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遗弓,楚人得之

“楚人遗弓,楚人得之”,楚国人丢失的弓,仍被楚国人拾得。比喻失掉的利益并没有外流。这是一个从古时便流传至今的故事。

在汉时《说苑·至公》一书中记载,昔日春秋之时,楚共王与臣下一同去云梦泽狩猎,期间共王不慎遗失了自己的宝弓,于是臣下们纷纷想要替他寻回。然而,这一理所当然的举动,却被楚王给制止了。

楚王说:“楚人遗失了他的宝弓,捡到它的,必定也是楚人,又复何求呢?”

“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

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这便是“楚人遗弓,楚人得之”的典故。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得以窥见楚共王豁达的胸襟,不以自身利益为牵挂,进而对集体利益作考量。

恰是此种宽阔的心态,能使人舍弃暂时的眼前利益,进而作出更有益于长远的抉择。

就好比人们平日里做买卖,如果能舍弃掉一时宰客的暴利,进而怀抱着一种“我失利益,顾客得之”的豁达想法,那么这个人的生意,必然能做的长远、安隐,口碑与回头客与日俱增。

如此行为,从长远去看,反而是更轻松的、更双赢的。

聚焦习得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俄国伊万·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试验。说的是一条狗,在条件刺激(声音)的环境下,让它去做指定的动作,然后给它点甜头(食物),重复几次以后让狗习得这一条件反应。往后只要狗听到声音,便会不由自主地条件反射地去做主人想要的事情。还有一个惩罚的习得试验,说的还是一条狗,在条件刺激的条件下,如果狗做了某个动作,就给予电击惩罚,重复几次以后,狗也习得了这一条件反应,以后将不会再做出类似的动作。

我突然感觉怎么这么熟悉呢?原来,这个经典条件反射被用到了我们的管理中。一个指令传来,你照作,就有好处或甜头;相反,违反领导(主人)的意志,马上让你头疼、心颤或是哪里不舒服,让你即时地感觉到死亡的威胁和恐惧。久而久之,这个人就成了一条唯主人之令是从的狗。

我惊叹人类的聪明,遗憾人类的聪明没有被用到正道上。狗和人是不同的,所以我调用之前文章说的一句话:在人之上,要把人当人;在人之下,要把自己当人。

我相信不把人当人看,甚至强奸他人意志的人是如论如何也不会得到他人真正的尊重。那如何破解这个习得?解铃还需系铃人,那就是人上人要把人当人,真正让人性的光辉得到伸张。说具体一点,咱们就用心理学的一个词语——“消退”来解决问题。那就是知错就改,立即停止不道的行为,让人性重新回归自然。

老子说过: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

注: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对铃声的条件作用建立以后,若使食物(无条件刺激US)不再伴随铃声(条件刺激CS)出现,那么狗对铃声(条件刺激CS)做出的唾液分泌反应(条件反应CR)就会越来越弱,直到最后消失。这一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消退。

怨气一扫而光

由于昨晚发现被各大搜索引擎过滤了,今天整个上午一直是心中愤懑。中午突然心血来潮,想占一卦。我问的是现在的局势,占了一个大畜卦,于是早上的郁闷一扫而空。

老子说过: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坚;无有入于无间,五是以知无为益也。我从现在才真正体会到无为的好处。当然,能这么快就有这样好的局面,前提是碰到一群明白人,而不是碰到一堆百省(不省悟的人)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胃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

不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垃圾就应该在垃圾桶

昨天晚上准备帮同事把AUTOCAD文件导出PDF格式,当时碰到点困难,就求助于搜索引擎,没想到没搜索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后面怀疑被搜索引擎过滤了。于是换上换IP软件,果然发现我的IP被搜索引擎过滤了,所以搜索不到任何自己想要的内容。想到家里的电脑、网络老是被干扰,现在连搜索引擎也被特殊过滤了,心里特别气愤,这些个不干人事的垃圾。联想起最近在网络上爆火的唐山黑恶势力事件,更是印证了一句话:当一只蟑螂暴露在阳光下时,就说明黑暗中的蟑螂已经挤不下了。

看着民智渐开,有些垃圾就想着通过高科技手段来控制网络、甚至脑控来控制民众的思想,来愚民。老子说过: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其实我也想看看这句话是否是真理,那就交给时间,待我们一起看看这些人的下场。

对待这些垃圾,就应该把它们放在应该呆的地方!法律是我们最后的防线,对待恶势力,如果难以感化,那唯有用拳头说话,来教它们怎么做人!

