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雷筮盍21++

筮盍(筮通“噬”,咬。盍通“嗑”,合。噬嗑,谓颐中有物,啮而合之;象征着铲除障碍、决断狱事):亨,利(运用)(刑狱)

《筮盍》卦象征咬合:(消除口中窒碍梗塞之物亦即去间而得)亨通,利运用刑狱。(噬嗑卦的卦象是雷在上,火在下,象征着雷声震撼,烈火燃烧,具有咬合、咀嚼的意象,意味着通过咀嚼、消化来解决问题,也象征着铲除障碍、决断狱事。)

《象》曰:雷电,筮盍;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以明罚(通“饬”,整治;整饬)法。

《象传》说:雷电交击,象征咬合;古代帝王因此严明刑罚,整饬法制。(本卦取象“筮盍”,是拟喻于“颐中啮物使合”,其义则重在“用狱”。所以《大象传》以“明罚敕法”阐述卦旨。雷动而威,电动而明,二者合而其道章也。用刑之道,威明相兼。若威而不明,恐致淫滥;明而无威,不能伏物,故须雷电并合而噬嗑备。)

【初九】(同“拘”,束缚;限制)(古代刑具。枷械的统称)(淹沒)(古同“趾”,脚;脚趾头),无咎。

拘押的刑具淹没了脚趾,没有灾祸。(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不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句校灭止,无咎。”此之谓也。)

【六二】筮膚(通“噬”,咬。肤,较短的距离。噬肤比喻关系亲近)滅鼻(即劓鼻。此刑伤及颜面,但非致命),无咎。

关系亲近的劓鼻,没有灾祸。(六二以阴柔居于初九阳刚之上,故曰“乘刚”。爻辞说“筮肤灭鼻,无咎”,指出六二因柔顺中正,具有用刑深严且容易使受刑之人服罪的可能性。“小象”说“筮肤灭鼻,乘刚也”,指出六二的用刑深,是由于乘刚的缘故。)

【六三】筮腊肉,(蒙蔽;欺骗)毒,少(古同“躪”,踐踏,蹂躪),无咎。

咬噬干硬的肉食者,蒙蔽毒物,稍微被蹂躏,没有灾祸。(腊肉,干肉。《正义》中说:“坚刚之肉”,喻施刑于不服者;毒,原指害草,此处如《正义》所云“苦恶之物”,以腊肉含有毒物,喻受刑者生怨。此谓六三居《筮嗑》下卦之上,为施刑于人之象,但阴柔失位,受刑者不服生怨,犹如咬噬腊肉而遇毒物。)

【九四】筮(同“干”,触犯;冒犯;冲犯;冲)(豐,fēng,大也,俗作豊),得金矢(谓刚直)(杜绝;根除)貞吉。

咬噬触犯法律的王侯大吏,得依靠自身刚强正直(才能噬嗑),杜绝固执吉祥。(九四是卦之中间四爻中唯一一个阳爻,以刚居近君之位,是最有能力治狱,最善于解决难案的人。它能够“筮乾”,相当于硬骨头。九四却咬得动它,所以它爻都说无咎,独此爻曰吉。九四所以能够咬得动硬骨头,办最难办的案,制服最难制服的罪人,主要是因为它有一个优越的条件:“得金矢”。“金矢”是刚直的意思。“得金矢”,具有刚直不阿的品德。光有刚直不阿的品德还不行,还要在具体的办案用刑过程中做到“根贞吉”,即不固执己见,吉祥。)

【六五】筮乾肉,愚毒,貞厲,无咎。

咬噬触犯法律的肉食者,蒙蔽毒物,固守正道以防危险,没有灾祸。(六五虽失正,但既居阳刚尊高之位,又处中和不偏之所,则其已具“刚中”气质,以此趋正长守,谨防危厉,必得“用狱”之道,故“无咎”。)

【尚九】(用肩扛或担;背负)校滅耳,兇。

肩扛的刑具淹没了耳朵,恐惧不安。(上九与初九一样,是受刑的人。它的肩上荷着一个枷,枷着脖项。枷很大,竟将耳朵给没进去了。“灭耳”形容枷大没耳,不是割掉耳杂。割耳在古代是轻刑,而这里的“何校灭耳”是重刑之象。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荷校灭耳,兇。”)

风地觀20++

(观,谛视也;仔细观察)(guàn,祭名,灌祭,酌酒浇地降神)而不尊(通“樽”,往酒器里倒酒),有復(yóng,温和肃敬的样子)(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表示事物的状态)

