以死者,元气不胜故也。是以君子为国,务强其根本,振其纪纲,厚集而拊循(1、亦作"拊巡",安抚;抚慰。 2、护养。 3、训练;调度)之,勿使有(缝隙,感情上的裂痕,争端)(倘若,或许)有不虞,乘其微细,急扑灭之,虽厚费不惜,勿使滋蔓,蔓难图矣。

【鉴赏】

明代中叶以后,君昏臣佞,政治腐败,经济衰颓。张居正当政后进行改革,吏治改善,政体为肃。太仓粟充盈,可支十年; 互市马匹积金四百余万,且有利民耕边防。本文是他治国方略中的重要方面,即治国强本的思想。

文章以议论入题: “国势强,则动罔不吉;国势弱,则动罔不害。”就是说国家强盛,各种举措都会吉利顺畅;国家衰弱,什么举措都受挫致害。再譬以人,如 “元气充实”,偶有疾病,无论服药扎针,“旋治旋愈”;如 “元气虚弱”,年老力衰,一旦有病,则 “补东则耗西”,“实上则虚下”,即使有扁鹊那样的名医,也无办法。生动的比喻,说明国家盛衰的关键在于 “元气”是否充实。接着,再以古代一位七十老人治病的故事为例,他先后患便秘、胃痛、头晕、腹泻,医生对症下药,最后还是死了。何也?作者指出: “元气不胜故也!”这里,作者再次强调 “元气”对于强身固本之重要性。最后,作者类比推论,自然引申,得出: “君子为国,务强其根本。”就是说统治者治理国家,一定要增强国家的 “根本”!那么,“根本”具体所指是什么呢?作者认为: “振其纪纲,厚集而拊循之,勿使有衅。”即为两条:一是整顿法制,以法治国;二是以民为本,广泛团结和安抚民众,让他们安居乐业,不要生事。倘若 “生事”,要 “乘其微细,急扑灭之,虽厚费不惜,勿使滋蔓”,因为 “蔓难图矣”!

全文观点鲜明,论述集中精悍,形象说理,语浅义深,所提振纲、厚民的治国经验,于今仍有重要意义。正如魏徵所云: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国家各级官员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团结一心,加强法治,国家才能强盛,兴旺发达!由此可见本文所具有的深刻的思想性与启示力!

整合

整合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把零散的东西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

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

不管是普遍意义上好的、坏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把它们的价值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本来无意义的事物变得有意义起来,让这些单一看来无意义或意义不大的事物获得超值的效果。

曾仕强:做到这4个字,就是最好的领导!

上一期,我们谈了《最高明的政治是,让每个人像生活在水里的鱼》这个专题,这是一种政治理念,也是一种理想中的结果,实现起来就需要当政者切实的去施行才可以;否则,就是空谈。我们国家领导人常讲“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这么高明的政治理念,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中国人所有的学问,就是一个字,就叫做“道”!

中华民族跟西方有很大的不同,西方有宗教和政治合一,我们从来没有过。因为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当中,宗教一直都没有很显著的地位,我们是道政合一。用道来实施政治,这是从黄帝开始就定下来的规矩。为什么呢?伏羲氏给我们一画开天将道开出来以后,是黄帝把它真正落实到人民的生活当中。

当年黄帝被推举为天下共主之后,他深深感觉到自己肩膀上的责任非常艰巨,他想把天地治理好,于是非常谦虚地遍访“名师,但是得到的答案都让他很失望,最后终于找到一个叫作广成子的人,广成子告诉他,既然你有这么好的修养,有这么好的机遇,你又想承担起这么重大的责任,那我给你四个字,就是这四个字造就了黄帝,造就了中华民族,也造就了中华文化。这四个字就是“道政合一”。这样各位才知道,只要大家想到地球村,就一定要想到孔子的世界大同,一定要追溯到这四个字:道政合一。

什么叫道政合一?

