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乡党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孔子在故里,温和恭敬,好像是不善言辞的人。在宗庙朝廷,言辞流畅而透彻,只不过比较谨慎。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意思是说话和悦而又能辩明是非之貌)如也。君在,踧踖(cù jí,恭敬不安,意谓恭敬而不自然的样子;形容坐立不安或徘徊不进貌)如也,与与(步履徐徐,威仪合度貌)如也。

孔子在朝时,与下大夫交谈时,态度和蔼,言辞率直;与上大夫交谈,态度诚恳,言语流畅。君临之时,表现出恭敬不安的样子,步履轻慢谨慎。

君召使摈。色勃(骤然变色。勃,发怒貌。这里理解为脸色变得严肃庄重)如也,足(jué,脚步迅速的样子)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国君让孔子陪同迎接他国国君,担任摈者。孔子面色庄重,步履索索如有戒惧。传辞时,向一同站立的其他左右摈者拱手施礼,衣服随之摆动而不乱。快步疾走时,如鸟舒翼,形态端好。宾客离去,必向国君复合说:“宾客不再回头了。”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来,问:“伤人了吗?”没有问马。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朋友去世了,没有亲人来办理丧事。孔子说:“由我来办理丧事吧。”

德经43-五是以知无爲之有益也

天下之至柔,馳騁(形容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於天下之致堅;无有入於无間,吾是以知无爲(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相当于“是”)有益也。

不言之(训诲、诱导),无爲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注解:

天下最柔软的力量,可以自由随意游走于最坚硬的事物中;无形的影响力能够透入到没有间隙的事物中,我因此认知到“顺应自然不妄为”是有益的。

不言的身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榜样,对人进行教育),顺应自然不妄为的益处,天下很少有能做到的啊!

德经42-强良者不得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叁,通“参”),三生萬物。萬物(依仗;倚靠)陰而(持守)陽,(通“冲”,猛烈地撞击)氣以爲和。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而王公以自名也。(不)(或,有也——《小尔雅·广言》)?(同“损”,减也)之而益,益之而??

(通“古”)人之所教,(傍晚见君主。朝见曰朝,夕见曰夕)(通“仪”,忖度)(能、可以)教人。

故强(良善;百姓)者不(助动词。能,能够)(归天),我將以爲(学,教也)(通“甫”,开始)

注解:

“道”创立了和合一体,和合一体分化产生了阴(地)和阳(天),阴(地)和阳(天)互相参合进而形成第三种“参和“的状态,天下就在这种“参和”的状态中产生。万物倚靠着阴(地)生存而守持向阳(天)生长,阴(地)阳(天)在互相激荡中得以调和。

天下所厌恶的,只是“孤”、“寡”、“不?”,但是王公用以自称。不有点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益,增益它却反而得到减损的意思?

古人之所教,晚点见面时忖度着可以教导他人。

那强迫良善者不得归天(宇宙人生如同旅途,道家视死如归),我将以此作为教学的开始。

德经40-大音希聲

上士(听说;知道)道,(通“勤”,努力从事)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通“忘”);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爲道。

是以建言(通过口头或文章提出的有益的意见)有之曰:明道如(通“拂”,逆,违背),進道如退,(平坦,平易)道如(瑕疵;毛病;缺点)

上德如浴,大白如(污黑),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真如(改变,违背)。大(方正,人行为、品性正直无邪)(通“愚”,笨傻,不聪明)大器(可堪大用能担负重任的人)(同“勉”,勉励,努力)(成,就也),大(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说文》)(通“稀”,少有、不多)(声,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

天象(指日月星辰在天幕上有规律的运动现象)(通“形”,形容,形体),道(同“褒”,穿著宽大的衣服)(通“明”,明白;懂得)。夫唯道,善(滋生)且善成。

注解:

悟性好的人听说了道,能够努力地去践行;悟性一般的人听说了道,像是记住了又像是忘记了;悟性差的人听说了道,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称为“道”。