《觀》卦象征观察:灌祭却不往酒器里倒酒(点到为止),有心回归温和肃静的状态。(在古代的祭祀仪式中,向神灵献酒称为“灌祭”,但并不真正把酒倒入酒器中,因为祭祀的酒是代表敬意,点到为止即可。如果真的喝醉了,再继续灌酒,那就过分了,不符合君子之礼。这个意思是说,做事情要适度,过犹不及。在祭祀中,表达敬意和虔诚是重要的,但也要遵循礼节,不可过度。)

《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象传》说:和风吹行地上(万物广受感化),象征观察;古代帝王因此省巡万方、观察民风、设布教化。(“省方”指省察四方民心的向背;“观民”指考察风土民俗崇尚什么;“设教”指考察各地的风俗而加以教化和治理。)

【初六】(小孩;年幼未成年的人)觀,小人(古代指平民百姓,后来指人格卑鄙的人)无咎,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閵。

像童子一样观察,小人没有灾祸,君子会被蹂躏。(犹如儿童蒙昧无知,看不清事物一样,小人见识浅薄,不识天下大势,是正常的事情;如果君子童观,和普通百姓一样,看不清天下大势,那就会被蹂躏了。)

【六二】(圭,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等举行隆重仪式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代指诸侯。见,介绍,推荐)觀,利女貞。

诸侯推荐观察,利汝固守正道。

【六三】觀(自称;自己)(生存、生活),進退。

观察自己的生活状况,知进退。(未失道也)

【六四】觀國之(光,明也),利(出力,效命)(服从,归顺)于王。

观察国家的光明,利出力并归顺于君王。(圣明的君王在位,怀有才能和德行的士人都希求进入王朝做官,辅佐君王而利益天下,这是君子的志向所在)

【九五】觀我生,君子无咎。

观察自己的生活状况,君子没有灾祸。

【尚九】觀其生,君子无咎。

观察其生活状况,君子没有灾祸。

顿悟空、戒、清静

虚云法师看到一位和尚坐在房梁上打坐,便问道:“法师整天坐在房梁上打坐,你图个什么呀?”

和尚回答:“当然是顿悟成佛。”

虚云法师:“悟到什么了吗?”

和尚回答:“五蕴非有,一切皆空。”

虚云法师:“既然一切皆空,那还要你屁股底下的那块木板作什么?我帮你锯了!”于是开始动手锯梁柱。

和尚慌了,大喊道:“你要干什么?快住手!”

虚云法师说道:“法师住锡六祖道场,应该知道六祖慧能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空并不等于无啊!”

和尚问:“那么长老所见,什么是空?”

虚云法师答:“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就是你的生活中来什么就承受什么,好事也以平常心承受,坏事也以平常心承受,不怨天尤人,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万事万物。能够做到顺其自然,心中毫无波澜时就是所谓的空。

和尚问:“什么是戒?”

虚云法师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恶於上,毋以使下;所恶於下,毋以事上;所恶於前,毋以先后;所恶於后,毋以从前;所恶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恶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和尚问:“什么是清静?”

虚云法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对世出世间一切恶行皆不要去做,而对于世出世间的一切善行应当积极努力的去奉行。

和尚听了以后顿悟,知道碰上高人了,赶紧从房梁上跳下来向虚云法师行礼拜师。

整合

整合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把零散的东西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

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

不管是普遍意义上好的、坏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把它们的价值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本来无意义的事物变得有意义起来,让这些单一看来无意义或意义不大的事物获得超值的效果。

地泽林19++

(林,君也。比喻国君):元亨,利貞;至于八月有凶。

《临》卦象征为君:大为亨通,利固守正道;到了(阳气日衰的)八月份有不祥。

《象》曰:泽上有地,林;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象传》说:地在泽的上面,象征为君;君子因此领悟到教导百姓应尽无穷之思,容民保民应以无疆之德。

【初九】(禁,止也。禁止,制止)林,貞吉。

禁止为君,固守正道吉祥。(以刚身居刚位,过刚易折,禁止为君!)