伏羲氏一画开天,开出一个字,这个字是后来才有的,叫做“道”。为什么我们中华民族能够绵延不断、生生不息?为什么世界上的四大古文明,只有我们持续了下来?因为我们有这个道。什么是“政”?孔子认为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叫做政治。一个地方只要把政治处理好,其他事情都很容易化解。用现在的话来说,道政合一就是凭良心为人民服务。

黄帝之后,真正做到道政合一的是康熙皇帝。康熙是一个从小就失去父母的人,在皇帝里面,他是非常少有的有天花记号的人。但是各位现在到庙里去看,会发现500罗汉里面有他的一份。一个人做到死后会变成罗汉,这不简单,要靠自己努力。

康熙八岁即位,当时太皇太后问了他一句话:“你现在当皇帝了,打算怎么做?”康熙回答:“惟愿天下大安,生民乐业,共享太平之福而已。”这就是道政合一思想的一个大原则。老实讲,一个八岁的小孩能讲出这样的话,你就知道他是很值得大家帮助的。为什么?这个“安”不容易。后面没有问题,没有后遗症,才叫安。安是高度的人类共同的需求。任何时代,最要紧的就是民生,让老百姓吃得饱,少动脑筋,那就是最好的君王。

康熙十四岁亲政,在祭祀的典礼当中宣誓:“朕为圣人之道,高明广大,昭垂万世,所以兴道致知,敦伦善俗,莫能外也。”他说我要做一个好皇帝,完完全全按照圣人之道来走,就没有什么差错,而且在这些之外,我不必再去找其他的东西。其实大家都知道,让老百姓吃饱了,有工作做,其他的事情就要少做,否则就是扰民。当年康熙能够做得这么到位,就是因为他的认知是正确的。圣人之道如日中天,讲究按照他的道理去施政,是没有错的。

清王朝马上得天下,但是不能马上治天下,这一点,康熙认识得非常清楚。所以,他十分尊重读书人,倡导满汉一家。他把道统与治统结合,开创了长达百年的康乾盛世,并确立了三百年的江山。当然,实际上不到三百年,只是我们说话都喜欢讲整数。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康熙亲自到太学去祭孔,他尊重孔子,尊重儒家。所以,有人说,康熙是靠儒家的理念来治国的,但这是真的吗?恐怕不是。因为历史上没有一位皇帝真正实施过儒家。我们的帝王学不是四书,不是《大学》,而是《道德经》。真正当到最高领导者,儒家是行不通的,儒家是给干部用的。皇帝是道家,是典型的道家。纵观历史,历代君王一项都是名儒暗道。道放在里面,儒放在外面。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历代做得好的帝王都是采取这样的方式。这样的人也才是最好的领导。

康熙一生极为务实,绝不崇尚虚华,不追求长生不老,不听信无妄邪说,奉行诸葛孔明的宁静以致远,淡泊以名利,在位61年,屡次拒绝臣工给他的尊号,被称为“千古一帝”。康熙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道政合一。黄帝的思想历经那么多年,没有一个真正做到,康熙花了一生的努力,终于做到了。但是做到也就再没有了,所以任何事情不要做到绝,都要适合而止,恰如其分,这样才会长长久久。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合理!大家要记住,无论做任何事情,合理就好!

老子讲的话我们要时不时拿来印证一下,他说“飘风不终朝”,再大的风不会超过半天;“骤雨不终日”,再大的雨都不会连下三天三夜。他问我们风雨是谁给的,是天地给的。天地都不能长久,何况我们人呢?人不可能长长久久,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追求长久呢?正是因为我们的生命不长久,所以才要追求长久。我们所追求的长久是活在人们的心中。你看,孔子离开我们2500年了,老子也不知所踪,可是,到现在我们都还祭拜他们;活在我们的心中,他们就永生了。所以说,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之内,做有益于大众的事,而不是有益于自己的事,其实,就差这么一点点而已。

在公司经营和管理中,如何运用?一句话,管理之妙,存乎一心!大家好好体悟!

