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员工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生理需求:人们对食物、水、依据、性以及其他生理方面的需求。

安全需求:在生理上的需求得到保证的同时,保护自身免受生理和情感伤害的需求。

社会需求:人们在爱情、归属、接纳以及友谊方面的需求。

尊重需求:内部尊重因素包括对自尊、自主和成就感的需求,外部尊重因素包括对地位、认可或被关注的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推动个人能力极限的,对自我发展、自我价值实现和自我理想实现的需求。

什么可以激励员工?一项研究的结果如下(按照重要性顺序):96% 工资,95% 工作保障,92% 上司/管理者,91% 培训,91% 绩效反馈,89% 领导力,87% 休假/带薪休假,85% 职位晋升,81% 决策参与度,75% 公司文化。

管理名言:如果你需要帮助,那你就寻求帮助!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也称激励-保健理论)

赫茨伯格认为导致工作满意和不满意的因素是彼此分离,有所区别的。因此,管理者设法消除带来工作不满意的那些因素,能够使员工不会感到不满意,但却不一定能够对他们有所激励。导致工作不满意的外部因素,称为保健因素。当这些因素保到充分满足时,人们不会感到不满意,但是也不会感到满意。为了激励员工,赫茨伯格建议应该强调激励因素,也就是增加员工满意度的内在因素。

激励因素:

成就、认可、工作本身、责任、晋升、成长。

保健因素:

监督、公司政策、与上司的关系、工作条件、工资、与同事的关系、个人生活、与下属的关系、地位、工作保障。

三种需求理论

三种需求理论认为主要有三种后天的(而不是先天的)需求推动人们从事工作。这三种需求分别是:成就需求,即想要达到标准、追求卓越、获得成功的愿望;权力需求,即想要使他人听从自己的指示以某种特定方式行事的愿望;归属需求,即想要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愿望。最优秀的管理者往往都具有较高的权力需求和较低的归属需求。

目标设置理论

目标设置理论认为具体的工作目标会提高工作绩效,与容易的目标相比,困难的目标一旦被员工接受,将会产生更高的工作绩效。

目标设置理论认为困难的目标能够使激励效果最大化,而三种需求理论认为难度适中的目标能够激发成就动机,这两者之间其实并不矛盾。第一,目标设置理论针对的是普通大众,而成就动机的结论是基于高成就需求者得出的。考虑到北美只拥有10%-20%的高成就需求者(可能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更低),因此困难目标的设置仍然适用于大多数员工。第二,目标设置理论的结论是应用于那些接受并致力于实现这些目标的人。困难的目标只有在被接受的情况下,才会带来更高的绩效。

在某些情况下,积极参与目标设置的员工会表现出更高的绩效;在某些情况下,当管理者为员工分配目标时,他们会表现最佳。然而,当员工可能会抗拒接受困难的挑战时,参与目标设置可能会提高他们对目标的接受程度。

最后,我们知道,如果员工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能够获得进展情况,他们会表现得更好,因为反馈有助于识别他们所做的以及他们想要做的之间的差距。但并非所有的反馈都具有同等效果。研究表明,比起来自他人的反馈,自我反馈——员工对自身的改进情况进行监控——是一种更为强大的激励。

除了反馈,还有其他的三个权变因素会影响目标—效绩关系:目标认同、足够的自我效能、国家文化。首先,目标设置理论假定个体致力于目标的实现。当目标是公开设定的,或者当个体是内控型的,或者该个体参与了目标的设定而不是别人设定目标时,能够获得该个体更高的认可。其次,自我效能是指员工认为自己能够完成工作任务的信念。你所具有的自我效能越高,你越有信心能够在工作中取得成功。最后,目标设置理论发挥的价值还取决于国家文化。该理论假定下属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权力距离维度上得分不高),人们会追求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在不确定性规避维度上得分较低),管理者和下属都认为绩效很重要(在男性气质维度上得分较高)。在那些文化不满足这种特征的国家中,不太可能出现期望有结果——目标设置会带来更高的员工绩效。