【九二】(牵制;约束)林,吉,无不利。

约束为君,吉祥,没有不利。(以刚身居柔位,约束自身且能保持中正,吉祥。)

【六三】(甜言蜜语)林,无(用于句中,无实际意义)利;(已经、既然,表前后情况有连带关系)(忧愁;忧虑;担心)之,无咎。

用甜言蜜语哄骗的方式为君,没有好处;既然已经忧虑这种方式,没有灾祸。(柔身居刚位,但不能做到中正,于是甜言蜜语哄骗。)

【六四】(真挚;诚挚、诚恳真挚)林,无咎。

诚挚为君,没有灾祸。(柔身居柔位,居位得当。)

【六五】(通“智”,明智,智慧)林,大君之宜,吉。

明智为君,是大人、君主适宜做的,吉祥。(柔身居刚位,且能做到中正,明智!)

【尚六】(厚道,笃厚)林,吉,无咎。

敦厚为君,吉祥,没有灾祸。(柔身居柔位,居位得当。)

山风箇18++

(通“痼”,gù,疾病久治难愈):元吉,亨,利涉大川;先(甲是天干的第一位,象征开始或新生)三日,後甲三日。

《箇》卦象征痼疾:大为吉祥,亨通,利涉渡大河;(在象征“新生”的)甲日前三天做好准备,在甲日后三天进行巩固。(甲日的前三天和后三天,象征在新开始前后的准备与巩固阶段。这句话强调在新开始前后进行充分准备和调整的重要性,只有如此,才能确保新的起点顺利并带来好的结果。)

《象》曰:山下有风,箇;君子以振民育德。

《象传》说:山下吹来大风(物坏待治),象征痼疾;君子因此振济百姓、培育道德。

【初六】𠏉(为“斡”的异体字,wò,运转,旋转;斡旋;扭转;挽回)父之箇,有(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机巧;聪慧灵巧),无咎;厲,(表示时间,相当于“常”、“久”)吉。

扭转父辈的痼疾,有子机巧,没有灾祸;有危险,常会吉祥。

【九二】𠏉(本源)之箇,不可貞。

扭转母辈的痼疾,不可固执。

【九三】𠏉父之箇,(略微、稍微)有悔,无大咎。

扭转父辈的痼疾,稍微悔恨,没有大灾祸。(《象传》说:扭转父辈的痼疾,九三最终不会有灾祸。)

【六四】(浸染、浸泡)父之箇,往見閵。

浸染(逐渐沾染)父辈的痼疾,这样下去会被蹂躏。

【六五】𠏉父之箇,(须、需要)輿(古代奴隶中的一个等级,泛指地位低微的人,亦用以指众人、大众)

扭转父辈的痼疾,需要依靠众人。

【尚九】不(侍奉)(诸侯)(高尚的人,隐士)(尊崇、仰慕)其德,(惊扰、恐惧不安)

不侍奉君王和诸侯,高士尊崇其品德,恐惧不安。

曾仕强:做到这4个字,就是最好的领导!

上一期,我们谈了《最高明的政治是,让每个人像生活在水里的鱼》这个专题,这是一种政治理念,也是一种理想中的结果,实现起来就需要当政者切实的去施行才可以;否则,就是空谈。我们国家领导人常讲“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这么高明的政治理念,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中国人所有的学问,就是一个字,就叫做“道”!

中华民族跟西方有很大的不同,西方有宗教和政治合一,我们从来没有过。因为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当中,宗教一直都没有很显著的地位,我们是道政合一。用道来实施政治,这是从黄帝开始就定下来的规矩。为什么呢?伏羲氏给我们一画开天将道开出来以后,是黄帝把它真正落实到人民的生活当中。

当年黄帝被推举为天下共主之后,他深深感觉到自己肩膀上的责任非常艰巨,他想把天地治理好,于是非常谦虚地遍访“名师,但是得到的答案都让他很失望,最后终于找到一个叫作广成子的人,广成子告诉他,既然你有这么好的修养,有这么好的机遇,你又想承担起这么重大的责任,那我给你四个字,就是这四个字造就了黄帝,造就了中华民族,也造就了中华文化。这四个字就是“道政合一”。这样各位才知道,只要大家想到地球村,就一定要想到孔子的世界大同,一定要追溯到这四个字:道政合一。

什么叫道政合一?