道政合一

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相传也是轩辕黄帝的诞辰。自古以来,我们便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拜轩辕”的说法。每年农历三月三日,黄帝故里河南新郑都会举办隆重的祭祖大典,华夏儿女齐聚一堂,共拜这位划九州,定中原,繁衍了炎黄子孙,创造了中华文明的人文始祖。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黄帝的精神必要薪火相传。那么,我们为什么敬奉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他因何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且经久不衰?

当年,伏羲氏一画开天,开出一个字,这个字是后来才有的,因为在当时根本没有文字。这个字就是“道”。

为什么我们中华民族能够绵延不断、生生不息?为什么世界上的四大古文明,只有我们会永远持续下去?因为我们有这个道。

道,不是老子发明出来的,就好像仁不是儒家所开创的。它在天地没有开以前,就存在了。所以,是道把天地开出来,把万物创造出来。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我们有一个至高的中心思想,那就中华民族一定要走正道。

老子告诉我们要“尊道贵德”,实际上这句话是在描述黄帝的伟大之处。

1

为什么有了黄帝才有了中华文化当然,道,也不是黄帝开创的,因为在黄帝以前就有道了。道是黄帝被推举为天下共主之后,他深深感觉到自己肩膀上的责任非常艰巨,他想把天地治理好。所以他非常谦虚,访遍“名”师,但是得到的答案都让他很失望。最后他终于找到一个叫作广成子的人,广成子告诉他,既然你有这么好的修养,有这么好的机遇,你又想承担起这么重大的责任,那我给你四个字:道政合一。

就是这四个字造就了黄帝,造就了中华民族,也造就了中华文化。可以这样说,有了黄帝,就有中华文化,就有中华民族。

为什么中华文化会跟中华民族合在一起呢?因为我们对祖先的认同,是以文化做标志的。我们不管你长什么样,不管你是什么血统,不管你讲什么话,不管你信什么教,不管你在做什么,不管你社会地位高低,通通不管。我们只在乎,你的脑海当中有没有中华文化。只要你认同中华文化,我们就认你是我们的同胞。

天底下没有像我们这么宽广、这么高明的一个民族的定义。现在全世界已经进入地球村时代,地球村所需要的就是我们中华道统。

求同存异,我们必须要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但是一定要有共同的理想,就是和平发展。除此之外,人类没有第二条路。

而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大家想到地球村,就一定要想到孔子的世界大同,一定要追溯到黄帝给我们的四个字,叫作“道政合一”。

2

道政合一到底讲什么

道政合一四个字造就中华民族,造就中华文化,那它到底讲什么呢?道是什么?道有可以说的,有不能说的,有很难说的,它很复杂。

我们现在也不要讲得那么复杂,用三个字来代表,叫凭良心。任何一个人,只要凭良心,那个道就出现了。道永远在我们心中,只是我们不去注意它而已。

政是什么?孔子说,人道政为大。政,用现在话说就是政治。为什么政治那么重要?中华民族永远是政治挂帅的。因为只要你政治亲民,其他事情都很好办;只要政治一腐败,其他事情都跟着倒霉。这条规律自古以来都被证明得很清楚,我们不必避讳。

那政治是什么?政治就是为人民服务。

有些人认为那是当官的事情,那是清朝以前。清朝以后,我们各行各业就都是衙门了。

其实,公司一大就容易衙门化。有时候小老板也很官僚。

这不是什么坏事情,我们就是让每一个人,只要愿意,都可以为人民服务。

实际上,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都必须为人民服务。

所以,道政合一,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凭良心为人民服务。

这是黄帝的理想,也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因此,黄帝越来越重要,虽然他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是我们跟黄帝的心越来越近。