重新注解《帛书老子甲本》

这段时间扩展阅读了一些其它学者注解的《老子》,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戴建业教授注解的《戴建业精读老子》。戴老师能把被人为篡改后流传下来的通行版《道德经》解析到如此境界,让我十分地佩服!后来我对网站中的《帛书老子甲本》注解进行了改进,吸收了一些戴老师注解中的精华。试想一下,如果戴老师读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相信他更能提升一个境界,期待有更多的人能去关注《帛书老子甲本》

由于是第一次注解《帛书老子甲本》,加上个人水平有限,导致现有的注解中有不少错误和纰漏。我打算在今后的二三个月内,对《帛书老子甲本》注解进行逐句逐篇地完善,尽自己最大可能完成一篇集大成的、能最大程度地反映老子初衷的精典注解。

接着在后面会延伸阅读关尹子的《文始真经》和庄子的《南华经》,以核验《帛书老子甲本》与《文始真经》、《南华经》的关联性,也就是检验《帛书老子甲本》是否为正宗的老子思想。读书做学问也应当谨慎小心,我注解《帛书老子甲本》时如履薄冰,生怕自己误导众人;但是从先前注解过程中的天人合一现象来看,选择《帛书老子甲本》就是老天给我们的指点,不会有错。

总之,今年还是以扎扎实实地学好道家的思想为主,为明年进入《易经》的学习阶段打好基础。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注解: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在肌肤纹理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本领。” 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蔡桓公不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蔡桓公又没有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蔡桓公于是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之间,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蔡桓公于是病死了。

论“恶”的根源及如何得救

惡(恶),由“亞(亚)”和“心”组成,亞的解释为:1、次一等;2、少;3、丑,难看;4、同“压”,压抑,抑制。5、掩,闭。上“亞”加下“心”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次一等的、有缺陷的、被压抑的、自我封闭的心。

根据身边的案例和个人的人生经历,我认为恶的根源在于贪婪和怨恨。无休止的欲望(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和贪婪,追求权力也是重要表现形式)、被践踏的自尊而引起的心中的怨恨可以让自己陷入难以自拔的恶的痛苦循环。

如何得救?三种方法供参考:

一、修心。少私寡欲,让自己更完善而少缺陷,邪恶自然无空可钻。你爱财,财就是你的弱点,邪恶就可以通过财来控制你;你爱名,名就是你的弱点,邪恶就可以通过名来控制你;你爱权,权就是你的弱点,邪恶就可以通过权来控制你……不要做欲望的奴隶,让自己陷入邪恶的魔爪之中。

二、宽恕,放下,自在,快乐。放过别人就是放过自己,让自己快乐。快乐是一种能力!

三、及时改过。过能改,归于无;及时止损,与恶划清界限,可以避免越陷越深。具体的方法,推荐袁了凡的改过之法

总结一下: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

黑是黑,恶是恶

黑在五行之中代表“智”,代表“水”,是一个智慧的象征。关于“恶”,我专门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得到以下解释:1、犯罪的事,极坏的行为;2、不好;3、凶狠;4、伦理上认为侵害他人的正当权益的行为就是恶;5、人的自由被暴力干涉;6、指伤害他人的身体或心灵的行为。

关于恶的这几条解析,我全部都亲身见识和领教过。在一开始,我有杀光天下恶人,以恶制恶的想法;但现在,我不这样想了。我还是比较认同孔子的“以直(公正)报怨,以德报德。”

老子说:“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解释起来就是: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本着公正公平的态度善待他(即易经中的“咸临”)。

老子又说:“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齎也。不贵其师,不爱其齎,唯知乎大眯?是胃眇要。”解析起来就是:善人是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给善人的保护屏障。如果不尊崇他的老师,不爱护他的保护屏障,纵使绝顶聪明也是个大糊涂,这叫“眇要(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老子说的第一条,让我们善待恶人,其实压压性子不难做到。但让我们去爱这些恶人,可以说非常的难。原因在哪里?还是“时”和“位”的因素。做到第一条讲“时”,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化解掉自已心中的恶念或化解恶人心中的恶念,对不善人也能做到一视同仁。做到第二条得讲“位”,老子所写的内容,都是写给侯王和统治者看的。那些恶人可以成为统治者的爪牙,有统治者有用,所以统治者可以做到。但你让我们一个普通老百姓做到“爱恶人”,显然是很难的,因为恶人只会欺软怕硬,坑害良善的老百姓从而引起老百姓的愤怒,但老百姓不是圣人,做不到“以德报怨”。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老百姓可以轻松地做到“爱恶人”,把恶人当成自己的屏障和防护呢?只有那些“善良正义”的侯王和统治者。对此,孔子也是相同的观点。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所以只有举直错诸枉,让“善良正义”的统治者领导着恶人们,这些恶人们才不会害民、坑民,才有可能成为人们的保护屏障。