伏羲氏一画开天,开出一个字,这个字是后来才有的,叫做“道”。为什么我们中华民族能够绵延不断、生生不息?为什么世界上的四大古文明,只有我们持续了下来?因为我们有这个道。什么是“政”?孔子认为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叫做政治。一个地方只要把政治处理好,其他事情都很容易化解。用现在的话来说,道政合一就是凭良心为人民服务。

黄帝之后,真正做到道政合一的是康熙皇帝。康熙是一个从小就失去父母的人,在皇帝里面,他是非常少有的有天花记号的人。但是各位现在到庙里去看,会发现500罗汉里面有他的一份。一个人做到死后会变成罗汉,这不简单,要靠自己努力。

康熙八岁即位,当时太皇太后问了他一句话:“你现在当皇帝了,打算怎么做?”康熙回答:“惟愿天下大安,生民乐业,共享太平之福而已。”这就是道政合一思想的一个大原则。老实讲,一个八岁的小孩能讲出这样的话,你就知道他是很值得大家帮助的。为什么?这个“安”不容易。后面没有问题,没有后遗症,才叫安。安是高度的人类共同的需求。任何时代,最要紧的就是民生,让老百姓吃得饱,少动脑筋,那就是最好的君王。

康熙十四岁亲政,在祭祀的典礼当中宣誓:“朕为圣人之道,高明广大,昭垂万世,所以兴道致知,敦伦善俗,莫能外也。”他说我要做一个好皇帝,完完全全按照圣人之道来走,就没有什么差错,而且在这些之外,我不必再去找其他的东西。其实大家都知道,让老百姓吃饱了,有工作做,其他的事情就要少做,否则就是扰民。当年康熙能够做得这么到位,就是因为他的认知是正确的。圣人之道如日中天,讲究按照他的道理去施政,是没有错的。

清王朝马上得天下,但是不能马上治天下,这一点,康熙认识得非常清楚。所以,他十分尊重读书人,倡导满汉一家。他把道统与治统结合,开创了长达百年的康乾盛世,并确立了三百年的江山。当然,实际上不到三百年,只是我们说话都喜欢讲整数。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康熙亲自到太学去祭孔,他尊重孔子,尊重儒家。所以,有人说,康熙是靠儒家的理念来治国的,但这是真的吗?恐怕不是。因为历史上没有一位皇帝真正实施过儒家。我们的帝王学不是四书,不是《大学》,而是《道德经》。真正当到最高领导者,儒家是行不通的,儒家是给干部用的。皇帝是道家,是典型的道家。纵观历史,历代君王一项都是明儒暗道。道放在里面,儒放在外面。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历代做得好的帝王都是采取这样的方式。这样的人也才是最好的领导。

康熙一生极为务实,绝不崇尚虚华,不追求长生不老,不听信无妄邪说,奉行诸葛孔明的宁静以致远,淡泊以名利,在位61年,屡次拒绝臣工给他的尊号,被称为“千古一帝”。康熙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道政合一。黄帝的思想历经那么多年,没有一个真正做到,康熙花了一生的努力,终于做到了。但是做到也就再没有了,所以任何事情不要做到绝,都要适合而止,恰如其分,这样才会长长久久。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合理!大家要记住,无论做任何事情,合理就好!

老子讲的话我们要时不时拿来印证一下,他说“飘风不终朝”,再大的风不会超过半天;“骤雨不终日”,再大的雨都不会连下三天三夜。他问我们风雨是谁给的,是天地给的。天地都不能长久,何况我们人呢?人不可能长长久久,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追求长久呢?正是因为我们的生命不长久,所以才要追求长久。我们所追求的长久是活在人们的心中。你看,孔子离开我们2500年了,老子也不知所踪,可是,到现在我们都还祭拜他们;活在我们的心中,他们就永生了。所以说,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之内,做有益于大众的事,而不是有益于自己的事,其实,就差这么一点点而已。

在公司经营和管理中,如何运用?一句话,管理之妙,存乎一心!大家好好体悟!

道政合一

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相传也是轩辕黄帝的诞辰。自古以来,我们便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拜轩辕”的说法。每年农历三月三日,黄帝故里河南新郑都会举办隆重的祭祖大典,华夏儿女齐聚一堂,共拜这位划九州,定中原,繁衍了炎黄子孙,创造了中华文明的人文始祖。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黄帝的精神必要薪火相传。那么,我们为什么敬奉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他因何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且经久不衰?