3

如何践行“黄帝”精神

道政合一就是中华道统,而且是黄帝将它付诸实践的。

为什么说是实践?因为伏羲把道用一画开出来之后,是黄帝把它真正落实到人民的生活当中,并延续到今天。

大家要记住,不管你讲什么道,不管你做什么事,你的心中要有一个活的黄帝。

我们不是把他当作神,而是把他当作活生生的一个榜样,黄帝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你什么时候凭良心,你就是想到了黄帝。

具体应该如何做到呢?注意这四个字,叫作儒道易行。

“儒道”就是人所需要的道。黄帝所说的都是天道,后来我们把天道叫作天理,加在良心之上,叫作天理良心,这就是天人合一。

所以,大家要记住,黄帝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当初所传的道,到今天还是我们不能忘记的道,那就是良心。

我们每个人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摸摸良心,看这样做心里安不安。

就像孔子,这个人问他,他给这个答案,那个人问他,他给那个答案。为什么?因为他要你自己去判断。

你心里安不安,你安你就做,心安理得,你再穷苦、再辛苦,你也觉得很愉快,一切都操控在我们自己手中。

每个人要为自己尽量地找到一个合理的大道,这个大道就是只要你凭良心,按照道理去走,你就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这样,你就是在传承道统,那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道德经》第十七章中的“道政合一”

《道德经》第十七章,老子把中华道统最大的特色说出来,叫做道政合一。就是主政者,从政者,他都按照道来施政,这在其他的国家,我 们没有看过。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母之。大家可以看到,他把君王分 成四个等级,最高的等级叫做太上。太上,指的是最上等的政治,它是道政合一的。这样我们才知道,为什么我们后来尊称老子为太上老君,老君就是修道的人。很多很多,在这很多很多的修道人当中,最高等级的,我们认为,不是老子自己认为,是老子了,所以叫做太上老君。 不知有之,老百姓隐隐约约的感觉到,好像有人在治理这个国家,可是他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为什么?因为你看那个鱼在水里面,水跟它的关系是很自然的。水也没有感觉到你这个鱼怎么老在我这里搅和;鱼也没有感觉到,水你真是供应我的最好的,讲一大堆,它没有。相忘于无为,各遂其性,各人做各人的事,各人过各人的生活,各安其位,各得其乐。

次一等的时候呢?叫做其次,亲而誉之。彼此互相亲近,互相赞美,这就是儒家所讲的礼乐安民,修己以安百姓。所以儒家最高等级,对于老子说起来,那是次一等的。因为道家他是主张,我不给你压力,你也不要给我压力;我不必感谢你,你也不必感谢我,我们各人走各人的道,但是彼此都在同一个道上,大家可以从这里去领会领会。

其次,畏之,好像法家就出来了。当然了,老子当时还没有很明显的法家,还没有,只是隐隐约约有那种主张。我们今天会把法治看得很高明,实际上是很惭愧的事情。人民很害怕,我不能违法。而政府呢?就是你不对,我就要罚你,这个并不是很理想的一种政治。而且比儒家所主张的礼治,就是礼仪的礼,更有不足的地方。所以我们今天讲法治,我们是不是应该把礼治也比较看看?我们就知道,为什么一天到晚在讲 法治,那根本是西方人的观念。西方人不知道什么叫礼治,不知道什么叫道政合一,他就认为法是最高的等级,这是他们的事情。