我们的总体结论是:为实现困难、具体的目标而努力的意愿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力量。在合适的条件下,这种意愿能够导致更高的绩效。然而,没有证据表现这样的目标能够提高工作满意度。

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认为行为是结果的函数。某种结果紧接着在某种行为之后立即出现,并且提高该行为未来重复率的可能性,称为强化物。

根据斯金纳的观点,如果个体在表现出来某一行为之后受到奖励,那么该个体极可能再次表现出这种期望行为。如果在期望行为之后立即给予奖励最为有效;而如果行为得不到奖励,或者是受到了惩罚,这种行为则不太可能再次出现。运用强化理论,管理者可以对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施加正强化,从而影响员工的行为。而对于达不到期望的行为,管理者应该忽略而不是惩罚。

工作特征模型

工作特征模型确定了五种核心工作维度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其对员工生产率、动机和满意度的影响。这五种核心的工作维度分别是:

  • 技能多样性:一项工作需要从事多种活动从而使员工能多利用不同技能和才干的程度。
  • 任务完整性:一项工作需要完成一件完整的、可辨识的工作任务的程度。
  • 任务重要性:工作对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实际影响程序。
  • 工作自主性:实际情况中,一项工作在安排工作内容、确定工作程序方面给员工的自由度、独立权和决定权。
  • 工作反馈:员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关于自己工作绩效的直接而明确信息的程序。

公平理论

研究表明,员工会拿自己与其他人进行比较,而不公平感会影响员工付出努力的程度。

公平理论认为员工首先将自己从工作中得到的(所得)和付出的(投入)进行比较,然后将自己的付出-所得比与其他相关人员的付出-所得比进行比较。如果员工认为自己的付出-所得比与其他相关人员的付出-所得比相同,那就没什么问题。当出现不公平的感受时,员工就会试图采取某些措施。结果则可能出现生产率的下降或上升、产品质量的提高或降低、缺勤率的上升或自愿离职。

研究表明,分配公平比程序公正更能影响员工的满意度,而程序公平往往会影响员工对组织的承诺、对上司的信任以及辞职的意愿。这对管理者而言有什么意义?他们应该考虑将分配决策如何制定的信息公开化,遵循稳定、公正的程序,并采取措施以提高程序公正的认同感。通过提高员工对程序公平的认同感,即使在他们对报酬、晋升或其他个人所得不满意的情况下,员工也可能会积极地看待他们的上司和组织。

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认为,个体趋于表现出某种特定行为是因为预期该行为会带来特定的结果,以及所得结果对该个体具有吸引力。该理论包含三个变量或关系:

  • 期望值,或努力-绩效的关系。指的是个体所认为的付出一定的努力能达到某一特定绩效水平的概率。
  • 手段,或绩效-奖励关系,指的是个体所认为的某一特定绩效水平有助于获得期望结果的程度。
  • 效价,或奖励的吸引力,指的是在工作中可能获得的结果或奖励对个体的重要程度。效价同时考虑了该个体的目标以及需求。

设计合适的奖励机制

  • 开卷管理。公司与员工共享信息,使员工更积极地作出有利于工作的决策,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对公司的意义,最终影响公司利润。这种方式称为开卷管理。
  • 员工认可计划。员工认可计划是对员工的关注以及对出色的工作表现给予关注、赞扬和感谢。与强化理论相一致,在行为发生后立即表示认可来奖励该行为,很可能会鼓励该行为的重复发生。
  • 绩效工资方案。绩效工资方案是根据对绩效的衡量来支付员工工资的浮动薪酬方案。计件报酬制度、奖励工资制度、利润分享制度和卓越绩效奖励制度都是浮动薪酬方案的实例。如果一个企业决定应用绩效工资方案,管理者需要确保这些方案明确具体地体现了个体薪酬与期望绩效水平之间的关系。员工必须清楚地理解绩效——让自己的绩效和组织的绩效——如何确切地转化为他们工资单上的金额。

格物——知行合一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古代想将光明的品德彰明于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国家;要想治理好国家,先要整理好家庭;要想整理好家庭,先要修养好品格(品质性格);要想修养好品格,先要端正思想;要想端正思想,先要意念真诚;要想意念真诚,先要通达认知,通达认知的途径在于格物。

何为“格物”?