当年,伏羲氏一画开天,开出一个字,这个字是后来才有的,因为在当时根本没有文字。这个字就是“道”。

为什么我们中华民族能够绵延不断、生生不息?为什么世界上的四大古文明,只有我们会永远持续下去?因为我们有这个道。

道,不是老子发明出来的,就好像仁不是儒家所开创的。它在天地没有开以前,就存在了。所以,是道把天地开出来,把万物创造出来。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我们有一个至高的中心思想,那就中华民族一定要走正道。

老子告诉我们要“尊道贵德”,实际上这句话是在描述黄帝的伟大之处。

1

为什么有了黄帝才有了中华文化当然,道,也不是黄帝开创的,因为在黄帝以前就有道了。道是黄帝被推举为天下共主之后,他深深感觉到自己肩膀上的责任非常艰巨,他想把天地治理好。所以他非常谦虚,访遍“名”师,但是得到的答案都让他很失望。最后他终于找到一个叫作广成子的人,广成子告诉他,既然你有这么好的修养,有这么好的机遇,你又想承担起这么重大的责任,那我给你四个字:道政合一。

就是这四个字造就了黄帝,造就了中华民族,也造就了中华文化。可以这样说,有了黄帝,就有中华文化,就有中华民族。

为什么中华文化会跟中华民族合在一起呢?因为我们对祖先的认同,是以文化做标志的。我们不管你长什么样,不管你是什么血统,不管你讲什么话,不管你信什么教,不管你在做什么,不管你社会地位高低,通通不管。我们只在乎,你的脑海当中有没有中华文化。只要你认同中华文化,我们就认你是我们的同胞。

天底下没有像我们这么宽广、这么高明的一个民族的定义。现在全世界已经进入地球村时代,地球村所需要的就是我们中华道统。

求同存异,我们必须要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但是一定要有共同的理想,就是和平发展。除此之外,人类没有第二条路。

而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大家想到地球村,就一定要想到孔子的世界大同,一定要追溯到黄帝给我们的四个字,叫作“道政合一”。

2

道政合一到底讲什么

道政合一四个字造就中华民族,造就中华文化,那它到底讲什么呢?道是什么?道有可以说的,有不能说的,有很难说的,它很复杂。

我们现在也不要讲得那么复杂,用三个字来代表,叫凭良心。任何一个人,只要凭良心,那个道就出现了。道永远在我们心中,只是我们不去注意它而已。

政是什么?孔子说,人道政为大。政,用现在话说就是政治。为什么政治那么重要?中华民族永远是政治挂帅的。因为只要你政治亲民,其他事情都很好办;只要政治一腐败,其他事情都跟着倒霉。这条规律自古以来都被证明得很清楚,我们不必避讳。

那政治是什么?政治就是为人民服务。

有些人认为那是当官的事情,那是清朝以前。清朝以后,我们各行各业就都是衙门了。

其实,公司一大就容易衙门化。有时候小老板也很官僚。

这不是什么坏事情,我们就是让每一个人,只要愿意,都可以为人民服务。

实际上,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都必须为人民服务。

所以,道政合一,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凭良心为人民服务。

这是黄帝的理想,也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因此,黄帝越来越重要,虽然他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是我们跟黄帝的心越来越近。

3

如何践行“黄帝”精神

道政合一就是中华道统,而且是黄帝将它付诸实践的。

为什么说是实践?因为伏羲把道用一画开出来之后,是黄帝把它真正落实到人民的生活当中,并延续到今天。

大家要记住,不管你讲什么道,不管你做什么事,你的心中要有一个活的黄帝。

我们不是把他当作神,而是把他当作活生生的一个榜样,黄帝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你什么时候凭良心,你就是想到了黄帝。

具体应该如何做到呢?注意这四个字,叫作儒道易行。

“儒道”就是人所需要的道。黄帝所说的都是天道,后来我们把天道叫作天理,加在良心之上,叫作天理良心,这就是天人合一。

所以,大家要记住,黄帝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当初所传的道,到今天还是我们不能忘记的道,那就是良心。

我们每个人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摸摸良心,看这样做心里安不安。

就像孔子,这个人问他,他给这个答案,那个人问他,他给那个答案。为什么?因为他要你自己去判断。

你心里安不安,你安你就做,心安理得,你再穷苦、再辛苦,你也觉得很愉快,一切都操控在我们自己手中。

每个人要为自己尽量地找到一个合理的大道,这个大道就是只要你凭良心,按照道理去走,你就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这样,你就是在传承道统,那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道德经》第十七章中的“道政合一”