再其次呢?侮之。为什么?因为你越禁止,社会就越紊乱;老百姓越反抗,我们施压就越强,搞到最后人民不怕死,就开始来抗议,然后集会游行,对政府给他很大的压力。老子认为,不知有之是最理想的政治,但是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太上的治国状态?纵观中国历史,为什么总是出现畏之侮之的社会状态呢?老子他说为什么会越来越差?主要就是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君王不讲诚信,他不以诚信来修己,他不以诚信来待人,老百姓就不相信君王。我想在我们历史当中,这种镜头是出现过好几次。幸好我们都及时还本归原,把它调整过来。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就是很有意思的一种景象。什么叫做悠?就是很悠闲很悠长,不会说三天两头乱,这就是老子一再说的,要处无为之事,要行不言之教。所以悠兮,你可以把它跟处无为之事连在一起想。贵言呢?可以把它跟行不言之教又合在一起想。“言”这个字在《道德经》里面,多半是负面的。因为老子要我们,把我们脸上能够关闭的器官,尽量地闭起来。你看眼睛能够张开,闭起来不要看,不要乱看;嘴巴能够闭起来,不要说话,说那么多干什么?鼻子不能闭的,鼻子一闭人就没气了。耳朵不能闭,那怎么办呢?很简单,耳朵你就听四方八面,听所有的言,所有的声音,然后你就知道,你该怎么样去处理这些事情。贵言,贵是重视的意思。你要很重视你的话,所以你就不能多说,所以贵言就是不要多说话,言多必失,祸从口出,这一点也不假。但是不是说我闭了眼睛,我闭了嘴巴,那我什么都不做,这样叫无为吗?这样不叫无为。因为什么?因为你要功成,要事遂。意思就是说,你在默默当中,完成天下太平这样的大事,使得人民都能够安居乐业。但是最了不起的,就是最后这句话,百姓皆谓,百姓都说我自然。一切一切都是自自然然 的,他不知道这是君王所赐,他也不必感恩。这样各位才知道,为什么我们没有宗教,因为宗教是要你感恩的,要你害怕上帝,要你感恩上帝,连吃一餐饭都要感谢上帝的恩赐,这个中国人是很难做到的。

《道德经》一共出现过五次自然,这是第一次。其实老子所讲的道,完全表现在自然。所以老子所讲的自然,有三个主要的内容。

第一个就是天然。天然是什么?是物理的自然。春夏秋冬,春夏秋冬,四季交替,自然。

第二个,人性的自然叫天性,人的天性,人的本性,人的自性,食色性也。人与生俱来的本性,要自然地去发展,不能压抑。所以思想家没有一个人叫我们要禁欲,没有。要自然发展,自然生,自然死,自然活。

第三个,合乎自然规律的,人为的种种措施,都叫自然。所以无为,就是没有违反自然的规律。

佛在哪里?

王德峰曾经谈到佛教的觉悟: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比方说我们有佛教,中国化的佛教。其实佛教在严格意义上不是宗教,它是无神论的,佛教是没有神的。

佛教在民间的信仰方式中,才取得了神的形象和地位。比方说我们拜菩萨和佛像,我们仿佛在拜神,并且请他们帮助我们,我们要去烧香许愿,然后再还愿。特别是在人生重大的决策面前,比如高考、婚姻、生老病死之类。

如果事情顺利还要去还愿,这种行为的本质就是“行贿”,这是佛教在民间信仰当中产生的一种形式,就是像仿佛是一个神的世界,菩萨罗汉佛,其实他们不是神,都是普通的人。

普通的人修佛修到一定的境界,第1个境界叫阿罗汉,第2个境界是菩萨,再上一层是佛。但是他不是神,释迦摩尼也是普通人,“buddha”这个梵文我们翻译了“佛”,但是其本意是觉悟者。

佛就是觉悟者,我们不是佛,因为我们还没有觉悟,但是我们都有佛性,这就是基本原则。

佛教就是无神论的,这里有一个公案。

一个修行的弟子终于忍不住问他的师傅,你能不能告诉我佛在哪里?他师傅说:“在你面前听你说佛法的就是佛。”,弟子后来终于悟了。佛性不是神性,每个人都具有。

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佛是觉悟了的众生。

道在哪里?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传道的故事,就是有名的“吾道一以贯之”,这是孔子特别对曾参所说的。《孟子》中孟子也传道,但并不是针对特定的人,传的道也没有孔子的那么神秘难懂。

问题是一般人的心理,都认为简单易行的道理稀松平常,不肯相信,不肯相信自然不肯照着去做,那么说了也白说,听了也白听。听了道理而不去实行,就好像有正当赚钱的事情却不肯去做,活该受穷。

那孟子传的道是什么呢?道在哪呢?