明朝哲学家王阳明的《传习录》中有“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礼记·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物格(为善去恶),而后认知通达;认知通达了,而后意念得以真诚;意念真诚了,而后思想得以端正;思想端正了,而后品格得以修养;品格修养了,而后家庭得以整理;家庭整理好了,而后国家得以治理;国家治理好了,而后天下得以太平。从天子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修养品格作为根本。

透过学习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

今天在办公桌上发现了公司培训的资料里面有一个关于领导风格的测试。于是就好奇的做了一下。测试完了以后发现我的风格完完全全是激励型的领导风格(所有的答题选项都完全符合激励型)。我当时很激动,因为孙子说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为进一步了解了自己而高兴。

很多同事都说我与上面领导的理念不一样,以致被闲置不用。通过这次测试也给出了问题的答案——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领导风格中的4个领导风格类型:激励型、告知型、教练型、授权型。我觉得会和授权型或者与自己同类型风格(激励型)的领导会配合的比较好一点。

这种理念的差异也体现在家庭教育方面。比如说在我们家里老婆经常批评我不管孩子。其实我也不是不管,只是我更喜欢通过激励孩子的方式,让孩子自觉自发的去做学习。而老婆的风格应该大体是教练型的。不是说她的这种风格不好,只是觉得我们俩这样两种风格搭配起来还是挺好的,起码孩子不反感,甚至可以说更适合孩子。因为激励型的风格适用于完全能胜任事物的群体,而教练型的风格适合于不是很胜任事物的群体,正在学习中的小朋友属于后者。

讲到这里,我更感叹学习对我的影响是如此的大。我的这种风格转变(我以前应该属于教练型的)来自于我对老子的理念的认同和学习。可以说,《老子》深深的影响了我,透过学习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但是这种改变是向好的方向还是向坏的方向?我相信自己的选择。

道经28-楃散則爲器

知其(先、强、动),守其(后、弱、静),爲天下(氵为水,代表
“智”,这里是动词,开智。奚,奴隶、仆役)
;爲天下溪,恒德不(奚,奴隶、仆役。隹,通“唯”,听任、听随);恒德不雞,復歸嬰兒。

知其日,守其辱,爲天下浴;爲天下浴,恒德(才、始)(重视);恒德乃足,復歸於(淳朴;朴实)

知其(洁净;比喻清流贤正),守其黑,爲天下(榜样;楷模);爲天下式,恒德不(tè,通“忒”,变更;差错);恒德不貣,復歸於无極(古代哲学中认为形成宇宙万物的本原,以其无形无象,无声无色,无始无终,无可指名,故曰无极)

(木帐)(没有约束,松开)則爲器,聖人用則爲官長,夫大制(谓以大道治理天下)无割。

注解:

知道雄强,却甘守雌弱,为天下的奴隶们开启智慧;为天下的奴隶们开启智慧,恪守道德不求奴隶们听随;恪守道德不求奴隶们听随,大家就会复归于婴儿般纯真。

知道光明,却甘守屈辱,为天下人做水谷;为天下人做水谷,恪守道德开始被重视;恪守道德开始被重视,大家就会复归于淳朴。

知道洁白,却甘守幽暗,为天下人做榜样;为天下人做榜样,恪守道德不出差错,恪守道德不出差错,大家就会复归于本原。

木帐松开则可为器,有道德的统治者加以任用则为官长,这和以大道治理天下是不可分割的。

你只管做一个有道的善人

《道经27》篇中提到: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齎也。不贵其师,不爱其齎,唯知乎大眯。当时注解的时候没有完全领悟这段话的意思。特别是对齎这个字,没有理解透彻。我当时的理解是:不善人是给善人的警示训诫对象(恶其迹者须避之)。其实不善人的价值远不只如此。齎,在篆书里,是这样写的:。从象形的文字意义看,此字代表众人来保护他的宝贝,众人是宝贝的保护伞。再把这个意思安插到《道经27》篇中,就理解通透了。