因此建言中有说:光明之道好像相逆背;进取之道好像要后退;平易之道好像有颣节。

上等的品德,好像水谷般有容(尚德者虚怀若水谷,不以功自恃,视有若无,道自来居);最纯净的洁白,好像满是污黑(真正高洁廉明的,往往是被栽赃和污名化的);最宽广的德,好像仍有不足(正是因为上士功成而不居,永远不满足,虽然德广,仍觉不足,才能道莅天下,德化于世);最具建树的德,好像偷偷摸摸(修道建德,出于自然,不求人知,偷偷去做,生怕被人发现,阴德报得厚);最纯真的品质,好像变化无常(修道之人质朴纯真,纯任自然,其本性至真,反而好像变化无常)。最大的方正是不愚笨,可堪大用的人是通过不断地勉励而成就的,(这些)振聋发聩的话很少有人说出来。

天象没有固定的形态,“道”像被宽大的衣服包裹一样让人无法看明白。这只有“道”,善于滋生万物并且善于成就万物。

德经39-昔之得一者

昔之得(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这里的意思为“和合”)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níng,安定;平靜),神得一以(同“灵”,灵验),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爲天下(纠正;改正;匡正),其(推极、穷究)(出)也。

胃天毋(同“以”,因为,由于)清,將恐(“艹”就是一横把二竖连串起来,即连贯起来的意思。“连”有二个意思,一为相接;二为联合。连贯起来就是联接);胃地毋已寧,將恐發;胃神毋已霝,将恐(休息);胃浴毋已盈,将恐渴;胃侯王毋(同“以”,因为)(原因,缘故)高,将恐(jué,通“蹶”,跌倒)

(这;那)(倘若,假如)貴而以賤爲本,必高矣而以下爲基。夫是以侯王自胃孤、寡、不?,此其賤(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相当于“是”)(同“欤”)!非也?

(求取;获得)(shuò,屡次;频频)(赞许,奖赏)无與,是故不欲(禄,福也)禄若玉,(luò,山上的大石)硌若石。

注解:

往昔曾得到“一”的有:天得到“一”而清明,地得到“一”而宁静,神得到“一”而灵验,水谷得到“一”而充盈,侯王得到“一”而使得天下得到匡正,这是穷究出来的。

说天不是因为清明,恐怕将要和地联接成一体;说地不是因为安宁,恐怕将要发生地震或火山喷发;说神不是因为灵验,恐怕将要休息;说水谷不是因为充盈,恐怕将要干涸;说侯王不是因为被人们所尊贵的原因而身居高位,恐怕将要跌倒。

那倘若要想被尊贵就要以地位卑贱的人为根本,倘若想要居高位就要以底下的人为根基。因此侯王自称“孤”、“寡”、“不?”,这是其把卑贱的人看做是根本!不是吗?

那求取频频赞许却(最终)没有赞许,因此不想要福禄如宝玉,而想要平凡如山石。

德经38-上德不德

上德不(通“得”,取得,获得),是以有德;下德不(错过、纵放)德,是以无德。

(崇尚,提倡)无爲(遵循自然规律,不妄为)而无(目的在于)(为,治也;治理)也;上仁爲之而无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上禮爲之而莫之?(简体字为“应”,回应。古体字外面“疒”表示有病的人才回应)也,則攘臂(捋起袖子露出胳膊表示振奋)(这样,如此)之。

(这;那)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通“薄”,轻微;不厚道)也,(并且)亂之(开端、开始)也。

(认识;见识;知识)者,道之(浮华)也,而(笨傻、不聰明)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当,占,处于)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诚也;真实;诚实。内心与言行一致,不虚假)而不居其(繁盛,虚浮华靡)。故去(同“彼”,指“泊”和“华”;另一个是本意浅薄虚浮)取此。

注解:

上等的品德(做了有德之事)不营求取得,因此有德;下等的品德(做了有德之事)不忘记取得,因此无德。

崇尚“德”的人顺应自然不妄为且不有意去作为;崇尚“仁”的人有所作为但不有意去作为;崇尚“义”的人有所作为且有意去作为;崇尚“礼”的人有所作为但得不到回应(有病的人才回应),于是就捋起袖子露出胳膊鼓动大家照着样子做。