孟子说:“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翻译过来就是说道理明明在眼前,非要向远处寻求;事情本来很容易,却偏偏往难处做,搞得很复杂;只要人人亲爱自己的亲人,敬爱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太平了。

这三句话很妙,妙就妙在标点符号一变,意义就大不相同。我们看到很多线装的竖版繁体的古书本身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所以学生一开始读书,要先学会断句,这就是句读。所以《三字经》里才有“详训诂,明句读”之说。我们现在用的标点符号则是在20世纪才参考西方的标点制定出来的。

如果这三句话以分号隔开,则表示这三句话有一定内在的关系,做承接关系来理解,那么第3句才是关键。从这个角度出发认为孟子讲的是治理天下的道理,那么“道”就变成治国之道,“事”就变成国家大事。这样理解当然也对,平天下本来就孔孟之志,也是天下儒者之志。但这样一来就把这三句话限制在一个范围之内,使读书人既不能触类旁通,又把亚圣孟子具体化为政治家,这样读书不仅成了死脑筋,也贬低了圣人。

如果这三句话以句号隔开,那么如同将屋子里的窗户统统打开,新鲜空气扑面而来,使人神清气爽,精神振奋。如此一来,“道”不仅是治国之道,更把天道、地道、人道、商道等通通包括了进来,“事”也不仅仅是国家大事,而是家事、国事、天下事无所不有了。这样才是圣人胸怀天下的气象。

一、道在哪里?道在自己身上。

孟子所说的“道在迩,而求诸远”,颇有佛家“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的味道,发人深省。在这里我们只讲形而下的道,不讲形而上的道。行而下的道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道理和方法,一个在心一个在行。一个人知识渊博,懂得道理多,做事有方法,不违法律,兼顾情理,这就是有道。

道并不是想象的拜个师傅,念个咒,画道符,能掐会算,能知过去未来,这其实就是向外寻求。况且天下又哪里有这样的好事,如果真能算得准,早就去买彩票、炒股票了,哪里还有空教徒弟呢?

二、道在哪里?平常心是道。

清代彭端淑的《为学》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仔细想想确实是这个道理,天下的事情难与易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取决于环境和人,所以才说事在人为。这就是要我们以平常心对待,不要因为难就预先没了信心,也不要因为易就等闲视之。

还有另外一点就是平常心对待事情,不要故弄玄虚。有些人十分热衷于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一张嘴各种专业词汇就冒了出来,就是专门让别人不懂来显示自己有能力、有学问。事实上能把高深的理论用简单、平常的话语表达清楚,才是真正有学问的高人,能在复杂的事情中找出头绪来,三下五除二搞定才是高手。这都是这个道理的运用。

三、道在哪里?平常事是道。

如果人人关爱亲人,对父母长辈孝顺恭敬,对兄弟姊妹爱护照顾,呵护妻子关爱子女,也就不会去做坏事,使得亲人蒙羞还受连累,那么天下自然太平。这就是教人做人要有爱心,有真情;做事要守规矩,尽职责。人人走上正道,天下才能太平。

这都是平常的事,而道就在平常事中。禅宗说得好,悟道的人怎么样?仍旧是吃饭、睡觉而已,只是那没悟道的人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需索;睡时不肯眠,千般计较。你看,道始终不离日常生活平常事。

道在哪里呢?就在自己身上,就是平常心做平常事。看似最简单的道理却也最难做到。其实在外工作踏踏实实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回到家中一家人其乐融融,这样就算没有好的生活享受,只要不被物质囚禁而心里和乐,就是道。

转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7630447500750967&wfr=spider&for=pc&searchword=%E9%81%93%E5%9C%A8%E5%93%AA%E9%87%8C

克己复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克”在汉典中的解释为:1、能够。2、战胜。3、克制。

“克己复礼”指能够自己做主,战胜并克制自己的私欲,去实践礼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