说到这些,好像有些偏离了话题。话说回来,曾几何时,“黑”成了“恶”的代名词,我们所说的“黑恶势力”说的就是。现实生活中无所不在的控制、压迫良善、愚民文化等都无不体现了恶,更要命的是,这些还大行其道。老百姓都敢怒不敢言,就像我的一位同事发泄的一句:“生活就像强奸!”我听了这句话以后,刚开始还不觉得,越到后来越觉得好有道理。小学教材里已经删除了《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谁是最可爱的人》、《董存瑞炸碉堡》等能唤起人们血性的精典文章,难道要把全中国的人都变成小绵羊、小白兔才好吗?

“黑”是智慧的象征,如果为了少数人的一已之私,将所有人变成容易统治的愚民,那到最后我们的文明很可能被外部敌对势力所灭亡。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这样做显然有违“智慧”的象征。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我的观点:黑是黑,恶是恶,不要黑恶,要以黑化恶!

我们的文学真能使人类的贪欲有所收敛吗

本文是莫言在东亚文学论坛上的演讲

演讲题目是:《哪些人是有罪的》

有人说,仅凭这篇演讲,莫言就应该获得诺奖

我们要用我们的文学作品告诉那些暴发户们、投机者们、掠夺者们、骗子们、小丑们、贪官们、污吏们,大家都在一条船上,如果船沉了,无论你身穿名牌、遍体珠宝,还是衣衫褴褛不名一文,结局都是一样的。

感谢而且佩服日本朋友们,为论坛选择了这么一个丰满的议题。人类社会闹闹哄哄,乱七八糟,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看上去无比的复杂,但认真一想,也不过是贫困者追求富贵,富贵者追求享乐和刺激——基本上就是这么一点事儿。

中国古代有个大贤人司马迁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中国的圣人孔夫子说过:“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

中国的老百姓说:“穷在大街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无论是圣人还是百姓,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文盲,都对贫困和富贵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

为什么人们厌恶贫困?因为贫困者不能尽情地满足自己的欲望。无论是食欲还是性欲,无论是虚荣心还是爱美之心,无论是去医院看病不排队,还是坐飞机头等舱,都必须用金钱来满足,用金钱来实现。

当然,如果出生在皇室,或者担任了高官,要满足上述欲望,大概也不需要金钱。

富是因为有钱,贵是因为出身、门第和权力。当然,有了钱,也就不愁贵,而有了权力以后似乎也不愁没钱。因为富与贵是密不可分的,可以合并为一个范畴。

贫困者羡慕并希望得到富贵,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正当的欲望。这一点孔夫子也给予肯定,但孔夫子说:

尽管希望富贵是人的正当欲望,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贵是不应该享受的。

贫困是人人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手段摆脱贫困是不可取的。

时至今日,圣人二千多年前的教导,早已变成了老百姓的常识,但现实生活中,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的人比比皆是,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但没受到惩罚的人比比皆是,虽然痛骂着那些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了的人,但只要自己有了机会也会那样做的人更是比比皆是。

这就是所谓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古之仁人君子,多有不羡钱财,不慕富贵者。像孔夫子的首席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三国时高人管宁,锄地见金,挥锄不顾。同锄者华歆,捡而视之,复掷于地,虽心生欲望,但能因为面子而掷之,已属不易。

庄子垂钓于濮水,楚王派两个使臣请他去做官,他对两个使臣说:楚国有神龟,死后被楚王取其甲,用锦缎包裹,供于庙堂之下。但对神龟来说,是被供在庙堂之上好呢?还是活着在烂泥塘中摇尾巴好呢?