那众不善人为什么要保护这个宝贝呢?因为这个宝贝善良、看似弱小、低姿态(曲金)、心里装得下善人以及不善人,也就是这个宝贝有道。所以那些不善人愿意为这个善人挡刀枪、扛压力、撑保护伞。

这个字给了我很大的提示。最近在学习鬼谷子的智慧,学之前我还是很有担忧的。因为学习了两个人的智慧以后,我发现:学老子的智慧以后,我看到的人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学鬼谷子的智慧以后,我看到的人都是一个个可供利用的棋子。老子说绝学无忧,能带来忧虑的肯定不是绝学。从绝学无忧这点来看,老子要比鬼谷子高明。要学就学绝学,老子的智慧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打心里非常讨厌那些不善人,认为他们不做好事,我甚至有些嫉恶如仇。但是学了老子的智慧以后,慢慢的我能放下了。我逐渐认识到不善人有不善人的价值,而且我们还要肯定他们的价值。

莫问前程,你只管做一个有道的善人。

道经27-不貴其師,不愛其齎,唯知乎大眯

善行者无(chè,古同“徹”,毁坏。勶就是在下面大力搞破坏)迹,善言者无瑕適(xiá shì,玉上的斑痕,比喻人的缺点、过错),善數者不(凭借;仗恃)(chóu,古同“筹”,计数的用具,多用竹子制成)𥮥(zhuó,从字开形上看是帮助分析的意思)。善閉者无𫔢(guān,同“關”,門閂。《説文•門部》:“關,以木横持門户也。”)(yuè,通“鑰”,锁钥)而不可啓也,善(旧时向官府承担责任或承认了结的书面的字据)(能够)不可啓也!善(旧时向官府承担责任或承认了结的书面的字据)者无𦄿(mò,同“纆”,绳索)約而不可解也!

是以聲人恒(善于,擅长)(《字汇•心部》:“㤹,音救。义同。”)人,而无(舍去,扔掉)人,(选择)(弃,忘也。忘记)(通“裁”,节制,制裁),是胃𢘽(yì,曳表示精力衰竭,加一个“忄”,表示殚精竭虑)明。

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jī,通“资”,救助;帮助)也!不貴其師,不愛其齎,(虽然,纵使)(通“智”,智慧)乎大(通“迷”。分辨不清,失去了辨别、判断的能力),是胃(通“妙”。精微,奥妙)要。

注解:

善行事的人没有大力破坏的迹象,善于言谈者(说话滴水不漏故)没有差错;善于计算的人(以“道”为计故)无需凭借筹策(古代计算用具,以木制成的小棍或小片帮助分析)。善于自守(自坚其操守)的人无需使用門閂和锁也能够做到不被打开(违背操守)!善于承担责任的人无需使用绳索约束也能够做到不推脱解责任!

所以遵道而行的人常善于救助他人,并且不放弃他人,做选择时不忘记节制,是为“殚精竭虑的聪明人”。

因此善人,是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助手!不重视老师,不爱护助手,纵使绝顶聪明也是个大糊涂,是为 “奥妙的要点”。

分享几点关于读书的经验

这阵子在家注解鬼谷子的《本经阴符七术》,中间碰到一些麻烦,我发现之前购买的二本《鬼谷子》是假书,里面的重要内容被刻意地篡改了。发现了这个问题后,我除了鄙视之外,别无他言。这跟那些为了愚民而篡改《老子》、《黄帝阴符经》的人有啥区别?人民有学习传统文化的权利,如果觉得中华传统文化都有威胁,那我们还能说什么?只准你们武装头脑,就不允许人民武装头脑,这是什么道理?民智渐开,是某些人开始害怕了吗?