那失了道,而后重视德;失了德,而后重视仁;失了仁,而后重视义;失了义,而后重视礼。这“礼”,是忠信的浅薄(之象),并且是祸乱的开端。

(我们)前面的认知,不过是“道”的浮华部分,并且是愚昧的开端。因此大丈夫应当立身于敦厚,而不当立身于浅薄;应当立身于诚实,而不当立身于浮华。那舍弃浅薄、浮华,而采取敦厚、诚实。

论语-子罕

子罕(谈论)(利益)(随从;随着)命,与仁。

孔子很少谈论利和益,他随从天命,随从仁道。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坚决避免四种品格缺陷: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同“殁”,死),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指文化或文人)也,后死者不得(yù,参与)(取)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奈,怎么)(“予”假借为“余”,我)何?”

孔子一行在匡地遇险,(情况紧急,弟子们都很紧张),孔子说:“文王已经死了,文王的文化不都保存在我们这里吗?如果上天要灭亡这些文化,那么我们中间后死去的人不得再参与和获取文化,如果上天没有意向灭亡这些文化,匡人其奈我何呢?”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表示加强、加重的语气,有“并”的意思)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社会普通民众从事的工作)。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太宰问子贡:“孔子是圣人吧?怎么这么多技能呀!”子贡说:“固然是上天有意让他成为圣人,同时使他多能。”孔子听到后说:“太宰了解我呀!我少时贫贱,所以学会了很多谋生技能。君子的技能多吗?不多啊!”

牢曰:“子云:‘吾不(试,用也),故艺’。”

牢说:“孔子说过:‘因为我(少时)没有被任用参与政事,所以学会较多技艺。’”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人品鄙陋、见识浅薄的人)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两端,犹言两头。言终始、本未、上下、精粗,无所不尽)(悉;全)焉。”

孔子说:“我是有知之人吗?无知啊!有见识浅薄的人问我一个问题,我就脑袋空空,不知道怎么办;我推敲来推敲去也没悉数弄明白。”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孔子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难逢盛世明君),我恐怕要完了!”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视也)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颜渊喟然感叹说:“(先生的学问)抬头仰望,愈望愈高;用心钻研,愈钻愈坚。看似在眼前,忽而又发现就在身后。先生教人循循善诱,以文化令我学识广博,以礼乐制度约束我。(先生学问的魅力),使我想停止学习都无法做到。我已尽了全力,但它仍然高耸于前,我虽然想继续攀登,却找不到攀登的的途径。”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藏在柜子里)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放在柜了里藏起来?还是寻找识货的商人把它卖掉?”孔子说:“卖掉它!卖掉它!我自己也在等待识货的商人。”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想去九夷之地居住。有人说:“那里条件简陋,如何居住!”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条件简陋又有什么呢?”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站在河上说:“逝去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流逝。”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呀!”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古代盛土的筐子),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孔子说:“譬如以土筑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如果停下来,那我就止步于成功;又譬如以土平地,虽然只覆下一筐土,如果坚持下去,那我就会接近成功。”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孔子评论颜渊说:“颜渊真是可惜呀!我只见他一直前进,未见他停止。”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孔子说:“年轻人不可轻视,怎么知道后来的他们不如今天的我们呢?但如果四五十岁了,还未取得成就,闻名于世,这也就不值得敬畏了!”

子曰:“法语(指合乎礼法的言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恭顺之意)与之言,能无(通“悦”,愉悦)乎?(yì,绎,抽丝也。抽出,理出头绪)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孔子说:“合乎礼法的话,能不听从吗?听从之后能够改正才最可贵。顺耳的话,听了能不高兴吗?但高兴之余能够理出头绪、分析真意才最可贵。只知高兴,不加分析;只知听从,不加改正,那我也已经不能奈何得了他了。”

子曰:“三军可(丧失,削除)帅也,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削除统帅,但男子汉不可以被削除志向啊!”(如何判断“有志”?有志不是固执已见。有志主要体现在重大非原则问题上,在巨大压力面前,甚至在生死考验之前,能不能坚持自己的正义立场,果如此,才算有志向。)