使臣说,那当然还是活着在烂泥塘中摇尾巴好。

庄子的这则寓言,饱含着退让避祸的机心。

尽管古人为我们树立了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道德榜样,但却收效甚微。人们追名逐利、如蚊嗜血、如蝇逐臭,从古至今,酿成了无数悲剧,当然也演出了无数喜剧。

文学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当然会把这个问题作为自己研究和描写的最重要的素材。

文学家大多也是爱财富逐名利的,但文学却是批判富人、歌颂穷人的。

当然,文学中批判的富人是为富不仁、或通过不正当手段致富的富人,文学中歌颂的穷人,也是虽然穷但不失人格尊严的穷人。

我们只要稍加回忆,便能想出许许多多的文学中的典型人物,作家在塑造他们的性格时,除了给予生死的考验和爱恨情仇的考验之外,经常使用的手段,那就是把富贵当成试金石,对人物进行考验,经过了富贵诱惑的自然是真君子,经不住富贵诱惑的便堕落成小人、奴才、叛徒或是帮凶。

当然,也有许多的文学作品,让他的主人公,借着金钱的力量,复了仇,雪了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也有的文学作品,让自己的善良的主人公,有了一个富且贵的大团圆结局,这就又从正面肯定了富贵的价值。

人类的欲望是填不满的黑洞,穷人有穷人的欲望,富人有富人的欲望。

渔夫的老婆起初的欲望只是想要一只新木盆,但得到了新木盆后,她马上就要木房子,有了木房子,她要当贵妇人,当了贵妇人,她又要当女皇,当上了女皇,她又要当海上的女霸王,让那条能满足她欲望的金鱼做她的奴仆,这就越过了界限,如同吹肥皂泡,吹得过大,必然爆破。

凡事总有限度,一旦过度,必受惩罚,这是朴素的人生哲学,也是自然界诸多事物的规律。

民间流传的许多具有劝诫意义的故事都在提醒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据说印度人为捕捉猴子,制作一种木笼,笼中放着食物。猴子伸进手去,抓住食物,手就拿不出来。要想拿出手来,必须放下食物,但猴子绝对不肯放下食物。

猴子没有“放下”的智慧。人有“放下”的智慧吗?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有的人有的时候有,有的人有的时候没有。

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美女的诱惑,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美女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权力的诱惑,人总是会有一些舍不得放下的东西,这就是人的弱点,也是人的丰富性所在。

中国的哲学里,其实一直不缺少这样的理性和智慧,但人们总是“身后多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贪婪是人的本性,或者说是人性的阴暗面。依靠道德劝诫和文学的说教能使人清醒一些,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佛教就用“万事皆空,万物皆无”来试图扼制人的贪欲,因为贪欲是万恶之源,也是人生诸般痛苦的根源。于是,就有了《红楼梦》里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要控制人类的贪欲,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还是法律,法律如同笼子,欲望如同猛兽。

人类社会千百年来所做的事,也就是法律、宗教、道德、文学与人的贪欲的搏斗。

尽管不时有猛兽冲出牢笼伤人的事件,但基本上还是保持了一种相对的平衡。

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需要克制欲望才能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关系,也只有克制欲望才能实现。一个人的欲望失控,可能酿成凶杀;一个国家的欲望失控,那就会酿成战争。

由此可见,国家控制自己的欲望,比每个人控制自己的欲望还要重要。

我们要用我们的文学作品告诉那些暴发户们、投机者们、掠夺者们、骗子们、小丑们、贪官们、污吏们,大家都在一条船上,如果船沉了,无论你身穿名牌、遍体珠宝,还是衣衫褴褛不名一文,结局都是一样的。

在人类社会中,除了金钱、名利、权势对人的诱惑之外,另有一最大的也是致命的诱惑,就是美色的诱惑。这问题似乎与女性无关,但其实也有关。

历史上曾经爆发过因为争夺一个美女而发生的战争,也曾经因为美女,而让某些统治者丢掉了江山社稷。

绝对地否定色欲当然不对,因为没了这欲望,人类社会也就无法延续。

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人的性欲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的,但他们多半是口是心非,尽管深宫中妻妾成群,但民间却要存天理灭人欲,男女之情,被视为洪水猛兽。这样的观念,体现在封建王朝的法律和道德中。

对于人类贪婪的财富欲望和权势欲望,文学与法律、道德是基本保持一致的,但对于性欲,尤其是升华为爱情的性欲,文学作品却经常地另唱别调,有时甚至扮演吹鼓手的角色。

中国有《牡丹亭》、《西厢记》、《红楼梦》,外国有《卡特莱夫人的情人》。

这也是一个文学的永恒的主题,没有男女之间的欲望,没有情与爱,似乎也就没有了文学。

毫无疑问,贫富与欲望,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是人类痛苦或者欢乐的根源。

但时至今日,我感到人类面临着的最大危险,是日益先进的科技与日益膨胀的人类贪欲的结合。

在人类贪婪欲望的刺激下,科技的发展已经背离了为人的健康需求服务的正常轨道,而是在利润的驱动下疯狂发展以满足人类的——其实是少数富贵者的病态需求。

人类正在疯狂地向地球索取。我们把地球钻得千疮百孔,我们污染了河流,海洋和空气,我们拥挤在一起,用钢筋和水泥筑起稀奇古怪的建筑,将这样的场所美其名曰城市,我们在这样的城市里放纵着自己的欲望,制造着永难消解的垃圾。

