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大化(谓化育万物)
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覆(同“复”,重、再)
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动静虚实之理(事物的规律、意旨)
,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在古代能够化育万物的圣人,都是与无形而又无处不在的大道共同生存的。圣人处事都是从事物正反两个方面反复思考的: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反观过去,检验现在;反复察看以洞察对方,再回首以认识自我。动、静、虚、实的运动原理,如果与今天不相符合,我们可以回顾历史去寻找古人的经验。任何事物都需要反复比证考察才能彻底了解,这是圣人教导我们的,我们不可以不去仔细研究。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经由;透过)
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言有象(摹拟、效法)
,事有比(譬喻)
。其有象比,以观其次(中,间)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犹张置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通“伺”,侦察,观察)
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
别人侃侃而谈的时候,是动态;自己沉默倾听的时候,是静态。根据对方的言论,听出他话语中透露出的真实想法。如果发现对方言辞中有前后矛盾或不合情理的地方,就要反复地追问他,从而迫使他在应声回答时再度思量,露出真情。语言有可以模拟的形态,事物有可以类比的规范。通过 “象”和“比”的手法来探求言辞背后所隐藏的真实意图。所 谓“象”,就是用形象化的手法来比喻事物,所谓“比”,就是以同类的言辞进行类比。我们就这样用静默去探求别人言辞中的隐含意图,就好像用饵钓鱼一样,用静默和反诘去 “钓”别人的言辞,通过“钓”得的言辞去判断他的决策,以 掌握对方的真实想法。这又像张开网捕野兽一样,多设一些网,聚集在一起等待野兽自投罗网。如果把捕兽的方法用在 人事上,一旦方法得当,符合情理,对方必然会自己吐露实情,这就是“钓”人的网,应常用这样的“钓”人方法去掌握别人,使其为已所用。
其不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通“赴”,往,去)
其心。见(古同“现”,出现,显露)
其情,随而牧之。己反往,彼覆(重、再)
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根据,依据)
。重(zhòng,谨慎)
之,袭(乘其不备,偷偷地进攻)
之,反之,覆(审察;查核)
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故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详细,周密)
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
如果对方不接我们的话语,不回答我们的反问,就要改变讨论的方式。用“象”的手法来使对方开口,即迎合他的心意,使他透露真情,进而控制对方。自己在和对方经过这样多次反复之后,就可以知道对方的底细,因此就能确定说服对方的基本策略和基本观点。这样反复探究,任何事情都可以从对方言辞中得知。圣人用这种方法诱导、感化愚者或智者,任何真情都可以测得而毫无疑惑。古代善于这样探查对方的人,通常能够用鬼神莫测的手段来获得实情。他们随机应变得当,能详尽地考察对方。如果不能详尽考察对方,是因为从对方获得的言辞信息不明;得到的情况不明了,就不能确定掌控对方的谋略。
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通“胀”,胀满)
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
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情况,就要灵活地用模仿和类比,不断使自己言中透出的“象”“比”信息得到改变,这样对方一定有“反应”的言,这时自己再反过来听。我们要听对方讲话,自己要先用沉默来引他;想让对方张,自己要先收敛;想让对方升高,自己要先下降;想从对方那里有所获取,自己就要先给予对方好处。要想了解对方的内情,就要善于运用模仿和类比的方法,把握对方的言辞。声音相同,彼此就会产生共鸣;看法一致,彼此就会走到一起。
或因(引入动作行为的依据;根据;凭借)
此,或因彼,或以事上(君主;皇帝)
,或以牧下(臣下;百姓;群众)
。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覆,观其所托。故用此者,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比喻胜败、高下、强弱)
。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猜度)
其意也;符应不失,如螣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反听的方法,或者用在这里,或者用在那里,或者用来侍奉君主,或者用来管理下属。这就要分辨真伪,了解异同,从而分辨对手的真实情报或诡诈之术。对方的动作、言语、 口气,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考察;对方的一喜一怒,都可以用这种方法窥其端倪。所有这些,都要以自己先做好准备作 为法则。用“反”来求得对方的回应,然后去观察对方言辞中所寄托的真实情感,所以用这种方法。自己要心平气和,以便能听取对方的言辞,考察事理,论说万物,辨别事物性质。即使是从对方言辞里无关紧要的事件中,也可以探知其中隐含的真情实意。运用这些方法去探测别人就好像钻到他 心中探测一样,可以准确地估计出他的能力,猜测出他的本意。这种方法就像螣蛇指示祸福那样准确无误,就像后羿张弓射箭一样百发百中。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见(古同“现”,出现,显露)
形(使之现形,显露,显示)
也,若光之与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如舌之取燔骨(炙肉中的骨头)
。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圆与方。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侍奉,供奉)
之。进退左右,以是司(掌管)
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谓忘情(情,谓情实。实情,情况)
、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所以要了解外界的人或事物,要从了解自己开始,只有了解自己之后,才能了解别人。如果能做到这点,我们想要了解别人时,就会像比目鱼相并而行那样一丝不差。对方一 现形,就像光一样显露出来,我们就像影子一样,立刻就能捕捉到对方的真实意图。我们做到了自知,再侦察对方的言辞,就会不失毫厘地掌握到他的真实意图,就像用磁石取针,用舌头来获取焦骨上的肉一样万无一失。自己暴露给对方的微乎其微,而侦察对方的实情却又多又快。这种探查人的方法,就像阴与阳无处不在那样,无事、无人不可用,又像画圆画方要有规和矩那样有一定的规则。即当对方形迹未显时, 我们要用圆通灵活的手法去引导他;当对方形迹已显时,我们就要按照设定好的谋略去应对他。无论是向前还是向后,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都可以用这种规则去掌握。如果自己不事先确定策略,就不能正确地支配他人。做事没有技巧,就会忘记得到情报的规律。自己首先要认真确定策略,再以此来统领众人,实施策略不要暴露意图,让对方摸不透、抓 不着我们的门路,我们就能像天神那样达到难测难知的至高境界。