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德道经》中的“民”、“百姓”、“百省”

“民”

民之不畏畏,則大畏將至矣。

在先秦, “民” 常指与统治者相对的底层民众,有时甚至带有轻微的贬义,指未开化、需要被教化的人群(《说文解字》: “民,众萌也”)。

“百姓”

百姓皆屬耳目焉,聖人皆孩之。

在奴隶制时代(如商周时期),“百姓”最初指的是有姓氏的贵族。因为在那个时代,只有贵族才有资格拥有姓氏,所以古代“百姓”是百官贵族的统称。

“百省”

聖人恒无心,以百省之心爲心。

“百”的意思是:所有;一切;凡。“省”的意思是:知觉,觉悟。“百省”是觉悟者的统称。

为道者,非以明民也

《帛书老子德道经》中,老子有一个重要的观点:“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

自古以来,这句话被广泛理解为老子的愚民思想,即统治者通过耳目监控民众,让民众思想和行为透明化,并且想办法让民众变得愚昧、无知。实际上这句话的真实含义被后来别有用心的人给曲解了,这让老子的棺材板都有些盖不住了!

先来说这个“愚”字。很多人都认为“愚”解释为:蒙蔽;欺骗。但是《说文》中另有解释:“愚,戆也。”而“戆”解释为:愚蠢,但侧重于迂直、不知变通;用现在的话来说,叫做“憨厚而刚直”!这个在百度汉语里面的有对“戆”的详细解释,有疑问的可自行脑补。

老子说的“明民”是指通过耳目监控民众,让民众思想和行为透明化。在古代,统治者“明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以方便镇压民众和考察人才。

我们在这里做一个假设:假如你是统治者,你要维护统治,你要通过“明民”的手段来镇压民众。但如果你“明”所有的民众,那等于视所有的民众为敌人,这种做法无疑是愚蠢的!所以只能“明”重点对象,即把耳目派出去监控那些意图造反的民众,让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透明化。但是很显然那些愚昧无知的民众肯定不是“明”的对象,因为他们愚昧无知,根本就构不成实际威胁!而且统治者自己的耳目数量也有限,不可能“明”所有的民众。所以只能“明”那些有能力、有智慧的民众,因为只有那些有能力、有智慧的民众造反,才会给自己的统治造成实质威胁。这个逻辑没错吧?

所以说,“明”愚昧无知的民众是没有意义的,任何一个有点脑瓜的统治者都懂得这一点!我们将这个观点代入到老子的这句话中是相矛盾的,所以“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这句话中的“愚”,肯定不是想办法让百姓变的愚昧无知,愚昧无知的民众不会对统治者造成实质威胁,“明”的意义何在?!

我们再来做一个假设:假如你是统治者,你要维持统治,你想要通过“明民”的方式来考察其中有能力、有智慧的民众,即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才”。但既然是有能力、有智慧的人才,那肯定自身更加具有独立的思想和认知。那么如果你意图通过“蒙蔽”、“欺骗”等愚弄民众的手段来拿捏和控制他们,那么不仅不会达到目的,还会把这些人才推到自己的对立面!所以老子后文中又说:“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意思是说:民众之所以难以治理,在于他们有思想和认知。

通过“蒙蔽”、“欺骗”等愚弄民众的方式不能达到收服人才目的,还会把他们推到自己的对立面。那该怎么办呢?然后我们把“戆”的含义代入其中,即想办法让有能力、有智慧的民众“憨厚而刚直”,即让他们说真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然后就能通达上下文了!

那么如何让有能力、有智慧的民众说真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呢?黄石公在《三略》中有过一段论述:“夫用人之道,尊以爵,赡以财,则士自来;接以礼,励以义,则士死之。”这种获得人才并且让其为己所用的方式,还是比较容易达到目的!

老子说:“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胃道纪。”用现今掌握的规律,来驾驭现今的事物,以此来认知“道”的端始,是为“道的头绪”。

然后再让我们的思绪回到现代。现代有一个重要的科技——脑机接口。通过“脑机接口”技术,使用者可以洞悉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就是老子说的“明民”,即让民众(思想和行为)透明化。脑机接口作为一种泛滥化并且公开的双刃剑科技,已经影响到了我们普通人的方方面面。如果你作为一个有能力、有智慧的民众,不幸被别有用心的人盯上了;他们“明”你,争着想把你收为己用。你无处隐藏,因为你的思想和行为透明了。他们借助信息不对称的优势,时时给你添堵,让你处处不顺利,意图逼你就范。但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把你驯服!他们的思想是:“最好是把这些有能力、有智慧的人都驯化成“全程安全可控”的工具人,使他们构不成对自己的威胁,并且还能方便日后安全地利用他们!”

但是他们能达到这种邪恶的目的吗?黄石公在《素书》中说:“疆用人者不畜。”意思是说:强行用人者,人不会效力。这个脑机接口的确可以强行用人,因为你思想透明了,他们可以随时借助这种科技从你大脑中获得对他们有用的思想。但是他们这样做不会让我们真心为他们效力!因为只有敌人,才会以这样的方式对待我们!既然视我们为敌,那我们不光不会效力,还要坚决的把他们引导到坑里面去!