与乡下人比起来,城里人是有罪的;与穷人比起来,富人是有罪的;与老百姓比起来,官员是有罪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官越大罪越大,因为官越大排场越大欲望越大耗费的资源就越多。

与不发达国家比起来,发达国家是有罪的,因为发达国家的欲望更大,发达国家不仅在自己的国土上胡折腾,而且还到别的国家里,到公海上,到北极和南极,到月球上,到太空里去瞎折腾。

弄得地球四处冒烟,浑身颤抖,大海咆哮,沙尘飞扬,旱涝不均等等。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的文学其实担当着重大责任,这就是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的责任。

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人们,尤其是那些用不正当手段获得了财富和权势的富贵者们,他们是罪人,神灵是不会保佑他们的。

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那些虚伪的政治家们,所谓的国家利益并不是至高无上的,真正至高无上的是人类的长远利益。

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那些有一千条裙子,一万双鞋子的女人们,她们是有罪的;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那些有十几辆豪华轿车的男人们,他们是有罪的;我们要告诉那些置买了私人飞机私人游艇的人,他们是有罪的。尽管在这个世界上有了钱就可以为所欲为,但他们的为所欲为是对人类的犯罪,即便他们的钱是用合法的手段挣来的。

我们要用我们的文学作品告诉那些暴发户们、投机者们、掠夺者们、骗子们、小丑们、贪官们、污吏们,大家都在一条船上,如果船沉了,无论你身穿名牌、遍体珠宝,还是衣衫褴褛不名一文,结局都是一样的。

我们应该用我们的文学作品向人们传达许多最基本的道理:譬如房子是盖了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如果房子盖了不住,那房子就不是房子。我们要让人们记起来,在人类没有发明空调之前,热死的人并不比现在多。在人类没有发明电灯前,近视眼远比现在少。在没有电视前,人们的业余时间照样很丰富。有了网络后,人们的头脑里并没有比从前储存更多的有用信息;没有网络前,傻瓜似乎比现在少。

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让人们知道,交通的便捷使人们失去了旅游的快乐,通讯的快捷使人们失去了通信的幸福,食物的过剩使人们失去了吃的滋味,性的易得使人们失去恋爱的能力。

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没有必要用那么快的速度发展,没有必要让动物和植物长得那么快,因为动物和植物长得快了就不好吃,就没有营养,就含有激素和其他毒药。

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在资本、贪欲、权势刺激下的科学的病态发展,已经使人类生活丧失了许多情趣且充满了危机。

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悠着点,慢着点,十分聪明用五分,留下五分给子孙。

我们要用我们的文学作品告诉人们,维持人类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质是空气、阳光、食物和水,其他的都是奢侈品。人类的好日子已经不多了。当人们在沙漠中时,就会明白水和食物比黄金和钻石更珍贵,当地震和海啸发生时,人们才会明白,无论多么豪华的别墅和公馆,在大自然的巨掌里都是一团泥巴;当人类把地球折腾得不适合居住时,那时什么国家、民族、股票,都变得毫无意义,当然,文学也毫无意义。

我们的文学真能使人类的贪欲有所收敛吗?结论是悲观的。

尽管结论是悲观的,但我们不能放弃努力。

因为,这不仅仅是救他人,同时也是救自己。

转自:https://new.qq.com/omn/20220422/20220422A0136900.html

标本兼治,治病救人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对于如何预防邪恶的政治,孔子的答案是选择做一个“正”的领导,起表率作用。

对于那些已经变邪恶的官员,怎么处理?是约法三章还是怎么办?老子提出: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在目前这种投鼠忌器,一损俱损的胶着状态下,约法三章可能不是好办法。今天注解了《老子》的道经37篇,老子他老人家给出了建议:浊而情之余清,女以重之余生。并给出了终极办法:阗之以无名之楃。

老子的方法不杀一人,标本兼治,既治病又救人,真可谓是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