《道德经》第十七章,老子把中华道统最大的特色说出来,叫做道政合一。就是主政者,从政者,他都按照道来施政,这在其他的国家,我 们没有看过。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母之。大家可以看到,他把君王分 成四个等级,最高的等级叫做太上。太上,指的是最上等的政治,它是道政合一的。这样我们才知道,为什么我们后来尊称老子为太上老君,老君就是修道的人。很多很多,在这很多很多的修道人当中,最高等级的,我们认为,不是老子自己认为,是老子了,所以叫做太上老君。 不知有之,老百姓隐隐约约的感觉到,好像有人在治理这个国家,可是他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为什么?因为你看那个鱼在水里面,水跟它的关系是很自然的。水也没有感觉到你这个鱼怎么老在我这里搅和;鱼也没有感觉到,水你真是供应我的最好的,讲一大堆,它没有。相忘于无为,各遂其性,各人做各人的事,各人过各人的生活,各安其位,各得其乐。

次一等的时候呢?叫做其次,亲而誉之。彼此互相亲近,互相赞美,这就是儒家所讲的礼乐安民,修己以安百姓。所以儒家最高等级,对于老子说起来,那是次一等的。因为道家他是主张,我不给你压力,你也不要给我压力;我不必感谢你,你也不必感谢我,我们各人走各人的道,但是彼此都在同一个道上,大家可以从这里去领会领会。

其次,畏之,好像法家就出来了。当然了,老子当时还没有很明显的法家,还没有,只是隐隐约约有那种主张。我们今天会把法治看得很高明,实际上是很惭愧的事情。人民很害怕,我不能违法。而政府呢?就是你不对,我就要罚你,这个并不是很理想的一种政治。而且比儒家所主张的礼治,就是礼仪的礼,更有不足的地方。所以我们今天讲法治,我们是不是应该把礼治也比较看看?我们就知道,为什么一天到晚在讲 法治,那根本是西方人的观念。西方人不知道什么叫礼治,不知道什么叫道政合一,他就认为法是最高的等级,这是他们的事情。

再其次呢?侮之。为什么?因为你越禁止,社会就越紊乱;老百姓越反抗,我们施压就越强,搞到最后人民不怕死,就开始来抗议,然后集会游行,对政府给他很大的压力。老子认为,不知有之是最理想的政治,但是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太上的治国状态?纵观中国历史,为什么总是出现畏之侮之的社会状态呢?老子他说为什么会越来越差?主要就是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君王不讲诚信,他不以诚信来修己,他不以诚信来待人,老百姓就不相信君王。我想在我们历史当中,这种镜头是出现过好几次。幸好我们都及时还本归原,把它调整过来。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就是很有意思的一种景象。什么叫做悠?就是很悠闲很悠长,不会说三天两头乱,这就是老子一再说的,要处无为之事,要行不言之教。所以悠兮,你可以把它跟处无为之事连在一起想。贵言呢?可以把它跟行不言之教又合在一起想。“言”这个字在《道德经》里面,多半是负面的。因为老子要我们,把我们脸上能够关闭的器官,尽量地闭起来。你看眼睛能够张开,闭起来不要看,不要乱看;嘴巴能够闭起来,不要说话,说那么多干什么?鼻子不能闭的,鼻子一闭人就没气了。耳朵不能闭,那怎么办呢?很简单,耳朵你就听四方八面,听所有的言,所有的声音,然后你就知道,你该怎么样去处理这些事情。贵言,贵是重视的意思。你要很重视你的话,所以你就不能多说,所以贵言就是不要多说话,言多必失,祸从口出,这一点也不假。但是不是说我闭了眼睛,我闭了嘴巴,那我什么都不做,这样叫无为吗?这样不叫无为。因为什么?因为你要功成,要事遂。意思就是说,你在默默当中,完成天下太平这样的大事,使得人民都能够安居乐业。但是最了不起的,就是最后这句话,百姓皆谓,百姓都说我自然。一切一切都是自自然然 的,他不知道这是君王所赐,他也不必感恩。这样各位才知道,为什么我们没有宗教,因为宗教是要你感恩的,要你害怕上帝,要你感恩上帝,连吃一餐饭都要感谢上帝的恩赐,这个中国人是很难做到的。

《道德经》一共出现过五次自然,这是第一次。其实老子所讲的道,完全表现在自然。所以老子所讲的自然,有三个主要的内容。

第一个就是天然。天然是什么?是物理的自然。春夏秋冬,春夏秋冬,四季交替,自然。

第二个,人性的自然叫天性,人的天性,人的本性,人的自性,食色性也。人与生俱来的本性,要自然地去发展,不能压抑。所以思想家没有一个人叫我们要禁欲,没有。要自然发展,自然生,自然死,自然活。

第三个,合乎自然规律的,人为的种种措施,都叫自然。所以无为,就是没有违反自然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