所以,如果“非以明民”,那么必定要采用“愚”民、“戆”民的方式,即想办法让民众“憨厚而刚直”,让他们说真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综上所述,我把“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这句话解释为:用“道”来治理(邦国)的统治者,不在于使民众透明(指通过耳目或高科技手段让民众思想和行为透明化),必定采用使之戆直(憨厚而刚直)的办法。

道经37-不辱以情,天地將自正

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萬(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將自?(感化;转变人心,使人回心曰化)

?而(欲,贪欲也。——《说文》)作,吾將(tián,充满;填塞)之以无名之(木帐);闐之以无名之楃,夫將不(玷污,辜负)。不辱(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情,天地將自正。

注解:

“道”常常是默默无名的,侯王若恪守之,万物将自然受到感化。

受到感化但贪欲起,我将(在他身边)填塞以无名的木帐;填塞以无名的木帐,这将不辜负。不辜负(民众的)殷切之情,天地将自然回归到正态。

道经36-邦利器不可以視人

將欲(拾,掇也。——《说文》)之,必(《说文》:“古,故也。故,使为之也。按故者,凡事之所以然。而所以然皆备于古。”)(放纵,无拘束)之;將欲弱之,必古强之;將欲(除掉;减掉)之,必古(亲近;交往,交好)之;將欲奪之,必古予之,是胃“微明”。

柔弱胜强,魚不可脱於(xiāo,水深而清澈),邦利器(锋利的武器)不可以(教导)人。

注解:

想要拾掇它,必须故意放纵它;将要削弱它,必须故意增强它;将要除掉它,必须故意交好它;将要剥夺它,必须故意施予它,是为“隐行之聪明”。

柔弱胜过刚强,鱼不可脱离深清之水(统治者与民众的关系如同鱼水),邦国的锋利武器不可以用来教导人们。

道经35-執大象,天下往

(持守)大象(大道﹐常理),天下(归向);往而不害,安平太。

樂與餌,過(感通)止。故道之出言也,曰:談呵其无味也,視之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完毕;完了)也。

注解:

持守“大道(宇宙的根本规律)”,天下人自然归向;归向后不加以伤害,就能实现安宁、平等、太平。

音乐与美食的诱惑,能感通过往的路人为之停留。那“道”从口里讲出来,叫做:谈起来是平淡无味的,看着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的,听着也没有令人感到振聋发聩的,运用起来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

道经34-萬物歸焉而弗爲主

(fēng,水润泽,风无孔不入)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萬物歸焉而弗爲主。

則恒无欲也,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弗爲主,可名於“大”。

是以聲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爲大也,故能成大。

注解:

道润泽万物,影响无处不在呵,其可以左右万物!功成事遂后却不留名,万物归附却不追求主宰。

(有“道”的人)则恒久没有贪欲,可以称为“低微”了;万物归附却不追求主宰,可以称为“伟大”了。

因此遵道而行的人之所以能成就伟大,是因为其不追求伟大,那就能够成就伟大。

道经33-死不忘者壽也

知人者,(通“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根本)者,久也!死不忘者,壽也!

注解:

能认知他人的人,是智慧的!能认知自己的人,是聪明的!能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是强大的!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能顽强地向自己的目标力行不懈的人,是有意志的!不丢失其根本的人,是能够长久的!死后不被忘记的人,是长寿的!

道经32-俾道之在天下也

道恒无名,(木帐)(以,因为)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服从,归顺)

天地(xiàng,辅佐、帮助)(庄稼和粮食的总称)(仰赖、凭借)(yú,安定)甘洛,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始制有(做某事时用来作依据的称号),名亦(已经,既然)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bǐ,人卑微)道之在天下也,猶小浴之與江海也。

注解:

“道”常常是默默无名的,木帐因为弱小,因而天下不敢臣服;侯王若能恪守之,万物将自动归服。

天地辅佐庄稼和粮食生长,凭借安定甘美的洛水,民众没有发出命令却能自然地雨露均霑。

一开始就制定有名义,名义也既然有了,这也将要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所以才不会有危险。

人卑微的道在天下(大道面前),像小水谷之与江海。

道经31-銛襲爲上

(军事;武力;战争)者,不祥之(才能)也!(他人,众人)(常;时常)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

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guā,銛,断也)(因袭,照旧搬用)爲上。

(得意,高兴)也!若美之,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

是以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便(pián,足恭也,通“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

殺人衆,以悲依(存在)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注解:

这武力,是不吉祥的器能(器量和才能)!众人时常厌恶它,那有欲(于天下和平)的人不会动辄怀着使用武力的心思。

君子(统治者)在平素家居生活中则以左边为贵位,用兵则以右边为贵位,那武力不应是君子用来处理问题的器能!

武力,是不吉祥的器能!迫不得已才使用它,断了因袭为上。

不要(因为使用武力取得胜利而)高兴得意!若高兴得意,是以杀人为乐!这以杀人为乐,不可以得志于天下!

因此举办喜事崇尚以左边为尊位,举办丧事崇尚以右边为尊位;因此偏将军(副将)统领部队在左边,上将军(主将)统领军队在右边,这就是说参照了办丧事的礼仪!

杀人众多,要依存悲痛之心;斗争胜利了,要以丧礼的方式对待。

道经30-果而不强

以道佐人主,不以(军事;武力;战争)强於天下,其事好(回报;回击)。師之所居,楚(lì,【詩·大雅】如矢斯棘)生之。

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马高六尺为骄),果而勿(矜,大也),果而勿(自夸,自吹自擂,夸耀自己),果而毋得已居,是胃“果而不强”。

物壯而老,是胃之不道,不道蚤已。

注解:

以“道”来辅佐君主,不以武力逞强于天下,用武力逞强容易招致报复。军队所停留的地方,荆棘丛生(家园荒废)。

善良者(只要能)达到目的就可以了,不要采取逞强的方式。达到目的了不要骄傲自满,达到目的了不要自高自大,达到目的了不要自我夸耀,达到目的了要怀着于迫不得已的心态,是为“达到目的了却不逞强”。

事物壮盛时却走向衰老,是为不合于道,不合于道就会早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