子曰:“衣(破)(旧絮)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zhì,害,嫉妒,指因嫉妒而起伤害之心)(索取,贪的意思),何用不(zāng,善,好)?’”子路终身(又)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孔子说:“穿着破絮袍,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羞耻的,大概只有仲由了吧!正如《诗经》所说‘不嫉妒,不贪求,什么行为不好呢?’”子路于是又经常吟诵这两句诗。孔子说:“是个办法啊!(这样)什么都足以做好。”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岁暮天寒,然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

子曰:“知者不(糊涂,人头脑不清楚或不明事理。也指事物混乱不清),仁者不(忧,愁也),勇者不惧。”

孔子说:“智者不糊涂;仁者不忧愁,勇者不畏惧。”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往,归向)道;可与适道,未可与(坚守);可与立,未可与(变通,不依常规)。”

孔子说:“可与之共同学习文化的,不一定能与之一同归从大道;能与之一同归从大道的,不一定能与之一同坚守大道;能与之一同坚守大道的,不一定能与之一同实行权变。”

“康棣之华,(表示时间,相当于“只”、“单单”)(往返于…之间)(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岂不(如此;这样)思?室是远而。”子曰:“未(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思也,夫何远之有?”

古代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像唐棣的花朵,单单来回摇摆罢了,岂不是这样思念的吗?房子是离得远罢了。”孔子说:“没有甚是思念啊,这有什么远的呢?”

论语-泰伯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绞,缢也。——《说文》。段注:“两绳相交而紧谓之绞。”,总的来说,“绞”使人感到不舒服)。君子笃(dǔ,厚待;忠实,不虚伪)于亲(亲近的人),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刻薄、不厚道)

恭敬但不合礼,就会空劳烦人;谨慎但不合礼,就会胆小怯懦;勇敢但不合礼,就会为非作乱;率直但不合礼,就会尖刻伤人。君子厚待亲近的人,民众就会向仁;君子不遗故旧,民风就会淳厚。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祭祀之事。笾豆,礼器,竹制为笾,木制为豆。笾,念“biān”),则有司存。”

曾子病急,孟敬子去探问。曾子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要重视三件事:仪容合礼,就可避免暴慢不敬;态度庄重,就会得到诚信相待;言谈得体,就可避免粗野无理。至于祭祀等仪礼之事,由主管官吏负责。”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说:“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请教,见识多却向见识少的请教。有而自觉如无,实而自觉如虚,(态度诚恳谦虚),受到诘难侵犯也不回击,过去我的朋友就是这样做的。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失去父母的小孩),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可托付孤子,可托付国家大政,在面临国家安危的重大关节,其志坚定不可夺,这是不是君子呀?这就是君子。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必须胸襟宽广,意志坚强,因为责任重大,路途遥远。以宣传仁道、贯彻仁道为已任,难道责任不重吗?为宣传仁道、贯彻仁道而奉献终身,难道不是路途遥远吗?”

子曰:“民(可,许可也),使(遵从;遵照)之;不可,使(懂得,了解,理会)之。”

如果民众认可(政令或道理),就让他们遵照实行;如果民众不认可,那就(教育他们)让他们明白其中的道理。

子曰:“好勇(恨)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太,过)甚,乱也。”

好勇怨贫之人,是乱源。对于不仁的人,厌恶太甚(使之无所容),也会形成乱源。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即使有周公那样美的才能,如果他既骄横自大又吝啬小气,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看了。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求学三年,还没有为官受禄的念头,这是很难得的。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坚定信念,勤奋好学,以生命坚持理想的实现(或坚持仁道的实现)。不进入具有祸乱危险的国家,不在祸乱国家中居住。天下有道,就出来做事,天下无道,就归隐山林。国家清明有道,自己却仍然贫贱,这是可耻的;国家昏乱无道,自己却既富且贵,这也是可耻的。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狂而不直,侗(tóng,幼稚,无知)而不愿(忠厚、謹慎),悾悾(kōng,老实无能的样子)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志向大,进取心强,却不正直,愚钝无知却不谨慎厚道,老实无能却又不讲信用,这种人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习要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赶上了的),又生怕失去。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伟大啊!舜和禹!拥有天下,却不以为私有。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fú miǎn,古时祭服);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田间水道,借指农田水利)。禹,吾无间然矣!”