气愤之余,静下心来想了想我们应该如何读书。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读书就要优先读那些圣贤的书,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像孔子、老子、孙子、鬼谷子、释迦牟尼、柏拉图等圣人的著作,都应该优先地、用心地去读。孔子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没有人能反驳孔圣人说的这话。

二、读书是门学问,既然是学问,就要在学的过程中带着疑问,尽信书不如无书。像我的买的几本假的《鬼谷子》,如果不假思索地全盘吸收了,岂不是要走不少弯路?另外,如果对一些奸邪的歪理邪说不加思考地全盘吸收,那后果是更可怕的。孔子说过:“学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学则殆。”对圣人的著作,我们也要带着正确的心态去读。因为时间和空间的环境不一样,那些圣人毕竟是在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环境下写下了他们的经验,适用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环境;而拿到现代,也不一定完全适用。所以学习他们的著作时,也要先了解他们那个时代的背景和文化因素,抱着边思考边吸收的心态去学(这也是我为什么要独立注解《老子》等圣人经典著作的原因)。

三、黄帝在《黄帝阴符经》里说过:“诸世万般,何为首道?传承优进,天之大道。”我们要传承前辈们的智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在此基础上发扬和进步。所以读书的时候,最好抱着超越前人的信念去读书。立意要高,读书的收获才会多。

以上是我读书学习的一点经验,这三点经验帮助我克服了读书学习中的一些困难,具有可操作性,所以推荐给大家。

道经26-巠則失本,趮則失君

(慎重、谨慎)(通“轻”,用力小)根,(清静;恬静)(同“躁”,动)君。是以君子(各种)日行,不(艹,表示把两点意思串起来。离:1、离开。2、缺少)(通“辎”,古代一种有帷盖的车)重。

唯有環官(亵渎;轻慢)處,則昭若。若何萬乘之王,而以(品格,修养)巠於天下?(通“轻”,轻视;不重视)則失本,趮則失(主宰、统治)

注解:

重视是轻松(治理)的根本,清静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统治者)的各种出行,不能离开和缺少(载运粮食、器物的)辎车。

只有(统治者)被反叛官员包围和遭受轻慢时,则一切答案都昭然若揭。为什么(统驭天下的)万乘之王,却要凭借(良好的)品格轻松(治理)于天下呢?轻视就会失去根本,躁动(狂妄轻浮)就会失去统治。

道经25-道法自然

有物(通“混”,混合搀杂)成,先天地生。(xiù,华丽,精致如绣)呵,(móu,绸缪,犹缠绵也)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爲天地(本源,根源,根本)。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强爲(通“志”)(功业,功名)(爰,于是)大;大,曰(shì,筮,決也。決同“决”,决断,决定);筮,曰遠;遠,曰(通“返”,回归)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表示疆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解:

有个东西在混沌中生成,它先于天地而生。华丽呵,缠绵呵,不倚靠任何别的事物而独立存在着且不随时间改变,(我们)可以把它视为天地的本源。我没有能知道它的名称,给它取字叫“道”。

我强行而为志在建功立业,于是欲望扩大;欲望扩大,于是做出相应的决断;做出相应的决断,于是离道越来越远;离道越来越远,于是返归于道。

(就决定万事万物生、发、衰、败的发展和演变的方向而言,)道是重大的,天是重大的,地是重大的,王也是重大的。任何一个疆域范围内都有这四大,而君王是重要决定因素之一。

人(居天地之间)效法地,地(的一切运作)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道经24-同於德者,道亦德之

希言,自然。

飄風不(通“终”,从开始到末了的)(zhāo,日,天),暴雨不冬日。孰爲此?天地而弗能久,(通“又”)(通“况”)於人乎?

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注解:

少说话,顺其自然。

狂风刮不了一整天,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引发的这些(狂风暴雨)?天地尚且不能长久,又何况人呢?

所以遵从道行事的人,(行为)就合乎道。有德的人,(行为)就合乎德;失德的人,(行为)就失乎德。合乎德的人,道也就得到了;失乎德的人,道也就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