禹,我挑不出他的毛病。他自己饮食粗疏,祭祀鬼神却很丰盛;自己衣着简朴,朝衣祭服却很华美;自己家居简陋,却尽全力于农田水利。禹,我挑不出他的毛病。

德依于力、依于智才有光芒。

论语-述而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传述前人留下的知识和经验,不妄做创新,相信并喜好学习前人留下的知识和经验,私下里我自比于老彭。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我不是生来就知道的人,而是一个喜欢学习前人留下的知识和经验的勤勉求知者。

子曰:“默而识(zhì,记住)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默然熟识于心,勤奋学习不知满足,教诲他人不知疲倦,(我不过是做到这些而已),还有别的什么呢?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讲习,共同研究讨论),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不修德行,不研究学问,听到“义”不能践行,有了错误不能改正,这是我所担忧的。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孔子闲居时,面容和舒,情绪愉悦。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要立志于弘道,坚守德行标准,要笃力行仁,游学六艺。

子曰:“不愤不启,不(想说可是不能够恰当地说出来)不发,举一(角。如房子有四个角,知一角而推知三角)不以三隅(同“返”),则不复也。”

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孔子在有丧者旁边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孔子对颜渊说:“能被起用,就能干出成绩,实现主张;不被起用,就可退而归隐,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一点吧!”子路说:“如果您要统率三军,那让谁跟从呢?”孔子说:“徒手搏虎,徒步涉河,至死都不知后悔的人,我是不让他跟从的。一定是遇事谨慎戒惧,状善于谋划,长于决断的人,(我才愿意让他跟从)。”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吃粗食,饮凉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在其中呀。以不义的方法获得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再给我几年学《易》,多学五年或十年,就不会有大过错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同行,其中必有自己可学之师。学习其中好的方面,不好的方面(引以为鉴),加以改正。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弟子们你们以为我隐瞒了什么吗?我什么都没有隐瞒呀。我没有什么行为不让你们看到的,这就是我孔丘。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圣人,我没有办法见到了,见到君子就可以了。善人,我没有办法见到了,见到能够坚持操守的人就可以了。没有却假装有,空虚却假装充实,贫穷却假装富有,这种人很难坚持操守。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孔子猎鱼,只用竿钓,不用大网;孔子也绝不猎射栖息于巢中的鸟。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zhì,记住)之,知之次也。

大概有什么也不懂就妄加创作的人吧,我不是这样。多听,选择好的方面去遵从,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了。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鼓励;奖赏)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互乡(这个地方民风不善),难以与他们谈论什么,但当地一个小孩却得以进见孔子,弟子们感到不解。孔子说:“我是鼓励他进步,而不鼓励他后退。何必这么过分呢!人家已经省悟过来想要进步,我是鼓励他省悟过去,不要抓住人家的过去不放。”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离得很远吗?(不!)我欲得仁,仁就会到来。

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我孔丘真是幸运呀,一旦有了过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子曰:“文莫(或许、大约)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学习文献典籍这些知识我或许与别人差不多,身体力行达到君子的标准,我还没有做到。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孔子说:“若说圣和仁,我怎么敢当?如果说勤奋好学不知满足,教诲他人不知疲倦,可以说也就是这样吧。”公西华说:“这正是弟子们学不了的。”

子曰:“奢则不孙(同“逊”,谦逊;恭顺),俭则固(保守;见识浅少)。与其不孙也,宁固。”

奢华会有失谦恭,俭朴则会显得粗陋。但与其有失谦恭,不如显得粗陋一些。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心怀宽广坦荡,小人心中常忧惧不安。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孔子温和而严肃,威严而不凶猛,恭敬而安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